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越南巴地頭頓省推動智慧城市近況 資料來源: 巴地頭頓省政府,2022年3月24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協助台北市電腦公會全力洽邀南越地區省市政府官員參與2022年智慧城市展論壇,計邀得巴地頭頓省、平福省、嘉萊省、西寧省、堅江省及峴港市等6省市16名官員登記參加,其中巴地頭頓省陳文俊副省長在本(24)日下午高雄場論壇中進行專題演講。   陳副省長演講主題為「加強數位基礎建設促進企業數位轉型」。渠表示,近年來越南經濟蓬勃發展帶動外資進入巴地頭頓省,使該省在數位化程度發展上有所進步,惟省府在推動智慧城市時,發現數位基礎建設相對落後且人才不足,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導致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不易。展望未來,該省將推出多項工作計畫並加強國際合作,以達成數位轉型目標。    

A:資料來源:越南西貢時報網站2022年3月1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汽油價格在連日以來持續上漲,導致陸運、海運公司紛紛調高運輸價格。例如: 西貢新港總公司已向船運公司發出公告,自2022年4月1日起,調整貨櫃經過卡萊(Cat Lai)港、協福(Hiep Phuoc)港、同奈(Dong Nai)港,以及連接內陸貨櫃場(ICD)之陸運及水運服務費,較2019年發布之價格高出10%至30%。 ONE船運公司亦發出公告,自2022年3月起,每20呎貨櫃(TEU)輸往歐洲船運費用將增加800至1,000美元。 運費上漲主因供應鏈中斷及燃油料上漲所致。據統計,2022年3月,供船運之VLSFO燃油料價格已飆升30%,目前為970美元/公噸,創歷史新高。 燃油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許多企業在簽署金額高之新合約時相當謹慎。 胡志明市食品暨糧食協會李金枝(Ly Kim Chi)會長表示,此時係食品、糧食企業最為忙碌之季節,趕著生產及交貨。然而,各企業必須面對燃油與物流成本增高,以及運輸時間延遲等現況。因此,企業在接訂單時非常謹慎,甚至拒絕接單。 胡志明市木製品暨工藝協會阮正方(Nguyen Chanh Phuong)副會長兼秘書長亦表示,目前該行業面對最大困難係物流成本,尤其因木製家具體積龐大,需大量貨櫃,然而貨櫃成本不斷上揚,再加上運輸時間拉長,廠商無法準時交貨,導致該行業現金流短缺,因此許多企業不敢再接單。

A: 越南鋼鐵協會(VSA)公布本(2022)年2月份及前2個月之鋼鐵市場情況報告。 根據該報告內容,本年2月份越南成品鋼鐵生產達258.4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成長16.1%,各種鋼鐵銷量達257.4萬公噸,較去(2021)年同期成長30.1%。 累計本年前2個月成品鋼鐵生產量達511.7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成長1.6%。成品鋼鐵銷售量達501.4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成長18.5%,其中出口達126.017公噸,較去年同期成長11.6%。 出口方面,本年1月份越南成品鋼鐵出口量達81.5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成長15.8%;出口金額達89.6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43.79%。 進口方面,本年1月份越南成品鋼鐵進口量達100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成長4.59%,進口金額達10.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59%。

