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為因應瑞典今年國會9月大選,Google強化相關資安技術,以打擊不實訊息並維護網路資安,確保部分有心人士無法不當使用社群平台,而企圖影響大選。Google將成立涵蓋國際專家和瑞典Google員工的特別大選小組,監看並協助執行打擊假訊息政策。 另,瑞典民防局(The Swedish Civil Contingencies Agency, MSB)與新成立的心理作防衛(Psychological Defence Agency)未來將就打擊假訊息和Google進行合作,共同遏止不實訊息。外界預料,隨著大選日期的接近,此合作將更加緊密。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丹麥沃旭(Ørsted)能源公司宣布投資瑞典能源計畫FlagshipONE,將與位於哥德堡市的再生能源公司Liquid Wind合作於瑞典北部Örnsköldsvik,建造全球最大的再生e-甲醇(e-methanol)工廠。 沃旭(Ørsted)投資案一旦核准,將取得FlagshipONE約45% 所有權,Örnsköldsvik工廠預期可大量提供船隻所需之再生能源,加速達到航運減碳目標。建廠初期成本預計約為15億瑞典克朗(約1.6億美元)。 丹麥沃旭(Ørsted)能源公司為丹麥最大的離岸風電上市公司,為再生能源與綠氫能源的主要領導企業。

A: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1月11日報導,根據西班牙工作意外互助協會(AMAT)資料,2020年至2021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2年期間,西班牙申請事病假之勞工案件數總計1,523萬7,115件,使西班牙社會保險局支出增加223億1,000萬歐元。具體而言,2020年及2021年西班牙勞工申請一般事病假案件數分別為471萬5,203件及537萬351件,而同期因新冠肺炎(COVID-19)申請病假案件數量,則分別為246萬3,656件及268萬8,256件。 前述勞工缺勤造成企業營運壓力及額外成本支出增加,加上新冠肺炎(COVID-19)新變種病毒omicron傳染十分迅速,以2021年12月而言,有56萬6,175名勞工因新冠肺炎(COVID-19)申請病假,與11月相較增加632%。依據AMAT統計,2020年西班牙勞工因事病假缺勤衍生之成本達920億7,500萬歐元,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之9%。此外,西班牙勞工申請事病假時間逾一年之案件數亦自2019年12月之3萬2,464件,至2020年12月大幅增加至11萬5,071件,增加3.5倍。  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增加影響西班牙醫療單位之正常運作,並使企業向社保局申請勞工事病假補助之審核工作時間延長。前述申請作業於2020年之審核時間平均為53.29天,至2021年則增加至53.66天。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港務局表示,航運是經濟永續成長的關鍵產業,為了強化瑞典航港競爭力,未來幾年內將投資240億瑞典克朗(約26.5億美元),希望可將瑞典港口轉型為下世代能源中樞紐,為航運產業或旅遊服務業提供電能、氫能或液態天然氣等綠色能源。以瑞典南部的Trelleborg 港為例,將設置太陽能專區外,並將研發海能波發電的可能性。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2022年1月11日報導,世界行動通信大會(MWC)主辦單位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總裁John Hoffmann頃於MWC官網公開信重申,本次大會將如期於2022年2月28日至3月3日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辦,僅於西班牙政府要求下,才會考慮更改展出計畫。