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ECHO經濟報   與2020年相較,2021年比利時網路購物銷售額成長33%,達117億歐元。網路購物交易次數超過1.5億筆,較上年度增加39%,為2017年(6,000萬筆)的 2.5倍。   零售商已認知到網路銷售為大勢所趨,2021年比利時新增網路商店8,500家,總數達56,642家(+17.5%),且多是微型(收益低於10萬歐元)或小型企業(收益低於100萬歐元)。反之,隸屬大型(營業額超過1,000萬歐元)與中型企業(營業額超過100萬)的電子商店雖然只有1,455家,占比利時網路商店總數2.6%,營業額卻高達98億歐元(84%)。網路銷售占大型企業營業額25%到30%,而市場平均值則在20%左右。   2021年外國買家占比利時網路購物交易量21%,顯示疫情後復甦狀況良好(2020年為15%),但尚未回復到2019年的表現(25%)。從比利時網站上購物的外國買家主要來自法國(38%)、荷蘭(37.5%)和德國(11%)。   最主要的付款方式為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72.9%),其中又以比利時Bancontact為大宗(61.1%)。值得注意的是,手機行動支付數量首次超過卡片支付。

A: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IDC)資深研究經理 Maciek Gornicki於本(2022)年3月16日表示,去(2021)年菲國個人電腦銷售量較2020年之228萬台增加57萬台,亦較2019年疫情前之218萬台為高。Gornicki 表示,菲律賓個人電腦銷售量顯著成長,除因2020年受疫情影響,導致供貨短缺,將出貨高峰推延至2021年外,疫情導致多數線上教學亦提高購買需求,特別是對筆記型電腦。 我國品牌宏碁(Acer)連續13年蟬聯菲國個人電腦(包括桌上型、筆記型電腦及工作站(workstation))市場第一品牌,2021年宏碁個人電腦市占率為27%。其筆記型電腦連續16年為菲國領導品牌,2021年市佔率達33%,其中消費型筆電市占率為30%,電玩型筆電則佔34%。另宏碁桌上型電腦市佔率則達31%。菲國個人電腦市佔率除最高的宏碁27%外,其次為聯想(Lenovo)15%、戴爾 (Dell)13%、惠普(HP)11%,及華碩(Asus)11%。 Gornicki認為,菲國為東南亞國家個人電腦滲透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個人電腦2022年至2025年需求量將維持在每年200多萬台,但由於經濟重新開放,消費者支出用於其他領域,銷售量預期將趨緩。長遠來看,因疫情而產生的需求恐難以持續,多數人已購買居家辦公或遠距教學所需設備,短期內不會再購買。IDC預期今年菲國個人電腦銷售量為269萬台,2023年為234萬台,2024年237萬台及2025年244萬台。

A:第28屆東協經濟部長非正式會議甫於3月16日以線上方式召開,並啟動東協貨品貿易協定(ATIGA)的升級談判。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簡稱貿工部)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頃表示,馬國將參與推進東協貨品貿易協定(ATIGA)升級談判,盼能儘早取得解決方案以達致共識。馬國強調需要推進各國全面和包容性的參與談判,以便利益相關者關切的問題能夠解決。上述談判對強化區域貿易至關重要,以建設一個全面、可持續和競爭力強的東協。   東協經濟部長在前述會議已透過柬埔寨在2022東協主席年提出的經濟合作優先倡議。   此外,東協經濟部長亦就東協在推動後疫情時代振興復甦方面的努力,深入交換意見和看法,包括延長河內行動計畫架構內必需品非關稅措施處理瞭解備忘錄的期限至2024年,以及擴大瞭解備忘錄的東協必需品清單。   東協部長亦就經濟合作優先事項達成共識,包括升級東協─澳洲─紐西蘭自由貿易區架構,以促進數位初創系統,涉及微型及中小企業的女性等。   針對檢討東協─印度貿易協定,馬國作為東協─印度經濟關係的協調員,已敦促各方加速批准涉及的範圍,以在東協經濟部長和印度的特別協商時,啟動東協商品貿易協定的談判檢討。   東協經濟部長持將持續與東協商業諮詢委員會(Asean-BAC)積極磋商,關注重振旅遊業、航太產業、協助微型及中小企業,以及促進數位經濟發展。   在經濟一體化下,東協秘書處、東協和東亞經濟研究所,刻正對馬國於去(2021)年9月提出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倡議,敲定最終的概念說明。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知名雜誌「經濟學人」(Economist)頃公布「2021年裙帶資本主義指數」(Crony Capitalism Index),俄羅斯在22個經濟體當中,排名第一。