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據日本朝日新聞本(2)月21日報導稱,日本觀光廳頃對外公布2020年日本民眾的國內旅遊消費金額計9兆8,982億日圓,較上年大幅減少54.9%,主要係受到新冠疫情擴大的衝擊,金額並創史上新低水準。 日本國內旅遊的消費額,在日本政府調高消費稅產生影響之2014年消費額計18兆4,000億日圓,其後連續五年均超過20兆日圓,2019年更以21兆9,000億日圓創史上新高紀錄;惟2020年初爆發新冠疫情導致民眾旅遊需求低迷不振,日本國內旅遊消費大幅下跌超過50%以上。 若以2020年國內每季旅遊消費金額視之,日本政府在4至6月發布首度「緊急事態宣言」,國內旅遊消費金額僅為1兆日圓規模,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83.2%;10至12月政府為振興旅遊消費推出「Go To Travel」補助措施,國內旅遊消費金額計2兆6,000億日圓,較上年同期衰退46.5%,可見補助措施具有提振國內旅遊消費效益。
A: 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本(2)月19日報導稱,日本、美國、澳洲及印度等四國外交部長於2月18日晚間舉行視訊會議,四國外交部長就最快在本(2)月內舉行領袖視訊峰會達成共識,並將每年至少舉行1次部長級會議及定期召開事務階層工作會議。 上述領袖峰會具體舉辦日程尚未確定,未來四國將進行協商調整。另外,前述四國外交部長視訊會議,亦就由日本政府倡議之「自由開放的印太(FOIP)」構想、安全保障、人道救援、教育等題達成共識,並就北韓政局、新冠疫情防疫對策及緬甸政局等議題交換意見。 在上述視訊會議結束後,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召開記者會時表示,「在對於既有國際秩序的挑戰持續出現之下,強調共享基本價值的四國正擔負起更加重大的責任,並取得全體一致的共識」。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中央銀行(CBM)2月18日下午在奈比都總部召開了協調會議。出席人員包括CBM行長Than Nyein、副行長Win Thaw及Than Than Swe、外匯管理局局長Mya Toe Win、會計局副局長Khine Shwe Wah、相關官員及工作人員。 行長在會中讚揚CBM相關部門在執行外匯政策、監督外匯管理、完善支付清算系統及金融市場發展等的工作成效,並提到CBM在維護金融體系的效率、人力資源開發的需求、取得國際組織的技術援助等方面具關鍵作用。 外匯管理局局長討論了參考匯率、外商投資、外匯執照、銀行間金融市場服務援助、國外匯款服務及進出口管理方面的執行情形。 會計局副局長則報告付款及清算、執行緬甸國家支付體系戰略、起草支付系統的法案、第二階段的CBM-NET系統、使用自動化票據交換所(ACH)、國際財報標準(IFRS)、與東協成員國的支付系統、政府公債銷售、公營及民營銀行間的無休轉帳服務、通過CBM-NET系統徵收所得稅、與亞洲清算聯盟(ACU)成員國之間的支付系統等之實施情況。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為恢復對中國的牲畜貿易,緬甸農畜牧暨灌溉部提出報告,計畫在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城鎮建立無口蹄疫區、控制區及疫苗接踵區,為振興中緬的牲畜貿易帶來希望。該部表示,無口蹄疫區、控制區及疫苗接種區將設立在貴概、木姐區,那裡也設有動物疾病監測站。無口蹄疫區的發展將有助與中國邊界交易時的牲畜出口,及促進當地養殖業者的發展、牲畜產品的市場潛力和國家的收入。 食用動物貿易有助改善貧困問題。由於價格合理,緬甸的活牛出口市場主要為中國大陸,其他的出口市場還有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及孟加拉等。口蹄疫病毒(FMDV)是指感染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引起,是動物疾病中最具傳染性的病原體之一,疫情常影響國家、國際動物及動物產品的流動及貿易。 緬甸在2017年底允許活牛出口,以消除非法出口,並為養牛農民創造更多機會。緬甸牛產量超出國內消費,每年可出口約50萬頭牛。中國進口活牛規定,須確保未感染20種疾病(包括口蹄疫)以及備妥疫苗接種證明、健康證明及養殖登記證明。