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依據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報導,瑞士鐵力士山鐵路公司(Engelber-Trübsee-Titlis AG)發布新聞指出,該公司2020年冬季旅遊(2020年11月-2021年4月)的營業額出現虧損的情況,金額為730萬瑞郎;其中鐵路纜車的營業額從2019年的1,900萬瑞郎減少為1,190萬瑞郎,旅館及餐飲部門的營業額從2019年的631萬瑞郎減少為300萬瑞郎,主要因素為受到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限制旅行及限制餐廳營業等之影響。其稅前利潤金額為4萬1千瑞郎,另該集團實施縮短上班工時措施,人事成本支出減少19%,金額約為1,710萬瑞郎。在2020年冬季搭乘鐵力士山鐵路的旅客共計為34萬1,515名乘客,與2019年同期相比較約減少25%。 資料來源: 瑞士Aargauer Zeitung日報 日期: 2021年6月29日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6月29日報導,丹麥水泥公司FLSmidth (FLS) 成功開發可以將水泥製造過程中減少 16%碳排放量的製程。 FLS 透過混入粘土代替部分石灰石減少生產水泥之碳排放,而更加環保。 FLS 的願景是到 2030 年能夠提供零排碳之水泥生產技術,混合粘土的新技術是實現這目標的起始。 許多歐洲、非洲和亞洲水泥製造商對FLS的新解決方案感到興趣,因世界銀行氣候友好資金補助要求水泥業之減碳須臾補助掛勾。 FLS之總裁Carsten Riisberg Lund 說:“水泥行業目前佔全球碳排放量的 7%。如果該行業是一個國家的話,水泥業將成為全球第3大排放國” “對我們來說,取得法國水泥生產商 Vicat 公司的 2 億丹麥克朗訂單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有兩個原因讓我們感到興奮,首先,我們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來減少碳排放。其次,通過這項新技術表示我公司正更快速地朝著減碳目標邁進。” “此外,粘土並不比石灰石貴,因此也具有相當經濟效益。”
A:CNBC本(6月)29日報導, 國際清淨運輸委員會(ICCT)的報告指出,2010年至2020年間,全球已生產超過1,000萬輛客用電動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車製造國家,佔整體電動車市場約44%,產量及銷量均約460萬輛,歐洲則為淨進口地區,佔整體電動車市場約25%,生產約260萬輛,銷量320萬輛。 美國在電動車製造方面落後中國及歐洲,2017年至2020年差距逐漸擴大,美國2020年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佔比為18%,較2017年20%下降,另美國 2020年間生產電動車約45萬輛,其中特斯拉佔85%,總計出口約21.5萬輛,係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出口國,惟美國混合及純電動車2020年在新車銷售量僅佔2.3%,相較歐洲約佔10%,中國則為6%。 ICCT表示,美國政府為刺激電動車市場的發展而推出強健的政策,有助於提高電動車的製造,為因應強勁的國外需求,電動車製造商積極計畫並投入更多資金,特斯拉等電動車製造商在美國以外地區設廠,傾向在銷售點附近設立組裝工廠,並銷售更多種類的電動車,例如福斯汽車預計2025年將達最大電動車產量,目前在歐洲及中國已有全電動車組裝工廠,在美國則尚未建立。 專注在零排放汽車的政策刺激了全球電動車的趨勢,歐洲的汽車製造商近年推出多款新電動車,大幅增加正在製造及計畫生產的電動車數量,以滿足該地區汽車碳排放的標準,而中國針對需求及供應的政策有助於推動電動車製造及購買,擴大購買獎勵措施及加強限制一般汽車的法規,使購買、登記及駕駛電動車更加容易。 在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影響下,聯邦政府對電動車銷量較佳的製造商逐漸取消購買獎勵措施,拜登總統新的基礎建設計畫中將提供150億美金,用於電動車基礎建設及發展電動公車。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cnbc.com/2021/06/29/the-us-is-falling-further-behind-china-and-europe-in-ev-production.html
