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據法媒Le Figaro及RTL報導,為配合國際對俄羅斯之制裁行動,TotalEnergies前已宣布暫停在俄新投資開發案。法國總統候選人Yannick Jadot昨(22)日指控該集團為俄國戰爭罪行之幫兇,其總裁Patrick Pouyanné於同日回應,集團強烈譴責俄國對烏克蘭之軍事侵略,惟任何經營決策均須經全面評估,因此不願接受外界無端指責。 P總裁另宣布,考量俄烏戰爭局勢惡化,且歐洲另有石油供應替代來源,集團爰決定於本年底前儘速停止購買俄國石油及相關產品;在柴油方面亦將評估比照辦理。至於天然氣則因與俄國簽有長期合約,除非政府決定制裁,始可以不可抗力為由片面中止合約,否則集團將面臨數十億美元之違約金。然而,此一決定並非基於集團利益,而係因歐洲大陸在2~3年內仍須倚賴俄國供應天然氣。 渠指稱,事實與外界認知不同,TotalEnergies在俄國並未經營任何油田或液化天然氣工廠,僅持有少數當地企業股份並指派11名法國員工進駐,如今只剩3人。倘集團放棄股份撤離俄國而未獲得資金補償,反將有利俄國引入新投資者,有違國際制裁之宗旨。

A:一、比利時聯邦政府於2022年3月18日宣布兩座核反應爐Doel4和Tihange3將自2025年延役10年(至2035年除役),該延役有助比利時在地緣政治紛擾情況下,強化國家的化石能源獨立性,關於延役的立法提案將於3月底送比利時內閣會議(Council of Ministers) 。 二、比利時自2003年通過廢棄核電法案,規定商用核反應爐運轉年限為40年,兩核電廠Doel(計4座核反應爐)和Tihange(計3座核反應爐)共7座反應爐應於2015至2025年間除役;由於Doel1、Doel2 、Tihange1核反應爐皆已延役過,而Doel3和Tihange2核反應爐容器曾出現裂痕引發安全顧慮,Doel4和Tihange3核反應爐成為延役的唯二選項。    三、除延後廢核外,為加速碳中和過程、加速對化石燃料的獨立性,比利時聯邦政府將投入11億歐元推動再生能源: (一)風力發電:加速開發離岸風電、消除部署陸上暨離岸風力發電機之障礙、透過重新供電分配以增加目前之電力生產、加強與鄰國合作,推進海上綜合電力傳輸網建設。透過以上措施,盼將北海的離岸風電容量增加3倍。 (二)氫能:氫氣是未來主要的清潔能源之一。比利時欲發展氫工業價值鏈,使其成為綠氫的進口暨轉運中心。比利時將建立連結港口和工業區並延伸至德國的氫能骨幹網,並與企業界密切合作,以鞏固比利時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並鼓勵企業轉向氫能。      (三)太陽能:為增加太陽能發電量,2022至2023年太陽能光電板之增值稅將降至6%,此稅率亦適用熱泵和熱水器。政府將加快在海上部署漂浮太陽能;在比利時鐵路公司SNCB安裝太陽能板和智慧充電站;在情況允許之聯邦行政大樓屋頂上安裝太陽能板。      (四)新一代核能:比利時聯邦政府重申對小型模組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的興趣。比利時擁有新型核能的尖端技術,政府將與比利時最大核研究中心SCK-CEN及Myrrha機構合作,未來4年每年將投入2,500萬歐元於該新技術之研發。 (五)交通運輸:比利時政府2023年將編列1,500萬歐元預算,用於支持聯合運輸和分散交通計劃,減少火車路徑收費,預期在2030年能將現行的鐵路貨運量增加一倍。 四、比利時2020年發購電量能源別占比為:核能39.1%、天然氣34.4%、離岸風電8.3%、陸上風電5.0%、太陽能5.3%、生質燃氣2.5%、其他5.7%、進口0.3%。

