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義大利經濟發展部本(2022)年1月10日公告,為吸引外資投資義大利而於2017年實施之「投資義大利簽證計畫(Investor Visa for Italy)」,在2021年獲得良好成效,成功吸引4,000萬歐元外資投入義大利關鍵發展產業。 投資義大利簽證計畫主要係給予非歐盟之外國投資人優惠入境簽證,具有取得迅速、便捷、電子化等優點,取得資格包括:投資義大利國債200萬歐元、投資義大利公司50萬歐元、投資新創公司25萬歐元、捐獻慈善機構100萬歐元。 義大利經濟發展部數據統計,2021年共有64件投資簽證申請案,來自20個國家,主要為美國、俄羅斯及英國等,總計投資金額達到4,000萬歐元,部長Giancarlo Giorgetti對此表示,義大利政府將在關鍵產業持續招募可信賴之投資人,以促進經濟成長並協助部分營運困難企業重新啟動。
A:資料來源: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 2022年1月6日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1)月6日以「可口可樂公司需460kw(千瓦)之電力供應」(Coca-Cola wants 460kw power supply)為題,報導國際能源公司Turbulent史瓦帝尼分公司提議在史國工業城Matsapha附近之Lusushwana河流沿岸裝置漩渦型水力渦輪機(vortex turbines),以建立460kw之水力電廠,俾供可口可樂公司使用,提高該公司再生能源之供應比率。 該報導指出,該漩渦型水力電廠共2個機組,分別約270kw及180kw,位於Lusushwana河道上,2個機組差距約550公尺。該計畫目前由史國環保署(EEA)進行環境評估,並可納為史國達成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DG)之績效。此外,史國2019年策略發展路徑圖5大經濟成長優先領域亦包採礦與能源,此計畫亦將有助於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及提高國家收入。 該報導亦說明Turbulent Eswatini係Turbulent NV(比利時籍公司)合夥公司,Turbulent係世界級水力公司,且漩渦型發電機(Turbulent Vortex Generator)能以無害環境之方式開發河流電力。該公司服務包括系統標準化,工程研究、水力之水文評估、機組安裝及運營等;且該計畫將有助於提供當地企業之就業機會(尤其在施工階段所提供之就業機會),包括建築產業及電力服務市場,同時降低史國對南非及莫三比克之電力進口依賴,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暨非再生能源之電力需求。 另查,由於COP26大會暨國際減碳趨勢及史國2026年電力自主政策,國際再生能源大廠已紛紛向史國推薦各種再生能源科技,惟據悉再生能源多無法擔任基載電廠之任務,不僅電力供應不穩,且電力供應裝置容量(capacity)有限,恐仍無法符合史國之需求。另據悉,史國已通過獨立電廠(IPP)法案,廠商可自行建置再生能源電廠(自給自足),倘須與史電併網連接,則須先與史電協商達成協議。
A:資料來源: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聯邦環境署(UBA)官網 文號:1114010018號 為挽救氣候破壞減少對環境衝擊,德國新任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長Robert Habeck(綠黨)上任後即劍及履及,鎖定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加快氣候保護執行速度。據德新社(dpa)報導,該部將於4月前公布第一項包含緊急法律授權及專案項目之相關計畫,內容將包括:強制要求新建築裝設太陽能屋頂、綠色氫新融資計畫、以及對再生能源法(EEG)之修訂。目標設定於2022年底前完成法律、條例及措施修訂,並於2023年起生效實施。 此外,為增加風能及太陽能再生能源發電之建置,新政府希望2030年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至80%。惟依據相關產業協會(Branchenverband)初步估計,此一比例在2021年僅達42%。 目前德國陸上風機裝機容量約55GW,依據現行再生能源法EEG,德國2030年的陸上風機裝機容量應達71GW,而聯邦環境署(UBA)則設定105GW之更高目標。預計至2030年每年須增加約4至7GW,才能達到71至105GW之裝機目標。 另依據「陸上風電法」(Wind-an-Land-Gesetz)草案,德國2%土地將指定劃入陸上風電開發區,並由聯邦政府對陸上風電區域之指定、審查及環境保護制訂統一規範,以改善目前受限各邦法規不同,造成規劃及審查時程過長問題。 而聯邦經濟部為加快裝置陸上風機,希望透過縮短陸上風機與旋轉無線電信標(rotary radio beacon)及氣象雷達站之距離等措施,增加陸上風能短期潛力土地之開發。
