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俄國總統普丁簽署了一項關於支持公民和企業的措施的法律,其中包括新的信貸假期。 另一項支持措施是可能暫停對中小企業 2022 年的定期檢查以及 2022-2024 年間對 IT 公司的定期檢查,意即該等企業無需更新許可證即可運營,簡化公共採購以及政府及時提高養老金的權利等。 信用假期將如何運作: ▪如果貸款協議在 2022 年 3 月 1 日之前簽訂,則公民和中小型企業(包括抵押貸款)享有信貸假期的權利 ▪從 3 月 1 日到 9 月 30 日,他們將能夠向貸方申請貸款假期 ▪政府將有權延長寬限期 ▪信用假期可提供不超過六個月的期限,並規定延期支付貸款或貸款或減少其規模 ▪適用條件:收入下降30%以上,貸款不超過政府規定的水平,借款人目前未享相關優惠 ▪在新冠疫情(covid)期間已經使用此權利的借款人也可以申請貸款假期

A:根據旨在確保俄羅斯安全的特殊對外經濟措施的法令,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在 2022 年限製或禁止從俄羅斯進口和出口某些產品和原材料,其產品清單將由政府確定。 文件稱:「確保在 2022 年 12 月 31 日之前實施以下特別經濟措施:根據俄羅斯聯邦政府制定的清單禁止進出口產品和/或原材料」。清單將定義貨物,其進出口將受到限制。 政府必須在兩週內確定這些決定所涵蓋的國家名單。這些限制不包括公民為個人需要而運輸的產品或原材料。 此外,內閣將被允許針對某些產品或某些人或公司設定這些措施的實施細節。 除了先前總統令中概述的措施外,還將推出新措施。此前,俄羅斯針對美國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不友好行為採取了特殊經濟措施,以及旨在確保俄羅斯金融穩定的臨時經濟措施。 新法令的簽署是為了確保俄羅斯的安全和工業的不間斷運行。該法令自正式發布之日起生效。

A:出處:NL Times, 2022/03/09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烏克蘭戰爭有可能導致2022年荷蘭購買力下降 3.4%   荷蘭時報NL Times報導,荷蘭中央計畫局 (CPB)估計,2022年荷蘭民眾的購買力有可能下降超過3%,原因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後,通膨已大幅上揚,現又加上烏克蘭的戰爭引發的能源價格飆升。   CPB 模擬多種可能情況, 假設通膨率分別為 6%、5.2% 和 3%,估計最壞的情況下,購買力將平均下降 3.4%,中等情況則下降 2.7%,最好的情況則下降 0.6%。   CPB局長 Pieter Hasekamp 表示,每個人遲早都將受到能源費高漲的影響,但受影響程度取決於能源費在可支配所得中所佔的比率。Hasekamp憂心收入較低,且住家保暖設備差的民眾。   CPB表示,俄烏戰爭對其他經濟領域的影響,例如貿易、金融市場,以及投資與消費仍然有限。 CPB 數學家認為,儘管經濟反彈力道不如 2021 年強勁,未來幾年經濟將持續成長,   由於荷蘭政界人士熱切關注CPB公佈的購買力數據,政府因此面臨因應能源費和汽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巨大壓力。內閣最遲在 6 月 1 日前必須說明將採取那些措施,惟國會中的聯合政黨已加緊敦促。國會議員提出的建議包括,補貼低收入戶能源費、暫時調降燃料增值稅、為最需要的人提供針對性的補助等。   荷蘭財政部長 Sigrid Kaag於3月8日接受電視台訪問時,拒絕透露內閣將如何因應購買力下降,僅表示內閣正考慮幾種選項,並將重點關注低收入人群。荷蘭總理Mark Rutte於 3月8日對國會表示,政府只能減輕對購買力打擊的力道,而不可能完全阻止。  

