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沙烏地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 PIF)於1月27-28日舉行「第4屆未來投資會議(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 FII)」,主題為新的復興(The Neo-Renaissance),預計將有超過140位來自國際公私部門高層出席,惟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60位講者將親赴利雅德會場、80位講者則透過視訊方式進行。 1月27日出席未來投資會議重要人士包括牙買加8次奧運金牌得主Usain Bolt、義大利前總理Sen. Matteo Renzi、前澳洲總理Kevin Rudd、阿根廷總統Alberto Fernandez以及法國財政暨經濟部部長Bruno Le Maire等。 未來投資會議(FII)係全球領導人、投資者以及創新者重要討論平臺,2019年共有24個投資契約在FII簽署,金額達200億美元。 FII召集人(chief executive of organizing body the FII Institute)Richard Attias表示,COVID-19疫情爆發將使FII舉辦模式與往年有很大差異,惟鼓勵所有人向全球經濟傳達樂觀訊息。
A:西班牙Cinco Días日報報導,21世紀為未來數十年帶來零排碳之關鍵性概念。歐盟零排碳重要經濟政策於2015年巴黎峰會訂定,不僅為經濟結構性之改變,亦提供商機。為達前述目標,歐盟與西班牙規劃優先將電力產業與建築物能源效率及陸運交通零排碳整合,爰汽車產業益形重要。為達到前述重要目標,西班牙訂定3項汽車產業工作重點﹕在技術上,講求潔淨技術之創新;在經濟上,整合可負擔且具成本效益之優勢,以形成一個接受這些創新之市場;在法規上,制定法律框架鼓勵改善,並維持目前就業及製造之水準。而為達到前述工作重點,汽車產業須進行結構性轉變。 西班牙汽車產業為2020年零排碳目標之重要推動者。以產業面而言,西班牙汽車產業全年生產16款低排碳之車輛,未來2年將至少推出另外4款電動汽車,預計將可協助觀光業、商業及已上市之車輛。迄2020年11月,西班牙生產4萬7,568輛電動車,與2019年同期相較增加280%。倘計算油電混合汽車,則生產量為7萬2,755輛,而2019年同期之生產量則僅為272輛。以迄2020年11月之生產數據而言,電動汽車之生產比率由0.06%增加為6.87%,爰該產業已達成零排碳計畫之目標。 以市場而言,2020年西班牙電動汽車申請領牌照之數量為2萬3,301輛,占市場比率2.7%。汽車業持續推出零排碳或低排碳汽車,全年觀光業四輪傳動汽車領牌數減少32.3%,而該產業之電動汽車、油電混合車及替代汽車領牌數增加26.7%。在西國,電動汽車之推動除充電電價差異外,充電站設立數量不足亦為嚴重問題。西班牙汽車及貨車製造商協會(Anfac)表示,為回應前述問題,除業界通力合作之外,政府亦應提供補助以加速增設充電站。該產業除盼通力達成零排碳外,亦盼能增加就業及財富,並以貢獻GDP之10%為目標。
A:西班牙Cinco Días日報報導,歐盟將對西班牙提供前所未有的補助,以協助西國走出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所衍生之經濟危機。近期歐盟國會將通過於2020年至2023年期間,將原同意補助西班牙之金額自694億3,700萬歐元提高至797億9,600萬歐元,將增加103億5,900萬歐元(增加15%),因此西班牙將超過義大利,成為歐盟振興方案最大受惠補助國。 2020年第1季西班牙經濟表現由原預估之衰退5.3%擴大為衰退17.9%,第2季反彈為成長16.4%,歐盟據以估計西國全年經濟衰退11.2%。西國政府表示,歐盟補助金額增加之主因係原補助額係歐盟於2020年5月預估西班牙2020年經濟將衰退10.9%,經12月再檢視,估計西國全年經濟衰退12.4%。由於經濟危機遠超過預期,因此歐盟增加對西班牙之補助款金額,並加計通貨膨脹之變動。 歐盟本次調整補助款中,義大利自歐盟取得795億8,800萬歐元,較原補助額增加4.5%,略低於西班牙所取得之補助額。法國則位居第3名,獲歐盟補助約為423億2,000萬歐元,續為德國,將取得274億300萬歐元之補助。
