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1)年7月2日報導,依據「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數據平臺(Global SWF)」發表的「國有投資者治理、永續發展和堅韌度(GSR)」報告顯示,去(2020)年全球國有投資者在永續發展領域取得進步,但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基金仍然欠缺韌性。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以92%排名全球第五名,是得分最高的亞洲國有投資者,尤其是在永續發展和韌性方面。排名第一名是澳洲未來基金(Future Fund),獲評100%,其後依序為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96%)、紐西蘭養老基金(96%)和加拿大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96%),排在淡馬錫控股之後者尚有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投資管理公司(92%)和韓國國民年金公團(92%)等。 上述平臺研究全球414個國有投資者表現,包括主權財富基金和公共養老金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超過29兆美元。本年共有九個基金排名被取代,若比較91個保留在前百名的基金,整體得分從去年的57%改善至59%,其中得分提高、持平和下跌者分別為36個、21個和 34個。 報告指出,治理、永續發展和堅韌度表現下跌讓人擔憂,尤其中東三大基金得分下跌,例如阿布達比投資局得分下跌2%,因其年報不再包括和政府相關的細節以及機構結構圖;科威特投資局針對其兩個基金和流動性的影響亦提供更少資訊。多數得分下跌基金欠缺透明度,例如馬來西亞公務員退休基金局和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自2018年以來未發表年報。得分進步的多數基金在永續發展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方面取得進展,例如韓國投資公司首次發布永續報告,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開始建立ESG團隊。
A: 新加坡人力部本年7月1日發表失業率數據顯示,由於經濟逐漸復甦,就業情況持續好轉,若按季度調整,本年5月整體、居民(公民和永久居民)及公民失業率分別下跌至2.8%、3.8%及4%。新加坡本年5月共有8.86萬名居民失業,其中7.9萬人是公民;4月與3月失業居民總數則分別為9.21萬人與9.55萬人。 新加坡失業率在去(2020)年9月達到高峰,當時整體失業率為3.5%,居民和公民失業率分別為4.8%和4.9%,但自去年11月起已連續7個月維持下跌趨勢。新加坡人力部於去年4月開始每月發表失業率,以更迅速反映就業變化。 人力部長陳詩龍指出,新加坡失業率保持下降趨勢,顯示勞動力市場正在穩步改善,但新一波新冠病毒在全球捲土重來,星國在5月中旬進入「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尚未明朗,因此政府對情況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復甦之路可能很漫長,陳詩龍部長籲請企業善用政府提供的各項補助措施,例如招聘獎勵計畫,繼續增聘本地員工,以及在現有措施下,對工作程序進行創新和轉型,以重組和振新經濟,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 聯昌國際私人銀行經濟分析師提醒,星國政府雖已有邁向「新常態」的計畫,但新加坡國內需求小,要顯著改善勞動市場需外部提振作為助力,目前新加坡仍實施許多防疫限制,就業市場的改善未必一帆風順。