巴塞隆納會展機構(Fira de Barcelona)自2006年即開始辦理MWC展覽,該單位指出,目前MWC大會所有之準備工作均在正常作業中。 2021年12月谷歌(Google)、三星電子(Samsung)及易利信(Ericsson)均表示,將參加2022年2月GSMA所舉辦之MWC大會。Hoffmann總裁發布前述公開信主要係西班牙刻正面臨新冠肺炎(COVID-19)第6波嚴重疫情,而MWC大會即將於8個星期後舉辦,爰GSMA重申辦理MWC大會之決心,避免部分大廠因疫情取消展出,影響其他規模較小之同業。 MWC大會係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最重要之會展活動,3年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前,與會人數達10萬人。2020年因疫情於全球肆虐,爰MWC大會取消展出,2021年由於疫情仍十分嚴峻,MWC大會改為線上及會展虛實整合,現場與會人數為2萬人次。GSMA盼全球業者及買主於2022年重返MWC國際大會,屆時參與者均需出示疫苗護照及新冠肺炎(COVID-19)陰性檢測證明。

A: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1月9日報導,由於西班牙為歐洲國家中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最大之國家之ㄧ,爰歐盟主要經濟體之經濟雖已於2021年復甦,西班牙之經濟表現則未如西國政府預期於2021年復甦。西班牙政府仍深信,歐盟援助基金可於2022年發揮效益,爰西國經濟可於2022年全面復甦。 英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 EY)之「2022年,西班牙未來一年」報告指出,2021年西班牙經濟成長未如西國政府預期主因係市場消費不足、通貨膨脹、商品供應鏈瓶頸、原物料價格上漲、新冠肺炎(COVID-19)新型變種病毒及歐盟援助基金延遲等之綜合影響,使西國經濟復甦延後至2023年,西國將成為歐盟主要經濟體中,經濟復甦最慢之國家。 西班牙財經智庫Funcas儲蓄基金會認為,通貨膨脹及供應鏈問題係未來西國經濟成長及公共財政之主要風險,其中供應鏈問題主要係科技產品原料不足,而通貨膨脹問題主要來自能源成本上漲。Funcas並認為,2021年西班牙經濟成長為4.8%,2022年為5.7%。若干專家認為通貨膨脹及供應鏈問題將延續至2022年春季,部分專家甚至認為前述問題將持續至2023年。 西班牙應用經濟學研究基金(Fedea)對西國公共財政問題表示憂心,認為西班牙2021年財政赤字為7.5%,政府公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120.4%。Fedea並認為,由於西國政府盼於2022年將財政赤字及政府公債分別減至4.8%及115.7%,儘管2022年經濟成長仍具風險,西國政府仍將對企業加稅,爰建請政府應儘快制定財政整頓計畫。西國經濟學家Alicia Coronil則指出,企業需要政府制定競爭力之稅務及勞動力法律框架,以利企業經營,並認為西國政府應致力吸引外資,善用西國工業及服務業之優勢。 另2021年累積通貨膨脹率(IPC)為6.7%,遠高於11月各界薪資協議之平均IPC為1.49%。西班牙外換銀行(BBVA)經濟分析師Rafael Doménech認為,由於IPC與退休金及社會福利金等連動,將使政府赤字增加、就業機會成本更高,並使年輕一代須負擔更高賦稅。

A:葡萄牙經濟新聞網2022年1月12日報導,根據葡萄牙國家統計局(INE)統計,葡萄牙2021年12月累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2.7%(11月為2.6%);受到能源價格上漲,2021年葡萄牙全年平均之CPI則為1.3%(2020年為0%)。 2021年12月排除未加工食品及能源之累計核心CPI則為1.8%(11月為1.7%);僅能源之CPI則為11.2%,未加工食品CPI為3.2%;鞋類CPI成長1.8%,食品及非酒精飲料CPI為2.9%;而葡萄牙2021年12月之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為2.8%(11月為2.6%),全年平均則為0.9%(2020年為-0.1%)。

