A:資料來源 : 每日貿易報 (DagensHandel) 瑞典電子商務顧問公司 Viskan最新調查顯示,雖然實體店出現減少趨勢,但實體店的存在有利於建立客戶忠誠度以及客戶回流率。Viskan公司分析,如果擁有實體店,電子商務在當地的銷售額會增加40%之多。該公司更指出銷售的增長是長期增長,非短期現象。Viskan客戶經理Kristian Er?n評論,當實體店在新地點開業時,原本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在當地出現明顯增長顯示,全通路(Omnichannel)體驗相當重要。該項研究還顯示,超過 50% 的網購消費者選擇在實體店店內取貨的服務,因為到店取貨而順便在店內消費的消費者,也達25%之高。此外,根據Viskan的分析,儘管在實體店領取的貨品價格通常低於店面商品,但相當有利於確保顧客忠誠度。
A:資料來源 : 挪威今日報 (Norway Today) 根據資料分析公司Bisnode最新資料顯示,過去12個月內,申報破產或被迫歇業的公司數目達6,311家,接近10年前金融危機的6,449家,令人擔憂經濟走勢。Bisnode的信用研究員Per Einar Rudd指出,雖然挪威克朗疲軟對出口企業有利,但挪威也有很多企業依賴進口商品進行銷售業務,導致購買價格上升,為了維持利潤必須提高售價,但是市場競爭激烈,最後很快會導致破產。Bisnode公司指出,一個公司宣告破產意味著其他公司將收不到款項,也造成其他公司面臨倒閉的風險,所造成的蝴蝶效應不得不小心。
A:資料來源:柬埔寨柬華日報網站,2019年11月21日柬埔寨洪森總理21日上午出席王家研究院大樓(Indradevi Building)剪綵儀式時重申:「柬埔寨絕不會以國家主權交換外國援助,即使失去EBA,柬埔寨經濟也不會受到多少威脅。預計到2025年或2026年,歐盟將以正常程序撤銷對柬埔寨EBA優惠政策,屆時柬埔寨經濟早已突飛猛進。歐盟撤銷柬埔寨EBA優惠關稅待遇是遲早的事」。雖然歐盟以EBA問題向柬埔寨政府施壓,企圖迫使柬國改善人權待遇,惟對柬國政府而言,此舉已是干涉內政,並以外國援助踐踏國家主權,所以洪森不斷在不同場合呼籲柬國不能以國家主權換取外國援助,並不遺餘力告知柬國民眾EBA遲早會遭撤銷之訊息。為因應歐盟將在2020年2月正式決定是否撤銷柬埔寨EBA優惠待遇,柬國政府已在2020年國家財經預算中,編列超過1.7億美元,以支應採取相關措施所需之經費,藉此降低對貿易不確定性的影響。
A:資料來源:柬埔寨柬華日報網站,2019年11月21日柬埔寨勞工部、商務部、柬埔寨製衣廠協會(GMAC)、以及國際勞工組織(ILO),於2019年11月21日共同簽署《2020-2022年柬埔寨改善工廠工作條件諒解備忘錄》,又稱Better Factories Cambodia (BFC)。柬國勞工部表示,自2001年柬國首度與ILO簽署BFC以來,本次已是第六次簽署,柬政府對簽署BFC相當重視,除鼓勵民間企業改善紡織成衣業工人工作環境,也盼藉此反映柬政府對保障勞工權益和維護良好工作條件的決心。柬埔寨製衣廠協會表示,該會將繼續配合政策,執行良好工廠評選計畫,以維持柬埔寨勞動力永續發展和就業。國際勞工組織駐柬埔寨、寮國和泰國辦事處巴克利(Grame Buckley)主任表示,BFC將促成上千萬的工人,特別是女性,得到體面的工作,並幫助他們發展技能,減少國家貧困現象。
A:資料來源:柬埔寨柬華日報網站,2019年11月19日2019年1-10月,柬埔寨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總額達9兆6,168.3億瑞爾(約24億美元),超過原定預計稅收額5%,較上年同期成長28.3%,多出約5.3億美元。2019年10月稅收總額為8,876.4億瑞爾(約2.21億美元),占全年稅收9.7%,較上年同期成長21.85%,增加1,561.9億瑞爾(約3979萬美元)。柬埔寨稅收主要來自:所得稅、增值稅、財產轉移稅、房地產稅、專利稅、進口稅、出口稅、汽車(牌照)稅等。
A:資料來源:柬埔寨柬華日報網站,2019年11月18日柬埔寨洪森總理近日對外宣布,柬埔寨將於2020年首次開採石油,至於開採具體時間日後再對外公布。洪森強調,柬國政府決定開採石油資源所獲得之收入,將用於推動國家基礎建設(如道路、水利和電力等),及人力資源、教育和衛生領域投資。新加坡KrisEnergy公司獲得柬埔寨石油A區開發權,將於2020年上半年從APSARA地區開採石油,日產量最高將達到7,500桶,初期產量每日約1,000噸以上。