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1年7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本(2021)年6月份及上半年之進出口動向」(6月1日至6月30日、1月1日至6月30日通關統計),韓國本年6月份之出口金額約為548億美元,較去年同月份成長39.7%。進口金額約503億6,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增加40.7%,貿易順差金額約為44億4,000萬美元。另本年上半年之出口金額約為3,032億4,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6.1%,進口金額約為2,851億1,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4.0%,貿易順差額約為181億3,000萬美元,連續13年維持順差。 本年6月份韓國20大主要出口項目(6月1日至30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機械人(159.3%)、汽車零件(108.2%)、石油製品(79.6%)、石油化學(68.5%)、精密化學原料(65.7%)、汽車(62.5%)、鋼鐵(51.7%)、家電(47.6%)、船舶(41.2%)、蓄電池(39.4%)、紡纖(36.8%)、半導體(34.4%)、化妝品(31.7%)、塑膠製品(28.9%)、顯示器(28.2%)、一般機械(21.5%)、電腦(16.6%)、生技保健(13.5%)、農水產食品(10.3%)及無線通訊機器(3.5%)等之出口全數增加。 主要出口地區方面(6月1日至6月30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本年6月份韓國對主要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月份相比均成長,對中南美之出口增加106.5%、對印度增加100.2%、歐盟(EU)增加65.3%、美國增加51.9%、日本39.6%、東協國家(ASEAN)增加37.5%、CIS增加24.6%、中東增加21.5%及中國增加14.3%。進口項目方面,本年6月份原物料、中間財、消費財及資本財之進口較去年同月份分別增加100.6%、37.9%、23.4%%及17.1%。其中,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亦均增加,原油之進口較去年同月份增加159.6%、石油製品增加129.4%、瓦斯增加37.1%及煤炭增加32.3%。 另本年上半年韓國20主要出口項目(1月1日至6月30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期比較,機械人(55.4%)、石油化學(51.1%)、汽車(49.9%)、汽車零件(43.6%)、精密化學原料(42.9%)、家電(38.1%)、化妝品(35.1%)、 無線通訊機器(29.4%)、生技保健(27.7%)、鋼鐵(27.1%)、石油製品(26.0%)、顯示器(25.5%)、蓄電池(24.1%)、半導體(21.9%)、船舶(21.5%)、塑膠製品(19.8%)、紡纖(14.7%)、農水產食品(13.9%)、一般機械(9.1%)及電腦(6.0%)等之出口全數增加。 本年上半年主要出口地區方面(1月1日至6月30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對主要出口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除對中東之出口減少5.8%,對歐盟(EU)之出口增加44.5%、對印度增加38.5%、對中南美增加35.8%、 對美國增加34.6%、對中國增加23.8%、對東協(ASEAN)增加17.0%、對日本增加11.4%及對CIS增加10.8%。進口項目方面,本年上半年資本財、原物料、中間財及消費財之進口則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29.4%、25.8%、22.8%及21.8%。