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德國明鏡周刊電子報(Der Spiegel)、德國商報(Handelsblatt) 文號:1114030092號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位於柏林近郊的超級工廠在3月4日取得最終建築許可證後,火速於3月22日舉行首批30輛Model Y之交車儀式,馬斯克將親自交付車輛予客戶。德國聯邦總理Olaf Scholz、副總理兼經濟部長Dr. Robert Habeck,及交通部長Volker Wissing亦將出席觀禮。 特斯拉超級工廠建成歷時2年餘,在此期間,該公司取得德國政府19項早期自付風險之工廠建築執照,原本預計於2021年中開始投產,但因環保、用水等問題,延至2022年3月4日始獲得最終建築許可,成為德國首座在未取得建築許可情況下「冒險」建造之工廠。 特斯拉計劃今年產量以10萬輛為目標,之後逐步提升至年產50萬輛,其附屬電池工廠則尚在興建中。整座超級工廠預計創造12,000個工作機會。據布蘭登堡邦政府稱,這將成為德國第3大汽車工廠,及歐洲最大電動車生產基地。 布蘭登堡邦總理Dietmar Woidke及綠黨國會議員Dieter Janecek認為,特斯拉投資案證明,德國建築法規雖頗為複雜,但在地方邦、市政府共同努力下,大幅簡化審查流程,仍能在2年多時間內完成此巨額投資案之審查,並使廠商正式投產。此案可為德國日後投資審查流程之範例,並促使聯邦政府徹底檢視目前法規。 近年來,除特斯拉在德東地區投資設廠外,美國半導體巨擘英特爾亦於上周宣布,在馬德堡投資總額800億歐元設立巨型晶圓廠;德國化工大廠巴斯夫亦計劃在布蘭登堡邦Schwarzheide生產電池陰極活性材料;歐洲總部設於布蘭登堡邦Ludwigsfelde之電池大廠Microvast,宣布在該市設立商用車電池組裝廠。Rock Tech Lithium則在德波邊境的Guben投資4.7億歐元設立氫氧化鋰廠,可供應50萬輛電動車鋰電池所需。此外,中國寧德時代在圖林根邦投資18億歐元設立電池廠,預計最快2022年投產。 前述投資案再加上Dresden地區已發展出半導體聚落,均顯示德東地區日益展現其投資吸引力。德國經濟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 DIW)所長Marcel Fratzscher表示,德東地區之再生能源(布蘭登堡邦94%電力需求可自再生能源提供,英特爾馬德堡晶圓廠亦使用再生能源)及永續發展技術,可望為德東之經濟發展另闢一條不同於德國或歐洲其他地區之成功發展模式,並促進德國東西地區平衡發展。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Tagesschau)、BMWK推特、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 文號:1114030091號 為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BMWK)Dr. Robert Habeck部長特率能源產業代表訪問卡達(Qatar)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並就能源相關合作達成協議。 H部長表示,因應俄烏戰局,德國盼儘快擺脫俄羅斯煤炭、石油及天然氣供應束縛,係促成此次訪問重要原因,德國已與卡達建立能源合作夥伴關係,包含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及再生能源合作,卡達作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供應來源,將為德國多元化能源供給發揮重要作用。總體而言,德國未來一定時間內,仍需仰賴來自俄羅斯之天然氣,但依賴將逐年減少。德國亦應即時採取有效的減排管控策略,包含增進建物保溫節能、停止興建燃氣供暖系統等措施。 H部長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達成加強能源合作共識,雙方同意共同強化綠色氫氣生產。H部長指出,加速擴展全球氫能供應鏈,將是加速能源轉型過渡時期、邁向能源永續的關鍵因素,德國歡迎及期待與UAE研究人員進行合作。另據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報導,德國西門子能源(Siemens Energy)、漢莎航空(Lufthansa)及UAE Masdar未來能源公司(Masdar, Abu Dhabi Future Energy Company),正著手進行「綠色獵鷹」(Green Falcon)合作計畫,以研發、生產對氣候友好的合成航空燃料。 