A:西班牙Cinco Días日報報導,儘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使西班牙整體經濟不佳,惟西班牙外貿活動仍逐漸恢復中。依據西班牙工業、貿易暨觀光部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前10個月之對外貿易出口額為2,136億8,300萬歐元,與2019年同期相較減少11.87%,惟與其他產業相較,顯示該產業正迅速復原中。 自2020年7月起,對外貿易開始逐漸好轉。西國工業、貿易暨觀光部貿易統計處長Xiana Méndez表示,與2020年上半年相較,西國進出口貿易於7月至10月持續成長,其中9月外貿之水準與2019年同期相近。 2020年西國出口較進口表現佳。1月至10月之進口額為2,254億3,900萬歐元,與2019年同期相較減少16.65%;出口額為2,136億8,300萬歐元,與2019年同期相較減少11.87%。隨著出口逐漸復甦,貿易逆差為1,17億5,952萬歐元,與2019年同期相較貿易逆差減少58.05%,進出口貿易覆蓋率為94.78%。 以產品而言,食品、飲料及菸草等商品出口增加最多。西班牙汽卡車製造商同業公會(Anfac) 資料顯示,儘管由於西國國內汽車需求不佳,使該產業整體表現縮減17.8%,惟歐洲市場需求增加使出口逐漸回溫,汽車產業於11月成長9.9%。另藥品、電器產品外銷前景亦頗為看好,惟同期資本設備、能源及時裝類產品之對外貿易成果則較預期表現差。 以自治區而言,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之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自治區外貿成長3.1%,以觀光業為主的加納利群島(Las Canarias)自治區及巴利阿里群島(Las Baleares)自治區外貿表現分別減少31.7%及17.8%,以資本設備為主之巴斯克(País Vasco)之外銷則減少19.2%。 以市場而言,歐盟會員國如法國、德國及義大利為西班牙最重要之市場。與2019年同期相較,西班牙在2020年1月至10月出口至歐盟各國減少9.3%,出口至歐元區各國則減少8.6%。西班牙外貿情形與其他已開發國家類似,歐元區各國對外貿易減少11%,歐盟27國對外貿易則減少10.2%。同期法國對外貿易減少18.4%、英國減少16.3%、義大利減少12%、美國及日本則分別減少14.5%及13.1%。
A:莫斯科市長Sergey Sobyanin1月27日表示,莫斯科市疫情有減緩趨勢,市政府決定放寬若干防疫規定,其中包括取消餐飲業者夜間(23:00-06:00)不得營運的限制;早前實施的30%員工必須居家辦公之規定亦放寬成建議性質。 仍採許之措施如下: 對65歲以上長者和患有特定慢性疾病之危險族群維持居家隔離制度。 禁止舉行大型活動,儘管上週是政府已允許舉辦展覽、娛樂、教育性質活動,惟仍規定訪客人數不得超過場所容量50%。 目前,劇院、電影院和音樂廳的數不能超過50%。 大學將至少關閉至2月6日;儘管學校、學院和其他教育機構已開放。 參考來源:https://tass.ru/moskva/10555215 (Y)
A:根據丹麥新聞媒體於1月26 日報導,上週丹麥F 總理向丹麥財經報提出希望增加 10,450 名移工就業, 然而就丹麥國際招聘和移民局對移民婦女和移民男子的就業率進行季節性調整後的數字顯示, 2020年8月非西方移民婦女的就業率為50.2%。 而12年前非西方移民婦女的就業率為47.9%,因此,自2008年以來,就業率僅提高2.3% 。非西方男性的就業率的情況並沒有好得多, 到2020年8月非西方移民男子的就業率為57%。 12年前為55.2%, 在12年中僅增長了1.8 % 。 12 年至今非西方移民在丹麥的就業始終前停滯不前。 如果可以將丹麥籍及非西方移民就業縮距減少到10% 將有可能於2030 年達到非西方移民就業人數目標約1 萬人。 針對12 年至今非西方移民在丹麥的就業始終前停滯不前情景,整合知識中心的創始人Rasmus Brygger提出說: "如果要成功,就需要投資。 如果引導對的話,很可能使更多的非西方移民就業,且是可行的,問題是在於是否使用了正確的政策。 挑戰是本來就存在的,要想取得成功,不僅需要進行小幅調整。” 基本上 .對這些人能抱有更高的期望他們也能勝任好工作,然後我們必須將這個群體視為潛在的群體,並為其付費而投資,只需要短期的教育資金,但是從長遠來看,此項投資將會獲得回報。