A:根據捷克媒體Expats本(2022)年3月18日報導,為擺脫對煤炭及進口石油與天然氣的依賴,捷克政府積極推動核能發電。該國最大國營電力公司ČEZ集團預計在Dukovany核電廠擴建新核能反應爐機組,此次招標案預計2024年簽約,並於2029年開始動工,最快於2036年開始試營運。   捷克目前有兩座核電廠,共六台機組,發電量占捷克總發電量的34%。捷克貿工部部長Jozef Síkela表示,此招標案為捷克迄今最大投資案,預估耗資1,600億克朗。目前共有三家公司通過安全評估並將於11月底參與投標,分別為美國西屋(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公司、法國電力公司(EDF)與韓國水力與核電公司(KHNP)。  

A: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今(2022)年3月22日公布之「2022年東南亞、中國及印度經濟展望」報告,OECD預期今年菲律賓經濟成長達7%,為東南亞成長最快速的國家,該預期達到政府目標7%至9%的最低標。 該報告指出,菲國前景是強勁的成長,基於加快執行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以及海外菲勞的現金匯款回升,是預測成長的原因,然而與疫情相關的不確定性仍有下修之風險。對於2023年,OECD預期菲國成長為6.1%,亦在政府設定之目標範圍6%-7%之內。 但OECD也表示,COVID-19大流行對新興亞洲國家的勞動力市場造成重大損害,這種惡化在菲律賓和越南尤為嚴重。菲國政府上週承認,雖然今年1月6.4%的失業率已是這疫情期間降至的最低水準,倘未因Omicron引起的感染激增期間實施更嚴格的限制,菲律賓失業人數應可少於今年年初的293萬人。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尤其嚴重,特別是具有周期性、依賴面對面互動的產業,歷經最嚴重的工作損失。 OECD預估今年印尼成長5.2%、馬來西亞6%、泰國3.8%、越南6.5%、新加坡4%、柬埔寨5.6%,另中國及印度則分別為5.1%及8.1%。

A:據越南工商部與財政部之跨部公告,自本(2022)年3月21日起E5 RON92汽油調降至28,330盾/公升 (約為1.23元/公升)、RON95 油價調降至29,192越盾/公升(約為1.27元/公升)、柴油調降至23,630越盾/公升(約為1.03元/公升)、煤油調降至22,240盾/公升(約為0.97元/公升)、重油調漲至20,420越盾/公升(約為0.89/公升)。

A:越南政府頃向國會常務委員會建議將勞工每月加班時數自不得超過40個小時調增至72個小時,每年不得超過300個小時,並擬適用於所有產業,適用至本(2022)年12月31日止。惟許多業者建議將勞工加班時數調增至400至500個小時,並以年度調整。越商10號紡織總公司代表建議將勞工每月加班時數調增至60個小時,每年應不得超過400個小時,此係因90%勞工期望可加班以增加薪資改善生活。據在北寧省投資之外商Goertek電子公司代表表示,在訂單少時勞工每天僅加班1至2個小時;在訂單多時,資方要求勞工加班,惟加班時數不夠,係因若上月加班時時數尚未用光,不得靈活累計於下個月使用。 另,日本商會、越南水產加工出口協會、越南紡織協會、越南鞋業協會、越南電子協會等亦建議每年勞工加班時數自不得超過300個小時調增至400個小時。

