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依據葡萄牙經濟新聞網報導,葡萄牙基礎建設及住宅部長Pedro Nuno Santos於2021年1月26日宣布,預計將於2023年12月底前完成興建一條里斯本與馬德里間之建設一條高速鐵路,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小時。事實上,此建設工程已討論數年,為2011年受到經濟危機影響致使計畫停擺,葡國期望待通車後,葡萄牙與西班牙兩國間之往來交通將更為便利。

A:一、據菲國媒體報導,菲國外長Teodoro Locsin於1月27日向中國提出外交抗議,反對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1月22日通過新「海警法」,授權其海岸防衛隊檢查駛進中國聲索主權島嶼之外國船隻,並可開火,且可拆除其他國家在南海礁石上興建之建築物,該法預定於2月2日生效。 二、菲國海洋法專家Jay Batongbacal建議,菲律賓與其他南海主權聲索國應聯合向中國計劃在有主權爭議水域中使用武力發出強烈反對訊息。 三、菲國參議員Francis Tolentino表示,中國新海警法危及菲國漁民生計,菲國漁業將被奪走,中國必須向菲國解釋實施新法之意圖。參議院外交及國防安全委員會近日將召開聯合調查聽證會,以了解中國新法意涵及菲國可能採取之反制作為。 四、 謹查: (一)中國堅持依據「歷史權利」主張擁有南海主權,拒絕承認國際仲裁法院2016年7月依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判決菲律賓在其西菲律賓海專屬經濟海域享有主權之仲裁,該裁決使中國對南海之歷史性九段線主張無效。惟菲總統杜特地(Duterte)同意擱置與中國就南海爭端中獲得之仲裁勝利,而選擇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 (二)美國於去(2020)年8月下旬宣布制裁參與協助中國在南海興建人工島及軍事化之24家中國企業。菲外交部Locsin部長當時曾表示,倘被美國列入黑名單(entity list)之中國公司中有與菲律賓生意往來者,渠建議終止與對方之合作關係,因上述公司在菲國200海哩專屬經濟海域內之美濟礁、黃岩島禮樂灘、永暑礁、華陽礁、赤瓜礁、西門礁及沙莫拉等島礁填海造陸,打造中國軍事基地,已侵害菲國主權。  

A:一、菲律賓總統府發言人Harry Roque於1月27日表示,新興傳染病跨部會專案小組(IATF)於1月26日通過第96號決議,自2月1日起,取消入境菲國旅客於機場接受RT-PCR檢測之規定(註:除非已有症狀),其等將直接前往菲政府指定之檢疫場所,5日後再進行檢測。倘檢測結果為陰性,則可返回住所,並在地方政府監督下完成總數14天剩餘天數之檢疫規定。 二、菲國衛生部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署長Eric Domingo頃宣布,該署已於1月27日核准英國藥商AstraZeneca之COVID-19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案(註:菲國已於1月14日與A商簽約購買1,700萬劑疫苗,預計於2月下旬起分批交貨)。此前,該署已於1月14日核准美商輝瑞(Pfizer)COVID-19疫苗之EUA申請案。 三、菲國疫苗全權負責人Carlito Galvez 部長於1月27日表示,該國刻正與疫苗藥廠協商,預計於2月下旬取得約100萬劑疫苗,其中20萬至50萬劑為英國AstraZeneca疫苗、50萬劑為中國柯興生物(Sinovac)疫苗,以及數目未定之輝瑞疫苗。 

A:綜合美媒及商務部報告,美國商務部本(28)日公布去年第四季GDP成長僅為4%,相較去年第三季GDP增長33.4%明顯放緩;2020年整年GDP萎縮3.5%,係金融危機以來首次下滑,亦是1946年以來最大跌幅;另去年第四季GDP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5%。 消費者支出明顯放緩:消費者支出占美國經濟活動2/3以上,因新冠病毒感染率攀升與經濟活動受限,影響民眾支出意願,去年第四季僅增長2.5%,低於專家預期3.1%,至於去年第三季消費者支出為成長41%。 國內私人投資帶動GDP成長:第四季經濟成長主要來自商用與住宅投資增加,國內私人投資成長25.3%,其中企業設備固定投資增長13.8%、住宅固定投資(房屋建設與裝修支出)增加33.5%。 2021年經濟將回復成長:專家認為隨著美國新冠疫苗逐漸普及,疫情獲得控制,本年經濟將改善並回復成長,IMF近日上調美國2021年GDP 預計增長5.1%,預期美國會新一輪9,000億美元紓困方案,亦可刺激經濟復甦。