A:根據丹麥財經Børsen媒體於1月25日報導, 每年加拿大Corporate Knights 研究機構每年對營業額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進行永續排名,今年共有8080 家公司列入排比, 除往常之帶薪病假,管理層和董事會中的種族多樣性以及純綠色投資評比參數之外,惟今年另加新冠肺炎大流行及黑人的命也是命列入此次評鑑參數之中,並從中列出全球100排行榜指數。 今年第1名寶座由致力於能源優化之法國Schneider Electrics公司奪得。丹麥沃旭今年從蟬連三年冠寶座退到第2名。 此次總共有5家丹麥大型公司出現於排行榜中,亦為所有公認的綠色轉型的先鋒。 今年排行榜上唯一排名上升的丹麥公司是風機製造商公司Vestas,去年排名第37 名前進至21名。 其餘丹麥公司名次均倒退, 生物科技公司 Chr. Hansen由去年排名第2 掉落至24,Novozymes 為排名落差最大的的公司,由去年第6 名前下降至36名, Novo Nordisk 由去年第71 名前下降至98名。 沃旭之戰略與傳播總監Jakob AskouBøss 向Børsen提供書面評論,指出沃旭仍然是最具永續性的能源公司,並且在過去3年中一直位居該指數榜首。 這意味著我們已經連續3年保持著全球永續性最高的能源公司的地位,這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肯定的是,有許多公司正在認真地推進永續發展議程,這就是創造一個更永續發展的世界所需要的。 Corporate Knights執行長Toby Heaps針對沃旭公司在永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寫道:“沃旭展示大型公司如何快速從化石能源轉向綠色能源並盈利,贏得地球上最具啟發性和永續性的能源公司的地位。 沃旭新上任執行長MADS NIPPER 指出: “ 沃旭轉型並不是一套標準解決方案,我們的方法不一定與所有公司都通用,但是我希望通過分享我們的轉型和績效經驗可以幫助激發其他公司的發展, 加速綠色轉型。公司必須發展一套在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及能夠生存的永續商業模式 。 ”
A:據越南統計總局之資料,至2020年12月31日止製造業、加工業之存貨指數較2019年同期增加25.3%,其中若干產業之存貨指數增幅較低或減少,包括:皮革及其相關產品生產增加1.4%,具備引擎之車輛生產減少10.9%,紙類及紙類產品生產減少15.4%,電力設備生產增加減少22.2%,藥品、藥材生產減少75%。又,若干產業之存貨指數增幅較高,包括焦炭、精煉油品生產增加231.6%,電子產品、電腦及光學產品生產增加143.9%,金屬生產增加126%,橡膠與塑膠品生產增加79.3%,香菸生產增加56.6%,化學及化學製品生產增加44.5%,各種印刷增加37.7%,機車生產增加37%,鑄造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除外)生產增加35.2%,木材及木、竹、稻草以及編制材料等製品生產增加27%,服裝生產增加24.3%。 2020年製造業、加工業之年均存貨指數為71.9%,其中若干產業之存貨指數增高,包括紡織品生產增加119.6%,木材及木、竹、稻草以及編製材料等製品生產增加110.6%,化學材料與化學製品生產增加103%,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生產增加97.3%,食品加工生產增加94.4%,橡膠與塑膠品生產增加88.7%,電力設備生產增加87.9%。
A: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顯示, 2020年加工製造業之銷售指數較2019年增加3.3%。其中若干產業銷售指數較去年增加之工業包括:藥品與藥材生產增加82.8%,未分類之機械設備生產增加18%,金屬生產增加11.7%,紙類及其產品生產增加9.2%,焦炭、精煉油品生產增加6.8%,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生產增加5.7%,桌、椅、床、櫃等生產增加5.3%。