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1)年9月6日報導,依日本財務省海關統計本年7月鮪魚進口狀況,冷藏品數量761公噸(較前一年同月減15%)、金額10億8,900萬日圓;冷凍品1萬4,500公噸(增6%)、金額119億4,200萬圓(增38%),加工品3,970公噸(減16%)、金額24億2,800萬日圓(減15%)。冷凍大目鮪GG(去鰓及去內臟)以臺灣產為主,受限年底運搬船數,預先考慮確保供給量,價格墊高至CIF每公斤836日圓(增55%),2019年12月以來首次單價超過800日圓/公斤。 冷凍大目鮪供給量有減少趨勢,本年3月以來持續比去年同期減少,至7月有回升,仍較去年同月減少18%;累計本年1~7月僅2萬7,567公噸(減21%);而冷凍大目鮪魚片(F)1,065公噸(增63%),3月以後每月維持超過1,000公噸高水準,單價為1,513日圓/公斤(增19%),較2月1,187日圓/公斤已持續上漲。 本年7月美國波士頓產生鮮大西洋黑鮪開始進口,數量30公噸為前一年同月3倍,因日本國產高級品不足,單價達2,786日圓/公斤(增18%)。進口墨西哥產養殖黑鮪143公噸(減10%),本年4月曾增加至335公噸,因新冠疫情造成消費不振轉向復甦的北米市場,出貨日本市場減少。澳洲產南方黑鮪因天候出海減少,7月數量跌落至118公噸(減47%),而紐西蘭產增至175公噸(增11%),澳洲產肉質較差單價僅988日圓/公斤(減19%),紐西蘭肉質油脂佳價格至1,443日圓/公斤(增15%),造成銷售有明顯差異。 按冷凍大目鮪是我國水產品出口日本大宗,市場行情受需求面影響大,因日本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已趨穩定,預期年底生魚片市場需求轉強,冷凍大目鮪價格有可能再創高峰。惟目前船上凍存及其他國家岸上庫存等係不確定因素,為維持市場穩定,似應注意供給面之調節。
A:
A:前項報導指出,印尼貿易部長Lutfi表示,歐盟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阻礙印尼產品的出口,考慮提出WTO爭端解決。L部長認為CBAM違反WTO規則,若實施,印尼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將需繳納額外成本,將使印尼產品更加昂貴,難以在歐盟市場競爭。目前印尼對歐盟的主要出口產品為棕櫚油和紡織品。 除歐盟外,英國和美國也正考慮制定類似CBAM的規定,目前印尼並非唯一打算提出抗議的國家,此前,巴西、南非、印度及中國曾對CBAM提出抗議,估計CBAM將帶給歐盟每年高達100億歐元的收入。
A: 據雅加達郵報報載,印尼總統左科威於本年8月26日出席印尼百大經濟學家座談會時,致詞表示「綠色經濟」、「中小企業數位化」、「提升原物料附加價值」為三大重點推動項目,要點如下: (一) 推動綠能產業:左科威總統表示政府刻正規劃設立綠色產業園區,該區將用於生產「綠色產品」,且園區內將只運用再生能源。 (二) 中小企業數位化:政府目標為推動印尼境內6,000萬家微中小型企業能將產品及服務上架到網路電子商務平台進行銷售及提供服務,惟目前印尼僅有1,550萬家微中小型企業達成此目標。左科威總統並表示,近期完成改版之線上單一作業系統(OSS)有利中小微型企業更快完成公司登記並展開業務。 (三) 提升原物料附加價值:印尼政府於2020年初已頒布礦業法令,規定鎳礦開挖後不得直接出口,必須在印尼境內加工提升附加價值後才能出口。未來此類規定可能將擴大適用於鋁土礦、黃金、銅、以及未精煉之棕櫚油等。 針對上述左科威總統政策目標,印尼民間智庫「經濟轉型中心(CORE)」執行主任Mohammad Faisal則表示,印尼推動中小企業數位化,仍須改善網路基礎設施問題,此外,就長遠目標而言,不應只將目標擺在協助業者產品或服務上架到電商平台,應協助印尼業者提升競爭力以利與外國產品競爭;至於提升原物料附加價值,F執行主任認為,大部分業者配合印尼法律,僅將原物料多做一兩道初級加工,例如鎳礦加工為鎳鐵或不鏽鋼,而非製成電池等成品,因此渠建議政府應再提高附加價值法定門檻。 資料來源及網址: 1. 雅加達郵報2021年8月27日報導 https://www.thejakartapost.com/academia/2021/07/09/manufacturing-a-technology-driven-recovery.html 2. 