因此,現在要提高畜牧業利益,農畜暨灌溉部,特別是畜牧業及獸醫局,不僅要關注牲畜疾病的預防及控制、對國家及區域利益的社會經濟影響,也要運用相關的資源專門知識及適當的邏輯方法。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當前2020-21財年,10月1日至1月29日,緬甸對外貿易萎縮至107億美元,同期比大幅減少21.56億美元。過去4個月,緬甸的出口額逾52.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9億美元,大幅下降。同時,緬甸的進口價值為54.7億美元,同期比減少了14億美元。受到新冠病毒影響,海上貿易及邊境貿易均出現下降。鄰國加強了邊境管理,並限制了貿易時間,以遏制病毒的傳播。 緬甸主要出口品為農產品、動物產品、礦產品、林產品及工業成品,主要進口品則包括資本貨物、工業原材及消費品。緬甸出口大多為農業及製造業。政府正試圖通過審查奢侈品進口及促進出口來減少貿易逆差。根據2020-21財年國家規劃法,緬甸計畫訂定了出口160億美元及進口180億美元的目標。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豆類及芝麻種子貿易協會(MPBSSMA)表示,由於市場狀況不確定,今年主要出口到印度的黑豆及木豆的種植減少了。緬甸過去年產70萬噸黑豆,但今年只生產了30萬噸或40萬噸,因為黑豆的種植面積在逐漸減少。木豆過去的年產量在30萬噸左右,今年則下降到4萬噸或5萬噸。 印度工商部於去年10月1日發出15萬噸黑豆進口配額。在緬甸擁有出口許可證的人仍有機會在2021年3月前出口。市場觀察人士表示,緬甸必須在配額制度及限定期限內出口黑豆及木豆。因此,不能保證明年的市場價格能有現行的水準。根據MPBSSMA的統計,目前緬甸已經出口了近10萬噸黑豆。剩下的5萬噸黑豆將繼續出口。由於市場上已沒有黑豆及木豆的收購保證,該協會於去年10月底建議當地農民多種植黑豆。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發佈的統計,在當前財年(2020-21年)的前4個月,新加坡是緬甸外人直接投資(FDI)的最大來源。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間,12家新加坡上市企業向緬甸帶來了3.78億美元的收入。新加坡公司主要投資於城市發展、房地產、電力及製造業。自2012年以來,新加坡一直是緬甸最大的外國投資者,2019-20財年吸引外資18.5億美元,2018-19財年吸引外資24億美元,小預算期間(2018年4月至9月)吸引外資7.244億美元。此外,新加坡成為迪拉瓦經濟特區的第二大外國投資者,僅次於最大的投資者日本。 中國是第二大投資國,10家企業預計投資1.39億美元,緊隨其後的是香港對的投資8,700萬美元。來自泰國、印度、日本、馬來西亞、韓國、英國、越南、台灣及馬紹爾島的上市企業也進行了投資。根據DICA統計,本財年10月至1月,緬甸吸引了逾6.73億美元的FDI,包括經濟特區現有企業的資本擴張及投資。在本財年10月1日至1月31日期間,緬甸投資委員會(MIC)及相關投資委員會核准及認可的38個外國企業中,有20個企業投資了製造業,電力領域有6項投資案,另畜牧業及漁業有5項、其他服務領域4項、農業2項,及1家外國企業投入飯店及旅遊業。MIC計畫在2020-21財年實現58億美元的FDI目標。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月20日報導稱,日美歐等七國集團(G7)於2月19日舉行視訊峰會,會後並發表共同聲明稱「將2021年作為推動多邊主義的轉捩點」,並聚焦修復在美國前總統川普之下加深的G7裂痕、攜手合作遏阻新冠病毒危機及關切全球氣候暖化等議題。 上述視訊峰會主席由輪值本(2021)年G7主席國之英國首相強生擔任,在共同聲明中針對新冠疫情因應對策特別強調表示,「為戰勝新冠疫情及實現更優質的經濟復甦而共同合作」。另外,面對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各國將在疫苗的分配上加強合作,透過「新冠疫苗實施計劃(COVAX)」機制,把多餘的疫苗優先分享給相對貧窮的開發中國家。 首度與國際重要領袖以視訊方式出席之日本首相菅義偉,除表明日本對中國軍事擴張的關切外,亦呼籲各國支持即將在本(2021)年7月登場的東京奧運盛會。 至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對策一節,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預定在本(2021)年11月英國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前提出至2030年的達成目標。美國政府已重返在川普前政權退出之因應氣候暖化國際「巴黎協定」,上述會後發表的共同聲明稱,因應氣候暖化問題將成為G7未來之重要課題。