A:資料來源: 瑞典政府網站 (Regeringen)    一、前言 由瑞典外交部(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企業創新部(Ministry of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文化部(Ministry of Culture)、瑞典學會(Swedish Institute)、瑞典對外貿易投資機構Business Sweden和瑞典觀光局(Visit Sweden)所共同成立的瑞典推廣委員會(The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Sweden, NSC) 自2013年開始,長期致力於瑞典國際形象廣宣工作,近年來更以策略分析為基礎進一步推廣瑞典的國際形象。瑞典推廣委員會認為國際形象廣宣策略必須因應包括社會兩極化、國與國之間的互信降低、傳統媒體或數位媒體充斥仇恨威脅的公開言論以及不實訊息等新興挑戰。 瑞典雖在國際的上享有繁榮、創新、開放、教育、性別平等、低貪腐、高競爭力、企業社會責任和永續發展等良好聲譽,但世界上仍有人完全不知道瑞典。如果瑞典仍持續保有其正面國際形象,有助於其企業與品牌發展。隨著世界各國相繼爭取觀光旅遊、投資者、人才和關注度,所有瑞典的個人、企業、組織單位等每位公民都代表瑞典,均能就自己的角色為瑞典作出貢獻,持續維護瑞典的現代化、開放與創新的國際形象,以達其促進貿易、吸引投資、觀光旅遊和人才,及促進文化和科學交流等各項政策目標。近年來,瑞典與其他國家一樣,受到負面甚至不實謠言的影響,特別是在移民與族群融合方面。除此之外,其他有關瑞典形象則趨向正面與積極,包括透過數位化轉型促進跨國交流,以及促進互利合作的分享文化。   二、五大廣宣方向 由瑞典駐外單位、工商業組織和主要企業運用瑞典形象,以達到提升企業品牌與瑞典形象之雙贏策略,主要透過願景、4個核心價值、4個領域、目標群體策略、視覺識別等5大方向以達到推廣瑞典國際形象之目的。 (一)願景 面對國際變化多端的各項挑戰,瑞典開放自由的社會(free and open society)成為創新與共同創造(innovation and co-creation)的搖籃,透過國際形象廣宣策略提供未來願景,同時展現瑞典為世界發展可作出的貢獻。目前自由開放社會多參採兩個有效工具即為創新與共同創造;其中,又以共同創建至為關鍵,因為參與者均為共同創造者(co-creator),比單純的合作更具積極的意義。例如某公司請其客戶提出改進建議,並將該建議於商品開發中積極落實與執行。根據國際調查研究顯示,瑞典在創新與共創領域著有卓越名聲,因瑞典所有組織和公司均有能力應對重大挑戰且具吸引力的合作夥伴,並扮演引領創新思潮之領航者角色。 (二) 4核心價值 瑞典的內涵,應以四個核心價值觀 – 創新(Innovative)、開放(Open)、關懷(Caring)及真實(Authentic)為設計活動基礎,以他人與瑞典或瑞典人接觸時,如何看待瑞典為推廣目標,並留意溝通的工具與管道,如何說、說什麼都將是四項領域的具體挑戰,俾在此4個核心價值基礎上,促進各種不同行為人或活動交流相近之瑞典理念。 (三) 4大領域 最有效的溝通就是言簡意賅,以瑞典強項為主打方向,國際形象廣宣應聚焦以下四大領域 : 社會(Society)模式、創新能力(Innovation)、創意(Creativity)及永續(Sustainability),匯聚所有廣宣活動綜效,增加整體影響力。 社會(Society) - 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責任和信任的福利制度和強有力組織之瑞典社會模式,不僅吸引全世界各國的興趣,其所涵蓋的兩性平等、尊重人權、永續發展、低貪腐和新科技等價值觀,更可以不同方式於國際環境中建立互信基礎。 創新(Innovation) - 瑞典是世界上最具創新精神的國家之一,基於開放的社會及高度的個人自由,為創新思維奠定良好根基。