A:據越南工商部稱,去(2021)年越南與CPTPP市場貿易金額達914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為460億美元,進口金額為454億美元。越南主要出口產品為農產、機械設備、電話及其零件,紡織,鞋類及水產等。其中出口金額較大之市場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及智利,其餘3個市場(祕魯、汶萊及紐西蘭)雖然成長,惟貿易金額仍較低。 CPTPP自2019年1月起生效,近3年來全球經濟貿易,其中含越南及CPTPP其餘成員國,均面臨諸多困難。 2019年國際貿易因美中貿易摩擦、世界諸多地區之貿易衝突、經濟衰退等而受到衝擊。 2020-2021年Covid-19爆發並漫延全球,國際貿易失調。疫情、社交距離措施、經理體臨時凍結、生產鏈及運輸中斷均衝擊貿易活動。 惟越南與CPTPP成員國之間之貿易活動仍持續通順進行。第一年(2019)年越南至CPTPP市場出口金額達395億美元;第二年(2020年)因受Covid-19疫情之影響,越南出口至該市場之金額微減,為387.5億美元;第三年(2021年)越南出口至CPTPP市場為正成長。 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副局長陳青海( Tran Thanh Hai)認為自CPTPP生效日起3年來越南企業已能善用該協定之優惠以加強出口產品至其成員國。 根據世界銀行之研究,預計至2030年越南出口至CPTPP之出口金額將達800億美元,佔越南出口總金額之20%。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參加CPTPP協助越南有機會更均衡地重組進出口市場。例如對新的市場如加拿大、墨西哥及祕魯出口均獲得亮眼成長。 專家界認為本(2022)年各FTA(其中包含CPTPP)將帶來更多關稅優惠,為越南吸引投資創造動力,提升生產能力,從此協助出口廠商在國際貿易中變得更專業。故,出口繼續被盼為經濟體之亮點,確保勞工就業機會及協助越南更深入參與全球供應鏈。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3月23日引述丹麥統計局之最新數據,丹麥消費者預計丹麥經濟在一年內會出現更糟糕的情況,消費者信心指數大幅下跌, 由2月份負3.2 下跌至負14.4。    在新冠危機席捲全球並導致世界各國政府或多或少地關閉社區以遏制感染之前,丹麥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 4.5。 當丹麥封鎖時,消費者信心指數在 2020 年 4 月達到負 11.9。此後,信心指數緩慢攀升,9月達到9.2。 然而,自2021 年秋季以來,消費者信心指數逐漸下滑,現在消費者信心指標已跌至金融危機時期之最低水平。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經濟社會委員會(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SC)主席Mousa Shteiwi於討論約旦ICT行業狀況時表示,約旦資通訊技術(ICT)部門與其他部門的聯繫對於跟上全球資通訊發展之腳步並保持產業競爭力,對約旦資通訊產業之發展及青年就業方面,至關重要。 ESC S主席於線上會議討論中表示,由於約旦在資通訊產業方面之法律仍不完善,使ICT資通訊產業發展缺乏靈活性,投資困難以及資通訊產業服務轉向海灣市場相關的挑戰。上述討論結果將作為「2021年國家報告現狀」的一部分。 約旦數位經濟暨企業部長Ahmad Hanandeh表示,該部所佈建之資通訊產業基礎設施可以完全進行數位資料之傳輸,並強調提供使用者高品質的數位服務的重要性。該部目前正面臨與數位化轉型有關之程序與法律複雜性相關的挑戰,並指出該部已經完成數位化轉型領域之數項法律,來解決相關問題。 約旦創新、新創企業暨中小企業基金(Innovative, Startups and SMEs Fund)執行長Laith Al Qasem呼籲利用資通訊產業推動約旦經濟部門數位發展與成長。其他參與線上會議討論者強調公共語私營部門應在數位化轉型中建立夥伴關係以達成明確策略目標之重要性。並呼籲政府應安排相關學術,技術及專業課程提升國內能力建構,並與國際產業發展生產力市場需求相匹配,轉向電子數位化,並為5G網路提供必要之頻譜並儘快開始營運。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3月23日報導,丹麥機器人產業仍持續全速前進,不僅是像Universal Robots和 MIR 這樣的少數公司成功表現出高成長,據丹麥機器人組織 Odense Robotics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丹麥整體機器人產業未來4年內有望高速成長, 丹麥目前共有 418 家公司,從 2020 年到 2021 年,這些公司的營業額成長 12%總營業額達到 211 億, 並預計未來的成長將持續到 2025 年,總營業額預計可將達到 372 億丹麥克朗,該行業的員工人數預計將從 10,700 人增加到 18,800 人。   