A:綜合美媒及勞工部報告,美國勞工部本(28)日公布,截至1/23當週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84.7萬,較前一週91.4萬申請人數減少6.7萬,仍高於新冠疫情爆發前,惟隨著新冠疫苗逐漸普及與新一輪紓困方案實施,專家對美國2021年勞動市場復甦保持樂觀,預計企業將增加500萬個職缺,係1939年以來就業成長最好的年度。 另截至1/16當週,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477.1萬,相當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3.4%,較前一週497.4萬人次相當失業率3.5%減少,目前申請各式失業補助計畫的總人數約為1,828.2萬,較上週增加約229.3萬。 就業保險勞工失業率較高的州別依序:堪薩斯州(7.7%)、賓州(7%)、維京群島(6.9%)、阿拉斯加州(6.4%)、內華達州(6.1%)、密西根州(5.6%)、波多黎各(5.6%)、伊利諾州(5.5%)、新墨西哥州(5.5%)及康州(5.4%)。

A: 新加坡人力部長楊莉明本(2021)年1月27日於「新加坡銀行與金融學院」(IBF)頒獎晚宴上表示,對企業而言,若缺乏特定技能,相較於直接招聘適任的人才,培訓人才是更有遠見的做法。企業應積極栽培當地人才,若不擴大當地人才庫,每個人的職業成長將受到限制。 楊莉明部長指出,若職務出現變化,雇主可以協助員工學習新技能,轉換到新的職位。若現有員工缺乏企業所需的技能,雇主可以聘用和培訓中途轉業者,他們可能擁有豐富經驗,也具備可轉移的技能,而這些經驗和技能或許對公司是難能可貴的。 根據預估資料顯示,新加坡去年9月就有超過400名金融服務業雇主擴大當地人力,雇用約1,300名當地人。金融服務業逾8成人力為星國國民。針對金融業下一個階段的成長,楊莉明部長表示,政府將繼續協助星國當地員工發展為優先,讓新加坡員工強化其專業知識和獲得新機會,也讓總部設在新加坡的公司拓展業務的同時亦擴大星國人才庫。 目前已有許多新加坡金融機構加入勞動力發展局的「專業人士轉業計畫」(PCP),並承諾為5,300名在消費銀行、保險、營運和其他領域的員工提供再培訓計畫。迄今,已有1,900名員工完成培訓,並轉任新職位。 「新加坡銀行與金融學院」(IBF)總裁黃南新指出,高科技是需要更多當地專業人員的領域,IBF將持續擴大金融培訓計畫的範圍,納入精深科技(Deep tech)課程和認證,並擴展「金融科技實習與培訓計畫」(TFIP),納入數位轉型、科技風險管理、數位行銷以及項目管理等新領域。此外,IBF已和13家金融機構合作發展新的科技平臺,希望借助人工智慧加速職業與技能配對,協助金融從業員轉型。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1月28日報導,新冠病毒疫情加快全球數位化的腳步,帶動星國當地半導體和電子業的需求,但國際邊界尚未開放,業者面對人力不足的挑戰。「新加坡半導體工業協會」(SSIA)和政府機構合作展開一系列的人才招聘計畫,包括提高學生對半導體領域的認識,分享關鍵行業趨勢和成功的事例,以吸引更多當地年輕人加入。 電子業是新加坡最大的製造業次領域,雇用約7萬零500名員工,占製造業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9%。電子業的製造工程師月薪為1,800星元到3,225星元不等,中位數薪資為2,575星元,而電子或機械工程師的月薪一般介於4,500星元至6,000星元。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陳聖輝表示,新加坡電子業擁有良好的就業機會,目前有超過130家電子公司提供逾2,800個工作和培訓機會,包括技術和創新工程師,以及多個在營運和全球供應鏈上的工作崗位。數位化和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將推動電子業在未來幾年的持續發展。雖然全球供應鏈在疫情間受到干擾,但電子業的前景仍維持韌性,且持續成長和轉型,邁向自動化、資料驅動和環境永續發展。 新加坡半導體工業協會執行董事洪瑋盛表示,全球半導體業的製造產能預計在未來10年內增加56%,可為新加坡半導體業帶來巨大商機。雖然中美貿易緊張關係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負面影響;但隨著5G通訊、量子計算技術,和汽車的需求不斷提升,加上全球企業邁向數位化,將提振當地半導體和電子業的前景。

