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據菲國媒體報導,菲律賓中央銀行(BSP)頃公布去年全年菲國海外移工(OFW)匯款達299億美元,年減0.8%,近20年首見衰退。 二、去年菲國移工匯款達299億美元,僅比前(2019)年之301.3億美元略減2.3億美元,萎縮幅度0.8%,優於中央銀行原預期之萎縮2%。匯款來源國中以美國居首,占39.9%,其次為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日本、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拿大、香港、卡達及南韓,該等國家占總金額之78.6%。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日本、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德國及科威特衰退,而美國、新加坡、加拿大、香港、卡達、韓國及臺灣則逆勢成長。 三、菲國央行總裁Diokno表示: (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去年全球經濟陷入困境,致去年共有35萬1,000名菲國移工因失業遭遣返。 (二)展望本(2021)年,因歐美各國已陸續為民眾注射疫苗,經濟將重回成長軌道,且菲國將有更多專業人士前往海外工作,包括醫師、護理師及資訊科技工程師等,預期本年匯款將增加4%,其中美國將為主要成長來源,蓋拜登總統上任後,應會提出更多大型之振興經濟方案。

A:一、據菲國媒體報導,美國片面給予菲國之GSP(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關稅措施已於去(2020)年12月31日到期,菲國貿工部(DTI)估計,倘菲國失去美國GSP優惠,對美出口恐減少18.7億美元。美國GSP受惠國包括菲律賓刻正待美國國會通過新法案,續延長GSP措施3年。 二、 菲貿工部表示,去年菲律賓係美國GSP措施之第5大受惠國,利用率達74%。GSP措施允許菲國以零關稅或優惠關稅稅率出口至美國市場,適用範圍包括5,057個品項,約占美國10,600個稅則號列之半數。菲國利用GSP措施主要出口項目為皮革產品,例如行李箱、手提箱、梳妝包、公事包、書包,以及眼鏡皮夾等。 三、謹查菲律賓與美國去年雙邊貿易總額為163.4億美元,較前(2019)年196.3億美元銳減近17%。菲對美出口額從115.6億美元下滑至97億美元,減少16%;而菲自美進口額從80.7億美元衰退至66.3億美元,減少約18%。

A:2021年2月17日國際能源論壇(International Energy Forum, IEF)在沙烏地首都利雅德舉行國際能源專題(線上)研討會,包括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以及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廠商皆將出席,共同討論疫情下的能源展望。   沙烏地能源部(Ministry of Energy)部長Abdul Aziz bin Salman王子規畫出席該研討會,全球能源業者將透過其談話內容預測沙烏地對OPEC是否持續減產的立場。   國際能源論壇(IEF)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衝擊能源供需平衡,結構性能源政策與疫情帶來的市場轉變,將影響未來能源供需情形。   俄羅斯副總理Alexander Novak指表示,市場已達到平衡且價格反映市場現況;沙烏地態度則相對審慎 (cautious stance),強調疫情持續對能源需求帶來不可預測性(ongoing unpredictability)。   另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與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對未來能源展望看法略有差異:(1)IEA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5.2%、OPEC預測值為4.4%;(2)印度係全球能源需求最快速的國家,IEA預測2021年印度經濟成長率為9.3%、OPEC預測值為6.8%。   註: 1.為因應全球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2020年5-7月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其盟國(簡稱OPEC+)決議共同減產970萬桶/日、8-12月共同減產770萬桶/日。 2.2020年12月OPEC+決議,自2021年1月起增產50萬桶/日,即OPEC+共同減產數量為720萬桶/日(佔全球每日原油需求7%),自2021年1月起OPEC+將每月召開監督會議,由沙烏地能源部(Ministry of Energy)部長Abdul Aziz bin Salman Al-Saud王子主持,根據市場情形增減OPEC+產量。 3.2021年1月5日Abdul Aziz bin Salman Al-Saud部長宣佈,為對全球原油市場表達善意(gesture of goodwill to global crude market),2-3月除原承諾減產配額外,沙國單方面再減產100萬桶/日。

