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不願付錢的Facebook,寧可殲滅澳洲全國新聞業?」全球社群網路的龍頭平台Facebook,17日晚間發出爭議性的「滅國式政策調整」,對「澳洲新聞」發出全面性的封鎖禁令——自18日清晨開始,澳洲本地的使用者將不得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新聞內容;澳洲各級新聞媒體的FB粉專,不僅遭到全面停權封殺,全球其他國家的使用者也完全無法在個人FB頁面上「閱讀/分享澳洲新聞」。 FB官方表示,臉書之所以「必須封鎖澳洲新聞」,是因為澳洲國會即將在這個星期正式通過《新聞議價法》,強迫網路平台業者必須與新聞媒體拆分「內容收益」。儘管另一個被新法針對的網路龍頭Google,已與本周陸續與各大澳洲媒體集團達成「付費合作」的合約簽字;但強硬的FB卻打死不退,寧可與澳洲舉國對幹、甚至不惜動用自己爭議且備受譴責的「鎖國實力」。 在Facebook推出「禁澳令」後,包括《SkyNews Australia》、《澳洲人報》或者是屬於國國家公廣集團的《ABC》...等澳洲新聞媒體的FB專頁,全遭停權封鎖,除了無法新增貼文外,過往的影片、相片與貼文內容也都被封鎖隱藏。 同一時間,澳洲本地的FB使用者,都無法在個人頁面上分享、或閱讀「任何單位的新聞內容」;世界各國的境外使用者,也無法分享或讀取「澳洲媒體刊登的所有新聞」——簡言之,澳洲的Facebook已完全禁止了本地平台的「新聞功能」,世界的Facebook則徹底封鎖了「澳洲新聞媒體對外發聲」的空間,並實質性地達成了「雙向鎖國」的誇張目的。 在封殺澳洲新聞的同時,Facebook官方也對全球使用者發生了《禁令說明》:「這代表從現在開始,使用者們將無法在Facebook平台上找到『任何澳洲新聞內容』的貼文;澳洲的境內使用者,更無法繼續從Facebook閱覽、分享、或找到任何新聞內容,無論來源是澳洲本地的新聞單位、還是國際傳媒,只要是『新聞』一概不准。」 但在封鎖禁令的第一時間裡,Facebook的鎖國演算法不僅全面下架了澳洲新聞媒體,就連各級政府的「災難急救單位」、「家暴救援通報專頁」,也都因為分類判斷的演算法誤差,而被Facebook誤判為「新聞媒體」無差別封鎖下架。甚至連Facebook在澳洲的服務專頁,也都尷尬地遭遇「自己慘被自己封殺」。 Facebook之所以硬拚封鎖、冒著國際輿論的譴責風險與澳洲新聞界對幹,其所針對的癥結原因,就是澳洲政府去年底推出草稿、並將於這個星期通過澳洲國會表決生效的《新聞內容議價法案》(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其內容不僅立法要求社群網路的平台商「對新聞內容供應者付費」,並將定期指任一名「官派仲裁人」協助擬定社群方應支付給新聞方的「合理價格」。 澳洲的《新聞議價法案》,主要來自於新聞圈、媒體集團對於「新聞有價」的抗議與遊說。支持方認為,雖然新聞內容的製作與傳播,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與公益性;但在網路時代裡,傳統電視、報紙、雜誌...等新聞曝光通路,都已被跨國大型網路集團——特別是搜尋引擎Goolge與社群平台Facebook——壓倒性地壟斷,並藉由新聞的公共性傳播,全盤奪走了原本支撐媒體產製的各方收益。 立法意見主張,雖然媒體產業的蕭條與衰敗,已是全球性的現象;但新聞性內容的分享、閱讀與傳播,卻仍是社群時代的「網路流量主力」,而Facebook、Google等網路龍頭也能藉著使用者對新聞內容的需求習慣,進而「慷新聞之慨」地無本獲取關鍵的廣告收益與營利數據。 對此,Facebook與Google的反彈理由,則強調網路平台僅是「新聞導流的舞台窗口」,各大媒體之間仍有自己網站的流量與原生廣告,平台方面「並不『直接』從新聞內容中獲利」,因此要求網路財團為新聞內容的曝光付費?不僅毫無道理,且有政治力介入自由市場機制的嫌疑。 但對此,立法方面則拒絕了兩大龍頭的辯詞,因為Google與Facebook確實因為「新聞需求/曝光流量」而極大獲益,在無需自付產製成本的狀態下,吸取新聞行為資料並成為最大廣告收入者。因此在考量新聞特殊性與公共性的狀態下,「社群財團作為得益使用者,有責任與義務要對新聞內容付費。」 相關爭議,在2020年澳州政府將法案送交國會審核後,成為了極端白熱化的政治對抗——這一方面固然是「新聞付費」的議題敏感;二方面也是因為2020年COVID-19全球大疫,其不僅對各國的媒體產業帶來「毀滅性的衝擊」,同時也讓社群網路的影響實力,來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因此類似的付費談判與法律爭議,不僅只在澳洲上演,法國、西班牙與巴西,也都出現了類似的新聞社群對抗案。 立方爭論的最一開始,不願付錢的Google與Facebook,原本揚言要「聯手退出澳洲新聞市場」,自此之後再也不露出澳洲的所有新聞內容;但隨著時間的過去與國際風向的轉變,Google方面卻主動向新聞媒體釋出善意,並自今年2月開始陸續與多家大型媒體集團,達成了「付費分潤機制」。 像是「傳媒巨怪」魯柏.梅鐸(Rupert Murdoch)所持有的《新聞集團》(News Corps),就在2月17日稍早——也就是Facebook封鎖澳洲新聞的幾個小時前——與Google簽署了3年合約,確認Google將會對新聞內容付費、並分享相應的廣告利潤。同時,《新聞集團》旗下的幾間大型媒體品牌,像是美國的《華爾街日報》、《Fox News》,或者是英系國家的《SkyNews》新聞電視台,都將成為Google的特約內容供應者,提供優惠權重的新聞合作內容。 Google方面表示,雖然因為商業機密原則不能公告合約裡的「付費金額」,但未來Google與媒體產業之間將擴大「合作特許」,像是優先推廣締約供應者的搜索權重、擴大推廣對方的新聞app、甚至進一步開放供應者自行選擇單位新聞的優先曝光優先序。 雖然梅鐸集團在澳洲與國際社會之間,具有「喊水會結凍」的新聞影響力,在澳洲不僅持有主流新聞品牌《SkyNews Australia》與權威大報《澳洲人報》兩大新聞品牌,更是各地方報系、眾多娛樂小報的幕後持有者。因此Google巴結《新聞集團》締約付費的措舉,也被外界認為是「擒賊先擒王」、「先討好產業龍頭,再孤立小型供應商」的戰略作法。 但除了梅鐸之外,Google也同時與《衛報》、澳洲公廣集團《ABC》、以及各大新聞供應財團達成了初步的付費合作協議;與此同時,Google也和法國100多家串聯抗議的新聞媒體聯盟達成付費協議。因此,結構性的實驗與調整,於Google方面確實有軟化的相對善意。 可Facebook的立場則完全不同,其對於「新聞付費機制」的強硬反彈,則是完全另一種思考邏輯。 Facebook認為,Goolge要對新聞內容「天經地義」,但不可與Facebook的社群機制混為一談——因為Google的主力平台是「搜尋引擎」,新聞內容沒有選擇是否要被搜尋、是否要在Google曝光的權力,所以Google要對新聞業者付費,也是合情合理;但Facebook的社群機制依靠的是使用者的「主動自由」,是使用者、或者是新聞供應商「自己要在FB傳新聞」,平台方面又沒有主動擷取內容,因此哪有該為新聞付費的責任與道理? 臉書官方強調,對於新聞產製者的支持與互惠,Facebook很有談判誠意與合作空間。但用政府立法來逼迫平台付費?強硬介入的手段,Facebook則不打算屈服,並多次警告:「最後因此受害的,只會是新聞頻道與使用者自己。」 Facebook對澳洲的「新聞鎖國」,除了恫嚇爭議立法外,也同樣有殺雞儆猴、警告其他國家與市場的意味。但其過度強硬的高姿態出手,反而更坐實了「社群巨怪壟斷資訊」的輿論警覺與憤怒,反倒讓Facebook官方作為「反派角色」的形象更為鮮明。 「Facebook對澳洲的新聞禁令,是荒謬離譜而錯誤的!」面對混亂的封鎖結果,憤怒的澳州政府也透過財政部長公開表態: 「今天發生的事,不僅向全澳洲人民證明:這些社群巨怪操控市場的壟斷影響力,有多麼過份駭人...我國政府,將徹底堅持對於《新聞內容議價法》的關鍵原則與目的。」 但根據《金融時報》與澳洲《ABC》的說法,澳洲內閣已在FB頒布禁澳令的第一時間內,透過管道與FB的老闆祖克伯(Mark Zuckerberg)直接溝通,目前雙方都打算盡速鋪陳下台階,在衝突不可收拾之前,試著讓Facebook結束這短暫的恫嚇之舉。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專家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帶動需求、供應鏈中斷和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全球晶片短缺,可能導致遊戲機PlayStation或蘋果iPhone等熱門電子產品的價格上漲。 法新社報導,自從疫情爆發以來,被迫宅在家中的人們開始上網大肆購物,包括添購新的螢幕、電腦和平板,購買的每樣商品都需要晶片才能運作。 加上先前的美中關係緊張,導致華為去年在受到美國制裁之前,累積了大量半導體存貨,這也讓晶片供應增添更多壓力。 而在這波全球性的晶片供應吃緊下,汽車業成為目前最受矚目的受害者,福特、福斯等汽車大廠都已被迫減產。但這項短缺問題似乎也正蔓延到其他各式電子產品。 顧問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執行董事茅斯頓(Neil Mawston)表示:「疫情造成的混亂、貿易戰導致的累積庫存,和在家辦公所需裝置需求的升高,這些因素所共同形成的完美風暴,正在造成晶片短缺。任何有晶片的商品都將受到影響,從汽車、智慧手機、遊戲主機、平板電腦到筆記型電腦。電子產品和汽車今年一整年都將供應減少或價格上揚。」 報導指出,iPhone某些機種的銷售,據悉已經因為特定零件無法取得而受到限制,Sony的新遊戲機PlayStation 5和微軟的新一代Xbox,據了解也是因為晶片短缺導致供不應求。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資料來源:哥倫比亞Portafolio財經日報電子版(2021.02.15)   哥倫比亞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貨運及客運等商業鐵路營運計畫,依據2018年8月就任的Iván Duque總統政府提出的國家發展計畫(PND),目標為在4年任期中將哥國營運中之商業鐵道總長度由上任時的420公里,增加至1,000公里,而該目標在去(2020)年10月提前達陣。   哥國在1825年及開始推動鐵路興建計畫,1954時更成立國家鐵道公司(Empresa de Ferrocarriles Nacionales),惟該公司嗣後於1992年解散。哥國目前鐵道總長度達3,533公里,惟多已荒廢棄用,然在現任政府推動下,2年內營運中鐵道總長度已增加1.5倍,其中又以貨運為主。   去(2020)年11月23日哥國政府進一步公布「國家鐵道總體計畫」(Plan Maestro Ferroviario),將重新檢視哥國鐵道制度、發展國家及地區鐵道計畫、推動鐵道客運、重新審視鐵道營運相關經濟及技術性法規與標準、鐵道相關工程計畫之財務融資措施等,致力恢復及整合國家鐵路運輸。哥國交通部基礎工程次長Olga Lucía Ramírez表示,哥國目前的鐵道營運法規係1920年制定的第76號法案,迄今已100年,其內容需要大幅檢視修正以符合現代鐵道運輸之規範。   哥國「國家鐵道總體計畫」涵蓋全國及地區性鐵道工程,包括連結內陸與太平洋岸及加勒比海案間之重要貨運工程,目前最優先項目為持續La Dorada至Chiriguaná間鐵道恢復工程,擴大運量,預算達1.8兆哥倫比亞披索(約5億美元),其次為繼續擴大恢復哥京波哥大至Belencito間鐵道工程(預算1.5兆披索,約4.2億美元),以及太平洋岸鐵道工程計畫(預算6兆披索,約16.7億美元)。其他亦列在「國家鐵道總體計畫」內之重要工程項目,尚包括波哥大捷運(預算23兆披索,約64億美元)、Cundinamarca省部西部軌工程(Regiotram de Occidente)(預算2.1兆披索,約5.8億美元)、Medellín市80大道輕運量捷運(Metro Ligero de la Av. 80)(預算3.5兆披索,約9.7億美元)。   目前哥國推動鐵路運輸計畫已逐漸顯現成效,如波哥大至Belencito間每年鐵路貨運量從2018年的2萬256公噸,增加至2020年的5萬800公噸;La Dorada 至Chiriguaná鐵路年貨運量,由2018年的1,186公噸,增加至2020年的4萬1,232公噸;Chiriguaná至Santa Marta鐵道貨運量由2019年的6,636公噸,增加至2020年的2萬9,771公噸。   2020年使用哥國鐵路進行貨物運輸的公司達25家,2019年時為14家,過去運輸貨物主要為煤等礦產,目前已擴大到紙張、陶土、飲料、飼料、鋼胚、線材、鋼筋、水泥、清潔用品、大宗消費品...等。

