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美國紐澤西州長昨(2)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所有政府機構審查投資於俄羅斯政府或白俄羅斯政府企業以暫停或撤銷企業執照、許可、註冊或認證,抵制並停止進口及購買俄羅斯或白俄羅斯提供的服務及商品,另指示該州銀行及保險部門(DOBI)直接向企業要求完全遵守美國對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制裁,且隨時留意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最新消息,DOBI並將加強監管及評估金融系統。 佛蒙特州州長於2月28日要求酒類及彩券銷售委員會(Commissioner of Liquor and Lottery)將俄羅斯商品下架,並停止自俄羅斯經營的酒廠購買商品以示支持烏克蘭。
A:據媒體引用沙烏地統計總局(GASTAT)最新數據報導,沙烏地2021年出口椰棗金額總計12億1,500萬里雅,較2020年成長31%,目前共出口至113國市場,其中新鮮及可保存之椰棗佔77%,其餘椰棗產品佔23%。 為促進椰棗產業發展及出口,沙烏地環境暨水利與農業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Water and Agriculture, MEWA)及全國棕櫚暨椰棗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alms and Dates, NCPD)積極與國際合作,例如聯合國糧農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將2017年定為國際椰棗年,並於2019年將椰棗列為超級食物,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則將沙烏地列為制訂國際椰棗標準之專家小組聯合主席,另沙烏地亦主辦國際椰棗產業研討會(Dat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及成立國際椰棗產業理事會(International Dates Council)。
A:據媒體引用市場分析公司IHS Markit最新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報導,由於企業新接訂單增加,沙烏地2022年2月PMI自1月的53.2上升至56.2,一改過去5個月的下降趨勢。 上述調查指出,PMI係參考新訂單(30%)、產出(25%)、僱用(20%)、出貨量(15%)、存貨(10%)等數據綜合編製,沙烏地企業新接訂單增加係反映消費需求回升,加上國內COVID-19新增確診數下降,有助提升商業信心。
A:資料來源:Krungsri銀行「泰國2022-2024產業展望報告」 編譯:駐泰經濟組 2021年概況 2021年前9個月,由於汽油醇(gasohol)需求減少(同比-9.0%),造成消費量同比下滑9.9%至平均360萬公升/天。需求受到COVID-19疫情爆發與跨府(inter-province)旅行限制的嚴重影響。2021年最後2個月放鬆防疫措施,並在11月重啟國門應會刺激旅行活動及對乙醇的需求。預計2021年全年需求平均為379萬公升/天,較2020年的平均403萬公升/天減少6.1%。 2021年前9個月乙醇產量同比下降7.7%至379萬公升/天,原因是受乾旱影響導致原料供應減少,尤其是甘蔗。此造成以糖蜜(molasses)為原料的乙醇產量同比下滑12.7%(降至225萬公升/天),而以甘蔗為原料的乙醇產量同比則下降4.8%(至19萬公升/天)。然而,由於木薯(cassava)產量增加與價格低於甘蔗,以其作為原料的乙醇產量同比增長1.4%至136萬公升/天,部分抵銷上述產量減少的影響。由於需求下降幅度快於供給,9月底乙醇庫存達1.016億公升(同比成長18.1%),而2021年全年產能利用率將從2020年的68%降至63%。 用新鮮木薯與木薯片生產乙醇的製造商在此期間仍保持盈利,儘管其成本分別上漲至2.03泰銖/公斤(同比+14.8%,1泰銖約合0.86元新臺幣)及5.97泰銖/公斤(同比+10.6%),此推高生產成本分別為20.77泰銖/公升(同比+8.5%)及23.78泰銖/公升(同比+6.8%)。然而,由於糖蜜平均價格上漲至每公斤9.06泰銖(同比+74.8%),以其作為原料的生產商不得不承擔10年來最高的成本。 2022-2024年展望 乙醇的需求量預計將提高至420-460萬公升/天(每年增加5.5%),與汽油醇E10(含10%乙醇)及E20(含20%乙醇)的消費量同步增加(據估計,該等產品的銷售額將成長至其占汽油醇所有銷售額的25-30%),以上預測係基於下列因素: 政府計劃在2023年使E20成為標準汽油組合(正擬訂新的乙醇參考價格)。此將刺激更多的生物燃料消費,並取代政府計劃在2022年退出分銷的E10銷售,從而將乙醇的需求從2021年的400-500萬公升/天提高至600-700萬公升/天。 隨著疫苗計畫的完成與對外國遊客的重新開放,對乙醇的需求將逐步增加,此將有助於經濟恢復增長。 泰國道路上可使用汽油醇行駛的車輛數量每年將增加1.5-2.5%。到本期結束,預計總量將從2021年10月的2,980萬輛增加到3,000-3,200萬輛,尤其重要的是每年將新增80-90萬輛能夠使用E20的新車型。
