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法國國貿觀測(Le MOCI)雜誌引述裕利安怡(Euler Hermes)信用保險公司分析,預計2021年全球對法國出口的需求將比2020年增加590億歐元,此龐大商機將有助企業彌補去年因疫情衝擊損失(總計約1250億歐元)45%的缺口。 EH信保公司經濟分析師Selin Ozyurt表示,疫苗接種順利推展是經濟主體(economic agent)重建信心的王牌,此一樂觀預期心態將是振興家計需求及刺激新一輪全球投資的關鍵,足以使國際貿易在2021年再度成長約5.8%,為法國出口商提供重振良機。 出口成長主要來自歐、美、中、英 今年對法國出口商的需求增加中,約有50%來自歐盟,分析認為合情合理。其中,主要來自德國,預計將有79億歐元的成長,其次為比利時(預期成長42億歐元)、西班牙(預期成長40億歐元)以及義大利(預期成長39億歐元)。 同時,主要出口市場(le grand export)亦前景看好。法國今年對美國的出口將增加56億歐元。分析指出,即使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會一夕之間消失,但在拜登新政府領導下,勢必將軟化並更改形式。其次中國大陸市場的景氣復甦趨勢已相對明朗,其商機亦不容忽視,預期成長17億歐元。 2021年的英國對法國企業而言仍是充滿商機的出口市場之一,預期成長 17億歐元。英國脫歐對於法國對英出口衝擊有限,約衰退9億歐元,分析指出,由於邊境管制措施延至本年下半年開始執行,目前仍屬過渡期,否則法國出口商損失恐將加倍。 製藥業表現領先 若就產業別觀察,O分析師認為,今年出口三大贏家依次將為製藥業、運輸設備及農產食品業,該等產業將因全球需求反彈而直接受益。其中製藥業出口預期成長64億歐元,運輸設備出口預期成長61億歐元,農產食品業出口預期成長55億歐元。 總而言之,要完全彌補2020年疫情所造成的損失並非一蹴可幾,上述出口需求反彈尚不足以抵銷去年所有損失,但至少將暫先舒緩法國企業部分現金流壓力。
A:依據法國海關發布「2020年外貿統計年度報告」,由於出口衰退幅度大於進口衰退,2020年貿易逆差由2019年之579億歐元擴大至652億歐元,為2012年以來之新高;其中出口為4,281億歐元(較2019年衰退15.9%),進口則為4,933億歐元(衰退13%)。 法國國貿觀測(Le MOCI)雜誌分析,繼上年上半年法國對外貿易創下史無前例衰退43.9%後,基本上從5月起即重新接軌呈現不中斷的向上發展趨勢。爰儘管2020年出口15.9%衰退程度幾乎達2009年金融危機時水準(17%),惟該數據並未反映當年度自5月起封城解除後之出口成長表現,幾乎已恢復疫情前水準。分析出口品項,除藥品出口逆勢成長,出口金額為353億歐元(主要銷往美國、瑞士、比利時、義大利及中國)較2019年成長4.7%之外,其餘受到疫情影響多呈衰退,其中最嚴重的為航太產品(-45.5%),主要受到全球航空業景氣蕭條、法國限制措施及2019年航空產品出口創新高(643億歐元)墊高基期等不利影響。此外,受到油價下滑及疫情影響,2020年能源及電力的出口亦較2019年分別減少33.1%及29.5%。另外汽車上半年衰退達37.7%,但由於下半年反彈明顯,致全年衰退幅度縮小至18.7%,另金屬(-18%)、資通訊(16.6%)、香水及化妝品(-12.7%)、飲料(-12.2%)、紡織及成衣(-10.6%)、電機及家電設備(-8.9%)、食品(-4.3%)等產品亦明顯衰退。報告指出,美國自2019年10月起對歐盟酒品加徵進口關稅25%,亦持續對法國造成衝擊,其中以干邑白蘭地及香檳酒等產品最為顯著。 分析法國主要出口市場,2020年法國對歐盟會員國出口衰退幅度較小(13%),可歸功於歐洲內部市場價值鏈內化優勢,對歐盟以外第三國的出口衰退達19.3%,其中對中國出口衰退13.9%(但因中國迅速復甦,使下半年出口額已較上半年成長20.4%),對英國出口衰退21.7%,對美國出口衰退23.2%,對非洲及中東地區出口則分別減少13.9%及25.8%。 