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來西亞上(202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萎縮5.6%,再創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萎縮7.4%)以來新低紀錄,馬國2020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從第三季的-2.6%擴大至-3.4%,反映出上年10月中旬在多個高風險州屬實施的「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MCO),並禁止跨州跨縣流動限制措施,對經濟帶來嚴重衝擊。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對馬國經濟前景,從先前預測之10%下修至4.9%,主因馬國政府實施新一輪「行動管制令2.0」(MCO2.0)封鎖措施來抑制第三波新冠疫情,對經濟增長、財政和貨幣前景帶來下跌風險。該機構預測馬國政府可能延長行管令,不排除在來月進一步調低經濟增長目標之可能性。 該機構認為,馬國2020年經濟萎縮5.6%,較先前預期的-4.9%預測值為差,而行管令已嚴重打擊內需,並可能導致失業率再度攀升。旅遊業為馬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外匯來源,但該領域卻長期處於停滯狀態,復甦延遲且遙遙無期。這將導致更多未使用的產能,並對投資前景產生負面影響。馬國政府現在擁有更少的財政空間來制定所需的工作支持措施水平,以大大抵消封鎖的影響,從而使勞動力市場和經濟較2020年面臨更大的下跌風險,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惡性循環、消費減少、就業率下降等。 在國內經濟活動前景不明朗情況下,該機構預測出口將再次成為整體經濟增長的最重要貢獻來源,預計它將為整體增長貢獻1.7個百分點,遠遠超過其他支出組成部分。考慮到儘管受到封鎖以及中國和新加坡等主要貿易夥伴的持續復甦,允許更多產業營運,該機構認為商品出口將於2021年取得小幅增長。 該機構認為馬國可能於2月26日接收首批100萬劑的新冠病毒疫苗,但新加坡和印尼早在1月已開始接種疫苗,馬國疫苗推出計畫明顯落後。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2)月17日報導稱,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Idemitsu Kosan)頃宣布,預定跨足研發超小型電動汽車(EV)事業部門,未來擬生產可供4人乘坐的車型價格,最高時速控制在60公里、充電8小時可行駛120公里,並以售價低於150萬日圓為努力目標。 上述超小型電動車款,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計劃於本(2021)年10月對外亮相公布,並將在明(2022)年內上市銷售,預定在日本全國的加油站促銷,亦將導入共乘汽車的優惠機制;主要係因目前全球推動零碳排放社會的目標,恐將導致汽油銷售減少,取而代之是EV世代的來臨。 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與田島汽車公司(位於東京)共同設立新公司,將在田島位於靜岡縣的研究中心等推動研發事業,並將與汽車零組件供應廠商等攜手合作,以期降低設備投資的成本負擔。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表示,「未來超小型EV將成為風潮,每年將有100萬輛的潛在市場需求」。
A: 據日本財務省上(1)月21日公布之去(2020)年貿易統計速報,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值占年度全體比重首次超過20%,主要係因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蔓延擴大,導致美歐各國出口陷入停滯,而日本對經濟復甦較早之中國市場輸銷強勁,其中汽車及紙類等出口呈現正長。 2020年日本出口總額計68兆4,066億日圓,較上年減少11.1%,惟對中國出口值計15兆829億日圓,較上年增加2.7%;對中國出口占日本總出口額的比重,自2010年起平均約在17%~19%之間浮動,但2020年對中國出口比重提高至22%,超過對美國出口之18.4%,再次成為日本的最大出口貿易夥伴國。 其中,日本2020年對中國乘用車出口計9,103億日圓,大幅增加15.9%,主要係因中國經濟較其他國家提早從新冠疫情中復甦,因此車市銷售情況不錯,尤其豐田汽車高級車種頗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未來並持續看好純電動汽車(EV)等銷售潛力。