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指出,韓國本年6月份之出口為連續8個維持增加,增加率亦連續3個月維持約40%,出口金額持續4個月超過500億美元,10年來首度再出現主要出口項目及對9大主要出口地區全數成長之紀錄。另本年上半年累計之出口金額首度超過3,000億美元,創上半年累計出口金額新紀錄,出口增加率亦創11年來之最高值,與歷年來陷入全球貿易危機時之情況比較,本年上半年復甦之速度最快,並快速成長,亦因出口景氣佳,上半年之進口及貿易總額均創歷年以來上半年累計統計之新高紀錄。 產業通商資源部分析,韓國本年上半年出口快速成長之主要原因係全球經濟與貿易明顯復甦,韓國出口項目之競爭力強與品質占優勢、多樣化之出口項目出口復甦力道強,帶動整體出口項目均衡成長。 產業通商資源部文勝煜另表示,韓國出口去年上半年因受新冠疫情嚴重影響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擴散之影響,外在環境面臨困難,但以製造業之強勢競爭力,以及出口廠商、政府相關部會之努力,透過提振出口對策,創出有史以來上半年之出口金額最高紀錄,由此可見,韓國之出口不僅數量成長,項目之競爭力與品質亦已大幅提升,但因進出口物流、零件供應短缺及原料價格上漲等問題仍存在,政府相關部會仍會全面因應,積極減少所面臨之風險,全力提供出口企業金融、行銷等支援,再度挑戰本年全年之出口金額再創新高紀錄。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仰光黃金企業家協會(YGEA)表示,未在該協會註冊每日黃金交易的會員將被暫停6個月。這項決定是在6月24日舉行的YGEA執行委員會會議上作出的。此外,那些持有錯誤清單的人將被處以每10緬克3,000緬幣(0.578盎司,或0.016公斤)的罰款,需要硝酸(用硝酸測金)的人應該在該協會登記。6月19日舉行的YGEA月度會議旨在穩定金價。目前,國際黃金價格為每盎司1,781美元,國內黃金價格達到每緬克156.3萬緬幣。 YGEA於5月17日發佈公告稱,該協會正按照特別調查局的指示,採取必要措施穩定黃金價格。目前,協會已經關閉了黃金交易,以穩定金價,並敦促會員實行只收現金的黃金交易。此外,非法進口商及玩忽職守的過渡貿易的人將面臨嚴重的法律訴訟。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連接撣邦北部老街鎮清水河鎮的Namh Pha Haw橋自4月18日以來已經關閉。從4月18日起,暫停所有通過清水河(中緬雙邊貿易營)進出中國的車輛及人員。在中緬兩國主要邊境城清水河、滚弄(Kunlong)及老街鎮,公民被檢測出COVID-19呈陽性後,檢查站被關閉。 清水河鎮的一位官員表示,暫停期結束後,部分與建設有關的物品等基本食品裝載小型車輛作為進口貨物進入緬甸,以建設新的滚弄大橋。在這段時間裡,新冠肺炎疫情在清水河得到控制,5月10日至5月底,逾40萬噸甘蔗獲准進口。官員們還在協調早先從緬甸向中國定期運送進口汽車。 然而,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當前財年2020-21年的10月1日至6月18日,通過清水河邊境檢查站的貿易額從上個財年同期的3.75億美元飆升至4.23億美元。兩國邊境貿易增長了4,820萬美元。目前,中緬邊境貿易主要通過木姐、雷基、清水河、甘拜地、景棟等邊境檢查站進行。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木姐食米批發中心副主席Min Thein表示,今年6月,木姐邊境貿易比去年減少了一半。3月30日,在中緬邊境地區發現新冠肺炎病例後,木姐與Kyalguang地区之间的主要过境点Man Wein於3 月 30 日突然停止。由於Man Wen檢查站的關閉,貿易商不得不通過Kyinsankyawt檢查站向中國出口食米、碎米、各種豆類、漁業產品、洋蔥、辣椒及其他出口物品。從曼德勒-木姐路線到中國的貨運至少需要1個月的時間,造成了延誤及嚴重的交通堵塞。因此,2021年6月的貿易額幣去年同期減少了50%。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貿易統計,在2020-21財年從10月2日到6月 18日,緬甸出口逾53.9萬噸的綠豆。在過去的8個月裡,緬甸綠豆出口賺取了4.27億美元的收入。