A: 據日本NHK新聞本(2)月20日報導稱,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計畫在日本生產製造AZ新冠疫苗,並將在獲得日本政府核准後立即在當地運送使用。 上述英國AstraZeneca藥廠設在日本大阪子公司的疫苗負責人田中倫夫執行董事接受NHK專訪時表示,「該公司已於本月5日向日本厚生勞動省提出疫苗流通使用申請,AstraZeneca日本子公司計畫透過其位於日本兵庫縣的JCR Pharmaceuticals藥廠,生產製造超過4,000萬人之新冠疫苗,以提高供應速度及減少搬運過程」。 據媒體報導,AstraZeneca藥廠本(2)月初已向日本厚生勞動省提出疫苗使用許可申請案。另外,日前日本政府已與AstraZeneca藥廠簽約預購6,000萬人份之新冠疫苗。
A:新聞來源:韓國企劃財政部(2021年2月22日) 韓國企劃財政部傾於本(110)年2月22日發布新聞稿略以,亞銀(ADB)頃選任該行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局局長韓國籍嚴友鍾(UM,Woo-Chong)為秘書長(Managing Director General),此係15年來韓國籍人士首度再任亞銀高層官員(2006年韓國籍李永檜亦曾任亞銀祕書長)。 據企劃財政部指出,嚴秘書長已任職亞銀逾27年,為國際開發領域之專家,目前負責規劃亞銀策略、克服COVID-19危機及因應氣候變化等主要業務,預計未來將負責調整副總裁間之業務、執行與檢視總裁指示之相關計畫、管理組織之運作、財源調度及加強有關制度改革之相關對外與對內溝通業務。 另據企劃財政部表示,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IIB)亦擬本年3月選任前亞銀南亞局局長金勳為社會基礎建設投資局局長,此為AIIB最近新編制之職務,將專門負責保健、醫療及教育等社會基礎建設領域之投資。 韓國政府期待,韓國籍人士陸續擔任國際金融機構內之高層職務,可強化韓國之角色及提升韓國之地位,並可奠定韓國參與討論克服COVID-19危機、因應後新冠疫情時代數位與綠色經濟轉型以及因應氣候變化等國際金融機構主要議題之基磐。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月22日報導稱,有關新冠病毒感染症之治療候選藥物「法匹拉韋(Favipiravir,商品名Avigan)」,日本富士底片控股集團預定本(2021)年4月重啟在日本國內進行臨床試驗的方針。目前「法匹拉韋」藥物利用觀察研究的形式,已在約1千家醫療機構採用於治療新冠患者,未來若能被核准為治療藥物,則可提供更多醫療機構使用。 迄今日本國內獲得核准之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僅有「瑞德西韋(Remdesivir)」等國外研發的兩種藥物。日本政府去(2020)年12月以「難以判斷有效性」為由,暫緩核准「法匹拉韋」藥物的使用。本次富士底片集團預定在本年10月臨床試驗結束後,再度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核准。 上述新的臨床試驗的內容,據悉臨床試驗對象是65歲以上的輕症患者,以及患有腎病與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之50歲以上輕症患者等,並將在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使用的藥物的真偽情況下實施,以確保試驗的客觀性。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2021年2月19日 據越南工商部歐美市場司報告指出,義大利目前是越南在歐盟裡第4大貿易夥伴,僅次於荷蘭、德國與法國。另一方面,越南也是義大利在東協國家裡最大之貿易夥伴。 據海關總局統計資料,近年來,越南貨品輸往義大利之出口金額持續上升,從2017年之27.4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之29億美元,持續至2019年之34.4億美元,占越南出口至歐盟總金額之9%。惟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越南出口至義大利總金額僅達28.3億美元,較2019年減少11%。 自2020年8月,越南-歐盟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後,越南出口至義大利逐漸有改善,特別是農水產領域。具體,2020年8月至11月,越南農漁產出口至義大利達1.28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增加13.6%,其中以漁產、咖啡及蔬果成長最大。
