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 挪威政府官網 (Regjeringen) 因為COVID-19疫情,挪威在3月和4月所施行的入境管制和隔離措施,近日挪威外交部提出最新旅遊建議,仍告誡挪威國民避免前往其他國家的不必要旅遊,此建議將持續到8月20日。針對與北歐國家相關的旅遊建議會在6月15日討論修改。7月20日則討論修改對其他歐洲鄰近國家的旅遊建議。 對於注重暑假度假旅遊的挪威人,挪威總理Erna Solberg鼓勵國民留在挪威旅遊,挪威政府亦發佈關於在挪威渡假和休閒旅行的最新防疫指南,包括生病時應居家隔離勿出外旅遊、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及距離非家人1公尺的社交距離等避免感染之旅遊建議。對於屬於高風險的老年人族群,挪威衛生部長Bent Høie表示,挪威人民相當遵守防疫措施規定,對於希望與家人出遊的祖父母門,如採取更小心的自身防疫措施,仍可與一般人一樣出遊。 對於入境挪威,挪威政府延長入境管制到8月20日,但將考慮是否提供可能的特殊入境許可。6月15日將討論是否允許北歐國家一般旅客入境。7月20日則考慮是否允許其他歐洲鄰近國家遊客入境。至於入境後的隔離規定,亦將延長到8月20日,屆時挪威政府將考慮是否放寬入境隔離規定。
A:以色列國家交通及基礎建設公司Netivei Israel近日宣布將成立一個新創部門,該部門將尋求解決交通擁塞、維護和管理等挑戰,年度預算為1000萬以幣(282萬美元),Netivei Israel負責以色列城市間道路網絡及鐵路網絡的規劃、開發及維護,所管理的公路網絡總長約8600公里,占全國98%的道路,該公司的預算約700億以幣(200億美元),新成立的創新部門將專注於三個主要領域:先進技術和測試場域的前導計畫、對電動車和自駕車的準備工作、及與全球領先學術機構合作的研究計畫等。 在新部門成立之前,Netivei Israel與EcoMotion合作發布招標尋找以下三個領域的解決方案,包括卡車運輸的優化、對橋樑的預防性維護、及使用人工智慧(AI)分析合法交通索賠,獲選公司包括InprisWay、 AutoLab、Manam Applications、Dynamic Infrastructure及一組開發人工智慧系統預測各種道路意外引起的法律索賠的企業家團隊,前述五家公司團隊贏得共100萬以幣(28.3萬美元)的示範計畫執行。 EcoMotion是以色列創新研究所(Israeli Innovation Institute),總理府智慧交通管理局(Smart Transport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e)和經濟產業部的合資企業。
A:在以色列郵政公司(Israel Postal Company)向以色列政府公司管理局(Israel Government Companies Authority)申請私有化作業後,因歷經該國多次選舉和籌組新政府的推遲,導致私有化作業被迫停止,如今以國新任內閣於5月17日宣誓就職後,以色列郵政公司試圖重啟私有化作業,因相關流程申請已獲得政府單位的所有批准,目前僅需要對外發布招標書並要求私人投資者競標該公司20%的股份。 以色列部長層級的私有化委員會於2018年7月決定將該國郵政公司私有化並分兩階段出售該公司共40%的股份,規畫先將該公司20%的股份出售給私人投資者,隨後在台拉維夫證券交易所(Tel Aviv Stock Exchange)發行股票,以國政府對該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低於60%。