A:一、東協汽車聯合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utomotive Federation, AAF)頃於2月16日公布東協去年全年汽機車產銷統計,綜整要點如下: (一)在汽車製造方面,菲國去年汽車僅組裝6萬7,297輛,比前(2019)年之9萬5,094輛銳減29%。至於東協其他國家,印尼汽車組裝遽減46%、緬甸萎縮31%、泰國下滑29%、馬來西亞減少15%、越南微減6%。整個東協地區去年汽車組裝衰退32%,計285萬輛,前年則高達416輛。 (二)在汽車銷售方面,菲國去年汽車僅售出22萬3,793輛,比前年之36萬9,941輛銳減40%。至於東協其他國家,印尼汽車銷量遽減48%、新加坡銳減38%、泰國萎縮21%、緬甸下滑19%、馬來西亞減少14%、越南略減8%。整個東協地區去年汽車銷售衰退29%,計245萬輛,前年則高達346萬輛。 (三)在機車製造方面,菲國去年僅組裝63萬1,370台,比前年之116萬台銳減46%。其他東協國家如泰國(-17%)、馬來西亞(-11%)亦均萎縮。 (四)在機車銷售方面,菲國去年僅售出121萬台,比前年之170萬台銳減29%。其他東協國家如新加坡(-46%)、泰國(-12%)、馬來西亞(-9%)亦均衰退。 二、菲律賓汽車製造商協會(CAMPI)會長Rommel Gutierrez表示,菲律賓去年汽車產銷均衰退,係菲國政府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於3月中旬起實施社區隔離措施所致。惟菲政府為挽救經濟,6月起陸續分區解封,放寬疫情管制,汽車產銷業務已逐漸恢復營運,盼本(2021)年有機會復甦。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副部長林萬鋒頃表示,在新冠疫情襲擊下,抗疫與拼經濟肯定是馬國政府本(2021)年聚焦的2大施政方向,而在恢復國家經濟方面主要體現在促進投資、增加貿易額、刺激消費及重點國家基礎建設項目開發上。馬國貿工部具體措施主要集中在促進投資及增加貿易額,特別是提升出口、擴大供應鏈規模、建立有效的競爭與親商環境、社會及企業管理、永續發展目標的經商大環境。 隸屬馬國貿易工部的投資發展局(MIDA)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官方機構,除外人直接投資(FDI)外,亦將促進國內直接投資(DDI)。目前馬國FDI和DDI的比例約為40:60,貿工部部透過國家經濟重振計畫(PENJANA)及2021年財政預算案下的各種獎勵措施促進更多投資、鼓勵更多企業將馬國列為投資首選地點或區域營運總部的所在地。馬國貿工部官員在疫情期間以及官網一直提供各項獎勵措施及資訊予國內出口企業,其中所屬的電子商務配對平台(eBizMatch)更進行了1,020次會議,創造10.8億馬幣(約合2.68億美元)的出口額。 2020年馬國對外貿易促進局(MATRADE)共為國內出口企業策劃154場相關跨境電商與出口為主題的線上培訓課程及研討會,貿工部亦實施13項出口促進計畫和提供最高上限的30萬馬幣(約合7萬4,479美元)的獎勵。 馬國投資發展局已選定240項高績效之製造業與服務業投資計畫,累積投資額為818億馬幣(約合203.08億美元),另亦刻正評估總值474億馬幣(約合117.68億美元)的潛在投資計畫,倘核准將於本(2021)年及明(2022)年落實。這類外人直接投資包括高端技術企業,對逐步進行工業4.0的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創造高增值就業機會,肯定起著巨大正面效益。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策略與國際研究院(ISIS)負責外交政策與安全研究員湯姆斯·丹尼爾(Thomas Daniel)預測美國在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政府領導下,馬來西亞與美國的雙邊關係將維持牢固並繼續互惠互利,主因為這種關係主要由專業外交官及技術官僚管理,這對雙方的功能和效力都起到了作用。美國與馬國雙邊關係雖低調卻根深蒂固,足以抵禦華盛頓特區及布城的任何變化。 從廣泛的區域角度觀察,在亞太地區擁有積極、富有成效及建設性的美國符合馬來西亞的利益。即使兩國在雙邊關係中可能存在潛在的「減速帶」,亦可以像過去那樣由雙方來管理。 馬來西亞和美國於1957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2014年4月,兩國將雙邊關係提升為全面夥伴關係。隨著美國新政府在對多邊方法的承諾方面似乎更加主動,美國可能會參與其中,包括在與東協索賠國到南中國海以及與東協本身的更多磋商中。拜登政府已表明以聯盟建設為重點。全世界都希望看到一個更加積極主動和參與的美國,尤其是在多邊平台和機制上。拜登政府將加強與東協國家的聯繫,不僅為了遏制中國,而是作為區域集團的建設性參與者,特別是在提供切實可行的選擇與途徑方面合作。