A:2021年2月15日沙烏地宣佈,與沙國政府(包括政府各機關或機構以及政府持有的基金)簽署契約的廠商需將區域總部(regional headquarter)設於沙烏地,該規定不適用於與私部門(private sector)簽署的契約,2021年底前將提出詳細規定,預計2024年起生效,盼藉此吸引更多外資,以創造工作機會、減少經濟漏損(economic leakage)、增加支出效率並確保政府部門採購的貨品或服務維持一定在地化比率。   沙烏地財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部長Mohammed Al-Jadaan表示:(1)各公司有選擇是否將區域總部遷至沙烏地的自由,惟與沙國政府簽署契約的公司,須將區域總部設於當地;(2)沙烏地係區域最大經濟體且擁有龐大人口,但各公司將區域總部設於沙國的數量少於5%(share of regional headquarters is less than 5% currently);(3)預期新政策落實後,將為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知識轉移以及創造就業帶來許多助益。   沙烏地投資部(Ministry of Investment)部長Khalid Al-Falih指出,政府將陸續提出獎勵誘因,鼓勵更多公司將區域總部設於沙烏地。   通訊科技公司MBUZZ執行長Fawwaz Al-Shammari表示,新政策有助帶動各領域發展,最快在2021年就可感受到初步成果。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指出,大型公司將轉向尋求當地人才及使用在地人力開發業務,有利沙化(Saudization)過程。   沙烏地金融協會(Saudi Financial Association)董事成員Talat Zaki Hafiz表示,多數外國公司在沙烏地賺取的收入佔其區域收入40%-60%,因此將區域總部移至利雅德是合理的,且將為沙烏地年青人創造就業機會,進而有效降低失業率(2020年第3季沙烏地失業率為14.8%)。   不動產顧問公司Knight Frank初級合夥人Taimur Khan表示,過去幾年沙烏地的改革措施已在招商出現成效,2020年即使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1-9月投資部核發外國投資執照(foreign investment licenses)件數仍達812件。   註: 2021年1月27-28日沙烏地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 PIF)舉行「第4屆未來投資會議(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 FII)」,主題為新的復興(The Neo-Renaissance),沙烏地王儲Mohamed bin Salman出席FII,重要發言內容摘要如下:(1)宣誓打造沙烏地首都利雅德成為全球十大經濟城市(city economies),目前利雅德排名全球約第40名;(2)目前利雅德750萬人口,到2030年將增加至1,500-2,000萬;(3)全球約85%經濟活動在城市進行,沙烏地非石油經濟活動中,約50%係在利雅德進行;(4)創造3.5萬個就業機會,到2030年為國家經濟貢獻沙幣700億里雅(折合186.7億美元)。 包括百事可樂(PepsiCo)、全球最大油田服務公司倫斯貝謝(Schlumberger)、貝泰集團(Bechtel)、醫療器材公司Boston Scientific以及加拿大快餐連鎖店Tim Hortons等24家大型跨國公司,已承諾將其區域總部(regional headquarters)設於利雅德。 沙烏地利雅德皇家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for Riyadh City, RCRC)表示,盼在未來10年吸引500家國際公司,至沙烏地首都建立區域總部。

A:根據俄羅斯央行公布之數據,2020年俄羅斯商品貿易(Merchandise Trade)值為5,714.95億美元,較2019年的6,744.50億美元減少15.27%。詳細資料請參閱 http://cbr.ru/vfs/eng/statistics/credit_statistics/trade/trade_e.xls (I)

A:根據丹麥財經Finans媒體於2月14日引述貝林時報與丹麥總理Mette Frederiksen的採訪, F總理未來對即將推出之積極新冠肺炎檢測及投資疫苗生產等相關策略簡述。   1: 疫苗效力恐將無法迎擊突變病毒   儘管丹麥政府積極全面推廣疫苗接種有助於降低社區中的新血管疾病患者受病毒侵襲,但面對各種突變病毒意味著疫苗可能無法根除免疫。 例如,近期名為E484K的突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因研究顯示此突變病毒會降低抗體的敏感性,從而降低疫苗的效力。   2: 增加檢測對象   總理預想一種“積極”的檢測策略。 她提出要丹麥人習慣於“每週接受多次測試”。 總理亦談及擴增“全國測試站佈點”-例如在圖書館和超級市場。   3 : 投資疫苗生產  政府必須在疫苗生產上投入資金,使丹麥有疫苗自給自足的供應選擇 ,不那麼容易受到透過歐盟採購疫苗因運送或生產變化而影響疫苗供應。   4:加強邊境管制   總理提到將在邊境進行某種形式的入境檢測管控,以避免有不必要的外來病毒突變感染,導致破壞丹麥的疫情管理。 總理也提到利用廢水檢測為一個例子將對新冠狀病毒之追蹤為說明,政府將如何應用多元創新的方法來更全面地了解社區感染狀況。