A:根據馬來亞銀行研究機構頃發布消息指出,電動車已在全球蔚成風氣,東協國家亦卯足全力卡位,多數東協國家已積極規劃電動車發展計畫,以吸引大型投資計畫及基礎建設,其中泰國、印尼及新加坡已推出多元獎勵和稅務優惠措施並排居前頭,然馬來西亞汽車市場仍主要由內燃機汽車驅動,因此新國家汽車政策(NAP)對電動車發展計畫著墨不多,對電動車的投資、獎勵等措施亦含糊不清,僅添加數項整合科技的新措施,多數延續2014年國家汽車政策,對大勢所趨的電動車佈局明顯落后區域國家,在區域電動車競賽中明顯遠遠落後競爭對手。馬國政府盼至2030年建設12萬5,000個電動充電站,並致力於2025年透過減少汽車碳排放量以改善馬國燃油經濟水準。 馬國汽車產業投資表現好壞參半,保時捷公司(Porsche AG)重新鑑定Inokom公司為其生產合作夥伴,在馬國設立的Macan及Cayenne車款組裝廠計畫亦進入洽商階段,但韓國現代汽車公司(Hyundai Motor Company)卻決定關閉吉隆坡的亞太區域營運終部,並遷往印尼。 Inokom公司主要由Sime Darby Motors(51%%)、Bauto(29%)、韓國現代汽車公司(15%)及Sime Darby Hyundai(5%)等財團擁有。 泰國政府刻正佈局電動車產業,盼至2025年生產25萬輛電動車,3,000輛電動公共巴士及5萬3,000輛電動機車(electric motorcycle),以崛起成為東協電動車生產樞紐。此外,泰國政府亦盼至2030年將國內生產的電動車比重提高至30%或75萬輛,並至2036年進一步提高至120萬輛。為達到前述目標,泰國政府已推出獎勵政策,其中包括給予500億泰銖(約合1.66億美元)或以上的大型電動車計畫豁免8年公司稅,電動車供應鏈,特別是電池模具及電池等製造商稅務優惠。 印尼政府盼至2025年,電動車占總體汽車銷售比例的20%,並已成功吸引豐田公司、現代汽車、中國寧德時代(CATL)分別投資20億美元、15億5,000萬美元及50億美元,同時繼續遊說特斯拉公司(Tesla)及LG化學公司進行投資。目前印尼為全球最大的鎳(Nickel)生產國,而鎳是電池製造的關鍵原料。 新加坡政府盼至2040年前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並將於未來5年撥出3,000萬新元(約合2,258.7萬美元)作為電動車相關的補助,同時為縮小電動車與內燃機汽車的價差,新加坡政府計劃於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將電動車附加註冊費(ARF)替代零,調整路稅結構並拉近電動車與內燃機汽車的擁車成本差異,以及盼至2030年建設6萬個充電站。目前現代汽車公司已承諾將在新加坡投資40億新元(約合30.12億美元),建設小型電動車生產設施的研發中心,預計2025年的年產量達3萬輛。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科學、工藝及創新部(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 Innovation)部長凱里(Khairy Jamaluddin)頃於吉隆坡國際機場接收首批31萬2,390劑輝瑞新冠疫苗後召開新聞發布會時指出,該批疫苗將被分發至國內的16個疫苗儲存中心,而第一階段全國疫苗接種計畫亦提前於本(2)月24日展開。馬國國家藥劑監管局(NPRA)將檢查每批接種疫苗的清單,以確保疫苗未有缺陷。馬國疫苗接種計畫將以免費方式提供給所有馬國公民,包括外籍人士在內。 截至本(2021)年2月,馬國透過新冠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將可從5家疫苗生產商獲得6,670萬劑疫苗供應,足以供應馬國109.65%人口接種;其中輝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的新冠疫苗已於1月8日獲得馬國藥劑監管局和藥品控制執法組(PBKD)有條件批准,而馬國衛生部隨後於1月11日與輝瑞簽訂了購買該疫苗的協議。