A:依據義大利媒體「Firstonline」2022年2月25日相關報導,鑒於義大利正面臨電費高漲、能源過度依賴俄羅斯及環境轉型等挑戰,義大利工業總會(Confidustria)轄下由500家電力供應商組成之未來電力協會(Elettricità Futura)向政府提出建言,籲請義國中央及地方政府於2022年6月前核准裝置容量60GW的再生能源投資,該裝置容量僅占目前已送給義大利主要電網營運商Terna總容量之三分之一。 據未來電力協會理事長Agostino Re Rebaudengo表示電力產業已準備好為義大利能源安全、抑制電價、能源自主等做出貢獻,預計未來三年投資850億歐元並創造8萬個工作機會,且60GW裝置容量的再生能源投資每年將使義國減少消耗15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約占20%進口量),是義國政府預估國內增產開採量之7倍,因此該協會將與義國政府洽商核准再生能源相關投資案之特別措施。 R理事長續表示,目前義大利雖有每年安裝20GW再生能源之容量,然而實際安裝較少,義大利政府審核效率在歐洲敬陪末座。依據相關法規,新設再生能源裝置約1年即可獲准通過,然實際平均核准時間約需7年。 另據未來電力協會副理事長Renato Mazzoncini表示,義大利北部水力資源豐富,中南部風力及太陽能充足,但目前再生能源僅占義國電力之40%。又據副理事長Nicola Lanzetta表示許多人仍對再生能源有成本高昂之錯誤認知,若新的60GW裝置容量可獲核准,將可為消費者減少約40%電費;若持續依賴天然氣,未來恐將面臨新危機。此外,如將現有電廠更新並重新發電(repowering),預估可增加現有發電量之30%至50%。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頃於國會答覆國會議員提問時表示,鑒於馬國政府積極落實各項親商政策,根據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的統計數據顯示,馬國上(2021)年批准的製造業及服務業總投資額高達2,208億馬幣(約525.7億美元) 。馬國2021年前9個月共核准3,037項製造業、服務業及原產品產業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1,778.42億馬幣(約424.44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51.48%;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1,061億馬幣(約253.3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59.68%,成長135.5%。 阿茲敏部長針對數家跨國企業如現代汽車(Hyundai)、國際機器商業公司(IBM)及花旗集團(Citigroup)轉移至其他國家投資的議題時指出,上述企業決定遷移至國外的主因,主要以公司轉型、本地市場及勞工薪資的種種因素為考量。 Hyundai汽車將總公司轉移至印尼,主要是該公司在馬國未有生產廠房,且該韓國汽車公司與印尼於2019年11月25日簽下綜合經濟合作協定。無論如何,Hyundai仍然持有Inokom在馬來西亞的15%股權,而該汽車公司已選擇將馬國列為東南亞主要樞紐。至於IBM公司,該公司關閉在馬國賽城以提供外包服務業務的配銷中心,然IBM馬來西亞公司,將繼續與本地公司合作,以鞏固該公司在馬國的數位卓越業務。至於花旗集團(Citigroup),該公司同時在多個國家脫售資產,無論如何,該公司馬來西亞首席執行長強調稱,隨著該銀行消費金融業務撤離後,該公司將更專注於國內的企業、投資、商業、股票及信託等業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棕油局(MPOB)頃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設下生產限制使布蘭特原油價格飆升至每桶115.58美元,致馬國棕油價格亦飆漲。本月1日馬國棕油期貨價格又刷新歷史新高,達每公噸7,600馬幣(約1,812.3美元),而盤中最高衝上每公噸7,700馬幣(約1,836.2美元)。布蘭特原油價格持續走高,使得棕油作為生質燃油的原料選項變得更具吸引力,進而推高棕油價格。 大豆油價格走高亦是另一個推高棕油價格的因素。大豆油本(111)年1月衝上每公噸1,508美元,較去(2021)年12月的每公噸1,457美元攀升3.5%;而3月1日其價格則攀升至每公噸1,804美元。 鑒於現今俄烏戰事發展及國際需求,馬國棕油局預測棕油價格應可維持在現有價位區間,至5月,每公噸維持在5,000至8,000馬幣(約1,192至1,908美元)之間,過了5月進入棕油產能豐收季節則恢復價格穩定。 另一方面,菜油最大進口國印度除自印尼及馬國進口棕油外,亦自阿根廷及巴西等國家進口大豆油,以及向俄羅斯及烏克蘭進口葵花子油。