A:依據智利媒體110年2月17日報導,米其林輪胎(Michelin)公司宣布將與瑞典Enviro公司共同投資3000萬美元,在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地區興建全球首座礦業用輪胎回收廠,預計回收廠將於2023年初正式營運,未來每年將可回收3萬噸以上輪胎,超過米其林公司目前在智利的輪胎總銷量;廠房興建期間將雇用1,000名員工,正式營運後將帶來100個就業機會。 智利於109年開始實施「生產者責任制(ERP)法」,該法規定生產者對於其所製造及銷售產品須負起最終處理及回收責任,米其林公司在該法生效後第一年回收量需達銷售量之25%,112年需回收銷售量之50%。該公司強調不須興建回收場即可達前述法定目標,但其向以循環經濟為發展願景,且以超越法定回收率為目標,因此預計自2030年不但可回收智利所有礦業用廢輪胎,並有能力處理秘魯、阿根廷等鄰近國家之廢輪胎回收業務。 該回收廠係採用瑞典Enviro公司專利技術,以熱解回收方式,將廢輪胎分解為碳黑(carbon black)、熱解油(pyrolysis oil)、鋼鐵及瓦斯等,此技術可重新利用90%的回收材料製造輪胎、輸送帶、防震產品等橡膠產品,瓦斯則可作為回收廠之供電來源。   另米其林公司表示,考量智利礦業發達、採礦業者眾多,且智利政府已制定生產者責任法以及智利政經環境較穩定等因素,爰決定在智利進行投資,未來將視回收廠營運表現及客戶需求,決定是否進行擴廠。

