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伊朗德黑蘭時報(Tehran Times)報導,考量到伊朗曆下一年度(自2022年3月21日開始)預算法案中投入新資源發展石油產業,伊朗下一財政年度原油及天然氣凝析油生產可望每日增加14.4萬桶。 根據Tasnim新聞機構表示,下一年度預算法案中已側重增進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及全國能源基礎設施發展,俾便增加石油產出至每日395.2萬桶。伊朗石油輸送網路未來一年亦可望擴張4倍達10,758公里。 隨著與全球強權在核議題談判顯現進展,伊朗刻正逐漸擴大原油生產以備強勢回歸至全球市場。根據彭博社(Bloomberg)報告,伊朗國營石油公司(NIOC)表示,該國油田正經歷全面檢修作業且刻正重建與石油買家連結。以最樂觀統計來看,該國在短暫3個月內就能回到制裁前每日約4百萬桶產量水準。 NIOC總經理Mohsen Khojasteh-Mehr於去(2021)年11月表示,NIOC目前計畫於伊朗曆本年年底(2022年3月)前提升該國石油產能到制裁前水準或接近每日4百萬桶。M總經理於記者會上表示,依據該公司計畫,此將需要900億美元投資在石油部門,而開發天然氣田也需要700億美元。 M總經理進一步表示,考量石油與天然氣生產以及該國煉油產能的增加,NIOC亦刻正計畫於未來10年提升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出口能力到制裁前水準之1.5倍以上。渠強調,在伊朗石油產業上游的營運人力已是全球最能勝任人力之一,且石油產業地理位置也讓該公司能獲得能源安全。渠另提到,因原油出口的永續性為該公司政策,目前石油及天然氣凝析油出口已經增加,該公司刻正使用所有產能擴大出口。NIOC亦正尋求全新且安全出口市場以便持續銷售石油。

A:本(2022)年1月11日以色列衛生部批准,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反應的以色列人所需的隔離期縮短至7天,前提是在此7天內的最後3天無任何症狀,惟7天內仍有症狀則仍須隔離10天。依據以色列研究,在近期對感染Omicron患者進行的測試中,大多數人在一週後的血液中沒有活體病毒樣本。新規定將自1月13日零時起實施。   以色列在過去一週的單日確診數量屢屢創下疫情爆發後的新高,1月11日單日確診數一舉超過4萬人,去(2021)年及前(2020)年最高單日確診人數為1萬多人。儘管確診數量暴增,總理Naftali Bennett在11日表示,保持經濟運轉是優先事項,目前未考慮進一步緊縮政策。   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導致激增的確診數,以色列為節約資源、確保高風險族群得到持續保護,自1月7日起改變檢測規定,PCR檢測資源將優先予60歲以上或染疫康復等人,較低感染風險者則進行抗原(antigen)檢測,倘接觸過確診者,抗原檢測結果可用來免於隔離。以色列政府安排在公共場所包含購物中心設有檢測站,提供擁有施打證明(green pass)者免費接受抗原檢測快篩(15分鐘),民眾亦可自行到藥局購買檢測試劑盒。   截至1月11日,以色列940餘萬人口中,598萬人已施打第二劑疫苗,435萬人施打第三劑疫苗,41萬人施打第四劑疫苗(目前限重症和死亡風險最高族群、60 歲以上、醫護人員及衛生與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能施打第四劑)。最新以色列新冠肺炎資訊請參考該國衛生部官網:https://corona.health.gov.il/en/。  

A:柬埔寨2021年1月至11月對美國出口80億美元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10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發布的貿易數據顯示,2021年前11月柬埔寨自美國進口3.78億美元,年增21%,並向美國出口80.18億美元,年增32.7%。柬埔寨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76.4億美元,年增33.3%。   僅單月11月柬埔寨對美國出口額為7.94億美元,月降24.2%,而柬埔寨自美國進口額為3,150萬美元。   柬埔寨對美國出口以服裝、鞋類、自行車與家具等為主,上述貨品是善用美國普遍優惠關稅措施(GSP)下出口。柬國自美國進口以汽車、機械、電器及電子產品等為主。   柬埔寨商務部表示,儘管柬國受疫情衝擊,美國仍然是2021年柬埔寨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因為出口的主要產品是服裝布料與鞋類產品,而旅行箱包產品受益於普惠制,也在出口額中占一部分比例。