根據品種及質量的不同,綠豆的價格在每3籃9萬到12.5萬緬幣之間波動。中國占緬甸綠豆出口市場的60%。此外,歐盟國家、印度、泰國及越南也從緬甸購買綠豆。中國更喜歡綠豆(Golden)品種。業者表示,受COVID-19疫情的影響,邊境貿易限制導致需求下滑。中國用綠豆製作加值產品,並出口到國外市場,另亦生產豆類飼料。緬甸綠豆主要通過邊境貿易出口到中國。近年的豆類出口總額中,綠豆佔26%以上。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在當前財年2020-21財年的過去8個半月(10月1日至6月18日),緬甸的海運貿易下降到14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衰退了25%。其中海運出口值58億美元,進口值為82.43億美元。截至6月18日,海運貿易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8.9億美元。同時,本財年邊境的貿易額估計為7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了8.06億美元。 新冠肺炎大流行導致緬甸進出口大幅下降。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影響及政治變革,海運貿易及邊境貿易出現了下降。在海運貿易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物流中斷及貨運危機對海運貿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過去8個月,緬甸的對外貿易總額從上財年同期的 270 億美元大幅下降至 214.8 億美元。商務部的統計顯示,緬甸的貿易總額在上財年為 360億美元,其中海運貿易額佔據 260 億美元。緬甸目前有 9 個港口,仰光港則是緬甸海運貿易的主要港口,包括仰光內港與迪拉瓦港口。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7月1日報導辦理。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本年6月23日,在線上共同主辦「在水產部門支援小島嶼國家作出貢獻的日本經驗和智慧」研討會,介紹該兩組織與當地社區合作保護太平洋島國的海洋等活動內容,以及日本如何運用水產部門的智慧和經驗支持小島嶼發展為主題,進行演講及小組討論。 FAO駐日聯絡事務所日比繪里子所長在開幕致詞表示:「漁業部門是聯合國可永續發展目標(SDGs)非常重要且不可欠缺課題」。FAO現正協助大洋洲7國沿岸社區的小規模漁業,以Blue-transformation(海洋結構改革)為基本概念,對未來確保優質蛋白質供給量為課題,討論包括量產可永續養殖、野生漁業有效管理、水產價值鏈的革新·改善等3項為主軸。 JICA在水產國際合作主要策略是檢討:「島國水產海洋經濟倡議」,因「海洋經濟」強調海洋環境與調和經濟受到非洲國家高度重視,不僅漁業,在海洋及內水面等水域進行的所有經濟活動皆為對象。住民及漁業者除維持沿岸生態系,也以建構水產資源永續利用機制為目標,實現水產資源管理、社區開發、經濟成長等3項須同時達成,該機制倘能完成,皆能因應各種開發及政策課題。 持續有5位海洋相關專家進行基本方針演講,目標為自然與人類共生的里海概念,舉離島沖繩區域開發創意傳承開發中國家,並說明6級產業化等相關議題。JICA的杉山俊士專門員演講內容,以「里海與共同資源管理代表日本人從古以來所建構與海相關的方法,專注漁村生產現場創意等種種技術及機制,也許會成為對小島嶼開發中各國,解決海洋問題作出重大貢獻的資產」作總結。研討會最後以對島國水產部門有所貢獻的日本有用的智慧經驗等為主題,進行小組討論會。 按過去我國鰹鮪圍網產業在太平洋島國入漁及投資,對當地發展有一定貢獻,並對我外交產生正面互動,但近年島國紛紛發展當地產業,入漁費及條件日趨嚴苛,對我鰹鮪圍網產業產生重大影響。未來除硬體建設外,對當地漁村發展具有貢獻的軟體似乎成為重要課題。