A:根據丹麥媒體報導,歐盟農業部長會議經歷長達3年的談判終於於28日達成協議,為1990 年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的農業改革。該改革將重新分配數10億克朗的資金。然而,此次的改革意味著在接下來的5年預算期內,將削減支持丹麥農民數10億克朗, 其中一部份的資金以有條件的支持農民投資於有利於環境、自然或氣候之措施。 此次改革為確立 2023-2027 年間的歐盟農業補助分配框架,併計劃進行更進一步變革。 此次的農業改革關鍵重心之特別條件在於未來將有25%的資金補助用於直接補助農民綠色轉型。然而,此因素引起農民們極度緊張,擔心滿足綠色要求的成本將會很高,以至於侵蝕25% 農業補助預算的原有價值。未來,農民將不得不投資於綠色轉型以維持最後一個季的補貼。 儘管歐盟的農業預算一直在縮減,但仍達到每年約有4000億克朗左右的規模。此次整個歐盟農業補助預算中,丹麥被砍約 10%, 這將使丹麥農民每年減少約 7 億丹麥克朗的補助。 另農業改革還意味著各個成員國必須至少保留 10% 的直接補貼和轉移資金作為對中小企業的補貼,然而,丹麥政府正試圖通過實施均等英畝化來“解除”這一項要求,以便所有農民都能獲得相同的支持。迄今丹麥農場之間的補助率存在很大差異, 目前尚不清楚丹麥政府之提案是否會獲歐盟同意。 食品部長 Rasmus Prehn 對歐盟現在“認真地將自己置於綠色議程上”感到興奮,丹麥的任務是以某種方式將其整合在一起,以便個體農民以最簡單的方法獲得這筆補助,並儘可能無痛地渡過農業過渡期,以達到必須得到的發展目標。渠並指出, 丹麥獲得大量的農業補助其25%的補助,是致力於支持綠色轉型。 如果農民參與綠色轉型,即可以獲得 25%的補助。 渠認為,長遠來看,投資綠色轉型可以發展成為個體農民的好生意。根據P部長的說法,對草蛋白生產的投資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新農業改革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個別成員國將有機會減少直接農業補助減少多達 40%,並將這筆錢轉移到所謂的農村計劃中,這些計畫中的資金將可用於支付自然和環境措施等方面的成本花費上。 丹麥則較擔心歐盟各國將因此擁有更大的自由來製定對其自己有利的農業政策。
A:越南衛生部頃頒布第3092/QD-BYT號決定有關試辦對入境者之Covid-19防疫隔離辦法,試辦期間自本(2021)年7月1日至31日,適用對象為入境者,試辦地點廣寧省。其中規定如次: 一、適用對象與隔離地點:(一)隔離地點:在旅館、飯店、渡假村進行隔離且入境者自願自負全部相關費用;(二)適用對象:1.具備施打疫苗之國家主管單位核發之疫苗完成接種證明書,以及最後一次施打離入境時間至少14天且不得超過12個月;2.具備診治國家主管單位核發之COVID-19治癒證明書,以及出院之日起至入境日期不得超過12個月;3.專家、企業管理人、技術人員與眷屬、國際學生、大學生、運動員;4.外交人員、公務員。(按:此規定非適用於入境14天以下之短期入境者) 二、隔離期間:(一)符合下列標準得以進行7天集中隔離:1.已完成施打疫苗或是已治癒者;2.入境後第一天所檢測之新冠病毒RT-PCR檢測結果呈陰性反應或是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呈陽性反應;(二)其餘對象試用14天隔離。
A:據越南工商部與財政部之跨部公告,自本(2021)年6月11日起E5 RON92汽油調漲至19,760越盾/公升 (約為0.86美元/公升)、RON95 油價調漲至20,916越盾/公升(約為0.91美元/公升)、柴油調漲至16,110越盾/公升(約為0.70美元/公升)、煤油調漲至15,050越盾/公升(約為0.65美元/公升)、重油調漲至15,440越盾/公升(約為0.67美元/公升)。
A:據越南交通部稱,該部已將「至2030年越南機場規劃及展望2050年」上陳越南政府核定。根據前述規劃,至2030年越南交通部提議興建28個機場,包括內排(Noi Bai)、隆城(Long Thanh)、新山一(Tan Son Nhat)、雲頓(Van Don)、Cat Bi、壽春(Tho Xuan)、榮市(Vinh)、富牌(Phu Bai)、峴港(Da Nang)、Cam Ranh、周萊(Chu Lai)、芹苴(Can Tho)、富國(Phu Quoc)、蓮姜(Lien Khuong)等14個國際機場,其餘是14個國內機場,包括萊州(Lai Chau)、奠邊(Dien Bien)、Sapa、那產(Na San)、廣治 (Quang Tri)、Pleiku、扶吉(Phu Cat)、綏和(Tuy Hoa)、邦美屬(Buon Me Thuot)、潘切(Phan Thiet)、洞海(Dong Hoi)、Rach Gia、金歐(Ca Mau)、昆島(Con Dao)等。 目前,越南共有22個機場刻正運行,其中國際機場包括內排、雲頓、Cat Bi、扶牌、峴港、Cam Ranh、新山一、芹苴、富國等。