A:柬埔寨農林漁業部預估,未來10年農業產值每年成長3%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11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根據柬埔寨農林漁業部(MAFF)初步報告,2021年柬國農業產值為 105.67 億美元,年增33%。該部為增加農業產值曾制定政策目標,預估未來10年柬國農業產值將從2019年的55.58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7.68億美元,每年增加約3%。在柬埔寨2030 年展望中,柬國農部期望農業將蛻變為更現代化、更有競爭力,並能增加農民收入的產業。   柬國農業發展政策將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主,因為這會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現代化農業有助於提高生產力與永續性,農業生產數位化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將受益,且作物可因此有更好的品質及安全的食品追溯系統,以及出口柬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該部在2021-2023年的農業產業政策中,確定柬國政府將透過增加貸款與降低農民及中小型企業每年5%至5.5%的利率來促進經濟成長。此外,該部將向農民與農業社區試點項目,特別是種植蔬菜的溫室提供40%的補貼。柬國政府已經為溫室材料的加值稅與關稅制定國家機制,並加強生產者、協會和農業社區的技能。柬埔寨預計將有更多的農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尤其是到中國市場。

A:2021年柬埔寨80%的農產品出口越南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11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2021年柬埔寨農產品近80%,約50億美元,出口至越南。根據柬埔寨農林漁業部統計,越南購買柬埔寨96%至99%的腰果、胡椒與綠豆產品。2021年柬埔寨腰果出口越南年暴增4.6倍,胡椒及綠豆出口激增4倍。此外,越南從柬國大量購買的農產品還有稻米、葡萄柚、香蕉及芒果。   柬埔寨農業部長Veng Sakhom日前表示,2021年越南居柬埔寨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同年前 11月越南另收購2億美元的柬國乳膠。在柬國橡膠種植為當地人創造大約 33,000個就業機會,越南企業並採購柬埔寨50%以上的香蕉,也創造約14,000名工人的就業。業內人士表示,柬埔寨農產品出口越南激增,係因許多越南企業已在柬埔寨投資農業。   農業專家Vo Tong Xuan表示,越南企業利用柬埔寨便宜的土地成本以及較具競爭力的勞動力,投資農業生產,作物則出口回越南。根據越南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前11月越南與柬埔寨間的貿易額86 億美元,年增84%。同期間,柬埔寨對越南的出口暴增337%。

A:柬埔寨2021年1月至11月註冊的投資額17.16億美元,年減72.8% 資料來源: 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1月11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去(2021)年底通過新投資法,以鼓勵外人直接投資( FDI),加以柬中FTA、歐盟EBA、美英的普惠制(GPS)、以及今年RCEP的實施都是柬國吸引新投資進入的有利因素。然而,截至去年11月,儘管柬埔寨經濟恢復正常,但FDI卻呈負成長。   依據柬國財經部統計,經濟特區以外在柬埔寨發展委員會登記的投資案件數達107件,較2020年同期減少34件,總投資額為17.16億美元,年減72.8%。以上註冊投資案創造約8.9萬個新工作職位,年降20.3%。註冊的投資案以工業為主,農業、能源、服務和旅遊業為次。該部在報告中指出,11月起柬埔寨的經濟雖恢復正常,但仍未達到Covid-19大流行之前的水準。   受疫情影響,特別是2021年2月20日社區感染事件爆發後,柬埔寨經濟成長的主要部門,對國際遊客入境、建築業活動和外國投資流動產生負面壓力。2021年第3季經濟特區以外的投資專案為37件,較上年同期增加7案,增幅為23.3%,投資金額為3.06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相比銳減91.8%,原因是酒店、能源和動物飼養場的投資大幅下降。   柬埔寨商會副會長林恆樂觀地認為,由於柬國已經全面重新開放,特別是在實現群體免疫力的情況下,柬埔寨將很快能夠吸引外國投資,因為柬國通過新投資法、柬中FTA、RCEP的生效、歐盟EBA、美英的普惠制(GPS)等均是柬國吸引外資的有利因素。