A:資料來源: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德國新聞(n-tv) 文號:1114010017號 儘管連日來德國聯邦政府、邦政府及業主為挽救陷入困境之MV Werften造船廠進行談判,但均徒勞無功、無法達成協議。該集團已於今日(2022年1月10日)申請破產,並已獲Schwerin地方法院證實。 為挽救MV Werften造船廠1,900多個工作職位,德國聯邦政府、該廠所在之麥佛邦(Mecklenburg-Vorpommern)已與亞洲業主雲頂香港集團(Genting Honkong)談判數日。據知情人士表示,德國政府顯然已準備好提供進一步的協助,不過業主並未對造船廠的前景做出明確承諾。 新冠疫情危機令造船業營運困難重重,MV Werften造船廠也因此陷入困境,約1,900名員工的未來生計懸而未決。該造船廠未能完成原本預計75%且耗資15億歐元的“Global Dream(環球夢)” 融資,這是有史以來最大郵輪之一,且專為亞洲市場打造設計的郵輪新建項目。 德國聯邦政府一再承諾會從經濟穩定基金(WSF)中提供約 6 億歐元,用於船隻安全擔保;業主須再投入6,000 萬歐元,外加與聯邦基金相關的擔保。 不過,雲頂香港集團總裁區福耀(Colin Au)表示,迄今已向德國聯邦政府提交4份增資提議,但皆被拒絕。2021年12月,在達到中間施工階段(即所謂的里程碑 F)時應付金額被阻止,雲頂無法再做進一步妥協。MV Werften執行長Carsten Haake也強調,已盡力滿足德國政府要求。Colin Au指出,雲頂自收購MV造船廠以來,投資金額已逾20 億歐元,員工人數成長一倍。如果沒有Covid-19,將不致向德國政府請求協助。 雲頂香港於2016年收購廠址橫跨位於北德Rostock、Wismar及Stralsund三地的MV Werften造船廠,以應對當時蓬勃發展的郵輪市場。但隨著新冠危機對造船業帶來衝擊,令集團迄今仍深陷困境中。
A: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引述法國海關本(1)月7日公布統計顯示,去(2021)年11 月該國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為 90 億歐元,創下有史以來最低貿易餘額紀錄。受到原物料(尤其是能源)價格上揚之影響,進口總額再創新高,與 10 月之81 億歐元相比,逆差進一步惡化。謹按: 2021年1月時法國貿易赤字為45億歐元。 根據法國海關統計,去年11月之年度(12 個月)累計赤字達 776 億歐元,較 2011 年之最高紀錄多出 26 億歐元。同月進口額亦達 525 億歐元之歷史新高,若與年初比較,雖然進口量僅增加 2.6%,進口金額卻暴增 20.1%。海關指出,主因在於原物料,尤其是能源與工業產品之價格上揚。去年年底更出現電力進口異常高峰及天然氣石油供應動態成長之現象。海關進一步分析,向來為電力出口國之法國在去年年底正逢電價飆升之際,全國電力供不應求,11 月時反成為電力淨進口國,造成進口金額竄升。 出口方面亦有緩慢成長,自去年年初以來以每月平均 4 億歐元之幅度增加,11 月出口額達 435 億歐元,幾乎回復到疫情前 2019 年 4 月時之高峰水準。如同進口,出口也有金額增加幅度大於出口量增加幅度之情形。 若觀察包括服務貿易項目之國際收支平衡表,當(11) 月經常賬赤字為 36 億歐元,較前一個月擴大 11 億歐元,該銀行週五在法國詳細介紹。
A:柬埔寨洪森總理1月7日至8日訪問緬甸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2022年1月7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總理洪森率團於1月7日上午抵達緬甸,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問行程。柬國副總理兼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部長巴速坤、國務部長兼工業科技和創新部部長詹比塞等政府要官陪同洪森總理出訪緬甸。 