A:據俄羅斯央行公布之數據,2020年第三季俄羅斯原油 (HSC 2709) 出口量為5,540萬噸,較2019年同期減少23%;出口金額為160.07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減少49.6%,平均價格為每桶39.56美元,較2019年同期的每桶60.95美元,大幅下跌35.10%。(I)  

A: 根據丹麥財經媒體Finans 於2月14日引述 Caliber分析公司之最新調查顯示,丹麥大型公司在疫情期間聲譽大漲。 丹麥C25 指數之公司於此項聲譽民調名列前茅為 Novo Nordisk,緊隨其後為Vestas,Rockwool,Novozymes和Carlsberg。   Caliber分析公司根據許多選定的參數來衡量公眾對丹麥大公司的評估。在總體列表中之C25公司的排名是根據受訪者對公司的信任程度而定。 調查時間為: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進行。基於總共7,370次訪談和27,776次公司評估。 受訪者僅評估渠等對研究中所調查對象公司具有較高的認知進行答覆。   Caliber 董事Shahar Silbershatz 說,丹麥公司在疫情危機中總體表現良好,丹麥的團結感也與其發展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看到新冠肺炎對丹麥公司的聲譽產生了積極影響,並非在所有國家都如此,這可能與丹麥公司被迫進行大量解僱有關,其他國家較少於疫情間進行解雇。總體而言,丹麥在危機處理及利用局勢上表現很好。   根據S氏的說法,如果與其他國家進行比對,那麼丹麥沒有像英國和美國那樣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許多民眾普遍因疫情危機而更加不滿意,這對公司聲譽產生了負面影響。但在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聲譽的提高是因公司對疫情工作的付出受到認可。在疫情期間,諾和諾德基金會已撥出將近10億丹麥克朗的資金用於幫助減輕受創。   諾和諾德負責企業策略之執行副總裁 Camilla Sylvest, 在寫給Finans的電子郵件中提到,首先為公司在丹麥的聲譽如此之高而感到高興和自豪。 “良好的聲譽對於想為我們工作的人才,投資者以及潛在的合作夥伴至關重要。沒有得到這種支持,我們無法成為一家好的公司。”   伊還寫道,良好的聲譽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內建立的,並且必須能協助解決社會和個人所面臨之實際問題做出永續的貢獻。   另外一項由諮詢機構Primetime 將丹麥人對其非政府組織,媒體和公司之信任度進行研究調查顯示: “丹麥對上述社會機構信任度極高”   調查亦顯示:“丹麥公司不僅在信心指數中名列前茅,此外,拿此調查與另一項其他西方國家使用之2021年愛德曼(Edelmans Trust  Barometer )信任晴雨表比較, 從國際角度來看,丹麥公司之信任度在國際間是非常的高”   根據Calibre的調查,在過去的一年中,德國和英國的大型公司的形象通常都較差。   丹麥高級管理人員也對疫情將何時緩解感到樂觀。因此,許多人預計暑假後或多或少將會正常化。 最近的年度會計結算也顯示許多丹麥公司表現強勁, 儘管全球在2020年受困於的疫情之中, 但這些C25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卻達到了市場預期。   儘管絕大多數C25公司在Calibre的榜單上都取得了進步,從而提高了形象,但4家公司Demant,Royal Unibrew,FLSmidth和Topdanmark卻下降了。 丹麥銀行(Danske bank) 雖然在聲譽度列表中排名倒數第2,但卻是在過去1年中聲譽漲幅最大的公司。   C25公司的聲譽列表排名   Novo Nordisk Vestas Rockwool Novozymes Carlsberg Chr. Hansen AP Moller - Maersk Demant Coloplast Royal Unibrew Genmab Ambu Safe Lundbeck GN Store Nord DSV Simcorp FLSmidth Ørsted Topdanmark Pandora Jyske bank ISS Danske bank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2021/01/30   根據比利時國家銀行最新發表數據,比利時2020年因疫情及第1波封鎖措施影響,Q1與Q2之GDP成長率分別為-3.4%與-11.8%;Q3因解封而強勁反彈11.6%,Q4則小幅成長0.2%,將全年度衰退幅度控制在-6.2%。即使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比利時GDP成長率亦僅倒退至-2.0%。隨著第2波疫情以及政府規定新的限制措施,經濟風險管理小組(Economic Risk Management Group,ERMG)原本預估Q4將出現2%或3%的負成長,最終0.2%的小額增幅的確令人意外。   觀察2020全年度數據,受公衛危機衝擊最大的領域分別為服務業(-6.4%)、工業(-4.4%)和建築業(-3.8%)。若只看2020年Q4,服務業經濟活動為-0.6%,工業(+ 4.7%)和建築業(+ 3.3%)則呈現成長跡象。然而這不全然是好消息,ING銀行經濟學家Philippe Ledent表示由於英國無協議脫歐之不確定性,導致許多英國公司在2020年底前大量進口歐洲貨物,因此2021年Q1極有可能再度呈現負成長。至於服務業僅輕微萎縮-0.6%,表示該產業的經濟活動具有一定的適應性。   截至目前為止,ING評估比利時經濟需要到2023年下半才能恢復正常。鑑於2020年Q4這個令人鼓舞的數據,Ledent認為或許可以將日期提前至2022年年底。然而比利時經濟復甦的狀況最終將取決於3大要點:疫情演變、疫苗接種速度以及重建發展計畫之成效。關於重建發展計畫,Ledent認為歐洲復甦速度將比美國緩慢。美國政府規劃1.9兆美元的重建預算,相當於美國GDP的10%左右。比利時的重建預算為60億歐元,相當於GDP的1.3%,且比利時政府的振興計畫目前尚不明朗。  

