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7月1日報導,新加坡與英國6月30日在第六屆「英國—新加坡金融對話會」宣佈星國與英國建立新的金融夥伴關係,標誌著雙方金融服務合作的一個新時代。該對話會由英國財政部金融業務主管布萊迪克(Katharine Braddick)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局長(市場與金融發展)梁新松擔任聯合主席。 英國財政部與金管局的聯合新聞稿指出,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Rishi Sunak)與星國國務資政兼金融管理局主席尚達曼簽署了一項新的諒解備忘錄,支持新的金融夥伴關係。英國和新加坡共同承諾在金融服務領域建立更全面、更完善的關係,並加強兩國的監管合作。此外,英國與新加坡商業圓桌會議於7月1日召開,將討論支持向低碳過渡和擴大自願碳市場的方法和潛在的跨境合作。 根據該夥伴關係,英國和新加坡將探索加強金融合作的機會,包括加強資訊共享,在國際論壇上更緊密的合作,以推動金融服務貿易和更廣泛的合作機會。兩國還宣佈一項加強雙邊網路安全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分享網路相關資訊和監管的最佳做法。 星國務資政尚達曼表示,英國和新加坡之間加強金融夥伴關係是重要而及時的。隨著英國在11月主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以及新加坡推進其綠色金融行動計畫以支持亞洲向低碳經濟轉型,兩國的合作將為永續金融、與氣候有關的財務披露和碳市場的發展增添動力。兩國加強監管合作,在金融服務正透過技術加速轉型的時候,將為兩個市場的新活動成長提供一個框架。 蘇納克指出,金融夥伴關係將有助於增加與新加坡和亞太地區的投資和貿易,並促進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等重要領域的合作。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7月1日報導,國家環境局(NEA)和歐綠保集團(ALBA Group)自6月起在當地設置電子垃圾回收箱,過去1個月收集超過1公噸的廢棄產品。此外,星國於7月1日正式實行首個「全國電子和電器廢物管理系統」,規定大型電子產品製造商和進口商須負起製造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並出資給受政府委託的製造商責任計畫業者歐綠保集團回收和再利用商家售出的電子產品。受管制的商家約有200個,必須繳付會員費以維持製造商責任計畫業者的運作,再依回收電子垃圾的多寡,另支付收集和再利用費。 新加坡環境局和歐綠保集團自6月4日起,率先在連鎖電器行Harvey Norman,以及牛奶公司集團旗下的超市放置9個電子垃圾回收箱,收集資訊通信科技產品、電池和燈泡等3大類電子垃圾,截至6月30日回收總重量超過1公噸。該集團計畫最遲於7月底,將在全島設置超過300個電子垃圾回收箱於連鎖電器型、大型超級市場和民眾俱樂部等。回收物品僅限於上述3大類電子垃圾,不受新條例管制的小型家用電器並不適用。該集團也將透過其他管道收取電子垃圾,例如定期在住宅區舉行回收活動、提供付費上門回收服務,以及與市鎮理事會合作,為居民清除大型家電等。此外,商家也有義務在送貨上門時把舊的同類產品收走。 新加坡每年製造的電子垃圾約6萬公噸,為星國三大垃圾來源之一。環境局設下目標,要求製造商責任計畫業者每年回收約2萬公噸的產品。新加坡國立大學循環經濟工作小組主席錫然(Seeram Ramakrishna)表示,製造商延伸責任制是一項全國計畫,但計畫是否成功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度,以及回收和服務業者是否能在過程中完善這個機制。他建議,負責計畫的業者可以透過社交媒體、手機應用和網站,接觸到不同年齡的消費者,明確告知如何分類電子垃圾和回收箱的地點,以及分享回收電子垃圾的小常識等。