馬來西亞名列第二,其他依序為新加坡、菲律賓、烏克蘭、墨西哥、印度、印尼、泰國及中國大陸。   該雜誌曾於2016年公布相同的調查排名,當時排在榜首的是俄羅斯,第二名為馬來西亞。   根據臺灣「天下雜誌」報導,馬國前首相納吉雖於2020年因貪污45億美元而被判有罪,然馬國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依舊盛行。   根據前述資料顯示,從親信領域取得的財富,占馬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約14%,而非親信領域則占約18%。   「經濟學人」指出,全球透過裙帶關係所擁有的財富數量正在下降,但在馬來西亞、印度和菲律賓等經濟體,親信資本主義的做法仍很盛行。   裙帶資本主義資料來源,是根據「Forbes」雜誌十億級富豪名冊過去25年的資料所得。2021年,「Forbes」財富榜共有2,755位富豪,總財富估值13兆美元。每個經濟體財富分類成親信領域,及非親信領域。   該調查是根據相關經濟體的每一名富豪的主要財富來源,分成親信與非親信領域;親信領域包括與政府關係密切,因而傾向於權力尋租(rent-seeking),這些領域或產業如銀行、國防、採礦、營造及賭博業等。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民主和經濟事務研究院(IDEAS)頃發布報導指出,過去 40 年來,馬來西亞為一個小型、開放的貿易經濟體,其經濟成長係由充滿活力的出口活動所引導,而這些活動得到強大的外人直接投資(FDI)的支援。   根據馬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流入馬來西亞的外人直接投資自 2020 年第四季的 68 億馬幣(約16.23億美元)增加33.82%至 2021年第一季的 91 億馬幣(約21.72億美元)。前述增長與股權和投資基金對服務業和製造業的貢獻增加相關。這種積極的增長標誌著馬國經濟開始穩步復甦,這得益於後疫情時代投資人的信心。   反映馬國的經濟結構及其對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外人直接投資流入馬國的首選產業仍為服務業,占外人直接投資總流入量的近 43%。第二受歡迎的產業為製造業,第三大熱門產業則為採礦和採石產業。2021年外人直接投資流量的前三大主要國家係新加坡、英國及荷蘭。外人直接投資流入量的急劇增加歸因於 馬國政府於2021年初放寬封鎖措施。據觀察,馬國於2020年實行封鎖措施與季度 GDP增長呈負成長相關。在全球不同國家實施,與全球價值鏈 (GVC)、貿易和投資相關的活動受到負面影響,無論是對財產、廠房和設備 (PPE)或非PP​​E產品。   在新冠疫情和封城的高峰期,2020年第二季流入馬國的外人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採礦業,投資額為20億馬幣(約4.77億美元);其次為服務業,主要是金融服務次領域,達8億馬幣(約1.9億美元)。與前一年不同,製造業的投資件數明顯減少。在外人直接投資方面,新加坡依舊是馬國最大投資來源國,其次為香港和日本。前述三國約占馬國總外人直接投資額的45%。   過去五年來,市場分析師認為馬國在吸引外人直接投資的競爭優勢已減弱。自2020年蔓延以來,隨著新冠疫情對企業、勞工和家庭的影響程度雖不盡相同,然失去外人直接投資對馬國及許多開發中國家衝擊甚大。   2020 年,流入東協國家的總體外人直接投資急劇下降。由於英國特易購集團(Tesco)以 100 億美元脫售股權予泰國投資集團並撤離泰國市場,導致當年泰國的外人直接投資降至60億美元。在緬甸,外人直接投資下降 34%至18億美元;柬埔寨的外人直接投資停滯在 36 億美元,金融流入(增長 13% 至 14 億美元)彌補了製造業下降7%,主要是服裝業(傳統上最大的製造業接受國)和投資飯店和房地產等產業出現下滑。相比之下,寮國在水電投資的推動下,外人直接投資增加至 9.68 億美元。該國的國際項目融資交易在 2020 年幾乎翻了兩倍。然在馬來西亞,外人直接投資下降55%至30億美元,使該國成為本區域表現最差國家。前述因素引起外界對馬國要繼續維持吸引外人直接投資能力的憂慮。   有幾個決定因素影響馬來西亞作為中長期投資人目標國的吸引力:(一)市場規模。與印尼、泰國或越南等鄰國相比,馬來西亞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市場。對於投資人而言,市場越大,這個國家就越有吸引力。這就是為什麼最初的「跨太平洋策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 」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家,如美國和印度,對其他成員國特別有吸引力;(二)穩定性。