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依據日本農業新聞本(109)年4月1日報導辦理。 農林水產省生產局依「有機農業促進法」規定,向糧食、農業及農村政策審議會提報未來10年推動有機農業之基本方針。在預測未來有機食品市場規模逐漸擴大下,訂定2030年國產有機食品市占率為84%,為達成該目標,未來施政主要重點為建立生產者間之網絡及設立可安定供應之行銷據點。 日本有機食品市場規模2017年推估為1,850億日圓,若以市場往年成長情形估算,2030年將達到3,283億日圓。為配合市場規模擴大,方針中訂有2030年之業績目標:(一)有機面積6萬3,000公頃;(二)從事有機業者3萬6,000人;(三) 國產有機食品市占率84%;(四)一週至少採購有機食品一次之消費者比率為25%。上述目標中,有機之面積及從業人數為2009年的3倍,市占率及消費者比率是2017年的1.4倍。 為達成上述目標,未來農水省推動有機農業之重點工作項目有:(一)有機JAS制度之研修;(二)培育指導人才;(三) 建立生產據點及生產者間之網絡,以擴大供應量;(四)多樣化之銷售機會;(五)提供有機農作物標示等資訊,以增進消費者認知,進而促進購買及消費;(六)開發及確立適地之栽培技術。 有關新版推動有機農業之基本方針等相關資料,請逕上農林水產省網站查閱。網址:https://www.maff.go.jp/j/council/seisaku/kazyu/r01_8/index.html#02
A:依據2020年4月3日日刊工業新聞報導Impress Corporation媒體暨出版公司公布資料,2019年日本無人機市場規模為1,409億日圓,預估2020年增加37%,成為1,932億日圓,後續呈現逐年成長趨勢,2025年達到6,427億日圓,為2019年的4.56倍。 其中由於大型無人機可廣泛用於貨物搬運、檢查設備等商業用途,預估市場需求較高,帶動機體市場規模於2025年達到1,229億日圓。在解決人才培育等問題後,物流、保全等服務需求將大增,預估2025年無人機服務市場規模為4,426億日圓。另,在普及應用無人機檢測基地台、鐵塔及工廠等設施後,製造電池、維修、保險及飛行操作教學等需求亦增加,2025年周邊服務市場規模達到771億日圓。 日本政府鑑於全球無人機製造商以中國大陸廠商為主,考量使用外國無人機可能涉及國家及資訊安全等疑慮,計劃鼓勵企業排除使用外國產品,並以補助方式加速廠商研製國產無人機,目前已由經濟產業省提出「促進特定高度情報通信技術活用系統之開發供給及導入相關法」草案,正由國會審查中。 日本政府國家安全保障局(NSS)認為利用中國大陸製無人機拍攝的影像會自動傳輸至中國大陸,安全上可虞,目前防衛省、海上保安廳及警察廳不使用中國大陸製無人機,惟日本國土交通省、環境省及相關經濟機構廣泛運用中國大陸製無人機於災害勘查,河川、水壩及國家公園調查等用途,在當前尚無替代品之情況下,暫時無法比照美國全面禁用中國大陸製產品。
A: 依據日本農業新聞本(109)年4月3日報導辦理。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大下,國際糧食貿易已開始發生變化。在各國陸續採取入境管制及物流漸受波及下,部分國家已對小麥及稻米等採取輸出限制措施,致國際穀物市場有上揚趨勢。 生活基本食品如稻米、小麥及食用油等,從3月中旬開始出現限制輸出之徵兆。依據糧農組織(FAO)最新之線上穀物資訊刊物-MNR「糧食輸出限制訊息」,俄羅斯及塞爾維亞已開始限制糧食輸出,隨之3月下旬越南、哈薩克等國亦限制輸出。依路透社等報導,世界最大小麥輸出國-俄羅斯以供應國內優先為由,設定4-6月穀物輸出之上限數量為700萬公噸(正常時期是無輸出上限規定,去年同時期輸出實績為720萬公噸)。目前穀物加工品等已停止輸出,輸出業者擔心俄羅斯政府會採取更嚴格之輸出限制規定。 位於東歐之塞爾維亞已暫停葵花油、酵母等輸出。越南為世界第3大稻米輸出國(每年輸出稻米700萬公噸),曾規定3月下旬停止稻米新訂輸出契約,惟因業者反彈,政府未來將視產量、庫存及輸出申請情形等再予定奪。印度為世界最大稻米輸出國,將限制稻米及小麥輸出,改以優先核配給國內貧困人民。