A:據法媒Le Figaro報導,法商賽諾菲頃於本(29)日上午宣布,mRNA技術已於新冠疫苗研發中展露頭角,亟具發展潛力,該商預計於5年內投入20億歐元(每年至少4億歐元)用於開發mRNA新疫苗,包括設立研究中心,運用其於美國麻州及法國里昂兩地之實驗室資源,招募400位專業員工,並整合疫苗之研發與生產,成立研發、數位化與化學製造管控(CMC)團隊,專注於開發傳染病及癌症疫苗。賽諾菲目標係於2025年推動至少6種新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謹查賽諾菲與英商葛蘭素史克(GSK)合作之重組蛋白新冠疫苗預計於本(2021)年年底上市,進度落後mRNA疫苗開發者BioNTech及Moderna達1年;另與美商Translate Bio生技公司合作開發之mRNA疫苗則正處於人體試驗階段初期。其疫苗事業負責人Thomas Triomphe表示,現有新冠疫苗研發將持續進行,另將同步擴大mRNA疫苗之種類與用途,包括提高耐熱度(攝氏2~8度)及安全性,以利成為常規使用疫苗,而非僅限於新冠肺炎。 賽諾菲日前宣布將運用mRNA技術研發流行性感冒疫苗,因流感之病毒株每年均有不同,而mRNA疫苗具有適用範圍廣泛之特性,似有助改善目前每年須調整疫苗成分之情況。該商指出,mRNA新冠疫苗之顯著成果已證明該技術亟具發展潛力,賽諾菲將掌握先機,投入開發其他運用領域。據統計,其去(2020)年兒童疫苗及流感疫苗銷售額近60億歐元,占總營業額之17%。 另據法媒Les Echos本日報導,賽諾菲甫於昨(28)日宣布將16種在歐洲銷售之非處方藥註冊商標及銷售權轉售予德商史達德(Stada)。賽諾菲此舉係為簡化消費保健部門事業,僅保留部分銷售成長非處方藥,以將資源集中於研發高價值藥品。德商史達德繼於去年向英國GSK公司收購數項藥品之歐洲銷售權後,本次與賽諾菲之交易將進一步鞏固其歐洲銷售網路。 賽諾菲於全球疫苗研發甚具代表性,雖未於新冠疫苗拔得頭籌,惟其研發流感疫苗經驗豐富,廣泛運用於各國。本次投入大量資源於疫苗創新技術之運用,成果指日可待。
A:新聞來源:韓國外交部(2021年6月29日) 韓國外交部、國際疫苗研究所(International Vaccine Institute)與澳洲外交通商部於本(110)年6月29日共同舉辦「韓-澳洲-東協疫苗論壇」,討論疫苗與經濟復甦相關合作議題。該論壇以線上及實體結合方式辦理,由韓國、澳洲及東協國家之外交與保健相關單位官員及專家約100人參與。 韓國駐東協大使林成南強調,國際合作係克服新冠疫情之唯一途徑,韓國新南方政策與「東協全面復甦架構(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 ACRF)」之協同效應,並期藉此建構可持續恢復之經濟基石。 澳洲駐東協大使Will Nankervis盼藉此論壇進一步加強韓、澳及東協間之合作關係。東協副秘書長Kung Phoak表示,本年5月東協通過「東協之疫苗安全策略及行動計畫(Regional Strategic and Action Plan on ASEAN Vaccine Security and Self-Reliance for 2021-2025)」,並盼以此為基礎強化與韓國和澳洲之合作,以克服新冠疫情。 論壇主題包括確保平等獲得疫苗的區域合作方案及為促進經濟復甦之區域合作方案,與會人員均認為,確保獲得足夠安全及有效之新冠疫苗係屬安全議題,並深入討論各國疫苗接種計畫及生產合作等。另韓方盼連結新南方政策plus與ACRF,並指出國家與區域間經濟復甦策略的協調與合作之重要性。 此係韓澳以雙方共同關切之保健與經濟議題為基礎,擴大與東協合作之契機,韓國外交部將連結新南方政策與澳洲之印太戰略,謀求各項可增進印太地區疫苗安全之方案。
A:華爾街日報6月30日報導,全球運輸供應鏈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船運公司多年來習慣空餘貨櫃,過去一年亦無大舉添購新船,去年疫情初期各國封鎖措施導致國際貿易下滑,惟消費者需求上升,美國零售商急於補充庫存,全球航運缺櫃缺艙,運費價格飆漲,海運業者因而利潤成長,考慮增加更多新船。 根據波羅的海貨櫃運價指數(FBX),從中國到美西的每日運費自本年1月起增長66%,自2020年初上漲超過400%,同期亞洲到北歐的即期運費亦分別增長92%及480%。船舶經紀公司Braemar ACM表示海運價格恐到明年才會改善。 美國民眾消費需求自去年夏季開始反彈並在本年加速,商品庫存減少,Amazon 及Walmart 等零售商急於補貨,推升貨艙需求;高需求導致全球各港口出現瓶頸,卸貨等待時間長,交期延誤,推高商品及製造品價格。 