儘管未有特別提及東協地區,但拜登總統於2月4日的首次外交政策演講中將中國列為美國的「最嚴重競爭對手」,並補充稱美國將直接承擔中國所面臨的挑戰。美國將面對中國的經濟弊端,應對其積極的行動方針,以制止中國對人權、智慧財產權及全球治理的攻擊。 關於南中國海問題,在美國新政府於該地區的領導下,預計它將繼續成為主要重點,這一爭端將繼續歸入美中戰略競爭之中,從而進一步縮小了爭端的可能性。南中國海衝突涉及四個東協國家(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及越南)重疊的領土主張。中國和台灣也已在以其海洋、碳氫化合物及礦產資源以及重要運輸路線而聞名的南中國海提出了本身的主張。但是,近年來美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使衝突進一步複雜化,雙方都相互指責對方通過軍事力量積極推進權力及影響。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頃發布消息稱,馬來西亞可望於2022年的全球增長中受益。儘管馬國在過去一年中為其經濟提供了最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但在向旅客開放邊境方面一直抱持謹慎態度。馬國正處於緊急狀態,禁止跨州旅行。 該評級機構表示,中國透過亞太地區(APAC)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供應鏈間的聯繫可以幫助亞洲引領經濟復甦,就像於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所做的那樣。中國專注於使經濟的生產面回到正軌有效地使製造業從2020年第二季起復甦,並於第一季緩解了許多移動限制,從而提振了周邊的亞洲經濟體。越南、馬來西亞、台灣及印尼等已從中國不斷增長的貿易需求中受益。中國與亞太地區間的區域貿易亦取決於對歐洲及北美商品的穩定需求。 該報告補充指出,去(2020)年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台灣、印尼、香港、日本、泰國及新加坡的貿易均以兩位數增長。惟該貿易趨勢尚不足以保證經濟全面復甦。遏制新冠病毒亦是必要條件,印尼及馬來西亞都尚未達到這一要求。儘管中國的復甦推動了整個亞太地區的貿易,但區域出口流量的可持續性仍取決於控制新冠病毒的集體努力。穆迪機構分析指出,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繼續掙扎,可能需要更多的財政政策支持,因前述國家仍將於未來數個月內面臨進一步隔離或行動管制的風險。除了貿易聯繫外,疫苗接種率將進一步區分2020年的經濟增長方式,但在亞洲仍難以監測,因為從綜合來源獲得的數據稀少。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年2月18日報導,依據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本年2月17日發表的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本年1月出口至中國的NODX反轉去年11月和12月分別為-18.5%和-24.6%跌勢,上漲7.9%。 日前ESG發表去(2020)年貿易報告顯示,去年全年新加坡出口至美國的非石油國內出口(NODX)強勁成長38.3%,總額逾299億星元,使美國取代中國成為最大NODX市場。經濟分析師認為,隨著全球貿易復甦,看好中國本年將再度成為新加坡最大NODX市場。 星展集團經濟分析師謝光威指出,過去10餘年中國一直是新加坡最大NODX市場,但去年因新冠疫情,新加坡生物醫藥業出口激增,美國是最主要出口市場,另中美貿易戰使得全球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亞洲,美國也轉而向新加坡進口貨品,然相信此情況將是一次性的,尤其預料本年中國經濟將強勁復甦,經濟成長率可達7%,將帶動當地需求提高。 依據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提供數據,去年中星進出口總額年比跌幅為-1%至891億美元。其中,中國對新加坡出口總額為575億美元,年比漲幅為+5%;中國自新加坡進口總額為316億美元,年比跌幅為-10.5%。 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指出,由於外部需求具韌性,以及國內需求改善,中國經濟在去年第4季加速成長,超越市場預期。儘管面對疫情,中國經濟在去年首度突破100兆人民幣。預估中國工業產值將持續表現強勁,由於去年比較基礎較低,中國本年第1季經濟成長年比可能達+20%。