運用瑞典的創新和共同創造,不僅可加強瑞典企業的競爭力,亦可吸引投資、人才、合作專案等共同凝聚的契機。 創意(Creativity) - 瑞典藝術家和創作者成功地結合創意、藝術性與創業精神,促使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成為瑞典國際形象的重要推手之一,同時為瑞典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並為引領社會其他領域所需之創意和創新思潮。 永續(Sustainability) - 瑞典長期以來致力於永續發展國際合作,並居於發展新興環保科技和永續體系解決方案的領導地位,所具備的永續發展思維不僅內化為個人消費態度和瑞典企業策略,亦成為瑞典企業在全球運營的重要競爭優勢。 (四) 目標群體 為了觸及廣大且多元的目標群體,瑞典選擇高效策略,即透過鎖定特定小群體,透過群體內部宣傳,或以同樣精神為出發點,擴至更廣大群體,此方法與公共關係宣傳的原則相符。主要鎖定的特定族群為連結者群體(connectors)和共同創造者群體(co-creators)。 1.連結者群體 - 具備廣大的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等社群網絡及積極維持社群網絡間的聯繫等兩個重要屬性。此群體的關鍵不在於聯繫緊密,而在於其聯繫社群的廣泛特性。欲接觸連結者群體的最佳管道為社群中的專家、意見領袖、未來趨勢大師等,如部落格作家、高階經理、人權領袖或科技專家。連結者群體本身亦可為記者、專家、研究人員或意見領袖。 2.共同創造者群體 – 是對於瑞典及其國家特性和價值具濃厚興趣的一群人,他們通常在與瑞典相關領域中非常活耀,也常運用其創意和熱情建構其自有瑞典相關創作,並在他們自己的社群或相關連結者群體中宣傳其作品。持續維繫與共同創造群體的良好關係至為關鍵。 (五) 視覺識別 瑞典視覺識別主要基礎為瑞典國旗,隨機選取圖示、顏色、臉型和地理元素,以供宣傳溝通之需,最重要的關鍵是必須以瑞典文或當地語言涵蓋"瑞典”二字。瑞典駐外單位應在各類社交或經貿活動中,多多採用視覺識別,瑞典企業亦可多多使用國旗以加強當地對於瑞典的正面看法。   三、瑞典專屬圖示 為了便利各駐外單位與企業推廣瑞典國際形象,由瑞典推廣委員會(The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Sweden,NSU)推出The brand identity (identity.sweden.se),提供推廣者有關瑞典圖案相關資料,以藍底黃十字的瑞典國旗為例,The brand identity提供正確色標和尺寸比例,推廣者亦可直接下載。   瑞典推廣委員會並制定推廣用字體,包括基本字體Sweden Sans和次用字體Noto Sans,並建議使用Book、Regular、Semibold和Bold等字重(font-weight)。   四、結果評估 為進一步了解策略推動成效,依兩層次追蹤各項瑞典形象推廣活動,一為活動直接效果,如參與人數、媒體報導及各項與活動目標相關之具體結果;另一為活動間接效果,如加強目標群體對於瑞典的知識、意識與興趣,俾為整體策略未來發展之重要參考。  

A:捷克媒體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本(2022)年1月10日報導,受能源價格飆漲影響,捷克人開始對投資屋頂太陽能發電產生興趣,以目前投資價格而言,預計8年即可回本,12年前回收本金需12年。 捷克最大電力公司ČEZ集團表示,去(2021)年該公司安裝的太陽能面板數量為2020年的2.5倍,同時,電池及熱泵機銷量翻倍。根據捷克太陽能協會,捷克目前太陽能發電主要來自安裝在屋頂的小型太陽能面板,尤其2021年下半年隨者能源價格快速飆漲,安裝家戶數增加許多。 非營利綠色能源組織會長Martin Sedlák向媒體表示,目前捷克人最感興趣的是購買太陽能面板及電池,最典型的太陽能系統成本約50萬克朗,最便宜的售價為43萬,政府的新綠能計畫可補助50%。 另一項選擇係購買太陽能熱泵,利用太陽能熱水。捷克理工大學系博士Pavel Hrzina表示此為太陽能最具成本效益的用法,該系統僅需花費數萬克朗,即可提供一個家庭約10個月熱水,渠另指出,回收使用之太陽能板越來越便宜,係使太陽能系統發電具吸引力之原因,電池的回收相對較困難,科學家相信電池的回收技術在數年內應可改善。電池化學成分較複雜,且現階段無回收需要,然而,某些捷克公司開始探討回收電池的解決方案。 根據能源研究公司EGU Brno的數據,太陽能可能取代捷克27%總能源消耗量,其中一半來自屋頂的太陽能板,另一半吳建築物外牆。去(2021)年捷克太陽能佔能源總產量的2.8%。  

