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依據日本讀賣新聞本(110)年2月5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經產省)擬於近期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如何制定新制度讓製造業便於取得再生能源、核能及氫能等發電過程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之「零碳排電力」。 日本經產省為達成2030年再生能源佔電力零售業電力來源44%之政策目標,已於2018年針對電力零售業者設立「非化石價值交易市場(非化石価値取引市場)」,電力零售業者可於此交易市場向再生能源發電業者購入「非化石證書」,證明其電力來源係使用再生能源,而非化石燃料,藉以向有再生能源需求之用戶行銷;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則可藉出售「非化石證書」取得之資金,進一步投資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近期「減碳排」已蔚為國際趨勢,例如美國Apple公司已決定2030年前將達成實質零碳排,倘供應商無法配合該公司政策,恐被迫中止與該公司之合作關係。TOYOYA及SONY等跨國企業已建請日本政府為產業打造便於取得「零碳排電力」之環境。為因應企業需求,日本經產省擬放寬「非化石價值交易市場」適用對象,讓有需求之企業亦可於「非化石價值交易市場」購入「非化石證書」,便於企業證明其使用之電力為「零碳排電力」。 日本經濟產業省盼透過擴大「非化石證書」交易制度,協助日本企業佈局海外市場,惟鑒於目前「非化石價值交易市場」只開放電力零售業者購買「非化石證書」,每年交易額僅有數十億日圓,倘貿然開放一般企業入場搶購「非化石證書」,恐使證書市場價格高騰,增加電氣零售業者購電成本,進而影響到一般消費者之電費。經產省將再評估制度內容,預計於本年夏季完成細部規劃,並於2025年前正式上路
A: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頃發布統計資料顯示,受新冠病毒疫情及行動管制令衝擊,上(2020)年12月批發與零售貿易業僅達1,155億馬幣(約合285.47億美元),較前年同期下降0.3%;其中零售業下跌2%至468億馬幣(約合115.67億美元),批發業則下跌0.6%至553億馬幣(約合136.68億美元),創下歷年來最大跌幅。儘管如此,網上零售銷售額同期成長37.3%,汽車銷量則成長7.4%至134億馬幣(約合33.12億美元)。 2020年12月零售業銷售額下跌主因為非關鍵領域產品銷售下跌,包括專門店(下跌6.4%)、家居用品(下跌4.1%)、文化及休閒產品(下跌4.9%)及資通訊設備(下跌0.9%)。 此外,非店內、攤檔或市場的零售業成長9.8%至4億馬幣(約合9,886萬美元)、攤檔及市場的零售業則成長7.3%至1億馬幣(約合2,472萬美元)。 2020年12月批發貿易業下跌0.6%,歸因於專業批發及根據費用或合約進行的批發下跌6.4%。食品、飲料和菸草的批發貿易額成長5.1%至107億馬幣(約合26.45億美元),家居用品批發增長3.9%至112億馬幣(約合27.68億美元),機器、設備及供應則成長3.2%至48億馬幣(約合11.86億美元)。 與2020年11月比較,12月的批發貿易業成長4.8%或25億馬幣(約合6.18億美元),零售貿易成長4.5%或20億馬幣(約合4.94億美元),汽車銷售則增長4.4%至6億馬幣(約合1.48億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1)年2月6日及日本電氣新聞本年2月9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於本年2月8日召開「福島新能源社會構想實現會議」,於會中討論「福島新能源社會構想(福島新エネ社会構想)」修正案,規劃於2024年度(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前將福島縣的風力發電容量提升到36萬kw,約為2020年的3倍。該計畫另規劃於2030年前建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工業園區,並加速氫能相關實證場域建設,藉以促進福島復興。 