訪問緬甸期間,洪森總理向緬甸捐贈320萬片口罩等防疫物資,協助緬甸防疫工作。根據柬國外交部發布的通告,訪問期間,洪森總理與緬甸領導人敏昂萊舉行雙邊會晤,就雙邊與多邊合作,以及東協近期發展進行討論和交換意見。 此外,洪森總理透露,此次對緬甸訪問是希望對參與解決緬甸危機作出貢獻,期待緬甸能夠參加東協峰會,進而加強東協的核心地位。洪森總理重申,解決緬甸政治危機是站在2021年4月24日東協領導人緬甸問題特別會議後,就緬甸局勢達成的5點共識,包括: 1. 各方應立即停止暴力活動,保持最大程度的克制; 2. 各方應展開建設性對話,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尋求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3. 東協(輪值)主席國特使應在東協秘書長協助下推動對話進程; 4. 東協應通過東協災害管理人道主義援助協調中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5. 東協特使與代表團應訪問緬甸,與有關各方舉行會晤等。 關於緬甸的事態發展,敏昂萊告知洪森總理,緬甸政府已宣布與所有民族武裝組織(EAOS)停火5個月,直至2022年2月底,並決定進一步延長停火至2022年底。敏昂萊並呼籲有關各方為了國家與人民利益接受停火,停止一切暴力行為,並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以應對緊張局勢。洪森總理對此表示大力支持,並促成相關利害關係人間的建設性對話,以實現持久和平和國家發展。 雙方認為建立機制和實施新冠疫苗接種計畫,以及不歧視地向有需要的人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至為重要。敏昂萊祝賀柬埔寨擔任2022年東協輪值主席國,歡迎任命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巴速坤為東協輪值主席國緬甸問題特使,並承諾支持特使根據「東協憲章」履行職責, 以落實5點共識。
A:美國福特汽車在柬埔寨投資的裝配廠將於2022年4月開工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10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美國福特汽車製造商已決定在柬埔寨菩薩省克拉科夫區投資2,100萬美元,生產福特Ranger與Everest的裝配線,該裝配線正在興建中,預計於2022年4月開始投產,將創造多達500 個工作職位。 柬埔寨官方表示,透過這項投資福特汽車將在柬國組裝福特房車、休旅車或SUV 等系列,將於4月開始生產。這家福特工廠位於距金邊 159 公里的菩薩省克拉科夫區 Sna Ansa 公社 Savon 村,占地超過4公頃。該公司計劃在第1年共組裝 4,500 輛汽車,僅以滿足柬埔寨市場的需求為主。
A:柬埔寨與中國自由貿易協定承諾零關稅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7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與中國自由貿易協定已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柬埔寨將對來自中國90%進口產品實行零關稅,中國對來自柬埔寨98%進口產品給予免關稅。近20年來,柬中雙邊貿易額穩步增長,從2002年的2.7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超過 90億美元;儘管受到疫情影響,雙邊貿易100億美元的目標將在不久的未來達成,根據中國商務部預測,2023年柬中雙邊貿易額將超過2021年,達到 109.8 億美元。 雖然柬埔寨對中國出口的許多關稅已經透過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ACFTA)取消,但中國與柬埔寨自由貿易協定(CCFTA)對柬埔寨農產如精米、木薯、大蒜、腰果以及香蕉及新鮮芒果等,輸銷中國市場有顯著幫助,這是因為柬國出口商及果園獲得中國海關的認證,柬國出口商在出口量上已經明顯增加。 柬埔寨自中國進口的產品,多為加工用之原料,對柬國發展紡織業、成衣業、鋼鐵、電子設備、金屬機械和建築材料等都很重要,此外,柬埔寨近年不斷發展的電子與汽車工業,原材料也來自中國。中國從柬埔寨進口的產品包括橡膠、木材等急需的原材料,以及膠合板、板材和家具等產品。 柬埔寨商會副會長林恆(Lim Heng)預測,隨著CCFTA生效實施,柬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會越趨緊密。