A:據報導,沙烏地投資部(Ministry of Investment)與電商巨擘Amazon沙烏地分公司於2022年3月1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協助中小企業透過電商成長及創造就業。據悉,雙方將成立聯合委員會,每月集會2次,針對線上購物及電子支付相關之技術、科技、基礎建設、支援服務等方面推動革新,並與相關公部門合作實施獎勵計畫,以加速數位服務及電商投資成長。 該部部長 Khalid Al-Falih表示,政府積極推動與Amazon等國際大型企業合作,盼其將投資、最新科技、經商成功經驗引入沙國企業,並藉此多元化經濟發展。 Amazon則看好中東暨北非地區國家對於電商、科技與數位等產業發展及培養相關人才之需求,前已宣佈將針對該等國家之失業及非充分就業人士提供免費雲端運算訓練計畫,首先鎖定埃及、黎巴嫩、突尼西亞等國實施,嗣將擴展至其他國家。該計畫名為AWS re/Start,由Amazon網絡服務事業(Amazon Web Services, AWS)負責執行,完整訓練課程為期12週,參與者將學習入門階級之雲端運算功能並獲得職涯輔導。媒體指出,此區國家當中以沙烏地阿拉伯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最積極推動數位及科技產業發展,且市場規模為區域內最大,政府並已對此推出相關政策,區域內其他國家皆盼能仿效其成功經驗。

A:據媒體引用最新市場數據報導,沙烏地國家石油公司ARAMCO去( 2021)年營收較前(2020)年增加75%至1兆3,500億里雅,使獲利自前年的1,840億里雅大幅成長124%至4,120億里雅(約1,100億美元),高於市場分析公司Refinitiv's Eikon先前預估之1,060億美元,惟低於沙烏地金融機構Al Rajhi Capital預估之4,200億里雅。 ARAMCO營收及獲利成長主因為國際油價飆升,加上以沙烏地為首之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聯盟(OPEC+)決定放寬減產以因應國際需求回升。據悉,ARAMCO去年第4季股利分紅支出186億美元,全年股利分紅支出達750億美元,另該公司計劃於2027年前將原油產量提升至每日1,300萬桶,並於2030年前將天然氣產量提升逾50%,同時推展氫能出口及減碳,盼能在不斷上升之國際能源需求中維持獲利穩定成長。 另由於ARAMCO股價飆漲,本(2022)年2月公司市值已達2兆2,400億美元,直追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的2兆6,000億美元,並順利擠下美國微軟公司(Microsoft),成為全球市值第2大企業,最大原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國際石油市場波動,使油價衝破每桶100美元水準,係2014年以來最高。

A:據國際能源市場數據合作計畫(Joint Organisations Data Initiative, JODI)統計,沙烏地本(2022)年1月每日原油出口量自去(2021)年12月的693萬7,000桶增加5萬9,000桶至699萬6,000桶,月增0.9%,係連續第9個月成長且為前(2020)年4月(當時為每日1,023萬7,000桶)以來最高,惟仍低於前年的平均每日703萬7,000桶水準。 上述統計亦顯示,沙烏地本年1月每日原油產量自去年12月的1,002萬2,000桶增加12萬3,000桶至1,014萬5,000桶,月增1.2%;每日原油儲備量月減0.7%及年減2.5%至1億3,74萬2,000桶;每日發電用油量則自去年12月的31萬8,000桶增加至40萬2,000桶,且遠高於去年同期的26萬9,000桶。 另沙烏地每日煉油投入之原油量月增3.1%及年增18.5%至277萬7,000桶,每日煉油產出量月增0.6%及年增17.5%至280萬2,000桶,每日煉油出口量月減15.2%至141萬6,000桶,惟仍較去年同期增加21%。其中,柴油產出及出口分別月減7%及19.7%,汽車及航空汽油產出月增4.3%,惟出口月減16.4%;整體燃油產出及出口月增5.6%及年增38%,每日燃油儲備量則月增3%及年增4.7%至1億170萬桶。