A:智利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進展快速,自去(2020)年12月24日開始為第一線醫護人員施打輝瑞COVID-19疫苗,成為南美洲首先施打COVID-19疫苗國家,並自本年2月起開始大規模進行疫苗接種行動,2月目標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老年人、公眾基本需求服務人員、藥劑人員、軍警人員及40歲以上教育機構人員;3月目標施打對象為60歲以上老年人及40歲以下之教育機構人員,並同時展開第2劑疫苗接種。據智利衛生部本(18)日公布數據,迄今疫苗接種人數已超越250萬人;另據牛津大學本年2月統計資料,智利每100人分配到5.58劑疫苗,遠超過巴西之1.94劑、阿根廷1.18劑及墨西哥0.56劑,另美國則是每100人分配到13.39劑疫苗。   智利目前已自各來源保證可取得3,500萬劑疫苗,其中1,000萬劑係來自美國輝瑞藥廠(Pfizer-BioNTech),1,000萬劑來自中國大陸之科興生物藥廠(Sinovac Biotech),其餘則來自美國嬌生藥廠(Johnson&Johnson)、英國阿斯利康製藥(AstraZeneca)及世界衛生組織之COVAX平台,此外智利正與俄國Sputnik V藥廠協商購買未來供民眾接種之第2劑疫苗。