A:據俄羅斯央行公布之數據,2020年第三季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量為471億立方公尺,較2019年同期減少3.7%;出口金額為48.65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減少38.9%,平均價格為每千立方公尺103.26美元,較2019年同期的每千立方公尺162.67美元,大幅下跌36.52%。(I)

A:據俄羅斯央行公布之數據,2020年第三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 (HSC 271111) 出口量為2,210萬立方公尺,較2019年同期成長28.9%;出口金額為19.96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增加13.3%,平均價格為每立方公尺90.3美元,較2019年同期的每立方公尺102.74美元,下跌12.11%。(I)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2月16 日引述奧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一份名為《希望》(Hope)研究報告,由流行病學教授Michael Bang Petersen  主導為檢視丹麥人在疫情期間的態度和行為。 該最新報告顯示,丹麥人對於預防感染的已經開始鬆懈。根據該報告,丹麥人對政府在疫情管理政治策略信心正在下降。 主因為,政府再度因疫情傳染飆高祭出嚴謹管制而導致信心的下降,造成丹麥人的舉動也開始受到影響。 P教授指出從流行病控制的角度來看,當越來越多民眾開始鬆懈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守則,這項研究結論是令人擔憂。反之研究中亦指出,在疫情初期,丹麥人對政府在疫情策略管理顯示出高度的信心。

A:根據法國BFM財經台報導,歐洲暨外交部權理觀光國務員(le Secrétaire d'Etat chargé du Tourisme)Jean-Baptise Lemoyne本(2)月17日接受Sud廣播電台訪問時表示,政府除給予特定補助外,頃為山區滑雪觀光地區擬定專設之紓困計畫,金額為40億歐元,待歐盟總部同意即可為該等山區之商店及相關滑雪纜車設備業者提供具體資助。   L權理國務員重申,觀光旅遊是法國重要經濟支柱之一,亦是政府施政重點產業,渠指出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總計已投入200億歐元紓困金額。   法國擁有許多雪場,其中不乏世界聞名的滑雪勝地,由於滑道優良、周邊設備齊全且風景優美,每年冬季均吸引許多來自國內外的度假遊客與滑雪愛好者,其他季節亦有許多登山健行活動。去(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嚴峻,政府為避免群聚感染風險下令關閉滑雪纜車,使高山滑雪業及周遭衛星商業活動在滑雪旺季展開前夕頓時陷入經營困境。因此法國政府將全力以赴,維護其山區觀光產業活動。   L權理國務員表示,雖然重啟雪場纜車尚無具體時程,但肯定業界人士不懈的努力,政府亦致力以今年夏季儘可能恢復正常為目標,相信一旦恢復營運,產業仍具競爭力,且有強勁的復甦值得期待。   至於被詢及有關國際航空交通恢復議題,L權理國務員顯然傾向贊成旅客全員快篩,而非採取疫苗接種護照之立場。渠認為目前疫苗護照核發時機尚未成熟,因涉疫苗保護力、免疫效期與阻絕傳染力等尚有許多不確定性,且尚未接種全部人口。渠建議應針對機場之旅客流量做相關規劃,或可思考利用APP應用程式,甚至顯示最新檢測資料的QR碼。

A:資料來源: SITA 日期: 2021年2月17日   2020年斯洛伐克製藥公司Biotika利潤約達230萬歐元,較上年增加25萬4,000歐元。   Biotika公司2020年淨營業額超過1,760萬歐元,較2019年減少近230萬。   截至2020年年底Biotika公司資產超過3,140萬歐元,年減約290萬歐元。

