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頃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0)年3月份貿易總額為1,479億馬幣(約合340.9億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下跌3.8%;出口額為801.2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4.7%,惟較上(2)月成長7.6%;進口額677.8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2.7%;貿易順差123.39億馬幣,則較上年同期下跌14.2%。 2020年3月份出口,電子與電機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269億馬幣,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3.6%,較2019年同期下跌13.9%。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液化天然氣(34億馬幣,下跌13.4%)、木材與木材產品(16億馬幣,下跌15.6%)及原油(23億馬幣,下跌4.2%)。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新加坡114億馬幣,成長8.6%)及中國大陸 (110億馬幣,下跌6.1%);對新加坡出口成長的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25億馬幣,成長155.7%),惟電子與電機產品出口下跌5.4%至44億馬幣;對中國大陸出口下跌的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13億馬幣,下跌27.4%),惟精煉石油產品出口成長15%至5.19億馬幣。 與上(2)月比較,2020年3 月出口單價指數(export unit value index)微跌0.7%至116.1點,主因燃油指數下跌5.8%及動植物油脂指數下跌1.1%。同期,出口量指數(export volume index)成長8.4%至129.8點,主要來自燃油指數成長39.6%、不可食用原料指數成長32.9%及機械與交通設備指數成長11.1%。經季節性調整後,出口量指數下跌8%至124.2點。 馬國2020年3月份進口額達678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2.7%;資本財(capital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6.4%,下跌47.5%至44億馬幣,主因資本財(交通設備除外)下跌10.8%(66億馬幣)。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占總進口額57.2%,成長2%至388億馬幣,成長的主要項目為初級燃油和潤滑油(成長40.7%,14億馬幣)及初級工業用品(成長36.4%,7.32億馬幣);惟資本財零組件(交通設備除外,下跌6.7%,8.1億馬幣)及交通配備零組件(下跌24.4%,6.16億馬幣)。消費品(consumption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9.3%(63億馬幣),成長7%;其中可細分為供家庭用之加工食品與飲料(3.2億馬幣,成長18.6%)、初級食品與飲料(2.47億馬幣,成長29.2%);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139億馬幣,成長1.2%)及新加坡(59億馬幣,下跌24.6%);自中國大陸主要進口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 (56億馬幣,成長11.5%)。自新加坡主要進口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20億馬幣,下跌24.8%)及電子與電機產品 (19億馬幣,下跌24.7%)。 2020年3月,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66.5%(983.5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3.3%;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552.3億馬幣,下跌3.5%;進口額為431.2億馬幣,下跌3.1%。