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厄國汽車業協會表示,自厄國與歐盟簽署多方貿易協定(Acuerdo Comercial Multipartes, ACM)),近4年來歐產車輛在厄國市場銷售成長4%。 2. 厄國與歐盟簽署多方貿易協定於上(2020)年11月滿4年,使厄國產品增進競爭力,厄國非石油類產品出口持續增加,雖值疫情期間,上年1月至10月非石油類產品出口增加12%。 3. 厄國上年1至10月非石油類產品出口增加,惟據惠夜基商會報告預估,製造業出口2020年恐下滑18%,上年1至10月厄國製造業國內外產值200億4,100萬美元,較2019年同期減少15%,可能為連續第二年製造業產值下降。
A:綜合媒體報導,在武漢肺炎疫情延燒的背景下,厄瓜多仍於昨(7)日舉行總統大選,為保證本屆大選順利舉行,厄國政府派出8萬名警察和軍人維護秩序,歐盟、美洲國家組織亦派出觀察員監督大選。由於厄國民有義務參與投票,因此昨日全國1,309萬選民在配合衛生防疫措施,各投票所出現大排長龍景象,場面頗為混亂。 此次參與總統大選共計16名候選人,目前尚未完成所有計票,惟已確認35歲的左派經濟學家Andrés Arauz佔據最高投票率32%。由於Arauz並未超過40%票數,因此必須與第二名(保守派銀行家Guillermo Lasso或原住民權利倡議者Yaku Pérez)進入第2輪選舉。 受到武漢肺炎影響,2020年厄瓜多經濟衰退8.9%,失業率高達8.6%,以及國家深陷債務危機之中債務佔GDP 44%,另厄國目前約1.5萬人死於武漢肺炎,以及超過25.7萬人確診。由此可見,4月11日第二輪選舉誕生之下屆政府,不論由誰來領導均將面臨極度艱困的局面。
A:一、綜合媒體報導,本次厄國大選包括總統選舉、厄國一院制國會137個席次選舉、5名代表厄瓜多的安第斯議會議員,全國1,309萬選民將投票選出新一屆總統和國會議員。 三、根據民調顯示,在此次16名總統候選人中,35歲的左派經濟學家Andrés Arauz(支持率約37%)和65歲的保守派商人Guillermo Lasso(支持率約24%)大幅領先排名第3的原住民權利倡議者Yaku Pérez及其餘14人。 四、Arauz屬左派政黨「希望聯盟」,渠亦為厄國前強人總統Rafael Correa的代理人(註:Correa因面臨貪腐指控無法參選,惟渠在厄國仍具相當政治影響力),Arauz承諾當選後將重返社會主義路線,並於上任第一個月內向100萬個家庭撥款1,000美元,並對富人課徵特別稅。Lasso則為右派CREO黨,曾3度競選總統大位,渠支持自由市場,承諾將在1年內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 五、根據厄選舉法規定,厄國每四年舉行一次大選,首輪投票得票率過半數,或者得票率超過40%且領先第二名多於10個百分點的候選人即可當選總統,如未達標,得票率居前兩位的候選人將進入第二輪投票,以目前民調推測,首輪不太可能有人勝出,而第2輪選舉暫定於4月11日舉行。
A: 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本(2021)年2月9日發佈人事宣佈,淡馬錫控股首席執行長何晶將在10月退休,交棒給淡馬錫國際首席執行長狄瀾(Dilhan Pillay),狄瀾將接任淡馬錫控股首席執行長和執行董事,並繼續擔任淡馬錫國際(Temasek International)首席執行長。 淡馬錫國際於10年前成立,是淡馬錫控股獨資的投資和管理公司,負責淡馬錫的投資事務。淡馬錫控股董事林文興指出,狄瀾將負責淡馬錫的管理職責,特別是淡馬錫作為新加坡憲法下第五附表所列的政聯公司(Fifth-Schedule Company),負有保障新加坡儲備金的憲法責任。狄瀾在2010年加入淡馬錫,之前是王律師事務所(WongPartnership)管理合夥人。他在淡馬錫歷任數個職位,包括在紐約擔任2年的美洲區主管。 狄瀾將繼續推動淡馬錫朝2030年願景前進,即在2030年將投資組合的淨碳排放量總和降至2010年水準的一半,確保投資與永續發展可以齊頭並進。 新加坡學者和經濟分析師對何晶領導淡馬錫的貢獻給予肯定,相信她的卸任並不會影響淡馬錫的長期投資策略。淡馬錫將可在何晶奠定的基礎上,努力開拓創新,抓緊疫情後的機遇。 何晶於2002年加入淡馬錫時,該公司主要投資分布在新加坡,海外並沒有顯著的投資案。2004年何晶掌管淡馬錫時,投資組合為900億星元。至今,雖遭受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的衝擊,但投資組合已成長超過3,000億星元。淡馬錫控股在何晶的領導下,對旗下投資組合公司如星展集團、新電信和凱德集團的海外擴張與全球拓展,扮演重要推手角色。此外,何晶也推動淡馬錫優化投資佈局,同時加強企業治理和永續發展投資。 