A:越南工商部公告柬埔寨稻米及乾菸葉之關稅配額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西貢時報(Saigon Times),2022年3月9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越南工商部日前公告第06/2022/TT-BCT號通知,規定2022年自柬埔寨進口稻米與乾菸葉之關稅配額,其中稻米關稅配額30萬公噸以內零關稅。該通知生效期限為2022年4月15日至12月31日。   適用關稅配額享有零關稅待遇的稻米產品必須獲得柬埔寨商務部或其授權機構簽發的原產地證明書S表(C/O S),且清關手續必須在指定的口岸進行,包括 Le Thanh-Ou Ya Dav、Bu Prang-Dak Dam、Loc Thinh-Tonle Cham、Moc Bai-Bavet 和 Xa Mat-Trepeang Plong 等24個邊境口岸運進越南。   至於乾菸葉,越南進口商必須依據2018年5月15日第69/2018/ND-CP號法令及第 12/2018號通知向越南工商部申請許可證後,才能以關稅配額內優惠稅率進口乾菸葉。   根據柬埔寨農林漁業部統計,2021年柬埔寨約出口180萬公噸稻米至越南,年增60%。  

A: 法媒費加洛報(Le Figaro)本(3)月9日報導,法國財經部長Bruno Le Maire於8日「強化歐洲能源自主及成功推動生態轉型」歐盟部長會議開幕致詞時表示,法國積極協助家戶因應能源上漲問題,並已設定本(2022)年電價漲幅上限為4%。渠認為本次能源危機堪比1973年之石油危機,法國及歐洲應設法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之依賴。   L-M部長說明,法國於本年度將耗費超過200億歐元因應能源問題,以天然氣價格凍漲機制來說,預計將耗資100億歐元。渠強調,法國是歐洲各國中給予民眾最多協助之國家,倘政府坐視能源調漲而不採取任何行動,家戶電力帳單將增加40%之多。然而,渠強調前述支持措施並非無條件,因為新的大規模支持措施僅會加速價格上漲,政府應成為能源轉型的最重要投資人,且為了保護受衝擊最深之企業,政府亦需更多財務工具。因此,如僅是宣稱政府能補貼價格上漲之言論是不負責任的。   法媒分析,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隨西方國家加重制裁力道,歐洲能源對外依賴問題再度成為焦點。拜登總統日前宣布禁止進口俄國石油及天然氣,但歐洲仍不願做出相同決定,因為歐洲高度依賴俄國供應之化石燃料。   法國政府爰呼籲應歐洲正視能源自主性問題,並推動發展再生能源。L-M部長強調,法國政府已做好違反「財政收入不應指定用途原則(principe de non-affectation des recettes fiscales)」之準備,將運用對化石燃料課徵之稅賦,作為發展再生能源之用。  

A:根據紐約州政府公告,紐約州長霍楚宣布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公司將於紐約州Albany郡投資約5,500萬美元興建約35萬平方公尺新廠房,以利該公司擴大生產GenDrive質子交換膜(PEM)氫燃料電池系統,預計可創造1,633個工作機會,另紐約州經濟發展廳(ESD)同意提供4,500萬美元稅收抵免(Green Excelsior Jobs Tax Credits),以鼓勵該公司創造清潔能源相關工作機會,有助紐約州推動清潔能源目標。 普拉格能源於1997年紐約州Albany成立,從事氫燃料電池技術商業化經營活動,同時為全球液態氮最大買家,2019年於紐約州Rochester投資370萬美元建造薄膜電極組工廠創造80多個工作機會,2021年於紐約州GeneseeSTAMP園區投資2.9億美元建造氫燃料製造工廠及450 MW電力變電站,同年亦宣布於紐約州Monroe啟動1.25億美元氫燃料電池新創中心,提供380個工作機會。本年初普拉格能源宣布與韓國SK 集團合作,共同加速開發亞洲氫能源市場,該公司亦與歐洲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法國雷諾集團合作生產電動卡車燃料電池。

A:柬埔寨2022年GDP預估為5.6%,促使政府推動全面恢復社經活動 資料來源:高棉時報(Khmer Times),2022年3月8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由於柬埔寨疫苗接種率在全球名列前茅,加以柬國財經部預測2022年經濟成長達5.6%,促使柬國政府允許全面恢復社會經濟活動。柬國總理洪森將疫苗接種普及率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環,不僅全面恢復其國內社會經濟活動與旅遊,並藉此吸引外人投資。   總理洪森日前對外強調,接種疫苗的普及率反映出柬埔寨具有強大的群體免疫力,並可吸引外國投資者來柬埔寨。儘管目前到柬埔寨的外國遊客仍然不多,但已有一些外國投資者開始到柬埔寨進行投資考察。   柬埔寨財經部依據國內與外國國際機構對柬國的評估,看好柬國今年的成長趨勢,預測柬埔寨2022年經濟成長可達5.6%。  