規劃新造之工業園區除將完全以太陽能及風力發電供電外,另將建置蓄電設備。日本政府已編列預算協助建置該園區,刻正規劃具體場址及規模,同時亦檢討於福島縣內建置複數再生能源工業園區之可能性。由於「減碳排」已蔚為國際潮流,未來辦公室或工廠對「零碳排電力」之需求將大幅提升,福島縣及日本政府評估完全以再生能源供電之工業園區將對福島縣招覽企業進駐有相當助益。 「福島新能源社會構想」係於2016年制定,該構想的第一階段係以2020年底為期,在福島地區建設利用再生能源製造氫氣之設施,並建置大規模太陽光發電及離岸風電發電設施,藉由在福島縣建構新能源社會之示範場域,促進福島地區復興。配合日本政府近期制定之2050年達成實質零碳排的政策目標,「福島新能源社會構想」於2021年開始之第二階段除將強化再生能源基礎建設外,另將活用該等基礎建設招攬企業投資設廠,加速達成復興福島之目標。
A:馬來西亞經濟學者表示,馬國政府頃宣布自本(2021)年2月19日至3月4日延長雪蘭莪州、吉隆坡、柔佛州及檳城州繼續實施「行動管制令2.0」(Movement Control Order 2.0),並禁止跨州跨縣,以防範新冠病毒持續惡化。惟其他州屬,包括吉打州、霹靂州、森美蘭州、馬六甲州、彭亨州、登嘉樓州、沙巴州、吉蘭丹州及二個聯邦直轄市(布城及納閩),將從行動管制令轉為「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 Control Order)。基於玻璃市州的確診病例較低,是唯一將轉為「復甦式行動管制令」(Recovery Movement Control Order)的州屬。隨著馬國政府解除多州行動管制令,並放寬部份管制措施,加上第一階段疫苗接種計畫預期於本(2)月26日啟動,而整個計畫將分三期落實,並於2022年2月結束,對提振經濟及就業市場帶來信心,馬國經濟可望於短期內逐步復甦。 馬國疫苗接種計畫第一階段將涵蓋50萬名公共領域及私人領域醫療工作人員,以及必需產業和保安服務的前線人員;第二階段(4月至8月)將涵蓋940萬人,並以年齡65歲以上和高危族群為主;最後階段則將涵蓋1,370萬人,鎖定18歲或以上國民和非國民。 馬國政府早前公布首批100萬劑輝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的疫苗將提前於2月21日運抵馬國,其餘則分別於第二季、第三季及第四季運抵170萬劑、580萬劑和430萬劑。但卻未披露英國製藥廠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中國北京科興生物技術公司(Sinovac Biotech)、中國天津康希諾生物公司(CanSino)和俄羅斯Sputnik V公司的疫苗運抵時間。 隨著馬國即將進行新冠疫苗接種計畫,馬國整體物流解決方案廠商被認為是疫苗處理、存儲和配送的受益者。此外,經濟活動重啟將有利於營造業及建材領域,以及復甦主題領域,例如博奕、航太、銀行及消費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西班牙國家報報導,根據西班牙中央銀行(Banco de España)資料顯示,至2020年年底西班牙公債為1兆3,112億歐元,相當國內生產毛額(GDP)之117.1%,為自1902年西班牙古巴戰爭(西國失去古巴殖民地,公債比率高達128%)後最高紀綠。 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重創西國經濟,2020年西國經濟成長為-11%,加上政府公共支出及債務大幅增長,公債比率增加逾21%,自2019年占GDP 之95.5%增加至117.1%。2020年公債增加1,220億歐元,為西班牙進入民主社會後公債增長幅度第3高之年度,次於2009年(因金融危機及建築業崩盤,公債增加1,280億歐元)及2012年(因歐元危機,公債增加1,460億歐元)。 許多經濟學家對西班牙之高額公債提出警告,認為西國經濟相對脆弱,易受市場變動衝擊,爰西班牙央行及西班牙預算監督獨立機構(Autoridad Indenpendiente de Responsabilidad Fiscal, Airef)均呼籲,政府應於疫情結束後,制定中期計畫以重新調整政府財政。事實上,西班牙每年公債利息支出約260億歐元,為西國財政支出第3高之項目,僅次於社會福利金(Pensiones)及公務員薪資。 為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造成之經濟危機,西國政府採取ERTE措施及提供各自治區之補助金額等已高達400億歐元,為2020年國家公債增加主要原因,西國政府則極力將2020年之公債控制於政府編列2021年財政預算目標之118.8%,而最終公債占GDP之比率為117.1%;亦為西國政府一直無法同意直接補助受疫情影響業者之主因。