印尼總統府新聞稿 https://setkab.go.id/en/president-reveals-three-major-economic-strategies-at-workshop-for-100-indonesian-economists/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緬甸海關的統計顯示,自2020年10月以來,截至8月20日,緬甸已出口4萬8,336噸黑眼豆,創收2,670萬美元。目前,因歐洲需求旺盛使黑眼豆價格走高。由於化學殘留物含量低,外國偏好緬甸的黑眼豆。BayintNaung市場的業者表示,目前的價格是每噸1,000美元以上。 由於去年黑豆及木豆市場的不確定性,緬甸豆類及芝麻商人協會在2020年10月底建議豆農種植更多的黑眼豆,其主要種植地位於伊洛瓦底省、曼德勒省、勃固省、馬奎省及克倫邦。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商務部表示,緬甸自當前 2020-21 財年 10 月至 8 月 20 日期間已出口逾 6,715 噸大豆,約值 364 萬美元。由於邊境市場的強勁需求,大豆價格在每袋60緬斤(1緬斤等於1.6公斤)9.9萬緬幣至11萬緬幣之間波動。1月底,這種大豆的價格僅為每袋68,550緬幣,至6月初,在國外強勁需求帶動每袋售價上漲至逾8萬緬幣。 緬甸通常通過木姐邊境檢查站向中國運送大豆,除中國市場外,亦少量銷往泰國,並透過海運貿易運往印度。大豆用於生產油、動物飼料及其他非食品類之工業產品。前幾年緬甸大豆因種植面積下降面臨的巨大挑戰。在2013-14財年與2018-19財年之間,大豆種植面積減少逾4萬英畝。種子的品質對大豆的生產、榨油及加值產品具關鍵影響。商務部表示,緬甸大豆需要有關種植前疾病防治與收成後損失的技術支持,以及市場開拓。 由於具市场潜力,豆農已轉為種植大豆。在2019-20財年,緬甸的大豆種植面積逾36萬英畝,高於2018-19財年的34萬英畝。缅甸大豆出口量逐年顯著成长。緬甸2016年出口1,700噸大豆、2017年出口2,000噸、2018-19預算年度出口7,000噸以上。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食用油交易商表示,緬元貶值對食用棕櫚油市場產生不利影響,加上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的運輸問題,因此進口食用棕櫚油的價格維持漲勢。目前,18公升的罐裝價格飆升至1,160-1,180美元。價格受到緬幣匯率影響,在過去9個月裡,國內市場價格也出現每緬斤逾1,800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的落差。BayintNaung批發市場的統計顯示,棕櫚油在零售市場的價格逾每緬斤3,800緬幣。當時國外市場的棕櫚油價格為每噸 1,055-1,200 美元。根據緬甸海關的統計,在2020-21財年的前9個月(10月至6月),緬甸進口6.2億美元的棕櫚油。 緬甸食用油經銷商協會努力維護價格穩定、防止市場操縱、持續從國外進口棕櫚油以滿足國內需求,並以合理的價格將食用油分發給消費者,以及確保在進口油價上漲的情況下,不致出現省邦食用油短缺。國內食用油消費量估計為每年100萬噸。國內食用油產量只有40萬噸左右。為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每年進口食用油約70萬噸。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仰光黃金企業家協會(YGEA)的統計,國內黃金價格上漲每緬克170.8萬緬幣(約16.33克)。目前國內黃金價格居高不下係因貴金屬原料短缺、國際金價上漲,以及緬元貶值。目前,全球黃金價格為每盎司1,814美元,而美元對緬幣匯率升至約 1,800 緬幣的峰值。 5月12日,國內黃金價格創下每緬克170.9萬緬幣的歷史新高。因此,YGEA敦促其成員規範交易,以穩定國內黃金價格。此外,要求商店只出售小塊金條。該協會還在監控,以停止接受沒有黃金原材料的訂單,並停止遠程交易。黃金交易商表示,黃金價格最高為 157.55萬緬幣(6 月 11 日),最低為 154.3 萬緬幣(6 月 19 日)。黃金價格最高為158.7萬緬幣(7月9日),最低為156.23萬緬幣(7月26日)。8月份,則在157.28萬緬幣(8月3日)與169.8萬緬幣(8月31日)之間波動。