A: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本(2022)年3月8日於國會召開國家發展部開支預算審查會議中表示,為加快建築環境業的轉型步伐,星國政府將斥資1.84億星幣(約1.35億美元),透過多項計畫和津貼鼓勵業者提升建築效能和採用先進設施管理,也進一步推動研發工作。 新加坡屋齡逾20年的建築物仍有半數以上尚未進行改建,在能源效率方面落後於較新的建築。由於改建舊建築需要更多前期資金,星國政府將提撥6,300萬星幣(約4,619萬美元)做為改善現有建築的綠色建築標章獎勵。綠色建築標誌獎勵計畫2.0版將協助業者減輕負擔,並提高綠建築最低合格標準,同時擴大涵蓋範圍,納入住宅和輕工業建築。該計畫適用於總樓層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尺的私有建築,星國建築業者可選擇適合的改建工程,例如提升冷卻系統、安裝太陽能板,或重新設計空間以結合自然通風等,依建築改建後可減少的碳排放量,最多可獲得120萬星幣(約88萬美元)補助。 新加坡建設局也將與業界合作推廣「綜合設施管理」(Integrated and Aggregated Facilities Management),透過綜合平臺處理不同的設施管理服務,並把多座建築設施管理服務整合,實現更高效率。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政務部長陳杰豪指出,2025年星國逾半數建築的屋齡都將超過30年,加上人力成本持續上漲,有必要加快設施管理業的轉型。為鼓勵建築業者採用綜合設施管理,新加坡建設局將撥出3,000萬星幣(約2,199萬美元)設立新津貼,共同補助前期資本投資和改建費用。該津貼從本年下半年接受申請,為期三年。 此外,星國政府也將對未來城市規劃多投入4,600萬星幣(約3,372萬美元),支持先進建築和設施管理的研發工作,這些創新技術包括使用可定製機器人系統進行現場組裝和場外預製工作。

A: 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本(2022)年3月8日參與國會撥款委員會召開有關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審查會議時表示,星國經濟逐漸朝數位化,以及交通領域電動化等方向發展,此將使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因此,推動能源領域去碳化是新加坡經濟綠色轉型的關鍵。 能源領域是星國主要的碳排放源頭,約占新加坡直接排放量的40%。星國政府將持續推動能源領域轉型,如提高發電廠的能源效率,減少碳足跡。能源轉型對星國極具挑戰性,因新加坡本地不適用風力、水力或潮汐發電等再生能源,太陽能是最可行的方案,但也受限於雲層覆蓋和有限的土地資源。新加坡政府正設法加速太陽能部署,計劃實現在2030年前將太陽能裝置容量提高到至少2,000GWp的目標,相當於每年為35萬戶家庭供電。 顏金勇部長指出,即使利用新加坡的所有可用空間來部署太陽能板,並提高效率,星國還是無法單靠太陽能產生足夠的電力來維持照明。只有透過開發其他再生能源,以及長期發展其他低碳替代品,才能實現有意義的減排。星國推動去碳化的同時,也創造許多新經濟機會,例如綠色融資和碳服務與碳信用市場。去碳化和新的經濟機會是永續發展的一體兩面。例如,公司需要融資以支持永續發展投資,進而促成綠色融資成長。此外,新加坡目前有超過70家機構提供碳服務,是東南亞最多相關服務供應商的國家。 另查,為加強星國在低碳技術和解決方案研發工作的加乘效應,「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重組各研究所的關鍵研發團隊,合併成立「永續發展研究院(化工、能源與環境)」(Institute of Sustainability for Chemicals,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根據捷克媒體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本(2022)年3月7日報導,捷克統計局(Czech Statistical Office)數據指出,捷克去年第4季平均薪資較去年同期成長4%,達40,135克朗。惟物價亦上漲6.1%,導致實質薪資減少約2%。 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首席經濟學家David Marek表示,2020年薪資減少的原因係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而去年受則到高通膨率影響,以至於實質薪資負成長;且在通膨率超過8%的情況下,多數產業實質薪資難以增加。