A:西班牙Cinco Días日報報導,受疫情影響,2020年西班牙之經濟表現為歐盟各國最差者,衰退11%,惟倘西班牙於2021年第1季逐步復甦,並於下半年加強經濟表現,則西班牙全年之經濟表現或將於歐盟名列前茅。爰此,歐盟頃將西國2021年經濟自原預估之5.4%上修為5.6%,惟亦警告將有一波企業倒閉潮。同時,西國政府則維持原預計經濟成長為7.2%,在加入歐盟援助後,經濟表現為9.8%。 歐盟之經濟預測目前仍不知是否已將其補助納入。歐盟經濟專員Paolo Gentiloni預估,歐盟補助對2021年及2022年經濟成長有所助益,其中國內生產毛額較低之成員國受益最多,認為至2026年將可成長3%至3.5%以上,而較大之成員國亦將受益較多,惟仍取決於各國是否善用補助,並責難在2020年夏季西班牙為歐盟大國中,惟一未管控好疫情者,導致經濟成長僅為0.4%。另在西國復甦計畫上,歐盟認為西國投資及改革方案所包含勞工、財政及退休等內容完整且方向正確。 爰此,歐盟認為2021年西班牙經濟成長將高於法國之5.5%、義大利之3.4%、德國之3.2%、葡萄牙之4.1%、歐盟平均之3.7%及歐元區之3.8%。預計2022年西班牙經濟成長將由原4.8%上修為5.3%,在歐盟預計僅有馬爾他及斯洛伐克將超過西國之表現。2021年短時間內經濟仍受限於新一波疫情及防疫限制措施,爰第1季民間消費及投資均將減少,待疫苗施打進展較佳及防疫限制措施逐步解封後,下半年經濟將趨於復甦,屆時民眾將釋出儲蓄款於消費,預計觀光及進出口將於2022年會有較佳表現。 歐盟委員會認同西國政府展延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或西班牙信貸局(ICO)以保護就業及企業資金流動性作法,惟亦警告,受防疫措施影響之企業,其破產風險將會增加。
A:西班牙Cinco Días日報報導,伊比利豬肉為西班牙在全球指標性商品,伊比利火腿亦日漸於全球美食及高檔餐廳展露頭角。該產品在西班牙及全球主要市場之年營業額約為20億歐元,占西班牙肉類產品8%之營業額,為全國第4大產業。伊比利豬肉專業協會(Asociación Interprofesional del Cerdo Ibérico,Asici)表示,由於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於全球肆虐,伊比利豬肉之銷售減少0.3%。倘對照2015年之成長率為25%,可見其銷售呈大幅衰退。 以西班牙內需市場而言,伊比利豬肉之銷售受主要通路旅宿餐飲業因疫情關閉或營業限制而大幅縮減。Carrasco Ibéricos公司表示,在餐飲業擁有品牌之業者較在超市銷售豬肉之業者受到疫情影響更大,該公司於2020年銷售量下跌35%至40%,在價格方面則較2019年下跌25%至30%。Fisan公司表示,該公司之營業額受疫情影響減少約10%至15%,主因為伊比利豬食材等原料漲價,而由於政府於疫情期間對旅宿餐飲業進行限制,節慶婚宴等活動均取消,使消費減少,整體市場需求減少。 Asici 依據會員1萬6,902家出口業者、70家屠宰場、900家相關養殖及銷售業者資料,發現前述因素使伊比利豬肉之毛利及銷售均減少,國際平均售價亦降低。該協會表示,豬肉產品之畜養及熟成需耗時3至5年,業者僅可承受特定期間內因銷售結構因素降低商品價格,但恐無法接受不合邏輯的持續性價格下跌。 面臨疫情,多數業者運用網路銷售商品,Fisan公司亦從善如流,表示於聖誕節期間熟食網售情形良好。Asici則表示,豬肉產業於疫情期間數位化銷售增加150%,但由於消費者仍認為需在實際店面以觸感以確認購買伊比利火腿、爰儘管網路銷售成長,惟仍無法抵消實體通路銷售之衰退。Joselito 公司表示,由於銷售火腿至國內旅宿餐飲業營業量減小且價格觸底,促使該公司提高創造力,並推出Joselito Eats品牌熟食新產品,該公司透過57個海外據點及通路,外銷成長40%,平安渡過疫情危機。 Señorito de Montanera公司則表示,由於旅宿餐飲業消費減少,該公司於2020年2月飽受煎熬,爰以網路接受新客戶,進行產業多元化,並拓展亞洲如韓國、日本及中國等市場,而西班牙國內市場方面,該公司認為在疫苗施打至一定程度,疫情控制良好,觀光客回流之前,並不看好其銷售前景。Asici認為,2025年西班牙市場才可能恢復至2019年之水準,屠宰場因此將減少5%至10%之產出量。西國農場畜有約70萬頭伊比利豬,疫情期間由於市場需求減少及價格降低,豬農也進行產量調整。以重量為11.5公斤小豬來看,過去平均單價為30至35歐元, 2021年之售價則跌為22至27歐元,爰預估該產業全年營業額將減至約為18億歐元。