何晶將淡馬錫投資策略轉變為新加坡投資比重維持在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平均分配在日本除外的亞洲,以及包括日本在內的發達經濟體。她加入後,淡馬錫在15個月內的海外投資專案總額達到15億美元(約25億5,000萬星元),並開始投資海外企業,收購中遠控股(Cosco Holdings)、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以及印度ICICI銀行等公司的股權。 何晶上任後也積極改革內部治理架構,在淡馬錫轉型和提高透明度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何晶加入前,淡馬錫從未對外發佈財務資料和投資情況。從2004年開始,該公司每年發佈年報,並發行淡馬錫債券,接受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的評級。去年因疫情影響投資組合公司的業績審計工作,淡馬錫年報從7月延遲到9月公佈。何晶曾於臉書貼文強調,不論業績表現好壞,淡馬錫都不會迴避發佈年報,因為集團必須向國際投資者負責。 聯昌私人銀行經濟師宋生文指出,何晶是淡馬錫在投資策略和企業治理方面推行重大變革的重要推手,確保淡馬錫處於優勢,並因應未來挑戰和抓緊機遇。接任的領導團隊會沿著現有投資主題,繼續以亞洲為中心,重點投資在革新科技、消費模式轉型和永續發展等長遠趨勢。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2月10日報導,交通部長王乙康2月9日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指出,隨著越多人接種新冠疫苗並實行疫苗認證措施後,星國就能開始放寬一些邊境措施,在本年內恢復部分旅遊活動。雖然無法期待整個領域完全恢復,但能在本年進入一個可允許旅遊恢復的「新常態」。 此外,雖航空業難以出現「V型」復甦,但因更多人接種疫苗,更多區域保持安全或取得「群體免疫」,王乙康部長期待新加坡能與更多國家落實「旅行走廊」安排。 由於全球新冠疫情反復,新加坡逐步開放邊境的計畫頻頻碰到瓶頸,原定1個月中推出的「新聯繫計畫」(Connect@Singapore)延後實施。原定5月在星國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特別年度會議」,也延至8月。王乙康部長指出,政府當前的目標是在管理好疫情的情況,讓這項年度會議能在8月順利舉行,參與者來星後也不必隔離14天。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執行總裁藍一洋在2月9日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商業諮詢理事會」(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線上會議中,獲委任為理事會重開邊境及促進安全與順暢旅行工作小組的召集人,藍一洋總裁將負責帶領工作小組,針對統一及協調可推動邊境重開、恢復旅遊的安全措施提出建議。 藍一洋總裁指出,重開邊境恢復安全及順暢的旅行,對於全球、區域,以及各國經濟的復甦至關重要。各國必須就隔離和檢測制度,制定一套大家認同、既實際又統一的條例,也必須互相認可接種疫苗和檢測結果。APEC將在這方面努力並作為其他經濟體的示範,期待能與其他企業領袖合作,將建議提交給APEC部長和領袖。
A:根據阿根廷總統府新聞稿指出,阿國總統Alberto Fernandez於2021年2月8日與美國惠而浦集團(Whirlpool Corporation)舉行視訊會議,該公司表示,將在阿根廷投資4千萬美元生產洗衣機,並預計可提供1千個直接及間接的就業機會。 惠而浦規劃設立新廠面積達3萬平方公尺,使用最新技術生產大容量洗衣機,年產量為30萬台。該投資案預計在18至24個月內完成,其2/3的產量將供外銷,並盼自2023年起能開始有外銷盈餘。 惠而浦拉丁美洲負責人João Brega表示,W公司在阿根廷擁有生產滾筒洗衣機豐富的經驗,為選擇阿國作為投資設新廠的關鍵,藉由此廠為供應中心提供拉美地區所需。