德國相關政經分析指出,俄烏戰事催化德國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德國除已中止素有爭議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審核流程、宣布建立戰略性煤炭與天然氣儲備外,並已承諾儘速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處理設施。德國現階段規劃,至2030年每年將使用300萬噸綠色氫,至2050年約可達1,100萬噸,惟其中大部分仍需仰賴多元化之進口供應。
A:資料來源:德國新聞(n-tv)、安永管理諮詢顧問(EY) 文號:1114030088號 根據安永管理諮詢顧問(EY)研究報告,由於歐洲政界逆風及中國當局更嚴格的管控,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前,中資收購之歐洲企業情況已呈緩減。然而,在2021年外資收購德企的整體比較中,中國排名位居第9,雖重要性降低,但數量略有增加,甚至奧地利及加拿大的投資收購案件數還高出中國。 依EY的數據,2021年計有155家歐洲企業由中資收購,金額達124億美元,較2020年增加33件,但僅是2016年榮景時的一半。此外,2021年中資以約20億美元價格收購德國35家企業,而2020年為28家。2021年德國由中資在歐洲最重要收購對象降為第2,略低於英國(36件),而荷蘭排名第3(13件)。 美國為德國企業最大投資者,以284件收購案在外資排行榜中居冠。EY資料亦顯示,中資作為國際投資人團體一員,在德國新創公司投入的20億美元中,作為風險投資之19億美元並未含括在內。在歐洲,除傳統工業以外,舉凡電動汽車、自動駕駛、高科技材料、科技軟體、製藥生技及醫技工程等皆是受中企青睞的產業領域。 EY西歐地區中國業務服務部門表示,中國企業整體上對在歐洲投資持保守謹慎。2021年歐洲最大1筆交易案,係由荷蘭飛利浦(Philips)家電部門以43億美元價格出售予中國香港的高瓴金融投資集團(Hillhouse Capital Group)。至騰訊(Tencent)以11億美元收購英國遊戲開發設計工作室Sumo Digital,以及中國國際海運貨櫃集團以11億美元收購丹麥Maersk海運商旗下之冷藏貨櫃製造業務,則分居第2、3大交易案。
A:News 24 2022.03.20 (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譯) 一、 多哥政府與Google於3月18日在聯合新聞稿中表示,西非國家多哥將成為連接歐洲海底電纜的第一站,雙方稱此電纜係重大數位基礎設施轉型計劃,將為多哥及西非數百萬人創造更高速與負擔得起的網路環境。該電纜亦將途經奈及利亞與納米比亞,最終到達南非開普敦。 二、 多哥數位經濟暨數位轉型部長 Cina Lawson 表示,此次合作進一步表明該國加強公共和社會服務之決心,使所有國民能夠在經濟上受益。Google表示,該海底電纜之網路容量將是2019年首度宣布此計畫時之電纜網路容量的 20 倍。這是該公司的第三條私人國際海底電纜,亦是是非洲第一條。 三、 Google漠南地區執行董事 Nitin Gajria表示,很高興多哥成為該公司非洲海底電纜之起點,並盼與多哥數位經濟與轉型部密切合作,持續建設數位基礎設施。
A:The Star 2022.03.23 南非經濟組摘譯 南非農業部日前與食品加工業者、水果及穀物產業領袖、農產品買賣業者及農民公協會召開會議討論烏俄衝突是否影響國內食品供應問題,該部Thoko Dididza部長表示南非國內各項產品供應在可預見之未來並無問題,無須擔心食品供給不足問題。 俄羅斯及烏克蘭為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兩國約占全球小麥總出口30%,玉米占20%、葵花油佔80%,盡管至2021年9月為止南非自俄羅斯進口4.58億蘭特之化學肥料、石油及煤,至2021年11月為止南非自烏克蘭進口7.48億蘭特之小麥、乾蔬菜等產品,分析家表示南非去年雨量充沛,小麥收成良好,減少對進口小麥依賴,但未來化學肥料及石油價格將持續上漲,推升糧食國際價格。