快桅、法國達飛海運集團及赫伯羅特等全球大型貨櫃船運公司受惠貨櫃運費增加,利潤成長,正計劃更新並擴大貨船數量。市研公司VesselsValue數據顯示,本年前5個月全球貨船訂單新增208艘,價值163 億美元,2020全年為120 艘,價值 88 億美元,2019年為114艘,價值 69 億美元;新購貨船預期可增加超過500 萬個貨櫃,惟多數新船至2023年才可交付,Braemar ACM預估本年貨櫃需求將增長8%,為新貨櫃成長速度近2倍。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tight-capacity-on-shipping-lines-brings-record-rates-delays-11625058004
A: 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本(2021)年6月29日舉行線上會談,兩人重申美國與新加坡雙邊經濟關係強勁、長期和互惠,雙方也就因應新冠疫情和推動經濟復甦,以及繼續努力支持勞工和企業交換意見。兩人期待深化新加坡和美國在共同利益領域的貿易合作,並致力於維護開放和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體系。 美國是新加坡最大服務貿易夥伴以及第3大貨品貿易夥伴,美國亦是新加坡最大外來直接投資國,投資總額逾4,000億星元。新加坡則是美國在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占美國與東協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新加坡也是美國的第3大亞洲投資國。
A: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本(2021)年6月29日出席「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常年大會」表示,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新加坡須安全與世界重新連接,但疫苗接種率須足夠才能實現,因此將從3方面著手,逐步從新冠疫情下安全過渡至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讓企業可在疫後掌握經濟復甦的成長機會。 在步入新常態前,新加坡正處於過渡階段,星國政府在此期間將採取3大策略:(1)仍須像目前一樣實施部分限制,限制堂食或在外群聚將持續,但隨著接種率提高將逐步放寬;(2)對已完成接種者採取不同措施,將允許其參與較大型活動或聚會,無須事先檢測,以及較自由的旅行,依據旅行地點,返國時可能縮短隔離期或完全無須隔離;(3) 逐步開放邊境允許更多旅行,不單只讓新加坡人出國及返國,也讓世界各國人士前來新加坡。但黃循財部長警惕,年長者未充分獲得保護前,新加坡要避免過早開放,以防止新一波疫情。 與會企業代表指出,新加坡須維持國際商業中心的地位,保持開放與連接,並顧及眾多企業在全球的商業利益。目前許多業者面臨人力短缺的挑戰,黃循財部長呼籲企業透過各種培訓計畫和職業配對計畫,協助員工提升技能及再培訓,充分利用在地人才。另新冠疫情加速全球數位化進程,新加坡商家須加快轉型,否則將落後於海外競爭者,商家也應大膽創新,支持員工再培訓,以在疫後更具競爭力。 此外,新加坡正積極吸引能為亞洲開發新型城市永續方案的跨國企業進駐,星國業者可望在永續設計以及電動交通和綠色建築業等研發領域覓得商機。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於去(2020)年3月推出的「工業4.0人力資本計畫(Industry 4.0 Human Capital Initiative)」至今已協助67家中小企業和大型業者提高生產力及重新設計工作,該會承諾將繼續與政府及相關協會合作,支援業者轉型與成長。
A:馬來西亞製造商聯合會(FMM)總會長蘇添來指出,馬國政府透過「職業振興計劃3.0」(Program Penjana Kerjaya 3.0),鼓勵雇主聘用本地雇員,並將薪資限制從每月1,500馬幣(約361.36美元)調低至1,200馬幣(約289.1美元),至於改聘本地非熟練員工的業者在面對新晉員工需要培訓時,就當做是「陣痛期」。 目前馬國政府不允許引進新外勞,原有外勞的工作合約期屆滿後須回國,雇主唯有轉聘請本地畢業生或失業人士,以取代外勞。一般上,雇主都是聘請中五畢業生,這批屬於非熟練的員工,剛上班時,只是做些簡單的工作,例如包裝或簡單的機械操作。 目前馬國製造業聘僱220萬名員工,其中70%為本地員工,其餘30%則為外籍員工。隨著雇主受鼓勵轉聘本地員工及不能引進外籍員工下,外勞的比重可能下降至15%至20%。 