若干產業銷售指數較去年同期增幅較低或減少,包括:鑄造之金屬製品(機械設備除外)生產增加1.8%,紡織品生產增加1.7%,其他非金屬礦物製品生產增加1.6%,各種印刷與香菸生產均增加0.9%,皮革及其相關產品生產減少1.9%,橡膠與塑膠製品生產減少2.7%,木材及木、竹、稻草等製品生產減少3.3%,服裝生產減少4.8%,飲料生產減少6.3%,具備引擎之車輛生產減少8.3%,電子產品、電腦與光學產品生產減少11.7%,機車生產減少12.3%。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1)月27日報導稱,日商信越化學工業集團預定在美國新建提供住宅及水管等使用之樹脂新工廠,投資金額計約1,300億日圓,主要係因美國新任拜登政府宣布疫情經濟振興對策,將著重住宅及基礎建設等領域投資,該集團評估此具未來發展潛力商機。 日商信越化學工業集團生產之聚氯乙烯(PVC)樹脂,全球年産能計415萬公噸,目前市占率超過10%以上。本次預定在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興建新廠房,目標設定在2023年建設竣工,年産能估算為38萬公噸,該集團未來將持續強化國際競爭力,藉以拓展全球市場。 目前全球對聚氯乙烯樹脂的需求正逐漸擴大,據日本經濟産業省推估數據,2010~2017年全球聚氯乙烯需求的年均成長率為2.6%,而2018~2023年可望擴增至3.8%,主要係提供住宅興建材料用途。 另,2019年度(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日商信越化學工業集團之聚氯乙烯營業額計4,843億日圓,占該集團整體營收1/3之主力部門,合計營業利潤達921億日圓,係僅次於半導體矽晶圓部門的主要營收來源。
A:新聞來源:韓國企劃財政部(2021年1月26日) 據韓國企劃財政部於本(110)年1月26日公布之「2020年第4季及年度實質GDP」報告,韓國去(2020)年第4季之實質GDP雖然受內需衰退之影響,較前一年衰退1.4%,但因出口逐漸復甦,以及政府積極執行財政預算,較前一季成長1.1%。另2020年之年度實質GDP則為負成長1.0%。 據企劃財政部表示,去年第4季韓國之民間消費因新冠疫情第3波大流行與政府加強維持社交距離措施,造成提供面對面服務之服務業銷售嚴重衰退,較前一季衰退1.7%。營建投資因政府積極執行SOC(社會間接資本)及擴增建築居住用大樓等,較前一季成長6.5%。設備投資雖然因針對半導體設備之投資持續增加,但與前一季之高成長率比較下,減少2.1%。另出口方面,因半導體之出口快速成長,帶動整體出口較前一季成長1.3%。 去年全年韓國之民間消費因受國內外移動管制、經濟活動減少,及服務業銷售嚴重衰退之影響,較前一年減少5.0%。設備投資因半導體產業景氣復甦,較前一年成長6.8%。營建投資因政府擴大投資SOC及住宅建設景氣改善,只衰退0.1%。另全年之出口雖然減少2.5%,但以服務業為主之進口嚴重減少,因此出口對經濟成長之貢獻度仍可維持0.4%。 據韓國企劃財政部研析,韓國景氣於去年下半年雖然受新冠疫情第3波大流行之影響,復甦速度減緩,但出口增加仍帶動景氣2季連續成長,全年景氣負成長率亦較全球主要國家低,預計未來仍有必要全面防疫及提振內需,於本年第1季如期執行預算,加速推動提振內需、投資及出口之計畫,促使經濟快速復甦。
A:儘管英國自2021年起脫離歐盟,但仍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以下根據德國基爾經濟研究所一份關於向英國出口對德國就業市場的重要性調查報告,進行整理: 一、德國基爾經濟研究所經理Klaus Schrader 表示,如果英國脫歐協議不影響各項營運,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經濟而言,便能維持與英國的緊密經濟關係;儘管英國已非歐盟成員,但仍為德國鄰近的主要合作夥伴,應盡可能完全融入歐洲經濟運作分工中。 二、德國約有18.8萬個製造業就業人口直接生產對英國出口的產品(此一數字不包含生產間接出口到英國的產品之就業人口,如產品銷售給零組件(或半成品)供應商或小型企業): (一)單就絕對人數來看: 1.巴伐利亞邦(Bayern):近4.8萬名; 2.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近3.8萬名; 3.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Nordrhein-Westfalen):3.1萬名。 (二)就相對於各邦製造業之總就業人數而言: 1.薩爾蘭邦(Saarland):5.4%,重要性最高; 2.布來梅(Bremen):4.7%; 3.巴伐利亞邦:3.6%; 4.全德國平均:2.9%。 (三)布蘭登堡邦(Brandenburg)和梅克倫堡弗波莫邦(Mecklenburg-Vorpommern)兩邦,在絕對人數和相對比重部份,對英國出口依賴度都是最低。 三、就產業別而言: (一)出口產品到英國的德國工業企業中,近半數業者在英國設有分公司: 1.汽車產業:在英國有5.2萬名員工,佔30%; 2.機械產業:在英國有3.1萬名員工,佔18%。 (二)Schrader 表示,企業無法因對英出口量減少而減少員工數,而可尋求其他銷售管道;但在COVID-19疫情及經濟不景氣情況下,調整就相當困難。 四、儘管近年來出口下降,但英國仍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2015年至2019年對英國出口產品佔各邦總出口值比重情況: (一)薩爾蘭邦:14%為最大者; (二)布來梅:8.6%; (三)薩克森安赫特邦(Sachsen-Anhalt):8.1%; (四)布蘭登堡邦:3.3%為最小者; (五)全德國平均:6.7%。
A:法媒Le Figaro報導,賽諾菲總經理Paul Hudson今晚證實,該藥廠業於本(26)日與輝瑞簽署協議,將在其位於法蘭克福的工廠製造輝瑞(Pfizer/BioNTech)疫苗,預計年前可生產1億劑以上的疫苗,主要供應法國及其他歐盟國家。 H氏表示,Sanofi自疫情初期即積極硏發二種疫苗,在近期決定延遲至明年底推出後,即多方尋求可協力參與全球開發疫苗的可行方案。渠並針對德媒指稱Sanofi與輝瑞合作案,將有利法國政府優先取得疫苗的説法予以駁斥。 至於法媒質疑Sanofi疫苗延後問世,恐將減損法國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象徵地位,H氏認為應以歐盟共同防疫的整體立場看待,欣見執委會有意效法美國生物醫學高階研究暨發展管理局(BARDA),成立類似機構(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Authority ),以統籌負責處理歐盟防疫事務。
A:美國商務部本(27)日公布去(2020)年12月耐久財訂單達2,453億美元,較上年11月2,449億美元成長0.2%,係連續8個月成長,惟增長幅度已減緩,其中民間商業投資相關的核心耐久財訂單(扣除國防及飛機)小幅增長0.6%達718億美元。經濟學家表示耐久財訂單連續成長,反映製造業及民間投資持續復甦。 耐久財係指可使用超過3年的財貨如國防設備、飛機、企業機器、汽車等,上月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於新冠疫情期間仍持續生產,市研公司IHS Markit上週曾表示1月初美國製造業活動指數達到十年來最高水準。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demand-for-u-s-durable-goods-eased-in-december-11611755732
A:華爾街日報本(27)日報導,知情人士表示,中國螞蟻集團(Ant Group)計劃轉型成金融控股公司,並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以因應來自中國金融法規的壓力,目前該集團已向中國監管機構提出企業重組計畫大綱,預計2月農曆新年假期前確定,該計畫須由中國副總理劉鶴主掌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批准。 螞蟻集團原訂去(2020)年11月於中國上海與香港上市,預估市值為3千億美元,遠高於全球其他大銀行市值,惟上市前臨時被中國監管單位喊停。螞蟻集團的支付寶在中國擁有超過十億用戶,截至2020年6月已處理超過17兆美元的數位交易,並對約5億用戶提供無抵押短期貸款及銷售保單、共同基金與其他投資產品。 報導指出,螞蟻集團正區隔旗下業務部門的客戶資訊分享,以符合銀行通用的規範,支付寶先前搜集用戶消費習慣及付款方式,作為銷售貸款與投資產品的依據,係該集團近年來快速發展及業務多元化之關鍵因素。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下載:https://www.wsj.com/articles/jack-mas-ant-plans-major-revamp-in-response-to-chinese-pressure-11611749842