A:越南水產加工暨出口協會(VASEP)表示,2015年前越南曾為國際蝦子出口最大國,惟自2015以來印度及厄瓜多興起後,越南排在第3位。在全球每年蝦子進口金額總額約260-280億美元中,上述三大出口國分別佔15.7%、14% 及 13.6%。 越南業者稱,越南全國養蝦面積約74萬公頃,每年產量約達90萬公噸,主要養殖於越南西邊(佔80%)。越南草蝦排世界第一名,每年約達25萬公噸。 每年蝦子出口金額平均成長5%,出口之蝦子超過一半經加工過,越南出口至中國主要為新鮮蝦子。 越南蝦子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20-23%)、日本(16-18%)、歐盟(15-20%)、中國(13-15%)及韓國(9-10%)。在諸多市場越南蝦子市場佔有率均排在前面,如:在日本、韓國及澳大利亞排第一名;在歐盟排第二名;在美國排第5名;在中國排第4名。目前白腳蝦主要銷往美國、歐盟及日本市場;草蝦主要銷往日本、中國及美國市場。 越南蝦子出口金額每年約38億美元,排國際第三名,次於印度及厄瓜多爾。越南蝦子出口金額佔越南水產出口總金額之45%,草蝦出口金額僅佔越南蝦子出口金額之15%。 越南主要蝦子出口廠商為Minh Phu, Stapimex¸Sao ta, VinaCleanfood¸Taika, Utxi等。 越南水產加工暨出口協會(VASEP)預估至2025年越南每年蝦子出口金額約達56億美元,年成長9%。

A: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稱,去(2020)年12月份越南咖啡出口量達13萬公噸,出口金額達3.05億美元。累計去年全年越南咖啡出口總量達152萬公噸,較前(2020)年減少2.7%,出口金額達30億美元,成長9.4%。 去年12月份越南咖啡每公噸平均出口價格達2,344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28.7%。累計去年全年越南咖啡每公噸平均出口價格達1,969美元,較前年同期成長12.4%。 去年越南主要出口Robusta咖啡。惟去年越南出口此類咖啡之主要出口市場均衰退,如德國減少1.4%、義大利減少11.2%、美國減少0.6%、西班牙減少37.8%;但出口至俄國成長15.1%、中國成長61.1%。 雖然出口金額達30億 美元,惟越南精緻加工出口之咖啡量僅為12.1萬公噸,佔出口量之8%;出口金額為4.33億美元,佔咖啡出口總額之15%。

A:菲律賓是東南亞國家中距離臺灣最近的國家,臺菲雙方不僅地緣關係緊密,雙邊經貿往來也非常熱絡,我國對菲律賓主要出口產品為電機電子產品及石油提煉物為主,菲國出口至我國產品則以電子及半導體零件為主,近年菲國經濟表現亮麗,內需市場龐大,人口年輕且消費能力強,吸引國際企業青睞前往投資。更多菲律賓國家資料請下載下列國家檔檔案。

A:2021年馬來西亞為我第7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達251.13億美元,占我總貿易額 29.79%;我對馬來西亞出口達133.26億美元,占我總出口40.89%,為我第8大出口國;我自馬來西亞進口達117.89億美元,占我總進口19.18%,為我第9大進口國。 我出口馬來西亞以電機與電子產品、精煉石油產品、化學暨化工製品等為大宗;自馬來西亞主要進口電機與電子產品、化學暨化工製品、機械設備及零件等。