A:

A: 依據日本港新聞本(2021)年1月20日報導辦理。 作為冷凍大目鮪市場行情指標之印度洋產台灣船之整船購買價格維持每公斤700日圓。大型大目鮪(40公斤以上)1月中旬價格700日圓/公斤,維持與上個月相同,較去年同期價格便宜1成。由於需求期之年終商戰各量販店著重於冷凍與生鮮黑鮪,大目鮪等紅肉生魚片商材的銷賣量並無擴大。隨日本政府宣布緊急宣言,要求飲食店營業時間縮短,批發用商材的通路更趨緩慢,恐造成新年度市場行情價格下跌。 受疫情影響,去年大型大目鮪行情持續維持在600日圓的低水準,直到去年10月才恢復到700日圓,但此後行情維持不動。依豐洲市場業者指出,通常量販店及大型回轉壽司業購買低價品的量大,抬高低價品價格,但買方的收購價格固定,無法收購中價與高價品,較乏人問津。黃鰭鮪的情形亦同,低價品受歡迎,高價品則否。年終商戰在宅需求量增大,各量販店高單價的黑鮪銷售情形較往年佳,並無大目鮪出場的機會。 新年度開始後,紅肉赤身與含油脂高的脂物,其出貨量均大幅減少,依豐洲市場業者指出,此應該是年終商戰後的市場反彈,量販店的交易量減少,首都圈回鄉與旅行的自我約束,造成較往年大的反彈。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頃發布消息稱,近期馬國第三波新冠疫情單日確診病例屢創新高,顯示該國在防範疫情方面力有不逮,恐有日益惡化之嫌,馬國輿論甚至提出要求重新封鎖論調,以應對第三波大規模疫情感染建議。渠建議標準作業程序(SOP)應更加嚴格,並推出清楚指南。輿論的建議應與替代策略並選擇一同看待,而重新進行全面經濟封鎖,應視為對抗冠病疫情的最後措施。關於經濟封鎖後可以立即恢復的概念,並未有事實根據,經濟並不是通過一個「開關」模式運行,而馬國的冠病疫情如今已邁入第二年。   阿茲敏部長指出,馬國作為全球的個人防護設備及橡膠手套主要供應國,一旦封鎖經濟,將會對逾百萬人造成影響。馬國應實施更針對性的檢測以及規範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RTK Antigen)的價格,作為工業大規模檢測的可負擔設備。重開商業的條件是,要全面遵守更嚴格的SOP。一人收入受到影響,會連帶整個家庭受到影響,通過實際的條款,這些影響可能減少。馬國政府的目標為維持人民的局部冠狀病毒影響及安全,並同時能維持生計。去(2020)年3月首次實施的行動管制令,其最優先事項是要在保護生命及維持生計之間取得平衡。保護公共衛生為勢在必行步驟一直為首要事項,它與人民的經濟福利受到保障同樣關鍵。   馬國貿易暨工業部受政府委託負責協調及允許運作的關鍵經濟活動的清單。該委託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考慮到經濟價值鏈是一個深度關聯及高度複雜的情況。馬國作為全球個人防護設備的供應者,有責任確保這些關鍵產品,如橡膠手套、個人防護設備、醫療設備零件等的供應受到最低干擾,且政府須確保人民的生活受到保障。該部在做出相關決定前,均有持續與所有經濟領域的利害相關者洽商,如各產業協會及商工會。     在屢次對抗疫情的同時,亦衍生許多經濟後果,這包括對國內生產毛額的影響,上年第二季馬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就創下歷史新低,(-17.1%),因此政府須透過推出五項高達3,200億馬幣(791.79億美元)的經濟振興計畫,來舒緩企業與人民所受到的衝擊與影響。該負成長恐需持續一個季度,馬國經濟才可能期盼正成長;在行動管制令解除後,經濟還需要重新提振,並看到正面成長。     另一方面,馬國國防部部長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表示,根據馬國公司委員會(SSM)發布的報告顯示,自上(2021)年3月首次實施行動管制令以來,馬國國內共1萬3,445家工廠倒閉,意味許多人已失業。倘馬國再落實如上年般全面封鎖的行動管制令,預計將有280萬名人恐面臨失業的風險。低收入群體(B40)將於一個月損失薪資達24億5,000萬馬幣(約合6.06億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發馬製藥公司(Pharmaniaga Bhd) 董事經理祖爾卡納寧(Zulkarnain)頃表示,該集團已與中國科興生技公司(Sinovac Life Sciences Co Ltd)簽署新冠疫苗合作生產協議,自本(2021)年3月起將每月生產由科興生技公司開發的200萬劑新冠病毒疫苗。