以2021年為例,美國是柬埔寨出口的第1大市場,但未來柬國出口首要市場可能因為CCFTA的影響轉變為中國。此外,美國目前與中國有貿易摩擦問題,這對柬埔寨有利,因為美國汽車製造商與電子產品生產商可以透過在柬國組裝生產的產品,再輸銷至中國。不僅美國,韓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也將柬埔寨視為投資生產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戰略諮詢公司 Bower Group Asia 表示,由於 CCFTA 等雙邊協議,此類外人直接投資有望提高柬埔寨勞動力市場的技能與技術移轉。此外,得益於CCFTA,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以及電子商務及服務貿易方面的合作,據中國商務部稱,預計中國將有更多投資進一步在柬埔寨的基礎建設和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合作。
A:資料來源:德國商業週刊(WirtschaftsWoche)、德國之聲(DW)、德國G7官網 文號:1114010016號 德國自2022年1月1日起接續英國輪值七大工業國組織(G7)主席,聯邦政府公布之官網(https://www.g7germany.de/g7-en)以蕭茲(Olaf Scholz)總理「德國盼藉擔任輪值主席,形塑G7成為推動氣候中和與世界和平之先驅」一席話作為標題,並揭示將以抗疫與復甦、氣候變遷、妥處與中俄關係等議題,作為推動G7合作主軸。重點如下: 有關共同對抗新冠肺炎疫情,前於2021年6月倫敦峰會,G7領袖同意在2022年底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23億劑疫苗。德國為COVAX疫苗平台第2大捐助國,除將接續執行G7前所擬定之決議外,德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自民黨)亦表示,德國應於輪值主席期間,肩負協助驅動世界經濟復甦之責任。預料德國將安排相關對話,協調G7各國對於經濟復甦之步調與合作。 在對抗氣候變遷議題上,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綠黨)主張,氣候危機不僅對歐洲、新興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之和平與安全均有影響,此即德國將對抗氣候變遷作為2022年G7主席國推動優先事項之原因。相關分析指出,德國將以推動成立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為主要方向,凝聚願對氣候中和做出更多承諾之國家,加速國際間能源轉型。 有關G7與中俄之關係,德國B外長認為,如果缺乏中國合作,G7將無法遏止全球暖化,伊認為中國與G7及德國既是合作夥伴,很多面向上也是系統性競爭對手,如何應對北京專制政權,是G7內部極具爭議之問題。德國擔任G7主席期間,盼藉更多建設性對話(constructive dialogue),形塑外交政策方向。至於俄羅斯問題,G7已表明一旦俄國攻擊烏克蘭,將面臨懲罰性經濟措施等嚴重後果。德國政府認為,美國在對中國與俄羅斯議題上,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德國蕭茲總理已表示,將與美國拜登總統站在一起,堅信世界上自由民主國家,將證明能夠為21世紀的挑戰,提供更好與更符合公平正義的解決方案,德國政府亦將持續支持多邊合作與國際組織。 2022年德國擔任G7輪值主席國重要會議之一,將係6月26日至28日舉辦之領袖高峰會,該會議預定於德南巴伐利亞邦阿爾卑斯山區埃爾毛城堡(Schloss Elmau)召開。據巴伐利亞邦內政廳估計,此次峰會將耗資約1.66億歐元,其中90%投入於安全預算,包括建構數公里的高安全圍欄及衛星通訊系統。