在進口方面,由於經濟活動因疫情及封城措施中斷,能源進口較2019年衰退39.8%(其中天然氣衰退48.7%、精煉石油衰退32.9%),其餘產品以航太產品衰退44%最嚴重,為2006年以來之低點,主要係法國自美國及德國供應商進口大幅減少,其次為運輸材料(-22.7%)、汽車相關產品衰退14.3%(汽車設備-25%、整車-10.2%),金屬(-15.2%)及機械產品(-11.8%)等。報告指出,2020年逆勢成長之進口產品包括船舶(46.2%)、藥品(10.4%)及農產品(2.5%),其中船舶係因因遠洋定期船及液貨船採購增加,藥品則因為增加自希臘及義大利之天然胰島素及其他免疫藥物的進口所致。此外,儘管成衣、皮革及鞋類等產品進口大幅減少,但由於進口口罩紡織材料達59億歐元,較2019年之4.12億歐元巨幅成長13.3倍,致紡織工業產品成長顯著(+81.3%),連帶使紡織成衣鞋類產品之進口整體呈微幅成長(0.5%)。 分析法國主要進口來源國,2020年自歐盟國家進口衰退10.8%,自歐盟以外第三國的進口減少15.7%,其中自英、美、中等國進口分別減少21.4%、20.6%及 6.2%,另自非洲及中東地區進口分別減少26.4%及51.9%。 Le MOCI雜誌指出,展望2021年,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將視疫情演變、全球景氣復甦節奏、貿易緊張局勢及貿易保護主義發展而定。而國際貨幣基金(IMF)則預測,2021年全球貿易將反彈回升8.1%,但可能仍低於疫情爆發前水準。
A: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最新公布之瑞士2021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查報告,與上月份相比較,價格指數微幅上漲0.1%,為101.1點(該局以2015年12月為基數=100);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則下跌0.5%。 與上月相比物價指數在旅館住宿、燃料油類及二手車等價格呈現上漲情形,在航空交通、服飾及鞋類產品等價格則下跌。 該報告中另指出,與2020年12月相比,2021年1月份上漲最多的項目為: 餐廳及旅館類(+1.1%)、交通類(+0.9%)、其他雜物類產品(+0.4%)、酒精類飲料及菸草類(+0.3%)、住宅及能源類(+0.2%)、健康保養類產品(+0.1%)及新聞傳播類(+0.1%)。價格下跌的主要項目為: 服飾類及鞋類(-6.7%)、休閒文化類(-0.2%)及家用產品及家庭用器具雜務類(-0.1%)。食品和不含酒精飲料類產品及教育類用品價格則維持不變。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 2021年2月15日
A:資料來源:每日鏡報、express.de、世界報等 德國聯邦政府在2月10日決議,將疫情禁令延長至3月7日,不過各級學校與托育中心的開放時程由各邦政府決定;先前的禁令將到2月14日為止。於2020年底獲准量產疫苗的Biontech,其德國Marburg新工廠將啟動生產,預計2021年總疫苗產量將較原訂計劃增加超過50%。 一、 不管何時開放,如果理髮院嚴格遵守衛生標準,將於3月1日開放,主因在於理容關乎個人衛生,尤其是對老年人。 二、 其他產業及領域開放時間預計將於3月3日的聯席會議上決定,或者當全德國連續7天中,至少3天每10萬居民有35例新確診者情況下: (一) 先前的標準為連續7天中,至少3天每10萬居民有50例新確診者。 (二) 德國聯邦總理府將標準提高的原因: 1. 考量病毒突變更具傳染性; 2. 目前疫苗仍缺貨; 3. 各衛生當局可因此較能追踪接觸者並提早解除感染鏈; 4. 連續7天每10萬居民有50例新確診者的標準,可能短期間再度引發嚴重傳染; 5. 原計劃要在1月之前完成的全國電子追踪系統SORMAS(Surveillance Outbreak Response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System),在總計375個衛生所中,目前僅180個使用。