穩定性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和環境因素。有強烈證據顯示,當國家政治穩定時,外人直接投資將會增加。政治穩定是FDI 流入的重要決定因素。FDI是一項長期投資活動,每一種風險都會阻礙 FDI流入。跨國企業基於高風險導致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將避免外人直接投資,並轉向無風險國家。對於任何發展中國家來說,外人直接投資流入都是發展和增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未有外人直接投資,技術的研發及移轉將無法在跨國企業和國內企業之間發生;(三)經商便利指數。儘管馬來西亞在投資政策的排名有所提升,但仍有報導稱,其投資指南不明確、缺乏一站式投資人中心、國營企業過多以及招聘勞工困難;(四)外部性。鑒於新冠疫情爆發以及過去數年全球貿易的減弱和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流入許多國家的外人直接投資已大大減弱。為了管理外部性,政府強調並良好傳達的明確政策可能會為投資人和產業提供一定程度的明確性和穩定性。這個因素與穩定性因素密切相關。   為確保能吸引最佳合作夥伴進駐,馬國須加強和建立優良的連通性和非連通性基礎設施,並確保該國擁有大量熟練員工,以及提升和加強一站式投資中心的行政效率。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3月14日向本地金融機構發出正式通知(notice),公布對俄羅斯採取的各項金融制裁細節,其中亦包括數位支付和加密貨幣,並重申本地金融機構不得與指定俄羅斯銀行(designated banks)及指定實體(designated entities)有任何商務往來。 俄羅斯銀行在星國業務規模小:前揭「指定銀行」包括俄羅斯外貿銀行(VTB Bank)、Vnesheconombank、Promsvyazbank,以及俄羅斯銀行(Bank Rossiya)等四家,該等銀行均係國有或被視為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政權有密切聯繫的銀行。四家銀行中僅有俄羅斯外貿銀行在星國有實體銀行業務,其餘三家係通過線上形式提供銀行服務,在新加坡的業務規模均極小。 對貿易之影響輕微:依據新加坡貿工部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星俄間貨物貿易額約為50億星元,俄羅斯占新加坡總出口的0.1%,占新加坡總進口的0.8%。整體而言,星俄間的貿易往來有限。星國對俄羅斯的最大出口產品類別是實驗室試劑、積體電路和導航儀器等,從俄羅斯的主要進口則為石油和金屬等。因此,制裁行動可能對一些石油和大宗商品的貿易商和仲介商帶來較大衝擊。 新加坡最主要的工商組織「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總裁藍一洋認為,雖然新加坡與俄國生意往來有限,但在俄羅斯經營生意的新加坡公司,將受到星國政府對俄國實施經濟及金融制裁和俄國將星國列入不友善國家的雙重影響。據該會瞭解,約有七家星國公司在烏克蘭和俄羅斯營運,受最大影響的是金融和油氣行業,該會已敦促新加坡公司在與俄羅斯人或企業進行商業交易時謹慎行事,並在需要時尋求法律意見,並承諾為受影響的會員提供援助。新加坡半導體工業協會(SSIA)則表示協會尚在收集業內合作夥伴的意見,但目前尚未能確定星國對俄制裁產生直接或重大影響之程度。 依據聯昌國際銀行(CIMB)之分析,就直接影響而言,星俄兩國的金融和貿易往來並不大,所占比率少於1%。因此,新加坡制裁行動對經濟和企業影響是微乎其微。近年來星國貿易商和中間商多少已建立多元化供應來源,即使少了俄羅斯供應來源,應仍有能力應對。 綜上,新加坡商界迄今為止普遍認為俄羅斯銀行在新加坡業務規模小,星俄兩國的貿易占比也不大,因此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預料不會帶來顯著的直接影響。但由於俄羅斯是主要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供應國,制裁行動可能造成國際及星國國內油價和商品價格高漲等間接影響。業界目前暫時無法估計此等措施之間接影響有多大,惟即便俄烏戰事結束,能源和商品亦不會立即回落,因此,其所造成通貨膨脹惡化的風險,將使新加坡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提高。