A:旨揭計畫敘明個別產業之政策及相關措施,包括第5篇「就業、社會政策、健康與消費者」及第7篇為「運輸、通訊與能源」等章節,重點摘要如次: 健康: 優先強化歐盟公共衛生體系,疫情凸顯建置醫療產品供應鏈之重要性,尤其在公共醫療方面過度對外依賴。加強歐盟疫情管理團結性,確保及時取得醫療資源。持續研議設立歐洲衛生聯盟(European Health Union),以團結因應並預防未來流行疾病。本年1月將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醫療系統及醫療保健之影響召開部長會議。 支持設置歐洲公衛緊急整備與因應專責機構(HERA),推動醫療產業政策以強化歐盟自主權。支持一項加強醫療產業及戰略定位之歐盟共同利益重大計畫,以協助醫療保健產業創新發展。歐盟將召開部長會議研商建立共同醫療政策,以確保自主權及競爭力。 修訂人體血液標準指令(Directive on the Saftey and Quality of Human Blood)及人體組織細胞標準指令(Directive on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Human Tisses and Cells),納入科技進展及新冠疫情帶來之經驗教訓。 發展數位醫療,研商執委會提出之歐洲衛生數據空間(European Health Data Space),以確保取得衛生數據時保護機敏資料。本年2月2日將召開部長會議進行研商。 擴大歐盟對全球醫療貢獻,推動制定全球協議以對抗流行疾病。本年3月7日將針對預防及對抗癌症、打擊抗藥性、青年心理健康等召開部長會議。2月28日召開部長會議針對修訂歐盟醫藥法規進行研議。1月18日召開部長會議研商支持歐盟層級合作,以建立具韌性醫療系統。 數位: 強調數位主權重要性,包括資料保護、人工智慧、資訊安全與加強網絡及基礎建設韌性等。疫情凸顯歐洲對外依賴程度,為建立歐洲網路韌性,修訂網路與資訊系統安全指令(NIS Directive),發展人本(human-centered)人工智慧,檢視現有規範並建立安全、一致及平衡之法規架構,打造產業生態系及具全球競爭力解決方案之發展環境。 推動電子隱私條例(ePrivacy Regulation),確保電子通訊對隱私及個人資訊之保護,補足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不足。基於資料共享及大規模資料處理可帶動成長、創新與提升競爭力,將推動資料法(Data Act),與資料治理法(Data Governance Act),創造可信賴之法規架構。 推動歐洲數位身分(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首先修訂歐盟寬頻成本降低指令(Broadband Cost Reduction Directive),倘於本年第1季完成修訂,可加速高速網路部署。 數位轉型對於經濟復甦及強化主權攸關重要,將提供充沛資金予關鍵數位科技(人工智慧、雲端、量子運算等)之研究創新並支持新創企業發展。 發展次世代雲端領域之歐盟共同利益重大計畫,支持歐洲雲端基礎建設及相關服務。在歐盟數位政策計畫(digital policy programme)及未來機構間宣言(future interinstitutional declaration)之基礎上發展合作計畫,並制定數位領域原則。本年2月初及6月底分別召開數位主權部長會議及歐盟數位大會(Digital Assembly 2022)。 能源: 歐洲能源產業占整體碳排量75%,為達成2050年碳中和,將實施節能、改善能源效率、擴大使用再生及去碳能源,並發展科技創新,確保能源價格可負擔性。 討論再生能源指令(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及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Efficiency Directive),並研議修訂建築能源效率指令(Directive on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本年3月初將於尼斯召開住家能源效率及打擊能源貧困之部長會議。 推動氫能及去碳氣體套案(Hydrogen and Decarbonized Gas Package),修訂使用去碳氣體運輸網路之條件及規定、去碳氣體市場法規,提議規範能源產業甲烷排放。 研商調漲能源價格,採納歐洲能源監管合作機構(ACER)與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ESMA)研究報告。 核能於發展產業去碳化、達成減排目標、強化能源主權扮演重要角色,將於 3月初召開去碳化部長會議,確保歐洲法規與核能發展具一致性。 運輸: 運輸部門對達成2050碳中和至為關鍵,將推動運輸去碳化,提升產業吸引力並協助創新,支持產業生態系發展。推動永續智慧行動策略(Sustainable and Smart Mobility Strategy)立法。 在歐洲綠色新政方面,積極推動55套案包括: 替代燃料基礎設施法規 (Alternative Fuels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AFIR) 提案,設定各運輸方式替代燃料設施佈署之強制性目標; 歐盟海運燃料(FuelEU Maritime)倡議有關海運使用再生低碳燃料之法規提案; 歐盟空運燃料(ReFuelEU Aviation)倡議,為空運之永續發展規範公平競爭環境,並推廣永續燃料之使用。 