Odense Robotics總監Mikkel Christoffersen指出,整個行業整體成長12% 是一個非常強勁的發展。許多丹麥機器人公司已嗅到全球對機器人的需求增加趨勢,已將觸角伸展至全球其他國家,因此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強勁的成長。   丹麥工總(DI) 也對機器人行業已實現和預期的增長數據充滿熱情如此樂觀之看法, DI Digital 的主管 Rikke Hougaard Zeberg 表示,預計該行業的營業額將在4年內漲1倍,並不偏頗。伊相信這是現實的,因為公司數位化潛力巨大,丹麥在機器人和自動化方面不僅可以提供很多東西,還可以看到它如何與工業以外的許多行業,如農業與醫療業與機器人的跨領域結合。 基於新冠肺炎的肆虐及供應鏈短缺加速在生產中使用更多機器人,代替人工的。然而, 也因機器人產品介紹需要實際操作現場示範, 礙於旅遊限制及無法與客戶進行面對面解說, 爰此數據相對是樂觀的。   Gain & Co機器人顧問公司之總監 Søren Peters認為, 俄羅斯和烏克蘭均產有用於生產晶片的重要礦產, 俄烏戰爭將影響機器人的晶片供應,將面臨難以採購組件及交貨挑戰,亦導致影響成長的一個限制因素。Technicon整合機器人解決方案公司之總監Casper Hansen指出,缺乏組件將會阻礙成長,這意味著安裝機器人的供應量將少於需求量。 然而,渠仍然認為預期的成長是可實現的,因全球趨勢將驅動機器人需求的成長。

A: 據約旦時報報導,約旦能源部長Saleh Kharabsheh於本(111)年3月8日在約旦銀行協會(Association of Banks in Jordan, ABJ)與銀行業舉行之會議上討論能源部門之投資機會、期望與未來前景,並協助銀行提供更合適的融資解決方案與產品的融資機會。  K部長表示,能源部計劃推動一項6億約幣之專案,從約旦大壩進行水力發電。由於約旦是世界上利用太陽能最好的環境國家之一,並正努力發展約旦成為出口綠色能源的區域中心。強調與銀行部門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增加投資機會並為經濟發展增加價值,並指出約旦的能源部門實施的專案數量超過數十億美元,其間,有許多投資機會,包括投資石油衍生商品行業,引入新公司與加強能源產業之基礎設施。約旦擁有大量的銅,磷酸鹽及鋰等礦產,將尋尋求開發及增加此些礦物投資機會。未來將透過與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及伊拉克的電力互聯以及促進與埃及的互聯互通來促進國家經濟成長之機會。 K部長續表示,該部正在討論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支援聯合電力專案,並指出約旦的電力消耗強度比全球平均水準高出30%。該部正在向能源服務公司核發提高能源效率的許可,並宣佈與世界銀行合作編製一個模型,以確定能源效率的優先項目。能源部門有機會向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出口再生能源。關於國家電力公司的虧損,該部正在採取措施,試圖恢復電力公司財務之平衡。銀行協會主席Bassem Salem呼籲建立夥伴關係,以改善可用之能源,發展基礎設施並啟動計劃,以滿足日益成長之能源需求,在未來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A:據媒體報導,沙烏地擬斥資1,000億里雅(約260億美元)推動東西向交通聯結建設,沙烏地運輸暨物流事業部(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Logistic Services)部長Saleh Al-Jasser表示,該建設將包含道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全部工程預計需5年至7年完工,政府預計於本(2022)年內與承包商簽署合約。 渠並表示,政府過去2年不斷與承包團隊討論上述計畫,該團隊包括國內、中國大陸及其他國際業者,施工地點及成本已大致底定,其中包括設立7處物流中心及提升現有首都利雅德聯結東部省之道路設施。