A:三、 其他產業領域之開放步驟: (一) 零售業方面,每20平方公尺店面允許一個客戶進入; (二) 博物館、畫廊,以及與身體相關的室內服務業者; (三) 旅館、餐飲業、文化活動及休閒活動開放時程仍未定,預計3月3日將再討論; 四、 幼兒托育中心與小學的開放時程將由各邦政府決定 (一) 柏林(Berlin)、黑森邦(Hessen)、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Nordrhein-Westfalen)、石勒蘇益格荷斯坦因邦(Schleswig-Holstein)及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等,已決議將自2月22日起,逐步開放幼稚園、托育中心、小學等。 (二) 德國總理Merkel原先對3月前解除任何禁令不能認同,特別是學校,原因在於在英國具高度傳染性的突變病毒將可能在幾週內大肆傳染;不過也承諾,一旦開放,將優先考慮學校與托育中心。 (三) 上下學交通問題,為是否開放學校上課有待解決的問題,若額外派發校車接送學生以降低上下學途中感染風險,則需聯邦政府額外財政支持。 (四) 各邦教育部長希望能有更多的快篩試劑和具約束力的篩檢策略: 1. 確保所有學校僱員能進行定期篩檢; 2. 每當學校內有確診案例,則其所在班級與所有其他接觸者都要進行篩檢; 3. 教師應優先接種疫苗。 (五) 開放學校上課的建議:確診率低的區域,小學和托育中心開放。確診率高的區域,則採緊急托育方式。 (六) 應注意通風問題: 1. 根據柏林工業大學(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Berlin)通風專家Martin Kriegel的研究結果,在密閉空間裡,吸入懸浮於空氣中固體或液體微粒介質因而感染的風險,取決於吸入量。 2. 配戴口罩可降低這些介質的輸出量和吸入量,適當流通的空氣也可以降低介質濃度。 3. 例:在員工數減半的辦公室裡,沒有配戴口罩的確診率,為在超市配戴口罩確診率的八倍。
A:五、 德國疫苗生產業者Biontech,將在德國黑森邦Marburg新工廠生產其疫苗 (一) Biontech計劃2021年生產20億劑疫苗,較原預期的13億劑疫苗產量提高50%以上。 (二) 輝瑞(Pfizer)在比利時Puurs的工廠也已完成。 (三) 預計自2月15日起增加配送量,逐步達到向歐盟運送疫苗劑量的時間表。 (四) 自2020年12月獲准量產後,Biontech生產合作夥伴已由3家,增加到如今的13家,未來還將繼續擴展。 (五) 總計新創公司Biontech已有1,500名員工,其中Marburg 廠有300名。
A: 據南非businesstech 2月12日報導,南非即將進入數年的經濟緊縮時代,即商品和勞務價格水平持續下降,貨幣價值持續升值。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學研究報告顯示,過度浪費的支出讓南非政府不得不進行連續多年的經濟整合計劃。信評機構一直質疑南非嚴重的債務危機和發展經濟的能力提出。 2020年,隨著南非受疫情影響導致經濟進入衰退,2020年11月,穆迪將南非的外幣和本幣評級從Ba1下調至Ba2,比投資級別低兩級,前景展望為負面。同月惠譽將南非的外幣和本幣評級下調至BB-,比投資級別低三級,前景展望也為負面。穆迪在2月8日發表報告中表示,如果南非的債務負擔繼續增長,它可能會進一步下調其評級。 新冠疫情加劇了南非政府財政狀況的惡化,降低政府財政收入,提高借貸成本,並將南非經濟推入近30年來最長的衰退期。穆迪表示,近期不太可能上調評級,但如果顯示政府經濟改革有效,它可能會將評級前景從“負面”改為“穩定”。但斯坦林布什大學經濟研究局稱由於社會和政治障礙,南非結構性經濟改革進展有限。並預測到2022年,該國的債務與GDP之比將達到100.7%。
A: 據南非商業科技網站2月9日報導,南非內政部周二表示,正在與衛生部門官員討論重新開放南非陸地邊境事宜,擬制定一項支持邊境重新開放的衛生計劃。該計劃將於週三(2月10日)敲定,隨後將提交南非國家聯合行動和情報結構(NATJOINTS)批准。此前,受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南非1月份宣布將關閉所有陸路邊境口岸直至2月15日,其中包括6個最繁忙的邊境哨所(Beitbridge、Lebombo、Maseru、Bridge、Oshoek、Ficksburg、Kopfontein )。在上周南非宣布放寬封禁措施後,邊境口岸仍處於關閉狀態。