A:馬來西亞檳城州(Penang State)首席部長曹觀友(Chow Kon Yeow)頃指出,美中貿易戰間接讓檳城州電子產業受惠,本(2019)年上半年該州外人直接投資額為87.08億馬幣(約合21.03億美元),較上(2018)年同期增加136%。 近幾年檳城州在馬來西亞電子產業的重要性雖逐漸下滑,但美中貿易戰卻帶來另一個局面。本年上半年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核准的外人直接投資額為251.15億馬幣,檳城州就占35%(87.08億馬幣)。 位於檳城州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騰達集團」(Pentamaster Corp. Bhd)創辦人兼執行主席蔡春民稱,美中貿易戰對檳城州而言或是「因禍得福」,該公司本年增加10個新客源,其中7個來自中國大陸。目前中國大陸致力於推動晶片製造業。儘管馬國面對基礎建設不足及人才短缺等問題,但不會成為該公司持續投資的障礙。 馬國頃宣佈的2020年財政預算案將進一步推廣電子與電機產業的高附加價值活動,並提供10年稅賦豁免獎勵,以讓該產業升級至5G(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數位經濟及工業4.0。馬國亦將提供特殊的投資稅賦減免措施,以鼓勵已經用完再投資免稅額的電子與電機廠商能夠在馬國進行再一次的投資活動。同時,馬國將於未來5年,每年提供10億馬幣的投資獎勵配套,策略性的吸引全球財富500強及獨角獸公司來馬投資,並鎖定在高科技、製造、創意及新經濟領域。作為馬國電子產業中心的檳城州應能從前述措施中受惠。 另一方面,「投資檳城」(InvestPenang)執行長呂麗蓮(Loo Lee Lian)指出,檳城州於60年代後期面對急劇上升的失業問題曾擬定了一份讓檳城州經濟從橡膠業和農業轉型,並致力吸引跨國企業進駐投資的計畫。在檳城州政府努力下,檳城州擁有馬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吸引跨國企業如惠普(HP)和英特爾(Intel)等進駐,之後再設立許多工業園區,跨國企業便絡繹不絕進駐壯大規模。目前檳城州的失業率僅2.2%,遠低於馬國全國的平均失業水準。檳城州政府刻正透過落實「檳城州交通總體規劃」(Penang Transport Master Plan,簡稱PTMP),包括「峇六拜輕快鐵」(Bayan Lepas Light Rail Transit,LRT)、泛檳島高速公路計畫(Pan Island Link 1 Highway Project,簡稱PIL1)、單軌鐵路(monorail)以及銜接檳城與北賴(Seberang Perai)的公共交通網絡等來解決公共交通問題,但其中部份計畫要耗費數年才能投入營運。 臺灣旅馬國檳城州臺商─「和泰電子」(Hotayi Electronic)公司執行長李鴻隆強調稱,美中貿易戰的爆發能為企業創造許多新契機,就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該公司於上年投資10億馬幣,在檳城州峇都加灣(Batu Kawan)興建新廠房,為近10年投資額最大臺資企業。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知情人士指出,馬來西亞政府於本(2019)年10月邀請大和證券集團 (Daiwa Securities Group Inc.)、三菱UFJ金融集團 (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瑞穗金融集團(Mizuho Financial Group Inc.) 、野村控股公司(Nomura Holdings Inc.)及三井住友金融集團(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 Inc.)等提出建議,以協助出售未來將發行的武士債券(Samurai Bond)。 馬國於本年3月成功透過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的擔保貸款,在日本發行總值2,000億日圓(約合17.63億美元)的武士債券,年利率為0.63%,存續期為10年。該次實際認購額超過1.6倍達到3,247億日圓。該債券屆滿日期與本幣債券類似,收益率為3.40%。馬國政府計劃發行的第二批武士債券規模和期限尚未確定。 馬國可望按原訂計畫於明(2020)年第一季再發行武士債券。馬國首相馬哈迪(Dr. Mahathir Mohamad)利用與日本的密切聯繫,尋求降低融資成本以解決國家財務問題。日本為馬哈迪首相上(2018)年重新上台執政以來出訪次數最多的國家。 