A:綜合美媒及美國勞工部報告,勞工部本(1)日公布,截至6月26日當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36.4萬,較前一週41.5萬申請人數大幅減少5.1萬,較預期為佳,係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低水準,更接近疫情前的25.6萬。專家表示,美國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整體明顯呈下降趨勢,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惟仍有許多企業表示正努力尋找合適員工,本年6月已有22個州政府提前結束聯邦額外失業補助申請,盼提升民眾重返職場意願。 截至6月19日當週,連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為346.9萬,相當投保就業保險勞工的失業率為2.5%,較前一週341.3萬人增加5.6萬;目前申請各式失業補助計畫的總人數約為1,466萬,較前一週減少約18.1萬。 就業保險勞工失業率較高的州及領地別依序:羅德島州(5.1%)、內華達州(4.4%)、波多黎各(3.9%)、康州(3.8%)、加州(3.6%)、伊利諾州(3.6%)、阿拉斯加州(3.4%)、紐約州(3.4%)、賓州(3.3%)及哥倫比亞特區(3.2%)。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https://www.wsj.com/articles/weekly-jobless-claims-07-01-2021-11625091771
A:日期: 110年6月30日 來源:ABC News https://www.abc.net.au/news/rural/2021-06-30/exporters-look-beyond-china-oil-rich-bazaars-middle-east-fta/100249796 受中國不斷以貿易壁壘阻擋澳洲商品出口,澳洲出口貿易商不得不轉向其他國家出口農產品,而石油資源豐富且農產品仰賴進口的中東、阿拉伯國家等國已成為澳洲農產品另一個主要出口國。澳洲與英國剛達成新自由貿易協定(FTA),而聯邦政府正致力與其他國家洽談新的自由貿易協議,其中亦包含與中東海灣國家之貿易協定。 澳洲海灣國家貿易談判集團(Australia Gulf States Group)執行長Simon Harrison表示,中東目前新興中產階級逐漸興起,加上中東國家對澳洲高品質大宗物資需求持續增加,已成為澳洲主要出口貿易國,而阿拉伯國家一直是澳洲高價格農產品出口市場。渠並表示,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正在擺脫對石油生產經濟的依賴,轉至旅遊服務業等,如卡達和科威特等國,期能依杜拜觀光經濟模式吸引國際遊客,係更需要優質食品且能定期供應。 根據澳洲外交暨貿易部 (DFAT)統計數據顯示,2019-20 年,澳洲對中東海灣國家的出口總值達65 億美元,出口商品價值最高的是肉品及小麥,由於沒有自由貿易協定保障,澳洲出口商與阿拉伯經濟體之間易造成貿易壁壘。昆士蘭州的有機牛肉 OBE Organic 出口商總經理亦 Dalene Wray表示,這些壁壘需要通過自由貿易協定來解決並保障雙方貿易權益。自 2007 年以來,澳洲一直積極與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 洽談一項自由貿易協議,將有利於澳洲農產品出口,製造雙贏機會,並可從農業合作擴展至工業合作上。而在今(110)年1 月份的中東領袖峰會上,巴林(Bahrain)、科威特(Kuwait)、阿曼(Oman)、卡達(Qatar)、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 等國已重申與澳洲洽談自由貿易協定之興趣,澳洲外貿部亦表示已經開始初步內部磋商。 根據統計,中東海灣國家平均國民生產毛額(GDP)為 1.6 兆美元,並掌控世界上最大石油出產及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長期以來,阿拉伯國家的自由貿易關係一直被忽視,惟隨著與中國日益不穩定貿易夥伴關係,中東市場逐漸被重視,尤其以農業及農業相關產品出口。澳洲榖物種植協會(Grain Growers)主席 Brett Hosking說明,在中國對大麥徵收 80% 的關稅後,澳大利亞出口商已轉向沙烏地阿拉伯國為大宗物資主要出口國,近來對中東地區貿易出口總額亦逐漸升高。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Azmin Ali)頃發布主題為「重置、改革、反彈」之「2021年馬來西亞生產力報告」(The Productivity Report 2021),該報告呼應了馬國邁向更高生產力增長的復甦之旅。