A:德國聯邦政府於一月底確立「2021年年度經濟報告」,主要內容除了對2021年經濟發展預測外,還包括克服COVID-19疫情帶來的危機、協助經濟復甦、強化基礎建設與產業結構等主要經濟和金融政策主題。 一、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Peter Altmaier表示, (一) 展望2021年經濟發展,儘管活力減弱,但將持續成長; (二) 目前工業發展強勁,但服務業卻受到嚴重影響; (三) 目前確診人數的增加情況趨於平緩,但仍算嚴重,因病毒突變的危險尚未克服,因此仍不能輕乎; (四) 德國政府將繼續透過全面的援助計劃協助企業營運; (五) 除克服危機,還將盡一切努力確保未來發展,並將危機視為長期內變得更具現代化、更具競爭力的轉機,如成為具吸引力的據點、確保專業人才、數位化和氣候保護。
A:二、 德國聯邦政府「2021年年度經濟報告」內容包括: (一) 2021年經濟發展預期: 1. 一旦疫情緩解,德國經濟將再次上揚: 2. 2021年經價格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較2020年成長3.0%; 3. 就業市場年平均將呈停滯狀態:2021年失業率預計為5.8%,平均就業人口為4,480萬人。 (二) 主要經濟和金融政策主題: 1. 克服COVID-19疫情帶來的危機: 1) 透過各項財政措施,協助穩定經濟並確保就業機會; 2) 自疫情爆發以來,已提撥近800億歐元用於金援營運等方面; 3) 2020年6月起執行的全面經濟振興計劃,就氫氣能源、量子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未來科技的投資,便達500億歐元; 4) 改善申請短期津貼的條件,以減輕需繳納社會保險金的員工之損失,並防止失業率大幅上升;截至目前為止,已支付約230億歐元的短期工作福利。
A:(三) 協助經濟復甦: 1. 為協助經濟在疫情緩解後迅速復甦,提出益於成長、具國際競爭力和公平的稅收條件; 2. 基於「2021年社會保障」,將2021年社會保險費用上限將訂在40%; 3. 可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EEG)附加費將在2021年降至每千瓦時6.5歐分,2022年再降至每千瓦時6.0 歐分; 4. 以上兩點措施旨在減輕一般人民及特別是中小型公司未來兩年的負擔。 (四) 強化基礎建設與產業結構 1. 透過各項改革強化德國中長期經濟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2. 擴展可再生能源和終止燃煤發電: 1) 根據2021年可再生能源法設定目標,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佔總用電量的比率提升到65%; 2) 透過市場經濟運作確立二氧化碳價格,將刺激可再生能源發展; 3) 提撥總計90億歐元於實施「國家氫氣策略」。 3. 數位政策目標: 1) 到2025年完成覆蓋全德國的高速網路鋪設,及無縫行動通訊網路。 2) 透過對抗限制性競爭之數位化法案(Gesetzes gegen Wettbewerbsbeschränkungen-Digitalisierungsgesetz;GWB-Digitalisierungsgesetz)規範數位市場遊戲規則,因應數位經濟的挑戰。 3) 歐洲數位基礎架構GAIA-X已在一年內完成,下階段任務便是各項具體的應用領域發展。 4) 德國聯邦政府繼續倡導開放市場和強大的歐洲;不斷發展與增強適應力為促進歐洲永續性和包容性的關鍵。
A: 據南非獨立傳媒網站2月8日報導,南非農業機械協會(SAAMA)數據顯示,拖拉機1月份銷量增長28%,達到445輛,去年同期銷量僅為348輛。 SAAMA對農業機械銷售前景持樂觀態度,預計今年銷售額可能比去年高出10%。南非農業商會(Agbiz)首席經濟學家表示,農業部門最新數據表明2020/21生產季可能是南非有史以來最大的豐收之年之一。南非農作物預測委員會(CEC)最新播種數據顯示,2020/21年度夏季穀物總播種量為420萬公頃,比2019/20年度增6%。