A:根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頃公佈統計數據顯示,馬國2021年共核准4,564項製造業、服務業及原產品產業投資計畫案,總投資金額為3,065.4億馬幣(約735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83.12%;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金額為500.2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68.04%,成長224.9%;國內投資金額為234.91億美元,占總投資額之31.96%,衰退5.08%;共創造10萬5,012個就業機會。前五大外資來源國為荷蘭、新加坡、中國大陸、奧地利及日本,貢獻外資總投資額88.9%。 前述3大產業中,2021年馬國共核准702項製造業投資計畫,投資金額為467.84億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63.64%,較2020年成長113.76%;創造7萬4,575個就業機會;其中外人直接投資額為430.69億美元(占製造業總投資額92.06%),增加217.43%;國內投資額為37.14億美元(占製造業總投資額7.94%),減少55.34%。荷蘭 (179.64億美元)、新加坡(111.67億美元)、奧地利(45.37億美元)、中國大陸(39.82億美元)、日本(18.07億美元)、韓國(17.59億美元)、維京群島(7.97億美元)、美國(2.75億美元)、德國(1.97億美元)及臺灣(1.56億美元)依序為馬國十大外資來源國。   2021年臺商在馬國投資項目計15件,投資金額為6億4,850萬馬幣(約1億5,550萬美元),位居馬國外人投資第10位。依照產業別區分,電子與電機產品為最大投資項目,投資額為9,678萬美元;其次為化學與化工產品(5,421萬美元)、金屬鑄造產品(287萬美元)、橡膠製品(135萬美元)、機械與配備(18萬美元)及交通設備(14萬美元);依照州別區分,在雪蘭莪州投資金額最高,達8,965萬美元;其次為彭亨州(4,554萬美元)、檳城州(1,013萬美元)、沙巴州(718萬美元)、吉打州(193萬美元)及柔佛州(110萬美元)。   2021年服務業投資件數為3,803件,金額為225.72億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30.71%,較2020年成長34.38%;其中國內投資金額為165.98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73.53%),成長9.03%;外資投資金額則為59.74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26.47%),成長279.73%,創造2萬9,909個就業機會。2021年房地產投資金額為69.09億美元,占服務業總投資額30.61%;其他依次為全球營運中心(47.14億美元)、金融服務(28.85億美元)、能源(23.15億美元)、ICT(19.61億美元)及支援服務(14.3億美元)等。 馬國第一級產業(Primary Sector)2021年投資金額為41.55億美元,占總投資金額之5.65%,較2020年成長184.49%;創造528個就業機會;其中國內投資額為31.78億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76.48%),增加163.27%;外人直接投資額為9.77億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23.52%),增加285.53%。