該集團透過獨資子公司Pharmaniaga LifeSciences Sdn Bhd投入300萬馬幣在雪蘭莪州蒲種(Puchong)擁有的高科技工廠生產該疫苗。   該集團自2017年起在馬國興建清真疫苗工廠。當新冠病毒於上(2020)年初在全球傳播時,該集團的團隊就與包括科興生技公司在內的全球合作夥伴合作進行完成生產活動以及技術移轉,以加速新冠疫苗的供應。該集團亦一直與馬國國家藥品督管理局(NPRA)合作,以確保其工廠能維持高生產標準要求。   科興新冠疫苗已在巴西及土耳其完成了第三階段試驗,目前刻正等待批准程序。馬國政府對科興疫苗的臨床試驗數據感到滿意,盼馬國家藥品督管理局盡快批准使用。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營造業發展局(CIDB)頃發布消息稱,該局將研究採取必要措施,克服鋼筋價格上漲對營造業所造成的衝擊。根據了解,鋼筋基於數個因素,包括原物料堆積、鐵礦無法100%參與運作導致全球鐵礦石價格上漲、物流延誤、產業復甦供不應求,以及工廠在疫情期間減產等造成的價格上漲所致。此外,鋼筋價格亦受到開發中國家供應鏈中斷影響,而終止與供應商間的付款條件,也影響每筆建材交易價格。同時供應商考慮到並存在客戶遲過賬而持續付款的風險,進而提高價格。   根據該局統計數據顯示,除鋼筋與鐵基建材價格上漲外,其他建材價格在去年皆處於穩定。上(2020)年1月至4月,馬國鋼筋價格為每公噸2,435馬幣(約合602.5美元),爰5月曾下降6.4%至每公噸2,278馬幣(約合563.65美元),並一直維持至7月份。   鋼筋價格於8月進一步上漲2.2%至每公噸約2,300馬幣(約合569.1美元)。至12月,西馬半島的鋼筋價格銳增22%至每公噸2,800馬幣(約合692.08美元)。本(2021)年1月,鋼筋價格處於每公噸2,890馬幣(約合715.08美元)。   馬國政府係於2008年實施鋼筋價格自由浮動機制,其價格取決於營造業的供求比率。若內部產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政府也允許業者改以進口鋼筋替代需求。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Najib)頃發布消息稱,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發布之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東南亞外人直接投資(FDI)中,馬國所吸引的外資僅25億美元,跌幅高達68%。然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僅下降37%至580億美元、印尼下跌24%至180億美元、越南下跌10%至140億美元。菲律賓則是不降反升29%至64億美元。泰國雖亦下跌50%至15億美元,但實際上泰國是上升了114億美元,因2020年的數據受到了泰國國內投資的影響,泰國一家企業以99億美元,向英國公司收購了泰國特易購(Tesco)。渠深表失望,並期盼馬國政府不要以新冠疫情作為藉口,因其他跌幅不比馬國嚴重的東南亞國家亦同樣面對著疫情的威脅。   納吉前首相續稱,在第14屆大選之前,馬國的外人直接投資在東南亞一直都是排居高位的國家之一。根據UNCTAD於2017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加坡的外人直接投值額達350億美元,馬國位居第二(120億美元)、印尼第三(90億美元)以及泰國第四(70億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頃發布消息稱,馬國政府實施的「行動管制令2.0」(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MCO2.0)將衝擊消費者支出,使零售業原本可望於本(2021)年出現之銷售反彈延緩。該機構將馬國家庭預算成長預測,從先前預測值11%,下修至7.2%。   儘管對馬國消費展望持正面看法,然惠譽機構仍調低2021年消費展望,主因邁入2021年上半年,預期消費仍受行管令所限制。馬國上(2020)年零售業表現黯淡,新冠病毒疫情與行管限制打擊零售業尤甚。受第三波新冠疫情及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MC0)衝擊,馬國上年第三季零售業萎縮9.7%,迄今仍未看到復甦跡象。