柬埔寨除香米等部分品種外,亦已開始限制稻米輸出。哈薩克規定4月15日前禁止輸出小麥粉、砂糖、葵花油及部分蔬果。烏克蘭則將視疫情感染情形,檢討小麥等是否採輸出限制。 至西方主要穀物輸出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及歐洲各國,目前則尚無對糧食限制輸出之議。再者,3月30日召開之20國貿易部長緊急視訊會議中,各國亦取得在新型肺炎疫情結束前,不要過度採取貿易限制措施,以確保國際間包含糧食等產品能充分供應之共識。另3月31日FAO、WHO及WTO之秘書長共同發表聲明,籲請各國勿採取過度之輸出限制。 農水省表示,日本從上述有輸出設限國家之進口實績不多,故其影響有限。惟民間研究單位提醒,政府應有最壞之打算並做好風險管理工作,當務之急為建立良好生產條件之日本農業。
A: 依據日本港新聞本(2020)年3月30日報導辦理。 日本專家學者應水產廳要求,於去年5月發起「開創未來智慧漁業研究會」(會長.北海道大學宮下和志教授),嗣於3月27日向水產廳提出「利用資通信科技(ICT)實現永續發展的漁業(智慧漁業)」建議書,並舉行記者會。為改變漁業現場對智慧漁業不良印象,提出成功案例並設定透明公開收集科學數據的範疇,標準化數據減輕鍵盤輸入負担,並培育理解智慧化重要性的人材等。 至於智慧漁業努力方向如下:1、收集漁獲與大環境資訊以掌握資源狀況,提昇資源管理與生產力,並開發商機;2、提高搜索漁場效率,帶動收入增加與確保從事漁業人員;3、提高水產養殖業生產力;4、加強生產與加工.流通業的合作,提高其生產力。 建議內容中,對於智慧漁業導入漁業現場時,可能添增新的工作之困擾提出對策,因漁業現場難以感受到資源管理的可持續捕獲的好處,故用漁獲報告書的簡化、預測漁場減少油料成本、回港前先作好漁獲報告可減輕市場業務等等實際成功案例,在漁業第一線進行宣傳並證明效果,此亦對具開拓性事業提供補貼和投資等獎勵措施。 至於公開漁場和魚價等與漁業直接相關的商業數據方面,漁民趨向保守。故政府應將此資料料僅供內參而和一般公開資料分開處理,營造有關人士安心提供資料的環境。此外魚種俗名因地而異,全國必需進行標準化,讓各地的漁獲報告書或漁協傳票等等可自動轉換或手工修正名稱。 宮下會長並指出,需重視漁業現場的意識改革,有必要創造學習與了解智慧漁業優點的機會,培養不排斥智慧漁業的年輕人。因年輕人在前輩面前很難吐露心聲,故營造年輕人與前輩進行意見交換的場合也非常重要,且應先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後再投入預算。
A: 依據東京電力公司官網資料及電器新聞本(2020)年3月30日報導,東京電力於本年3月27日針對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作業制定《2020年中長期除役實施計畫》。該計畫相較東電過去所訂定的《中長期Roadmap》,更加具體列出截至2031年福島核電廠除役作業之時程,包括汙染水處理對策及核融溶物取出等預定時程。 《2020年中長期除役實施計畫》要點扼陳如次: 汙染水處理:評估設置去除第1號至第3號機組反應爐所在建築物滯留水α核種的裝置,於2021年度中起開始製作並設置;另持續評估高放射線量淤泥去除輻射汙染裝置,並於2023年度前導入移送之設備。 核廢料取出作業:自2023年度(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後逐步擴大取出福島第一核電廠第2號機組的核廢料,並期於2031年開始進行第3號機組核廢料取出作業。 廢棄物處理:(1)努力增設固體廢棄物儲藏庫;(2)為使當地企業容易進入核電廠除役事業,每年4月公開為期3年的採購計畫,並舉行說明會。 按東京電力依據「原子力損害賠償廢爐等推進機構」技術建議,於2019年12月27日修訂《中長期Roadmap》,其中明記除役結束前之期間,從保管池取出已使用燃料以及取出核融溶物等各除役階段的具體對策。《2020年中長期除役實施計畫》即係為達成《中長期Roadmap》揭櫫之目標,就未來10年期間針對汙染水處理對策等訂定具體作業時程。 檢附下列資料,併請鑒參: 《2020年中長期除役實施計畫》:http://www.tepco.co.jp/decommission/information/newsrelease/reference/pdf/2020/1h/rf_20200327_1.pdf,該計畫每年都將被重新審視。 2019年12月27日修訂之《中長期Roadmap》:http://www.tepco.co.jp/decommission/information/committee/roadmap/2019-j.html。