A: 據南非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 網站2月9日報導,南非機場公司(Acsa)表示,將加快處置加油站、酒店、貨運站等非核心資產以緩解公司資金困難。 Acsa稱擬通過直接出售、引入合資方等方式將約翰內斯堡、開普敦、德班、布隆方丹機場內及周邊地產貨幣化來尋找現金。 Acsa估計,將有約45億蘭特非核心資產投向市場,包括價值16億蘭特的辦公園區、14億蘭特的酒店、9億蘭特的貨運站、4.4億蘭特的工業建築和1.2億蘭特的加油站。
A: 根據南非每日商報網站2月9日報導,穆迪去年11月將南非信用評級下調為垃圾級,評級展望為負面,並警告稱由於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和結構性改革進展有限,南非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壓力。穆迪近日表示,若南非債務負擔持續上升且持續更長時間,南非信用評級可能會進一步降低。預計到2022財年,南非債務佔GDP的比率將達到100.7%。此外,穆迪表示,除債務負擔以及經濟增長和財政整頓面臨的風險之外,不穩定的國有企業特別是Eskom的財務需求也是造成負面評級展望的原因。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2月15日引述丹麥統計局之最新數據,2020年的國民生產毛額較2019年下降 3.7%亦小於金融危機時下降至5%。 對此數據丹麥商總 (Dansk Erhverv)首席經濟學分析師Tore Stramer寫道: " 如果對2020年的丹麥經濟進行評估,則沒有擔心的那麼糟。 我們避免了長期失業和成千上萬的破產將可能造成的漫長而黑暗的經濟危機。"這是由於我們相對迅速地控制感染,並且迅速推出了許多紓困方案,這是一個很大的緩解,證實了丹麥總體上,已明智地渡過疫情危機的第一階段。” 丹麥統計局的指標亦顯示,國民生產毛額於 2020年第4季,增長了0.6%, 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工業生產的增長。 丹麥銀行(Danske Bank)之首席經濟學分析師Las Olsen亦指出,2020年並不是國民生產毛額於統計史上最糟糕的一年。 O氏在評論中寫道:“即便一切順利,在財務上也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估計丹麥的經濟將在2022年或多或少地完全恢復,在疫情危機期間所造成國民生產毛額總值損失將高達3000億丹麥克朗,相當於每個人超過5萬丹麥克朗。” “這是一種損失,它使利潤減少,工資調漲幅度降低,公共部門的賬單沉重,這也許現在不需要支付,但這仍然是我們本來可以花在其他方面的錢。此外,還會出現有額外的醫療費用,疾病,死亡,身心精神病等” O氏說。
A:據智利中央銀行統計資料顯示,智利上年對中國大陸出口不受武漢疫情影響,出口金額達274.12億美元,不但較2019年大幅成長21%,亦創下歷史紀錄。 中國大陸為智利最大貿易夥伴,對中出口金額占智利出口總額3/1,對中輸出之銅礦亦佔智利銅礦總出口量1/2,因此智利天主教大學美研究中心學者Hermann Gonzales研析表示,此次智利對中出口創下紀錄,除了中國大陸經濟未受疫情太大衝擊,與國際銅價上漲因素亦有關係。 另其他智利經濟學者認為,中國大陸於短時間內即控制疫情,再加以執政當局運用貨幣及財經政策來活絡商業活動,因此經濟復甦快速,並帶動產品進口需求,此有利智利持續向其最大貿易夥伴出口產品。
A: 依據智利中央銀行公布初步統計資料,2020年智利4大產品主要出口市場及金額如下: 銅礦:中國大陸(出口金額達201.51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22.6%)、日本(36.49億美元, 成長4%)、南韓(27.52億美元)、美國(26.1億美元)、巴西(13.99億美元)。 水果:中國大陸(19.12億美元,較上年衰退3%)、美國(12.72億美元)、荷蘭(3.71億美元)、義大利(2.3億美元)、英國(2.16億美元)。 鮭魚:美國(16.48億美元)、日本(7.3億美元)、巴西(4.07億美元)、俄國(2.78億美元)、中國大陸(1.29億美元,較上年衰退52%)。 葡萄酒:中國大陸(1.85億美元,較上年衰退26.2%)、巴西 (1.84億美元)、英國(1.52億美元)、日本(1.40億美元)、美國(1.34億美元)。