對韓國出口成長11.8%(至30.9億馬幣,主要出口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對紐西蘭出口成長10.5%(4.35億馬幣)及巴基斯坦出口成長4.3%(5.04億馬幣,主要出口項目為石油產品)。本年前3個月與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65.8%(2,897.2億馬幣),較上年同期成長0.2%;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1,622.4億馬幣,成長0.6%以及進口額為1,274.8億馬幣,則下跌0.3%。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馬國2020年3月份,與臺灣貿易總額為73.63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3.9%;對臺灣出口金額為28.6億馬幣,下跌3.8%,臺灣居馬國第9位出口國;自臺灣進口金額為45.03億馬幣,下跌4%,臺灣居馬國第5位進口來源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魏家祥(Wee Ka Siong)頃發布消息稱,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馬國與新加坡政府同意將柔佛州與新加坡間之捷運系統(Rapid Transit System,簡稱RTS)雙邊會談,從原先之本(2020)年4月30日,再展延3個月至7月31日。 根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馬國與新加坡政府預定於7月31日前簽訂修改後之新協議,包括柔新捷運系統雙邊協定、新加坡地鐵業者SMRT公司與馬國國家基礎建設公司(Prasarana)將成立聯合組成的合資企業負責經營投資協定以及獨家特許權協定等。 馬國前「國陣」(Barisan Nasional)政府與新加坡政府 於2010年同意共同啟動前述柔新捷運系統計畫,雙邊協定於2018年1月正式簽署,但馬國於2018年5月全國選舉改朝換代,當時時任首相馬哈迪(Dr. Mahathir Mohamad)領導的「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政府執政後表示將檢討前述計畫。馬新二國於上(2019)年5月簽署補充協定,雙方同意自上年4月1日起暫停該計畫6個月至9月10日。上年9月20日馬國要求展延一個月至10月31日,爰於10月29日再次要求再展延6個月至本年4月底。 根據馬新兩國上年初簽署的馬新捷運系統雙邊協定,國家基礎建設公司(Prasarana)和新加坡地鐵業者SMRT企業在上年6月30日前須成立合資公司,並於9月30日前與兩國政府簽署特許經營協定,以合作經營馬新捷運。 依據RTS計畫,該系統單程每小時能承載1萬名乘客,遠超過現有往返馬國柔佛州柔佛巴魯(Johor Bahru)與新加坡兀蘭(Woodlands)接駁火車服務的300人次,加速兩國往來通勤。該捷運系統原訂於2019年動工, 2024年12月竣工,將通過約4公里長的高架橋,橫跨柔佛海峽、銜接新加坡湯申—東海岸地鐵線(簡稱湯東線)最北端的兀蘭北站和柔佛州柔佛巴魯的武吉查卡站。往返兩地的乘客,於首站可直接前往馬、新兩國聯設的關稅、移民及檢疫設施辦理通關手續,抵達終站後,可直接出站,無需分開辦理出、入境程序。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中央銀行頃發布消息稱,該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於本(2020)年5月5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後,由於全球經濟明顯轉弱,許多國家已推出振興經濟配套措施,盼此類措施能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對經濟的影響。最新指標顯示,全球經濟已經萎縮,全年也不樂觀。隨著投資人轉向避險,不確定性因素迅速增加,金融體系也趨向緊縮。該委員會決定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繼本(2020)年1月22日及3月3日之後第3次調低利率2碼至2%,該利率的上限與下限則分別為2.25%及1.75%,創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大降幅。本次馬國央行未雨綢繆,調低利率,以減輕該疫情對馬國經濟的衝擊。該委員會將繼續監督和評估國內經濟成長和通膨前景的風險平衡。 馬國中央銀行指出,馬國經濟受到該疫情影響,全球廣泛採取的抗疫措施、國際邊界關閉以及隨之而來的疲軟海外需求,都將對國內經濟活動造成更大的衝擊。