A:馬來西亞速柏瑪(Supermax)創辦人兼執行主席鄭金昇表示,該公司在美國德州設立的手套廠,首階段工程將於本(2022)年第二季展開,預計於明(2023)年第二季投入生產。   該公司在美國的生產設施占地215英畝,將分四個階段進行,總共興建8座建築物,首階段興建四座建築物,總共投資3億5,000萬美元,將廣泛使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工程。   該公司預計美國廠將於2至4年間滿足美國10%至15%的常年丁腈手套需求,4至6年達到20%至25%需求。   德州係該公司在美國的第一家與全球第18家製造廠。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荷蘭商森薩塔科技公司(Sensata Technologies)在馬來西亞為一座新的綠色認證大樓舉行破土典禮,製造面積將增加 4萬平方英尺,使總製造空間達27萬5,000 平方英尺。該公司將在馬國投資7.9 億馬幣(約1.87億美元)生產感應器元件,並將於未來5年內再挹注5.1 億馬幣(約1.21億美元)資金,以提升技術與生產力。感應器元件是工業中使用的感應器、電動汽車(EV)和最先進的製造設施的關鍵零件,這些都需要尖端的10K等級無塵設施和機器人技術操作。   森薩塔科技公司是一家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生產感應器、電氣保護原件和感應器解決方案的製造商,業務遍及全球。1974年森薩塔科技馬來西亞子公司(當時為德州儀器馬來西亞子公司的一部分)已在吉隆坡營運。德州儀器旗下的感應器與控制部門於 2006 年脫離德州儀器後,該部門的業務就成為獨立的森薩塔科技公司業務的一部分。自2006年以來,該公司一直在馬來西亞為多個客戶製造世界級產品,並在確保更多產品組合、建立現場機械化團隊和涉足自動化製造。   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執行長Arham Abdul Rahman 對森薩塔科技公司在馬國的業務擴張表示肯定,咸認該公司的目標促進經濟轉型、為日益數位化的工業環境培養人才。該公司業務拓展的決定證明其對馬國商業生態系的信心,並進一步擴大其客戶和商業基礎。這符合馬國的國家投資願景 (NIA)。估計前述投資可為馬國創造 500個新就業機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迪耐公司(Dagang Nextchange,簡稱DNEX)董事經理賽再納阿比丁(Syed Zainal Abidin)表示,該集團擬投入6.45億馬幣(約1.53億美元)資金,作為提升旗下晶片製造商「矽佳公司」(SilTerra)的年產能,由目前每年的830萬遮罩層(mask layers)提高20.48%至1,000 萬遮罩層,預計於2023年初投入生產。   該集團可能需額外6億至7億馬幣(約1.42億至1.66億美元)資本,盼於未來2到3年內再擴增矽佳公司的年產能至1,200萬遮罩層。   目前矽佳公司的重點為優化其工廠使用率並處理、改進及消除生產瓶頸。該公司已與數家企業簽署長期晶片供應協議,盼將80%的產能用於供應協議廠商。該公司另計劃撥出 3,000萬至5,000萬馬幣(711萬至1,186萬美元)作為創投基金,以發展馬國的電子與電機生態系。該公司將挹注資金至缺乏資金的小型企業,透過風險投資以及利用其網路及合作夥伴,協助渠等發展業務。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依據德國思愛普公司(SAP)本(2022)年3月23日新聞公告,SAP將於新加坡設立該公司於東南亞第一個數位創新中心「思愛普新加坡實驗室」(SAP Labs Singapore),將致力於推動產品領導力、培養星國本地數位人才、促進數位供應鏈、智能商業網絡、永續發展解決方案,及促進生態系統和社區參與。 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和經發局局長傅美晶出席該公司3月23日為「思愛普新加坡實驗室」(SAP Labs Singapore)舉行的開幕儀式。傅美晶局長指出,該創新中心將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領域創造就業機會,進一步強化星國員工的技能。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的支持下,將於2025年前聘請逾500名數位專才,預計該公司產品工程專業人才將成長一倍。 思愛普新加坡實驗室董事經理馬尼克薩哈(Manik Saha)表示,透過在星國對多樣化的人才資源做出投資,該數位創新中心致力於加強新加坡的工程核心人才,為星國創造更多高技能和高價值的就業機會,這將進一步帶動星國本地和亞洲其他地區的產品創新,同時為區域的企業提供一流的解決方案和永續產品。SAP將從星國本地大學和高等學府招募數位人才,尤其人工智慧、數據分析、雲端計算和永續發展等領域的軟體工程師。