A: 日刊港都新聞本(2021)年9月1日報導,日本水產廳本年8月31日向財務省提交下年度預算案之概算需求總額為2,602億日圓,較2021年初增加35%。係依8月26日向自民黨提出之概算需求,提出運用漁民知識及利用勞動力,掌握資源狀況,及漁船汰換減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等列優先順位。 該廳認為核心重點為資源管理,「水產資源調查·評估推進事業等」概算增加 13% 至 87.64 億日圓,以加強漁船資源調查及漁民作業數據科學化,拉近漁民與科學之距離,目的在具高說服力之資源分析。運用資通信技術(ICT)目標在使市場卸魚記錄與市場交易記錄能可視化及活用;「智慧水產業推進事業」概算需求25.59億日圓約4.6倍,目前僅200個產地市場及漁業協同組(漁協)以電子方式提交卸魚數據,政策是明年增加至400個,該數據有助於資源管理及偷捕監控。 開發定置網管理技術、制定資源管理協定以科學管理總許可捕獲量(TAC)管轄外魚種等之「新資源管理系統建設促進事業」,要求增加20%至9.74億日圓。另彌補漁民減收之公積追加事業,自民黨水產部會長強烈要求下,需求2.2倍達449.99億日圓。 漁業結構改革綜合對策事業(盈利漁業)及水產業成長產業化沿岸地區創生事業(新漁船漁具租賃)等漁船汰換補貼,遭部分政府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批評將導致過度捕撈,但業界團體強烈希望保留。針對盈利漁業中,該廳指出,將支持汰建漁船,減少未增加捕撈能力船隻二氧化碳排放,並改善船上居住環境,在既有漁船可多使用多種漁法,盼驗證能源(消耗燃料)與漁獲量之狀況,概算約5.2 倍之100 億日圓。新的租賃事業要求則為14倍以上超過50億日圓,水產廳期待與業者團體協商,補助對象條件不僅嚴格,亦須獲得財政當局及納稅人之理解,預計從減碳角度切入討論。 在擔心核電廠排放處理水會造成評價受損等,要求增額支援福島周邊漁業,計畫將過去約17億日圓預算,增強競爭力和恢復銷售通路事業編至41億日圓規模;預定啟動新型態業務,提高福島漁船漁具租賃補貼率得高於其他縣。JF全漁業組合連合會曾擔心福島預算可能因處理水問題而增加,而水產廳的其他預算則被削減,結果之前所有與福島相關預算皆由復興廳認列。另包括加工流通業在內的產品開發及刺激需求、冷凍保存超過需求之水產品以平衡供應等水產品價值鏈事業,概算為2.2倍達 13 億日圓。 按日本水產廳預算基於結構改革,兼顧漁業管理與環保,相關政策符合國際趨勢,但導致漁撈能力增加之補貼恐難在WTO談判獲得認同。在運用資通訊技術方面,電子化漁獲量及市場流通記錄,我漁業署計畫已進行多年,並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資源運用效率、二氧化碳減排及船員居住空間等政策面似仍有改進空間。
A:德國媒體DW AKADEMIE本(110)年8月31日新聞報導,針對歐盟執委會規劃2035年起新車全面「零排放」,捷克總理Andrej Babis表示,歐盟氣候目標應以理性不傷害產業方式進行,而非基於意識形態。產業人士表示,車輛產業一向是捷克經濟發展的核心,約占工業產值26%,GDP 9% 以上,歐盟的「55套案」(Fit for 55)將直搗捷克終結共產政權後之經濟發展模式(也就是外國投資人利用捷克廉價勞力帶動捷克經濟發展之方式),儘管挑戰巨大,但必須面對並進行革命性改變。 捷克係斯柯達(Skoda)、現代(Hyundai)及豐田-標致-雪鐵龍 (TPCA)三家車廠之生廠基地,該等車廠均推出幾款電動車 (EV) 或混合動力車,但進度似有落後跡象,例如斯柯達目標是2030 年前,歐洲市場汽車銷售之一半以上是電動車,惟其母公司德國福斯汽車設定目標為 70% 。 斯柯達表示正將其母國捷克發展為「電動移動」(electromobility)樞紐中心,未來10年計畫將捷克境內3個工廠打造為電動車生產中心。至於其策略內容,捷克車輛公會表示,代工廠(OEM)的計畫一向是最高機密。許多捷克主要汽車或零組件製造商為外資擁有,意即策略性決策由母國決定,惟捷克投資局卡羅琳娜·科尼卡羅娃女士 (Karolina Konicarova)表示,捷克分公司正積極說服總部放手讓其發展電動車計畫。 車輛產業專家強調,轉型的挑戰可為機會及風險,捷克產業的升級將帶動研發和其他高附加價值服務,並促進整體經濟現代化。捷克車輛公會表示,我們處於賽跑的起始點,電動車市場仍在發展初期,我們還有機會,尤其許多國家正忙於處理疫情,但需要政府的全面支持。 捷克政府「交通 2020+」政策預計 2026 年前將投入 5000 萬歐元,與企業與捷克學術界進行科技合作,以支持永續交通的創新。業內人士表示,捷克政府亦應推出鼓勵民眾購買電動車措施,例如購車補助及強化充電站設置。捷克政府已承諾自72 億歐元歐盟復甦和韌性基金中,提撥12 億歐元用於永續和乾淨運輸移動項目。 捷克各界對政府支持建造20 億歐元的電動車電池廠計畫寄予厚望,依據相關消息,該投資計畫正與福斯洽談中。業界人士表示,該電池廠計畫發展結果將對捷克在電動車轉型扮演之關鍵角色釋出強烈訊息,另提醒捷克政府應確保完善的電池供應鏈及相關研發的支持。