目前馬國失業人數高達100萬人,一旦國家經濟逐步復甦後,雇主就需要招募員工,不論中學畢業生、技職學院畢業生等,就會進入職場。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能源暨天然資源部(Ministry of Energy & Natural Resources)部長三蘇安努亞(Dr.Shamsul Anuar)頃指出,馬國政府同意將自2021年7月1日至9月30日,為期三個月,提供西馬半島與沙巴州家庭、商業與工業用戶5%電費折扣優惠,以減輕在「國家復甦計畫」(National Recovery Plan)期間面對因新冠疫情帶來之電費暴漲及家庭支出的負擔。估計約944萬名國家能源公司(Tenaga)用戶將從前述電費折扣中受惠,並繼續享有每千瓦特39.45馬分(kWj)的基本電費費率,以及每千瓦特2馬分的電費回扣(rebate)。估計平均每個用戶可享有5%電費折扣。 本次國家能源公司提供電費折扣後,馬國政府需要承擔的電費成本高達4.93億馬幣(約1.19億美元),這筆費用將由電力工業基金(KWIE)支付。 配合馬國政府自2014年起在西馬半島落實的固定電費機制,政府須透過不平衡成本轉嫁機制(ICPT),每六個月調整發電成本。本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需要調整的ICPT成本為6億3,898萬馬幣(約1.54億美元)。 這意味著可以給予消費者的電費回扣率為每瓦特1.13 馬分,較本年1月至6月每千瓦待2馬分為少,主因本年1月至6月期間天然氣與煤炭供應成本增加。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1)年5月份總貿易額為1,708.84馬幣(約合410.98億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增加48.7%;出口額為923.14億馬幣(約合222億美元),增加47.3%;進口785.7億馬幣(約合188.96億美元),增加50.3%;貿易順差137.43億馬幣(約合33.05億美元),則較2020年同期成長32.3%。 2021年5月份馬國出口成長47.3%,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 (138.7億馬幣,成長17.7%)、新加坡(130.16億馬幣,成長46.2%)、美國(103.8億馬幣,成長46.5%)、日本(61.18億馬幣,成長52.6%)、香港(49.99億馬幣,成長20.6%)及泰國(40.7億馬幣,成長29.6%)。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的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9.46億馬幣,成長29.9%)、液化天然氣(4.7億馬幣,成長93.7%)及化學與化學產品(2.1億馬幣,成長18.3%);對新加坡出口成長的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 (16億馬幣,成長35.7%)、精煉石油產品(6.2億馬幣,成長68.3%)及金屬製品(2.14億馬幣,成長102.7%);對美國出口成長的產品為橡膠製品、電子與電機產品及光學及科學儀器。 分析2021年5月份出口內容,電子與電機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315.58億馬幣,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4.19%,較2020年同期成長34.3%。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69億馬幣,成長75.1%)、橡膠製品(63.09億馬幣,成長133.2%)、棕油(57.85億馬幣,成長60.5%)、化學與化學產品(52.52億馬幣,成長42.5%)、金屬製品(47.7億馬幣,成長81.6%)、機械、配備及零件(36.62億馬幣,成長36.8%)、光學及科學儀器(34.67億馬幣,成長29.2%)、液化天然氣(29.85億馬幣,成長45.2%)及鋼鐵產品(22.69億馬幣,成長35.4%)。 馬國2021年5月份進口額達785.7億馬幣,較2020年同期成長50.3%;資本財(capital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11.4%(89.2億馬幣),主因資本財(交通設備除外)進口成長34%。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占總進口額之59.7%,成長52.4%至469.3億馬幣,成長的主要項目為加工工業用品(主要為鋼鐵產品)。