A:SADC新聞稿 2022.03.20南非經濟組摘譯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日前在馬拉威舉行部長級會議,會後表示各會員國應依據2050願景計畫(Vision 2050)以及區域指示策略性發展計畫(Regional Indicative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促進區域整合、合作及經濟發展。 部長會議相關內容包括: 通過2022/2023年度合作計畫及預算(Annual Corporate and Budget for the 2022/2023 Financial Year),促進區域內和平安全、治理、產業發展、市場整合、基礎建設及人力資源發展。 感謝會員國對抗疫情展現合作及整合,包括各國衛生部長將定期召開區域技術性線上會議,鼓勵科技分享共同對抗疫情。 敦促各國將社區探視視為優先議題、加強分享疫情相關公共資訊並與周邊國家進行諮商,在安全無虞下確保邊境安全,並與周邊國家共同分享疫苗。 重申與貿易相關智慧財產權(TRIPS)豁免規定重要性,以促進疫苗產能及分配。 遭遇水災之會員國應及早研擬緊急因應方案,以確保食品供應安全。 部長會議對於遭遇颱風、旱災之會員國表示慰問,並建議相關國家應及早研擬緊急因應方案,及早恢復社會及經濟活動。另建議各國應擴大植樹,以減少溫室氣體效應。 通過130萬美元經費,自2022年至2025年資助在莫三比克成立之SADC人道行動中心(Humanitarian Operation Centre),協調區域內重大災難因應措施,協助會員國儘速恢復社會秩序。 敦促會員國儘速批准SADC產業協定(Protocol on Industry)、SADC區域發展基金(Agreement on Operationalisation of the SADC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服務業貿易協定(Protocol on Trade in Service)、東南非共同體-東部非洲共同體及南部非洲共同體自由貿易協定(coMESA-EAC-SADC Tripartite Free Agreement)及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協定(AfCFTA)。 通過在坦尚尼亞成立之SADC區域反恐中心(SADC Regional Counter Terrorism Centre)。 建議SADC高峰會考慮修正SADC觀光業發展協定(Amending the Protocol 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ADC)以及將SADC國會論壇(SADC Parliament Forum)修改為SADC國會會議(SADC Parliament)。
A:綜合美媒3月22日報導,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於3月21日在全美商業經濟協會(NABE)演說中表示,倘有必要,聯準會將在本年5月3日至4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議(FOMC)調高聯邦基準利率50個基點以遏制通膨攀升。 抑制高通膨成為美國聯準會首要目標,Powell主席演說重申,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正推高食品、能源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加劇通膨壓力,高通膨情況預期將持續,聯準會須盡速採取行動,並形容美國經濟非常強勁,有能力因應更高的利率;聯準會不再假設供應鏈問題獲緩解,並將依據通膨實質進展作為利率決策準則,倘證據顯示升息超過25個基點是合適的,聯準會將會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美國聯準會上週FOMC會議升息25個基點,結束利率趨近於零的政策,且本年餘下6次會議亦可能宣布繼續升息,預期2023年利率將升至2.8%,超過不會刺激亦不會減緩經濟活動的中性利率2.4%,另Powell主席稱最快可能在本年5月縮減8.9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
A:捷克媒體Idnes本(2022)年3月22日報導,捷克烘焙糖果協會警示,小麥價格受烏俄衝突影響,已較去年上漲1倍,呼籲政府限制小麥出口,否則普通麵包價格將大幅上揚。 小麥是麵包糕點基本原物料,捷克自給自足,且可出口大部分的生產量。2021年3月小麥1噸價格為5500克朗,目前已上漲至每噸10500至11500克朗,價格創新高。許多亞洲及非洲國家 一向依賴俄羅斯及烏克蘭穀物進口,但因烏俄已禁止小麥出口,故開始尋求其他進口來源國,包括捷克,匈牙利最近已減少小麥出口。 捷克烘焙糖果協會會長Bohumil Hlavatý表示,受原物料、能源及燃料價格大幅上漲影響,本年1月烘焙成本較去年同期增加30%以上,但商家尚未完全反映在售價上,目前可頌及麵包售價上漲10-15%,糕點及甜點心類售價上漲10-20%。