A: 根據墨西哥經濟學人報2021年2月9日報導指出,受到全球半導體產能吃緊導致汽車晶片供應短缺之影響,2021年1月墨西哥汽車產量僅為278,211輛,年減達15%,並中斷最近3個月汽車業復甦之趨勢,墨汽車業高層主管並稱,此一汽車晶片短缺現象恐將持續至2021年6月。 前述2021年1月墨西哥汽車組裝量創2016年迄今同月份新低,其中德系車廠Audi受影響最大,被迫暫停部分組裝線運作,其中Q5 休旅車產量更大幅減少42.5% (4.316輛),其他受影響較大之車廠還包括Ford,已停止在墨西哥生產Fiesta 及Fusion兩車款。 墨西哥全國汽車製造商協會(AMIA)總幹事Fausto Cuevas 及汽車零件製造商協會(INA)執行長Óscar Albín一致指出,汽車晶片供應不足之問題將持續數月,墨西哥各大汽車組裝廠產能前景不明,並在其生產、出口及庫存造成衝擊,預計在今年6月恢復正常。 面對汽車產量減少15%之壓力,墨西哥汽車廠包括通用汽車及Audi開始採取技術性停工之因應措施,惟恐怕要等到2021年第2季汽車晶片供應增加後,才能看到曙光。 墨全國汽車零件製造商公會A執行長表示,代表美國汽車州之國會議員已正式要求拜登總統介入支持加速在北美地區設立晶片製造工廠,以免對汽車業造成影響,不過A執行長認為晶圓廠較有可能設在具有自動化產業的美國,設在以勞力密集為主的墨西哥可能性不大。
A:資料來源:哥倫比亞El Espectador日報電子版(2021.02.10)、El Tiempo日報電子版(2021.02.10) 哥倫比亞總統Iván Duque昨(9)日表示,將在今(2021)年3月開議的新國會會期提出新財稅改革草案,包括增加稅收及減少政府支出。哥國政府去年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所採取的各項因應及補助措施,造成國庫支出大增,財政赤字攀升,財稅改革已刻不容緩,預計新的財稅改革措施在今年通過後,自明(2022)年起陸續實施,屆時可增加國庫每年15兆哥國披索(約42億美元)之稅收。 哥國財政部次長Juan Alberto Londoño表示,此次稅改主要希望提升賦稅公平性,一方面增加政府稅收,並同時保障弱勢族群。加值稅(IVA)改革係本次稅改最重要項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去(2020)年哥國加值稅稅收僅32兆披索(約90億美元),較前(2019)年的37兆披索(約104億美元),大減5兆披索。依據哥國國家稅賦暨關稅署(Dian)資料,2019年哥國各項稅收減免讓國庫減少92.4兆披索之收入,相當國內生產毛額的8.7%,其中的加值稅減免之金額即高達74.9兆披索,相當所有減徵稅收的81%,所得稅減免金額則達17.1兆披索。 新的財稅改革草案,預計將擴大課徵加值稅之稅基,原先豁免課徵加值稅的多項民生必需食品將恢復課稅,目前民生必需食品須課徵加值稅之項目略多於5成,預期將提高須課徵加值稅之產品項目,於此同時,將有擴大自去年起實施的弱勢民眾加值稅退稅政策,哥國政府目前提供約100萬哥國弱勢民眾享每2個月退稅7萬5,000哥國披索之補助,約21美元,未來將擴大適用補助民眾之範圍,使弱勢民眾經濟不受稅改衝擊。另一方面,則將調增高收入民眾應付加值稅約15%左右,並將設法避免高資產者享有政府提供給弱勢族群的各項稅賦優惠等不合理情形發生,盼縮小高低收入家庭間之所得差距。 其他可能稅改措施尚包括,每月退休金超過基本工資3倍以上者,將提高其退休所得之稅率,另亦將避免增加中小企業財稅負擔,讓中小企業能逐步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營運困境。 目前公布的主要稅改目的及要點如下: 增加稅收及減少政府支出。 擴大加值稅稅基,原先豁免課徵加值稅的多項民生必需食品將恢復課稅。 擴大弱勢民眾加值稅退稅政策,使弱勢民眾經濟不受稅改衝擊。 不調增公共服務業及教育業加值稅。 調增每月退休金超過基本工資3倍以上者之所得稅率。 盼每年為國庫增加15兆哥國披索稅收。 調增高收入民眾應付加值稅率約15%左右。 不增加中小企業財稅負擔。
A:來源:金融評論報(AFR) 日期: 2021/2/4 據CEP Energy能源公司表示,該公司將於新南威爾斯州獵人谷(Hunter Valley6)打造全球最大的電力儲存廠,儲存容量將高達1200兆瓦(Megawatt),電池的成本為每百萬瓦裝置容量約200萬澳元,此項計畫預估將耗資24億澳元(約合台幣504億元),並擴大電網儲存規模,以補充再生能源間歇發電及天然氣發電不足。CEP Energy董事長Morris Iemma於近日宣布此電力儲存廠建置計畫,較南澳現今所使用大型電廠之規模大八倍之多,經過可行性測試,此電池容量系統可支持大型企業長時間使用,預估於2022年第一季完成財務融資,於2023年開始建造,而最終建置規模將取決於市場需求。 該項目將進一步削弱AGL Energy和Energy Australia於新南威爾斯州新建天然氣發電廠及在Snowy Mountain興建第二座750兆瓦天燃氣發電廠之計畫。 CEP Energy 的獵人谷電力儲存廠為新州宣布基礎建設最大型新項目之一,其他分別為Origin Energy 能源公司在其Eraring煤電廠計劃建置四小時700MW電力儲存設備、加拿大ATCO公司於Bathurst投資之 5億澳元水力發電廠、AGL Energy、Maoneng與TransGrid共同合作之電力儲存設備,以及Snowy 2.0大型水力發電廠計畫。 