A:標題:巴拉圭非傳統出口產品2021年1月爭取到新出口市場 日期:2021.02.18 單位:駐巴拉圭大使館經參處 消息來源:國家報(La Nación) 內文: (一)依據巴拉圭工商部投資暨出口推廣局(Rediex)統計資料,巴拉圭2021年1月至少3項非傳統出口產品爭取到3個新出口市場,達成出口商獲得市場利基,以進一步將產品邁向多元化及國際化之目標。具體而言,巴拉圭該3項產品為奇亞籽(種子)、牛油(脂肪)及木製軌枕(可用於鐵路軌道),主要業輸往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及以色列市場。 (二)該3項產品首次出口之2021年1月出口金額加總為26萬4,968美元,儘管並非百萬美元金額,惟係協助國家賺取外匯之新出口產品,且期待未來可增加該等產品之出口金額及重量。以奇亞籽(種子)而言,出口金額8萬284美元,首次輸銷摩洛哥市場,巴拉圭加計前述市場,該項產品已銷往59個國家;摩洛哥人口3,400萬,每年農產食品進口金額約47億5,000萬美元,巴國出口商期待增加向摩洛哥出口更多農產食品。 (三)以牛油(脂肪)而言,出口金額12萬1,343美元,由於該項產品在沙烏地阿拉伯市場之主要用途廣泛,除可應用於化學工業外,亦可增添廚藝美味;巴拉圭2020年開始輸銷巴西80%之牛油(脂肪),經過產品加工及多元化,爰巴拉圭睽違8年後首次自2020年起亦輸銷牛肉及牛油(脂肪)產品至沙烏地阿拉伯市場。 (四)以木製品(可用於鐵路軌道)而言,出口金額6萬3,341美元,出口市場以色列;惟該項產品於2018年依據出口紀錄僅輸銷烏拉圭,且至2020年疫情期間出口量已減少。以色列係巴拉圭牛肉出口重要市場,惟僅2019年有170萬美元木製品之出口紀錄,爰巴拉圭應積極開發以色列成為木製品出口之潛力市場。