A:西班牙Cinco Días日報報導,自1984年起,西班牙開始於屋頂裝設太陽能發電,40年以來緩慢成長。惟近來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因素,再次喚起家庭用戶對太陽能發電之興趣。西班牙太陽能發電聯盟(la Unión Española Fotovoltaica, Unef)理事長José Donoso表示,2020年西班牙家庭安裝自用太陽能發電設備之發電量達596兆瓦(MW),較2019年大幅成長30%,占全部自用發電之19%。部分西國家庭選擇太陽能發電係由於太陽能發電節省許多費用,而另一部分家庭則由於裝設該設備較存款於銀行更有利。Unef表示,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可節省30%之費用,爰該設備於疫情期間採取封城措施及遠距辦公時,對節省家庭電費支出幫助極大。 多元化及節能中心(Instituto de Diversificación y el Ahorro de la Energía, IDAE)表示,近來太陽能發電法規修改有助安裝自用太陽能設備。民眾選擇使用太陽能發電仍以節省成本為主要考量。以2021年1月為例,電價高漲13%,更增加民眾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之意願。 另依據Unef資料,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最高可節省30%之電費,並說明倘該設備於西班牙平均可節省40%之電費支出,於歐洲可節省23%,則家庭用太陽能發電設備市場將大幅成長。該聯盟認為,由於家庭用太陽能發電設備之投資可於9-10年回收,企業之投資則約4年可回收,期間可節省龐大電費支出,爰市場成長可達2位數。因此,疫情之前太陽能發電設備廣為中小企業所採用,而2020年疫情之後,家庭用戶亦開始大量採用該設備。 太陽能發電設備於近5年降價近50%且其發電效率大幅提升。Eduardo Albánez專家指出,由於各家庭所需安裝太陽能板之數量、所在位置及設備發電效益不同,爰成本各有差別,而設備使用期限則約25年至30年。倘以獨棟家庭計算,安裝太陽能板發電之成本約3,000歐元,惟仍視該房屋屋頂可用面積而有差異。 政府鼓勵民眾安裝太陽能發電之措施包括:西國生態轉型部在2020年宣布自用太陽能發電用戶不需支付電費;為減輕民眾負擔及縮減設備回收期間,約50個鄉鎮市提供家戶於安裝該設備前幾年減免50%之房屋稅(Impuesto sobre Bienes Inmuebles, IBI);另以能源效率來看,西班牙預計於2030年改善能源效率至39.5%、能源使用量則由2015年之1億0,300萬噸油當量(millones de toneladas equivalentes en petróleo ,Mtep)減為至2030年目標量為9,000萬噸油當量(Mtep)。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報導,根據西班牙商會(Cámara de Comercio de España)與西班牙經濟學家協會(Consejo General de Economistas, CGE)發布之「西班牙45年(1975-2020)自治區經濟、社會與企業發展 (45 años de evolución económica, social y empresarial de las Comunidades Autónomas en España, 1975-2020)」報告指出,近45年來,西國各自治區間之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差距已從95%降至65%。