新南威爾斯州能源部長Matt Kean指出,電力基礎設施路徑圖對可調度電力容量計劃起了推動作用,並帶動民間企業宣布投資建立2400兆瓦的新可調度容量。CEP Energy執行長Peter Wright亦表示,投資者對新南威爾斯州政府的電力政策充滿信心,並可確保獲得可負擔的電力費用,該公司已與雪梨房地產開發商於大型廠房屋頂上裝設900個屋頂太陽能板,期能達到高達400 MW聚合電池的「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之目標。目前CEP電網規模存儲業務目標為四個站點的電力總容量高達2000瓦特。另CEP已與Hunter Investment Corporation於Kurri Kurri站簽訂為期30年的租約,預計該站點的並網容量可望高達1200 兆瓦,並可填補Liddell週邊燃煤和天燃氣發電之未來陸續除役後發電量之不足。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2月11日報導,政府2月10日公佈「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為城市綠化、永續生活和綠色經濟等方面制定明確目標,政府、企業和國人將一起朝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綠色發展藍圖」由新加坡教育部、國家發展部、永續發展與環境部、貿工部和交通部5個政府部門聯合主導,副總理王瑞杰將在2月16日的預算案聲明中宣佈更多細節。藍圖由「大自然中的城市」、「永續生活」、「能源策略」、「綠色經濟」和「具有韌性的未來」5個部分組成。要達到這些永續發展目標須全國通力合作,由政府帶領個人、社區和企業各盡其責。此外,新加坡政府將推出新的「企業永續發展計畫」(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Programme)協助企業採納永續發展的運作模式。 新加坡政府在藍圖中增設新目標,並表示這是一份會不斷更新的藍圖,將隨著科技進步和國人的回饋進行調整;新目標如下: 潔淨能源:政府去年宣佈要在10年內把供電動車使用的充電點增至2萬8,000個,現在計畫在10年內把充電點增至6萬個。 垃圾減量:依新加坡國人目前製造垃圾的速度,實馬高垃圾埋置場到2035年就會被填滿。永續部現在希望在2026年就能先減少20%的垃圾量。 綠色建築標準:政府會在下一份公佈的綠色建築總藍圖中提升對綠色建築的標準。當地學校將致力於在2030年,把淨碳排放減少三分之二,同時讓至少20%的學校成為碳中和建築。(碳中和指的是所排放和吸收的溫室氣體能相互抵消。) 海岸線保護:新加坡永續部長傅海燕指出,這是一個全面的計畫,宗旨為建立更具韌性的未來。政府會發展新方案和加深對保護海岸線的瞭解,最遲於2030年推出沿海防護措施。而公用事業局亦表示,會在今年針對被劃定為較脆弱和關鍵的沿岸區域展開實地研究。 李顯龍總理表示,新加坡是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小國,但是還是可以依靠科技和政策來推動永續發展。「綠色發展藍圖」是以過去數十年的努力為基礎,有助新加坡實現許下的承諾,為聯合國定下的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做出貢獻。
A:一、菲國媒體報導,菲律賓不動產顧問公司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 Philippines)於2月10日發布市調研究報告指出: (一)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許多離岸博彩公司(POGO)結束營業,且商業流程外包公司(BPO)多採居家辦公方式上班,導致辦公空間需求劇減,預計本(2021)年馬尼拉都會區(NCR)商辦大樓空置率將達12.5%,比去(2020)年之9.1%增加3.4個百分點,創2003年以來最高水平。 (二)在住宅方面,預計本年空置率將從原先預測之13.5%上升至16.9%,主因新竣工房屋預計交付10,600間,高於去年之3,370間,而銷售則因疫情衝擊而呈低迷。 (三)在工業廠房方面,預計本年及明(2022)年之需求將更加活躍,主因除從事食品、飲料及藥品等必需品生產製造之需求激增外,由於電子商務方興未艾,對物流與倉儲需求亦不斷增加,廣設微型倉庫及冷藏設施均有助倉儲空間之快速去化。 二、該報告另指出,由於去年經濟大幅衰退,以致不動產市況低迷不振,建議房東及房地產開發商採取彈性租賃模式、降低租金,以及調整推案時間以安度不景氣。