A:日本厚生勞動省與Line及時通訊軟體合作,從3月31日至4月1日,針對8,300萬用戶發送詢問體溫(是否超過37.5度)、身體狀況、咳嗽、何時發現異常症狀及是否是兩週內返國者等內容之問卷,協助調查可能發生群聚感染區域及掌握民眾健康狀況,作為政府研擬因應對策之參考。第2次調查預定4月5日舉行。
A: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影響,日本汽車大廠2020年2月全球產量減少18%,114萬1,214輛。在國大陸產量較去年同期銳減86%,僅有2萬9,911輛。在日本國內產量減少10%,73萬3,577輛。 日本汽車大廠在泰國工廠亦陸續宣布暫停生產活動,其中三菱汽車:4月1日至中、下旬3工廠停工。HONDA3月30日起2工廠停工。MAZDA3月30日起停工10日。另,TOYOTA除4月7-17日泰國3工廠停工之外,3月30日至4月3日俄羅斯工廠停工,4月起亦預定暫停國內數處工廠的生產。
A:緬甸歐洲商會(EuroCham)於3月30日發表COVID-19疫情對緬甸歐洲公司經濟影響調查報告,顯示該商會60%以上會員已經受到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嚴重或中度影響,預估收入損失將在30%到50%以上,中小企業是其中受影響最大的領域,零售、製造業及農業首當其衝,商品以汽車、快速消費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受衝擊最大。 EuroCham調查33家活躍於緬甸歐洲企業,評估這些企業蒙受COVID-19爆發的經濟影響以及對振興措施之期望。有一半的受訪中小企業預估經濟損失在30%到50%以上,其中包括與快速消費品,零售,製造業和農業有關的損失,而大型公司則更有能力減輕影響,多數人估計損失不到30%。調查顯示,汽車行業有一半的公司預計其收入損失將超過50%。 雖然緬甸政府已提出刺激經濟方案,包括1000億緬元(約合7200萬美元)貸款,放寬納稅期限及對當地企業免稅,央行兩次下調基本利率,以因應由於COVID-19導致緬甸整體經濟放緩情勢。有2/3歐洲公司表示,緬甸政府採取紓困措施對其業務影響不大。EuroCham 表示,COVID-19疫情已經導致緬甸整體經濟放緩,如疫情無法盡快遏制,可能會導致緬甸整全面爆發經濟危機。自1月下旬以來,疫情繼續襲擊緬甸的旅遊業,邊境貿易和出口部門以及相關企業,給生產者、出口商及和工人造成了巨大損失。 EuroCham彙整歐洲廠商對緬甸政府的3 項期待:加快進口程序和通關程序,以幫助進出口企業應對貿易快速變化;為進出口公司提供補貼及救濟,以維持強勁穩定的供應鏈;以及降低今年的企業稅,以確保遭受影響的公司有足夠的資金。 此外,歐商受訪時表示,要能從COVID-19衝擊中恢復,需取決於所有行業的供應鏈如何恢復反應,有一半受訪廠商預估,如疫情獲得遏止,緬甸經濟可在6個月內恢復。
A:國際知名經濟預測諮詢公司IHS Markit於4月1日發布緬甸製造業PMI最新報告,緬甸3月份PMI下跌至45.3,為2015年12月開始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不僅產出量、新訂單及庫存減少,供應商交貨時間也是有記錄以來最長。報告指出受到3月份新冠病毒爆發影響,緬甸製造業各項指標均創下歷史新低,製造業在未來12個月內前景黯淡。 緬甸PMI在1月尚維持呈成長之52.7,2月份則已受到疫情影響,下跌至49.8,為連續15個月以來首度衰退,2月份在產出、新訂單仍維持微幅成長,就業穩定,只有成品庫存減少,3月份全球需求收縮,製造業新訂單量迅速下降,終結16個月以來成長,產出急劇減少,工廠減工裁員,供應商交貨時間也是有記錄以來最長的。眼下全球疫情爆發,全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未來產出指數(Future Output Index)更創歷史新低。 IHS Markit發布的PMI是一套逐月公布的綜合性經濟先行指標,該指數根據新訂單、產出、就業、供應商交貨時間及採購庫存等指標計算得出,以50作為衡量製造業是否擴張或陷入衰退的衡量點。