A:葡萄牙經濟新聞網2022年1月7日報導,2022年上半年歐盟將自「緩解緊急事件失業風險(Support to Mitigate Unemployment Risks in an Emergency,SURE)」貸款計畫中額外撥放5.24億歐元給葡萄牙,該筆款項將用於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相關措施,包括支持就業與醫療費用。截至2021年11月,葡萄牙總計花費12億5,680萬歐元用於支持就業。 葡萄牙2020年至202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自歐盟獲得之貸款計59億歐元。歐盟委員會估計,相較與葡萄牙向金融市場借款,此貸款將為葡國政府省下2.42億歐元利息等支出。

A: 依據法國產業雜誌新工廠(UsineNouvelle) 引述全國採購委員會(le Conseil national des achats,CNA)與採購顧問公司AgileBuyer日前發表之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疫情掀起運費高漲與原物料短缺問題,近半數採購主管考慮將供應鏈本土化,就近在當地採購。上述報告係於上(2021)年11月至12月間針對近900名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發現近7成採購主管反映供應鏈斷鏈問題,僅3分之2企業維持疫情前採購量之水準。   受到疫情衝擊,原物料短缺與人力缺乏,嚴重影響產業正常運作,如上(2021)年底許多汽車、航太及設備供應商均回報因供應斷鏈導致無法生產之窘境。報告分析,供應鏈本土化發展似為回應斷鏈風險之解決方案,展望2022年採購策略,47%受訪者表達考慮將供貨來源轉移回境內,避免供應鏈風險。相較之下,供應鏈本土化之想法於上年僅占30%,於2020年甚至僅16%。本土化供應鏈之概念於汽車、機械、金屬製造、設備、家具或紡織等業者更加顯著,而航空、國防、資訊及電信業者則較少。   產業專家說明,此一趨勢並非源自經濟愛國主義,而是凸顯原物料短缺及價格上漲現況,加上運輸費用尤其是貨櫃運費飆漲問題,然而是否能實現自歐洲與法國採購之理想,需視採購品項是否為工廠生產關鍵原物料而定,如金屬、非金屬原料、化學品、電子零件等,若供應短缺將導致工廠停工且目前自遙遠供應鏈採購,則須設法縮短供應鏈距離。但是,可能導致雙源採購(dual sourcing)情形,例如持續自亞洲供應商採購,同時確保歐洲供給量能,如此將增加營運成本,故採行此等作法者尚屬少數。   報告強調,2022年採購主管對價格要求來到歷史新低,儘管仍占55%比重,但與5年前82%相比,顯見重要性已大幅降低。調查顯示,約60%採購主管納入「法國製造(Made in France)」於商業策略當中,但仍有30%表示,特定產品在法國並未供應。此外,許多企業反映與供應商關係失衡之窘境,主因為採購價格上漲及供應鏈斷鏈之威脅。專家指出,最佳解仍是與供應商密切合作,並認真思考原物料替代品及其特性。  