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預料將造成葵花子油運輸展延,或促使印度需加大進口棕油的力道,以彌補葵花子油出口延遲的落差。市場對棕油的需求攀升,自然使得庫存下滑,從而推升棕油價格。另外,棕油產量趨低亦是另一個推高價格的原因。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頃於國會答詢時表示,根據馬國橡膠手套廠商協會(MARGMA)的資料顯示,在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對馬國最大手套公司Top Glove實施暫扣令(WRO)期間,該公司蒙受36億馬幣(約8.57億美元)損失。 2020年7月15日,美國嚴厲打擊涉嫌剝削勞工國家的產品,CBP因強迫勞動指責而向Top Glove公司發出暫扣令,爰該局對該手套公司作出的補救措施,包括支付員工賠償金、改善工作場所和住宿等感到滿意,並於2021年9月10日解除該公司手套產品之進口禁令。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日本專業設計和製造隱形眼鏡和鏡片護理解決方案的目立康公司(Menicon Co., Ltd)將投資 6.5 億馬幣(約1.548 億美元)在馬來西亞吉打州居林高科技園區(Kulim Hi-Tech Park)興建馬來西亞第一家製造拋棄式隱形眼鏡。 前述廠房占地面積 4萬5,000 平方米,將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等環保設施。計劃於 2025 年開始生產,目立康公司預計將僱用近 100 名員工。該工廠將高度自動化,並能滿足醫療器材等高度監管產業的嚴格要求。 目立康公司執行長 Hidenari Tanaka 博士表示,馬來西亞工廠將成為該公司全球最大的工廠。居林廠的設施將與新加坡的現有工廠相結合,可望協助該公司推動國際市場上的業務增長。由於全球近視人群銳增,隱形眼鏡市場,尤其是拋棄式隱形眼鏡,近年來一直在成長。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隱形眼鏡的整個供應過程(包括生產、運輸和運輸)將通過一個集成系統連接起來,從而在產業高性能機械的支持下實現高水準的生產力與質量控制。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一、依據菲律賓Globe電信公司新聞稿,GCash電子支付2021年交易額達3.8兆披索(約74億美元),較2020年交易額1.2兆披索(約23.4億美元)大幅成長。GCash係菲國規模最大之電子支付系統,截至2021年,GCash擁有5,500萬註冊用戶、450萬合作實體及線上商家、290家GLife合作夥伴,以及約17.4萬個儲值/提款機器。 二、GCash執行長Martha Sazon表示,菲國民眾樂於接受數位化,包括金融科技。GCash用戶普遍非常滿意使用經驗並持續使用該服務,在菲國GCash儼然已成為一個動詞。2022年該公司將致力推動全民金融(finance for all)之願景,包括推出GLoan及GGives等金融產品,為菲國無銀行賬戶之用戶提供信貸,將顛覆菲國傳統金融服務。另GCash也計劃擴大其投資產品,包括加密貨幣及股票交易。 三、目前菲國較具規模之電子支付包括GCash、PayMaya、DragonPay以及GrabPay。GCash始於2004年,由Globe電信旗下GlobeFintech Innovations, Inc.(Mynt)負責營運,Mynt係由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Ant Financial公司、菲國大型地產商Ayala集團以及菲國Globe電信合資成立之金融科技新創公司。隨著菲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Mynt成為2021年菲國唯一雙獨角獸(double unicorn)企業,市值達20億美元,未來有望持續成長。
A:依據德國媒體waz.de報導指出德國工商會會長Peter Adrian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對貿易產生負面衝擊並影響德國經濟,Peter Adrian會長指出本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軍事行動出乎多數人原先之預期,因此未來情勢發展仍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比較可以確定的是俄烏衝突將對德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目前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將俄羅斯孤立於西方金融體系之外預期將對與俄羅斯相關之貿易產生衝擊,除此之外亦需密切關注此事件後續對德國能源供應所造成之影響。Peter Adrian會長指出受到本次軍事衝突影響預測至少在短時間內德國與俄羅斯之雙邊貿易將大幅縮減,同時預估與俄羅斯及烏克蘭有密切業務聯繫的德國公司將遭受到嚴重之打擊。 