A:1、澳門經濟動態指標 2、澳門進出口貿易統計 3、澳門對他國貿易統計

A:據菲國媒體報導,菲國外交部 Locsin部長於2月13日表示: 一、有關杜特地(Duterte)總統於2月12日稱,倘美國欲保留菲美「部隊訪問協定」(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 VFA),須先兌現川普前總統對於提供菲國相關武器系統承諾一節,菲方認為美國應該提供菲國數量足夠之新型黑鷹戰鬥直升機及精準導彈 ,以確保菲國安全。 二、菲國日前舉行之內閣會議曾討論採購陸軍新型戰鬥直升機,國防部要求購買76架新直升機,惟受疫情影響,財政拮据,杜特地總統僅批准購置15架黑鷹直升機,不敷所需。 三、菲律賓與美國自2月12日起就VFA之地位及存續事宜舉行工作層級會議,後續將觸及雙邊防衛及安全合作議題,盼美方能提供優惠條件,以利加強1951年簽署之「共同防禦條約」(MDT),而該條約必須獲得VFA支持。

A:

A:

A:由於到港船隻不足及降雨,巴西全國穀物出口商協會(Anec)將2021年2月黃豆出口量下調100萬噸,介於500萬噸及790萬噸。 美國MD Commodities公司則預估巴西2021年2月黃豆出口320萬噸,約為原預估650萬噸的一半,並表示如果天侯不佳,影響採收及運輸,2月出口量甚至可能低於300萬噸,2021年巴西黃豆出口量將達到8,700萬噸,其中8,300萬將於9月美國黃豆收成進入市場前裝船發貨。  

A:2019年巴西曾推動南方共市(Mercosul)對外關稅(TEC)降低一半,惟因阿根廷馬克里(Mauricio Macri)總統連任失敗,未能成案。2021年下半年巴西將接任南方共市輪值主席,將再提出減稅議案,以提高巴西產業競爭力,並有助對抗通貨膨脹。 目前南方共市TEC平均稅率為14%,降低20%後,平均關稅約為11%。目前南方共市對外關稅稅率較高的商品有,汽車(35%)、鞋類(35%)、紡織品和服裝(30%至35%)、葡萄酒(27%)、機械及設備(最高16%)。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2月19日報導辦理。 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之2021年大西洋黑鮪與大目鮪的總許可漁獲量(TAC)以郵件協議決定,日本的配額量維持現況。此外有關2022及2023年的TAC,西大西洋海域大西洋黑鮪將削減3成已有共識,將於11月舉行之年會中再討論。 受疫情擴大的影響,原去年11月於土耳其召開的年會中止,並決議2021年以後的保護管理措施以郵件協議決定之。 大西洋黑鮪2021年TAC量維持於2020年相同,東大西洋3萬6,000噸(日本:2,819噸),西大西洋2,350噸(日本407噸),東大西洋2022年TAC量維持相同。 西大西洋依最新資源評估結果,認定有必要削減漁獲量,2022年1,685噸(日本:290噸),2023年1,632噸(日本:280噸)達成共識。 原訂明年更新的資源評估將提早至今(2021)年進行,再依此結果於11月舉行之年會中再討論2022及2023年的TAC量。 大目鮪的2021年TAC量已於2019年年會中決議,但無法召開國家別配額的會議,改由郵件協議之。已達成2021年各國不得超過現有TAC量的共識,且2021年TAC量為6萬1,500噸,較2020年減少1,000噸。各國的配額量並無變化,日本維持1萬3,980噸。