A: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近日發布以色列的主權評級為AA-/A-1+,前景穩定。S&P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爆發為以色列經濟帶來衝擊,預測以色列今年經濟將萎縮5.5%,本年政府赤字將擴大至GDP的10%以上,到2020年底,政府債務將增加到GDP的71%左右。儘管如此,S&P認為強大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和較高的貨幣靈活度應該能讓以色列度過此波疫情衝擊,且發達的高科技部門應有助該國經濟的復甦,肯定以色列的經濟前景。 S&P對以色列的信用評級審查是在另一家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將該國評級展望從穩定(Stable)下調至中性(Neutral)之後進行的,顯示S&P可能改變了對以色列進行評級上調的想法,由於穆迪目前的評級比S&P和惠譽低一個等級,因此市場認為穆迪的評級下調將影響S&P,但S&P仍繼續肯定以國經濟表現。
A:以色列財政部、以國創新局和以色列證券局本(5)月制定一項計畫以鼓勵機構投資者對早期階段的新創公司進行投資,根據計畫草案,以色列政府將核撥最高20億以幣(5.65億美元)的預算,每家機構投資者有資格獲得投資保護已進行最少1.5億以幣到最多3億以幣(4250萬美元至8500萬美元)的投資,得標機構投資者將在6月份揭曉。 該計劃有兩個主要目標,包括通過鼓勵投資機構來協助陷入財務困境的新創公司,及支持機構建立技術投資組合。獲選的機構將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之一獲得其投資保護,包括利用客戶資金對以色列科技公司的總投資中50%的賣權保護(put option protection),及使用非客戶資金進行投資的30%賣權保護。
A:日本住友商事株式會社(Sumitomo Corp)於今年5月正式推出規模1億美元的以色列聚焦投資基金IN Venture。日本住友商事株式會社是住友集團旗下的綜合貿易公司,住友集團在全球135個國家/地區擁有約67,000名員工,為財富500大企業(Fortune 500),該集團活躍於眾多行業,包括鋼鐵,航空旅行,運輸,能源,電信,礦產和化工。 該基金將由以色列總理府替代燃料計畫的前董事長兼行政總監Eyal Rosner和ECI Telecom子公司ECtel的前執行長和TTI Telcom的前執行長Eitan Naor經營。 今年3月IN Venture為以色列新創公司Anagog領投1000萬美元的投資,Anagog專門開發位置分析技術。
A:以色列財政部、以國創新局和以色列證券局本(5)月制定一項計畫以鼓勵機構投資者對早期階段的新創公司進行投資,根據計畫草案,以色列政府將核撥最高20億以幣(5.65億美元)的預算,每家機構投資者有資格獲得投資保護已進行最少1.5億以幣到最多3億以幣(4250萬美元至8500萬美元)的投資,得標機構投資者將在6月份揭曉。 該計劃有兩個主要目標,包括通過鼓勵投資機構來協助陷入財務困境的新創公司,及支持機構建立技術投資組合。獲選的機構將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之一獲得其投資保護,包括利用客戶資金對以色列科技公司的總投資中50%的賣權保護(put option protection),及使用非客戶資金進行投資的30%賣權保護。
A:葡萄牙經濟新聞網(Eco)報導,依據葡萄牙國家統計局(INE)公布之資料,葡萄牙2020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較去年同期萎縮2.4%,此為自2013年以來最大之降幅;INE表示,受到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大流行之影響,葡萄牙經濟活動減少導致經濟呈現負成長。 本年第一季葡萄牙外需對GDP貢獻為負1.4%,內需對GDP貢獻為負1%,此為自2013年第三季以來國內需求首次出現負成長,這主要是受到私人消費與投資減少之故;此外,出口減少5.1%,進口則減少1.8%,INE分析,旅遊服務業活動驟減係出口大幅減少之主因。 依據歐盟統計局資料,在歐盟成員國中,2020年第一季GDP萎縮幅度最大之國家分別為法國(-5.4%)、義大利(-4.8%)、西班牙(-4.1%)、斯洛伐克(-4.1%)、比利時(-2.8%)、奧地利(-2.4%)及葡萄牙;而德國(-2.3%)、捷克(-2.2%)、拉脫維亞(-1.5%)及荷蘭(-0.5%)之經濟收縮幅度則較小。 另外,尚有9個國家尚未受到疫情之直接衝擊,經濟成長仍為正成長,包括丹麥(0.3%),保加利亞(2.4%),塞浦路斯(0.8%),立陶宛(2.5%),匈牙利(2%),波蘭(1.6%),羅馬尼亞(2.7%),芬蘭(0.4%)和瑞典(0.5%)。至於希臘、愛沙尼亞、愛爾蘭、克羅埃西亞、盧森堡、馬耳他和斯洛維尼亞等國數據則尚未公布。