A:資料來源:越南年輕人報網站,2021年8月31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科技部國家新創協助中心頃於2021年8月31日結合BambuUp新創連結平台舉辦線上「2021越南開放式新創及創業全境」報告啟動儀式。該中心表示,上述報告建立及發行,旨在為國家管理機構、組織、初創企業、企業、集團及投資者提供最新、多方面及全面資訊,協助及時掌握新創趨勢,進而獲得潛在合作及投資機會。 該報告內容主要包括: 1、提供越南及全球新創及創業之發展趨勢,具體分析關鍵領域新創趨勢,深入考察其面臨的挑戰及需求。 2、提供經濟主要發展領域的新創地圖,例如零售(retail)、金融科技(fintech)、教育科技(edutech)、醫療保健科技(healthtech)、經銷與銷售科技(martech & salestech)、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供應鏈(logistics)、農業科技(agtech & foodtech)、觀光及旅遊(travel & Tourism)。 3、提供政府及決策者規劃長期開放式新創及創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建議。 「2021年越南開放式新創及創業全景」報告內容將獲得越南國內外合作夥伴、新創團體、支持新創組織30多位顧問及50多位專家之支持及通過,並預計於2021年12月發行。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資料,2020年越南有近13萬5,000家新註冊企業;其中,3,000家為新創企業。據評估,越南活躍創業位居東南亞地區前3名,證明新創創業生態系統富有發展性及充滿吸引力。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西貢經濟時報,2021年8月31日 越南商工總會(VCCI)芹苴市分會Nguyễn Phương Lam會長於2021年8月3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企業經濟及法規之紓困措施」線上會議表示,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此次疫情爆發對該地區農漁產品造成嚴重影響,本年7月及8月該地區新冠肺炎確診案例6萬例,且確診案例遍布在13個省市,加上實施越南總理第16號指令,造成該地區企業種植及養殖加工生產陷入停頓狀態。 2021年6月至8月該地區共有1萬家企業倒閉及暫停營業,較本年上半年增加4,000家企業(本年1月至6月該地區倒閉及暫停營業企業共有6,000家),其中暫停營業企業占90%。本年8月30日共有14個產業公協會致函越南勞動聯合總團,建議協助勞工及企業度過疫情影響,並表示該地區實施「3就地」措施企業家數僅有15%至20%,其餘80%至85%企業係暫停生產狀態。 越南漁產品加工出口協會(VASEP)Trương Đình Hoè會長致函越南總理 稱,漁產品企業實施「3就地」措施家數僅有30%,其餘70%企業暫停生產。暫停營業即缺乏營收,但仍要支付多項經營費用,包括廠房租金、倉庫費、銀行貸款利息及勞工薪資等;據初步計算,倘暫停生產1家中小型漁產品工廠平均每月虧損達100億越盾(約43萬美元)。 VCCI芹苴市分會Nguyễn Phương Lam會長表示,由於湄公河三角洲地區主要產業為農產品及漁產品,倘收成作業延遲將嚴重影響生產效能,甚至造成原材料短缺,且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營運,將導致疫情後糧食短缺之問題。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Vnexpress報,2021年8月30日 根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1年前8月,越南對外投資金額(包括新投資及增資金額)達5億7,500萬美元,年增74.1%。其中,40件為新投資案,總註冊資本為1億5,010萬美元;13件為增資案,總增資金額達4億2,490萬美元,新投資案及增資案分別年增68.7%及3.8倍。 越南對外投資產業別,以科技暨專業領域、零售業、農林漁業以及輔助服務為主。其中,科技暨專業領域及零售業排名分居第1及第2位,總投資金額分別為2億7,080萬美元及1億5,100萬美元。 