2020年新冠疫情嚴重衝擊馬國人民的生活與生計,對產業和企業造成重大破壞,並對生產力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馬國2020年勞動生產力為8萬9,025馬幣(約合2萬1,483美元),較2019年下跌5.5%。馬國勞動生產力成長亦使國內生產毛額下降至5.6%,創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首次萎縮。 馬國各領域中以農業貢獻生產力最顯著,萎縮1.8%;其他依次為製造業(負成長2.6%)、服務業(萎縮6%)、礦業與採石業(下跌8.5%)以及營造業(下跌15.7%)。 該報告指出,衝擊全球的新冠疫情,使健康影響或引發疫情嚴重,導致部分國家,尤其開放經濟體,甚至陷入經濟危機,馬國亦無法倖免同樣受到衝擊。 該報告續稱,勞動生產力的表現受兩個因素驅動,即資本密集度和多因素生產率(MFP)。若估計生產資本與勞動比率,2020年馬國的資本密集度為1.9%。這個正面的表現反映在國家資本存量的增長,即儘管面臨新冠疫情的挑戰和投資人採取謹慎的投資措施,馬國仍能維持表現。新冠疫情影響了馬國的資本生產率,造成馬國萎縮8.1%,主因為大部分經濟活動受到限制,無法營運。多因素生產率係衡量投入使用效率的指標。2020年馬國的MFP 表現萎縮7.3%。為了提高MFP,馬國須提高其生產資產的利用率並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在2016年至2020年期間,非訊息、通訊和技術(non-ICT )資本增速快於ICT資本,而勞動力數量增速快於勞動力質量。 阿茲敏部長指出,馬國的法規須更靈活以應對快速變化,確保經濟繼續處於復甦的軌道上並持續增長。同時,監管框架亦須著重於實現技術創新,確保開放和非歧視的商業環境,保護消費者和勞工。為達致該目標,國家生產力機構(MPC)與利商特別工作小組(PEMUDAH)緊密合作,減少原有及新商業所面對的不必要法規負擔。隨著馬國推出的「國家投資願景」(National Investment Aspiration,簡稱NIA),將創造高所得就業機會,並於後疫情時代吸引更多高科技和高效應產業、智能製造和相關服務的主要目的地,以及提供先進技術的整體解決方案,我們的數位化轉型過程亦須同步移動。受新冠疫苗接種計畫激勵,2021年生產力成長可2% 至3%。 根據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之統計數據顯示,馬國2021年第一季共核准993項製造業、服務業及原產品產業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805.72億馬幣(約193.68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95.65%;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131.92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68.11%,成長383.43%;國內投資金額為61.76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31.89%,下跌13.87%;共創造3萬2,557個就業機會。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頃發表最新之本(2021)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馬國的全球競爭力在接受評比之64個經濟體中上升2名至第25位。根據世界銀行發布之「2020年全球最佳經商環境報告(The World Bank Doing Business 2020 Report)顯示,馬來西亞在190個經濟體中,以81.5評分,進入世界排名前二十的經濟體行列,其排名上升至第12位,較2018年的第15位(80.6評分)出色,且馬國在處理建築許可證於190 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二位。 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1)年4月份總貿易額為1,907.6馬幣(約合461.67億美元),較上(2020)年同期增加43.2%;出口額為1,056.2億馬幣(約合255.6億美元),增加63%,為1998 年 2 月以來的最快增長,亦為 2020 年 9 月以來連續第八個月同比增長。 