A:葡萄牙經濟新聞網(Eco)報導,Google在葡葡牙推動「零售出口加速器計畫」(Retail Export Accelerator Program),目的在於協助葡萄牙零售商加速國際化,該計畫已決定與7家零售商合作,其中包括Continente連鎖超市、Dott線上零售平台、Hôma居家用品、Lion of Porches服飾品牌、Mr. Blue男裝品牌、PCDIGA電子用品銷售平台及Zippy童裝品牌等。 Google在葡萄牙之新創、零售及旅遊業務負責人Nuno Pimenta表示,Google認為葡萄牙零售商具有很大潛力,在2016年至2020年之間西歐國家之電子商務每年平均成長60%,其中有高達50%之民眾喜歡在其他國家之網路平台購物消費,這對葡萄牙零售商而言,亦增加不少商業機會。
A:西班牙ABC日報報導,為因應「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危機,西班牙政府採行之紓困措施已大幅增加政府支出,迫使西班牙國庫署(Tesoro Público)需增加發行公債,本(2020)年1至4月西國發行之債券約445億歐元,較國庫署原擬發行之325億歐元債券多出120億歐元,約增加37%。2019年西國政府原預估將於2020年發行之債券總額為1,965億400萬歐元,惟西國專家預估至2020年底將可能發行超過3,000億歐元,此舉將使西班牙公債發行量創下歷史新高,亦將造成公債大幅增加。 2020年2月於疫情爆發前,西國公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 96.3%,惟西班牙總理桑切斯(Pedro Sánchez)日前表示,2020年西國公債之比例將超過115%,而西班牙預算監督獨立機構(AIReF)則預估於較不樂觀之情況下,該比例恐將超過120%。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IMF)及歐盟執委會均呼籲西班牙必須加強限制舉債,惟疫情再度迫使西班牙成為歐洲公債比最高之會員國之一。 為解決歐元區紓困窘境及避免西班牙及義大利大量發行公債,造成國家公債大幅成長,以及增加融資成本及沉重之利息負擔,歐洲中央銀行(Banco Central Europeo)已於2020年3月宣布7,500億歐元之緊急購買債券計畫,目前並刻正購買西國發行之公共債券,金額約介於1,200億歐元及1,300億歐元之間,以確保提供西國2020年所需至少一半之融資資金。
A:西班牙ABC日報報導,「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造成西班牙經濟活動停擺,嚴重影響西班牙小型企業之經營,許多企業恐難以存活。西班牙自營業者協會(Asociacion de Trabajadores Autónomos, ATA)指出,僅於2020年4月,即造成4萬1,250家自營業者關門而失業,係過去37年以來之最大跌幅;ATA理事長Lorenzo Amor提出警告表示,倘西班牙政府提供之紓困措施僅限於國家警戒狀態(Estado de alarma)期間(謹按:目前係至5月23日),則於最壞情況下,2020年西國恐將有50萬家自營業者關門。 Amor理事長表示,西國自營業者因資金不足,透過政府紓困措施向「國家信貸局(Instituto de Crédito Oficial, ICO)」申請貸款,惟該信貸局功能不彰;依據ATA之資料顯示,約有120萬家自營業者向ICO申請貸款,惟僅有30萬家順利取得融資,30萬家之申請被拒,其餘60萬家仍在等待申請結果。 