消費品(consumption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9.1%(71.4億馬幣,成長37.8%),其中成長的主要項目為耐久性商品及半耐久性商品。 馬國2021年5月份主要進口來源分別為中國大陸(195.73億馬幣,成63.6%)、新加坡(72.87億馬幣,成長55.2%)、美國(60.69億馬幣,成長17.6%)、臺灣(58.35億馬幣,成長47.6%)、日本(56.57億馬幣,成長42.7%)。自中國大陸主要進口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22億馬幣,成長40.6%)、機械、配備及零件(7.83億馬幣,成長59.2%)及化學與化學產品(7.16億馬幣,成長76.2%)。自新加坡主要進口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16億馬幣,成長302.2%)。 分析本年月份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240.58億馬幣,成長25.3%)、化學與化學產品(78.5億馬幣,成長53.1%)、精煉石油產品(68.2億馬幣,成長53.1%)、機械設備及零件(60.1億馬幣,成長42%)、金屬製品(43.13億馬幣,成長52.7%)、鋼鐵產品(30.28億馬幣,成長117.7%)、光學及科學儀器(21.83億馬幣,成長20.9%)、加工食品(17.35億馬幣,成長5%)及橡膠製品(16.53億馬幣,成長289.9%)。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2021年5月份馬國與我國貿易總額為86.01億馬幣(約20.69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増加40.88%;對我國出口金額為27.66億馬幣(約6.65億美元),增加28.53%,我國居馬國第13大出口國;自臺灣進口金額為58.35億馬幣(約14.03億美元),成長47.6%,我國居馬國第4大進口來源國。馬國自我國主要進口產品項目為積體電路(3.65億美元)、丙烯-丁二烯橡膠乳膠(7,340萬美元) 、其他柴油(5,654萬美元)與處理器及控制器(4,658萬美元)等。 馬國市埸分析師咸認為,在電子與電機產品、精煉石油產品以及橡膠手套等強勁需求扶持下,馬國5月份出口強勁成長47.3%,惟其漲幅低於市場預期之57.5%。新冠疫情惡化迫使馬國政府展開大規模封鎖行動,製造業運作恐將受拖累,進而打擊出口成長。儘管如此,在疫苗接種驅動下,全球強勁需求將有助抵銷部份出口下跌風險。 綜觀本年1至5月,馬國總貿易額為8,674.03億馬幣(約2,086.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6%;其中出口額為4,800.94億馬幣(約合1,154.63億美元),增加31.1%;進口額3,873.09億馬幣(約合931.48億美元),增加20.1%。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華府地區一名聯邦地方法院法官,28日撤銷臉書被控壟斷的訴訟,這項由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46個州聯合提出的訴訟,旨在拆散龐然大物的臉書,臉書擁有27億用戶,控制了60%以上的社交網站市場。對聯邦兩年來的反壟斷運動來說,這次裁決是一次大挫折,但對矽谷的大科技公司(Big Tech)來說,則是一次重大勝利。 FTC的訴訟在2020年12月提出,也是聯邦對Big Tech提出的多項反壟斷訴訟之一,除了FTC,司法部也提出訴訟,國會也立法調查Big Tech壟斷。20年來,蘋果、臉書、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的市場占有率和用戶越來越大,已形成明顯的壟斷情況;聯邦的反壟斷訴訟,主要是要禁止Big Tech收購可能的競爭平台,將之據為己有,從而消滅競爭。臉書2012年收購Instagram、以及2014年收購WhatsApp,都出於同一手法。谷歌和亞馬遜提供自己的平台給競爭對手使用,卻利用自己平台的優勢與對手競爭;蘋果則規定,發展商的APP必須繳交高昂費用,才能進入蘋果的APP店進行銷售。 華府的法官作出匪夷所思的裁決。他指出,檢方不能認為Big Tech是龐然大物,就一定是壟斷,以致沒有解釋,也沒有提出證據,證明Big Tech壟斷;檢方甚至沒有界定什麼是「社交網絡」,因為沒有界定,所以沒有明確指出那些平台是社交網絡,那些不是。 在法官眼中,FTC的檢察官顯然犯了基本錯誤,因此撤銷了訴訟。