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Moody's)頃發布「亞洲太平洋經濟預測報告」中表示,儘管Omicron新變種病毒株及氣候變化惡劣,可能對全球供應鏈構成風險,然該機構預測2022年馬來西亞出口領域仍將維持成長趨勢,且貿易發展步伐穩健,將續引領馬國重新回到疫情前的成長步伐。   該機構指出,新加坡與馬國間的疫苗接種者旅遊走廊宣布暫停,重新開放國際旅遊極可能被迫展延。廣泛封鎖的可能性不大,端視疫苗對變種病毒的有效程度。與此同時,馬國於上(2021)年11月貿易出口上升32.4%,較10月漲幅25.5%為優;同期進口亦成長38%,顯示國內情勢獲改善,受惠於政府放寬行動管制措施。另外,電子和汽車晶片產品亦推動出口成長。電子與電機產品的出口維持強勁,全球仍面臨半導體短缺以及市場需求殷切的問題。晶片短缺的情況將延伸至2022年,將支撐馬國製造業。”   穆迪機構認為,馬國於未來數月的原油出口,預料將呈現起落不定格局,全球經濟正面對變種病毒Omicron掀起旅遊限制及石油輸出國組織針對產量目標展開討論。至於棕油出口上揚90%,主要是出口額和產量皆增加所致。然2021年12月一場大水災,加上外勞短缺,可能削減未來幾個月棕油供應量,棕油主要消費國中國大陸的部分城市,正落實嚴謹的新冠疫情管制政策及面對工廠關閉的問題。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CA國際(ECA International)日前發佈的「外派人員生活費調查」顯示,受物價飆漲影響,新加坡在去年全球外派人員生活費最昂貴城市排名第12名,較前(2020)年上升兩個名次;香港名列全球外派人員生活費最昂貴城市榜首,其後依序為日內瓦、東京、紐約和特拉維夫。新加坡在亞洲最昂貴城市則名列第7名,香港居首,之後依序為首爾、上海、廣州。該調查主要以生活費和住宿費為依據,針對全球121個國家或地區的208座城市展開研究。 ECA亞洲區域總監關禮廉(Lee Quane)表示,以調查的一籃子商品衡量,新加坡過去一年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日常用品的通貨膨脹伴隨房屋租金高漲,促使新加坡在全球排名上升兩名,同時星元對日元和美元匯率相對強勢。新加坡官方日前發佈數據顯示,星國物價連續11個月上升,去年11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比上升3.8%,創下近九年來最大漲幅。