A: 依據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於2022年3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星國非石油國內出口連續3個月放緩,2022年2月非石油國內出口成長低於市場預估的16.5%,亦低於1月的17.6%,成長值為9.5%,創2021年8月以來新低。 新加坡電子業出口在2022年2月從1月的成長14%減緩至11.6%;非電子業出口亦從成長18.6%大幅下降至8.8%。電子出口成長主要由積體電路、磁盤媒體產品及電容器出口上升帶動;非電子出口成長則由船隻暨船舶結構、藥劑及石化產品出口增加帶動。 整體而言,新加坡對10大非石油國內出口市場之出口表現皆呈正成長,其中對歐盟27國、中國及馬來西亞出口增幅最大,對韓國、香港、美國、泰國及印尼出口則下滑。 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表示,地緣政治情勢緊張加劇影響市場需求,儘管新加坡與俄羅斯及烏克蘭在貿易上的直接曝險微乎其微,但不能忽視俄烏危機對中國、歐洲、美國及日本帶來的衝擊。2021年新加坡出口表現亮眼,出口至中國、歐洲、美國及日本佔比分別為14.8%、9.3%、8.4%及4%,但預估2022年全球經濟及貿易成長將趨緩。 馬來亞銀行證券經濟分析師指出,新加坡2022年2月非石油國內出口的擴張速度是6個月以來最緩慢,主要是非電子業出口表現疲弱,俄烏情勢及中國加強防疫封鎖等因素將為新加坡出口帶來風險。基於全球及歐盟經濟成長預估下調、能源價格上升、製造業供應鏈持續中斷,以及美國聯準會進一步升息等因素,新加坡2022年全年經濟成長預估從3.8%調低至2.8%,低於官方預估的3%至5%。隨著星國製造業放緩,服務業及建築業預料將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主力,星國政府可能在未來數月調低經濟成長預估。此外,面對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能在4月再度緊縮貨幣政策。

A: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於本(2022)年3月17日出席美國植物蛋白生產商Eat Just位於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的廠房動土儀式時表示,星國政府近年來不斷努力強化食品供應鏈韌性,以確保必需食品及糧食供應充足,Eat Just在星國生產植物蛋白可協助實現食品供應「30·30願景」,亦即在2030年或之前,實現自產農產品可滿足新加坡人口的3成營養需求。 上述植物蛋白製造廠係亞洲首座,由Eat Just及投資管理公司Proterra Investment Partners Asia共同投資1.2億美元興建,預計兩年內投入運作。廠房佔地2.7公頃,預期每年可生產數千公噸用於製造植物蛋及植物肉等食品所需的植物蛋白。Eat Just在北美及德國已有大型植物蛋白製造廠,新加坡食品局(SFA)於去(2021)年批准其研發的培植雞肉在星國販售。 植物蛋白是製作植物蛋及植物肉的主要成分,未來新加坡廠房生產的植物蛋白將以綠豆為原料。綠豆蛋白質含量高,介於25%至28%,是一種優質的天然植物蛋白。將綠豆的分離蛋白(protein isolate)加入薑黃等材料進行加工後,即可用於製造植物蛋或培植肉等食品。為減少浪費,分離過程留下的纖維及澱粉等副產品將再利用;纖維可用來造紙或加入動物飼料中,澱粉則可用於製作米粉等食品。

A:商務部於2022年3月1日發佈第2/2022號進出口相關新聞資訊,公布新增自國外輸入須申請進口許可證之141項貨品稅則號列(HS.Code)清單。   上列新聞資訊根據2017年緬甸海關稅則(2017 Customs Tariff of Myanmar),新增57項貨品(稅則號6碼)或141項貨品(稅則號10碼),包括小麥或雜麥(墨斯林)及塑膠原料等貨品,規定自2022年3月2日起須申請進口許可證。   商務部已分別於2020年10月22日、2021年11月9日及2022年1月25日公布第68/2020號公告、第18/2021號及第1/2022號新聞資訊,宣佈稅則號列10碼之3,931項貨品、3,070項貨品及826項貨品須申請進口許可證,此次再新增141項。新增之141項貨品,不論自海運、航運及邊境進口,須自2022年3月2日起依照規定申請進口許可證後方允許進口。並聲明新增之141項貨品的稅則號清單,將按照進出口法再發佈公告。詳細稅則號列清單可參考商務部官網:(https://www.commerce.gov.mm/sites/default/files/Newsletter%20%282-2022%29.pdf)。