A:依據瑞士Tages Anzeiger日報報導,瑞士Holcim集團已達成協議收購法國PRB Group公司。Holcim集團表示,PRB Group公司為法國專業建築解決方案獨立製造商,該公司2022年預計銷售額將約3.4億歐元。此次收購將推進Holcim2025年目標,將其解決方案和產品業務擴大到集團淨銷售額的30%。Holcim集團希望藉此併購案能擴大加速進入具吸引力的建築領域,從屋頂系統到絕緣和翻新,預計此收購案將於2022年第二季完成。   資料來源: 瑞士Tages Anzeiger日報 日期: 2022年1月11日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2)年1月12日報導,新冠疫情迫使數位化加速,加密貨幣隨之呈現爆發趨勢,央行數位貨幣(CBDC)、資產代幣(asset tokenization)、非同質化代幣(NFT)等數位資產亦迅速崛起。新加坡銀行界正密切關注數位資產領域的發展,尤其是央行數位貨幣和資產代幣化。鑒於加密貨幣仍存在許多風險,儘管相關資產類別備受投資者關注,但目前銀行業仍無意涉入此高風險領域。 華僑銀行財富管理新加坡部總經理陳秀麗表示,加密貨幣仍須克服許多障礙,包括信任度、價格波動和監管部門批准。由於加密貨幣價值通常跟經濟基本面無關,相關資產可能出現顯著價格波動。 在數位經濟浪潮推動下,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成了目前金融和投資界最熱門議題,以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技術(DLT)為基礎的新領域,又大致分成央行數位貨幣、代幣化資產(包括NFT)和加密貨幣等三大類。 央行數位貨幣是由各國央行發行,本質上是紙幣的虛擬版。依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前(2020)年全球65家央行中,有86%央行表示正考慮發行央行數位貨幣,高於2019年的80%,另60%央行正進行央行數位貨幣實驗或是概念驗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2016年啟動「烏敏區塊鏈專案(Project Ubin)」,嘗試以安全和可靠方式實現跨境支付,該局亦正與國際清算銀行創新中心展開多元貨幣批發央行數位貨幣的試驗。 至於資產代幣化,大華銀行與和ADDX合作發行數位債券,是東南亞首家與數位資產平臺「Marketnode」達成戰略聯盟的銀行,該平台由新加坡交易所和淡馬錫控股合資成立,是一個數位資產發行、存托和服務平臺。星展銀行在前年11月成立數位交易所(Digital Exchange),提供數位貨幣交易服務,並在去年3月開始提供證券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簡稱STO)服務,亦即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可以透過該交易所,從民間市場集資,將實質資產證券化,轉換成可交易的數位代幣。

A: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本年1月11日表示,在全球商品價格上漲的大環境下,星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11個月攀高,去(2021)年11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比上升3.8%,創2013年2月以來最大漲幅。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亦面臨通膨升高,背後因素包括能源需求隨經濟復甦激增,供應卻仍吃緊,促使價格飆升;氣候變化和人手短缺等問題導致全球糧食商品通膨走高;主要工業和交通樞紐亦面對供應瓶頸,加劇成本壓力。新加坡短期內仍將因全球能源價格居高不下、運輸陷入瓶頸,以及多個商品和產品市場供需不平衡持續面對外部成本壓力,但預料通膨上揚是暫時的,成本壓力在本年內將逐漸緩和,尤其是全球油價將隨著產量增加而回落。 至於國內勞動力方面,在經濟活動逐步重啟下,對人手需求料促使薪資繼續成長,星國政府推行的漸進式薪金政策亦將惠及低薪員工。隨著新冠疫情趨穩,消費者需求相信將增加,因此核心通膨率料在本年上半年繼續攀升,下半年將緩和;本年全年核心通膨率預測平均在1%至2%,整體通膨率則介於1.5%至2.5%。 新加坡政府將從六方面協助民眾商家舒緩通膨壓力;包括(1)從逾170國和地區進口食品,透過多元化來源抵抗全球食品價格波動的影響;(2)與大型零售商等密切合作,確保日常用品和食品價格維持在可負擔水準;(3)提供低收入戶針對性援助,例如永久性消費稅補助券、服務與雜費(S&CC)回扣等;(4)保持經濟競爭力,讓人民實現永續薪資成長;(5)緊縮貨幣政策,讓星元升值,有助降低進口成本和抵擋外部成本壓力;(6)緩解國內供應方困境,例如為企業提供租金減免等。 面對生活費上漲的趨勢,消費稅(GST)上調時機亦越發受關注,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表示,星國政府無法永遠推遲此計畫,但會落實援助措施延緩消費稅上調對人民的影響,例如日前已宣佈推出總值60億星元的「定心與援助配套」,亦會在本年財政計畫中優先考慮協助人民應付生活開支。