馬國政府為抗疫而落實的全國行動管制措施在控制病毒散播之際,也限制了經濟生產和消費,整體就業市場已大大減弱,上半年經濟挑戰特別嚴峻。 馬國政府推出的振興經濟配套措施以及貨幣和金融政策將為經濟提供部分支撐,隨著更多的企業獲准在有條件放寬行動管制措施下恢復營運,經濟活動預計將逐步改善。儘管預期本年下半年國內成長將逐步改善,但主要下跌風險猶存,主因該疫情對經濟的長期影響以及大宗商品產業仍持續疲軟。 該央行表示,受全球原油價格崩跌影嚮,馬國通膨壓力將減弱,本年全年可能陷入通貨緊縮。 本次馬國利率下修基本上符合經濟學者的預期。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首相署部長慕斯達法(Mustapa Mohamed)指出,馬國政府實施「有條件放寬全國行動管制措施」(conditional movement-control order),並開放特定經濟領域恢復營運,有助避免該國經濟倒退4年。倘馬國政府持續延長原行動管制令,其經濟將倒退回與2016年相同,人均收入從1萬2,000美元降至9,000美元。 慕斯達法部長另稱,隨著外勞在前述管制措施期間面對各項問題,馬國政府將重新檢討現有外勞政策。馬國目前擁有大約230萬名外勞。外勞的人數可能受到限制,從而為馬國公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馬國盼在嚴謹的指南與嚴格的紀律下,邁入經濟緩慢復甦的階段。 馬國政府先後推出總值2,600億馬幣(約合599.6億美元)的關懷人民振興中小企業經濟配套,以協助減輕受該病毒對人民以及商業社區的衝擊。包括紡織產業在內的多家跨國企業宣佈,由於先進國家需求減少,渠等將停止在馬國營運。渠保證基建計畫如東海岸鐵路計畫(ECRL)將會繼續執行,以帶動馬國家經濟成長。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越南交通部航空局公布規定取銷各航空公司獲得取消機上社交隔離及乘客限制。該規定自5月7日起實施。另外,河內市、胡志明市及峴港市航線亦取消限制班次之規定,各航空公司可依乘客之需求自行調整班次。 為確保防疫工作,辦理手續、安全檢查及登機時,乘客間須保持1公尺之距離。 越南交通部自5月7日亦取消巴士、公車、計程車、貨車及船上之社交距離規定。 在五一勞動節假期期間越南各航空公司亦開放國內諸多航線,河內市至胡志明市、河內市、胡志明市至峴港市承載率達70-80%,其他航線承載率約達60-70%。
A: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Agenzia ANSA)本(109)年5月7日引述義國國家統計局(ISTAT)最新單月數據顯示,義國3月份零售業總額較2月份減少20.5%,總數量則下滑21.3%,其中「非食品類商品」之銷售額出現異常萎縮達36.0%,數量則下降36.5%,而「食品類商品」之銷售總額卻保持不變,惟數量略下降0 .4%。本年首季之零售總額較前一季度減少5.8%,總數量下滑5.9%,其中「非食品類商品」銷售額下降11.6%,總數量減少11.5%,而「食品類商品」銷售額及總數量則分別略有成長2.0%及 1.9%。 ISTAT在報告中指出,3月份數據亦顯示為應對遏制疫情所採取之緊急措施,反利於如「非僅販售食品類業」(+ 5.2%)等大型零售業之銷售情形,其中又以「超市」(+ 14.0%)銷售表現成長最為顯著,相反地,「非食品類業」之銷售情形則出現驚人萎縮,達40.5%,其中部份非關食品之特殊產品類銷售額之下降幅度更達55.7%;而在分銷形式中,電子商務更係唯一不斷成長之類別,穩定成長達20.7%。此外,經銷商中面積較小之公司,其食品部門表現略下降1.0%,非食品部門則大幅下滑36.6%。與去(108)年同期相比,大型零售業之銷售額下降9.3%,經銷商中面積較小之公司營業額則下降28.2%。 ISTAT認為,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發展對義國經濟影響係既深遠又廣泛,並強調,為遏制病毒流竄的後續措施執行,預計仍將持續對國際經濟形勢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此外,針對新冠病毒(Covid-19)如何影響義國觀光業,該社6日報導中引述市調機構 Demoskopika 一項調查顯示,義國旅遊業損失至少達100億歐元,超過4萬家業者將因疫情所造成之商業損失而面臨破產。 以就業市場觀之,若企業倒閉將會立即造成超過18.4萬個工作機會瞬間歸零。本年首季已減少近7,000個工作機會,此外,觀光業別間之開業及倒閉數量比,更係自1995年以來之最差紀錄。 歐盟執委會亦在同日表示,預計義國本年經濟將嚴重萎縮9.5%,明(110)年將反彈成長6.5%;同樣受到疫情拖累的亦有赤字比,將由去年歷史新低之1.6%飆升至11%,明年雖將回落,惟仍將居高為5.5%;債務比同樣自去年相對穩定之134.8%,將在本年迅速上升至159%,並預計明年可稍落為153.5%。