研議有效率綠色運輸(efficient and green mobility)法案,修訂泛歐運輸網絡(trans-European transport network,TENT),於本年6 月下旬舉辦第10屆 TEN-T Days泛歐運輸網峰會,並推動修訂智慧交通系統指令(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Directive)。 研議修訂客貨輪特定穩定度指令(Directive on Specific Stablity Requirements for Ro-ro Passenger Ships)、船旗國法遵指令(Directive on Compliance with Flag State Requirements)、港口國管控指令(Directive on Port State Control)與海上事故調查指令(Directiv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aritime Accidents)等。 遞交環保與安全領域提案予國際海事組織(IMO),包括船舶去碳化、地中海域劃設船舶汙染物(如硫氧化物)減排區 (Mediterranean SECA area)等。 持續改革歐洲單一天空(single European sky),籌備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理事會與大會,並監督與非歐盟國家航空協定之談判。
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 繼富豪汽車(Volvo)宣布新設置的電池工廠將落腳在瑞典而非比利時根特,比利時法蘭德斯區工商協會(VOKA)首席經濟學家Bart Van Craeynest投書指出,比利時在吸引外人投資方面確實存在改善空間。 首要原因不外乎為高昂的勞動成本。比利時私人企業平均薪資成本比瑞典高出 10%,加以其特殊之薪資指數自動化系統(薪資隨著物價指數調整),2021至2022 年的薪資可能會調漲5%以上。除了勞動成本偏高,勞動力短缺問題亦日益嚴重。比利時的工作機會空缺率在歐洲排名第二,只有70%的勞動人口實際在工作,比瑞典少11%。此外,比利時在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大學生平均分數為全歐倒數,顯示未來在STEM相關產業的招聘必定會遭遇更多困難。 在行政程序方面,比利時表現也待改善。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比利時在取得建築許可方面排名第45位。 Van Craeynest認為比利時擁有許多重要經濟資產,例如其地理位置和物流、高生產力以及堅實的研發基礎,其勞動力市場仍有很大潛力。Van Craeynest建議政府致力於活化STEM教育系統,修改稅制使其有利於經濟成長,在合法與安全的前提下彈性化行政程序,並在永續性及再生能源轉型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A: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2022年1月7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於2022年1月1日對越南正式生效,越南常務副總理范平明(Pham Binh Minh)頃簽署第01/QĐ-TTg號決定,規定有關RCEP實施計畫。該計畫旨在劃分越南各機關及主管部門之任務及責任,明列相關指導及管理措施,以及其他相關措施,俾充分有效執行RCEP。 越南各部會及部級機關、政府機關、各省人民委員會及直轄市人民委員會將負責透過媒體、網站、出版品、培訓課程及研討會等方式宣傳及指導有關RCEP及與該協定相關之修改、補充、廢除或新發布之法規予相關對象,尤其是受該協定影響之對象如企業、公協會、合作社、中央及地方管理機關及勞工等,以協助上述團體瞭解及利用RCEP。 同時,第01/QĐ-TTg號決定將注重與加強提供進出口市場與國內市場之信息及預測,以協助越南企業及時瞭解RCEP成員國之技術要求及進出口管理規定等,以利其等研擬與執行營運及投資策略。 根據該決定,越南各主管部門需制定輔助計畫,改善產業及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合作社及農戶競爭力,以符合RCEP國際承諾,同時為易受影響及直接受衝擊之產業備妥應對方案及輔助政策。 此外,該計畫亦將致力於農業改革、實施數位轉型、運用科技及先進生產模式以提升品質及可追溯性,並保護環境,從而達到國內及國際標準。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統計總局(GASTAT)最新數據報導,沙烏地去(2021)年11月工業產出連續第7個月成長,年增率達10.3%,係過去3年以來最高,主因為礦產暨採礦業產出持續成長,月增2%及年增10.4%,且在整體工業產出佔比74.5%,主因為石油產出持續增加。 上述數據亦顯示,沙烏地製造業產出年增9.7%、電力及天然氣供應量年增11.9%,二者在整體工業產出分別佔比22.6%及2.9%。