A:根據彭博社本(2021)年7月1日報導,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表示控制通貨膨脹,將係穩定物價及提高就業率的關鍵,鮑爾認為近期物價快速上漲將被證明為暫時性現象,並表示長期預測與聯準會目標一致,近幾個月物價上漲已引發社會對通貨膨脹的擔憂,聯準會並不樂見此現象失控,影響對通膨的控制。 各界普遍關注聯準會是否可控制通膨得當,聯準會正試圖調整消費者對物價預期可能對通膨的影響,前聯準會官員Randall Kroszner認為該過程相當困難,並對過去10年通貨膨脹預期的不穩定性表示擔憂,消費者通膨預期可能因年齡及性別存在巨大差異,根據紐約聯準會調查,60歲以上族群因經歷過1970年代通貨膨脹,相較40歲以下族群對通貨膨脹有更高預期,另女性較常購買雜貨,亦較男性有高預期,且美國家庭較關注石油與食物價格,對中央銀行發布訊息較不敏感。 企業看法亦為控制通貨膨脹重要因素,針對企業看法調查較少也更為複雜,聯準會新的通膨預期指數並未包括企業,亞特蘭大聯準會估算企業如同消費者預期將有更快速的通貨膨脹。 去年(2020)年8月聯準會公布新的貨幣框架,旨在防止對通貨膨脹預期降至太低,並有意在短期內將物價控制在聯準會所訂標準2%以上,然今(2021)年5月份物價年增率大幅上升至3.9%,且消費者預期上漲已達2013年以來最高水準,中央銀行已將焦點轉為平息對通貨膨脹的擔憂,相關努力至少在金融市場確對扼止通膨擔憂有所幫助。 前述報導全文,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7-01/averting-inflation-crisis-turns-on-something-fed-doesn-t-control?srnd=economics-vp&sref=1zdda0Kg
A:資料來源: Bangkok Post,2021年6月30日 在泰國央行放寬離岸投資法規作為其管理泰銖的外匯生態系統政策的一部分後,泰國投資者在去(2020)年第4季的投資組合淨流出創紀錄。 泰國央行經濟及政策部門高級主管Chayawadee Chai-Anant表示,2020年第4季,泰國個人與機構投資者的資產組合(portfolio)投資淨流出增加至178億美元(5,700億泰銖),其中機構投資者為36億美元,散戶為142億美元;而2010年至2019年間平均每年僅為31億美元。 離岸市場個人投資者人數持續增加,從2019年11月的8,971人增至2020年11月的15,660人,2021年5月翻倍至34,897人。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及泰國央行放寬離岸投資,資金外流顯示離岸市場有更好的機會。 此外,泰國的本土偏好投資指數(home-bias index)從2015-2019年平均的95% 下降至2021年的93%。儘管與該地區其他國家相比,此比率仍然很高,但泰國央行預計在其外匯生態政策及更大的離岸投資機會情況下,該國本土偏好投資指數將逐漸下降。泰國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馬來西亞的本土偏好投資指數為89%、韓國為88%、新加坡為36%、香港為32%。 過去5個月泰國央行根據其外匯生態系統政策放寬其他法規,以管理泰銖的走勢並長期平衡該國的外匯結構。 修訂外幣存款(foreign currency deposits, FCD)規則是管理泰銖的另一項工具,此導致FCD交易量大幅上升。FCD規則放寬後,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FCD交易總額為1,410億美元,而2020年1月至11月為1,020億美元。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期間,新的FCD帳戶數量增加1,553個,占帳戶總數的48%。此外,60%的新FCD帳戶為散戶。 此外,泰國央行實施債券投資者註冊計畫,要求外國債券投資者在投資泰國債券市場之前向監管機構註冊。註冊有效期至今年12月,新規定將於2022年1月4日生效。 泰國央行另放寬非居民合格公司計畫的外匯管理規定,使得從事外匯業務的外國公司不再需要為每筆交易提供證明。今年約有20家公司加入該計畫,交易額達30億美元,另將有更多公司參與該計畫。 泰國央行計劃放寬及實施額外的外匯監管架構,涵蓋入境(inbound)及出境(outbound)外匯交易、外匯對沖及外匯跟單(documentary)流程。