2021年前8月,美國居越南對外投資最多之目的國,金額達3億300萬美元,占53%投資總額,其次為柬埔寨、寮國及加拿大,金額分別為8,940萬美元、4,780萬美元及3,210萬美元。 迄8月20日,越南對外投資累計共1,428項目,總投資金額達218億美元。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2021年8月27日 越南商工總會(VCCI)主席武進祿於「越南-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協定實施1年:未來展況」線上研討會表示,雖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打擊越南企業績效,EVFTA協定適時發揮經濟恢復關鍵功能,自2020年8月1日EVFTA協定生效迄今,越南與歐盟雙邊出口關係深化,為越南經濟成長貢獻良多。 2020年前7月,EVFTA協定仍未生效前,越南出口至歐盟受疫情打擊,年降5.9%。EVFTA協定生效後,2020年8至12月,越南出口歐盟成長3.8%。2021年前半年,越南出口至歐盟穩定增長,年增18.3%,特別是農產品出口前景看好。 另一方面,在EVFTA協定輔助下,越南進口歐盟產品亦有改善,特別是電子零組件、原物料以及機械設備產品。2021年前半年,越南進口歐盟產品與2020年同期比較,暴增19.8%。 與其他自由貿易協定實施第1年成績比較,越南在EVFTA協定下出口金額獲得課稅優惠的比例較高。越南工商部表示,2020年8至12月,越南輸往歐盟產品金額獲得課稅優惠比例為14.8%,該比例與東協貿易協定(ATIGA)、印度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AIFTA)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比較,分別高出2倍、7倍以及2倍。而2021年前半年,越南輸往歐盟產品金額獲得課稅優惠比例已增加至29%。 在投資方面,武主席表示,在EVFTA協定透明管理下,成功為雙邊企業創造開放及有利的投資貿易環境,特別是越南企業亦從中獲得優質的投資來源,並從歐盟企業學習先進科技的體驗,從而促進越南工業科技的改進。
A:越南中小企業聯署請求政府採取減稅措施 資料來源:越南西頁日報 2021年8月31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面對新冠疫情肆虐造成之困境,胡志明市多家中小企業已呼籲至少5,000人線上聯署,向政府陳情。 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之97.8%,因各地企業採行之「3就地(就地生產、就地用餐、就地休息)」生產方案相當繁複,許多企業被迫停業。此外,「3就地」費用居高不下,場地、儲倉租賃費用,負擔沈重,因此許多企業發起線上聯署,預定募集5,000個電子簽名,並書面上呈政府。 主要訴求係建議政府對勞工、稅務、費用、財政及銀行等多項困難提供協助。在稅務及費用政策方面,企業希望2021年豁免加值稅,2022年及2023年連續2 加值稅減5成,2021年企業所得稅減5成,以及從疫情結束後連續3年減企業所得稅3 成。
A:一、越南媒體報導, 越南政府防疫措施: (一)越南總理范明正於8月30日主持會議,並分配COVID-19 指導委員會成員具體任務,包括范總理負責指導、管理指導委員會活動;副總理黎明凱擔任指導委員會副主席、財務與物流小組委員會負責人;副總理武德丹擔任指導委員會副主席、指導衛生小組委員會活動;副總理黎文成擔任指導委員會副主席、商品生產流通小組委員會負責人,以及國會副主席阮克定,擔任指導委員會副主席、進行國會及政府機構間協調工作。 (二)鑒於新冠肺炎疫情延續,越南勞工部提議追加9兆2,470億越盾(約4億美元)以支持許多貧困家庭、個體經營者及僱傭工人。在第4波疫情中,除了全國性26兆越盾(約11億美元)紓困計畫外,胡志明市另外推出額外支持計畫,近1兆8,000億越盾(約7,800萬美元),總額超過2兆5,000億越盾(約1.1億美元)。迄今為止,胡志明市已支付約1兆8,400 億越盾(約8,000萬美元)。