A: 新加坡採購與物流管理學院(SIPMM)本(2022)年1月4日發佈最新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顯示,由於新訂單、新出口和工廠產出等關鍵指標加速成長,帶動星國製造業和電子業去(2021)年12月擴張速度加快,分別連續18個月和17個月擴張,儘管已維持近20個月擴張,經濟分析師均看好未來的成長動能。 新加坡製造業去年12月的採購經理指數為50.7(註:指數高於50顯示整體經濟處於擴張,低於50則代表萎縮),較11月上升0.1;新訂單、新出口、工廠產出、庫存和就業等加速增長,亦帶動電子業採購經理指數上升至51,比11月增加0.2。 另金融資訊公司IHS Markit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去年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上升至58,不僅是歷來最高紀錄,在東協表現也最為亮眼。 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經濟分析師蔡學敏表示,新加坡製造業在本年上半年將能維持成長動能,儘管仍面對變種病毒omicron的風險,但經濟重新開啟和積壓訂單增加,將使製造業得以保持擴張。中國封鎖邊境和供應鏈中斷雖亦是風險,但新加坡製造業主要是由中間產品而非終端消費品組成,因此可能促使製造商將訂單轉移至新加坡和其他東協國家。 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顏聖充指出,新加坡製造業去年12月的供應商交貨量連續八個月擴張,幾乎無證據顯示疫情仍對供應鏈造成破壞,與前(2020)年3至10月供應鏈中斷帶來實質影響的情況不同。投入品價格指數亦連續18個月擴張,凸顯本年通貨膨脹風險,尤其是如果生產商將價格轉嫁給消費者。整體而言,預估新加坡製造業本年全年成長4%。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截至12月17日,在本小預算年度期間(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農產品出口額驟降至8.28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同期的9.19億美元減少9,070萬美元。出口商表示,交易因中國的進口規定及新冠肺炎預防措施而延誤。緬中邊境地區官方允許在雙邊交易中使用人民幣或緬幣,以鼓勵貿易。因此,預計未來幾個月貿易將會增長。中國占緬甸水果及蔬菜出口的90%。在上一個財年,中國關閉邊境站對果農產生不利影響。   在小預算年度期間,COVID-19疫情影響農畜產品、礦物及工業製成品的外國需求。另一方面,漁林產品等之出口則小幅增長。在出口方面,以農業表現最佳,佔總出口的37%。主要的出口農產包括食品、碎米、豆類及玉米等。另其他農產品蔬果、芝麻、乾茶葉、糖等亦出口到其他國家。緬甸農產品主要出口到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印尼及斯里蘭卡。在2020-21財年,儘管其他出口類別呈下降趨勢,但農業出口爆增至46億美元。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國內黃金市場的統計,在新年前夕,國內黃金價格已經上升到每緬克(0.578盎司或0.016公斤)182.3萬緬幣。由於國際黃金市場及美元兌換市場的上漲,國內金價正在上漲。目前,美元兌緬元的匯率固定在1,900緬幣左右,而國際黃金每盎司上漲1,829美元。國內黃金價格與國際黃金價格、美元匯率呈正相關關係。   去年9月份,國內市場的黃金價格達到每緬克222萬緬幣,而外匯匯率達到1美元兌3,000緬幣以上的高點。當月,由於緬元對美元的貶值,黃金需求旺盛,因此黃金采購訂單採預約制。此外,商店被要求只販售小塊的金條。黃金協會續監測及停止收受無實體黃金原料的訂單,並停止遠距離交易。   2021年1月,黃金價最低為每緬克131.6萬緬幣(1月28日),最高為每緬克133.6萬緬幣(1月6日)。2月3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為每緬克141萬緬幣,2月2日最低達到134萬緬幣。3月份,匯率在最高的139.1萬緬幣(3月25日)及最低的130.2萬緬幣(3月4日)間波動。價格最高為145.5萬緬幣(4月30日),最低為138.9緬幣(4月1日)。5月12日的價格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70.9萬緬幣,5月3日的價格達到最低水平144.7萬緬幣。黃金價格在6月份變動最高為157.55緬幣(6月11日),最低為154.3緬幣(6月19日)。7月份,黃金價格在156.2緬幣(7月26日)和158.7緬幣(7月9日)之間波動。8月份,黃金價格最低為157.28緬幣(8月3日),最高為169.8緬幣(8月31日)。9月份,當地的黃金價格最低為170.35萬緬幣(9月1日),最高為222萬緬幣(9月28日)。10月份,黃金價格在175萬緬幣(10月27日)與203萬緬幣(10月1日)之間。11月份,黃金價格在最高的181萬緬幣(11月6日)及最低的176.85緬幣(11月24日)之間波動。12月份,黃金價格在176.85緬幣(12月6日)和182.3緬幣(12月29日)之間波動。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若開邦漁業局負責人U Thet Oo表示,在2021-22財年小預算年度,從10月中旬到12月底的2個月多的時間裡,緬甸向孟加拉出口的水產品逾600萬美元,而在上一個財年的9個月內僅出口477萬美元。由於直接出口到孟加拉Teknaf陸地港口的船隻繳納所得稅,水產品出口在幾個月內就賺取大量的外國收入。漁業局與中央政府討論並採行有效的制度,以賺取較往年多的外匯。   若開邦實兌及貌奪邊境貿易站於2021年10月14日恢復運營。該局估計,自10月起可獲得額外收入,每噸船隻可獲5美元,船隻註冊可獲50美元。去年11月,計從 11 艘船賺取1,026美元。在2021年10月至12月期間,5千多噸淡水魚及魚乾出口產生逾667萬美元。其中75%的Rohita淡水魚類,65%的淡水產品出口到孟加拉。其他魚類、洋蔥、棕櫚糖及部分種子也出口孟加拉。緬甸的漁業產品通過孟加拉包裝並再出口到中東。若開邦的食米、干鳳尾魚、海魚、玉米、花生、檳榔等產品也出口到孟加拉,目前已停止運營。水產品透過仰光及緬甸上部地區進行貿易。