馬國仍處於新冠疫情的控制之中。這意味著我們仍在與看不見的敵人交戰。打贏這場戰爭,必須齊心協力,凝聚資源,堅定信念。馬來西亞首相馬希亞丁(Mahiaddin Md Yasin)頃推出總值1,500億馬幣(約361.93億美元)的「保護人民與經濟復甦援助配套」(PEMULIH),包括政府再挹注100億馬幣(約24.13億美元)的新撥款,以幫助人民緩解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在當下實施「國家復甦計畫」(National Recovery Plan)第一階段措施。上述計畫建立在三個主要核心之上,包括(一)關懷人民、(二)支持商業永續經營以及(三)加速疫苗接種計畫。在這方面,總共將撥款 6 億馬幣以增加國家的疫苗供應,並增加 29 個疫苗接種中心(PPV)。 馬國政府將撥款1.5億馬幣(約3,619萬美元),充作由 MITI 主導的公民營合作工業免疫計畫(PIKAS)。雇主可使用高達10%的人頭稅用以疫苗接種計畫的費用。專注於作為基本產品和服務供應鏈關鍵組成部分的製造業子行業。保護工人仍然勢在必行,因為他們是經濟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經濟復甦和復原力的支柱。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外貿促進局(MATRADE)頃發布消息稱,馬國醫療器材在設計與生產取得大躍進,主要歸功於半導體、機械與配件、電子與電機、塑膠和金屬產業等支撐。 2020年,馬國醫療器材產品出口額達299億9,000萬馬幣(約71億6,000萬美元),主要十大出口市埸為美國、德國、新加坡、日本、比利時、中國、荷蘭、巴西、英國及澳洲。 馬國作為全球最大橡膠手套出口國(占全球市占率60%以上),已為馬國帶來創造利多,並進一步擴展至其他醫療器材領域,包括注射器、針頭、導管、縫合線、醫療用途器具、器械等優質產品。目前馬國占全球導管市占率之80%。這些技術革新和充滿動力的領域帶動了醫療器材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包括心臟節律器、骨科置入設備、支架、電子醫療、治療和探測設備、快速診斷測試套件;而馬國企業目前亦生產二氧化碳分析儀,這是麻醉和重症監護監測程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隨著國家邁向工業4.0,馬國企業亦越來越多投入研發活動,尤其是將機器人、自動化、集成流程和物聯網 (IoT) 納入其製造流程。這加速創新步伐,並徹底改變了產品開發、製造流程和商業模式。 馬國外貿促進局透過協助馬國企業參與阿拉伯健康(Arab Health)和歐洲醫療(Europe’s Medica)等全球貿易展覽為產品創造知名度。在行動管制措施實施期間,馬國供應商與全球潛在買家(其中包括來自美國、英國、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南非、香港和澳澳)之間的 eBizMatch 計畫也進行了廣泛的虛擬會議。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前駐世界貿易組織大使M蘇巴馬廉(M. Supperamaniam) 頃於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MCCC)舉辦主題為「馬中總商會:「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系列研討會」主講「概述RCEP策略及其對馬國工商界的影響」時指出,倘有效實施 RCEP,將可加強馬國在該地區乃至全球的經濟地位,該協定可成為對抗 新冠疫情的重要經濟復甦工具。 一旦生效,RCEP 將於未來 20 年取消其簽署國間貿易多達 90% 的商品進口關稅。RCEP透過為世界近三分之一人口提供市場進入,並將為馬國企業創造許多商機。RCEP 將擴大區域內貿易,整合供應鏈並提高共享貿易便利化的透明度。RCEP 亦將增加商業機會,並加強成員國間的策略夥伴關係,以探索業務。 M蘇巴馬廉認為馬國將可從RCEP 中受益,但部分產業將面臨挑戰;因此相關企業須與政府合作以確保他們得到幫助。 另一方面,馬國製造商聯合會(FMM)總會長蘇添來稱,對馬國企業而言,RCEP除降低貿易障礙外,預計亦將吸引熱衷於進入一體化東協市場的外資企業,因該協定將提高貿易和投資的透明度。RCEP還將透過數位化和智慧製造促進先進的技術與合作,有助馬國中小企業開發更具創新與競爭力的產品,以期融入全球和區域供應鏈。 