自1975年以來,西班牙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年成長1.75%,至2019年已達2萬4,808歐元;其中以埃斯特雷馬杜拉 (Extremadura) 自治區、拉里奧哈(La Rioja)自治區、加利西亞(Galicia)自治區、卡斯提亞-萊昂(Castilla y León)自治區及阿拉貢(Aragón)自治區之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幅度最高,高於2%;反之,巴利阿里群島 (Baleares)自治區、加納利群島 (Canarias) 自治區、坎塔布里亞(Cantabria)自治區及阿斯圖里亞斯(Asturias)自治區等增長幅度較低,低於1.5%。 儘管自治區間貧富差距縮小,南北間之每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仍存在相當差異﹕2019年每人平均GDP最高之馬德里 (Madrid) 自治區為3萬4,748歐元、巴斯克 (El País Vasco) 自治區為3萬2,720歐元及納瓦拉 (Navarra) 自治區為3萬1,390歐元;反之,每人平均GDP較低者均位於南部地區,如安達魯西亞 (Andalucía) 自治區為1萬8,840歐元、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a)自治區為1萬8,637歐元、休達及梅里亞 (Ceuta y Melilla) 自治市為1萬9,511歐元及卡斯提亞-拉曼查 (Castilla-La Mancha) 自治區為1萬9,899歐元。目前馬德里、加泰隆尼亞及安達魯西亞等3個自治區之GDP總合超過全國GDP之一半,惟目前因疫情影響觀光業,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對全國GDP之重要性已下降。 此外,該報告亦對各自治區人口與勞動力發展進行分析,儘管全國總人口增加,惟各自治區間仍存在嚴重不平均現象;如加納利群島自治區、穆爾西亞自治區、馬德里自治區及瓦倫西亞 (Comunidad Valenciana) 自治區之人口均呈正成長;反之,人口密度低之鄉村如卡斯提亞-萊昂自治區、埃斯特雷馬杜拉自治區、加利西亞自治區及阿斯圖里亞斯自治區等人口均為負成長。勞動力發展與人口情況類似,勞動力正成長集中於巴利阿里群島自治區、加納利群島自治區及穆爾西亞自治區,人口密度低之鄉村自治區則幾乎沒有成長。
A:出處:Dutch News, 2021/02/18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2020年荷蘭Ahold Delhaize和Bol.com營收創新高 荷蘭新聞Dutch News 報導,2020年最大連鎖超市Albert Heijn的母公司Ahold Delhaize營收創新高,主因是荷蘭政府實施新冠疫情封鎖措施,咖啡廳及餐廳均被迫停業,惟超市及網路商店則可繼續營業,民眾因此轉向超市及利用網路購物。 2020年AholdDelhaize總營業額達747億歐元,比2019年成長近13%,該公司在美國的營收約佔全年營收的三分之二。 AholdDelhaize表示,該公司的淨獲利從18億歐元下降至14億歐元,原因之一是投資及向Giant Food和Stop&Shop退休金計畫額外注資14億歐元。 Ahold Delhaize公司旗下的Bol.com(荷蘭最大的網路銷售商)尤其受益於新冠疫情封鎖措施,2020年第4季營收較2019年同期大幅成長70%,2020年全年營收達43億歐元,遠高於該公司的營收目標35億歐元,而2021年的目標則為50億歐元。 Alhold Delhaize執行長Frans Muller表示,新冠疫情亦帶來額外的花費,該公司在美國花費6.8億歐元僱用額外的員工、維護購物者安全及支付染疫員工費用等。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2021/02/02 暫時性失業救濟金為比利時政府保障勞工的措施之一,在特殊時期,公司不需要因為生產量或需求量下降而解雇員工,而是讓員工〝暫時性〞失業,進而向國家就業局(L’Office National de L’Emploi,ONEM)申請失業救濟金。 