該機構預期,在大量人口接種新冠疫苗及較後解除行管令後,馬國零售業可望取得反彈,尤其成衣、購物商場與店舖。巴生河流域(Klang Valley)與周邊州屬,約占總零售銷售約60%。   在過去5至6天,馬國每日確診冠病患者超過3,000人。惠譽機構預測,行管令期限將超過政府先前宣布的2週,因需更長時間將疫情抑制在可控制水準。該機構指出,儘管MC02.0首階段幾個州已宣布2週行管令,然新冠確診病例仍居高不下,政府的醫療設施已無法應對病案增加。估計MCO2.0將由原先2週期限,延續更久時間。惠譽認為,高風險的購物商場與人潮群聚,將是最後取消行管令的場所,這勢對零售業造成莫大衝擊。   倘本年第一季馬國政府再陸續推出更多振興經濟措施,財赤與政府債務風險勢必升高。馬國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頃推出總值150億馬幣(約合37.06億美元)的「經濟與人民援助安心計畫」(PERMAI),以協助减輕新冠疫情對馬國經濟的衝擊。該計畫僅占馬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之1.1%。由於慕尤丁首相已應允管控疫情后即舉行全國選舉,惠譽機構認為馬國政府將不惜於未來幾季提高債務,並推出更多刺激配套以扶持經濟成長及贏取民心,並鞏固執政地位。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一、IMF頃發表本年1月份最新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菲國去(2020)年經濟成長率由去年10月預測之-8.3%調降至 -9.6%,倘若預測成真,將創下歷史新低。 二、報告指出: (一)此次下修菲律賓去年GDP成長率預測值至-9.6%,主因菲國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嚴格執行社區隔離措施,尤其第2 季時封鎖經濟活動達75%,民眾出行困難,收入減少,影響內需消費與投資,導致供應鏈中斷及產能受到衝擊,出口表現亦欠佳,以致第2、3季經濟分別萎縮16.5%、11.5%,前9月衰退達10%。 (二)預測菲國本年及明年經濟成長率為6.6% 及6.5%,雖高於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值5.5%與東協5國預測值5.2%及6%,惟低於菲政府本年6.5%-7.5%及明年8%-10%預測值。 (三)菲國已逐步重啟經濟,菲政府宜落實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計畫,並持續採取推動基礎建設、財政刺激方案及寬鬆貨幣政策,始能增強經濟成長力道,讓本年及明年經濟順利反彈回升。  

A: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計劃在麻州波士頓地區新增3000名員工,新召聘職位涵蓋技術與軟件開發等,希望延續該公司在美國各地持續擴張的策略。 亞馬遜表示,新員工將分配至多個支援團隊,包括語音助理Alexa、亞馬遜雲端平台AWS、機器人與藥房業務等。 此次招聘計劃僅是亞馬遜近來擴張策略的一部分。亞馬遜是全美第二大僱主,在美國的員工總數超過80萬人。在疫情影響下,網購巨擘亞馬遜去年業務迅速成長,新增逾40萬名員工,使得全球員工總數超過110萬人。 亞馬遜表示,他們已在波士頓海港區(Seaport)承租一棟17層樓的辦公大樓,以容納日益增加的員工。此大樓擁有63萬平方英尺空間,其中涵蓋辦公室、激發創意的實驗室與多元用途區域。亞馬遜指出,他們在當地並未獲得新的政府補助。 事實上,亞馬遜先前便承租一棟43萬平方英尺的大樓,預計今年稍後完工,可容納2000名員工。去年秋季,亞馬遜表態希望維持員工來公司上班模式,不願跟隨疫情期間興起的遠距辦公趨勢。 自2010年起,亞馬遜在麻州創造超過2萬個工作機會,投資金額逾62億美元。這些投資案為麻州經濟貢獻約53億美元產值,亞馬遜除了直接聘僱員工外,也帶動建築、物流與健康照護等周邊產業發展,協助後者新增約13400個工作。 https://www.singtaousa.com/