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2月18日報導,星國政府將在未來3年提撥240億星元,除了投資3個平臺-「企業創新計畫(Corporate Venture Launchpad)」、「開放式創新平臺(Open Innovation Platform)」,以及「全球創新聯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也將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補助,用以鼓勵企業創新和轉型,促進資金流動,填補市場的資金缺口。星國業者將可利用相關計畫推動研發工作和拓展海外市場。 普華永道東南亞管理諮詢數位化轉型主管合夥人羅國祥表示,新加坡政府投資和加強上述3個平臺,將使得新加坡與區域和全球商業夥伴保持緊密聯繫。「全球創新聯盟」是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平臺,可讓新加坡智慧財產權發展擴大至區域市場,頂尖的科技人才,亦有機會和其他創新中心人才交流。
A: 據日本共同社新聞本(2)月16日報導稱,日本經濟產業省頃召開能源相關專家會議,針對穩定確保石油及天然氣議題檢討結果,決定將提高自主開發比重目標的方針。日本政府擬訂在2030年前將確保石油及天然氣之自主開發比重達40%以上,並設定盼在2025年達成上述目標值。 由於日本政府擬變更提高自主開發之比種,勢將影響對外石油及天然氣的採購量,2019年上述實際採購目標比重為34.7%,近年似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對於新設定的自主研發比重目標值,未來將視國內外能源環境變動情形再行檢討。 此外,上述能源專家會議亦檢討日本設定在2050年完成去碳化社會的因應對對策,未來將聚焦在推廣普及回收二氧化碳(CO2)並儲存在地下的科技為目標,除在國內外推動適宜地點之調查外,並將著重與國外資源生產國家的關係。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月17日報導稱,日本財務省頃公布之本(2021)年1月貿易統計速報,1月全體出口值計5兆7,798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成長6.4%,其中對中國出口值為1兆2326億日圓,同大幅增加37.5%,連續2個月呈現正成長,並創10年來最大增漲幅度。 此外,日本2021年1月對整體亞洲出口總值達3兆3,657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成長19.4%;在對韓國出口方面,尤其以半導體等製造設備出口遽增加。另,日本對美國的出口值為1兆14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減少4.8%,且較上(12)月的衰退0.7%有擴大的趨勢。
A:根據俄羅斯聯邦統計總署公布的資料,若干民生必需食品的價格在過去一年內明顯上漲,其中以紅蘿蔔及馬鈴薯的漲幅最為驚人,紅蘿蔔每公斤30盧布,馬鈴薯每公斤22盧布,漲幅分別是30%及40%,蕃茄及小黃瓜的售價也上漲20%;俄國農業部表示,價格上漲與收成不佳有關,預計要等到今年夏天相關食品價格才會下跌。俄國總統普丁上(2020)年12月曾經提出砂糖和葵花油價格飆漲的問題,政府及零售商為此針對砂糖及葵花油定出價格上限。 參考資訊:https://echo.msk.ru/news/2792130-echo.html (Y)
A:全俄家禽肉品生產商協會主席Sergey Lakhtyukhov表示,由於禽肉的生產成本在過去一年內提高25%,希望零售業者調高收購價格。俄國農業部規定,禽肉和蛋類的零售價格上漲幅度不得超過通貨膨脹上限。 參考資訊:https://echo.msk.ru/news/2792154-echo.html (Y)
A:根據俄國信用評鑑機構Expert針對全俄370家銀行進行的調查,約有10%的銀行面臨資金外流及疫情影響,出現違約(дефолт)風險;專家預測,33家績效不佳的銀行可能在今年內遭到撤銷營業許可,或是被大型銀行購併。俄國政府上(2020)年共撤銷17家銀行的營業許可。 參考資訊:https://echo.msk.ru/news/2792482-echo.html (Y)
A:緬甸時報報導,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在2月15日的國家管理委員會(SAC)會議上稱,緬甸將繼續優先發展再生能源項目。緬甸軍事信息小組援引國防軍總司令的話稱,目前正在進行的水電站及其他電氣化項目將持續推動,以幫助緬甸減少支出。再生能源生產及水力發電廠項目將優先考慮,有助國家供電。稍早一份報告指出,緬甸全國電網可望在2030年啟用,目前全國已有58%的地區連接國家電網,並計畫在10年內將覆蓋率擴大到100%。
A:緬甸時報報導,業內人士表示,曼德勒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只能依賴租賃市場維持。房地產仲介表示,COVID-19疫情持續及近期政治動盪嚴重衝擊市場。市場復甦還需要一段時間,而在此期間,該行業僅能依靠租賃市場維運,買家幾乎完全從市場上消失了。 房產業者表示,由於現金流問題及目前的政治動盪,人們現在不想花大量的錢。市場幾乎完全停止了。外國投資也不確定。房產也沒有長期租金。那些在COVID-19疫情後希望保留其資產以開展業務的人也開始清算其資產。只有月租金在10萬緬幣左右的房屋及郊區的房屋需求旺盛,但商店及汽車展示廳等房屋的租金大幅下降。