主要投資項目為石油與天然氣業(41億美元,占第一級產業總投資額98.66%)、種植及原產品(5,561萬美元)。   2021年批准的知名投資項目包括在馬國建立高效益和高科技產業的跨國企業。其中包括東方日昇公司(Risen Solar),將投資101.2 億美元進行太陽能模塊和太陽能電池的設計開發與製造;其次為英特爾電子公司,將投資71.94億美元生產晶圓製造和堆疊晶片(stack dies)。奧地利技術與系統技術股份公司(AT & S,簡稱奧特斯)將在吉打州居林高科技園區(KHTP)投資高達20.38億美元,製造高端印刷電路板和集體電路基板(IC substrate);財富 500 強公司 SK Nexilis 的子公司亦宣布在沙巴州哥打京那巴魯工業園區(KKIP)設立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投資額為 10.29 億美元;英飛凌科技公司將在馬六甲州投資7.79億美元,進一步鞏固馬國作為全球半導體樞紐的地位。日本的太陽誘電公司(Taiyo Yuden)亦宣布投資 6.8 億馬幣(約1.59億美元),以擴大其在砂拉越州古晉的多層陶瓷電容器生產,以滿足東協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里表示,馬國將於4月1日起重新開放邊境,同時將過渡至地方性流行病階段。在開放邊境後,所有已完成疫苗接種入境者,將無需強制隔離。但馬國政府依然規定,從國外入境馬國的訪客,啟程前往馬國的前2天需進行聚合酶鏈反應(RT-PCR)新冠檢測,而入境後的24小時內需在專業醫護人員監督下,進行抗原快速檢測試劑(RTK-Ag)。此外,持有合法旅遊證件的外國旅客亦可到訪馬國,已無需再申請馬國跨境許可證(MyTravelPass)。前來馬國的旅客只需下載和啟動MySejahtera手機應用程式,在MySejahtera的「Traveller」(訪客)部分填寫出發前表格即可。   重新開放邊境後,持有合法旅遊證件的馬國公民可如常出國,可前往同樣開放邊境的國家。完整接種疫苗的馬國公民,無需強制隔離。   馬國盼前述措施將可全面提振經濟成長,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後受到嚴重衝擊的旅遊業。依斯邁沙比里首相續稱,過渡至地方性流行病階段對馬國而言極為重要,這是一項退場策略(exit strategy)。至於正式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將由世界衛生組織(WHO)來宣布。儘管馬國於4月1日起過渡到地方性流行病階段,但公眾依然須強制佩戴口罩。馬國將會全面取消限制商店營業的時間,而商店可以按照經營許可證的規定營業。穆斯林亦可在未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在清真寺或祈禱室內或外進行集體祈禱活動。 馬國民眾仍需遵守的10項SOP:(一)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 (二)仍需繼續使用MySejahtera:公開場所,不擁擠以及非集會地點可豁免室內以及人潮擁擠的地方,需使用MyTrace (三)取消限制場地50%容量的規定;(四)取消疫苗接種限制:員工需接種疫苗的限制取消 -無接種疫苗也能跨州,不再被限制行動;(五)宗教場所祈禱儀式無需保持人身距離:依據州宗教執法單位,團結部以及宗教事務部條例;(六)取消營業時間限制:營業時間依據准證闡明的時間,需經常對場所進行清潔工作;(七)業者需確保場所的通風系統良好;(八)懷疑或證實確診者,需遵守衛生部制定的指南,進行新冠檢測和隔離;(九)遵循國家測試策略的程序進行新冠檢測以及(十)勤洗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MSIA)表示,馬來西亞國內科技企業可從歐盟(EU)、美國和韓國製造商計劃的大規模投資中受益,以在數位時代擴大並確保其半導體供應鏈。歐盟根據其晶片法制定的 430 億歐元投資計畫,將專注於前端科技,並鞏固該地區在研究和技術組織的領導地位。這類大規模的投資可望成為設備製造商的先驅,並使已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一環的馬來西亞企業受惠。   該協會續稱,現在每個主要國家都有自己的半導體產業。