A:依據奧地利統計局新聞稿,奧國2奧地利2021年躉售物價指數較2020年上漲10.4%,漲幅最大項品為「廢料及殘餘材料」(+91.1%),其他漲幅較高者依次為:「鋼鐵」(+59.2%)、「初級橡膠及塑膠原物料」(+51.5%)、「其他石油衍生品」(+34.2%)、「穀物、種子及動物飼料」(+32.2%)、「皮革」及「有色金屬」均上漲24.7%、「車用汽柴油」(+22.6%)、「原木及木製半成品」(+19.6%)、「化肥及農化品」(+19.1%)、「農業機械、設備及其配件」(+14.9%)以及「固體燃料」(+13.0%)。 以單月來看上漲更多,2021年12月份躉售物價較2020年同期上漲15.0%,漲幅最大之項品為「廢料及殘餘材料」(+75.3%),其他漲幅較高者依次為:「鋼鐵」(+66.5%)、「化肥及農化品」(+59.9%)、「初級橡膠及塑膠原物料」(+57.1%)、「穀物、種子及動物飼料」(+55.0%)、「固體燃料」(+46.0%)、「其他石油衍生品」(+43.0%)、「有色金屬」(+38.5%)、「車用汽柴油」(+31.6%)、「原木及木製半成品」(+22.4%)、「牲口」(+14.3%)、「化學原材料」(+11.5%)、「紙與紙板」(+8.1%)、以及「其他建材」(+8.0%)。  

A:奧地利媒體「信使報」(Kurier)2022年1月12日報導,根據「奧地利風力發電協會」(Austria Wind Energy Association,簡稱「奧風電協會」)預估,2022年奧地利風力發電累計裝置量可望達3,727百萬瓦(MW),較2021年增加427百萬瓦,單年新增風電產量可創歷史新高。 截至2021年底,奧地利風力渦輪發電機座共1,307座,累計風電裝置容量3,300百萬瓦,全年發電量為76億度電(7,600 GWh),約提供200萬戶奧國家庭用電,占2021年奧國用電11%。 奧國9個邦風力發電裝置量最多者係:下奧地利邦,2021年底達1,759百萬瓦,其次分別為:布爾根蘭邦1,224百萬瓦、史泰爾邦261百萬瓦、上奧地利邦47百萬瓦、維也納7百萬瓦,其餘各邦容量甚少微不足道。 奧風電協會執行長Stefan Moidl指出,2021年奧國風電裝置僅較2020年增加205百萬瓦,擴張速度減緩主因為:「再生能源擴張法」(Erneuerbaren Ausbau Gesetz)立法進度緩慢,一波多折。所幸該法於2022年1月初生效,預估有關擴張風電之投資金額將增至6.22億歐元(+43%)。此外,2020年及2021年因新冠疫情防疫封鎖措施亦嚴重影響風電發展速度,此情形可望在2022年大幅改善。 M執行長表示,奧國政府自訂之能源政策目標係於2030年實現100%用電來源為再生能源,依據現行規劃自2022年起,每年平均須增加500百萬瓦風電容量方能達標。  

A:出處:Energy Live News, 2022/01/12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Shell公司鹿特丹港綠色氫氣廠計畫向前邁進   荷蘭能源新聞Energy Live News報導,Shell公司已選擇德國公司 thyssenkrupp Uhde Chlorine Engineers 設計和建造一座 200 MW的電解廠。該廠將建在荷蘭鹿特丹港,並計劃於2024年開始生產。   本計畫將為工業園區與運輸部門提供綠色氫氣,電力則來自Hollandse Kust Noord離岸風電場。該風電場正由Shell與荷蘭主要電力營運商Eneco 共同建造,預計將於2023年投入營運,裝機容量為 759 MW。   生產的氫氣將通過一條長約 40 公里的管道從鹿特丹港傳輸至Shell公司鹿特丹能源與化工園區。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2/01/1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政府對氣候政策的企圖心將導致國債飆升   NIS News Bulletin 報導,荷蘭中央計畫局 (CPB)分析新政府的聯合協議後做出結論指出,新政府計劃在氣候政策上的支出比過往多出數百億歐元,此外,教育、社會保障和國防支出亦將增加。如此將導致國債飆升,至2060年時將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92%(註:2021年為58.06%)。   CPB 表示,新政府正打破荷蘭的預算紀律傳統,該局發出警告指出,新政府正在使政府財政易受利率調漲的影響,且亦限制了吸收未來經濟衝擊的能力。   CPB 的估計並未包括健保的結構性支出削減,儘管內閣已承諾進行削減,但尚未宣佈足夠的具體措施來評估其影響。   CPB 另亦預估增加支出的好處,與政策不變的情況相比,未來幾年政府增加支出將推動經濟每年平均成長 0.5 個百分點。到 2025 年,亦將使失業率降低 0.8 個百分點。