A: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本(2021)年1月26日中午在SelectUSA科技東協線上討論會上,被問及今年有何具體行動計畫時表示,其中之一是推動美國-新加坡數位經濟協定。 陳振聲部長解釋,數位經濟協定和傳統貿易協定不同,對後者而言,雙方必須要針對所有事項取得共識才能簽訂。數位經濟協定則可通過模塊化的方式建立,例如可有一個數據安全流動的模組,或付款系統模組和瞭解客戶(KYC)模組。這些模組可以逐步建立起來。陳振聲認為,這個框架可讓我們為新型經濟制定規則,為商業社區注入確定性和信心。 SelectUSA科技東協線上討論會是首個在「星美諒解備忘錄」下舉行的活動,旨在讓東南亞科技公司瞭解美國科技業情況,該活動是由東協區域的美國大使館和領事館舉辦。新加坡2020年底和美國簽署為期兩年、可再更新的諒解備忘錄,目的在於促進兩地商家在新加坡和美國的投資,並協助他們獲得更多貿易融資。
A: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本2021年1月26日發佈「2020/2021年全國商業調查」(National Business Survey)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後,建築與工程、零售、房地產、旅館、餐館與住宿,以及製造業首當其衝,受疫情衝擊的企業平均收入下跌31%,63%的受訪商家受負面影響,但儘管面對不穩定的經濟環境,多達69%有信心在未來1年內持續運作。 共有1,000多家新加坡各大主要行業的企業參與本次調查,其中85%是中小企業,其餘是大公司。約有32%的公司對未來1年的經濟感到悲觀,另有37%則表示前景不變。84%企業表示疫情加速數位轉型步伐,較原計畫快了平均2年,39%的企業提高資訊科技相關的預算,預算平均增加29%。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SBF執行總裁藍一洋指出,儘管2021年不會是輕鬆的一年,但整體商業氛圍仍抱有復甦的希望。面對疫情衝擊,企業希望政府延長援助措施至今年底,直到經濟穩定和商業前景更加明朗化,例如「雇傭補貼計畫」(Jobs Support Scheme)等工資津貼、豁免外籍勞工稅或提供減免、數位和轉型援助、現金流相關津貼,以及企業稅減免等。此外,許多企業表示有必要通過數位化轉型應對疫情衝擊,但擔心在轉型之際遇到人手短缺和高投資額等挑戰。 受訪企業亦表示,針對經商挑戰方面,疫情導致需求不穩定是59%企業面對的主要挑戰,其次為人力成本(52%)、因疫情實施的旅遊限制(44%),以及生意競爭激烈(41%)。而在人力挑戰方面,超過一半(52%)企業擔心新的外籍員工政策將增加成本,47%把降低人力成本列為挑戰,44%則面臨員工供應因政策收緊而受限的壓力。 此外,因新冠疫情,各國政府封鎖邊界,進而影響企業拓展至海外市場的計畫,使到新加坡去年拓展海外市場的商家百分比從2019年的80%跌至73%。 多達47%當地企業表示海外業務陷入萎縮狀態,主要是受到疫情的衝擊(93%)、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降低(63%),以及實體業務受到旅遊限制的影響(47%)。去年僅有6%商家擴大海外業務,他們進軍國外市場的原因包括國外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增加(95%)、新加坡國內市場缺乏需求(40%),以及星國當地品牌聲譽良好(40%)。整體而言,僅有27%企業有信心在未來1年內拓展至海外市場,另外有一半的企業認為至少1到2年才能讓海外業務恢復正常運作。 報告也顯示,東協依然是星國當地企業海外擴張首選區域。有84%企業在東協展開業務,其中,大多數受訪企業有意進軍馬來西亞(65%)以及印尼市場(52%)。在東協以外,中國(53%)和印度(33%)市場也受星國企業青睞。另一方面,超過一半的企業認為各國形成「旅遊泡泡」有助於海外拓展計畫更順利進行。