A:土耳其每日晨報(Daily Sabah News)報導,土耳其首屆元宇宙論壇於本(3)月21日在首都安卡拉舉行,總統艾爾多安 (Tayyip Erdoğan)出席致詞並宣布土耳其將進入全面數位化時代。 艾爾多安表示,土耳其具有潛力打造屬於自己的矽谷,惟伴隨全球經濟及數位文化持續成長所衍伸的新問題,則仰賴各國獲取共識,建立一套完善數位法規來解決。 艾爾多安表示,元宇宙及web 3.0只是為了建立更全面、更複雜的技術轉型渠道之一,轉型過程需要快速的建設,引入如5G 和 6G等新技術和投資,政府的責任是以最正確、安全和有力的方式,讓土耳其的人民,尤其是年輕人為這個大趨勢做好準備。 除了加速相關基礎建設,艾爾多安亦期盼能創建土耳其自己的社群媒體平台,並由土耳其推廣至全世界。渠補充,目前社群媒體在法規及道德面上都已形成類似獨佔的卡特爾組織,這就是土耳其必須在此領域走出自己道路的原因。
A:據媒體報導,沙烏地運輸暨物流事務部(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Services)部長Saleh Al-Jasser表示政府尚未決定針對首都利雅德地區徵收道路通行費,惟考量道路品質及安全維護,不排除未來將視情況設置收費站開徵。 渠另表示,該部及地方市政府將於本(2022)年中旬劃分道路維護服務之權責,目前初步規劃市區內道路將由市政府負責,市區以外道路則由該部負責。 此外,渠表示利雅德捷運部分路線預計於本年底前開通營運,並於明(2023)年底前達到全線開通。該部另正與沙烏地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合作,計劃於利雅德興建一座新機場及成立一家新的國籍航空公司。
A:出處:Dutch News, 2022/03/23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俄烏戰爭影響荷蘭對俄羅斯出口 荷蘭新聞Dutch News報導,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CBS)公佈的最新統據數據顯示,2021 年荷蘭出口至俄羅斯產品總額超過 100 億歐元。由於俄烏戰爭,俄羅斯受到制裁,荷蘭經濟部國際企業署(RVO) 表示,該署已接獲大量公司諮詢有關制裁對其貿易影響的電話。 任職於RVO 的 Rinske van den Brink表示,2021年荷蘭約有 3,000 家公司(主要是員工超過 250名的大型企業和國際公司)出口至俄國,同時有2,000家公司從俄國進口產品。 大多數公司諮詢是否仍可出口產品至俄羅斯。出口商以批發商和貿易商最多,次為機械、食品、藥品和花卉公司。其中,約 5% 的公司表示,一半以上的業務來自與俄羅斯的貿易。 Van den Brink 表示,現在出口至俄羅斯變得越來越困難,原因之一是付款被凍結,企業收不到錢,賴此為生的公司正遭受打擊。
A:據法媒Le Figaro及RTL報導,為配合國際對俄羅斯之制裁行動,TotalEnergies前已宣布暫停在俄新投資開發案。法國總統候選人Yannick Jadot昨(22)日指控該集團為俄國戰爭罪行之幫兇,其總裁Patrick Pouyanné於同日回應,集團強烈譴責俄國對烏克蘭之軍事侵略,惟任何經營決策均須經全面評估,因此不願接受外界無端指責。 P總裁另宣布,考量俄烏戰爭局勢惡化,且歐洲另有石油供應替代來源,集團爰決定於本年底前儘速停止購買俄國石油及相關產品;在柴油方面亦將評估比照辦理。至於天然氣則因與俄國簽有長期合約,除非政府決定制裁,始可以不可抗力為由片面中止合約,否則集團將面臨數十億美元之違約金。然而,此一決定並非基於集團利益,而係因歐洲大陸在2~3年內仍須倚賴俄國供應天然氣。 渠指稱,事實與外界認知不同,TotalEnergies在俄國並未經營任何油田或液化天然氣工廠,僅持有少數當地企業股份並指派11名法國員工進駐,如今只剩3人。倘集團放棄股份撤離俄國而未獲得資金補償,反將有利俄國引入新投資者,有違國際制裁之宗旨。
A:一、比利時聯邦政府於2022年3月18日宣布兩座核反應爐Doel4和Tihange3將自2025年延役10年(至2035年除役),該延役有助比利時在地緣政治紛擾情況下,強化國家的化石能源獨立性,關於延役的立法提案將於3月底送比利時內閣會議(Council of Ministers) 。 二、比利時自2003年通過廢棄核電法案,規定商用核反應爐運轉年限為40年,兩核電廠Doel(計4座核反應爐)和Tihange(計3座核反應爐)共7座反應爐應於2015至2025年間除役;由於Doel1、Doel2 、Tihange1核反應爐皆已延役過,而Doel3和Tihange2核反應爐容器曾出現裂痕引發安全顧慮,Doel4和Tihange3核反應爐成為延役的唯二選項。 