A:據媒體引用20大工業國集團(G20)國家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最新數據報導,沙烏地去(2021)年第3季經濟成長率5.7%在G20中排名第2,僅次於印度的12.7%,顯示沙國經濟自COVID-19疫情復甦較其他主要經濟體來得快速,主因為政府持續推動多元化發展政策,使非石油產業成長2.6%,石油產業亦因國際需求回升而成長12.7%。 上述數據亦顯示,沙烏地GDP年增率7%,係過去9年來最高,僅次於2012年第1季的8.7%。
A:依據瑞士聯邦統計局(BFS)發布之最新統計報告,2021年11月份瑞士零售業銷售額較2020年同期成長5.4%。若僅計算不含加油站的零售業銷售額則比去年同期成長3.9%。 該報告另指出,在2021年11月份食品、飲料及菸草類產品銷售額較上年同期減少1.2%,另非食品類產品銷售額較上年同期成長8.8%。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統計局(BFS) 日期: 2022年1月7日
A:依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2022年1月6日新聞報導,為跟進歐盟規定,自瑞士2022年6月起所有新車型均需配備事故資料紀錄器(event data recorder),並自2024年起所有新車皆須配備該紀錄器。歐盟此舉旨在增加行車安全,目標為2050年以前將車禍死亡人數減少至零。 該事故資料紀錄器保存事故發生前五秒到事件結束之資料,儲存資料包含速度、加速度以及安全氣囊、燈光及指示燈等。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數據會直接被覆蓋。資料保留車輛中,只有調查人員始被允許查找。 資料來源: 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新聞報導 日期: 2022年1月6日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1年12月6日 根據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統計資料,2021年12月越南橡膠出口量達27萬公噸,出口金額4億6,400萬美元,出口量及金額分別月增27.8%及29.9%,分別年增19.4%及28.8%,平均出口價格每公噸1,720美元,月增1.6%,年增7.9%。累計2021年越南橡膠出口量達197萬公噸,出口金額33億美元,出口量及出口金額分別年增12.9%及39%。 近期越南橡膠出口至中國、印度、韓國、美、印度、土耳其、荷蘭及加拿大等多國,帶動該產業出口金額強勁增長。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表示,2021年12月越南本國橡膠開發及生產情形,主要產地平福省、同奈省及平陽省等省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導致上述地區橡膠乳價格下降。 目前全球橡膠價格因全球市場觀望態度影響橡膠價格,惟天然橡膠生產國協會(ANRPC)指出,2021年全球橡膠供應量短缺,加上近期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帶動橡膠出口價格逐漸上升,預估2022年全球橡膠需求量將比2021年增加19萬4,000公噸。 部分專家分析,2022年至2024年預估全球橡膠供應量將短缺,進而帶動全球橡膠價格創下歷史新高。越南相關產業提出2022年越南橡膠出口金額目標為35億美元。至於橡膠價格走向,預估2022年第1季將維持每公斤2.4美元,下半年將攀升至每公斤3.8美元,全球橡膠產量因氣候變化因素,導致種植橡膠樹面積縮減,造成全球橡膠產量較2021年減少。