A:2020-2022年泰國主要電子產業展望
A:2020-2022年泰國電器產業展望
A:2020-2022年泰國摩托車製造產業展望
A:2020-2022年泰國汽機車零組件產業展望
A: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20年4月29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表統計數字顯示,本(2020)年3月份認可機構存款總額上升0.2%。其中港元存款下跌0.7%,外幣存款總額則上升1.0%。香港人民幣存款上升4.0%,於3月底為6,642億元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匯款總額於3月份為6,457億元人民幣,而2月份數據為4,810億元人民幣。 本年3月份貸款與墊款總額上升1.6%,其中在香港使用貸款(包括貿易融資)較2月增加1.7%,在香港境外使用貸款較2月上升1.4%。由於港元貸款跌幅少於港元存款,港元貸存比率由2月底89.9%,微升至3月底90.1%。 本年第1季在香港使用貸款(包括貿易融資)繼去(2019)年第4季上升0.6%後,再呈現3.4%按季升幅。按經濟用途分析,該等貸款於第1季成長主要由對金融公司貸款,以及對建造業及物業發展與投資貸款帶動。 本3月份港元貨幣供應量M2及M3按月同告下跌0.7%,與去年同期比較則沒有明顯變動。3月份經季節因素調整的港元貨幣供應量M1較2月底下跌2.0%,與去年同期比較則下跌0.4%,部分反映投資相關活動。貨幣供應量總額M2及M3於3月份同告微升0.1%,與去年同期比較則分別上升2.2%及2.0%。
A: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20年4月29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截至本(2020)年3月31日,外匯基金總資產40,946億(港元,下同),較本年2月底減少832億元,其中外幣資產減少1,145億元,港元資產則增加313億元。 貨幣發行局帳目顯示,本年3月底貨幣基礎為16,799億元,較本年2月底減少67億元,減幅為0.4%。貨幣基礎減少,主要是由於負債證明書總額下跌。 本年3月底支持資產總額減少50億元至18,814億元,減幅為0.3%。支持資產減少,主要是由於贖回負債證明書,但有關減幅因來自投資利息而被部分抵銷。支持比率由本年2月底111.85%,上升至本年3月底111.99%。
A: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20年4月29日 香港政府公布2019至2020年度財務狀況臨時數字。 2019至2020年度整體開支為6,078億(港元,下同),收入為5,909億元。在計入港府綠色債券計劃下發行的綠色債券(綠色債券)所得淨收入78億元及償還為數15億元機構票據後,本財政年度財務狀況為106億元赤字。 本年度綜合赤字較修訂預算(378億元)減少272億元。其中收入較預測增加236億元(4.2%),主要由於利得稅(增加245億元)收入較預期高。另一方面,開支較修訂預算減少36億元(0.6%),主要由於開支需要較預期少。 臨時數據與原來預算的差異,在開支方面大致相符,收入方面則較預期減少5.6%(352億元)。財政儲備在2020年3月31日為11,603億元。
A:資料來源: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20年4月27日 香港政府統計處發表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字顯示,本(2020)年3月份香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均呈現按年跌幅,分別下跌5.8%和11.1%。 繼本年2月份呈現4.3%按年升幅後,本年3月份商品整體出口貨值為3,236億(港元,下同),較去(2019)年同月下跌5.8%。同時,繼本年2月份呈現0.1%按年跌幅後,本年3月份商品進口貨值為3,584億元,較去年同月下跌11.1%。本年3月份呈現有形貿易逆差347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9.7%。 本年第1季商品整體出口貨值較去年同期下跌9.7%。同時,商品進口貨值下跌10.0%。本年第1季呈現有形貿易逆差1,038億元,相等於商品進口貨值11.1%。 經季節性調整數字顯示,本年第1季與去年第4季比較,商品整體出口貨值下跌9.8%。同時,商品進口貨值下跌5.7%。 一、按國家/地區分析 本年3月份與去年同月比較,輸往亞洲整體出口貨值上升3.2%。此地區內,輸往部分主要目的地整體出口貨值呈現升幅,尤其是中國大陸(升8.4%)、越南(升1.2%)和台灣(升0.9%)。另一方面,輸往印度(跌17.2%)、泰國(跌15.6%)和新加坡(跌14.5%)整體出口貨值則呈現跌幅。 