A: 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本(2022)年3月23日在首屆「新加坡商務峰會」(Singapore Apex Business Summit)的東協會議上表示,星國處於東協中心,不僅協助東協國家推動海外出口,也是外部投資者前來經商的重要門戶,與其他國家建立廣泛聯繫,讓星國處於有利位置可把握區域出現的機會。 新加坡本身具備商業和數位聯繫網絡,積極與東協成員國合作以增強數位化,因為星國不能獨自進行,需要各國政府配合,而且企業也須跟上政府的步伐。由於數位經濟仍屬於新興領域,顏金勇部長指出,新加坡會保持靈活應對,繼續探索數位經濟協定的各種形式,包括合作項目及政策規則等。越早推動數位化對星國越有利,與主要貿易夥伴制定數位經濟協定符合最大利益,這些協定也將制定有關數位化及跨境數據傳輸管理等規則。 此外,顏金勇部長表示,永續發展也是區域值得關注的趨勢。在永續發展過程中,星國政府關注能源產業如何去碳化,這將創造許多機會,如碳交易和低碳能源新科技。新加坡正與澳洲就綠色經濟協定進行談判,目前並沒有太多國家已做好準備討論綠色經濟,然而綠色經濟協定卻能帶來許多機會。以星國本地能源去碳化為例,星國不僅要考慮從鄰國或澳洲等海外國家進口清潔能源,也要思考各國與企業如何進行「碳信用」(carbon credit)跨境交易。 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機構主管陳文發亦於「新加坡商務峰會」上指出,東協是全球化受益者,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該區域貿易和投資將進一步成長。大華銀行也將扮演催化劑和支助者角色,在推動永續發展方面,提供客戶和企業點到點解決方案,並簡化企業永續融資,包括制定綠色貿易、智慧城市、綠色建築和循環經濟的融資架構,及在東協推出U-Solar生態圈計劃以鼓勵採用太陽能。 「新加坡商務峰會」是由工商聯合總會與MP Singapore公司聯合舉辦,從3月22日至25日一連舉行四天,匯聚逾3,000多名商業領袖、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而東協會議是該峰會3月23日主要活動,這項會議今年邁入第六屆。

A: 新加坡將在未來30年推動能源轉型,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EMA)委任的「能源2050委員會(Energy 2050 Committee)」於本(2022)年3月22日發布的「邁向能源轉型2050 (Char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 2050)」評估報告中指出,從技術層面而言,新加坡能源相關領域可爭取最遲於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同時維持可靠且可負擔的電力供應,但須克服地小人稠的先天侷限。 進口氫氣的預期成本將取決於驅動電解過程的再生能源及運輸成本。由於太陽能及風力發電成本近年已下降,在未來15年至20年氫氣(hydrogen)成本將更具競爭力。隨著氫氣發電成本顯著下降,加上全球氫氣供應鏈形成,新加坡計劃於2030年中期興建第一座氫氣進口接收站,2040年投入運轉,預計至2050年,氫氣發電可占星國電力供應逾50%,將成為主要的能源供應來源。倘氫氣發電科技發展不如預期,則電力進口更佔優勢,可供應約60%電力。 「能源2050委員會」表示,地熱能亦已證實可成為新加坡一個重要的能源來源。利用新一代的地熱能技術,新加坡第1座地熱能試驗廠預計於2030年啟用,至2050年可能增加至5座。長遠而言,當其他低碳替代能源在技術上更成熟,在經濟上更可行時,亦可納入能源供應組合,包括生物甲烷(biomethane)、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以及更安全的新核能技術。新加坡已評估核能的可行性,預計於2040年開始採用核能發電,至2050年核能或地熱能可佔星國能源需求約10%。 針對能源轉型,「能源2050委員會」提出包括:(1)發展低碳氫氣發電;(2)增加電力進口;(3)擴大太陽能使用及增加能源儲存系統以解決太陽能的間歇性供應問題;(4)做好採用低碳替代能源的準備;(5)以碳信用抵消難以消除的碳排放;(6)積極管理用電需求增幅;(7)改變消費者用電習慣;(8)建立多層電網提升可靠性;(9)利用數位科技提升電網運作及管理等轉型策略。 「能源2050委員會」在研究新加坡電力需求、供應技術及電網發展的趨勢後,將結果歸納成下列3個可能影響能源領域變化的預設趨勢: 未來數十年電力需求將持續上升。