A:綜合美媒1月11日報導,中國電動車銷售強勁,帶動汽車銷售成長,2021年中國客車銷售約2,010萬輛,較2020年增長4.4%,終止連3年銷售下滑。   2021年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占中國客車總銷售約15%達299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年增長超過一倍,小鵬汽車、蔚來汽車及Tesla去年銷售均創新高,預測2022年中國客車市場增長5%,新能源汽車占1/4,本年傳統汽車銷量則將持平或略為下降。   中國汽車市場面臨經濟放緩及新冠疫情風險,將從去年需求過剩轉為供應過剩,且鋰、鈷等電動車電池所需原物料成本飆升,恐影響汽車產業。去年10-12月汽車銷售較前一年同期減少11%,中國最大的外國品牌福斯汽車囿於全球晶片短缺限制,去年中國銷售下降約14%達330萬輛。   中國消費者電動車補貼計畫將於2023年初結束,中國政府近年來已持續減少補貼,本年補貼預計較去年降低30%至約2千美元或更低,然分析師認為補貼結束對電動車銷售影響有限,新能源汽車已從政府政策與補貼轉變為市場需求所主導。

A:資料來源: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德國編輯部網路(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 RND) 文號:1114010027號   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近日為德南巴伐利亞邦撰擬之產業報告與政策建議中,呼籲政府應正視綠色相關原物料物價飆漲之問題,並介入干預,慎防造成德國能源轉型障礙。 德國經濟研究所指出,德國刻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惟建設無石化能源基礎設施所需的原物料價格快速上漲,恐成為德國能源轉型的另一道嚴重障礙,其中尤以電動汽車電池、風機、太陽能面板及其他能源轉型產品所需之原物料,因國際市場價格飆升,且由少數供應商把持,導致產業議價能力薄弱,易受供應狀況波動影響,德國綠能產業難以確保銅、鈷、鋰及鉑等關鍵原物料穩定供應,建議德國政府及歐盟應設法支持產業,協助確保原物料來源。 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首席策略師Ruchir Sharma接受德媒編輯部網路(RND)訪問時表示,在全球推動能源結構脫碳之背景下,對原物料需求不斷增加,將可能導致「綠色通貨膨漲」(Greenflation),引發價格螺旋式上漲,並可能對未來全球氣候中和與淨零碳排計畫,產生不利影響,例如電動汽車電池關鍵原物料「鋰」之價格,於2021年上漲240%,渠並認為供應鏈瓶頸將加劇問題嚴重性。 德國布萊梅大學(University of Bremen)研究員Rudolf Hickel則認為,「綠色通貨膨漲」也可能造成嚴重政治問題,因為能源價格上漲及德國自2021年起課徵碳稅,已帶給產業及消費者生計壓力,未來必須慎防這些壓力,轉化為對氣候中和計畫的反對力量。 相關分析指出,綠能基礎設施原物料供應問題,長期未獲行政部門重視,但隨再生能源基礎設施、電動汽車、電網、氫能生產計畫擴大,正迅速成為德國產業關注之焦點與痛點,德國未來在實施更嚴格「供應鏈法」之餘,也需考慮能源轉型的戰略需求。現階段建議政府應正視問題,由「改善關鍵原物料回收系統,強化循環經濟、鼓勵技術研發、多元化綠能原物料供應商來源」等面向著手,減緩問題之嚴重性。