該等措施預計在今年第4季實施。 由於外部因素,泰銖與區域貨幣一同走軟。在過去一段時間,由於泰國高度依賴的旅遊業遭受COVID-19大流行的嚴重衝擊,因此泰銖的貶值幅度確實超過區域貨幣。 6月29日泰國本地貨幣兌美元匯率跌至31.92泰銖/美元,為近13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A:資料來源: The Nation,2021年6月30日 泰國商業部於6月29日公布報告稱,今年5月跨境貿易總額為6,770.78億泰銖(約5,887億新臺幣),成長29.15%,為連續第5個月增長。其中出口銳增 33.6%至4,083億泰銖(約3,550億新臺幣),進口增加22.93%至2億6,877.7萬泰銖(約2億3,370萬新臺幣)。在鄰國經濟復甦的刺激下,泰國的貿易餘額為 1,395.24億泰銖(約1,213億新臺幣)。 該部表示,將透過儘早開放11個邊境檢查站,以促進貿易與出口。目前在針對Covid-19疫情採行的限制措施下,泰國97個邊境檢查站有一半以上(51個)仍處於關閉狀態。 泰國與馬來西亞、緬甸、寮國及柬埔寨等4個鄰國的直接邊境貿易在5月成長 19.85%,達3,710.4億泰銖(約3,226億新臺幣)。與此同時,通過鄰國與中國、新加坡及越南等重要市場的跨境貿易激增42.57%,達3,060.38億泰銖(約2,661億新臺幣)。 中國仍然是泰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其次為新加坡、越南、美國、臺灣、日本及韓國。預計今年泰國邊境與跨境貿易可望超過1.4兆泰銖(約1.2兆新臺幣)的目標。
A: 依據日刊港都新聞本(2021)年6月30日報導辦理。 根據日本財務省於本年6月29日公布貿易統計5月水產品進口量(魚介類及其調製品、魚雜粉及海藻速報值), 16萬8,680公噸,比前一年同月減少2%。主要魚種生鮮冷凍鮪魚增加30%至1萬4,575公噸;生鮮冷凍蝦增36%至1萬5公噸;另生鮮冷凍鮭鱒減25%至1萬3,869公噸。水產品進口金額1,162億3,300萬日圓(增9%),其中生鮮冷凍鮪魚162億2,600萬日圓(增30%);生鮮冷凍鮭鱒131億8,100萬日圓(減12%);生鮮冷凍蝦109億9,600萬日圓(增37%)。 生鮮冷凍鮭鱒中,冷凍進口量5,723公噸(減50%),佔多數的智利產銀鮭跌落至4,452公噸(減40%),進口金額25億4,700萬日圓(減30%),平均單價574日圓/公斤,比上月上升42日圓/公斤;生鮮冷藏1,306公噸(增9%),冷凍魚片5,026公噸(增8%)。生鮮冷藏為主力的大西洋鮭1,252公噸(增12%), 生鮮冷凍鮪魚中,黃鰭鮪進口量3,286公噸(增29%)、冷凍大目鮪3,212公噸(減2%)、冷凍黑鮪魚片3,933噸(增19%),冷凍鰹魚985公噸(減79%),其中印尼進口停留在684公噸(減84%)。生鮮冷凍蝦類中,南方系蝦類8,870公噸(增29%),調製品4,513公噸(增3%),甜蝦系1,047公噸(2.3倍);南方系主要國家別,越南增4%、印尼增3%、印度2.3倍皆同時增加。 進口鯖魚2,720公噸(增4%),主力挪威2,031公噸(減1%),但愛爾蘭536噸(增15%);花腹鯖等冷凍魚片4,277公噸(減5%)。真鰺1,805公噸(增52%),其中南韓764公噸(16.8倍)及英國459公噸(3.2倍)皆大幅成長。冷凍魚漿1萬7,125公噸(減26%),其中明太鱈8,428公噸(減37%),金線魚2,041公噸(增33%);主要國家別,美國8,532公噸(減37%),印度2,287公噸(減16%),泰國1,664公噸(減8%)。 按日本是我國鮪魚最大市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冷凍大目鮪等庫存增加,價格一度下跌,最近疫情漸趨明朗,加以家庭內食消費增加等,目前庫存漸減,市場行情漸漸加溫,導致進口市場生鮮冷凍鮪魚量價齊揚,似對我遠洋鮪釣漁船產業具正面意義。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29日報導辦理。 