A:一、PEZA於上(2021)年11月為在該署所轄經濟特區之外國投資人及外籍工作者推出新工作簽證,取替原先使用之47(a)(2)簽證,相較47(a)(2)簽證,PEZA新簽證不同處在於處理期限將從1個月縮短至10個工作天,效期為2年,可延簽1次效期亦為2年,最長效期為4年。現持有有效47(a)(2)簽證之外籍工作者可至該簽證到期後再申請新PEZA簽證。 二、新PEZA簽證之申請資格為: (一)在PEZA投資之外國投資人及受僱於PEZA註冊公司之外籍工作者。 (二)上述人士之家屬。 申請文件經驗證後,由公司或雇主代表申請人向所在PEZA經濟特區管理當局提出申請。 三、PEZA收到申請後將於5個工作天內回覆批准或拒絕,倘拒絕將說明拒絕理由,菲國移民局於收到PEZA背書後,將於5個工作天內准許申請人之臨時簽證轉換為PEZA簽證,PEZA將核發簽證卡,該卡有效期為1年,並於簽證有效期間內每年更新。 四、當簽證持有人於菲國之工作結束時,其持有PEZA簽證將降級為9(a)旅遊簽證,效期為59天。雇主須於員工僱傭關係結束後5日內通知PEZA,其簽證須向PEZA當局申請取消後,於旅遊簽證到期前離開菲國。 PEZA簽證相關申請連結如下: https://www.peza.gov.ph/search-result?combine=visa

A:資料來源:越南工商報,2022年1月11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為促進越南與加拿大雙邊經濟、貿易及投資合作,越南工商部與加拿大外交、貿易及發展部(Global Affairs Canada, GAC)頃於2022年1月11日以視訊方式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越南-加拿大聯合經濟委員會(Joint Economic Committee,JEC)。該委員會旨在雙邊全面合作架構下,強化貿易及投資交流、協助2國企業之投資及貿易活動、增進雙邊貿易投資機會與信息共享,以促進具發展潛力領域之合作。   在簽署儀式上,越南工商部部長阮鴻延(Nguyen Hong Dien)重申越南與加拿大關係之重要性。渠指出,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越南與加拿大雙邊貿易仍顯著增長,2021年前11月雙邊貿易總金額達54億美元,年增16.6%。其中越南出口至加拿大與自加拿大進口均明顯成長,分別年增18.2%及7.2%。   另一方面,加拿大國際貿易、出口促進、小型企業暨經濟發展部長伍鳳儀(Mary Ng)指出,越南係加拿大重要之全球貿易夥伴,亦係印太地區之重要經濟參與者。伊高度肯定加拿大與越南近50年之合作關係,並稱未來加拿大將透過新成立之聯合經濟委員會、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等雙邊及多邊經濟組織架構,深化與越南之經濟合作關係,俾為加國企業在國際上擴大版圖創造機會。

A:一、菲國媒體於1月11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對於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發出警示,因美國聯準會動作以及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可能造成經濟動盪。IMF表示,儘管預計今明年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但疫情增長風險仍高,同時聯準會亦可能加速縮減購債金額,新興經濟體應為潛在經濟動盪做好準備。 二、IMF表示,由於通貨膨脹之隱憂,今(2022)年美國可能有3次升息,而且勞動市場面臨工資上漲,新的omicron變種病毒亦引發供給面通膨壓力。使新興市場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加。此外,自2019年,新興經濟體平均政府債務增加近10%,到2021年底估計達GDP之64%。貨幣亦可能面臨貶值壓力。新興經濟體應視自身情況調整貨幣政策及財政措施,以應對不斷上升之政府債務及通貨膨脹壓力。 三、菲國央行(BSP)近年為協助經濟自疫情流行中復甦,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目前基準利率維持歷史低點之2%已超過1年。菲國政府預計今(2022)年,GDP成長率為7%至9%,至於通貨膨脹率,即使2021年已從2020年之2.6%上升至4.5%,政府預計今明兩年將下降至BSP設定之2%至4%之目標區間。

A:2021年汶萊為我第78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為1.73億美元,占我總貿易額 0.02%;我對汶萊出口為0.24億美元,占我總出口0.005%,為我第100大出口國;我自汶萊進口為1.47億美元,占我總進口0.04%,為我第64大進口國。 我出口汶萊以高溫蒸餾煤焦油、水、紙容器等為主;自汶萊進口石油氣及其他氣態碳氫化合物等。