A:商務部於2022年3月9日發佈第3/2022號進出口相關新聞資訊,為國家安全、糧食充足及預防破壞環境等原因,新增須申請出口許可證之12項貨品稅則號列(HS.Code)清單。   上列新聞資訊根據2017年緬甸海關稅則(2017 Customs Tariff of Myanmar),新增11項貨品(稅則號6碼)或12項貨品(稅則號10碼),包括玉米、高粱、玉蜀黍種子、含玉米粉在內的玉米加工產品等,規定自2022年4月1日起須申請出口許可證。   商務部已於2020年公布第51/2020號公告,宣佈稅則號列10碼之1,224項貨品須申請出口許可證,此次再新增12項。新增之12項貨品,不論自海運、航運及邊境出口,須自2022年4月1日起依照規定申請出口許可證後方允許出口。詳細稅則號列清單可參考商務部官網:(https://www.commerce.gov.mm/sites/default/files/Bulletin%203-2022.pdf)。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消費者事務部的統計,緬甸中央銀行(CBM)已針對燃料油業出售1.656億美元。在 2021年9月15日至2022年2月4日期間,CBM以參考匯率向石油進口公司出售1.479億美元,另外,中央貿易及貨物委員會分別直接向石油工業出售772萬美元,以及向緬甸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出售1,000萬美元。CBM以最低1,753緬幣及最高1,820緬幣的匯率多次出售美元。此外,商務部與緬甸石油貿易協會合作實施一項計畫,從2021年9月22日起,由公營的連鎖加油站,以更合理的價格配銷燃料油,這些低價銷售的燃料油總額,等同石油進口商直接從CBM所購得外匯的金額。消費者事務部的官員稱,這些公司進口價值1.479億美元合計2.26億升的燃料油,迄今已經分發2.24億升,還有100多萬升待售。這些油必須以石油產品監管局設定的參考價格出售。商務部表示,在公共分配制度下以補貼價格銷售的燃料油如發現違規收費,消費者可通過中央、消費者事務部及緬甸石油貿易協會提出投訴。   在全球市場原油價格反彈後,緬元隨之貶值,美元兌緬幣匯率衝破2,000緬幣,石油價格達到每升柴油峰值1,830緬幣,Premium Diesel為1,845緬幣、Octane 92為1,855緬幣及Octane 95為1,930緬幣。因此,緬甸石油貿易協會為省邦提供特價燃料油。3月16日,仰光的燃料特別價格每升Premium Diesel為1,613緬幣、每升柴油為1,549緬幣。緬甸商務部表示,緬甸每年約進口600萬噸燃料油。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根據緬甸木姐-Namhkam邊境工商會表示,瑞麗市COVID-19工作組已通知木姐的區級工作小組,為防止COVID-19的傳播,已根據中國FDA及進出口食品安全規定提出暫行措施,暫停從緬甸進口包括食米及碎米、鮮辣椒、冷鏈運輸貨物、冷凍貨物、水產品、日用品、包裝食品等商品,該7類商品將在畹町-Mangman檢查站停止流通。   緬甸海關的統計顯示,由於與中國的跨境口岸關閉,以及中國政策變化,在當前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2022年3月4日,通過主要木姐邊境口岸的邊境貿易值暴跌至5.748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同期的24.9億美元大幅減少19.168億美元。在此期間,緬甸通過木姐陸地邊境對中國的出口額為5.555億美元,進口額為2,396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進出口均大幅衰退。2020-21財年,木姐邊境站貿易總額為40.57億美元,包括29億美元的出口及11.5億美元的進口。   COVID-19期間,中國關閉所有通往木姐邊境的檢查站。木姐邊境附近的檢查站是Nantaw、Sinphyu、Man Wein (Kyalgaung)、金三角-畹町及Panseng-畹町。其中,金三角已從去年11月26日起試運行恢復交易活動。緬甸每天通過金三角,利用中國的短途貨運服務,向中國出口橡膠、各種豆類、李子乾、西瓜、甜瓜及其他食品。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緬甸聯邦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MIFER)部長Aung Naing Oo出席於2022年3月16日舉行的第28屆東協經濟部長非正式會議(Retreat Meeting)。該會議由柬埔寨商務部長Pan Sorasak主持,東協經濟部長、東協秘書長、資深經濟官員(SEOM)及東協各國代表出席。會中部長們批准了柬埔寨在2022年擔任東協主席國期間的19項優先經濟成果(PEDs),另敦促相關機構須盡力及時完成《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藍圖》下的2022年年度優先事項。此外,也關注第41屆東協經濟整合高階工作小組提出的建議。