A: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土耳其中央銀行決定,針對持有存款及參與基金(participation fund)之國內法人,在帳戶持有人要求下將外匯及黃金存款帳戶及參與基金轉成土幣里拉定期存款帳戶時,可享央行獎勵機制。 土耳其央行本(2022)年1月11日發布聲明指出,此前曾宣布針對持有存款及參與基金之國內自然人,將外匯及黃金存款帳戶及參與基金轉成里拉定存帳戶的情況下適用獎勵,央行決定提供國內法人相同獎勵機制。根據該機制,在相同到期日條件下,倘里拉存款利息收益低於外匯收益,政府保證支付兩者差額;自然人可選擇最短3個月的到期日,法人則適用6個月或1年之到期日。 前揭機制於上(2021)年12月21日推出後,里拉升值近50%至1美元兌10.6里拉,惟其後轉弱,本年1月11日匯率為1美元兌13.85里拉。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2年1月12日   史瓦帝尼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於本(1)月12日以「史瓦帝尼食用油受保護8年」(Eight years protection for edible oil industry)為題,報導史瓦帝尼為保護國內生產者免於國外低價產品進口之影響,已將食用油列為受保護之新興產業(infant industry),並向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提議對外課徵24%關稅8年。   該報導指出,史瓦帝尼協助農民拓銷產品之專責機構(Nation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 Board, NAMBoard)表示史國政府已與SACU各會員國協商討論相關保護條款,推動將食用油價值鏈定義為受保護之新興產業。史國盼將相關食用油(edible oil及cooking oil)課徵24%關稅,並予以保護8年,避免國外低價進口品之不公平競爭,且將相關稅收資助發展煉油廠及保護農作原物料,期以發展培植食用油產業,同時保護相關農產作物產業。   該報導亦引用NAMBoard官員分析資料指出,史國2018/19年約生產4,653公噸食用油,隔(2019/20)年產量減少1%,降至4,591公噸;惟史國該2年食用油消費量分別達6,281公噸及7,295公噸,顯示以農業為主之史瓦帝尼,其食用油仍依賴進口,無法自給自足,該兩年史國食用油之自足率僅達74%及63%,此亦對上游相關農業作物產業不利。倘若保護食用油產業之倡議能獲SACU通過,則未來將有利NAMBoard於史國協助當地農民推廣種植太陽花(葵花子油)及大豆。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時報(Time of Eswatini)2022年1月12日   史瓦帝尼時報(Time of Eswatini)本(1)月12日以「史國獲約60億史鍰之南非關稅同盟收入」(About E6 billion from SACU for Eswatini)為題,報導財政部長瑞肯柏(Neal Rijkenberg)於11日受訪表示,史國每季自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獲得分配款以挹注國庫,渠日前頃獲知史國2020/21會計年度第4季實際可獲得60億史鍰分配款(以1美元兌15史鍰,折約4億美元),遠高於原先預估收入之43億史鍰(約2.8億美元),有助填補財政收支缺口,對此表示欣慰。至該筆補助款之用途,R財長表示款項將分為三部分,將用於支付人事薪資,而非如同前2年度優先用於歸還政府部門供應商之積欠款項。   R財長指出,武漢肺炎疫情嚴重影響經濟成長,SACU收入暫不易增加,然史國為增加SACU分配款之比例,調整相關稅收措施已漸見成效,包括針對進口車齡8年以上之中古車輛大幅調高進口稅率達300%,以反制車商藉由低報車價而規避應稅款,以及對非SACU成員鄰國莫三比克實施油料進口配額管制,促使油商轉向南非進口,史國自莫國油料進口比率亦自45%大幅降至10%,並增加史國與SACU區域間貿易量,進而提升整體稅收,有利調增史國SACU分配款之比例。   R財長亦說明,SACU分配款之實際撥付數額之時間約落後2年,爰史國樂觀期待前揭可促增SACU分配款之措施,此將持續有利於2023/24會計年度。有關史國政府確切收入之詳情,R財長表示將於近期國會開議之年度總預算演說中揭露。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