A:依據智利外人投資委員會(InvestChile)官網2021年2月10日新聞,智利創投基金(Chile Global Ventures)與智利基金會(Fundación Chile)於「智利塑膠倡議」(The Chilean Plastics Pact, PCP)架構下,共同提出「塑膠進化計畫」(The Plastic Evolution),向全球新創企業徵集具永續性及創新的塑膠包裝提案,以促進智利及拉丁美洲循環經濟發展,並吸引外人來智投資。 本計畫所徵集提案之主題為: (一)提升塑膠包裝循環使用之解決方案;(二)提升食品包裝塑膠容器回收率之解決方案;主辦單位訂於本年4月15日進行最終評選。獲選之企業將與智利主要塑料容器及包裝業者合作執行提案,相關評選資訊請見https://chileglobalventures.cl/en/call/plastic-evolution/。 智利塑膠倡議(PCP)係全球塑膠公約倡議(Plastics Pact Global Network)在智利之分支,該倡議盼建立塑膠容器包材之生態系統,以循環體系取代目前線性的回收系統、減少對自然資源的耗損及塑膠塑膠包裝的使用、維持塑膠包材之品質及市場價值等。PCP成員涵蓋智利塑膠產業價值鏈中所有參與者,包括主要塑膠材料供應商、容器及包材供應商、生產商、零售商、品牌商、地方政府、消費者協會、廢棄物回收公司等均為成員,盼透過此倡議之協作平台,提出具影響力之建言及行動方案。
A: 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土耳其政府消息來源表示,土耳其將於2023年第1季開始使用黑海Sakarya天然氣田的天然氣。土耳其第1艘國家鑽探船Fatih去(2020)年在距土耳其宗谷爾達克(Zonguldak)海岸約170公里處的Tuna-1天然氣井發現4,05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此為土耳其史上發現最大的天然氣田,也是去年全世界發現最大的離岸天然氣田。 Fatih鑽探船持續鑽探評估地區內的天然氣井,第1座為上個月完成的Turkali-1,鑽探船目前正於3,050公尺水深處進行第2座井Turkali-2的作業。 Fatih未來2年將會在Sakarya天然氣田鑽探10座Turkali井,每1座井直徑達2公里。天然氣田產量將逐漸增加,於2028年達到約150億立方公尺的穩定階段,此足以滿足土耳其30%的天然氣年用量。到2028年土耳其將完成總數40座生產井的鑽探。 擔負黑海地區作業的土耳其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土耳其石油集團(Turkish Petroleum Corporation)表示,為了Sakarya天然氣田作業,他們將優先與願促進土耳其當地產業與就業的公司合夥或合作。
A:出處:Dutch News , 2021/02/1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加強新冠肺炎疫苗運送規定 根據荷蘭新聞Dutch News報導,荷蘭國家公共衛生暨環境研究院(RIVM)證實,從現在起,荷蘭新冠病毒疫苗只能交由專業的運輸公司運送。 荷蘭近期發生明知輝瑞疫苗必須保持在特定的低溫下運送,卻仍有餐飲業服務商被指控用小貨車將輝瑞疫苗運往療養院。雖然目前餐飲業服務商運送疫苗係出於自願,惟其運送方式飽受批評。荷蘭人民日報Volkskrant即曾報導,餐飲業服務商有將疫苗置入冷藏箱運送的不當行為。RIVM表示,由於運送方式不當,必須銷毀40劑疫苗。 荷蘭藥物批發商協會BG Pharma向荷蘭大眾日報(AD)表示,對某些不符合規定的疫苗運送方式感到震驚。BG Pharma主席Leon Tinke表示,自願協助運輸疫苗的用意雖好,但運送精緻的疫苗與運送超市賣的冷凍炸肉餅完全不同,運送疫苗是一項專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