A: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本(2)月9日表示,該部研擬檢討與日本、東協(ASEAN)現行FTA之路徑圖(Roadmap)及界定檢視範疇文件(Scoping Paper),以期展開重新檢討諮商及會議。與韓國FTA亦列入檢討,時程可能視上述檢視工作進展而定。 有關與美國洽談中之小型貿易協議(Mini Trade deal),G部長表示,須待美國新任貿易代表(USTR)人事抵定及正式任命(參院通過),雙方持續諮商。印方頃向美國拜登政府表達立場及展開對話之意願,尤其在市場進入、關稅等議題及如何擴展雙邊商業活動與國際參與等。G部長則認為,印度市場具有相對優勢,願與美國、英國、歐盟等已開發國家深化經貿關係,推動洽簽FTA協定。 在WTO多邊議題部分,G部長表示,印度與南非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共同提案要求豁免所有會員執行部分「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議(TRIPS)」條文規範,以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該提案已得到100多個會員支持,但仍有部分已開發國家反對,印度將與各國共同努力尋求共識。此外,希望WTO爭端解決機制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成員能儘快補齊;給予開發中國家之特殊及差別待遇(S&DT)能永久或延長實施;部分以複邊(Plurilateral)方式進行之談判如電子商務(E-commerce)應回歸多邊(Multilateral)方式進行;至於進行中之漁業補貼談判(Fishery Subsidy)應採取污染者付費(Polluter Pay)原則,給予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政策空間,俾做出與已開發國家等比例之貢獻。 針對印度出口貿易,G部長盼疫情過後已開發國家經濟活動能儘快恢復以帶動印度出口成長,商工部將於4 月1日提出新的對外貿易政策,有關在外人直接投資(FDI)規範部分,目前對於多品牌零售業(Multi-brand Retail)之限制,尚未列入法規鬆綁範疇。
A: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與歐盟執委會副主席Valdis Dombrovskis本(2)月5日舉行首次「高層對話(High-Level Dialogue, HLD)」,雙方同意在未來3個月繼續討論貿易及投資合作議題,將透過定期召開「雙邊法規對話(Bilateral Regulatory Dialogue)」及「印-歐盟多邊對話(India-EU Multilateral Dialogue)」,重啟「貿易暨投資協議談判(Bilateral Trade and Investment Agreement, BTIA)」,並試圖先達成過度協議。會議主要議題如下 恢復FTA諮商:印方提出雙方恢復2013年5月中止談判之FTA,雙方於2007年1月展開談判,雙方對汽車、威士忌、農產品市場等進入、IT服務業、服務業專業人士進入等存有歧見;印方認為歐方已展現彈性,並”接近”(Close enough)復談階段。 疫苗合作:歐方提案雙方就疫情衝擊、疫苗製造及配送交換意見。 產業合作:雙方就新領域合作,例如具韌性之全球價值鏈、法規制度合作,尤其在新技術合作。 其他:雙方就WTO改革合作、於2023年屆期歐盟普遍性優惠關稅(GSP)之新法規制度、歐盟綠色新政(碳邊境調整機制)、印度製造、印度自給自足(歐盟關切該兩個產業政策係貿易保護政策)等交換意見。 G部長續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必須團結合作,加強貿易及投資關係,儘快協助產業界度過艱難時刻。歐盟是印度2021年加強合作對象,印度總理莫迪預定本(2021)年出訪歐洲4趟,包括5月在里斯本召開的「歐盟高峰會(EU Summit)」、6月在英國召開的「7大工業國元首高峰會(G-7 Summit)」、10月底在義大利召開的「20國集團元首高峰會(G-20 Summit)」、11月在英國召開的「全球氣候峰會(COP-26)」。另4月中旬在印度召開的「瑞辛納對話(Raisina)」,歐盟多國外交部長將與會。 印度與歐盟於2007年展開BTIA談判,但由於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於2013年中斷,例如歐盟要求印度開放汽車、酒類等產品市場,並進一步開放銀行、保險、電子商務等金融服務業,嗣後雖然再度復談;惟歐盟強烈主張將勞工、環境、政府採購等議題納入,印度持反對立場,使談判再度中止。去(2020)年6月「印-歐盟領袖高峰會(India-EU Leader’s Summit)」中,雙方即開始討論恢復BTIA談判。