A:一、菲媒報導,菲國環境自然資源部(DENR)近期解除自2017年實施之露天礦區開採禁令,鼓勵礦業投資以增加受疫情打擊之菲國政府收入。菲國礦物暨地球科學局(MGB)表示,約有9個開採計畫項目可因此受惠,一旦開始商業營運,估計政府每年可收取800億披索(約16億美元)之稅收及特許權規費。 二、 菲國2017年起禁止開採露天礦區,係因環保團體抨擊礦業對菲國生態環境造成無法回復之破壞,時任環境自然資源部部長Gina Lopez亦支持環團立場,認為菲國應以生態及環境保護為優先,提倡再生能源並反對採礦。惟菲國經濟受新冠疫情嚴重影響,政府積極尋求財務收入以振興經濟。  三、 菲國金屬礦如鎳、銅、黃金等礦藏資源豐富,據政府估計全國面積30萬平方公里,超過三分之一被認定含有豐富礦產蘊含量,然僅開發不到5%,具有相當發展潛力。未來五、六年間當新開採計畫運作後,菲國每年從礦產開採可增加出口額將超過20億美元,2020年礦業僅占菲國GDP比重不到1%,爰菲政府極力開發礦業資源以增加對經濟發展之貢獻。 四、菲國雖礦藏豐富,現階段開發程度不高,看似有投資商機,惟採礦場所多位處於離島如巴拉望或偏遠山區等低度開發地區,需考量對當地自然生態及原住民生活之衝擊,遂環團長期以來反對菲國發展該行業,主管機關態度亦反覆不定,過往即有公權力強勢關閉採礦場之先例。本(111)年5月菲國將舉行總統大選,屆時新政府上任後對採礦業立場仍需觀察。

A:綜合美媒本(4)日報導,因應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疫情升溫,為確保已接種2劑新冠疫苗者具足夠保護力,美CDC更新已接種2劑疫苗者5個月後可接種加強劑,縮短原先核准的6個月間隔期,另建議5至11歲免疫力較弱孩童可在接種第2劑新冠疫苗後28天接種加強劑,目前5至11歲孩童僅可接種輝瑞新冠疫苗。FDA於3日擴大緊急授權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加強劑,CDC將於5日進行討論是否核准。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1月3日全美新冠確診病例數新增超過100萬,紐約州政府公布本月3日新增確診病例為51,698例,7天平均檢測陽性率持續上升達21.49%,紐約市及長島為全州疫情最嚴重地區,7天平均陽性率分別達22.31%及24.94%。 美國企業針對疫情升溫調整重返辦公室時程,高盛集團要求美國員工至本月18日前遠距工作,2月1日前須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摩根大通計劃2月1日前再行回復重返辦公室時程;花旗銀行要求員工本年前幾週遠距工作。紐約市公校雖按原計畫開學,然實行更多檢測措施如發放2百萬個快篩檢測盒、每週加倍PCR檢測及160個校外檢測站。              