除亞洲目的地外,輸往其他地區部分主要目的地整體出口貨值呈現跌幅,尤其是英國(跌34.2%)、德國(跌33.1%)和美國(跌29.3%)。 同期,來自部分主要供應地進口貨值呈現跌幅,尤其是美國(跌29.5%)、馬來西亞(跌19.6%)、中國大陸(跌14.1%)和菲律賓(跌10.3%)。同時,來自越南(升24.0%)、新加坡(升9.8%)和台灣(升9.7%)進口貨值則呈現升幅。 本年第1季與去年同期比較,輸往大部分主要目的地整體出口貨值呈現跌幅,尤其是美國(跌27.4%)、德國(跌26.4%)、日本(跌17.9%)和新加坡(跌15.5%)。輸往中國大陸整體出口貨值亦下跌1.8%。然而,輸往越南和台灣整體出口貨值則呈現升幅,分別上升3.0%和1.5%。 同期,來自部分主要供應地進口貨值呈現跌幅,尤其是美國(跌19.0%)、中國大陸(跌16.9%)、馬來西亞(跌7.8%)和泰國(跌6.0%)。然而,來自越南(升34.4%)、台灣(升15.0%)、韓國(升12.1%)和新加坡(升7.5%)進口貨值則呈現升幅。 二、按主要貨品類別分析 本年3月份與去年同月比較,部分主要貨品類別整體出口貨值呈現跌幅,尤其是「非金屬礦物製品」(減136億元,跌62.2%)、「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和儀器」(減123億元,跌19.4%)和「雜項製品(主要包括珠寶、金飾及銀器)」(減37億元,跌20.8%)。然而,「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增104億元,升8.0%)和「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增31億元,升9.2%)整體出口貨值則呈現升幅。 同期,大部分主要貨品類別進口貨值呈現跌幅,尤其是「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和儀器」(減102億元,跌16.6%)、「非金屬礦物製品」(減72億元,跌40.3%)和「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減68億元,跌4.4%)。然而,「動力產生機械及儀器」進口貨值則呈現升幅(增20億元,升25.9%)。 本年第1季與去年同期比較,大部分主要貨品類別整體出口貨值呈現跌幅,尤其是「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和儀器」(減340億元,跌19.7%)、「非金屬礦物製品」(減165億元,跌37.2%)和「雜項製品(主要包括珠寶、金飾及銀器)」(減105億元,跌20.4%)。然而,「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增72億元,升2.1%)和「動力產生機械及儀器」(增58億元,升34.3%)整體出口貨值則呈現升幅。 同期,大部分主要貨品類別進口貨值呈現跌幅,尤其是「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和儀器」(減268億元,跌16.6%)、「非金屬礦物製品」(減234億元,跌45.6%)和「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減135億元,跌15.9%)。然而,「動力產生機械及儀器」(增93億元,升43.7%)和「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增84億元,升2.2%)進口貨值則呈現升幅。
A:資料來源:中國大陸商務部2020年5月2日 中國大陸商務部服貿司負責人介紹2020年首季服務貿易發展情況: 首季服務進出口總額11,523.0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9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4,442.8億元,下降4.1%;進口7,080.2億元,下降14.5%。要點如下: 一、服務貿易逆差大幅減少:首季服務出口和進口均有所下降,但服務出口降幅小於進口10.4%,服務貿易逆差縮小27.7%至2,637.4億元,較去(2019)年同期減少1,012.6億元。 二、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比率超過40%:首季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4,669.3億元,成長7.8%,佔服務進出口總額比率達40.5%,較去年同期提升7%,顯示出較強抗疫情衝擊能力。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2,624.2億元,成長11%,佔服務出口總額比率達59.1%,提升8%;出口增長較快領域是智慧財產權使用費、金融服務、電訊電腦和資訊服務,分別成長29.2%、23.9%和14.7%。