A:貨櫃換約潮將屆,貨主高價搶艙。外電指出,由於供應鏈依然緊俏,美國進口商在與航運業者洽談長期「服務合約」(SC)時,已大幅提高長約的運費報價「搶艙」,以盡可能地確保進口貨物能夠運達。 新冠疫情引發全球產品需求強勁,已推升合約及現貨運價飆升,運輸成本比疫情之前猛升約11倍。由於需求強勁、運能有限,美國進口商寧可提高合約運費,以免再度無法取得艙位。 業界人士指出,5月通常有貨櫃長約的換約潮,近期,貨櫃運價指數仍站穩4,500點大關,反觀去年首季的平均運價指數為2,782點、第2季為3,240點,近期的平均指數仍遠高於去年上半年,換言之,預估5月起的遠洋線長約價格勢必大幅調漲。 對於美國貨主高價搶艙現象,業內人士指出,最新貨櫃運價指數SCFI為4,540.31點,已連九跌,因歐洲線跌幅已經收斂,加上北美、近洋線也相對平穩,若無重大事件,則本季底前運價可望次序築底,醞釀反彈。此時貨主以高價搶艙,價格相對會「比較好談」,換言之是出手的好時機。 按往例,服務合約通常是進口商與船公司每年一談,船公司保證在特定出、貨港口對進口商提供某個最低艙位數;未與船公司訂約的進口商,則適用現貨運費。 但今年許多進口商在洽談服務合約時,都寧願以疫情期間的高運價,與船公司簽訂兩年、甚至三年的長約,以免被迫接受動盪不定的現貨運價。 美國進口商指出,合約在疫情之前都是一年一談,亞洲到美國的運價約為每只40呎櫃4,000美元,但去年現貨運價每兩周一變,現在高達每櫃23,000美元。 特別的是,大型攬貨商也願意支付更高的運價,與船公司簽定多年期合約,並以支付附加費方式爭取更多艙位。攬貨業者指出,運價不太可能回跌到疫情前水準,但現在的高價位也不可能維持兩年以上,之後將下降一些。 儘管船公司願意儘早簽定長約,以確保業務穩定,但仍苦於艙位有限。去年業者雖大量訂購新船,但要到2023到2024年才能交船,現在俄烏戰爭加劇供應混亂,加上東亞多個製造業中心因為疫情升高而封禁,且美國產品需求仍強,因此短期海運市場動向將更難預測。 美國出口商也不好過,因為船公司為了將空櫃運回亞洲裝貨,常拒收從美國出口到亞洲的貨櫃。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09/6179230?from=wj_catelistnews  

A:綜整此間媒體報導: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成長、能源與環境次卿費南德斯(José W. Fernández)訂於本(3)月18日訪宏,期間將與宏國總統卡蕬楚(Xiomara Castro)、經濟建設部部長Pedro Barquero、財長Rixi Moncada、衛生部部長José Manuel Matheu、宏國國營電力公司(ENEE)董事長Erick Tejada、若干公協會及企業巨擘晤面。 費南德斯次卿此次來訪,主要係為加強與宏國新任政府在反貪腐(反貪瀆)方面之合作關係;期間,恰巧亦有Microsoft公司高層及成衣廠企業代表來訪。 自宏國新任政府於本(2022)年1月27日執政以來,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及南方司令勞拉‧理查森將軍(Laura Richardson)等美國政軍界重要人士訪宏。

A:依據希臘每日報(Kathimerini)2022年3月20日報導,受到俄烏衝突影響,希臘蔬果近期出口下降跌幅6.5%至39.1%。依據統計顯示,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18日止,希臘橘子出口量為21萬噸,較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同期減少16.5%,椪柑、檸檬及蘋果分別減少10.5%、39.1%及27.6%,僅奇異果出口增加10.7%;至於2022年1月開始至3月18日止之草莓與番茄產季,兩者出口量分別減少19.4%與22.3%。 除俄烏衝突,白俄羅斯對歐盟制裁之報復性禁運措施也影響到希臘蔬果出口。此外,據希臘水果協會(Incofruit Hellas)表示另有兩項因素造成出口下降,其一為俄烏衝突及相關制裁造成摩洛哥、土耳其、埃及等國的水果出口轉移至歐盟與英國,並以較低價格與希臘水果競爭(尤其是柑橘類);其二係因家庭為因應能源價格上漲之影響,因此減少消費新鮮蔬果,並選擇保存期限較長之食品。