A:資料來源: SITA 日期: 2021年2月17日   根據斯洛伐克汽車產業協會的資料,2021年1月斯洛伐克新小客車註冊數量減少一半以上,共售出3,325輛新小客車(2020年同期為6,733輛)。   Skoda仍為主導市場品牌,其市占率接近30%。   由於汽車經銷店關閉,預計銷售量會大幅下降;小型商用車註冊量也減少,2021年1月達379輛,年減不到30%。  

A:資料來源: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FHM)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COVID-19疫情的最新情況,截至2月16日為止,由各國主責單位公布相關資料如下: 瑞典境內確診總人數為61萬7,869人(較上週增加2萬1,695人),重症累積人數為5,052人(較上週增加111人),死亡人數1萬2,487人(較上週增加299人),死亡率約2.06%。其中以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為瑞典境內疫情最嚴重地區,目前確診人數為14萬6,319人(較上週增加4,173人),死亡人數為3,821人(較上週增加53人)。瑞典疫情雖仍嚴峻,但相關感染及死亡人數增幅已趨減緩。 芬蘭境內確診人數為5萬1,047人(較上週增加2,640人),目前住院治療(含重症) 人數122人(較上週減少7人),死亡人數720人(較上週增加17人),死亡率約1.43%。芬蘭疫情仍相對穩定。 挪威境內確診人數為6萬6,849人(較上週增加1,733人),重症累積人數為494人(較上週增加13人),死亡人數593人(較上週增加10人),死亡率約0.89%。挪威疫情維持穩定。

A:資料來源: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瑞典、芬蘭及挪威三國均於去(109)年12月27日開始施打免費COVID-19疫苗,主要對象均為醫護人員、年長者以及慢性病高危險群等自願施打者,並以Pfizer/BioNTech和Moderna 兩款獲歐盟許可疫苗施打。 根據瑞典公共健康局的統計資訊,截至2月16日所登記之施打COVID-19疫苗人數達36萬4,120人,約占全國人口3.51%,並有14萬1,778人已施打第二劑。主要施打年齡層為80歲以上年長者。 根據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的統計資訊,截至2月16日所登記之施打COVID-19疫苗人數達21萬6,463人,約占全國人口3.91%,並有6萬7,463人施打第二劑。主要施打年齡層為30歲至59歲及80歲以上年長者。 根據挪威公共健康局的統計資訊,截至2月15日所登記之施打COVID-19疫苗人數共有23萬3,362人,約占全國人口4.33%,並有7萬1,418人施打第二劑,主要接受施打疫苗者以75歲以上年長者為主。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因為COVID-19疫情嚴重衝擊航空業及旅遊業,連帶造成管理瑞典最大的阿蘭達國際機場等10家機場之國營企業Swedavia去(2020)年營收嚴重虧損17億瑞典克朗,是該公司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年度虧損。 Swedavia指出從2020年3月,旅客開始逐步遞減至幾乎完全沒有旅客,2020年瑞典機場少了近3千萬名旅客,大幅衰退74%。機場營業額也衰退近50%,從2019年的60億瑞典克朗減少到2020年的25億瑞典克朗。2021年1月所有機場仍處於同樣蕭條景況。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數位音樂公司Spotify將推出「隨處辦公工作計畫」(Work from anywhere),即使疫情結束,員工可自由選擇在何處辦公。 Spotify規劃未來員工每年簽署一張"home mix" 或 "office mix "合約,自由選擇辦公處所。Spotify認為這項政策將有助擴大該公司雇用員工的選擇範圍,將可隨處雇用員工,無需顧慮當地是否有該公司辦公室。然而,該等居家工作人員也必須在某個時間點進Spotify辦公室處理公務或開會,因為某個程度員工間的實體會議仍屬重要。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據瑞典統計局統計,相對其他國家,中國在很短時間之內即成為瑞典重要貿易夥伴,出口額從2015年的452億瑞典克朗成長至2019年的716億瑞典克朗,5年內大幅成長近60%。預計2020年的出口額將持續增加10%至15%。另,瑞典自中國進口額從2015年的589億瑞典克朗成長至2019年的779億瑞典克朗,亦大幅成長近32%。 瑞典對外貿易投資機構Business Sweden指出,中國已是瑞典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全球貿易夥伴排名也攀升至第6名。對於瑞典從事國際貿易和投資業者而言,中國是重要貿易夥伴,更是進入東亞市場的途徑。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