A:根據頃發布之第16號總統行政公報,及其調整後之「2021年年度債務政策指南」,今年由於對抗疫情、振興經濟和重建颶風受災區,提高債務限額,而明年預計外部貸款將減少。該指南大幅提高中央政府去年初通過之外債限額,從7億6,030萬美元增加到12億1,000萬美元,增幅59.14%,意即政府預計今年國際債務將比預估值增加4億4,970萬美元。爰政府每年下半年公佈下期債務政策,包括中央政府內外部承包貸款最高限額,及公部門債務,財政部可於必要時修改。 除外債外,該政府於2021年提高內債限額,從1億5,000萬美元增加至2億6,000萬美元,增幅達73%。內債淨額因此大幅下降,從1億零80萬美元大幅減少至5,630 萬美元。中央政府淨外債(償還債務後)大幅增加;從1億6,100萬美元增加到調整後之6億2,040萬美元。根據該國央行數據,截至今年3月31日,政府總外債為53億3,320萬美元,比去年增加5,790萬美元(1.1%),內債總額為7億8,940萬美元。 根據該「指南」之調整數據顯示,政府將放緩償還外債步伐。然而若11月總統大選未以公平透明方式進行,政府在面臨內部和國際社會壓力下,融資將遭挑戰。2018年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洲開發銀行(IDB)就曾因該國違反人權而凍結資金。加上美國國內法「尼加拉瓜法案」通過,下令直到該國有民主跡象前,禁止其行政部門對尼國放款。然而,WB和IDB由於疫情已放寬融資門檻,IMF上個月亦宣布將提供3億5,350萬美元以對抗Covid-19。
A:依據阿根廷政府公報2021年9月7日刊載生產部第525/2021號決議如下:阿根廷政府完成對自中國大陸進口之火花點火或壓縮點火引擎用之液態冷媒或水泵,流量及每台重量範圍分別為2m3/小時~18m3/小時及0.5公斤~18公斤,供非正廠原品之汰換市場銷售者;以及汽車、卡車、輕型卡車、小型貨車、農業設備、船艇、柴油發電機、移動式發電機、拖拉機及其他火花點火或壓縮點火之固定引擎用泵;惟鐵路及飛行用引擎及下列品牌之引擎除外:Kia、Mitsubishi、Caterpillar、Yue Jin、Chrysler、Cummins、Deutz及Suzuki(南方共市稅則號列8413.30.90)之反傾銷落日複查,並維持前經濟暨公共財政部2015年9月25日第1011/15號決議之規定,為期5年246%之從價稅。阿國海關將依相關法令,對旨揭產品採行非優惠性原產地管制措施。
A:依據阿根廷政府公報2021年9月3日刊載生產部第518/2021號決議如下: (一) 阿根廷生產部對自中國大陸及巴西進口之牛仔布(Denim),係指純棉或以棉為主之不同色紗之4枚斜紋(包括破斜紋)織物以下,其經紗為同一顏色,而緯紗為未漂白、漂白、染灰色或較經紗顏色淡之色度,每平方公尺重量不超過200公克者(南方共市稅則號列5208.43.00、5209.42.10、5209.42.90、5210.49.10、5211.42.10及5211.42.90)產品展開反傾銷落日複查。 (二) 本案在調查期間將維持阿根廷前生產部2016年9月6日第434/2016號決議判定之反傾銷稅,至本次複查結束為止。 (三) 本案利害關係人須依據生產部工業、知識經濟及對外貿易總署2020年6月8日第77/2020決議,下載問卷參與調查及申請文件審閱。同時,可於現行法規規定期限內,至阿國對外貿易委員會之網站(www.argentina.gob.ar/cnce/cuestionarios),索取相關問卷資料,另有關該委員會之文件審閱申請及關係人登記,亦須符合上述第77/2020決議規定。 (四) 阿國海關將依相關法令,對旨揭產品採行非優惠性原產地管制措施。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1.09.01 The Baltic Times 立陶宛政府週三原則批准社會保障和勞工部關於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將最低月工資提高 88 歐元至 730 歐元的提議。 社會保障和勞工部長 Monika Navickiene 向內閣報告表示,該提案符合財政部最新的經濟發展預測。N部長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獲得 COVID-19 免疫力的人數正在增加,經濟活動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失業人數正在減少,工作機會正在增加,經濟學家預測經濟將快速增長。” 該部表示,這將是十年來最顯著的最低工資增長之一。較早的提議要求將最低工資提高 61 歐元,即 9.5%,至 703 歐元。該提案預計將於週五提交給由政府、雇主和工會組成的三方委員會(Tripartite Council)。內閣可能會在 10 月份通過其最終決定,然後將明年的預算草案提交議會批准。 立陶宛最低工資於去(2020)年 1 月從 607 歐元上調至 642 歐元(稅前)。 立陶宛勞動法只允許針對非熟練勞動力支付最低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