儘管新加坡已在節能方面作出努力,但經濟成長、數位化及運輸等領域電氣化(electrification)將不可避免推高電力需求; 太陽能及風力有間歇性供應問題,須輔以能源儲存系統,此將進一步推動研發進展及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降低成本; 太陽能及能源儲存系統的成本將持續下降,隨著星國於2040年前淘汰石化燃料驅動的車輛,電動車將更為普及。電網的設計及管理方式須改變,以在大量的分佈式能源之間平衡電力供需。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線上外賣平台Food Panda為3月16日早上7時至7時半發生的系統錯誤致歉,該錯誤導致其外賣員的配送費用計算錯誤並引發爭議。根據Food Panda 3月19日的聲明,配送費率現已恢復正常。在發生故障的30分鐘內出現200 緬幣的單價誤計,外賣員通常在1公里的配送距離內賺取550緬幣至750緬幣。Food Panda保證,將糾正及賠償因該事件而產生的任何扣款,並對最近幾天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   部分外賣配送員最近對他們的工資、不斷上升到燃油成本壓力及其他問題表示擔憂。作為獨立的自由職業者,外賣配送員的收費結構公平且透明,包括輪班次數、必須運送的距離 以及表現評級等因素。多數外賣配送員平均每月能賺到30萬緬幣的配送費,而部分頂級外賣配送員,每月收入高達60萬緬幣。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基準配送費率已按現今市場價調降。Food Panda在聽取配送員的反饋及投訴後,正在尋找方法補充或增加外賣員的配送費用,畢竟服務中斷終將損及業務及配送員的收入。由於物價上漲,外賣員正面臨財務的困難,為實現Food Panda提升社會的目標,該公司正努力盡快提高配送工資,以緩解Food Panda外賣員目前的困境。相關城市的城市管理人員很快將收到調漲工資的通知,稍晚並將獲得額外的資金,以提供油價補貼。   在過去2年充滿挑戰的環境中,Food Panda仍堅定服務緬甸社會,以便餐飲業繼續使用該平台營運,外賣配送員可以有收入,消費者可享安全的食物配送。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預料黑豆及木豆的價格將保持漲勢。目前,在非正規金市場上,美元兌緬元的匯率約為2,000緬幣,而黑豆的價格也隨之飆升至143.5萬美元以上。根據仰光省工商會(Bayintnaung批發中心)的統計,木豆的價格也上升到141.5萬美元。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在當前小預算年度(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截至3月11日,緬甸出口逾32萬噸的黑豆,價值2.51億美元,同時出口逾10.3萬噸的木豆,價值6,848萬美元。   根據政府間協議,緬甸在4月至3月期間可以出口24萬噸黑豆及10萬噸木豆,出口量迄今已超過配額。此外,印度將通關托運條件的期限延長至2022年3月31日。緬甸是印度所需黑豆的最大生產國,年產量約為40萬噸。2021年9月29日,因緬元劇貶,黑豆價格創下每噸200萬緬幣的歷史新高。緬甸木豆主要出口到印度、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巴基斯坦、英國及馬來西,但除印度外,對其他國家出口量很小。緬甸豆類及芝麻種子交易商協會表示,國內豆類市場與供需規律呈正相關。

A:緬甸全球新光報報導,據當地外匯交易員稱,儘管緬甸中央銀行(CBM)將美元參考匯率定為1美元兌1,778緬幣,但多數交易所的非官方匯率已逾1美元兌2,000緬幣。根據CBM在2021年11月9日的公告,規定市場交易匯率定價差額不得超過CBM參考匯率的0.5%,故包括銀行及非正式貨幣交易所在內的金融機構,均將美元匯價定為買入1,781緬幣,賣出1,786緬幣。然3月21日,美元在非正式金融市場的實際交易價已來到2,030至2,040緬幣間。   為控制匯率波動,CBM於2021年合計在市場標售美元4.438億,近3個月已再售出9,500萬美元,用於食用油、燃料油及製藥行業。2021年9月28日,黑市匯率創下1美元兌3,000多緬幣的歷史新高,黃金價格也因此達到每緬克222萬緬幣的歷史新高。   由於黃金及和貨幣市場的穩定,對貿易的便捷至關重要,在「確保貿易及貨物暢通中央委員會」指導下,於2021年12月17日設立「黃金及貨幣市場監測指導委員會」。該委員會的目標包括:檢查及起訴市場操縱行為;檢查國內市場是否遵守支付規則;根據官方指令,根據現行法律、法規及規章,對意圖干擾市場自由及公平運行的不法交易者採取行動;以及對非法購匯、非法交易和價格操縱者採取法律行動。此外,有關官員將嚴厲打擊那些對銀行提款收取一定比例作為影子貨幣(Shadow Money)的人。