三、除延後廢核外,為加速碳中和過程、加速對化石燃料的獨立性,比利時聯邦政府將投入11億歐元推動再生能源: (一)風力發電:加速開發離岸風電、消除部署陸上暨離岸風力發電機之障礙、透過重新供電分配以增加目前之電力生產、加強與鄰國合作,推進海上綜合電力傳輸網建設。透過以上措施,盼將北海的離岸風電容量增加3倍。 (二)氫能:氫氣是未來主要的清潔能源之一。比利時欲發展氫工業價值鏈,使其成為綠氫的進口暨轉運中心。比利時將建立連結港口和工業區並延伸至德國的氫能骨幹網,並與企業界密切合作,以鞏固比利時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並鼓勵企業轉向氫能。 (三)太陽能:為增加太陽能發電量,2022至2023年太陽能光電板之增值稅將降至6%,此稅率亦適用熱泵和熱水器。政府將加快在海上部署漂浮太陽能;在比利時鐵路公司SNCB安裝太陽能板和智慧充電站;在情況允許之聯邦行政大樓屋頂上安裝太陽能板。 (四)新一代核能:比利時聯邦政府重申對小型模組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的興趣。比利時擁有新型核能的尖端技術,政府將與比利時最大核研究中心SCK-CEN及Myrrha機構合作,未來4年每年將投入2,500萬歐元於該新技術之研發。 (五)交通運輸:比利時政府2023年將編列1,500萬歐元預算,用於支持聯合運輸和分散交通計劃,減少火車路徑收費,預期在2030年能將現行的鐵路貨運量增加一倍。 四、比利時2020年發購電量能源別占比為:核能39.1%、天然氣34.4%、離岸風電8.3%、陸上風電5.0%、太陽能5.3%、生質燃氣2.5%、其他5.7%、進口0.3%。
A:根據捷克媒體Expats本(2022)年3月18日報導,為擺脫對煤炭及進口石油與天然氣的依賴,捷克政府積極推動核能發電。該國最大國營電力公司ČEZ集團預計在Dukovany核電廠擴建新核能反應爐機組,此次招標案預計2024年簽約,並於2029年開始動工,最快於2036年開始試營運。 捷克目前有兩座核電廠,共六台機組,發電量占捷克總發電量的34%。捷克貿工部部長Jozef Síkela表示,此招標案為捷克迄今最大投資案,預估耗資1,600億克朗。目前共有三家公司通過安全評估並將於11月底參與投標,分別為美國西屋(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公司、法國電力公司(EDF)與韓國水力與核電公司(KHNP)。
A: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今(2022)年3月22日公布之「2022年東南亞、中國及印度經濟展望」報告,OECD預期今年菲律賓經濟成長達7%,為東南亞成長最快速的國家,該預期達到政府目標7%至9%的最低標。 該報告指出,菲國前景是強勁的成長,基於加快執行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以及海外菲勞的現金匯款回升,是預測成長的原因,然而與疫情相關的不確定性仍有下修之風險。對於2023年,OECD預期菲國成長為6.1%,亦在政府設定之目標範圍6%-7%之內。 但OECD也表示,COVID-19大流行對新興亞洲國家的勞動力市場造成重大損害,這種惡化在菲律賓和越南尤為嚴重。菲國政府上週承認,雖然今年1月6.4%的失業率已是這疫情期間降至的最低水準,倘未因Omicron引起的感染激增期間實施更嚴格的限制,菲律賓失業人數應可少於今年年初的293萬人。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尤其嚴重,特別是具有周期性、依賴面對面互動的產業,歷經最嚴重的工作損失。 OECD預估今年印尼成長5.2%、馬來西亞6%、泰國3.8%、越南6.5%、新加坡4%、柬埔寨5.6%,另中國及印度則分別為5.1%及8.1%。
A:據越南工商部與財政部之跨部公告,自本(2022)年3月21日起E5 RON92汽油調降至28,330盾/公升 (約為1.23元/公升)、RON95 油價調降至29,192越盾/公升(約為1.27元/公升)、柴油調降至23,630越盾/公升(約為1.03元/公升)、煤油調降至22,240盾/公升(約為0.97元/公升)、重油調漲至20,420越盾/公升(約為0.89/公升)。
A:越南政府頃向國會常務委員會建議將勞工每月加班時數自不得超過40個小時調增至72個小時,每年不得超過300個小時,並擬適用於所有產業,適用至本(2022)年12月31日止。惟許多業者建議將勞工加班時數調增至400至500個小時,並以年度調整。越商10號紡織總公司代表建議將勞工每月加班時數調增至60個小時,每年應不得超過400個小時,此係因90%勞工期望可加班以增加薪資改善生活。據在北寧省投資之外商Goertek電子公司代表表示,在訂單少時勞工每天僅加班1至2個小時;在訂單多時,資方要求勞工加班,惟加班時數不夠,係因若上月加班時時數尚未用光,不得靈活累計於下個月使用。 另,日本商會、越南水產加工出口協會、越南紡織協會、越南鞋業協會、越南電子協會等亦建議每年勞工加班時數自不得超過300個小時調增至400個小時。