美國宣布了其晶片法案,而韓國則像歐盟一樣在其半導體產業進行更多投資,以確保這些國家的半導體供應不受影響。韓國頃宣布投資 56.7兆韓元(約540.83億美元),以創造就業機會並加強其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美國已批准一項 總值520 億美元的計畫,以支持該國半導體產業的擴張。   馬來西亞主要關注半導體科技的後端製程,然該協會預計歐盟和美國的製造商不會投資半導體後端的封裝測試。儘管他們的計畫未說明會否投資封測製程,惟歐美廠商很難在亞洲後端市場與馬來西亞、台灣、韓國、中國大陸、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競爭。   由於電子與電機產業係屬於馬國第12大馬計畫中的高效益產業,國內企業需在政府的協助下嘗試在價值鏈中介級創新、設計與開發等領域。馬國企業須加強其供應鏈和後端能力,以期與需要前端支持的其他國家合作。儘管面臨供應鏈中斷問題,該協會預測2022年馬國半導體產品出口將持續以個位數或接近 10% 的水平增長。若干企業已提高生產力或擴大產能以滿足需求,預計新產能將於兩年內上線。惟在此之前,馬國企業仍有準時交貨和訂單積壓之壓力。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認為,在國家復甦理事會、民間部門、產業和商會支持下,馬國本(2022)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可望如世界銀行預期達到5.8%。   根據馬國中央銀行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馬國經濟萎縮4.5%,但第四季則增長至3.6%,2021年全年馬國經濟成長率為3.1%,意味著馬國正處於復甦的正軌道。世界銀行已將馬國2022年的經濟成長預測值修正為5.8%。   根據馬國貿工部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2021年總貿易額為2兆2,270.45億馬幣(約5,310.71億美元),年增24.8%;出口額為1兆2,398億馬幣(約2,956.48億美元),年增26%。 根據第12大馬計畫,至2025年,馬國的出口額須達1.25兆馬幣(約2,981億美元)。2021年馬國出口額已達1.24兆馬幣(約2,957億美元),意味著馬國已比預期提前四年實現目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Moody's)頃公布亞太經濟預測報告時表示,該機構暫樂觀看待馬來西亞的經濟前景暫時樂觀,因國內經濟已重新開放,儘管Omicron 仍肆虐,但行動管制措施已不太可能恢復,且目前的地緣政治趨勢對馬國有利。   俄烏戰事持續,烏克蘭雖向世界出口更多葵花籽油,然進口商已刻正尋找棕油等其他食用油來彌補供應緊張局勢。馬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棕油生產國,倘馬國能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將從棕油價格飆漲中受惠。   儘管如此,穆迪機構認為已受到供應短缺影響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額外挫折,因其關鍵材料主要由俄羅斯和烏克蘭出口。馬國一直受益於全球對其電子出口需求的增加,且由於其原物料庫存可能不受短缺影響。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日期:111年1月17日、2月2、14日   來源: 澳洲金融評論報 https://www.afr.com/companies/mining/china-swoops-on-australian-rare-earths-junior-20220213-p59w2m https://www.afr.com/world/europe/china-dominates-rare-earths-this-project-aims-to-change-all-that-20220117-p59opb https://www.afr.com/companies/mining/china-swoops-on-australian-rare-earths-junior-20220213-p59w2m   稀土(rare earth)又稱為「工業黃金」,共包含17種元素,具優異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可大幅度提升產品性能,應用範圍包含智慧型手機、電動車永磁馬達、風力渦輪機、照相機鏡頭、磁鐵及導彈防禦系統等,為發展民生工業、新興及高科技產業、新能源技術等至關重要之戰略資源。 