據統計,2020年ONEM平均每個月發放514,000份暫時性失業救濟金,在3月疫情爆發後,4月的申請人數一度高達120萬人,大量申請人數使得比利時2020年暫時性失業救濟金支出高達43億歐元,幾乎與一般性失業救濟金不相上下。原則上,比利時企業必須符合相對嚴格的條件才能替員工申請暫時性失業,但是鑑於疫情的嚴重性,比國政府機構放寬申請門檻,且提高支付比例至稅前薪資之70%(原規定為65%),申報上限為每月1,930歐元。 若與2019年的數據相比,更能看出疫情衝擊有多嚴重。2019年平均每月暫時性失業人數約為9萬人,ONEM全年度共支出3.67億歐元。2020年,暫時性失業救濟金申請人暴增至平均每月514,195(+420%)人,全年度共支出43億歐元(+1,000%以上)。 排除暫時性失業救濟金,比利時2020年包括一般性失業或提早退休等其他類別之失業救濟金支出為47億歐元。一般性失業的人數甚至從391,000人略降至378,000人(-3.3%)。但可預期2021年部分暫時性失業者將永久失去工作,加入一般失業者的行列。目前因應疫情而放寬之暫時性失業的申請條件將適用至3月31日,部分工會組織以及比利時工商協會FEB建議勞動部長Pierre-Yves Dermagne將此版本之申請截止日期延至9月底。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2021/02/05 比利時電影院同業公會近日公開致函比利時聯邦政府與區域政府,聲稱有關因疫情而被迫停止營業所造成之損失,估計在2020年總計達2.1億歐元,至今每多關閉一個月便再損失2,500萬歐元。在信上連署簽名之113名相關從業人員(電影供應商、演員、導演,電影節主辦單位、表演藝術學者等)呼籲政府,倘若不儘快提出有效的金援及振興措施,比利時全國98家電影院將面臨完全倒閉的慘況,1,250個工作也將受到威脅。 函中指出,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府實質援助不足。比利時影視產業總共獲得1,610萬歐元的補助款,但電影院僅從其中分得300萬歐元。相較於其他國家,法國電影院獲得1億2,580萬歐元的補貼,荷蘭為5,500萬歐元,德國為9,000萬歐元。UGC影城對法國與比利時政府對待文化產業的態度如此不同表示遺憾。比利時電影供應商亦質疑,對於自歐盟獲得之59億歐元重建基金之運用,比國政府完全未就電影相關產業有所規畫。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由瑞典主要企業集團包括電信設備企業Ericsson、巴士卡車業Scania和 Volvo AB、重型機械業Atlas Copco、電機業Alfa Laval、家電企業Electrolux、鋼鐵製造企業SKF、容器產業Tetra Pak等22家集團之執行長共同撰文呼籲,瑞典政府必須重新擬定發展優先順序,為瑞典智慧環保產業提供最好的發展條件,以促進全球永續發展以及科技創新。 該文表示,放眼全球經濟成長與創新智慧解決方案倍增,瑞典相關產業亟需透過創業、新產品開發、製造與出口等方式,續為全球永續目標(SDG)貢獻。因此,籲請瑞典政府決策當局須為智慧環保產業創造有利發展條件提升瑞典產業在永續性市場的能見度,並抑制環保不力相關國家的競爭力。 瑞典產業界強調,瑞典企業是環保參與者而非麻煩製造者,當以永續發展與友善氣候作為全球進步的最終目標,而非僅短視地遷移工廠、汲汲於近利。
A:歐盟為瑞士最重要的貿易夥伴,1972年簽署之瑞士-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為雙方工業產品建立自由貿易框架條件,並規範農產品加工之貿易。雙方多項雙邊協議除廢除關稅外,亦廢除大多數技術性貿易壁壘,惟尚缺乏具有法律約束力之爭端解決條款,及歐盟對於第3國之貿易保護措施給予瑞士相互例外豁免的條款。 因此造成2018年歐盟對第3國鋼鐵業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且對特定開發中國家及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等歐洲國家給予例外豁免。雖然瑞士多次要求例外豁免,卻遭歐盟因瑞士不屬於歐洲經濟區而予拒絕。歐盟現有之鋼鐵業貿易保護措施預計適用至2021年6月30日。 瑞士2021年1月對歐盟出口總金額為96.5億瑞士法郎,從歐盟進口總金額為100.1億瑞士法郎。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政府(Bundesrat) 2021年1月20日新聞稿、瑞士聯邦海關(EZV) 2月18日新聞稿