A:美國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在數位時代,最受歡迎的電子設備是模擬半導體,其中包括已有91年歷史的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Inc.)所生產之模擬晶片產品,該公司於1970年代開始出品計算機而被消費者所知曉。 一位科技業資深主管表示,今年的供應鏈瓶頸已經對從iPhone到福特F-150汽車等所有產品的零組件都造成影響,並在模擬晶片領域尤為嚴重。模擬晶片處理輸入的溫度、聲音及電流資料更像人類,具有許多層次。 總部位於Dallas的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係最大的模擬晶片製造商之一。1958年,該公司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據TrendForce研究公司,德州儀器市值之所以高達1,700億美元,主要其在模擬晶片領域擁有主導地位,今年生產之模擬晶片在全球市場市占率介於17%-20%之間。 除德州儀器外,其他主要模擬晶片製造商包括總部位於麻薩諸塞州Wilmington的Analog Devices Inc. (ADI),以及Infineon Technologies和STMicroelectronics 等2家歐洲企業。 德州儀器位於德州Richardson,耗資60億美元的新工廠,定於2022年下半年投入營運。目前正加碼投資數百億美元建設新廠房,預計於2022年在德州Shermen的2個工廠即將開始動工。該公司執行長Rich Templeton表示,公司不可能在1、2年內對產能規劃作出實質性改變。 德州儀器在全球有15個生產基地,該公司也是蘋果供應商,擁有8個和蘋果供應鏈相關的生產基地,包括位於德州、緬因州、臺灣、日本及中國四川的工廠。據TrendForce研究公司12月報告,模擬晶片製造商接獲汽車產業客戶訂單已排至2022年底,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將面臨長達數個月等待及價格上漲情況。

A:彭博社盤整本年度全球大事,表示全球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對2021年寄予厚望,然本年卻充滿更多混亂及不確定,包含:Covid-19變種、供應鏈混亂及經濟動盪,使全球朝向新常態發展。 疫情至今已奪走超過500萬人的性命,更有數千萬人遭遇疾病及經濟困境,每當以為Covid-19的變種病毒消失時,又會有新的變種病毒出現,目前最新的變種病毒威脅即是Omicron;且接種疫苗與否亦受到關注,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疫情又達到新一波高峰,然世界上仍有許多貧窮地區等待接受疫苗。 股市於2021年依然繁榮且房價飆升,且美國終於開放國際旅客,即使中國恆大集團身陷債務危機或油價及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帶動的連鎖反應,仍無法抵擋投資者的熱情;然而,隨著經濟復甦,供應鏈因缺貨及缺工問題嚴重受到影響,勞動市場供不應求,推升工資上漲,但物價上漲給家庭帶來嚴重壓力,且短期內沒有舒緩的跡象,世界將迎來通貨膨脹的新時代。 美中緊張關係將延續至2022年並繼續成為主要話題,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狀況也同樣令人擔憂,難民不斷前往歐洲的場景依舊令人不安;然今年亦有氣候變遷帶動許多政治投入的一年,COP26氣候峰會的成果超乎預期,隨著野火、乾旱及淹水不斷在世界各地發生,氣候議題的迫切性變得更加明顯;另外,本年加密貨幣成為熱門議題,也成為無法輕忽的金融資產。  

A:美國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駭客及勒索軟體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營運商、政府機構及民營公司等的網路攻擊,促使拜登政府在2021年就網路安全問題採取重大行動。2022年,美國安全部門將面臨進一步網路改革、勞動力短缺、以及來自勒索軟體組織的持續威脅。 美國拜登總統在2021年5月頒布行政命令改變政府以往對網路不干預做法,即制定自願性指導方針且幾乎沒有監督。政府持續不斷地告知對國內網路基礎設施至關重要的企業,對它們的具體期望。現在,部份產業的公司需要向政府報告網路攻擊事件,並指派專員與官員聯絡,且網路設計必須符合零信任原則(Zero-trust Principles)。 2021年7月,美國參議院批准Chris Inglis擔任首位國家網路安全工作核心主管職務。I主任表示,美國政府將採取果斷行動,將與執行航空業標準相同。當企業從事國家利益所依賴的關鍵活動時,政府很可能需要介入及進行監管。  