在能源供應方面目前德國高度依賴俄羅斯之能源,其中包括55%天然氣自俄羅斯進口,在本次軍事衝突爆發後德國需透過替代能源供應來源如挪威與美國以彌補原本來自俄羅斯之供給,可以預見的是短期間能源價格將上揚,此將更加推升通貨膨脹並對消費者及企業帶來壓力。 在有關本次俄烏衝突對德國與中國貿易可能產生之影響方面,Peter Adrian會長表示面對經濟制裁預測俄羅斯將透過擴大與中國貿易彌補原先與美國和歐洲地區之貿易,此發展可能會間接影響未來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惟目前尚無法準確量化影響程度。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2月28日報導,在過去的 10 年裡,社會責任已經發展成為商業領域的一個關鍵問題,俄烏戰爭帶來的不僅在商業領域的挑戰,更增加了丹麥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壓力。 各個企業對於俄烏戰爭的立場爭論也在國際間展開,丹麥專家表示,企業不能躲在政府決策背後,而必須自己帶頭制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需要消費者、政治家攜手同心合作。企業聲譽的諮詢公司評估,如果企業領導者不做出艱難的決定,可能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和財務狀況。然而,幾家大公司表示,不想採取獨立行動來懲罰俄羅斯。 丹麥超市Salling Group集團旗下含有 Bilka、Føtex 和 Netto超市,已將所有俄羅斯商品從集團超市的貨架上撤下, S集團董事Per Bank 認為,消費者對公司的要求越來越高,公司發出明確的聲明和決策勇於表態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和及迎合民眾對企業的要求標準提高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 另 Coop超市集團旗下之 Kvickly、Irma 和 Fakta亦停止購買俄羅斯商品;一些丹麥養老基金也宣布出售俄羅斯股票和債券。 在俄羅斯經營 30 年的英國能源集團 BP 剛剛宣布將出售其 20%的俄羅斯石油公司股份。 反觀丹麥,幾家在俄羅斯擁有重大利益的公司表示,仍遵循政府決策,沒有獨立制裁的計劃。Ørsted 沃旭能源公司仍持續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購買天然氣,Ø公司之首席執行長 Mads Nipper 解釋說,終止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的協議可能對 Ørsted 產生“不可預見的後果”之利益受損,並且必須由政府做出決定。惟丹麥財經報採訪幾位丹麥官員, 渠等表示在這一領域丹麥沒有準備好立場, 多位`表示希望在歐盟的主持下解決這個問題。 研究企業聲譽的諮詢公司 Caliber 的首席執行長 Shahar Silbershatz 指出, 近年來的聲譽民意調查表示,如果企業在應對俄烏戰爭的方式上不符合公眾的期望,企業的聲譽將會受到挫折。 公司若不積極捍衛客戶和員工的價值觀, 其聲譽將受到影響。另若沒有積極處理在俄羅斯的業務的公司,可能將會受到其員工、客戶甚至投資者的審查導致聲譽、忠誠度下降以及對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吸引力,從而影響公司的財務業績。 丹麥工總副主任Peter Thagesen 指出,俄羅斯已受到金融制裁,該國部分銀行已被排除在支付網絡 Swift 之外,俄羅斯銀行受到制裁,俄羅斯央行亦被排除在使用其外匯儲備之外。目前所有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丹麥公司都在嘗試掌握整體關鍵金融網路以降低廠商後續收付款將可能受到影響。 ” 據哥本哈根商學院 (CBS) 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副教授 Julie Uldam 表示,外界期望商界承擔超越法律上的社會責任。渠等希望企業承擔更多責任,當政府沒有勇氣或動力,企業應將自行付諸行動。伊相信,歐洲消費者因地理位置相對鄰近,對企業面臨俄烏戰爭所付諸的行動特別敏感,許多民眾對公司在社會責任方面採取額外措施抱有更高的期望。
A:依據捷克媒體Expat本(2022) 年3月2日報導,捷克參議院已通過提案,禁止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公民及企業獲得捷克補貼,參加政府標案及處分不動產。參議院亦呼籲將所有俄羅斯及白俄羅斯銀行均排除於「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全球銀行支付和清算系統之外。