A部長聲明表示,歡迎並支持柬埔寨的PEDs,並提到數位創業生態系統架構發展、制定永續農業指南的重要,以及制定永續觀光架構研究,作為東協因應疫病長期挑戰的良好基礎。他還重申將與所有東協成員國密切合作,以即時完成PEDs。   MIFER副部長Than Aung Kyaw代表出席下當天下午舉行的第28屆東協經濟部非正式會議。會中關注《東協全面復甦架構-ACRF》的執行情形,該架構旨在支持東協整體疫後的經濟復甦。隨後,部長們就東協數位化轉型努力及經濟復甦工作交換意見,並宣布啟動《東協貨品貿易協定-ATIGA》的進階談判。部長們同意延長《重要物資採行非關稅措施之瞭解備忘錄》的效期,並就俄烏衝突的經濟衝擊交換意見。   在第28屆東協經濟部長非正式會議召開前,東協經濟部長與企業諮詢委員會(ASEAN-BAC)代表舉行會議。MIFER副部長與東協各國經濟部長出席該會議。會中,東協工商咨詢理事會(ABAC)主席Neak Oknha Kith Meng及其成員介紹ABAC 2022年的優先事項及倡議,以及加強東協經濟整合的建議。T副部長強調維護東協中心地位及加強東協團結的重要,才能克服經濟挑戰,並討論疫後的經濟復甦工作。部長們強調公私合作對落實東協經濟共同體的重要性,並歡迎民間部門因應疫情及區域經濟復甦所作的貢獻。MIFER常務次長、對外經濟關係局長及有關負責人出席該會議。

A: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本(3)月17日報導,法國央行日前比較2019下半年與去(2021)年下半年,即疫情前後兩段無封城禁令時期之零售經濟表現,發現去年下半年之整體零售額(尤其是非食品類消費品)已有恢復,甚至超越疫情前水準。   該行指出,雖然去年全年整體零售額略低於 2019 年全年1.2%,若僅比較兩年下半年之統計,去年下半年較2019年下半年微增0.1%,幾乎持平;其中非食品類製造品之銷售額甚至較疫情前成長 2%。由此可見,新冠疫情對製造品銷售影響並不明顯,該行分析,法國政府疫情期間三度封城均對零售業績有所抑制,惟因消費者轉往網購及防疫措施漸趨寬鬆,封城影響程度逐次遞減。   去年下半年食品銷售額持穩,約佔法國零售總額 43%。若比較2021與2019年下半年期間製造品銷售消長,成長最多者包括藥房產品成長16%,遙遙領先;其次為運動用品器材成長11.4%、DIY與五金雜貨成長9.5%、遊戲玩具成長8% 以及自行車與機車成長7.6%等。同期銷售衰退者為鞋類減少0.8%、雜誌文具減少8.8%、香水及衛生保健美容用品減少10.6%以及新車減少16 .2%,惟最後一項明顯受制於全球晶片荒之減產問題。   最後報導指出,是份調查目前未針對今年初以來購買力或通貨膨脹壓力對零售商品銷售之可能影響予以衡量。

A:歐洲計劃中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地點 受到與俄羅斯衝突的影響,歐洲液化天然氣專案將更具吸引力,目前歐洲各地已有許多液化天然氣進口接收碼頭正在計劃中或已興建中。 德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接收碼頭專案也將盡速推動,過去已規劃的兩個專案,其一為位於下薩克森邦的Stade岸上接收碼頭,年產能達120億立方公尺,計劃自2026年開始啟動,全球第二大化工廠美國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德國分公司位於Stade,也參與此一專案;另一專案則位於Brunsbüttel,由荷蘭國有企業Gasunie主導的聯合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建置專案,運營時間仍未定;此外,能源企業Uniper在Wilhelmshaven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專案被擱置許久後,如今德國聯邦政府重新啟用。

A:歐洲因與俄羅斯的衝突,短期內得進口液化天然氣(Flüssiggas,英文Liquefied natural gas;LNG),不過德國尚無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   俄羅斯軍隊入侵烏克蘭後,歐洲和俄羅斯都威脅要向對方實施制裁措施,其中德國已宣布暫停Nord Stream 2天然氣運輸管道專案,俄羅斯前總統Dimitri Medwedew則回應表示,歐洲須為大幅上漲的天然氣價格做好準備。   這場衝突為歐洲經濟帶來極大挑戰,特別是德國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高,德國超過一半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   歐洲的液化天然氣進口碼頭 若俄羅斯提高天然氣價格甚至停止供應,液化天然氣成為歐洲天然氣供應的重要替代品,主要供應國為美國,其次為澳洲卡達;液化天然氣的進口方式,為透過特殊船舶載運,抵達目的地後,由岸上或離岸碼頭運出並重新氣化,即由液態轉化為氣態天然氣,除了一些小型工廠外,歐洲目前還有29家工廠具有此能源供應相關的產能。   