A:緬甸時報報導,緬甸工商總會(UMFCCI)敦促相關主管機關切勿草率制定國家網絡安全法案。UMFCCI在2月15日發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項立法草案有許多禁制、要求、限制及禁令,可能會對緬甸的數位成長產生負面影響,阻礙外國投資。這是緬甸軍隊所推的第一項法案,並已交請電信運營商及網絡服務提供商檢視,本月稍早曾於網路披露消息,但反應不佳。 已有158個公民社會組織譴責該草案,稱其包括侵犯言論自由、數據保護及隱私等人權的條款,且該法案並不合法,因為它不是由公眾賦予立法權的機構所制定。 法律專家表示,該草案共有76條規定,賦予當局自主逮捕人民的權力。UMFCCI表示,法律草案中規定的條款可能損及緬甸數位企業及經濟的發展,並將阻礙現有及新的外國投資案,且很多方面讓人難以遵守。UMFCCI續稱,網絡安全法對國家的運行至關重要,但法律應該有利於企業體,應在不同部門充分交換意見後,才能制定相關法律。全球數位轉型正在迅速發展,緬甸需要適應這種技術變革。顯然,無論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還是疫情後,數位營銷對企業及客戶都非常有用。UMFCCI正在為緬甸的數位化轉型做出堅定的努力。
A:緬甸時報報導,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緬甸持續的政治動盪,國內黃金價格繼續上漲。黃金業者表示,與邊境地區相比,黃金的價格已經上漲了1萬緬幣,當地黃金的價值目前為每緬克137.5萬緬幣(每緬克等於0.576盎司),比上週上漲了5,000緬幣。2021年2月初,每緬克黃金的價格約為136.8萬緬幣。 緬甸軍隊(Tatmadaw)奪取政權後,緬甸黃金價值為137萬緬幣,目前為漲到137.5萬緬幣。稍早的報告稱,對黃金需求的增加已造成相關商品短缺。 緬甸金價飆升主要受緬甸持續的政治不穩及部份緬幣將被廢除的傳言,緬甸中央銀行隨後已破除謠言。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佈的統計,在當前的2020-21財年,10月1日至1月22日,緬甸的進口額為49.6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4.6億美元大幅減少了14.7億美元。本財年,消費品、資本、中間產品及來料加工(CMP)企業集團的進口價值下降。近3個月緬甸主要進口品為汽車零件、車輛、機器、鋼鐵及飛機零件等資本財,進口額約為17億美元。與上一財年同期相比減少了6.296億美元。 此外,緬甸進口10.4億美元的消費品,包括藥品、化妝品及棕櫚油等。與去年同期相比,消費品進口略有減少,為5,736.3萬美元。中間財佔緬甸進口的大宗,主要為石油產品及塑料原材料等。今年,原材料進口從去年同期的22.24億美元暴跌至15.88億美元。同期,CMP成衣業進口的原材料總值6.13億美元,較上一財年減少1.48億美元。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 歐洲國家取消訂單及西方國家暫停貿易,佔緬甸出口30%的CMP成衣業處境艱難。因此,CMP企業對原材料的進口值一直在下降。 商務部統計顯示,緬甸進口來源國前10位分別是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越南、日本、韓國及美國。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月18日報導稱,日本首次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已於2月17日展開對醫療從業人員的先行接種,預定全國100間醫療機關合計將約4萬人接受施打;並將自其中2萬人將作為施打後有無副作用等影響,俾作為4月以後對以高齡者展開的廣泛民眾接種。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表示,至17日下午在東京首都圈計有125人進行接種,目前並未接獲報告有接種隨後死亡或嚴重過敏反應的情形。上述接種使用的疫苗,係由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及德國生技企業BioNTech合作研發之新冠疫苗。 據悉,在日本全國最早展開接種、位於東京都目黑區的國立醫院機構東京醫療中心,其所屬醫生、護理師及事務員等約有1,800人預定接種,在截至本(2021)年3月底前將針對上述接種人員進行健康調查,結果將作為讓國民能夠安心施打疫苗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