Amor理事長認為,政府針對自營業者採取之紓困措施亦應比照「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已延長至6月30日之作法,將該紓困措施實行期間亦展延至6月底而非僅於國家警戒期間;Amor理事長指出,自西班牙陷入COVID-19危機以來,自營業者已損失約140億歐元,儘管西班牙經濟活動已逐步解除封鎖,惟西國許多省份尚無法自解除封鎖之「階段零(Fase 0)」進入「階段1(Fase 1)」,多數自營業者仍無法恢復原有之經營;例如,西班牙約有4萬名自營業者從事展覽會議活動業務,惟展會活動已全面取消,且無法於近期內即恢復營運,業者除無收入外,尚需支付社保費及稅款等。
A: 東南非洲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COMESA)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於5月中旬透過視訊召開部長理事特別會議,通過新的指導方針,以促進區域內之產品與服務於疫情及後疫情時期順暢流通,其中包括針對各會員國間之基本民生物資供應情形,建立線上資訊交換平臺。另與會部長亦同意簡化藥品等基本物資進出口管制及區域內醫護人員自由移動。 該指導方針將提供21個會員國一體適用之跨境貿易共同措施與實務,內容除涵蓋基本產品跨境便捷化、貨品運輸及跨境轉運作法、卡車等車輛之管控,以及航空及船舶運載產品與服務等規範外,並包含服務業貿易、關稅主管機關對經濟與維持供應鏈永續性之支持、監督與評估機制及最佳實務分享。此外,COMESA將進行一項社會經濟研究報告,分析COVID-19對各國之衝擊程度後,再提供補充相應做法。 COMESA秘書長Chileshe Kapwepwe表示,值此疫情期間,上述協調性之區域指導方針至為重要,可確保成員共同努力強化執行成果,避免彼此耗損。伊強調,COMESA必須加強整合區域政策,充分考量疫情所帶來不利於政治及社經之後遺症,俾能研擬可支撐及促進經濟快速復甦之策略。為此,該指導方針特別就區域內食物及藥品等基本物資之供應等受疫情干擾之因素,提供整體因應作為,例如,各會員國須以電子公告其基於疫情所採取之任何新貿易與關務措施,並定期通知秘書處。至於COMESA所適用之基本物品清單,係依據世界海關組織(WCO)貨品分類制度(Harmonized System classification)最新版本,將另公布,以利各國海關驗關遵循。 COMESA係於1994年由原「優惠貿易區(PTA)」更名,在突尼西亞及索馬利亞於2018年7月加入後,會員自19個增至21個,成為擁有GDP達7,690億美元及5.6億人口之非洲目前運作中之最大區域組織。COMESA過去20餘年之重大成果包括:(一)已有15個會員國執行自由貿易區之免關稅免配額制度;以及(二)統一道路使用者收費及簡化貿易制度,便於小型跨境貿易商使用,所有會員國皆已實施。
A: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本(13)日報導史國政府刻研擬後新冠肺炎疫情(post COVID-19)之經濟復甦計畫,並初步選定8項帶頭領航之關鍵產業,預計2星期後完成報告。為此,政府相關部會、公民營機構及重要企業代表將依照該等產業別分別成立總體經濟政策、財政、ICT與教育、基礎建設及觀光與環境事務等專責委員會,所設立之8個小組則主要由產業人士擔綱。 依據經濟企畫暨發展部及中央銀行共擬之COVID-19總體分析報告指出,由於史國在疫情爆發前,政府積欠款已增至50億史鍰以上(占GDP比重8%)、預算赤字超過GDP之5%,以及負債總額(含上述國內應付款之積欠額)已累計超越GDP 35%之門檻,故政府因應疫情之政策空間即相當有限。而史國外匯準備也一向低於國際建議之正常情況應維持約當3個月進口額之額度,例如上年度(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僅有2.6個月進口額水準之外匯準備。 