自本年3月發行武士債券後,馬幣兌日圓匯率已貶值4.4%。 馬國債務在「惠譽」(Fitch Ratings)、「標準與普爾」(S&P Global Ratings)及「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投資等級中排名第四位,而在日本評級與投資訊息公司(Rating & Investment Information Inc.)的評級為A級。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達勒雷京(Darell Leiking)頃以書面答覆國會議員提問時指出,馬國政府持續研擬最佳措施,以因應美中貿易戰之影響,其中包括協助在中國大陸營運的馬國企業,促使馬國成為替代性的區域生產中心以及加強貿易促銷活動,以鼓勵之前從中國大陸購買大部分產品的美國進口商將馬國視為新的替代進口目標。馬國對美中貿易戰持中立立場,因馬國與美中兩國皆有外交與貿易關係。 達勒雷京部長續稱,馬國貿工部在2020年財政預算案下,於「投資吉隆坡」機構(InvestKL)下設立一個特殊管道,以吸引中國大陸的高科技、高附加價值及高效益的投資。前述計畫旨在吸引和促進更多外人直接投資,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和駐中國大陸的跨國企業,以擴大或多元化馬國的製造業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世界銀行(World Bank)頃發佈「農業轉型與包容性增長:馬來西亞經驗」報告中指出,馬來西亞的農業生產力不及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的一半,突顯馬國迫切需要對農業進行改革,以便擴大農業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朝高收入國的目標邁進。 該報告稱,馬國在農業上的成就雖可作為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借鏡,但馬國農業種植規模小、農民老化及農作物不夠多元等馬國農業生產力低落的部份原因,因此馬國政府須制定改革政策,提高農業生產力,進而提升農民家庭收入。油棕種植面積占整體農耕地高達75%,因此馬國亟需考慮多元化農作物,以減少對單一農作物的依賴,並保護農業免受周邊衝擊。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馬國2017年的人均農業價值為高收入國平均水準的45%,因此,倘政府不快速推行農業改革計畫,經濟也難以從中等偏低收入水準更上一層樓,且也將成為城鄉社區共享繁榮的阻力。 世銀認為,一個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核心為農業,若未有成功的農業轉型,任何國家都無法邁向高收入國,而經濟轉型也將受到拖延、損害整體經濟、減貧進度緩慢、糧食安全及城鄉人民的廣泛福祉亦受到負面影響。世銀一直與馬國經濟事務部(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緊密合作,推行各相關領域的政策,而農業改革是最新的合作方向,並冀望這項合作能持續為馬國的長期發展目標做出貢獻。馬國經濟事務部秘書長賽夫(Saiful Anuar)表示,馬國政府認真看待農業的發展需求,近期推出的「2030年共享繁榮願景」(Shared Prosperity Vision 2030)中,也將智慧和高價值的農業列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成長產業。 世銀建議馬國將農業改革作為重點發展,成功的農業改革將拉近務農家庭和其他領域的平均家庭收入。在部分國家,中等農業家庭的收入甚至較其他領域的中等家庭收入還高,反映農業相對於其他領域的生產力更高。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政府投資機構─「國庫控股集團」(Khazanah Nasional Berhad)為馬國國家主權財富基金,亦為馬國政府策略投資控股公司,馬國財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持有該集團100%股權。該集團係於1993年9月3日根據馬國1965年公司法註冊成立為公眾有限公司(Public Limited Company),並於1994年開始營運。 國庫控股集團持有並協助馬國政府管理部分國營企業以及大部分政府所投資的企業股權。