A:在多年尋求住房改革立法屢遭挫折後,包括「陳查克柏格計畫」(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在內的可負擔住房支持者,最近成立聯盟,推動一項增加建屋、解決遊民問題的十年大計。 加州住房夥伴聯盟(California Housing Partnership)26日發表「2030家園路線圖」(Roadmap Home 2030)計畫,由非牟利機構「加州住房」(Housing California)與加州住房夥伴聯盟設計和主導,支持者包括陳查克柏格計畫和爾灣希爾頓基金會(Irvine and Hilton foundations)。聯盟的成立代表主要科技企業家和重量級開發商嘗試對政府施以更大壓力。 這項計畫的主要目標包括提供少數族裔社區更多住房、增加公共基金、加強保護民眾不受歧視等。 加州住房夥伴聯盟執行長舒瓦茲(Matt Schwartz)表示,這項新計畫為未來十年訂立了明確的目標,來解決長期的遊民、社會不公和發展遲緩的問題。 加州立法人士近幾年看到多項大膽的改革行動無疾而終,包括全面改革SB50地方分區政策,以及一系列因為疫情最終無法通過的優先住房法案。 無論是買屋還是租屋,加州的住房成本都是全美最高,灣區有五縣的中位數房價已超過100萬元。 陳查克柏格計畫的可負擔住房總監施佛林(Ruby Bolaria Shifrin)表示,這項計畫是解決住房危機所需的長期、整體性住房政策。她相信,集合草根團體的力量才能讓州政府做出有意義的改革。 「2030家園路線圖」首先要求州政府給予可負擔住房更多支持,例如興建或保留24萬5000個可負擔房屋、保留9萬個無津貼可負擔住房單位,以及每年提供住房和援助服務給100萬低收入加州居民。 支持這項計畫的政界人士還包括加州參議員威善高(Scott Wiener)和加州眾議員邱信福(David Chiu)。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Beyond Meat和百事可樂(PepsiCo)同時宣布,雙方已經組建一家合資企業,利用植物性替代品來開發、生產和銷售小吃和飲料。 消息傳出後,Beyond股價大漲17.7%,而百事可樂則上漲1.16%。今年已成趨勢的對沖基金回補空頭部位,可能就是推動Beyond Meat漲勢主因。根據FactSet數據,Beyond Meat的流通股中超過38%被放空。 該合作夥伴關係讓食品領域新手Beyond有機會利用百事可樂學得新產品的生產和行銷專業知識。而百事可樂則可以與植物性替代品的頂級創造者之一合作,擴大對目前正當紅的植物性產品投資。 根據Jefferies估計,Beyond Meat在美國控制約13%的肉類替代品市場。 Beyond Meat CEO布朗(Ethan Brown)發表聲明表示:「百事可樂正是我們理想的合作夥伴,它在全球深具影響力和重要性。」 雙方合作方式將透過一家名為PLANeT Partnership的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管理。合作財務條款尚未披露。 該合夥關係也有助百事可樂朝著其永續發展目標努力。去年該公司簽署了聯合國承諾書,將設定科學化減排目標。聯合國於2019年發表的報告發現,糧食系統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7%。近年來,百事可樂一直努力減少其產品中的糖含量,並在產品組合中推出更健康的零食和飲料。 百事可樂全球商務長克里許南(Ram Krishnan)發表聲明指出,「植物性蛋白質為我們提供令人興奮的成長機會,是建立更永續食品體系的一個新領域,並成為人類和地球的正面力量,同時滿足消費者對更多營養產品的擴展需求。」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科威特國家檔

A:依據印度商工部貿易救濟局(DGTR)頃發布統計資料顯示,針對進口產品實施反傾銷(AD)及平衡稅措施,有85%集中於中間財(Intermediate Products);7%為資本財(Capital Goods);2%則為銷售之成品(Finished Products)。由於集中資本財及中間財實施AD措施,使印度本地製造的最終成品整體價格上揚,缺乏競爭力,長期對印度本地製造業不利。課徵反傾銷及平衡稅主要目的在保護印度本國本國產業不受國外不公平競爭,對於擴大稅收成效有限。根據統計,2019-20年度印度貿易救濟措施稅收金額為300億盧比,占印度中央政府總稅收20兆盧比例不高。 印度是全球實施反傾銷措施最頻繁的國家之一,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截至2019年全球各國共實施5,944件反傾銷措施,其中印度占972件,至於在平衡稅措施部分,則以美國為主。多年來,中國大陸指控印度貿易救濟措施皆針對中國,至於在國際上,中國大陸也是被實施最多貿易救濟措施國家,其中反傾銷措施1,177件,被控傾銷或補貼貨品,尤其鋼鐵、化學品等產品別為主。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