A:根據汶萊經濟策劃及發展處(JPKE)公布之「2021年第三季汶萊經濟成長表現」數據顯示,受石油與天然氣產業萎縮5.3%拖累,該國上(2021)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萎縮2.2%,較前(2020)年同期(成長0.4%)遜色,亦較上年第二季下跌2.1%為差。汶萊2021年第三季石油每日產量為9萬7,100桶,較2020年同期下跌3.48%;液化天然氣每日產量為75萬900熱能單位(mmbtu),較2020年同期下跌10%。   綜觀汶萊2021年第三季各領域表現,農業、林業及漁業成長27.9%,主要係蔬菜、水果及其他農業(成長48.1%)、漁業(成長34%)及畜牧業(成長19.4%)及林木業(成長12%)帶動。服務業成長1.1%,主要係空中運輸(成長84.5%)、金融(成長9%)、通訊(成長6.1%);下跌之領域為其他民間服務(下跌15.4%)、水上運輸(下跌7.8%)、批發與零售貿易(下跌7.8%)、飯店(下跌7.1%)、餐館(下跌6.5%)、陸地運輸(下跌2.6%)及商業服務(下跌2.6%)。工業下跌4.7%,與2021年第二季持平,主因液化天然氣及其他石油與化工產品(下跌7.6%)、營造業(下跌4.7%)、石油與天然氣開採(下跌3.9%)及供電與供水(下跌2.6%)所致;上升之領域為食品與飲料(成長20.3%)、紡織與成衣製造(成長5.8%)及其他製造業(成長1.4%)。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二手車平台Carsome集團宣布在新一輪融資計畫中再籌獲2億9,000萬美元(約12億1,800萬馬幣),將企業估值提高至17億美元(約71.4億馬幣),進一步鞏固該公司作為馬國最大獨角獸地位。   Carsome集團盼本(2022)年赴美國上市,其新一輪籌資活動吸引包括新加坡淡馬錫控股(Temasek)、馬國雙威集團(SUNWAY)及楊忠禮集團(YTL Group)、臺灣聯發科技(MediaTek)、臺灣大哥大(Taiwan Mobile)及菲律賓富商吳詩農(Lance Gokongwei)旗下Gokongwei集團等投資人。新投資人亦包括卡達投資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及淡馬錫控股支持的65股票合夥基金和Seatown私募資本主要基金。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大馬銀行(AM Bank)經濟學者安東尼達斯頃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表示,大量引進廉價外勞的政策與做法,或許在短期內可大幅提升馬來西亞的生產力與競爭力;然隨著強迫勞動問題叢生,已衝擊馬國經濟,從外人直接投資(FDI)、國內產品供需,到人力資源的投資,並迫使股市崩盤,強迫勞動問題已重擊馬國經濟。   安東尼達斯續稱,強迫勞動問題首先衝擊外人直接投資、外銷訂單,進而降低國內企業生產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尤其這種奴役外勞的行為破壞了在人力資源上的投資,進而導致馬國長期處於「生產階層的最底端」,導致經濟停滯不前。   另一方面,艾芬黃氏資產管理股票策略與顧問總監顏永平指出,一再爆發的強迫勞動問題,已直接影響馬國股市的表現。 馬國政治不穩定,新冠疫情的大爆發,為2021年馬國股市表現不佳的主因,甚至讓吉隆坡富時綜合指數在過去八年間,創下6次年度下跌紀錄。從手套到棕油種植,再到電子製造服務(EMS)等科技領域,馬國企業一再爆發強迫勞動問題,已在國際投資機構間引起極大關注。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表示,勞動風險是環境、社會與監管(ESG)實踐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調查顯示,員工健康與安全,以及人權問題,是國際投資人首要關注的永續議題。   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政府養老基金,在受訪時亦強調稱,負責任投資是其投資決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基金持有逾100家馬國企業的股票。   過去兩年來,因涉嫌強迫勞動的馬國上市企業,就包括頂級手套(Top Glove)、速柏瑪(Supermax)、森那美種植集團(Sime Plantation)、FGV控股、固特異輪胎馬來西亞子公司(Goodyear Malaysia)以及開泰工業公司(ATA IMS Bhd)等。另還有數家上市企業,亦疑似存在奴役勞工問題,並處在人權專家安迪霍爾的監視範圍內。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強迫勞動指的是,任何人在受到懲罰威脅下,被迫從事任何工作或服務,但個人並未自願提供這種工作或服務。這其中的11項實踐指標,包括利用法律漏洞、限制行動,以及奴役勞動等。   據估計,目前全球約有2,500萬人正遭到強迫勞動,而大部分集中在亞太地區。   強迫勞動並非馬國獨有的問題,它亦存在東南亞鄰國間;但馬國對外勞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更受到國際輿論及媒體關注。 表單的頂端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