A:緬甸時報報導,緬甸投資與對外經濟關係(MIFER)部長Aung Naing Oo表示,全國民主聯盟(NLD)領導下的政府重點放在經濟紓困政策,並優先推動COVID-19疫後的經濟復甦方案。MIFER部長表示,緬甸軍政府將審議新冠肺炎經濟紓困方案,及緬甸經濟復甦和救援計畫,政府將成立專責委員會主導經濟復甦,減輕人民經濟負擔及制定法規。各省邦政府以及社會組織將合作,排除影響商業經營效率的問題,並全面檢視現有法規,修改不實用者,另外也討論續辦COVID-19貸款及補助。 U Aung Naing Oo是民盟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常務次長。在民盟任期內,曾主導實施新《緬甸投資法》及《緬甸投資規則》,及起草《經濟特區法》及《緬甸公司法》。

A:緬甸時報報導,因從2月1日起進入出口商品免稅期,苗瓦迪貿易站對泰國的玉米出口持續成長,每天有逾200卡車的玉米出口到泰國,但自泰國產品的進口減少一半以上。 緬甸業者表示,政治動盪及銀行的關閉對貿易造成極大的損害。此前,邊境貿易站每天大約有50輛卡車運送各種農產品,如花生、辣椒、洋蔥、魚及蝦,另有近200至300輛卡車向泰國運送玉米,但由於銀行服務暫停,交易商也面臨業務困難。 苗瓦迪邊境貿易商表示,雖有訂單,因抗議活動持續不斷,銀行關閉,不能繳稅,網絡線路不穩,無法匯款或為產品付款。從泰國邊境進入緬甸的卡車數量已減少逾半。以前,每天大約有400輛卡車從泰國進入緬甸。現在,只有大約150輛卡車進入。

A:緬甸時報報導,由於緬甸軍政府的宵禁及凌晨1點至9點的網絡中斷,緬甸的電商處境艱難。電商業者稱,由於網絡中斷及網速慢,近日銷售額下降了一半。 緬甸最近的政局讓企業遠離了數位平台,某數位服務供應商表示,由於COVID-19大流行,企業原已將數位化列為優先事項,但因當前的政治形勢而作罷。網絡常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被切斷,所以我們對此無能為力。線上送餐服務Food Panda表示,網絡不穩定導致銷售下降,大多數線上食品企業及線上商店正在失去業務。