A:自2017年以來,瑞士為幫助歐盟減少經濟及社會差距已為其13個成員國共提供13.02億瑞士法郎的援助。瑞士此舉旨在希望加強對歐盟雙邊關係後,由穩定的歐盟獲得長期利益。瑞士議會於2019年12月3日批准新的援助計劃,計畫將在未來10年內陸續援助歐盟特定國家13.02億瑞士法郎。另瑞士還計畫支持受移民活動影響顯著的歐盟成員國。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政府(Bundesrat)新聞稿 日期:2021年1月20日
A:依據瑞士資訊(swissinfo.ch) 2月16日新聞報導,CBRE Switzerland不動產仲介公司統計數據顯示,在瑞士來自海外投資於商用房地產的占比2011年以前約為15%。2011年至2020年期間海外對瑞士商用建築年均投資為7.5億瑞士法郎,占投資總金額之11%。其中2017至2019年期間海外投資占比減少至5%,其原因為瑞士法郎及房地產價格攀升。 過去十年期間海外投資者主要來自英國、德國、法國及以色列,亞洲投資商多投資於飯店業。瑞士部分從政者擔心新冠病毒疫情衝擊恐使瑞士企業出售旗下不動產,造成海外投資商可能低價收購商業不動產。 下議院法律事務委員會曾於本年1月提議將暫時限制外國人購置瑞士房地產法延伸至商用建築提案,惟該項提案目前仍尚未獲得上議院法律事務委員會之同意。 資料來源: 瑞士資訊(swissinfo.ch) 日期: 2021年2月16日
A:依據瑞士聯邦海關總署(EZV) 2月18日統計顯示,瑞士2021年1月出口金額為189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約9.7億瑞士法郎,成長5.4%。進口金額為153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約4.9億瑞士法郎,增加 3.3%。貿易順差為36億瑞士法郎。 2021年1月份依產業別出口金額排名第1者為化學製藥業98.3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9.7%,排名第2者為電子機械業25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3.1%,排名第3者為鐘錶業17.4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減少0.4%。 2021年1月份依產業別進口金額排名第1者為化學製藥業43.5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9.1%,排名第2者為電子機械業25.4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2.5%,排名第3者為交通工具產業15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減少4.9%。 2021年1月份出口金額排名第1之貿易夥伴為德國34.9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7.4%,排名第2之貿易夥伴為美國33.8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17.5%,排名第3之貿易夥伴為中國14.3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7.5%。 2021年1月份進口金額排名第1之貿易夥伴為德國42.7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4.1%,排名第2之貿易夥伴為義大利14.2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8.8%,排名第3之貿易夥伴為中國13.8億瑞士法郎,較上月成長1.8%。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海關總署(EZV) 日期:2021年2月18日