2020年4~10月印度出口至歐盟金額為205億美元,主要出口產品為有機化學品、藥品、礦物燃料、珠寶、皮革、成衣,自歐盟進口金額為179億美元,主要進口產品為核子反應爐、電子機械、光學設備等。 此外,英國脫歐後亦盼與印度簽署貿易協議,貿易利益預估高達500~1,000億英鎊,尤其印度是英國第2大外資來源,英國則是印度前6大外資來源,英國貿易部長Liz Truss目前正在印度進行訪問,本月6日與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會晤,雙方希望儘快展開貿易協議談判並試圖先達成早期收穫協議。英國外長Dominic Raab去(2020)年12月訪問印度時曾表示,印、英兩國過去將重心放在歐盟,但英國脫歐後有更大自主權,可與印度及其他國家簽署貿易協議,從長期來看,印度在印太地區深具潛力。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原本預訂上(1)月26日印度共和日(Republic Day)訪問印度,但由於疫情因素延後。
A: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以及為了克服傳染鏈,全球各國皆實施嚴格的封鎖措施,使2020年國際貿易充滿挑戰,更直接影響全球供應鏈突破中斷的危機,尤其是商品及服務的運輸以及嚴重影響製造業。即使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馬來西亞上(2020)年的的對外貿易表現仍然良好,相較上半年的負成長,下半年的出口表現反彈,歸功於經濟的逐步開放及外部需求的漸進復甦;其中12月出口額更創下2020年單月最高記錄,達957.41億馬幣(約合236.98億美元),較前(2019)年同期成長10.8%,亦較上(11)月成長13.1。 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2020年總貿易額為1兆7,771.82億馬幣(約合4,398.96億美元),較前(2019)年萎縮3.6%;出口額為9,809.88億馬幣(約合2,428.19億美元),減少1.4%;進口7,961.94億馬幣(約合1,970.78億美元),減少6.3%;貿易順差1,848億馬幣(約合457.4億美元),則較2019年成長26.9%。 馬國5大出口市場分別為東協(2,729.2億馬幣(約合675.54億美元),下跌4.7%)、中國(1,586億馬幣(約合392.57億美元),成長12.5%)、美國(1,088.1億馬幣(約合269.33億美元),成長12.7%)、歐盟(1,428.4億馬幣(約合353.56億美元),下跌10.4%)及香港(681.2億馬幣(約合168.6億美元),成長2.3%),其中中國,美國及香港的出口表現上升;東協(1,744.8億馬幣(約合431.88億美元),下跌14.9%)、中國(1,711.8億馬幣(約合423.7億美元),下跌2.6%)、美國(693.6億馬幣(約合171.68億美元),成長1%)、日本(610.4億馬幣(約合151.09億美元),下跌4%)及歐盟(587.8億馬幣(約合145.5億美元),下跌17.8%)則為馬國5大進口市場,其中只有美國進口表現上升。2020年中國已連續第12年成為馬國最大貿易夥伴,同時亦為馬國最大出口國及進口來源國。 分析2020年出口內容,電子與電機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3,861.1億馬幣(約合955.7億美元),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9.4%,較2019年成長3.5%。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619億馬幣(約合487.8億美元),下跌13.4%)、棕油(523.3億馬幣(約合129.5億美元),成長18.4%)、化學與化學產品(506.9億馬幣(約合125.47億美元),下跌11.8%)及橡膠製品(436.4億馬幣(約合108億美元),成長68.9%)。 馬國2020年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2,527.8億馬幣(約合625.69億美元),成長3%)、化學與化學產品(734.6億馬幣(約合181.8億美元),下跌10%)、精煉石油產品(599.6億馬幣(約合148.4億美元),下跌22.6%)、機械設備及零件(596.9億馬幣(約合147.7億美元),下跌14.3%)及金屬製品(459.7億馬幣(約合113.78億美元),下跌2.5%)。