A:蒙古國為內陸國,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發現礦產資源80多種,6,000多個礦床,蘊藏量約500億噸以上。 2021年蒙古是台灣第127大貿易夥伴,臺蒙貿易總額2,260萬美元,較2020年之2,343萬美元,減少3.5%。蒙古擁有豐富的農、牧、礦等天然資源,但輕工業基礎較薄弱,民生必需品、食品、消費性用品多依賴進口。
A: 依據新加坡外交部本(2022)年3月21日發布的新聞稿,星國外交部部長維文於3月21-23日赴以色列訪問,期間會晤以國候補總理兼外交部長Yair Lapid及創新、科學暨科技部長Orit Farkash-Hacohen,為文部長除肯定星以兩國在多項領域的長期合作,亦歡迎雙方在創新與科技、貿易與投資、研發與教育等領域加強合作,並強調隨著全球逐漸邁向後疫情時代,新加坡及以色列應在農業食品科技、健康科技、人工智慧及數位化等新興領域深化合作。 新加坡及以色列於1997年成立「新加坡-以色列工業研發基金(SIIRD)」,截至目前已為兩國約190個項目提供1.2億美元補助。為加強兩國的創新夥伴關係,新加坡將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設立大使館,對於尋求與以色列潛在夥伴擴大合作的新加坡企業提供支援。 維文部長及Orit Farkash-Hacohen部長亦簽署瞭解備忘錄,該備忘錄凸顯兩國有意願加速人工智慧領域之跨境合作,並支持人工智慧開發及部署。
A: 依據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NCCS)及印尼海洋事務暨投資統籌部於本(2022)年3月21日發布的聯合新聞稿,星國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及印尼海洋事務暨投資統籌部長Luhut Binsar Pandjaitan於本年3月21日簽署「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瞭解備忘錄」。未來雙方將在:(1)碳價格及市場交易;(2)生態系統方法及與自然融合的解決方案;(3)潔淨科技;以及(4)綠色及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 等4大方面加強合作,分享兩國最佳作業方式及展開海陸生態系統的試驗項目,共同因應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目標。 以碳價格為例,兩國將交換有關碳稅資訊及最佳作業方式。新加坡將於2024年起分階段調高碳稅,從目前每排放一公噸溫室氣體徵收5星幣(3.69美元),分階段增至2030年的每公噸50星幣(36.86美元)至80星幣(58.98美元)。印尼則在日前宣布推出碳交易機制,分階段徵收碳稅,且依據碳交易進行調整。 新加坡及印尼兩國前於2022年1月的非正式領袖峰會中,承諾於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等新興領域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兩國承諾每年舉辦高層級部長會議,並透過成立包含資深政府官員代表之雙邊跨機構工作小組加強各方面合作。兩國將制定工作計畫,推動相關試驗項目、研究合作、技術交換及金融方案,同時將探討碳信用、碳捕捉及封存相關之融資方案,以及有助於區域去碳化的再生能源方案。除了政府機構,兩國民間及學術界亦將參與合作計畫。 張志賢國務資政表示,上述合作不僅能協助星印兩國因應氣候變遷,掌握新興綠色經濟發展商機,還能為兩國人民製造更多工作機會,亦能協助新加坡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Luhut Binsar Pandjaitan部長則表示,印尼計劃透過20國集團(G20)架構成立「混合金融聯盟」,為氣候變遷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相關項目集資。印尼是2022年G20輪值主席國,新加坡雖非G20會員國,但將受邀出席觀察在峇里島舉行之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