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口2,045.1億元,成長4.1%,佔服務進口總額比率達28.9%,提升5.2%;進口成長較快領域是電訊電腦和資訊服務、金融服務,分別成長38.4%和6.2%。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0年4月29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2020)年3月份有對外營業酒店及公寓共112間(另有2間全月用作醫學觀察用途),可提供客房數目較去(2019)年同月減少13.2%至3.4萬間。客房平均入住率(不包括用作醫學觀察用途,下同)為23.2%,下跌67.6%,較2月份(15.2%)則上升8.0%。五星級酒店客房平均入住率(16.9%)顯著減少74.9%,二星級酒店(47.9%)及公寓的客房平均入住率(46.1%)僅分別下跌27.1%及19.6%。 本年3月份酒店及公寓住客有24.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79.7%。中國大陸(17.0萬人次)及香港住客(4.4萬人次)分別下降79.8%及58.8%,而其他主要國家/地區住客跌幅均超過9成。住客平均留宿1.9晚,較去年同月增加0.5晚。 本年首季酒店及公寓的客房平均入住率為41.4%,按年下降50.5%;住客亦減少57.6%至147.7萬人次,其平均留宿時間則增加0.1晚至1.6晚。 本年3月份參團旅客僅呈現100人次,使用旅行社服務外出的居民顯著減少99.0%至1,400人次。首季參團旅客共25.3萬人次,按年下跌89.4%,使用旅行社服務外出的居民亦減少80.8%至8.7萬人次。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0年4月29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截至本(2020)年3月底,澳門註冊機動車共241,350輛,按年上升1.1%;輕型汽車(110,032輛)及重型機車(100,238輛)分別增加1.8%及2.5%,輕型機車(23,691輛)則減少6.4%。3月新登記機動車較去(2019)年同期下跌14.3%至977輛,其中重型機車(524輛)及輕型汽車(366輛)分別下跌19.4%及9.9%;首季新登記機動車減少24.8%至2,326輛。3月交通意外宗數有646宗,下跌41.1%,受傷人數為237名;首季交通意外共2,089宗,死傷者有734名,其中3人死亡。 在抗疫措施影響下,本年3月跨境汽車流量按年減少54.1%至203,451車次;經關閘(130,427車次)及路氹城邊境站進出(42,973車次)分別下跌54.8%及66.6%,取道港珠澳大橋則上升23.5%至28,441車次。首季跨境汽車流量共758,977車次,減少40.4%。3月國際機場升降商業航班較去年同期顯著下降91.1%至527班次,其中澳門往來中國大陸僅有178班次,大幅下跌92.3%;首季升降航班減少51.3%至8,411班次。 本年3月陸路貨櫃貨品毛重較去年同月增加28.3%至1,777公噸;全數經路氹城邊境站進出(+33.1%)。港口進出貨櫃貨品毛重則減少37.8%至7,830公噸;經九澳港進出(826公噸)顯著下跌85.9%,經內港(7,004公噸)則增加3.9%。首季經陸路進出貨櫃貨品毛重增加13.1%至5,077公噸,港口進出則下跌27.5%至26,440公噸。 國際機場3月處理貨品按年下跌35.0%至2,327公噸;進口(173公噸)、出口(1,948公噸)及轉口貨品(206公噸)分別呈現69.2%、23.8%及55.3%跌幅。首季空運貨品有6,401公噸,減少26.0%。 本年3月底固網電話共114,633戶,較去年同期減少6.3%,流動電話用戶則增加6.5%至2,290,759戶。3月互聯網登記用戶有600,971戶,按年增加8.6%;使用時數上升7.3%至1.4億小時。首季總使用時數共4.0億小時,增加7.7%。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0年4月29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2020)年3月進口貨值按年下跌40.1%至42.2億元(澳門元,下同),其中手提電話、黃金製首飾、手錶分別減少78.0%、76.6%和61.3%。另一方面,主要為口罩的其他紡織材料製品進口大幅上升3.7倍。貨品出口總值為10.8億元,按年下跌9.0%。再出口(9.4億元)跌幅為12.2%,其中機器設備與零件下跌46.2%;澳門產品出口(1.4億元)上升20.6%,其中成衣顯著增加10.2倍。