該分析報告假設疫情最壞情況下須延長封鎖(lockdown) 3至4個月(謹查,史國自3月27日開始實施封鎖至今),則製造業將持續受供應鏈中斷影響,加上旅行限制等各項禁令之衝擊,預料在疫情稍緩後,經濟活動只能逐漸恢復正常,最快落在本年底。報告提及,疫情後欲期國外旅客訪史仍須一段時間,故觀光業等相關行業是最嚴重受創者。而經濟蕭條不振勢將使政府能課徵之所得稅及消費稅收入大幅減少,連帶影響國家財政之惡化。 該報告建議政府採取之後疫情短、中期措施如下: 短期主要以抗疫及紓緩衝擊面為主,包括:1.建立健康體系及調整其未來因應基礎建設及科技之彈性;2.透過雙邊合作及多邊關係向外尋求外援資金;3.給予中小企業稅賦減免(但如政府稅損情況擴大,則此一優惠作法將限縮)。 中期則專注因應未來2年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分配款減少下之財政短缺問題,政府應及早籌劃經費預算調整計畫,設定未來3年以上每年須降低支出至少15億史鍰及擬訂積欠款償還策略等目標,具體做法包括:1.公務員人事凍結;2.有效執行公務員志願提早退休方案;3.中止經濟效益低的大型鉅額計畫。 此外,該報告亦建議調整預算支出計畫,例如將原先編列之差旅經費至少刪減50%,優先移作健康與教育部門之基金。其他如購置耐久財(如辦公室設備與公務車等)及消費物品等預算支出,則應各予減列80%及50%。報告分析稱,調整後可節省經費9億2,300萬史鍰,移給健康等部門之經費3億1,710萬史鍰,估計可節省6億餘史鍰。
A: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0)年5月19日報導,依據國際資訊集團益百利(Experian)於本年4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新加坡中小企業對整體商業展望日益悲觀,不管內需或外向型產業,均因全球供應鏈受疫情干擾及安全社交距離措施受到衝擊。接受調查領域包括製造、建築、服務、零售、批發、餐飲旅館及交通倉儲。 調查指出,本年2月至4月新加坡中小企業面對的最大挑戰依序為客戶拖延付款(50%)、取消訂單(42%)和現金流問題(41%)。多數業者採取在家辦公模式或減少業務運作時間,以管理營運成本;同時多數業者亦從星國政府在「團結(Unity)」、「堅韌團結(Resilience)」和「同舟共濟(Solidarity)」等3項財政預算案獲得援助,確保業務繼續進行,前述預算案主要可協助業者保護員工工作(93%)、改善現金流(83%)以及支付商業運作成本(81%)。 依據調查,僅10%中小企業對未來12個月的業務展望有正面預期(銷售額年比成長超過0.5%),47%中小企業則持負面展望(銷售額年比下跌),其餘43%持中立看法(銷售額年比增加0%至0.5%)。 對於交通倉儲、餐飲旅館、批發及零售等行業而言,每2家業者中至少有1家預期銷售額將下跌。其中交通倉儲業的業務展望最為悲觀(67%認為將下跌),主要因各國防疫措施使得多數飛機停飛,貨運網絡吃緊。餐飲旅館、批發及零售業亦各有60%、57%和50%受訪者預期銷售額將下跌。 調查另指出,至少70%的製造、交通倉儲、餐飲旅館及零售中小企業表示,未來6至12個月可能面臨營運資金不足的挑戰。
A:新加坡於本年4月7日起實行病毒阻斷措施至6月1日,對經濟造成不小的衝擊,經濟分析師原本對4月出口的中位數預測是下滑5%,但由於疫情推動醫藥出口,反而促使新加坡4月非石油出口上揚9.7%,連續三個月攀升,超乎分析師的預期。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指出,一般而言醫藥出口波動頗大,每月起伏不定,去年4月醫藥出口額為9億元,低於去年每月平均水準的14億元。今年4月醫藥出口額高達25億元,為歷來最高,占總出口17%,顯著高於2019年的9.9%。 依據企業發展局5月18日公布的資料顯示,電子出口微跌0.6%,優於分析師原先預測萎縮16.8%,非電子產品出口增長12.8%,而醫藥出口更激增174.3%,分析師認為跌幅未如預期嚴重,主要是因為去年同期的基礎比較低。 