另外4家公司則還在等候NPRA批准,即英國製藥廠阿斯利康製藥公司(AstraZeneca)、中國北京科興生物技術公司(Sinovac Biotech)、中國天津康希諾生物公司(CanSino)和俄羅斯Sputnik V公司。來自中國北京科興生物公司的新冠疫苗,將於2月27日運抵馬國。 馬國疫苗接種工作將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50萬人目標):前線醫務人員、國州議員以及政府公務員(2021年2月24日至4月);第二階段(940萬人目標) :65歲以上的老人,高風險群即心臟病、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以及殘障人士(2021年4月至8月)以及第三階段(1,370萬人目標) :所有馬來西亞公民與非公民(從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馬國將會在全國605個疫苗中心(PPV)進行疫苗接種,包括體育場、會展中心、大會堂、大學及視情況而定開放適合的場地,這些場地將會陸續更新。 馬國民眾可透過五個平台,包括MySejahtera手機應用程序、電話聯絡、透過鄉村區域推廣計畫、瀏覽國家新冠病毒免疫計畫(National COVID-19 Immunisation Programme,簡稱JKJAV)官網以及前往政府或私人醫療診所註冊預約接種疫苗。 馬國科學院(ASM)院長馬德琳表示,隨著馬國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將於2月24日啟動,馬國經濟學者預測本年年中旬經濟復甦展望正面。這符合馬國首相署經濟策劃局(EPU)的預測,即國家經濟將恢復4.5%至5%成長預測值。隨著藥劑公司在馬國投資,除了增加就業機會及促進經濟外,亦能使外資及國內投資廠商帶動馬國經濟發展及復甦存有信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頃為「我的數位」(MyDigital)及「數位經濟計畫」舉行推薦典禮時表示,馬國政府將於未來10年投資150億馬幣(約合37.13億美元)建設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簡稱「5G」網絡),並配合「第12大馬計畫」與「2030年共享繁榮新願景」(Shared Prosperity 2030)」,馬國國民最快能於本(2021)年底使用5G網絡服務,而全國性的5G網絡服務則會分三階段進行普及化。 馬國政府另將於5年內透過「國家數位網絡計畫」(JENDELA)投資210億馬幣(約合51.98億美元),以加強現有網絡連貫性, 確保馬國網絡服務達到100%普及率,從2022年的750萬棟建築物增加至2025年的900萬棟建築物。馬國數家通訊公司至2023年將投資16億5,000萬馬幣(約合4.08億美元),以加強與國際海底電纜網絡的連接。 馬國數位經濟計畫涵蓋六大計畫:包括(一)公共領域數位轉型;(二)推動經濟競爭力;(三)提升數位設備;(四)培養數位人材;(五)打造包容性的數位社會以及(六) 打造可信安全和符合道德的數位環境。 分成3個階段落實的計畫: 第一階段(2021年至2022年) 1.加速使用及強化數位基礎 2.在政府領導下,推廣數據及數位技能 3.制定管制框架,加速數位設備的發展 第二階段(2023年至2025年) 1.政府服務大量使用科技與數據 2.鑒定並鼓勵本地企業成為區域領袖 3.加速推出寬頻計畫 4.提供平等的網路使用機會,以改善社經地位 5.增加人民對個人資料保護及數據隱私機構的信心 6.彈性管制零工經濟 第三階段(2026年至2030年) 1.成為數位產品及數位方案供應商的區域市場廠商 2.作為一個數據驅動的政府,高度數位化、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數據相互連接 3.提高一個高度有利的經商環境 4.擁有高素質人材庳及包容性的數位社會 5.提升企業與社會大眾對網路安全的覺醒 馬國數位經濟計畫目標成就 人民 1.盼2025年創造約50萬個數位經濟就業機會 2.為100%家庭提供網路服務 3.所有學生皆可網上學習 企業 1.至2025年數位經濟將為馬國貢獻22.6%國內生產毛額(GDP) 2.至2025年推動87萬5,000家微型與中小企業使用電子商務服務 3.至2025年吸引2家國內或外資的獨角獸企業 4.至2025年創造700億馬幣(約合173.27億美元)的海內外投資額 5.至2025年初創企業增加至5,000家 6.至2025年所有公務員掌握數位技能(人數約170萬名) 7.