A:新聞來源:韓聯社(2022年3月3日) 據韓聯社引用韓國銀行(央行)本(111)年3月3日公佈的暫定統計報導,2021年第四季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1.2%,全年經濟成長率則同1月公佈之暫定值,為4%。另經濟復甦及韓元升值之影響,2021年韓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所得(GNI)初步預估為35,168萬美元,較2020年增加10.3%,時隔3年止跌反彈。 第四季GDP之成長率,以進出口來看,出口以半導體、煤炭、石油製品等為主成長5%,進口以原油和化工產品為主成長4.8%。民眾消費方面,汽車等耐久財之消費有所減少,但住宿餐飲、娛樂文化、服裝等半耐久財之消費帶動民眾消費成長1.6%。另政府消費支出增加1.3%,建設投資規模擴大2.9%,設備投資則減少0.7%。 再依各行業之成長來看,製造業成長1.1%、建築業成長2.4%、服務業增加1.4%、農林漁業增加1.5%。此外,2021年之名目GDP成長6.4%,為2057.4萬億韓元,GDP平減指數則上升2.3%。
A: 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數據平臺(Global SWF)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在俄羅斯的投資總額約5億美元(約6.8億星幣),占各自投資組合的比重非常小。 GIC管理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1,356.73億星幣)在俄羅斯的投資約2億美元(約2.71億星幣),占總投資組合的比例小於0.1%;淡馬錫資產總合為2,808.22億美元(約3,810億星幣)在俄羅斯的投資約為3億美元(約4.07億星幣),其占比約為0.1%。 淡馬錫控股表示,該公司在俄國和烏克蘭的基本曝險極低,但將遵守投資和營運所在地的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和監管義務,包括制裁行動。淡馬錫在俄羅斯有幾個第三方名義的基金,在俄羅斯或烏克蘭並無進行積極的投資活動。 全球主權財富基金和養老基金在俄國的投資總額為440億美元(約596.96億星幣),占總投資組合的0.14%。各國主權投資基金在俄羅斯和獨立國家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的曝險程度不一,中東的基金過去幾年增加曝險,亞洲國家則仍然是俄羅斯重要的貿易伙伴,歐洲和北美的基金在過去一段時間已經因為地緣政治風險進行拋售。 各國主權投資基金在俄國的最大曝險是政府債券和天然資源投資,例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Gazprom)、俄羅斯石油(Rosneft)、盧克石油(Lukoil)、鑽石開採公司阿羅莎(Alrosa)、黃金生產公司Polyus,亦包括俄羅斯外貿銀行(VTB Bank)和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 自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後,一些外國主權投資基金迅速宣布退出俄羅斯,包括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加拿大的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和丹麥養老基金PensionDanmark。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數據平臺董事經理洛佩茲(Diego Lopez)指出,此舉不僅僅是因應國際社會的呼籲,也是在減小制裁措施所帶來的虧損。
A:菲國總統府本(3)月3日公布,杜特地總統簽署第164 號行政命令,將核電納入菲國能源結構。能源部次長Gerardo Erguiza Jr.表示,這項政策是國家核電計畫的開始,代表菲律賓應確保在公共安全、國家安全、能源自足和環境永續性等關鍵原則為基礎下,和平使用核能技術。 本項行政命令是基於菲國核能計畫跨部會委員會(NEP-IAC)的建議,委員會就此事進行可行性研究和公共諮詢。菲國政府認知根據高度發展國家的經驗,核電可以成為一種可靠、具成本競爭力及環境友善的能源。而且國家要實現其持續成長目標,必須確保擁有可靠、安全、可持續性、優質及負擔得起的電力供應,核能的使用將解決對清潔能源每年成長4.4%的需求,或是到2040年時需額外增加68GW的容量。 本項行政命令仍將巴丹核電廠(BNPP)列入國家核能計畫,但亦會繼續推動其他核電廠設立。BNPP在1980年代為此地區唯一的核電站,因為菲國是最早開發核能計畫的東南亞國家之一。然而,由於涉及貪汙指控以及對核能使用的安全顧慮,該項目被擱置。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於201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BNPP的恢復將需要約30至40億美元。該行政命令提到,2019 年大眾對核能的看法調查顯示,近79%的菲律賓人表示同意或接受現有核電廠的可能使用或修復;65%同意興建新的核電廠,78%願意更多了解核能。