簽署RCEP對馬國而言是一項重大成就,因現有的東協+1自由貿易協定將被精簡化,將做出更大的市場進入承諾,同時將縮小現有協議之間的差距,以創建一個競爭激烈的經濟區。 馬國製造商聯合會一直認為RCEP將為馬國企業改善市場進入,參與新的價值鏈,增加經濟活動並加強整個亞太地區的供應鏈。 目前,已有新加坡、泰國、中國和日本四個國家批准了RCEP協定。一旦得到六個東協國家和三個非東協國家的批准,RCEP將於60天內生效。 馬來西亞預計將於本(2021)年底或最遲於 2022 年第一季批准 RCEP協定。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本財年2020-21年的10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出口到國外市場的各種豆類逾149萬噸,估計價值為11.17億美元。在過去8個半月裡,緬甸通過海運貿易向外國市場運送了787,857噸,價值6.24億美元的豆類,通過陸地邊境向鄰國運送了710,673.59噸,價值5.54億美元的豆類。 緬甸的農業領域是緬甸經濟的支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以上。緬甸主要種植稻穀、玉米、棉花、甘蔗及各種豆類。占農產品產量第2大的豆類比重達33%,種植面積占農作總面積的20%,其中的72%用於栽種黑豆,木豆及綠豆。其他豆類包括花生、鷹嘴豆、大豆、黑眼豆、奶油豆及米豆也在緬甸種植。印度是緬甸豆類的主要買家,特別是黑豆、綠豆及木豆。除印度外,緬甸豆類還銷往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阿聯酋、馬來西亞、印尼、台灣、日本及歐洲國家。但是,從國內豆類市場來看,這些國家的需求量很小。 此外,綠豆市場也受惠於中國、印度及其他東協國家的穩定需求。緬甸豆類及芝麻商人協會秘書Min Ko Oo表示,國內豆類市場主要受供需影響。在2018-19財年,緬甸向其他國家出口160多萬噸不同品種的豆類,特別是綠豆,約計10億美元。2019-20財年,緬甸共出口160萬噸,約值11.95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統計顯示,在2020-21財年,緬甸與泰國之間的貿易總額達到29.5億美元。緬甸對泰國的出口額20.6億美元,進口額8.95億美元。與上一財年同期相比,今年財年的數字減少了7,100萬美元。去年雙邊邊境貿易達到30.2億美元。緬甸與泰國的邊境貿易主要通過大其力、苗瓦低、高當、丹老、提基、Mawtaung及眉色等7個邊境檢查站進行。 從2020年10月1日到2021年6月18日,苗瓦低邊境站的雙邊貿易額最高,達到12.3億美元。緬甸向泰國出口的主要是農業及牲畜產品,從泰國進口的主要是不含酒精的飲料、織物及紗線、摩托車及相關部件及建築材料。雙邊貿易在2020-21財年(截至6月)為29.5億美元,在2019-20財年為51億美元。泰國是緬甸第2大貿易夥伴及第3大外國投資者。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布的統計,本財年2020-21年10月1日到6月18日,緬甸的進口額為108.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143.6億美元大幅減少了35億美元,其中消費者、資本、中間產品及來料加工CMP企業集團的進口價值均呈下跌,另外今年外人直接投資的下降對貿易產生了負面影響。近8個半月主要進口汽車零部件、車輛、機器、鋼鐵及飛機零部件等資本財,進口額估計為37.7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同期減少17億多美元。 與此同時,緬甸進口價值 23 億美元的消費品,包括藥品、化妝品及棕櫚油。消費品進口較前一財年同期小幅下降1.627億美元。中間產品比重佔緬甸進口的第二大,主要進口項目為石油產品及塑料原材料。今年,原材料進口從上年同期的47.8億美元大幅降至36.6億美元。同期,來料加工CMP成衣行業進口的原料價值逾10億美元,較上一預算年度減少5.24億美元。根據商務部的統計,緬甸的前10大進口來源國是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越南、日本、韓國及美國。