至2022年所有政府機構提供無現金交易 8.至2025年整合80%端對端(end to end)政府服務 9.至2022年政府雲端使用率達80% 另一方面,馬國政府已給予四家雲端服務廠商(CSP)有條件許可,包括微軟公司(Microsoft)、谷歌( Google)、亞馬遜(Amazon)及馬電訊公司(Telekom Malaysia ),前述公司將興建和管理大規模資料中心及混合雲端服務(hybrid cloud services),以增加數據儲存的空間、減少營運成本及提升分析的效率。估計未來5年內,雲端服務廠商將會投資120億至150億馬幣(約合29.7億至37.13億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資料來源:Business Day報2021年2月16日報導 南非農業企業協會(Agricultural Business Chamber of SA, Agbiz)日前表示,南非去(2020)年農產品出口金額達102億美元,較2019年提高3%,略低於2018年之107億美元,同時2020年南非進口農產品較前年同期減少8%,2020年南非農產品貿易順差達43億美元,較前年同期增加26%。 該協會表示去年氣候良好,雨量充沛,農產品產出大增,包括柑橘、葡萄、葡萄酒、貧果、梨子、玉米、堅果、糖、羊毛及果汁出口量均有增加,預期2021年農產品出口動能仍然強勁,惟仍需考慮政府新規定之農業勞動人口每小時對低工資自18.68斐鍰調高至21.69斐鍰,多數農家表示無力負擔,將考慮以機械替代人力,可能造成更多失業,另土地無條件徵收政策亦對產業帶來許多不確定性。
A:資料來源:The Star報2021年2月11日報導 Investec金融集團於去(2020)年11月表示為避免不必要風險,宣布將停止在英國發售結構性金融商品,該集團未來資產類金融產品將逐漸減少,並將於本(2021)年4月起完全停止發售結構性商品,相關措施將不會影響已發售之商品,並於到期後贖回,惟尚未公布將停止發售何種結構性商品。
A:資料來源:Business Day報2021年2月9日報導 南非國營Telkom電信公司前於2010年決定將公司主要營業項目自固定線路通信改為行動通信迄今,已成功使Telkom取代Cell C電信成為南非第三大電信公司,僅次於Vodacom及MTN。 Telkom表示2020年第2季至第4季,公司營收增加0.9%至324億斐鍰,主要原因為行動通信銷售量大幅增加41%,打平固定線路通信業務虧損,加上有效之結構重整計畫,資遣多餘員工,提升營業效率及降低營業成本,目前行動通信業務營收佔整體營收約40%,行動用戶約1500萬戶,仍低於Vodacom之4000萬戶及MTN之3000萬戶。Telkom本週一股價上漲12.29%,以每股41.48斐鍰坐收,自市場獲得超過20億斐鍰資本。
A:資料來源:The Star報2021年2月16日報導 非洲最大電信業MTN表示,該公司計畫於2040年前達成零碳排目標,盼能符合巴黎公約設定之全球暖化攝氏1.5度之限制,共同協助對抗氣候變遷,該公司並推出零碳排方案(Project Zero),預計將採取再生能源解決方案,提升能源使用及儲存效率。 全球電信業積極推動零碳排,以符合巴黎公約設定之全球暖化不超過攝氏2度限制,MTN此項政策亦符合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推出全球永續倡議(Global Enabling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GSM協會(GSM Association)及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MTN身為GSM協會會員及該協會氣候變遷行動小組(Climate Action Taskforce)訂定之零碳排目標。
A:資料來源:The Star報2021年2月15日報導 南非賓士公司(Mercedes-Benz SA)宣布自本(2021)年1月1日起將所持有戴姆勒南部非洲卡車及巴士公司(Daimler Trucks and Buses Southern Africa, DTBSA)股份移轉至同集團之戴姆勒卡車AG公司(Daimler Truck AG),以達成母公司戴姆勒AG公司(Daimler AG)在2018年7月通過之結構重整計畫。 DTBSA組裝Mercedes-Benz、Fuso卡車及巴士,供應尚比亞、辛巴威、納米比亞、莫三比克、波札那、史瓦濟蘭及賴索托等南部非洲國家市場,該公司於2019年1月併入南非賓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