日本水產廳山口英彰長官於本年6月25日以「在此想聽取『水產改革』意見」為題,與全國5位青年漁業者展開視訊對話,對談的是JF全國漁業青年連合會中村清作會長(刺網,JF滋賀海津漁業協同組合)、川畑友和副會長(定置網,JF鹿兒島山川町漁業協同組合)、平子昌彥理事(帆立貝養殖及海鞘養殖,JF岩手宮古漁業協同組合)、野口和宏理事(小型底拖網,JF富山新湊漁業協同組合)、袈裟丸彰藏理事(JF佐賀玄海串浦支所),皆為年齡30歲到40歲間的年輕漁業者。 對話開頭山口長官對年輕漁業者表示:「漁業法修正召開超過350場說明會,這次想與在漁業現場說明會,很難出席的年青業者來談,且是廳裡年輕人提議才能實現的對談,盼能聽到大家坦率表達真正疑問與想法」。 年輕漁業者代表中村會長指出:「漁業法認為非修正不可,為水產資源永續利用,這是年輕到老經驗漁業者共同的想法,但從值得期待的沿岸漁業來看,也有年輕漁業者對總許可捕獲量(TAC)為基本感到不安,接著也對相關議題及提升所得、以及漁業多元機能等廣泛交換意見」。該對談僅部分公開,今後預定在水產廳會員制交流社群網頁(SNS)公開。 按日本水產廳現進行漁業結構改革,在本年5月提出沿近海漁業資源管理新制度,除修正漁業法條文,強調新的資源管理流程,加強水產資源與海洋狀況調查,檢討現有漁業許可制度等,著眼於資源及產業永續;而我國沿用日本舊有漁業權制度,為因應時代需求似有全面調整必要。
A: 綜合媒體報導,秘魯於本(2021)年6月6日舉行之第二輪總統大選已逾3週,由於左派候選人Pedro Castillo(50.1%)僅以4萬餘票略勝右派候選人Keiko Fujimori(49.9%),落後一方因此控告20萬票存在偽造、冒名頂替等舞弊跡象,要求選舉委員會重審具爭議之選票,導致迄今仍無法宣布最終贏家。 本次選舉對Fujimori關係重大,因伊選前曾被指控收受賄賂並遭羈押,倘大選失利勢必將再次面對審判,因此Fujimori陣營近來不斷鼓動支持者上街聲援,另透過法律途徑申請選舉無效之訴,近日並向現任政府訴求向美洲國家組織進行國際稽核,惟國際觀選團均認為選舉並無舞弊情況。 依秘魯選舉規定,倘超過7月28日總統就職日仍無定論,則由國會議長接任總統,另再擇期重新辦理總統大選。Castillo陣營擔憂反對黨之拖延政策,因此亦號召支持者向選舉委員會施壓,要求儘快公布渠勝出訊息。另Castillo近日已調整部分激進言論,包括稱將尊重民主及現有憲法,亦將尊重中央銀行獨立運作,實踐經濟穩定等,此等向中間調整的經濟基調頗獲國際媒體肯定。
A:資料來源: Bangkok Post,2021年6月27日 泰國與中國於6月25日線上舉行的泰中鐵路合作聯合委員會第29次會議上達成該協議,同意邀請寮國參與每月一次舉行的三方會議,以檢視連結泰中高速鐵路系統與寮國首都永珍的工程計畫最新進展。該會議由泰國交通部長Saksayam Chidchob與中國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副主席寧吉喆共同主持。 據泰國交通部有關人士稱,在討論泰方提出尋求與寮國舉行三方會議的建議後,雙方同意將泰中高鐵的廊開站與寮國的永珍站相互連結的進展向寮國做定期更新報告。 此外,雙方亦針對Bang Sue- Don Mueang段建設計畫的實施,以及連接廊曼、素萬那普機場及烏塔堡機場的高鐵相關項目。 在討論結束時,雙方同意調整若干設計細節以確保相關工程符合中國標準,而中國則同意協助解決鐵路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任何技術問題。 耗資2,760億泰銖(約2,408億新臺幣)的機場線將與泰中項目第一階段的Bang Sue-Don Mueang段在相同的軌道上運行。該2個項目的運營商仍在討論由何者建造鐵路路線的重疊部分。結果可能是,連接3個機場的高鐵項目可能必須建造鐵路線的特定部分,同時需要使用中國製定的標準。 另,雙方均同意高鐵的標準速度應為250公里/小時,但機場線的運營商正協商將廊曼機場與素萬那普機場之間的速度降低至160公里/小時。