A:印尼工業部中小企業總司長Gati Wibawaningsih表示,印尼自3月上旬爆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以來,中小企業面臨原物料供應不足,使平均出貨量下降了50-70%,約有43,000個中小企業及15萬名工人直接受影響。 Gati 總司長表示,為了應對及減緩COVID-19疫情的衝擊,工業部將向財政部建議提供低利軟貸款(soft loans),使企業能支付因COVID-19而被解僱的工人工資,工業部並與電商平台,包括Tokopedia、Bukalapak、Shopee、Blibli等合作以幫助拓銷印尼中小企業產品。 至於製造業不易獲得所需之原物料問題,Gati 總司長說,工業部將與國內原物料工業及貿易商協調將若干比例分配給中小企業以免影響生產。此外,政府還以延遲信用付款方式幫助中小企業使其無需擔心信貸支付到期問題。 另外,為減少疫情對以手工藝品為主的中小企業產品出口影響,印尼工業部也將與外交部協調向海外市場推廣印尼的手工藝品。
A: 為防堵新冠病毒疫情擴大,新加坡餐飲場所自本(2020)年4月7日至5月4日僅提供送餐和外帶服務,禁止內用,因此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本年4月4日公布「送餐振興配套」,以協助餐飲業者分攤送餐成本。 在上述防疫期間利用Deliveroo、foodpanda和GrabFood等送餐平臺的餐飲業者,ESG將分攤其須支付外送業者的傭金5%,惟須是在廚房準備,能讓顧客立即食用的餐點,適用對象包括小販攤位、咖啡廳、餐館和餐飲供應商等。專賣零食、冰淇淋等預先包裝好之食品零售商將無法受惠。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年4月2日報導,金融資訊公司IHS Markit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由於全球經濟遭受新冠疫情重創,東協國家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本年2月的50.2跌至3月的43.4,創下歷年新低(謹註:指數高於50顯示製造業處於擴張,低於50則代表萎縮)。 前揭報告指出,東協國家製造業全面萎縮,又以新加坡最為嚴重,本年3月僅27.7,較2月下跌了18.1,創下自2012年7月以來最低點和最大跌幅。 IHS Markit經濟分析師Lewis Cooper表示,各國為了防堵疫情而實施各類限制措施,導致經濟活動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市場情緒跌至谷底,預計疫情對業者帶來的影響至少持續數月,甚至更久。 荷蘭國際集團(ING)亦針對亞洲8國,包括: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韓國、台灣和中國的PMI發表評論,其中除了台灣和中國,其他國家PMI全部下跌;台灣3月的PMI為50.4,中國則從2月的40.3回升至3月的50.1。 報告指出,中國PMI隨著疫情趨緩而出現反彈,惟其他多數經濟體的製造業前景堪憂,各國的閉關措施將進一步影響製造業活動。