A:菲國總統杜特地於本(3)月21日簽署第166號行政命令,採取10項政策措施以加速國家經濟從新冠疫情中復甦,並呼籲採取政府一體的方針,精簡及有效執行復甦計畫以及解決迫切需要採取經濟復甦政策的措施,維持經濟收益並減少疫情的長期不利影響。 根據第166號行政命令,經濟復甦10項政策議程為: (一)   加強醫療保健能力。 (二)   加快並擴大疫苗接種計畫。 (三)   進一步重新開放經濟並擴大公共運輸量能。 (四)   恢復實體上課。 (五)   減少國內旅行限制,並將各地縣市政府對於赴當地旅遊要求標準化。 (六)   放寬對國際旅行之要求。 (七)   透過立法措施加速數位轉型。 (八)   透過立法確保在疫情期間可執行強化和彈性緊急應變措施。 (九)   將決策和政府報告的重點轉移到更有用與有效的指標,納入重症或嚴重病例總數、死亡率和疫苗接種總數考慮,避免疫情警戒級別不必要的調整。 (十)   準備中期解決方案,以增加國家對疫情之韌性。 由新興傳染性疾病管理跨部會工作小組(IATF-EID)及國家抗新冠疫情工作小組(NTF)確保正確實施該議程,並在執行前,透過國家經濟暨發展署(NEDA)、財政部及貿工部諮詢經濟發展群組。

A: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杰於本(2022)年3月22日出席首屆「新加坡商務峰會(Singapore Apex Business Summit,簡稱SABS)」時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運轉更快速、經濟衝擊及顛覆性干擾將成為常態,新加坡須建立一個更強韌、緊密的網絡化生態系統,以因應全球衝擊及波動。 加強網絡化生態系統的韌性,除了要提升員工技能及企業能力,企業須加強下述4項關鍵要素: 開放:維持開放是新加坡成功的基礎,在全球民族主義及仇外心理抬頭之際,更須加倍注重開放、與世界接軌,以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滿足新興成長產業需求。 創新:企業應改變思維模式,不要將同行視為競爭對手,應探討是否可成為潛在合作對象,共同合作因應挑戰。例如:(1)「群策群力行動聯盟(Alliances for Action)」彙集民間及政府研究機構力量,形成更有效合作模式;(2)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推出之「Boost Up」,協助企業重新設計產品及服務,加強品牌及營銷,均是企業可採取的合作方法。 永續:在「2025產業轉型藍圖(ITM)」中,星國政府將著重環境服務、水資源、農業食品、碳服務及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等主要永續相關領域的發展。 信任:後疫情時代,企業可能面對更多起伏,信任將變得更為重要。王瑞杰副總理盼SBF、全國僱主聯合會(SNEF)、政府單位及其他相關工商團體共同合作,不僅在企業層面,亦在產業層面強化勞資政三方的信任。 至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局勢,王瑞杰副總理表示,新加坡經濟已逐步復甦至疫情前水準,企業前景亦趨樂觀,但俄烏衝突情勢對全球經濟及通貨膨脹的風險明顯升高。全球商業環境已出現根本變化,動盪越來越頻繁,經濟及金融波動更加嚴重,此將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 為因應營運環境迅速變化及科技發展帶來的顛覆影響,新加坡政府於2016年推出「產業轉型藍圖計畫」,讓企業更具靈活性,能迅速因應不斷變化的營運環境,至今已取得良好成效。在2016年至2019年,星國整體生產力年成長率為2.7%,先前3年則為2.3%。即使近期面對疫情衝擊,生產力仍持續上揚,2019年至2021年整體生產力成長率上升至3.9%。 「新加坡商務峰會」是由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及MP Singapore公司聯合舉辦,為期4天,會中提供業者對商業趨勢及全球商機的專業見解。預計來自57個國家及經濟體約3,000名商業領袖及政府官員,以及1,600餘家企業透過實體及線上方式參與。2022年是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成立20週年,該會正著手成立一個加強商業領導力的行動聯盟,此聯盟將有助於打造及鞏固企業韌性,為因應全球衝擊以及即時掌握商機做好準備。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