A:日期: 110年6月29日 來源:The Australian https://theaustralian.smedia.com.au/HTML5/PrintArticle.aspx?doc=NCAUS%2F2021%2F06%2F29&entity=ar01605&mode=text https://www.adbri.com.au/sustainability/sustainable-future/ 以生產石材、水泥及磚頭等建築材料的澳洲製造巨擘- Adbri Building Australia承諾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該公司於2020年已減碳排2.3%,預估在2024年達到減排7%之目標,並承諾優先以聯合國四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列為優先永續經營策略,在過去5年內已使用工業廢料及垃圾做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 RDF)比率達42%,未來將持續增加廢料燃料比例。 2004年,Adbri 與 ResourceCo 兩家分司分別使用可燃建築、拆除後的商業廢料垃圾生產廢料燃料 (RDF)。而Adbri公司以不同廢料衍生符合生產水泥加工時所需之特製燃點燃料,現在易腐爛的廢物如路邊垃圾和城市大型垃圾、塑料或尿布等,皆可製造不同的廢料燃料供不同產品使用。另Adbri公司並與垃圾集終站合作,將可燃垃圾分離出可用有機物質供生產。 Adbri公司另在南澳啟動一個為期2年的試驗項目,轉化工業廢料及垃圾為燃料,為南澳 Birkenhead 的水泥製造業務提供電力。Adbri 執行長Nick Miller表示,Adbri是澳洲第一家使用垃圾衍生燃料的水泥製產商,係因澳洲大部分水泥窯都是燃煤的,而Adbri在Birkenhead水泥廠則改用天然氣和廢料燃料(RDF)生產。Adbri目前為綠色水泥的先驅,已使用25-26% 的廢料燃料生產水泥。而南澳環境監管機構(Environment Protection Authority, EPA)已批准 Adbri 將其 RDF 的使用量從每小時 15 噸增加到每小時 25 噸, 這意味著到 2025 年RDF 的使用將可達 50%以上。 M執行長並說明,在歐洲水泥窯爐已使用 80-90% 的替代燃料,在澳洲則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達到 50% 的替代燃料則是朝淨零碳排更邁向一大步,並可保持全球競爭力。另Adbri未來將以同樣技術協助伯斯Munster地區石灰窯開發廢料燃料項目,期能於 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而自再生廢料燃料計劃啟動以來,Adbri從垃圾製造出 230 萬噸材料,其中一半製成廢料燃料(RDF),另一半製成再生石材(recycled aggregates)和再生鋼 (recycled Steel)。低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能源是生產水泥(cement)及水泥熟料(clinker) 至關重要,並可保持全球競爭力。Adbri公司並制定「淨零碳排放實現目標計劃 (road map to zero emissions」,未來更可協助天然氣供應。
A:日期:110年6月29日 來源: 總理辦公室新聞稿(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ABC News https://www.pm.gov.au/media/virtual-press-conference-1 https://www.abc.net.au/news/2021-06-28/national-cabinet-meeting-covid-outbreak-vaccine-hotel-quarantine/100249492 澳洲總理Scott Morrison於昨(6/28)晚召開緊急國家內閣會議(Emergency National Cabinet),並就如何預防疫情擴散、疫苗配送及強制先施打之對象作出決議。M總理表示,因近來Delta變種病毒確診案例激增,加上Delta變種病毒傳播力非常強,規定所有防疫旅館或隔離所、老年照護院之工作人員必須強制接種疫苗,並規定於2021 年 9 月中旬之前完成至少接種第一劑疫苗。另聯邦政府已簽署一項 1,100 萬澳元補助計劃,以鼓勵老年護理機構提供所有工作人員請假接種疫苗,來支持護理機構人員完成疫苗接種。 M總理並表示,針對由國外返回的澳洲居民、或於各州邊界返回居住地及其密切接觸者皆需在隔離後兩到三天內強制進行核酸檢驗。