該集團規模龐大,在馬國國內外投資許多跨國企業,所涉產業包括電力、電信、金融、醫療保健、生命科學、石油、再生能源、航太、基礎建設、休閒與旅遊、房地產、創意內容與媒體、教育以及科技等。國庫控股集團控制的部份馬國主要上市企業,包括馬來西亞電信集團(Telekom Malaysia Bhd)、馬國國家能源公司(Tenaga Nasional Bhd)、聯昌銀行(CIMB Group)、亞通電信公司(Axiata Group Bhd)、馬國綜合保健控股公司(IHH Healthcare Bhd)、馬國航空公司(MAS,簡稱馬航)、馬國機場控股公司(Malaysia Airports Holdings Bhd)等。 由於國庫控股集團為國家主權基金,因此從創立以來,董事會主席一職皆由馬國歷任首相親自擔任。馬國2018年5月政治變天,「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新政府上臺執政後,重整國庫控股集團,包括撤換管理層及董事會,並重新評估所有投資計畫。 該集團上(2018)年投資計畫受到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包括部份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新興國家成長疲弱與全球經濟放緩等影響,投資組合資產總值僅達1,360億馬幣(約328.5億美元),較前(2017)年減少13.38%;調整後淨值(net worth adjusted) 減少21.6%至910億馬幣,稅前虧損達62.7億馬幣,創下過去10年首次虧損紀錄。 另一方面,由於營運不佳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AS)長期蒙受虧損,國庫控股集團考慮將之脫售,以減輕龐大債務壓力。馬國政府曾四度出資拯救瀕臨破產邊緣的馬航公司,並請外國專才管理,但受政治干預與朋黨利益影響,致成效不彰。馬國政府刻正考慮所有可能解決方案,包括關閉馬航公司、出售其資產或重新融資,並為可能接管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之企業制定2項接管條件:(一)須保留馬航公司的國家身份,即「馬來西亞」相關名稱須保留;(二)任何建議都不涉及解僱該航空公司員工。目前國內外數家包括來自歐洲、亞洲及中東的外國公司皆有興趣購買馬航公司,馬國政府刻正評估中。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依據以色列財經媒體Calcalist報導,為了協助滿足企業對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別在人工智慧(AI)方面,以色列政府將負擔培訓費用,該費用將補助予開發和實施人工智慧人才培訓計畫的公司。以色列創新局(Israel Innovation Authority)於本(108)年11月中旬將開始向這些公司徵求計畫書,該計畫書需依據該局的指導方針制訂培訓流程,目標是補助5家或更多公司所組成的集團,該集團將在創新局的補助下合作培訓自身員工,獲得補助的計畫將在三年內每年獲得最多三分之二的培訓成本或每年至多200萬以幣(約57萬美元)的支持,培訓對象包括新創企業及跨國公司。依據以國創新局統計,以色列短缺2千名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
A:依據以國財經媒體Calcalist報導,以色列創新局於本(108)年11月中旬宣布將投資1500萬以幣(430萬美元),以促進以國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s)對以色列科技的投資,機構投資者包括共同基金(mutual funds)、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和保險公司等將有資格獲得5年期最多100萬美元的資金來建立一支專門投資以色列科高科技公司的投資團隊。創新局成長部門(Growth Division)主管Sagi Dagan表示,該投資的目標不是向本地科技業注資,而是建立最終能轉化為新投資的能力與新技術。