與英國、法國、義大利或西班牙等其他歐洲大國相比,德國本土尚無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德國天然氣產業協會Zukunft Gas表示,主因在於德國的特殊控管規定,另外也可能因液化天然氣的價格較氣態天然氣高很多,整體而言,液化天然氣的條件對德國私人投資者不具吸引力。   德國聯盟政府對於缺乏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已有所認知;總理Olaf Scholz於2月27日宣佈,推動興建兩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以確保德國能源供應的安全,考慮的地點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邦(Schleswig-Holstein)的Brunsbüttel和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n)的Wilhelmshaven;聯邦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也曾表示將審查由政府補助興建的可能性,這些接收碼頭還將配備進口綠色氫氣的設備。 相較於德國,歐洲許多其他國家早已具備大量的液化天然氣進口能力,即使是荷蘭或比利時等較小的國家,液化天然氣方面的發展也已領先德國。

A:德國每年所需的無煙煤,約半數從俄羅斯進口;由於擔心俄羅斯因烏克蘭戰爭而停止供應,德國聯邦政府正進行儲備能源計畫。   德國聯邦政府的改善國家能源安全計劃已逐漸具體化,除天然氣儲備外,德國聯邦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還計劃為德國發電廠建立國家煤炭儲備,使燃煤電廠在冬季無進口量的情況下,還能運行30天;至於煤炭的儲存地點與獲取來源則仍未定。   Habeck於2月下旬曾提過國家煤炭儲備計畫,並強調除儲備外,為減少對俄羅斯的進口依賴,盡早讓煤炭供應鏈多樣化有其必要。   此外,特別是燃煤電廠應在未來幾個月內接管電力生產任務,天燃氣發電廠則不再發電,因天然氣將僅用於補充目前儲量極低的儲氣設施。   這是個引人注目的聲明,首先,Habeck為綠黨黨員,其次,德國聯邦政府不應干涉發電廠的運作,而應完全由市場變化進行調整;然而,目前天然氣發電廠的電力價格高到無法與燃煤發電廠競爭。   因此是否需要國家煤炭儲備是具爭議的;德國煤炭進口商協會(Verein der Kohlenimporteure;VDKi)理事長Alexander Bethe認為可有可無,因發電廠營運商擁有大型煤炭倉庫,且最重要的是,無煙煤在全球市場上隨處可見,但天然氣並非如此。   在原油方面,德國也嚴重依賴俄羅斯,進口比重達35%,不過已有確保90天存量的國家石油儲備,且與全球市場進行整合。   天然氣市場則不同,德國聯邦經濟部計劃為德國天然氣儲存設施的營運商規範某些特定日期的最低存量,包括在10月初供暖季節開始時,儲存水位須至少為80%,到2月1日仍要有40%。   目前德國和歐洲天然氣市場供應局勢十分緊張;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協會(Gas Infrastructure Europe;GIE)的數據,目前存量僅約29%,德國目前天然氣儲量約71TWh;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營運的儲氣設施幾乎是空的;德國聯邦經濟部的計畫將規範所有儲氣營運商未來應有的庫存量。   中期而言,Habeck計劃不再需要化石原料的儲備;根據「可再生能源法(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最新草案,德國到2035年將幾乎完全由綠色電力供電,為此已計劃大規模擴建海上風電場。

A:儲存設備空置的原因是俄羅斯天然氣短缺嗎? 根據「Zeitung für Gemeinde Wirtschaft」報導,德國天然氣儲存設施Rehden自2021年10月4日(冬季開始前)以來都沒有被填滿;根據德國商報報導,Rehden目前僅有3.6%的存量;基於整體政治局勢,德國政界似乎也有擔憂,並已採購儲存了三個月的石油存量,以為緊急情況下的策略儲備。這是個政治決定,但並非針對天然氣,德國聯邦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呼籲建立國家儲備,增加為明年冬天做準備的可能性。   