A:緬甸時報報導,當地企業家及企業呼籲維持穩定的銀行環境,以便繼續開展業務。由於銀行關門,越來越多的企業現金短缺,一些工廠也面臨著無法按時交付訂單的問題,這些小問題長遠來看可能會對業務產生更大的影響。另美國對緬甸軍方實施的制裁令人擔憂,儘管制裁鎖定的是軍方經營的企業及親信(Crony),但由於許多國有銀行向私人銀行提供資金,緬甸的現金流通將受到影響。 在過去一週,由於銀行員工參加反對軍隊的抗議活動,緬甸大多數銀行都無法營業。僅少數經營規模較小的銀行已經重新開業。2月17日國有的苗瓦迪銀行在保安的幫助下重新開門營業,但因民眾擠兌又隨即關門。2月18日起,該行只允許60人提取現金。一些國有銀行分行對每人每日最多60人的提款限額為100萬緬幣,而總部則允許最多200人提款。許多當地私人銀行仍處於關閉狀態。目前在緬甸共有27家私人銀行及17家外國銀行分行。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2020-21財年最近3個月,緬甸的出口跌到了47.3億美元的低點,同期比大幅下降了10億多美元。肺炎疫情對製造業、礦業及其他服務領域造成嚴重打擊,此外,海上貿易及邊境貿易均出現下降。鄰國加強了邊境安全,並限制了貿易時間,以遏制病毒的傳播。疫情引發的集裝箱短缺將緬甸的運費推高了近兩倍,導致出口商延誤。 其中,農業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5億美元,部份商品的出口也出現了小幅增長,至牲畜、林產品、礦產品、漁業產品及工業成品的出口下降。 本財年10月1日至1月22日期間的出口值分別為:農產品16.46億美元、牲畜1566.5萬美元、漁業產品2.97萬美元、礦物3.86萬美元、林產品4,200萬美元、製成品22億美元及其他產品1.43億美元。緬甸的出口多依賴農業及製造業。目前,由於西方國家在發生COVID-19衝擊後取消了訂單,因此來料加工(CMP)成衣出口急劇下降。業者評估,鑒於當前的政治局勢,緬甸的出口行業可能會繼續下滑。 緬甸商務部將政策重點放在促進出口及市場多元化上。自2011年以來,堅持改革政策,通過制定政策改善貿易環境,並採取了一系列開放經濟的措施。

A: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杰本(2021)年2月18日為短期商務旅客赴星洽公的全新一站式專用防疫設施-「會聚@樟宜(Connect@Changi)」主持開幕式時指出,由於新冠疫情短期內不會消失,大家須學習與病毒共存,並透過創新點子,克服病毒對工作和生活所造成的局限,包括如何以更安全的方式,舉辦較大規模的活動和會議。恢復商務旅行和國際會議,對推動新加坡和區域經濟甦極為重要,亦有助於加快受疫情重創的會展和酒店業復甦,維持星國作為全球商業中心的地位。 王瑞杰副總理表示,許多企業已在線上開會,但實體會議仍是達成交易和決策的重要一環,因此,新加坡政府於去(2020)年12月宣布推出「新聯繫計畫(Connect@Singapore)」,各國公務及商務旅客可透過此計畫入境新加坡14天,無須隔離,但在入境前後和逗留期間須接受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入境後亦僅能入住指定設施,並在同一設施內進行商務活動。隨著Connect@Changi開幕,Connect@Singapore也正式啟動,首批外國商務客最快兩周後抵達。 Connect@Changi係由包括新加坡淡馬錫控股、雅詩閣、樟宜機場集團、醫療保健集團Sheares Healthcare、會展公司SingEx-Sphere Holdings,以及盛裕控股集團等財團合資打造及管理。該設施將分階段啟用,目前已建好150間客房和40間會議室,會議室可容納4至22人,預計本年較遲時全面投入運作,屆時可同時接待約1,300名商務客。每晚房價由384星元起,包括逗留期間的PCR檢測費、每日三餐及往返機場的接送服務;會議室則另按時計費。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2月19日報導,明晟公司(MSCI)於去(2020)年9月向200家(70家來自亞太地區)資產管理約1.8兆美元包括主權財富基金、保險、基金會以及退休基金等投資機構進行調查顯示,79%亞太機構投資者為因應新冠疫情,顯著或適度增加ESG相關項目投資,其中資產規模逾2,000億美元者比率高達90%。57%亞太投資者預計在本年底前,「全面」或「很大程度上」將ESG議題融入投資分析和決策之中。 針對未來ESG投資,投資者將更重視社會層面,36%受訪者希望本年增加「社會」元素的投資比率,其中日本更上升至45%,因日本政府重視性別多元化。 儘管機構投資正在改變投資程序,以反映當務之急,然亞太區投資基金中長期仍面對許多挑戰,以ESG和氣候變遷為主,認為未來3至5年,氣候風險是前3個對投資產生最大影響的趨勢之一。因此,更多亞太國家投資者,將氣候變遷指標納入考慮,其中紐西蘭和亞太(不含澳洲、紐西蘭和日本)投資者分占56%和50%,比率高於全球的42%。 以全球而言,擁有資產超過2,000億美元的大型投資機構,約50%表示經常使用氣候數據管理風險;資產規模少於250億美元的小型投資者,則僅16%。大型投資者經常使用氣候數據尋找投資機會的機率,是小型投資者的4倍。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