3月貨品貿易逆差為31.4億元。 本年1至3月總出口貨值為31.4億元,按年減少13.7%;再出口(27.8億元)減少16.0%,澳門產品出口(3.6億元)增加9.6%。總進口貨值為165.0億元,按年下跌22.9%。首季貨品貿易逆差為133.6億元,較去(2019)年同期(177.7億元)減少44.1億元。 按出口目的地分析,1至3月輸往中國大陸貨值(3.9億元)按年下跌6.9%,其中泛珠三角9省(3.7億元)減少7.2%,出口至香港(22.1億元)下跌14.4%,而出口至美國(1.1億元)與歐盟(5,069萬元)則分別增加118.6%及31.2%。另一方面,出口往「一帶一路」國家(8,990萬元)增加159.7%,往葡語系國家(14萬元)則減少46.8%。紡織品及成衣出口上升83.3%至4.4億元,非紡織品出口則減少20.5%至27.0億元。 按貨品原產地統計,本年首季由中國大陸(57.0億元)與歐盟(47.3億元)進口貨值按年分別下跌22.3%及19.0%。另一方面,由「一帶一路」國家(34.4億元)進口貨值上升66.4%,葡語系國家(1.9億元)則下跌17.1%。按貨品來源地統計,來自中國大陸的(28.2億元)下跌11.4%,其中泛珠三角9省(27.7億元)減少10.3%。消費品進口下跌22.9%至115.2億元,其中手錶(10.3億元)減少36.8%,黃金製首飾(9.2億元)減少38.0%;燃料及潤滑油(12.9億元)、手提電話(6.9億元)和建築材料(3.3億元)進口貨值亦分別呈現18.1%、57.1%及0.3%的跌幅。 本年1至3月對外商品貿易總額共196.4億元,較寸年同期250.5億元下跌21.6%。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0年4月28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武肺疫情影響持續,本(2020)年3月入境旅客較去(2019)年同期大幅減少93.7%至212,311人次;與2月(156,394人次)比較則上升35.8%,其中經港珠澳大橋入境的香港旅客大幅上升1.3倍。本年3月留宿旅客(125,896人次)及不留宿旅客(86,415人次)較2019年同期分別下跌92.0%及95.2%。旅客平均逗留時間增加1.8日至3.0日;留宿旅客平均逗留時間(4.7日)上升2.5日,不留宿旅客(0.2日)則維持不變。 按客源統計,中國大陸旅客較去年同期減少96.3%至88,890人次,其中個人遊旅客(6,813人次)更下跌99.4%,來自大灣區珠三角9市旅客(19,739人次)下跌97.4%;香港旅客(111,347人次)下降81.5%,而其他主要國家/地區旅客跌幅亦超過九成。 按入境渠道統計,本年3月份經陸路入境旅客按年減少91.9%至203,238人次,其中從港珠澳大橋(109,979人次)及關閘入境旅客(80,191人次)分別下跌78.2%及95.5%。經空路入境旅客減少97.1%至8,950人次;從海路入境旅客僅呈現123人次。 本年首季的入境旅客共3,219,170人次,較2019年同期減少68.9%,不留宿旅客(1,698,337人次)及留宿旅客(1,520,833人次)分別下跌69.8%及67.9%。旅客平均逗留1.4日,按年上升0.3日;留宿旅客平均逗留時間增加0.5日至2.7日,不留宿旅客維持在0.2日。按客源統計,中國大陸(2,293,229人次)、香港(649,868人次)及台灣旅客(80,940人次)分別減少69.2%、63.8%及69.1%。美國(13,469人次)、澳洲(7,904人次)及加拿大旅客(6,175人次)亦有所下跌。
A:資料來源:澳門政府新聞局2020年4月28日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在武肺疫情持續影響下,2月份餐飲業和零售業業務表現疲弱。有98%受訪餐飲商戶反映營業額較去(2019)年同期下跌,比例較1月增加39%。所有受訪中式酒樓飯店和日韓餐廳均表示營業額按年下跌,比例較1月分別顯著增加57%及36%,茶餐廳和粥麵店相應比率(98%)亦增加30%。僅2%受訪餐飲商戶表示營業額較2019年同期上升,比例較1月減少22%。 零售業方面,有85%受訪商戶反映2月營業額按年下跌,比例較1月增加37%。所有受訪皮具、鐘錶珠寶、成人服裝和化妝品及衛生用品零售商均表示營業額按年下跌,百貨商戶有關比例較1月增加45%至91%。另一方面,認為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上升受訪商戶比例較1月減少22%至13%,僅超級市場相應比例增加11%至78%。 餐飲業及零售業受訪商戶預計3月的市道依然欠佳,有76%受訪餐飲商戶和59%零售業商戶預期3月營業額按年下跌5成或以上。中式酒樓飯店有關比率達94%,而所有受訪皮具零售商認為3月營業額將呈現5成或以上的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