A:資料來源: Bangkok Post,2021年6月28日 中國已同意通過政府對政府(G2G)協議從泰國購買2萬公噸白米,計劃於今年6月至7月間交付。 泰國商業部對外貿易司司長Kerati Rushchano表示,此次採購係由該司與負責管控中國年度稻米進口配額的國有企業「中糧集團」(COFCO)進行談判。COFCO同意以1,040萬美元購買2萬公噸5%的白米(white rice)。 該項談判為商業部及泰國稻米出口商協會的「聯合稻米行銷計畫」一部分,旨在推動泰國今年的稻米總出口量達到600萬公噸。 本採購交易也是COFCO與泰國官員於2015年初簽署購買200萬公噸稻米的諒解備忘錄一部分,此為中泰兩國投資計畫之部分協議,其中另包括一項高鐵計畫。在總採購量中,100萬公噸為新收穫的穀物,其餘為舊穀物。然而,在2015年底COFCO同意簽署的採購協議,僅購買100萬公噸新收穫的穀物,其中70萬公噸已交付。 Kerati司長指出,最新的2萬公噸白米交易有一個靈活的條件,允許中國從泰國進口任何類型的大米且無數量限制。該司正努力說服COFCO在100萬公噸採購合約中,簽署剩餘28萬公噸的採購協議。該司盼在今年內完成100萬公噸合約剩餘部分的交付。 去年泰國稻米出口中國38萬1,363公噸,同比下滑19%;出口額2.77億美元,同比減少10%;其中泰國茉莉香米(Hom Mali)為13萬7,623公噸,白米8萬5,663公噸,碎米(broken rice)10萬3,549公噸,其餘為糯米。 由於泰國稻米價格相對較高,致使中國推遲採購,造成在G2G協議下泰國向中國出口稻米已暫停幾年。 泰國政府設定今年的稻米出口目標為600萬公噸,略高於去年的572萬公噸;出口品項包括200萬公噸白米、150萬公噸泰國茉莉香米及150萬公噸蒸穀米(parboiled rice),其餘由巴吞他尼(Pathum Thani)香米、省級香米及糯米組成。 泰國2019年出口758萬公噸稻米;2020年出口額為37.2億美元,低於2019 年的42.7億美元。
A:資料來源: Bangkok Post,2021年6月28日 泰國工業部6月28日表示,由於汽車、空調及電子產品的產量增加,泰國5 月份製造業生產指數(MPI)連續第三個月上升,同比增長25.84%。路透社(Reuters)調查原預估為成長19.55%,4月份經修正後為17.97%,雖超出預期,但因去年的基數較低。
A:資料來源: Bangkok Post,2021年6月28日 泰國央行6月28日表示,由於旅遊業復甦緩慢,預計泰國經濟將在2023年第一季恢復至Covid-19大流行前的水準。該行將密切關注局勢發展,並準備在必要時採取措施。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6月28日報導辦理。 為防止北極海中央公海無管制漁業行為的國際協定於本年6月25日生效,該海域現況為海冰所覆蓋,尚未有國家開始商業捕魚,因地球暖化造成海冰面積減少。在國境未確定,且尚無資源管理措施來規範的北極海,協定生效後實際進行漁撈前,須採取防止濫捕等預防措施。 面向北極海各國沿岸起算超過200浬的中央北極海,被視為公海,大部分的國際組織尚未確定資源保護措施,因暖化海冰溶解海水表面擴大之際,倘無秩序漁業行為,則無法避免魚類資源及海洋生態系受到影響。因此北極海沿岸的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挪威、丹麥,以及關心該海域漁業的日本、中國大陸、南韓、冰島、歐盟等10個國家·組織,就「中央北極海公海防止無管制漁業協定」進行檢討·談判,在2018年10月採納完成協定簽署。 日本於2019年5月經國會認可,同年7月寄存,在第10個國家中國大陸寄存承諾書後,6月25日該協定生效。協定規定在北極海公海「締約國自行管理掛旗船,基於保護管理措施許可商業漁獲」,但現在時點並無保護管理措施,至有國際管理的架構為止,北極海公海則尚不能進行商業捕魚,協定有效期間為16年,締約國倘無異議可順延5年。 另北極沿海國的專屬經濟海域(EEZ)內,目前已有捕獲鱈魚及冰下魚等,推測在協定海域也有其他鱈魚及鰈魚等魚類棲息,魚種及資源量不明,將2年內擬定科學調查及監測相關聯合計畫,相關資料共享。依據相關報告,2018年北極海結冰面積平均471萬平方公里,比40年前減少約4成,除漁業可能海域擴大外,船舶航行及海底資源開發等,海洋權益受到注目。 按北極海是目前僅存兼具航行及漁業利益海域,先進國家皆相繼爭取聯合調查開發,後續成立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可能性極高,尤其該區是少數公海捕魚處女地,另北極海航線也可大幅縮短亞歐美距離,未來倘有國際管理組織成立,似應積極爭取加入以確保我漁業及交通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