另聯邦政府同意開放40歲以下的澳人施打阿斯利康疫苗,雖醫療報告仍建議阿斯利康(AstraZeneca)疫苗更適合 60 歲以上的人施打,惟若想接種阿斯利康疫苗者須諮詢過專科醫生建議方能施打,惟此發言,已引起醫界反對聲浪。 另據CSL疫苗生產中心表示,每週生產超過 100 萬劑阿斯利康疫苗,與TGA 密切合作並持續追蹤疫苗品質情況。截至現今,CSL已完成超過 370 萬劑澳洲本土製造阿斯利康疫苗,未來仍朝5,000萬劑生產預估量努力。 另根據澳洲聯邦衛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疫苗指揮中心(Operation COVID Shield)最新數據顯示,已發放約 737.4 萬劑疫苗,在未來 10 天內將再發放超過一百萬劑疫苗。據統計,目前老年護理機構接種第一劑疫苗之接種率已達 99.5%,預計將於本周末再施打第二劑,其中約有 68.1%是 70 歲以上族群,約有超過一半50 歲以上族群,目前全國約計有 28.6% 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另共有5,085 名全科醫生診所加入疫苗施打行列,而偏遠地區將由藥劑師參與疫苗施打計劃。 M總理並說明,以英國為例,該國約有81%已接種第一劑疫苗,但每天確診病例仍超過1萬8,000名,而Delta印度變種確診病例數中,約有50%的人已接種過第一劑疫苗,以此為鑑,必須加快疫苗完全施打率,降低染病風險及致死率,尤其以在高風險的工作人員為優先考量對象。新州衛生廳廳長Kerry Chant表示,除提升疫苗普及率外,自主居家或酒店隔離、戴口罩、封城等限制措施及有效追蹤感染源等措施才能盡可能防止Delta變種病毒在社區擴散。 而澳洲副總理Barnaby Joyce 今(6/29)於新州因不戴口罩進出商店違反公共衛生禁令,被新州警方處以200澳元罰款。
A: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土耳其財政部長Lutfi Elvan於本(6)月25日在東南部Gaziantep省與業界會談時呼籲企業進行更多首次公開募股(IPO),以深化金融市場及增強家族企業之結構性力量。 E部長表示企業不僅有銀行,亦可運用資本市場;投資人及企業近來對資本市場的興趣增加,伊斯坦堡證券交易所的投資人數量超過200萬,另本(2021)年有21件IPO案,總金額逾110億里拉(12.6億美元)。 E部長指出,IPO公司可於上市後5個會計年度享有公司稅減免2個百分點。土耳其國會於本年4月將本年課稅年度之公司稅自20%調升至25%,明(2022)年則為23%。 E部長表示,土耳其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不長,其可透過制度化克服家族企業的困難,企業進行IPO後將更具可見度及知名度,爰將有更多與本國及外國企業做生意的機會。渠指出上市公司可在證券交易所輕鬆買賣股票,並享受獲得更多信貸管道的好處。 E部長另宣布一項修改課稅規定的法律草案,以現金增資的企業將可享公司稅減免達50%,以外人直接投資增資的企業則可減免達75%。 E部長表示,與去(2020)年第2季疫情嚴重影響經濟活動相比,土耳其本年第2季經濟成長預估將接近20%,本年並以創下2千億美元出口紀錄為目標。此外,政府決心將通膨率自17%降低以確保價格穩定,E部長並誓言與中央銀行合作保衛土幣里拉的價值。
A:紐國2021年第1季經濟成長1.6%,遠超OECD國家平均成長0.3%,主要歸功於民間消費增加、企業對廠房設備投資大幅增加,以及營建業蓬勃發展,OCED並預估紐國2021年經濟成長3.5%,2022年經濟成長3.8%。
A:The Star 2021.06.28 南非Ascendis Health公司日前宣布將以498萬歐元(約8400萬斐鍰)價格,將所持有全部Farmalider公司49%股權出售給MMC國際健康控股集團。Farmalider公司係西班牙公司,供應或授權歐洲在內跨國藥商150項不同藥品,包括止痛退燒藥(Paracetamol)、布洛芬消炎藥(Ibuprofen)、新血管疾病藥等。 南非Ascendis Health公司表示獲得之資金將用於減少應付債務,並將獲得Farmalider公司藥品獨家無限期代理權,供應南部非洲共同體成員國及其他11個非洲國家。
A:The Star 2021.06.28 南非航空業專家表示,儘管南非國營事業部宣布將南非航空(SAA)51%股權轉讓Tsakato財團,達成民營化目標,另建議應再釋出至少10%股權供大眾承購,減少政府介入營運,以加速南非航空轉型,在市場籌措之資金可用於其他營運計畫。 南非全國商業總會(BUSA)歡迎南非政府決定將51%股權售予Tsakato財團,注入民間資金確實有益國營企業轉型發展,樂見未來南非航空能掛牌上市。另南非競爭委員會刻正審查Tsakato財團承購南非航空是否將導致小型航空公司與南非航空間之競爭,專家表示Tsakato財團及南非政府尚未說明併購案完成後,南非航空所屬資產、機師、地勤人員及轉投資之Mongo廉價航空等公司未來走向。