分析師亦指出,除去醫藥出口的部分,其實新加坡的出口仍陷入跌勢,且醫藥業難以提振經濟其他領域,因此對前景保持謹慎,預計今年經濟陷入5%至7%的衰退。 分析師們認為,雖然醫藥業的成長讓人感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但對未來的經濟情勢仍需持保留態度,因為即使疫情讓醫藥行業獲益,但醫藥業對其他經濟領域的推動作用非常小。此外,若不包括醫藥,非石油出口萎縮5.6%,是3個月來首次轉負,這顯示疫情對外部需求造成衝擊。 分析師也觀察到,疫情推動了食材和非貨幣黃金的出口,4月分別上揚66.3%和25%,主因是全球市場震盪,投資避險情緒高漲,使黃金需求大增;另外,病毒阻斷措施促使食材需求激增,新加坡有約90%的食物依賴進口,但本地食品製造業也生產調料、醬料、即食套餐、午餐肉等食品。 疫情也使得全球電子需求面對挑戰,由於中美貿易關係可能再度生變,美國商務部甫規定,任何使用美國設備的外國晶片製造商,向華為銷售產品前必須要獲得准證。 在出口市場方面,新加坡的10大出口市場中,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分別大增124%、106.8%和81.1%,其中,到歐日的醫藥出口激增超過4倍和8倍;反觀出口到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紛紛下滑,則顯示出該等地區需求疲弱。 分析師預料疫情會繼續支撐醫藥行業成長,約占整體製造業的13%及出口的10%,但對於今年整體經濟預測,則認為跌幅可能在7%左右,較官方預測的萎縮1%至4%更為悲觀。
A: 5月12日09:45奧國勞動部長及經濟部長舉行記者會,說明奧國就業市場現況 ◎ 勞動部長Aschbacher: 1. 截至5/11日,在奧國就業服務中心(AMS)登記失業或縮短工時之人數約180萬人,其中登記失業者為503,494人,另有46,168人正接受AMS之轉業培訓。此外,約130萬人登記為縮短工時人員。 2. 奧地利失業人數已自本年4月中旬最高峰之588,205人減少約84,000人,其中建築業失業人數大幅下降,減少約39,000人。A部長表示奧地利自3月中旬採防疫措施後,餐飲、旅遊及建築業失業人率急遽上升,目前建築業復工後之失業率已明顯下降,預估5月15日解除餐飲業營業限制後,該行業失業率亦將驟減。另5月29日旅館業營業解除限制後,就業情形或將緩慢回升,惟要大幅回升恐需俟歐盟全面解除旅遊限制。 3. 針對反對黨及工會組織提出盼延長為期3個月至6月中之「縮短工時」之薪資補助措施,A部長表示仍在研議中,近期作成決定後再行宣布。 ◎ 經濟部長Schramböck 1. S部長表示,此次疫情顯示歐盟現行諸多法有修法必要,奧國政府已正式致函歐盟執委會,要求討論修改以下法規: (1) 會員國國家援助法:否則如果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或疫情,將重蹈此次延遲各國政府撥款救援之覆轍。奧國政府亦附上修法細節建議,例如:將對企業紓困援助上限自現行80萬歐元提高至200萬歐元。 (2) 新企業競爭法:根據現行法規,僅能有效規範歐盟會員國企業之公平競爭,卻不利於面對美國及中國企業之競爭,反而使歐洲企業喪失全球競爭力。歐盟需修法鬆綁會員國內之企業競爭法規,以及規範國際企業在歐盟投資之公平競爭性。 (3) 關鍵產業生產鏈需移回歐洲及奧地利,如:醫療產業、能源及數位化產業。 (4) 近期社會各界及反對黨對艱困基金發放程序及是否延期頗有怨言,另建議延長縮短工時之呼聲頗大,奧國政府相關部會正與勞資等社會各界討論中,將於近期宣布新措施。