稀土資源分布全球,惟開採及精煉成本高昂,且須考量環境與社會成本,使各國難以自行投入。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成為精煉稀土主導者、供應全球90%稀土。 中國於2010年曾因中日漁船摩擦停止供應日本稀土,導致稀土價格飆升,去年底中國政府為提高稀土定價權,將「中國鋁業」、「中國五礦集團」和「贛州稀土集團」三家大型國企,合併為「中國稀土集團」(China Rare Earth Group)。 本年2月中國企業盛和資源(Shenghe Resources Holding)斥資3,900萬澳元擬收購澳洲Peak Rare Earths Limited(PEK)19.9%股權,PEK主要經營位於坦尚尼亞南部之Ngualla稀土礦項目,並規畫在英國投資建設Teeside精煉廠,倘盛和資源成功收購PEK,將進一步掌握全球稀土供應。 基於價格及安全(security)因素考量外,各國亦擔憂中國在未來數十年,為達成環境、技術及國防等目標,對其境內之稀土資源亦有大量需求,進而排擠對外出口。鑒此,西方國家致力發展稀土開採生產、加工精煉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國稀土之依賴。 美英澳在「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架構下強化國防鏈結,三國政府投資確保中國以外之稀土供給。 澳洲第一大稀土礦商Lynas公司,長期或日本政府資金挹注,上年獲得美國國防部資金,將與美國合資夥伴Blue Line於德州建造稀土加工廠,將西澳之稀土運至德州精煉加工。 上市英商Pensana公司宣布投資2.37億澳元,擬於本年中在英國約克郡東部赫爾港(Port of Hull)建造稀土加工廠,預估明(2023)年開始營運。P商係唯一位於歐洲且為中國以外全球三大稀土生產商之一。 澳商Hastings Technology Metals西澳Yangibana稀土開採計畫,本年2月2日獲澳洲聯邦政府「北澳基礎設施基金」1.4億澳元貸款,預計於2024年營運。該筆資金挹注後將使H公司成為僅次Lynas之澳洲第二大稀土礦商。 H公司董事長Charles Lew表示,Yangibana未來將可供應釹鐠精礦(neodymium praseodymium concentrate)予歐、亞第一階(Tier1)客戶,可提供全球用於製造永磁體(permanent magnets)釹鐠6%-8%之市場需求,可用於生產製造電動車及風機等綠能產品。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商務部發佈的月統計,在當前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2月25日,緬孟貿易額逾1,800萬美元,較2020-21財年同期減少249萬美元。在此期間,緬孟通過邊境檢查站的出口值1,792萬美元,進口值8萬美元。去年同期,兩國貿易總額為2,049.8萬美元,其中出口695.7萬美元,進口1,354萬美元。緬甸通過海運及陸路向孟加拉出口貨物。雙邊邊境貿易主要通過實兌(Sittway)及貌奪(Maungtaw)口岸進行。兩國之間的貿易產品包括竹子、生薑、花生、鹹水蝦及魚、梅子乾、大蒜、食米、綠豆、毯子、糖果、梅子果醬、鞋類、冷凍食品、化學品、皮革、黃麻製品、煙草、塑料、木材、針織品及飲料。

A:資料來源:The Nation,2022年3月7日   泰國工業部長Suriya Jungrungreangkit於3月7日表示,該部正努力實現使泰國成為電動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製造中心的政策,迄今已宣布116項與電動汽車生產相關的標準,以助力泰國成為電動汽車中心的目標。此外,工業部建立汽車與輪胎測試、研究及創新中心,以鼓勵零碳排放汽車的開發與使用。   另據泰國工業標準研究院(Thai Industrial Standards Institute, TISI)秘書長Banchong Sukreetha表示,該院今年將公布19項與電動汽車生產相關的標準,涵蓋電動摩托車、電動汽車電池、與國家電網連接的電動汽車,以及電動汽車的移動性(mobility)等。其他標準包括電動摩托車的煞車系統、電動汽車與電動船的測試性能、如何將汽油車改裝成電動汽車,以及具有自動停車系統的電動汽車。   TISI將加快新標準的起草及發布,新標準將以國際標準為基礎。其中一項有趣的標準為車輛到電網(Vehicle to Grid, V2G),它將為電動汽車電池的充電,以及將電池中存儲的電力傳輸回電網制定標準。