A: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109)年4月2日報導,鑒於新冠病毒疫情打亂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本年4月1日表示,星國將加快農產品「30•30願景」之進程。 謹查,目前新加坡僅利用少於1%之土地作為農業用途,本地生產之食品約僅佔全國人民所需的10%,其餘90%需自其他170餘國進口。 為了提高糧食自給率,新加坡政府於2019年訂立了新加坡農產品「30•30願景」,盼至2030年時,本地自產農產品可滿足全國民眾30%的營養需求(其中蔬果20%、魚雞等蛋白質10%),目前新加坡政府已積極實施3大措施,以確保糧食供應充足,包括:(1)與國際合作,從各國進口食物;(2)與當地企業合作,確保食物儲備;(3)利用科技提高國內食品生產力。 新加坡將結合科技研究局、學術和民間事業團體等不同機構的力量,探討如何最好地加強研發和整體規劃,並推出相關支持與優惠政策。 過去兩週以來,新加坡已與紐西蘭、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和緬甸等國簽署聯合聲明,以確保在疫情蔓延下,各國即使對人員活動加以限制,仍應繼續保持貿易和物流之正常運作。
A:海地::確診個案維持18例,無死亡個案。海地法國醫院業因上週有肺炎患者求診,因迄無檢驗結果及缺乏防護設備而只能宣布停業。 千里達及托巴哥:確診個案增至98例,增加4例,死亡6例,增加1例。千國政府宣布航班禁止起降延至4月30日。設於千國之加勒比海公衛署(CAPPHA)表示檢驗試劑漸不足,刻緊急洽購。 安地卡及巴布達:總理頃宣布確診增加6例,累計達15例,無死亡個案。鑒於安國疫情日益嚴重,政府表示原4/2至4/8間禁止外出令可能延長至4/15日。
A:巴拿馬:確診個案增至1,673例,增加198例,死亡42例,增加5例。 巴總統Laurentino Cortizo於昨(2)日簽署139號法令,政府得運用巴國主權基金(FAP)對抗疫情,動用規模依法可達GDP之2%約13億美元,惟需於5年內償還。另拉美開發銀行(CAF)捐贈巴國40萬美元以購買呼吸器。
A:巴拿馬:確診個案增至1,475例,增加158例,死亡37例,增加5例。 為維持世界各地防疫物資之正常運送,巴政府仍維持巴拿馬運河每日35艘船、24小時運作之正常通行,惟同時亦實施嚴格防疫措施,如對運河區9千名工作員工實施分時辦公、提供安全的住宿及防護設備,至通行之船隻除必須提供船上人員之健康狀況報告外,運河管理處並將派員上船檢查,如被發現申報不實,將處以罰鍰,另如發現有確診案例,船上必須立即升起黃色旗幟,全船禁止人員上下。另巴衛生部決定徵用由陸資興建甫落成之Amador國際會議中心為檢測中心,以擴大檢測速度及範圍。
A:海地:確診個案增至18例,增加2例,無死亡個案。由於海地全國皆無公共停屍間,而在擁有300萬人口的整個首都有約300個民間停屍間,但政府並無制定任何遺體處理規定,此已引起人民之恐慌。 千里達及托巴哥:確診個案增至94例,增加4例,死亡維持5例。千國即日起關閉機場至4/30止。 安地卡及巴布達:確診個案增加2例,累計9例,無死亡個案。安國政府表示預計1週內本國內將可自行進行病毒檢測,目前疑似樣本皆送至千里達島檢驗。另預計下週將有35台呼吸器送達安國。
A:尼加拉瓜:本日確診及死亡個案維持5例及1例。 尼國自4月4日至14日聖週期間政府各部門休長假,並持續推動觀光、文化等活動。尼國會議長Gustavo Porras稱已有16,000位尼國民眾自歐美疫區返國,惟衛生部持續掌握中,似警告尼國恐疫情爆發。
A:哥斯大黎加:確診個案增至416例,增加20例,死亡維持2例。 哥教育部決定延長停課,復課期程未定。另4/3至4/12聖週期間除車輛管制外,亦僅限餐飲外送、醫療、超市、加油站、銀行等民生必需營業,旅館亦僅限接待外籍人士及長住旅客。
A:尼加拉瓜4/1確診及死亡個案維持5例及1例,政府加強宣導考慮民眾生計,爰不採禁止外出令。 我國亞東醫院專家於尼國時間昨(4/31)日晚間與尼國衛生相關部會首長召開視訊會議,本日本館捐贈3,800件防護衣及10萬雙鞋套等,尼政府至為感謝。 另尼京機場除美國撤僑班機外已無其他航班,未來原則上僅餘墨西哥航空飛航,另跨國客運公司亦公告尼政府已禁止出境赴哥斯大黎加,爰尼國已幾無國際交通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