A: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之際,一度成為馬來西亞經濟火車頭的中小型企業,在過去一年飽受打擊,甚至在國內商業領域的倒閉率達10%至15%。 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協會(SME Association of Malaysia)總會長陳芳心頃表示,根據2020年資料顯示,馬國中小企業共有115萬1,339家或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7.2%。經歷新冠疫情後,該協會估計約10%至15%的微型及中小企業因資金周轉不靈而暫時歇業或倒閉。 自2015年起,馬國的中小企業平均每年增加4.9%,2020年服務業占中小企業比率達85.5%,合計98萬4,643家;其他依次為營造業(占7.4%或8萬5,637家)、農業(占5.1%或5萬8,439家)、製造業(占1.7%或1萬9,130家),其餘為礦業與採石業(占0.3%或3,490家)。 在規模上,微型企業有90萬3174家,占中小企業總數的78.4%。2015年至2020年,微型企業增長20萬5,504家,每年平均增長5.4%;小型企業占中小企業總數的20%,共有22萬9,876家,其餘的1萬8,289家或1.6%為中型企業。 去(2021)年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小企業的生產毛額萎縮7.3%,係自2003年,第一次較馬國國內生產毛額為差。 2020年中小企業占馬國GDP的38.2%或5,128億馬幣(約1,229.7億美元),較2019年之38.9%或5,535億馬幣(約1,327.3億美元)為低。 在就業方面,過去幾年中小企業的就業比例持續增長後,於2020年下降至48%或725萬人,較2019年的732萬人減少了0.96%,相當於7萬人。 根據馬國企業發展暨合作社部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約10萬4,748家微型企業關閉,受影響的員工人數為61萬1,010人。2021年,則有3萬7,415家微型企業關閉,17萬5200名員工受影響(以1名雇主聘5員工為計算基礎)。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木材工業局(MTIB)總監Mahpar Atan表示,估計2022年木材相關產品出口額可達230億馬幣(約55.16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4.5%。出口額的增加將受到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儘管出口量維持同一水準,且需求雖增加但不會急速成長。 2021年前10個月,馬國木材產品出口額為 179.5 億馬幣(約43.05億美元),較2020 年同期僅成長0.84%。 馬國木材產業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其他依次為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印度;主要出口產品項目為傢俱、合板與鋸木。 另一方面,由於2021年12月底巴生谷與雪蘭莪州受豪雨引發的大水災,造成部分木材廠與小型供應商的原物料、設備(如木工機械)因洪水淹沒而受損,導致馬國木材產業蒙受約 1,000 萬馬幣(約239.8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總監諾希山(Dr. Noor Hisham)頃指出,該部所屬國家藥品管理局(National Pharmaceutical Regulatory Agency,簡稱 NPRA)近期進行產品化驗分析,發現馬國3項美妝品,包括NP Beauty FM Cream、NP Beauty FB Cream-7g 以及AS’S Beauty Night Cream含有水銀毒性物質而遭該局勒令撤銷註冊及禁止銷售。 依據馬國國家藥品管理局規定,馬國規定美妝品禁止使用水銀,因可能危害健康,被人體吸收並損害腎臟和神經系統,且干擾年幼或胎兒的腦部發育,以及導致皮膚受刺激、起紅疹及其他變化。 馬國國家藥品管理局要求相關經銷商立即停止出售前述產品,以免抵觸1984年馬國化妝品及毒品管制條例。首次違反條例者之個人,將可判罰鍰2萬5,000馬幣(約合5,942美元)或監禁3年,或兩者兼施;若再觸犯條例,將可判罰鍰5萬馬幣(約合1萬1,885美元)或監禁5年,或兩者兼施。抵觸條例的企業,初犯者將可判罰鍰5萬馬幣,重犯者則可判罰鍰高達10萬馬幣(約合2萬3,770美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