A:依據奧地利財政部2022年3月21日新聞稿,奧國能源部長Leonore Gewessler及財政部長Magnus Brunner日前聯合提出總金額逾20億歐元之補助方案,以因應能源價格持續高漲。此第2套方案仍是草案,尚待奧國國會通過。重點如下: 一、    至2023年6月30日前,提高「通勤津貼」(抵稅額)50%。 二、    提撥1.5億歐元,以降低公共交通工具票價及擴大公共運輸系統服務,藉以鼓勵民眾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三、    至2023 年6月30日前,特定能源稅(天然氣稅及電稅)降低90%。奧國政府稅收約減少9億歐元。 四、    將調查奧國燃油供應商是否聯合操控油價上漲。 五、    至2023 年6月30日前,在歐盟法規允許範圍內補貼農用柴油成本。 六、    補貼公共交通能源成本,以防營運公司調漲票價。 七、    至2023年6月30日前,提供高耗能產業中小企業燃料補助費,約1.2億歐元。 八、    至2023年6月30日前,減收企業預繳所得稅及公司稅,為企業提供資金流動性支持。 九、    2022年及2023年共將提撥1.2億歐元,補助企業轉型使用減碳能源系統。 十、    提撥2.5億歐元增建風力及太陽能發電系統。  

A: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2022年3月20日報導,針對鄰國德國民眾囤積麵粉、義大利麵及食用油現象,奧國農業部長Elisabeth Köstinger呼籲:奧國民生物資存量充足,且主要基本食物自給率高,民眾無須擔憂。儘管如此,該部已經成立危機小組確保食品供應無虞以及資源妥當分配。 根據奧國統計局資料,2020年奧國基本食品原料自給率如后:肉類自給率112%(其中禽類較低僅77%)、乳酪94%、蛋90%、小麥87%、馬鈴薯85%、蔬菜55%、油菜籽油51%、水果45%。 奧國農業部表示,小麥粉係奧國最重要食品原料,小麥自給率(國內生產對國內總消費之比率)約87%。以2020年為例,當年奧國自產小麥152萬噸,總消費量175噸。另,出口89.2萬噸,進口118.3萬噸,其中自烏克蘭及俄羅斯進口之小麥僅占少量。 奧國消費之小麥37%磨成麵粉供加工成食品,30%為飼料原料,另27%為工業用途,例如:加工製成乙醇作為燃料或添加至普通汽油中。奧國農業部稱,倘若國際斷供,目前奧國小麥庫存量可堅持至夏季。在最嚴峻情況下,可以重新分配小麥用途,例如不再生產乙醇,將小麥主要用於製作食品。另,奧國政府目前不考慮採行如匈牙利政府頒布之穀物出口限令。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3.21  Polish News Bulletin, businessinsider.com.pl   波蘭總理Mateusz Morawiecki於3月18日上週五宣布導入實施所謂的反普亭保護措施(anti-Putin Shield),強調其目標不僅是防止通貨膨脹飆升,而且是為了讓波蘭的經濟去俄羅斯化。按該保護措施,政府希望能對抗高糧價,並進行投資,使波蘭不再依賴俄羅斯的原材料。政府宣布的第一個解決方案,首先,政府希望在原材料方面專注於不依賴俄羅斯。政府將對農民提供支持,他們將因化肥價格高漲而獲得補償,每公頃耕地最高補貼500幣,每公頃草地和牧場最高補貼250波幣,此補貼支持僅限於50公頃以下的土地。   M總理補充稱,此保護措施的另一個要素是阻止食品價格上漲,波蘭政府也在尋求對歐盟層面的化肥製造商提供支持。他還強調稱,獨立於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重要性,並提到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和Świnoujście的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是有助於政府實現此一目標的基礎設施的例子。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3.21   PAP, IAR, stat.gov.pl   波蘭中央統計局(GUS)於3月21日週一報導,波蘭2022年2月份零售額按固定不變價格計算年比率成長8.1 %。按月計算,2月份零售額比1月份成長1.8%。   波蘭中央統計局表示,上個月波蘭燃料銷售額年比率成長22.1%,藥品和化妝品銷售額成長18.2%。同時,據GUS數據,汽車銷售量下降20%,家具、家用電器和消費電子產品銷售量亦下降4.4%。就目前價格而言,上個月的零售額比2021年2月高出16.5%。   另據GUS於3月18日上週五報導,波蘭2月份工業生產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17.6%。而據波蘭新聞局(PAP)報導,該數據高於分析師的預期(15.5%)。   波蘭中央統計局表示,按月計算,波蘭2月份工業生產比1月份成長3.6%。而根據使用不同統計方法之歐盟歐統局(Eurostat)的統計數據,1月份波蘭的工業生產成長16.6%,在歐盟27個會員國集團中其成長速度排名第3快。