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2020年馬國與我國貿易總額為915.1億馬幣(約合226.5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減少2.73%;對我國出口金額為338.5億馬幣(約合83.79億美元),下跌8.59%,我國居馬國第8大出口國;自臺灣進口金額為576.6億馬幣(約合142.7億美元),成長1.1%,我國居馬國第5大進口來源國。馬國自我國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積體電路(40.88億美元)、處理器及控制器(4.2億美元)、印刷電路(3.55億美元)、記憶體(3.1億美元)及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清真產業發展機構(Hal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rp.,簡稱HDC)執行長海魯·阿里芬(Hairol Ariffein)頃發布消息稱,由於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幾乎所有產業皆發生供應鏈中斷,估計馬國上(2020)年清真食品出口額僅310億馬幣(約合76.62億美元),較目標金額減少62%。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馬國以穆斯林為中心的產品銷售到衛生及優質產品的發展已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清真市場。隨著日本原預定於2020年舉辦奧運會以及消費者在清真產品上的支出預期將增加,馬國政府原將上件目標產業的出口收益訂在500億馬幣(約合123.58億美元)。過去幾年中,馬國清真市場每年享有350億至400億馬幣(約合86.5億至98.86億美元)的出口業績。 根據Dinar Standard發布「2020/2021全球伊斯蘭經濟狀況報告」顯示,2020年穆斯林的全球食品交易額將比2019年的1.17兆美元下跌0.2%。儘管下降幅度不大,但該報告預測2019年至2024年清真食品產業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5%,至2024年穆斯林的總支出將達1.38兆美元。 根據馬國媒體「The Malaysian Reserve」於2020年11月發布之報導稱,至2020年底,少數選定的奧運會群體可能顯著削減37億馬幣(約合9.14億美元) 向日本出售清真食品和其他產品的目標收益。 HDC機構將繼續執行策略,以促進新的市場發展,從而為國內企業鎖定並促進企業對企業和企業對消費者的交易。馬國仍引領清真經濟,加上已建立永續的清真系統策略仍完好無損且具有連貫性,而成功指標仍然有效。進入國際市場是許多企業和本地產業參與者的最終目標,由於市場規模、地理覆蓋範圍及鄰近性,東南亞和亞太地區的清真市場仍庶馬國清真產品主要出口市場重點。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Finans 於2月8日報導, 丹麥總理於上週五會晤丹麥17 家綠能相關企業之高階管理人員 就美國總統拜登於就職典禮上所提出之氣候計畫為基準,與丹麥綠能公司討論丹麥政府將如何與企業攜手並進, 以在氣候技術上因美國之氣候野心使丹麥增加5倍出口收益。 財經媒體Finans與總理Mette Frederiksen和沃旭之執行長Mads Nipper 談及 : 美國具有巨大的出口潛力以及 丹麥將有機會成為潔淨能源工商界的主導者。 根據F總理辦公室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丹麥公司在美國大量提供氣候解決方案, 2019年的能源技術出口額為71億丹麥克朗,水技術領域的投資為12億美元。 此外,還有綠色食品技術,這也是政府看到巨大潛力的領域。 沃旭執行長N氏說: “美國的政治制度是有一個完全不同體系,是由州來決定要推廣到哪個程度,融資和技術分配方面也都由在州政府進行的。 丹麥已在項最重要的一州推廣離岸風電。現在要加強於潛力最大的州,同時也必須將重點擴大到其他地方。” "日前丹麥在綠色出口於2030年應將增加一倍的野心似乎不足微道, 預計在未來十年,丹麥能在美國於出口取得200到500億丹麥克朗之間的金額。" F總理也提議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協助,例如丹麥外交部已經在綠能區塊部署25名專業員工正在為華盛頓,紐約,芝加哥,休斯敦,矽谷和波士頓的丹麥公司鋪路。 政府將以更多的人力來擴大團隊加強與美國各州水務部門的合作。 此外,政府將根據拜登的計劃,與美國能源部合作改變美國的所有能源生產方式,使其於2035年達成碳中和。 F總理堅信,丹麥政府可以為丹麥公司在與聯邦政府和最相關的州敞開大門。 