雖然法官給予檢方重申提出證據的機會,但這次裁決反映出一個事實:雖然大家都覺得壟斷擺在眼前,但檢方要解釋和證明Big Tech壟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臉書28日對裁決的反應說明這個困難。 臉書的發言人說,法官的裁決反映出,臉書沒有壟斷,消費者使用臉書服務,是因為臉書的產品具有競爭力,因為產品品質好,所以能贏得消費者支持。谷歌和蘋果過去也提出過同樣的理由,反對壟斷之說;谷歌的搜索引擎是一個著名例子,它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但因為它的搜索功能勝過其他搜索引擎,所以逐漸占據市場,其他搜索引擎則被淘汰。 反托辣斯一向是美國精神,美國經濟向來有反壟斷傾向,以確保市場競爭,國會也向來注重反壟斷立法,務求不讓任何公司變成龐然巨物,造成壟斷。這種精神也見於聯邦政府,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就是要設立制衡,不讓國會或總統權力太大。從這種反托辣斯精神看,聯邦政府針對Big Tech的反壟斷行動是不會停止的。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Google宣布將從7月12日開始在自願的基礎上重新開放其加州辦公室。這是一個關鍵步驟,因為該公司的大多數員工將被要求在9月起每周至少三天返回公司上班。 這家科技巨頭不會要求員工接種疫苗,但那些能夠提供接種證明的人可以在辦公室裡摘下口罩。發言人說,未接種疫苗的員工或未提供證明的員工將被要求戴口罩,並每周接受冠狀病毒測試。科技公司通常拒絕執行員工必須接種疫苗的指令。 谷歌是灣區最大的辦公室租戶之一,在山景城、桑尼維爾和紅木城擁有龐大的園區。它占據了舊金山Embarcadero沿線的許多建築,包括渡輪大廈、One Market Plaza和Rincon Center;其YouTube部門的總部設在聖布魯諾。 該公司在洛杉磯、爾灣和聖地牙哥等南加州的辦公室,將於7月13日和7月27日分兩批重新開放。 這些辦公室不會有人員容量限制,員工也不需要保持社交距離。該公司還計畫逐步恢復其標誌性的免費食物和班車等福利。 Google首席執行官皮采(Sundar Pichai)在5月時寫道,從長遠角度來看,他希望有大約60%的員工每周進辦公室幾天,20%的人轉去新的辦公地點工作,20%的人完全遠程辦公。 他寫道:「無論你是選擇調到不同的辦公室,還是選擇完全遠程工作,你的報酬都將根據你的新地點進行調整。」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綜合美媒報導,美國眾議院6月28日通通過兩項提升美國科學研發的跨黨派法案,其中以345-67票通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未來法案」(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Act),另以351-68票通過配套的「美國能源部未來科學法案」(Department of Energy Science for the Future Act),將作為與本月初參議院通過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進行最後協商的基礎,預期參眾兩院將就最終版本展開協商,再送交拜登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參議院6月8日以68-32高票通過美國史上最大的產業法案之一「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總預算規模近2,500億美元,以維持美國科技強國地位,並與中國抗衡,其中1,900億美元將用於提升美國在半導體、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等新興科技發展,以及改革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設立專責機構負責相關科技研發事宜,另將專撥520億美元增加美國半導體等研發與生產,5G電信設備等亦將專款支持。 眾議員認為美國長期已在科學與工程維持領先優勢,應制定自己方針投入更多資源提升科學研發能力,無需過於強調發展新興科技,以及複製中國獲取支配產業主導地位的激進措施,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未來5年提高NSF研發資金一倍、NSF內設立科學與工程解決方案部門,廣泛進行氣侯變遷、收入不平等、全球競爭力及國家安全等議題研究,以及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調高7%的研發補助。 