A:美國權威調查機構J.D. Power預測,2021年美國汽車總銷量略低於1,500萬輛,略高於2020年銷售量,2020年因疫情爆發致銷售下滑,但仍遠低過去連續5年之年銷量1,700萬輛水準。 美國消費者於2021年春季開始從疫情復甦購買新車,但車廠於夏季開始面臨全球晶片短缺,下半年汽車銷售量因此受到影響,儘管預計晶片短缺情形將於未來幾個月內減緩,然預測今年汽車銷售依舊疲軟;汽車交易平臺Edmunds預測,今年汽車銷售量將達到1,520輛,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RBC Capital)預測年銷量達1,580萬輛。 由於庫存不足導致汽車價格仍舊高居不下,J.D. Power估計,去年12月新車平均售價達到歷史新高45,700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20%,且二手車價創歷史新高推升新車價格,去年12月二手車平均交易價格為10,200美元,相較前年同期高出4,600美元,該公司數據分析總裁Thomas Kin表示,被抑制的消費需求導致庫存維持歷史新低,可能使汽車價格再創新高。

A:美國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以往,汽車製造商一直擔心電動車之續航里程及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需求可能低迷的問題。但隨著電動車技術不斷成長,原物料供應及汽車價格上漲,最終可能成為真正問題。而美國汽車市場於2021年遭遇之供應鏈相關挑戰,近期由於疫情升高,將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2021年對於汽車製造商是極不尋常的一年,汽車供應變得比需求更為重要,扭轉數十年來車廠生產過剩局面。此外,2021年通用汽車在美國本土市場銷售量自1960年代以來首次被豐田汽車超越。 豐田汽車於2021年取得之成功,更多係因其供應鏈,而非卓越的品質。田並未如通用及福特汽車面臨晶片及其他關鍵零件嚴重短缺情況。福特汽車於第2季、通用於第3季業績表現均不佳。在整個市場供不應求情況下,豐田汽車因庫存較為充足,而可銷售更多汽車。 在重要的電動車領域方面,供應鏈短缺情況預期將變得更差而非更好。全球對電動車普及的樂觀預測,與電池所需金屬供應的緩慢增加並不一致,此說明為何大型車廠均紛紛投入電池生產,並與礦業公司達成交易協議,此態勢將使擁有較強大供應協議的公司獲益。  

A: 美國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SONY在拉斯維加斯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宣布,加入製造電動車行列。SONY在展場公開一款全新4輪驅動7人座電動休旅車,同時宣布成立Sony Mobility Inc.,瞄準電動車市場。SONY表示,其原型車中有40個圖像傳感器,最終目標是達到在無人駕駛的第4級自駕水準。 SONY並表示,此係電子產品製造業與汽車工業交集而日漸深化的又一個例子。特斯拉正率領純電動車公司與傳統汽車製造商展開激烈競爭,電動車正進入激烈競爭的市場。 SONY執行長Kenichiro Yoshid於2020年9月曾表達該公司進入汽車市場的強烈興趣。Y執行長指出,SONY作為一家PlayStation遊戲機及電子產品製造商,在重新定義的行動領域方面處於優勢。與燃油汽車相比,電動車零件較少,且大多依賴軟體操控,此使得專門從事電子產品的公司更容易進入該領域。  

A:美國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日本豐田汽車受惠於全球晶片短缺影響,2021年在美國汽車銷售量首度超越美國通用汽車,年銷量比通用汽車多出11.4萬輛,成為全美年度汽車銷售冠軍。 據報載,日本豐田公司數十年來不斷擴大在美營運,2021年全美銷售量達230萬輛汽車,較前2020年成長約10%,相較之下,通用汽車受到晶片短缺所致,2021年銷量僅220萬輛,較前年下滑約13%,通用汽車過去數十年一直是全美銷售冠軍。 據分析師預測,其他外國汽車製造商及電動車巨擘特斯拉2021年銷售量亦飆升,韓國現代汽車2021年銷售量達738,081輛,較2020年漲19%,又Cox Automotive公司估計,馬自達、福斯及BMW汽車年銷量亦高於平均水準。  

A:日經新聞報導,350.org等環保組織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1,502家機構將部分或全面出售石化燃料資產,較2020年底增加195家機構,且增數為3年來最多。 這些機構管理的資產規模約40兆美元,撤資威脅能迫使企業重視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議題,也能避免投資價值因ESG風險而下滑 。 投資績效風險,也正助長這股撤資趨勢。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達成一項「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協議。煤炭等化石燃料需求減少,可能衝擊相關企業的獲利,壓低其股價和債券價格。  