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3.21  PAP, The First News,   波蘭文化部長Piotr Glinski在3月21日週一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幫助烏克蘭難民的43個波蘭非政府組織(NGOs)已收到總計1,000萬波幣(213萬歐元)的政府援助。   Glinski部長表示,第一批援助旨在涵蓋3個月的營運,直到6月底止。Glinski部長稱,第一批1,000萬波幣已經分發,主要是採先到先服務(first-come-first-served)。   Glinski部長表示,這些組織共有43個,已獲得高達50萬波幣的贈款。除了滿足難民的基本需求外,批准的計畫還包括心理、職業、家庭和法律支持。此外,Glinski部長還宣布,地方政府組織將被允許將現有的和原本不相關的計畫項目轉變為對難民提供援助的計畫項目。   自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已有超過200萬名烏克蘭人逃往波蘭,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2.03.21   PAP, The First News,   美國白宮(White House)表示,美國總統Joe Biden將於3月25日週五訪問波蘭,並於次日會見波蘭總統Andrzej Duda。   白宮發言人Jen Psaki於3月21日在1份聲明中表示,本週Biden總統將於3月24日週四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與其北約盟國、七國集團領導人和歐盟領導人會晤後前往波蘭,討論國際社會支持烏克蘭和對俄羅斯施加壓力的努力。俄羅斯因入侵而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代價。   Biden總統將於週五抵達華沙,週六將與Duda總統會面,然後在同一天返回華盛頓。Psaki表示,Biden總統將討論美國與其盟國及合作夥伴如何因應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無理及無端戰爭造成的人道主義和人權危機。此次訪問將是Biden總統自2021年1月上任以來首次訪問波蘭。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媒體(RaiNews)2022年3月18日報導,為減緩俄烏戰爭對義大利經濟造成之負面影響,義大利內閣會議(CdM)通過一項緊急行政命令(decreto-legge),將撥款44億歐元,除主要用以減輕家庭及企業之高昂能源負擔外,亦包括削減公路貨車通行費及強化黃金權力與協助烏克蘭難民等措施如下: 1. 降低燃油消費稅(Accise):至2022年4月底,包括汽油及柴油之燃油消費稅(Accise)每公升降低0.25歐元;財政來源為對獲取超額利潤之能源產業類企業徵收之10%額外特別稅; 2. 提高能源及天然氣密集產業類企業之稅收減免(credito d'imposta)比率,以減輕其生產過程所需之天然氣及電力高昂成本; 3. 電力帳單分期付款機制:允許義大利企業最高可分24個月支付5月份及6月份之能源(天然氣及電力)帳單;義大利進出口信貸機構(SACE)將提供最高90億歐元之擔保; 4. 提供私企員工汽油券(Buoni benzina):2022年私人企業可向員工發放每人最高200歐元之汽油券,且將不計入所得收入; 5. 降低運輸通行費:由於燃料成本異常增高,貨運業者不堪成本負荷,將撥款5億歐元設立公路運輸基金,並免除貨運業者向義大利運輸監管機關繳納2022年道路運輸通行費(pedaggi)(總計140萬歐元),預計約有3,114 家運輸公司受惠; 6. 強化公部門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監管:為防止公部門網路、資訊系統及服務之安全性遭受侵害,禁止公部門使用俄羅斯製具高度資敏性如防毒、反惡意程式軟體(antimalware)、終端偵測與回應系統(EDR),以及應用程式防火牆(WAF)等資訊產品; 7. 強化「黃金權力」(Golden Power)執行規定:包括擴大有關國防及國家安全產業須向政府申報之交易範圍、簡化啟動交易申報、擴大非歐盟國家實體企業收購審查、修訂有關5G寬頻及雲端之電信產業之特殊權力管理辦法等; 8. 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資金:撥款4億歐元,提供給接受烏克蘭難民之地方省區、協會及第三產業等,其中四分之一將用於進入義大利後之醫療服務,以及協助烏克蘭籍學子適應義大利教育系統; 9. 額外提供1.5億歐元至《工資補償救濟金》(la cassa integrazione)基金,給予受到高昂能源成本及缺乏原物料影響,並面臨經營困難之義大利企業,申請期限延長至2022年12月31日止; 10. 原物料出口管制:將進一步加強管制策略性物資出口至非歐盟國家之規定,即義大利公司在出口至少10天前,必須向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及外交部同時申報其出口產品清單及目的地,並獲核准後始可出口,倘違反規定者,每筆交易將併處以至少10萬歐元罰鍰,以及交易總額之最高30%做為額外罰款。策略性原物料產品項目清單將另行公布,相關措施實施效期至2022年7月31日止。