拜登總統的氣候計劃聽起來對丹麥生產商很誘人,同時這項綠色野心的用意將會為美國創造數千個新的就業機會的。F總理認為這並不是丹麥公司的絆腳石且說:“他當然會為創造美國的工作機會""我們希望丹麥公司在美國生產更多產品。 它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也將為丹麥創造就業機會。" N氏補充說,創造本地就業機會的能力是丹麥公司必須進入的重點。 我們很久以前就意識到,我們並不是只能出口所有在丹麥生產的產品。例如,在海上風電領域,我們是最有能力創造本地就業機會的公司之一。如果我們獲得了海上風電場的批准,那麼我們將在當地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我們必須提高丹麥在世界一流的競爭力,而不是在我們的生產地點進行爭奪戰,並且我們還必須成為創造當地就業機會方面的世界冠軍。這樣一來,我們將能創造聯邦、州與地方政府的合作。 ” 同時,渠指出,拜登的綠色投資既是機遇,也是威脅,因為競爭將大增。 F總理與N氏談到了丹麥將可於11月即將在格拉斯哥召開的聯合國下一次主要氣候會議COP26上與美國一起在展現氣候雄心。 受邀17 家企業分別為: 海上風電:沃旭 Ørsted,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維斯塔 Vestas和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 能源效率:Danfoss,Velux和Rockwool。 水:格蘭富 Grundfos,坎斯特魯普 Kamstrup 和AVK。 永續食品:DLG,Chr. Hansen, Novozymes. 融資:EKF丹麥出口信貸,丹麥養老金,工業養老金/ Forsikring&Pension保險及養老。 顧問公司:Cowi和Rambøll。 此外,總理還邀請了丹麥工業,丹麥商業,農業和食品,丹麥航運公司和丹麥能源等商業組織。
A: 據南非商業科技網站(business tech)2月10日報導,南非工商會(SACCI)週三公佈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南非平均商業信心指數從2019年的92.6下降至86.5,為自1985年以來的最低值。報導稱,由於封禁措施導致部分經濟活動暫停,2020年可能是南非近90年來經濟收縮最嚴重的一年。 SACCI表示,儘管2021年1月南非商業信心指數從上月的94.3上升至94.5,但由於南非陷入財政僵局,政府必須將經濟復甦擺在首位,同時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健康風險。
A: 據南非每日商報網站2月9日報導,穆迪去年11月將南非信用評級下調為垃圾級,評級展望為負面,並警告稱由於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和結構性改革進展有限,南非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壓力。穆迪近日表示,若南非債務負擔持續上升且持續更長時間,南非信用評級可能會進一步降低。預計到2022財年,南非債務佔GDP的比率將達到100.7%。此外,穆迪表示,除債務負擔以及經濟成長和財政整頓面臨的風險之外,不穩定的國有企業特別是Eskom的財務需求也是造成負面評級展望的原因。
A: 據南非每日商報網站2月10日報導,就業和勞動部長圖拉斯·恩克塞西本周宣布,全國最低工資(NMW)自3月1日起將從每小時20.76蘭特上升至每小時21.69蘭特。 NMW4.5%的增長率高於南非2020年3.3%的平均通脹率,是南非儲備銀行2021年通脹目標(3%-6%)的中點。 NMW自推出以來飽受爭議,支持者認為NMW有利於消除貧困和不平等,反對者則認為在失業率飆升以及疫情暴發前就陷入困境的經濟狀況下NMW將進一步阻礙就業。
A: 路透社約翰內斯堡2月9日 - 南非蘭特幣週二走強,因對美國將通過1.9萬億美元刺激計劃的樂觀情緒提振了風險需求。 美國眾議院上週五批准一項預算決議,使民主黨人能夠在沒有共和黨支持的情況下推動援助計劃在國會獲得通過。眾議院議長佩洛希預計,最終立法可能會在3月15日之前在國會獲得通過。 分析師認為財政支出,加上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美聯儲/FED)持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將在較長期內拖累美元,提振對風險資產的需求。 備受期待的美國刺激計劃鼓舞了蘭特幣將為蘭特創造極為有利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