A:英國於2020年1月31日退出歐盟,脫歐過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瑞士為保障對英國之雙邊關係,已於2019年2月11日與英國簽訂貿易、移民、服務、公路暨航空運輸以及保險等領域之雙邊協議。其中大部分與瑞士、歐盟雙邊貿易相關規定一致,然而部分條款建立於瑞士與歐盟之法規協調或對等承認之基礎上。若英國與歐盟亦進行相應之法規協調,該諸項規定將適用於瑞士-英國貿易及合作協定。2020年12月24日英國與歐盟達成貿易與合作協議,瑞士政府於2021年將持續與英國討論並更新雙方貿易協定。 瑞士與英國財政部於2020年6月30日簽署聯合聲明,表示瑞英2國亦積極尋求在金融服務領域之合作,計畫中協議將於保險、銀行、資產管理和及資本市場基礎設施部門之金融服務,在相互承認、相互監管及監督之基礎上跨境開放。目前瑞士與英國簽署之證券交易相互承認協定已生效。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政府(Bundesrat)新聞稿 日期:2021年1月20日
A:除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與歐盟(EU)之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外,瑞士目前與41個貿易夥伴建立了自由貿易協定。2020年度瑞士繼續於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框架內擴大其自由貿易協定網,在2020年瑞士完成與厄瓜多之自由貿易協定批准程序,協議已於11月1日起生效。 另EFTA及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積極解決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前之修法問題。該協議旨在中期內免除瑞士向南共同市場出口約95%之關稅,預計每年將為瑞士出口商節省約1.8億瑞士法郎之關稅。惟目前因阿根廷國內尚未完成審核,因此雙方尚未簽署。另2020年期間瑞士繼續與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和智利進行談判,並與美國就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進行探索性談判。 瑞士將於2021年3月7日針對瑞士政府通過EFTA與印尼之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可能引發之環保議題舉行公投。若瑞士選民同意該協議,瑞士將於中期內實現對印尼約98%之貨物出口免關稅。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政府(Bundesrat)新聞稿 日期:2021年1月20日
A:瑞士與歐盟雙邊貿易協定多以歐盟法律為基礎而定期修改,以符合雙方相關法律發展。2020年瑞士為配合與歐盟之雙邊貿易協定草擬修訂海關安全協定、空運協定及陸運協定,且為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相關措施及更新相互承認協議(Mutual Recognition Agreement)的醫療設備規定做準備。歐盟及瑞士將於2021年5月26日前更新醫療器材法,以更新相互承認協議。 瑞士在部分不受雙邊協定規範之領域單向制定與歐盟相同之規則,如瑞士為實現個資可以於歐盟國家跨境作業,在2020年度完成「瑞士資料保護法」修訂。此舉對歐盟委員會即將就瑞士資料保護規範之等效性審查極為重要。 至2019年6月後歐盟執委會不再延長歐盟與瑞士之證券交易相互承認協定,因此瑞士及歐盟國家之證券交易不再有等效性。瑞士財政部國際金融局(SIF)表示,瑞士聯邦府為促進證券交易將致力與歐盟討論雙方無限期之證券交易相互承認協定。 為簡化瑞士與歐盟相互承認程序,瑞士與歐盟刻正著手談判制度性協議(Institutional Agreement)。該協議將為雙方於人員自由流動、陸運、空運、相互承認、農業,以及開放市場等方面建立統一的法律基礎及程序。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政府(Bundesrat)新聞稿 日期:2021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