越來越多的人懷疑,Gazprom及其子公司故意將天然氣庫存量保持在低位,以引發人們在寒冬時對暖氣不足的不滿,繼而顯示其在核電逐步退役的德國之強大能源政治力量;諮詢公司Energy Brainpool表示,如果Gazprom理性行事,將仍會透過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運輸管道增加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   德國天然氣儲存設施以俄羅斯沙皇名字命名 俄羅斯最強大的沙皇凱瑟琳大帝(Katharina die Große)來自德國貴族Anhalt-Zerbst,位於薩克森安赫特邦(Sachsen-Anhalt)的Anhalt-Zerbst靠近小鎮Bernburg,目前在Bernburg正由Gazprom Germania開發並協調興建一新的天然氣儲存設施,此專案名稱即為凱瑟琳(Katharina),預計2025年完工,該地下儲存設施預計可儲存天然氣達6億立方公尺。   生產、運輸和儲存都掌握在俄羅斯手中 到目前為止,波羅的海天然氣運輸管道Nord Stream 2還沒獲得運營許可證,原因除了俄羅斯和烏克蘭間的衝突外,根據歐洲能源法,天然氣生產和天然氣運輸不能為同一經營者,後者為德國綠黨(Grüne)和自由民主黨(Free Democratic Party;FDP)堅持的重點;然而事實上,從天然氣的生產、運輸,到德國最大的儲存設施都屬於俄羅斯國有企業。

A:位於德國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en)Rehden的天然氣儲存設施,每年可儲存的天然氣量,足以供應200萬個家庭,為德國最大的天然氣儲存設施,不過近來存量已減少;Rehden的主要經營者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子公司Astora。   備受爭議的波羅的海天然氣運輸管道Nord Stream 2是透過北歐天然氣運輸管道(Nordeuropäische Erdgasleitung;NEL)傳送到Rehden天然氣儲存設施;Rehden也可透過德國中部連結運輸管道(Mitte-Deutschland-Anbindungs-Leitung;MIDAL)和Rheden-Hamburg天然氣運輸管道(heden-Hamburg-Gasleitung;RHG)獲得天然氣而進行儲存,算是極為重要的樞紐。   最大的天然氣儲備設施都位於下薩克森邦 前德國總理Gerhard Schröder於1990年到1998年間長期擔任下薩克森邦總理,如今也是德國取得俄羅斯天然氣的主要遊說者之一;下薩克森邦除了有Rehden的天然氣儲存量可達德國天然氣總量約五分之一,達39億立方公尺,是西歐最大的天然氣儲存設施之一之外,另外一個天然氣儲存設施Jemgum也位於下薩克森邦,Jemgum為Gazprom的100%子公司WINGAS和德國天然氣集團VNG自2013年9月起合作經營的天然氣儲存設施。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子公司控制德國的天然氣儲存設施 VNG總部位於萊比錫;與荷蘭接壤的Jemgum,儲存量僅較Rehden少9億立方公尺,Gazprom另一家子公司Astora Jemgum銷售達六分之五的儲存量;根據能源儲存產業協會(Initiative Energien Speichern;INES)的數據,目前德國有47個地下天然氣儲存設施,總計最多可儲存255TWh的天然氣。  

A: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as)於本(2021)年3月11日調漲油價,其中汽油調漲18.8 %,柴油調漲24.9 %,該漲幅預計將使巴西2022年消費者物價指數(IPCA)增加0.8%,原預估本年通貨膨脹率為5.65%,將隨著油價調漲恐超過6%,甚至接近7%。波總統表示,Petrobas將國際市場石油上漲轉嫁給國內市場,對於巴西經濟現況麻木不仁,調漲油價嚴重打擊國家經濟成長。 查Petrobas在國內也進行石油探勘及供應,惟為免油料短缺,仍需進口部分油品,如國內柴油有¼為進口。受疫情及近期俄烏戰事衝擊,Petrobas表示,汽油和柴油價格已57天未調整價格,在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壓力下,需調漲油價以免導致供應短缺之風險。惟Petrobas自2016年10月採用進口平價(PPI)政策,將國際油價上漲幅度轉嫁至國內消費價格之舉,使此次調漲後該公司股價旋即上漲4%,且該公司獲利高達25 %,卻因該政策加重民眾負擔,遭波總統及民眾之不滿。 如油價上漲,巴西主要航空公司計畫在未來幾周內提高票價,或將減緩巴西旅遊業自2021年第4季復甦情況。目前巴西參議院已通過設立「穩定油價帳戶」 (CEP),以補貼方式減緩油價對弱勢家庭及運輸業者之衝擊,並將進一步檢討Petrobas所採用之PPI制度。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