A:Business Day 2021.06.25 位於南非開普敦之Afrigen Biologics生物科技公司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選擇該公司作為在非洲生產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之領航計畫,未來將透過技術移轉方式作為授權中低所得貧窮國家生產新冠肺炎疫苗之模範,預計9至12個月內開始生產。Afrigen公司預計於2021年7月中召開董事會決定加入該計畫。 Afrigen公司表示尋求授權生產市面上已核准之疫苗為選項之一,儘管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須超低溫保存,該公司仍同步尋求授權生產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該公司表示有能力生產常溫2度至8度下仍可保存之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預計Afrigen公司未來每日可生產1萬劑疫苗,該公司並與每年產能達3000萬至5000萬劑疫苗之Biovac生物科技公司合作,預計2022年2月開始生產疫苗。 未來Afrigen公司將派員前往美國及歐洲藥廠受訓,返國後與南非大學及研究機構進行研發合作,培訓Biovac公司或其他非洲藥廠人員,盼能在非洲供應價格可負擔之疫苗。
A:台商透過秘魯電子商務平台拓銷之可能性專題報告
A:自7月1日起,舊金山市所有工人的最低工資將增至每小時16.32元。 2003年,舊金山市成為第一個對所有僱主制定高於聯邦要求的州最低工資的地方轄區,將最低工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掛鉤,以確保工人的工資跟上通貨膨脹的步伐。2014年,舊金山市選民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將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小時15元的提案,也包括年度CPI增長。舊金山市勞工標準執行辦公室主任穆里根(Patrick Mulligan)說,「在凸顯了我們都非常依賴基本工人的一年之後,舊金山市知道商業穩定和工人保護並不相互排斥。一個偉大的城市必須公平公正地對待工人。」,舊金山市的失業率從2020年4月疫情時高點的13%下降到2021年5月的5.1%。疫情失業補助計劃將在9月結束。 目前的聯邦最低時薪為7.25元,自2009年以來一直保持不變。加州有26名或以上員工的僱主需支付最低時薪14元,25名或以下員工的雇主支付最低時薪13元。 https://www.singtaousa.com/
A:彭博資訊報導,根據知情人士,蘋果公司(Apple)計畫讓零售店員工試行到店和居家混合的工作型態,也就是認知到,即使疫情緩和,消費者仍可能更傾向於上網購物。 總部在加州庫柏蒂諾的這家科技巨擘今年稍晚將啟動一項名為「Retail Flex」的試點項目,允許少量的門市員工在零售店工作幾周、遠距工作幾周。上述不願具名討論公司政策的人士說,員工在家時將處理線上銷售、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工作。 這樣的安排是認知到,雖然全球許多地區經濟重新開放而且疫苗供應充足,但因為新冠疫情加快的網購增加的趨勢可能持續。知情人士說,在特定時期內,員工將根據門市相對於網購的需求,切換到店和遠距工作的角色。 這家iPhone製造商要求參與該試點項目的員工至少堅持六個月。蘋果公司計畫在9到12月之間增加此一安排,屆時該公司將發布多款新iPhone、iPad、Mac、Apple Watch和AirPods。蘋果發言人拒絕就該公司對零售門市員工的安排置評。 蘋果可望貼補參與員工部分連網費用,並提供100美元買辦公設備或用品。這些員工不管到店或居家工作,薪資不變。在疫情高峰期,蘋果讓成千上萬名員工遠距工作,提供Mac桌電給他們辦公。 https://www.worldjourn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