A:以色列創新局與證券管理局(Israel Securities Authority)於本年11月中旬宣布合作投資600萬以幣啟動金融科技(fintech)計畫鼓勵當地公司開發金融科技,該計畫將為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提供進入證券局及臺拉維夫證交所(TASE)交易資料庫的訪問權限,證券局認為這是向以色列資本市場介紹以色列金融創新的一種方式,創新技術將讓資本市場更容易連結消費者,以國經濟產業部長Eli Cohen對此表示,該金融科技試點計畫(fintech pilots program)能讓以色列新創企業獲得專業知識及改善及加速產品的商業化。
A:以色列工業4.0新創公司3DSignals於本年10月宣布獲得Mercura Capital GmbH和現有投資者共850萬美元的A輪投資,該公司於本年4月宣布已由臺拉維夫State of Mind Ventures和Grove Venture等獲得1200萬美元A輪投資。成立於2015年的3DSignals專注開發使用感測器監控工業設備的軟體,並提供即時診斷和洞察,位在中部城市Kfar Saba的總部共有31位員工,目前聚焦德國市場。
A:以色列跨部會廢物處理設備委員會(Inter-Ministerial Committee for Waste Treatment Facilities)發布一項公私合夥關係(PPP)招標的資格文件以設計、財務、建造到營運以色列第一個廢物轉化為能源的設備,該委員會由財政部及環境保護部聯合組成。該設施將建在Maale Adumin東部的Good Samaritan回收公園內,預計將成為耶路撒冷都市及週邊地區處理廢棄物的主要設施,該設施同時將將廢棄物轉化成發電能量。該設施將自即日起6年內開始營運,可望取代Good Samaritan內的垃圾掩埋場。該委員會稱此類設施未來幾年內將在以色列全國廣泛設立,使以色列能追上歐洲先進的廢棄物環保處理能力。該計畫是以國環境保護部宣示要在2030年把以色列掩埋場廢棄物比例從80%降到20%的戰略計畫一部分。
A:以色列媒體Globes報導,以色列連鎖咖啡店集團Café Café近期正在洽談將英國連鎖即食店Pret A Manager引進以色列市場,預計在以國境內開設50至70間分店,每間店面約100平方公尺。Pret A Manager在全球包括美國、歐洲、中國、香港、杜拜及新加坡等擁有據點。Café Café係以色列最大連鎖餐飲店,旗下擁有15個品牌,年營業額為2億以幣,目前已特許經營模式(franchise model)在以國境內展店300家。前幾個月Café Café考慮與星巴克洽談合作但談判未果。近幾年來以色列的餐飲業朝向連鎖化及集團化發展,因最低工資的提高、服務生需為小費付稅及對外國勞工的打壓等增加當地餐飲業的挑戰。
A:以色列3D雷達成像感測器晶片公司Vayyar Imaging頃宣布獲得由美國科氏工業集團(Koch Industries Inc)的創投部門Koch Disruptive Technologies領投的1.09億美元D輪投資,本輪其他投資者包括Battery Ventures、Bessemer Ventures、Israel Cleantech Ventures (ICV)、ITI Venture Capital Partners、及WRVI Capital等。Vayyar公司成立於2011年,位於臺拉維夫郊區Yehud,其開發的3D成像感測器使用低功耗電波技術,可透視人體及大部分人造表面,也可以透視煙霧遮擋,該公司目前正在耶路撒冷和海法設立新辦公室,計畫招聘更多員工。
A:WeWork於本年11月21日向以色列65名員工發出裁員通知,這些員工在臺拉維夫的Midtown大樓工作,屬於WeWork在以色列技術人員的一部分,裁員後WeWork在以色列約剩250名員工。WeWork的以色列裔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Adam Neumann最近亦已宣布辭職。以色列的裁員動作是WeWork為了削減成本並調整業務規模所進行全球大裁員的一部分,計畫裁員全球三分之一個員工約4000名至6000名。
A:私募基金霸菱亞洲(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日前已同意自投資公司XIO Group收購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以色列醫材製造商Lumenis。成立於1991年的Lumenis開發醫美、外科及眼科的微創手術設備(minimally invasive clinical devices),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近1500名員工,亞太地區是最大市場,該交易預計在2020年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