參院USICA法案計劃投入大量聯邦資金在新興科技研發,以與中國抗衡;眾院法案則涵括科技與社會政策議題,廣泛納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及氣候變遷等項目,不侷限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等與中國競爭的新興科技發展,亦未包括參院版本有關對美國半導體製造商520億美元補貼或設置全美區域技術中心等。 拜登總統對參眾兩院法案均表讚賞,為美國面對中國及其他國家新威脅維持美國經濟優勢的重要一步,並期待與參眾兩院共同合作,制定最終由渠簽署之法案。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8/us/politics/house-science-research-bills.html
A:彭博社本(29)日報導,美聯邦國會最新授權之「貿易授權法案(TPA)」將於本週四(7/1)屆期,拜登政府並未向國會提出TPA展延,使得拜登政府與英國及肯亞之雙邊貿易協定前景黯淡,綜整如次: 一、拜登政府貿易以勞工為中心迄未提出TPA展延:表示刻正審查與英國及肯亞之雙邊貿易協定內容,以確保符合保護勞工承諾;共和黨眾議院歲計委員會首席議員Kevin Brady曾於5月聽證會多次詢問美國貿易代表戴琦,拜登政府是否尋求國會展延TPA,戴琦則稱盼獲兩黨共識,強調行政部門向國會提出TPA展期授權前,將再次審議相關貿易協定諮商目標,顯示以勞工為中心重整與工會關係。 二、洽簽新的貿易協定並非拜登政府優先政策:除不熱衷英國及肯亞雙邊貿易協定外,另對環境商品貿易協定及服務業貿易協定亦興趣缺缺,拜登政府相對更重視現有貿易協定執行、強化美國本土製造業供應鏈,以及鼓勵投資等政策目標。 三、輿論評析:貿易專家均肯定TPA為達成貿易協定諮商之先決條件,確保國會僅能接受或反對諮商成果,不能修訂相關內容;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顧問Bill Reinsch(曾任柯林頓時代商務部副部長)指出,鑒於TPA為總統行使貿易職權重要工具,日後拜登政府或將因TPA屆期而後悔。
A:彭博社昨(27)日報導指出,當前全球航運仍處於緊繃狀態,除尚未解決缺櫃難題外,另中國鹽田等主要貨運港口持續塞港,預期短期內難以舒緩,綜整如次: 一、全球塞港現象未見紓緩:中國官方為加強廣東省新冠疫情控制,本年6月局部關閉中國位於深圳的出口要衝鹽田港,重創全球供應鏈,鹽田港係僅次於新加坡及上海的全球第三大貨櫃港,預料鹽田塞港仍須一個月方能全面恢復,目前鹽田約有40萬個20呎貨櫃等待裝卸,即便鹽田恢復運作亦將影響周邊港口,華南地區貨櫃已堆積如山,恐將延後零售業8月備貨旺季交貨時程,甚至打亂聖誕節購物存貨。另除中國鹽田外,美西洛杉磯及長堤、歐洲利物浦、漢堡及鹿特丹均出現塞港現象。 二、全球貨櫃費用持續上漲:德國航商Hapag-Lloyd表示,該公司自本年7月8日起將對東南亞運往美加40呎貨櫃加收2,000美元「旺季附加費」,該附加費用已高於2019年跨太平洋運輸全額貨櫃費用,上海至洛杉磯40呎貨櫃費用已由本年1月4,200美元飆升至目前8,500美元,目前主要問題在貨櫃數量無法因應亞洲至美國熱門航線需求,另隨歐洲逐步經濟解封,全球對貨櫃需求有增無減,航運公司雖增訂貨櫃,惟倘港口無法及時裝卸,對舒緩運能仍將無濟於事。 三、內陸卡車運費持續上漲:卡車運輸承擔貨品貿易五分之一的運費,許多國家發生司機短缺現象,影響港口裝卸貨物運送,貨運分析顧問公司Cass Information Systems最新月報指出,北美處於運量週期高峰,卡車貨運指數已連三季成長,反映北美地區貨運成本之Cass指數於去年5月觸底持續攀升至本年4月高峰。 四、存貨偏低:當前供應鏈復甦步伐仍未滿足消費者需求,企業「存貨銷售比」仍處於史上最低水準,依據美國聯邦普查局統計,去年4月30日疫情高峰存貨銷售比達近年最高1.7,然本年4月30日僅為1.3,意謂企業僅需1.3個月即可消化存貨。 五、航商獲利飆升:全球主要10大航商掌控全球85%運量,近期獲利為史上最佳狀態,股價持續飆升,我國陽明海運股價本年迄今成長416.2%,萬海416.1%,長榮293.1%,以色列國際航運公司(ZIM)226.3%,韓國現代海運208.6%,中國中遠海運109.7%,德國Hapag-Lloyd 107.6%,香港東方航運98.1%,丹麥快桅則為34.2%。 六、新船訂單增加:依據彭博社統計,2021年6月全球新船訂單為364艘,終結造船業自2016年1月以來疲軟走勢,惟未如2008年達到1,200艘新船訂單的盛況,對於掙扎景氣循環之造船業而言,仍需關注運力長期是否過剩導致運費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