A:西班牙ABC日報2022年3月16日報導,為配合歐盟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採取之制裁措施,日前西班牙外交部(Ministerio de Asuntos Exteriores, Unión Europea y Cooperación)發布內部命令,立即暫停對俄羅斯投資者核發黃金簽證 (Visado dorado, golden visa),並停止審核俄羅斯人刻正申請中之居留許可。實際上,歐盟僅要求成員國停止對俄羅斯外交與政府人員以及列於歐盟制裁之俄羅斯人員名單等之簽證。西國政府此舉則係採取較歐盟更加嚴厲之制裁措施。 西班牙政府為鼓勵創業及企業國際化,於2013年通過「支持創業者及企業國際化法令(Ley de apoyo a los emprendedores y su internacionalización」,並於該法令下設立黃金簽證規範,以吸引外人投資,非歐盟國家之公民可透過經濟或金融投資快速取得西班牙居留證;投資方式包括購置價值50萬歐元以上之房產、投資西班牙企業股份100萬歐元以上或購買西班牙政府200萬歐元以上之國債等。 根據西國外交部之統計,自2013年迄今,西國政府總計核發俄羅斯投資者1,005張黃金居留簽證,其中938張為購置房地產,60張為對企業之投資,7張為在西國創業。根據西班牙商業註冊協會(Colegio de Registradores de Espana)資料,2021年俄羅斯投資者購置價值逾50萬歐元之房地產計159件,高於來美國之115件及中國之59件等。2014年俄羅斯投資者於黃金簽證之投資則高達315件。 俄羅斯投資者購買之房產主要集中於阿利坎特省(Alicante)、巴塞隆納省(Barcelona)及馬拉加省(Málaga)等;阿利坎特省房地產推廣協會(Asociación de Promotores Inmobiliarios de la Provincia de Alicante)則呼籲政府應維持對俄羅斯投資者核發黃金簽證之措施。 此外,為配合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之制裁及避免與俄羅斯企業貿易及金融往來之風險,西班牙銀行對來自俄羅斯之資金採監控措施,並對非居住及設址於歐盟之居民及企業均拒絕貿易及金融往來,如進出口、融資及抵押等,包括於俄烏戰爭前即已申請而目前仍在程序中與俄羅斯企業相關之貸款案等均已完全停止。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