A:標題:俄烏危機將可能造成越南生產成本攀高 資料來源:越南經濟時報網站2022年02月28日 https://english.thesaigontimes.vn/russia-ukraine-crisis-likely-to-make-vietnams-production-costs-soar/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部分專家警告俄烏危機惡化將導致供應鏈中斷,並提高越南的生產成本。 VinaCapital 證券與債券投資部執行長阮懷秋(Nguyen Hoai Thu)表示,此一危機帶來之最明顯風險係通膨上提。 歐盟對俄羅斯制裁與供應鏈中斷可能導致許多生產原物料短缺,造成生產成本提高。通貨膨脹也會導致越南國内公共投資及消費支出萎縮。 阮懷秋表示,受影響最深企業可能係無法提高銷售價以轉嫁生產及運輸費增加之企業。 過度依賴投入原物料之企業將面臨供應短缺風險,例如煤炭(俄羅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由於石油價格上漲以及飛航活動干擾,航空公司來將遭受嚴重衝擊。 根據馬來亞投資銀行(MIB)分析,越南受到非直接影響包括能源、金屬及穀物商品價格上漲。 俄羅斯石油出口占全球11%、液化天然氣占8%、煤占18%、鋼鐵占8%、鋁製品占14%、銅占5%以及穀物占10%。 馬來亞投資銀行(MIB)表示,2021年越俄雙方貿易額僅占越南對外貿易額1%,俄烏緊張局勢不會對越南產生直接重大影響。然而,俄羅斯在越南有對於大型投資業例如 Vietsovpetro JV, https://www.vietsov.com.vn/rus/Pages/Default.aspx 胡志明證券股份公司宏觀研究部經理范武昇龍(Pham Vu Thang Long)先生表示,越南與烏克蘭雙邊貿易額僅占越南進出口總額約1%,因此俄烏危機將不會對越南正向貿易前景造成重大影響。惟越南從俄羅斯進口大量煤炭,俄烏危機將導致短期供應短缺導致通膨在某些特定時間上提。        

A:標題:越南蔬果出口逐漸轉向擴展歐美國家之市場 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工商網報,2022年3月1日   根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2022年1月越南蔬果出口金額達2億9,321萬美元,月減2.1%,年減5.3%。其中,出口至中國達1億4,891萬美元,占越南蔬果出口總額之50.8%,年減18.5%,自2021年下半年迄今出口仍遭困難,尤其越南北部陸路邊界通關作業受影響。此外,2022年1月出口至泰國金額1,000萬美元,年減37.6%。   除了出口至中國及泰國2大市場以外,越南蔬果亦出口至美國、南韓及日本,出口金額分別為2,235萬美元,年增70%;1,220萬美元,年增32%及1,180萬美元,年增12%。   至於2021年越南蔬果出口市場,出口至歐洲及美洲大幅成長。其中,出口至歐洲達3億300萬美元,年增17.4%,占越南蔬果出口總額之8.5%,年增0.6%;美洲達2億7,100萬美元,年增29.1%,占7.6%,年增1.2%,惟出口至亞洲占越南蔬果出口之80%,年減2.2%,主要下降原因係出口至中國衰退。   部分專家認為,越南蔬果出口市場有明顯移轉至中國以外之其他國家之趨勢,尤其出口檢疫規定要求較高國家。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越南蔬果出口影響不大,由於蔬果加工供應量增加造成冷凍及新鮮蔬果產品出口量減少,導致蔬果種植企業移向加工業。另出口價格、蔬果保鮮期及新科技係蔬果銷售量增加之主要原因。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