A:綜合美媒報導,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發布命名為「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的新指數,顯示干擾物流並引發高通膨的全球供應鏈壓力,可能已經觸頂,此對美國政府而言,或許可以鬆一口氣。 模型顯示,全球供應鏈壓力目前呈現4.5個標準差,是1997年來未曾見過極端水準,但或許不久可以緩和。經濟學家指出,供應鏈干擾雖處於歷史高峰,但「已觸頂,且接下來可能開始緩和一些」。 在GSCPI中,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經濟學家整合幾個華爾街採用的供應鏈指標,包括散裝輪運價指標波羅的海乾貨指數、追蹤貨櫃輪費率Harpex指數,也納入勞工部計算來往美國空運成本的價格指數。  

A:彭博資訊報導,Susquehanna金融集團的研究報告顯示,12月晶片從下單到交貨的「前置時間」進一步拉長至25.8週,改寫歷史紀錄,代表客戶等待晶片交貨時間更久,也突顯數月來揮之不去的半導體短缺問題。 2021年12月業者採購半導體從下單到取得交貨時間,已延長至約25.8週,較11月增加6天,也創下2017年開始追蹤這項數據以來最長紀錄。 從蘋果到福特,許多企業因為無法獲得足夠的半導體供應來滿足產品需求,面臨損失數十億美元營收,加強取得零件相關努力,也推高生產成本。  

A:綜合美媒報導,全球市場對於鋰和其它電池原料的需求不斷上升,目前仍供不應求,讓已經歷10年價格下跌的電池原料在2021年價格飆升,預計將在2022年帶動電動車電池價格攀升;分析指出,經歷1年多的晶片荒後,下一波面臨的恐是電池原料短缺。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將從2020年的310萬輛,在2021年成長至560萬輛。 根據標普全球(S&P Global)2021年12月報告,鋰供不應求,耗盡庫存,而2022年需求將進一步成長,代表鋰將持續短缺。報告預估,2022年碳酸鋰的供應量將從2021年估計的49.7萬噸,增加至63.6萬噸,但需求量將從50.4萬噸攀升至64.1萬噸。

A:           電動汽車市場持續火熱,國際不同巨企紛紛進場,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與吉利(175)旗下電動車品牌極氪合作,擬於2024年推出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電動汽車。此外,日本電子巨企索尼宣布成立電動汽車部門,以及發布了一款全新的SUV型電動車原型。   吉利昨日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文,旗下電動車品牌極氪將與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合作,雙方計畫於2024年聯手推出全球首款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消費級智能駕駛電動汽車,即仍會設置軚盤及需要有駕駛執照的司機。   此次極氪進一步拓寬與Mobileye合作內容,極氪將深度整合Mobileye技術,面向用戶推出L4級的全新車型。該車型基於開放的SEA浩瀚架構打造,充分利用該架構在煞車、轉向和動力等方面的冗餘設計。雙方將在獨特的開放式合作(Open EyeQ)框架下,以6顆EyeQ5系統晶片為硬件基礎,實現極氪專有軟件技術與MobileyeTrue Redundancy傳感解決方案、責任敏感安全系統以及路網採集管理等技術的高效融合。    另外,外電報道,日本索尼(SONY)首席執行官吉田憲一郎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宣布,成立索尼移動公司(Sony Mobility Inc.),致力於將索尼的電動汽車商業化,另外,索尼還在會上發布了一款全新的SUV型電動車原型。對於全新的車型,吉田憲一郎表示,Vision-S SUV原型車是在安全、適應性和娛樂的基礎上開發的,車輛內部和外部一共安裝了40個傳感器來保障安全。同時,索尼表示,將於4月開始對電動汽車進行5G道路測試。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2-01-06/%e5%90%89%e5%88%a9%e5%a4%a5%e8%8b%b1%e7%89%b9%e7%88%be%e6%8e%a8%e8%87%aa%e5%8b%95%e8%bb%8a/3858691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