A:菲律賓能源部長Alfonso Cusi本(3)月2日表示,杜特地總統已簽署一項促進菲國核電發展的行政命令(EO)。渠表示本屆政府一直在推動核能,總統簽署EO,其中包括菲國能源發展的核能計畫。總統府即將發佈的本項行政命令將引進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技術,用於目前面臨間歇性電力供應的島嶼省份。 C部長表示,由於這些島嶼省份非常依賴石油,未能早些引進使用SMR技術。目前已有幾個省份表示願意透過卡加延經濟區管理局(CEZA)託管這些SMR核電設施,包括巴拉望省(Palawan)、蘇祿省(Sulu)和卡加延省(Cagayan)。 能源部並確保模組化核能技術在其他國家如俄羅斯及韓國,已被證明是安全和可行的。除俄羅斯外,該部與韓國水力及核電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該公司已提出SMR的可行性報告。能源也部將於3月下旬另與美國私人公司簽署單獨的SMR計畫合作協定。
A: 依據「昆士蘭保險公司」(QBE Insurance)於去(2021)年第四季針對星國400多間中小企業決策者進行研究調查結果,星國中小企業仍持續感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採取更保守的商業心態,60%中小企業在未來兩年內不確定或不打算擴展國際業務;並有近30%中小企業不看好國際化前景,只發展星國本地市場業務。 本次受訪者皆表示國際化計畫的三大擔憂為:「員工面對新冠疫情的旅行限制」、「普遍缺乏對其他市場的瞭解」及「缺乏足夠融資或資金進行擴張」。因為成本控制和精簡業務及解決業務營運成本方面等考量,有53%已國際化的中小企業打算縮小國際業務的規模。 該調查結果顯示,67%受訪者預期經濟前景將改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預計公司規模將在未來1年內成長,高於去年的19%。但有61%中小企業表示,新冠疫情相關政策、限制將在未來1年內惡化,營運成本也將增加。由於目前的法規已經對星國中小企業的業務營運產生不良影響,44%中小企業表示,過去12個月中,最大的擔憂是「業務營運成本」;而「業務連續性成本」及「企業在現金流減少的情況下營運」,則是受訪者的第二及第三大擔憂。隨著世界持續與新冠病毒共存,中小企業在未來12個月內,將繼續關注這些問題。 昆士蘭保險新加坡行政總裁羅納克沙(Ronak Shah)指出,過去的1年,中小企業一直在謹慎地調整商業戰略。鼓勵企業利用新冠疫情期間重新評估公司的商業模式和運作,考量環境的投資或措施,有助於後疫情業務的永續成長。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提供的統計,緬甸在當前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2月18日,因進口萎縮而產生貿易順差2.493億美元。在此期間,緬甸對外貿易總額從去年同期的127.2億美元,減少到119.58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約61.03億美元,進口額58.5億美元。緬甸的進出口受COVID-19影響大幅下滑,海運貿易增加,而邊境貿易則因主要貿易夥伴中國關閉部分邊境站而衰退。 緬甸出口農產品、動物產品、礦產、林產品及工業成品,而進口資本財、工業原料及消費品。上一財年(2020-21)出口值153.6億美元超過進口值146.9億美元,因進口衰退而出現最大的貿易順差6.77億美元。緬甸的出口主要依賴於農業及製造業。商務部正試圖通過篩選進口的奢侈品,並促進出口以減少貿易逆差。緬甸主要進口生活必需品、建築材料、資本財、衛生用品及配套產品,以達成促進出口及替代進口的目標。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緬甸貿易推廣機構表示,儘管印度近期公告限制綠豆之進口,但不致對緬甸的綠豆市場造成重大影響。印度是緬甸黑豆及木豆的主要買家,而僅佔緬甸綠豆出口總額的12%。印度在國內採收季期間限制綠豆進口,並干預價格使不低於國家所訂支持價格,以保護印度業者。儘管邊境站關閉,緬甸綠豆仍通過海運出口到中國和新加坡,以及印尼、馬來西亞及歐洲國家等。隨著國外市場的擴展,政府及相關協會從去年開始就鼓勵豆農增加綠豆種植面積。 緬甸貿易推廣機構分析,印度的綠豆進口政策的改變不致影響緬甸市場,因此綠豆價格大跌的可能性低。印度商業及工業部於2月11日S.O 624(E)公告並生效限制綠豆進口,對提單在2月11日以後的業者造成影響。至黑豆及木豆,印度將優惠展期至2022年3月31日前清關。緬甸商務部將為此與印度商務部進行磋商。 緬甸全國約有990萬英畝的各種豆類,年產量為410萬噸。在2020-21財年,緬甸向64個外貿夥伴出口約70萬噸綠豆。在當前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1月至2022年2月4日期間,向全球市場出口14.73萬噸綠豆,其中,1.8多萬噸出口到印度市場。根據Bayintnaung批發市場的統計,綠豆依品種別的現行價格在每緬斤1,900-2,350緬幣(1緬斤等於1.6公斤)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