A: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本(2021)年1月26日公佈的資料顯示,星國去年12月製造業產值年比成長14.3%,連續2個月取得雙位數增長。在生物醫藥製造、電子和精密工程產業的帶動下,新加坡去年全年製造業產值比2019年增加7.3%,為2017年以來最高成長。 在製造業各領域表現方面,12月漲幅最大的是電子業,產值年比為41.8%,這歸功於半導體業和電腦周邊配件與資料儲存業的強勁成長。其次為化學業和精密工程業,產值分別攀升12.3%和11%;精密工程業因為半導體器材和測量儀器生產增加,並帶動機械與系統行業產值成長12.6%。 生物醫藥製造業12月年比為-13.2%,藥劑業因生物製藥產量減少而年比為-22.8%。儘管如此,生物醫藥製造業去年表現最亮眼,全年產值增加23.7%,其次為電子業(11.9%)和精密工程業(10.6%)。 EDB表示,12月表現最差的是交通工程業為-31.5%,因旅行限制和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市場疲弱的打擊,航空業和船廠的業務活動繼續偏低,其中,海事與岸外工程業為-30.8%而航空業為-41.8%。 華僑銀行經濟師林秀表示,預計本年產值將因比較基礎較高而造成成長減緩,特別是去年成長強勁的生物醫藥製造業,很難再現去年3月和4月時期年比飆漲一倍左右的高峰。儘管如此,其仍對新加坡製造業前景保持樂觀態度,因新加坡去年吸引的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172億星元,為12年來新高。此外,政府已制定「製造業2030願景」,繼續在未來10年爭取50%成長,說明製造業前景依然樂觀。
A:
A:緬甸時報報導,緬甸政府已批准增加560億緬幣(4,200萬美元),以幫助受COVID-19大流行影響的200萬戶家庭。大流行已在緬甸肆虐了近一年。聯邦政府辦公室部長Min Tun表示,自去年3月23日緬甸爆發疫情以來,政府已經花費逾5,000億緬幣來幫助緬甸的低收入民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政府已4次向低收入家庭發放資金,總計5,686億緬幣。現在,中央委員會已經批准560.8億緬幣用於額外的201萬戶家庭,讓他們儘快獲得資金。去年11月16日,緬甸政府開設結算中心,以處理有關政府付款的投訴,共接獲210,748宗投訴,包括176,510宗經核實的投訴及5,419宗無效投訴。為了確保發放款項的透明度,政府要求社區政府或村政府辦公室應張貼收到款項的戶主姓名及金額。 聯合國4個不同機構最近共同提出警告,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破壞就業機會,推升食品價格,亞太地區有3.5億多人正在挨餓,據聯合國於1月20日發布的報告指稱,疫情使19億人難以負擔健康飲食,如果按照早前的一份報告的預測,在最壞的情況下,8.28億人可能因危機而遭受嚴重飢餓。據最新估計,全球有近6.88億人營養不良,其中一半以上在亞洲。營養不良比例最高的是阿富汗伊斯蘭等南亞國家,那裡每10個人中就有4個人營養不良。該報告主要基於截至2019年疫情爆發之前的數據。由於病毒爆發及封鎖的影響,到2020年可能會有1.4億人陷入極端貧困。截至去年年底,估計約有2.65億人正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 這份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4個機構發布的報告稱, 45個亟需要糧食援助的國家中,有5個位於南亞、東南亞或東亞,分別為孟加拉、阿富汗、巴基斯坦、朝鮮及緬甸。問題的主要因素在於人們對糧食的負擔能力,這是日本等富裕國家以及東帝汶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貧困地區同樣面臨的問題。在整個亞洲,水果、蔬菜及奶製品的高價格使得低收入家庭“幾乎不可能”擁有健康的飲食。FAO統計顯示,11月份食品價格升至近6年來的最高水平。該地區的許多人最終沒有食用高熱量、廉價的加工食品,這些食品會導致肥胖及糖尿病,但缺乏維生素及礦物質。在泰國、寮過、不丹及印尼,健康飲食的成本約為每天5美元,高於紐西蘭及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的健康飲食成本不到每天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