A:依據奧媒「薩爾茲堡新聞報」(Salzburger Nachrichten)本(109)年5月11日報導,奧地利經濟研究所(Wifo)日前公布2020年第1季全球經濟報告指出,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造成世界性經濟衰退、產出減少及失業率迅速上升。 根據德國漢堡經濟研究所(HWWI)公布之本年4月份食品飲料、能源及工業原料等全球市場原材料價格,平均淨值指數較本年初下降約50%。例如與奧地利關係較密切之北海布倫特原油每桶價格在4月份為18美元,3月份則為每桶32美元,跌幅達43%。由於需求疲軟,工業原料價格亦下降,惟幅度較緩,自本年初至4月底下降約15%。 中國自2019年底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隨疫情蔓延在2020年第1季已出現經濟產出陡降現象,GDP較上年同期減少6.8%。 美國本年3月份工業產值較上月衰退-5.4%,零售物價指數亦較上月減少-6%。第1季GDP較上1季下降1.2%。Wifo報告指出此為美國經濟持續10年擴張後首次下降。另3月份失業率為4.4%,較3月份上升了0.9個百分點,係美國1975年1月以來單月失業率上升最快月份,顯示失業問題嚴重。 防疫措施對歐元區經濟衝擊亦相當嚴重。歐元區1月份生產指數上有+2.3%之成長,而2月份即呈停滯狀態,3月份則出現嚴重衰退現象。歐元區第1季GDP較上1季衰退3.8%。其中主要經濟體法國衰退5.8%,義大利衰退4.7%,西班牙衰退5.2%。另德國本年3月份工業生產指數衰退9.2%,而德國經濟研究所(DIW)估算德國4月份景氣測溫指數竟自上月47點降至歷史新低37點。 奧地利政府自本年3月中旬實施防疫措施,惟自第1季之統計即明顯看出對經濟之衝擊。相較2019年同期,奧國第1季GDP衰退2.7%,而相較於上1季則衰退2.5%。此為自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之衰退,惟專家指出令人擔心的係2020年第2季GDP,預計衰退幅度恐遠大於第1季。 疫情防疫措施對奧地利就業市場造成嚴重影響。截至2020年4月底,奧國就業扶助中心(AMS)登記之失業人數為522,300人,較2019年同期增加226,000人,其中以旅宿、餐飲、其他服務業及建築業衝擊最深。2020年4月底失業率達12.8%(根據奧地利國家定義)創二戰後新高。另實施防疫措施迄今約120萬人向AMS申請並獲同意為縮短工時人員,若非奧國政府有短暫工時措施,失業率將不僅於此。
A:依據奧媒「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本(109)年5月13日報導,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產業供應鏈出現缺口,歐美製藥產業亦未能倖免,惟其衝擊不僅於經濟層面,更影響各國民眾生命及健康。目前歐洲許多製藥廠之藥品主要在印度生產,而印度製藥所需之活性原料藥約70%自中國進口;簡言之,歐洲藥品供應主要源自中、印兩國。 此次新冠疫情導致供應鏈斷鍊之教訓,奧國政府及歐盟均擬制定政策,將藥品生產拉回歐洲,以掌握關鍵產業自主權,惟現實面確有其困難度。主要原因就是:成本考量及歐盟醫保制度多用學名藥來分攤新藥開發成本。 以最近發生在奧地利之藥廠擬外移為例,瑞士商諾華製藥(Norvatis)設於奧國提洛邦之青黴素(Penicillin)製藥廠因成本考量,擬自亞洲進口原料藥,甚或將這個全歐僅剩之青黴素生產線遷移至亞洲。奧國政府擬聯合歐盟力量挽留該廠。 德國藥學教授Ulrike Holzgrabe接受德媒ZDF訪談時指出,中國無須使用原子彈與美國爭奪全球霸主地位,北京政府僅需中止抗生素原料藥之供應,即可逼歐美屈服,因為中國掌握全球此類原料藥80%至90%之供應。 另外一個案例即是印度。本年3月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印度即發布幾項原料藥之出口禁令,其中對歐洲影響程度最大之一係乙酰氨基酚(止痛劑主要成分)。印度實施部份藥品出口禁止令,曾使歐洲一度產生藥品短缺之預期恐慌。德國衛生部長Jens Spahn日前表示,德國將於本年下半年輪值歐盟主席,屆時德國政府將在歐盟提出振興經濟措施,其中將包括鼓勵企業將重要原料藥生產線移回歐洲之獎勵方案。 奧媒指出,由於現行醫療保險制度,歐洲藥品市場對價格相當敏感,以德國為例,近80%市售藥品為學名藥,這些藥品在印度或中國生產方有競爭力,且可分攤歐洲廠商開發新藥成本。歐盟若計畫分散依賴亞洲之風險,可考慮將部分生產線遷移至非洲,除可降低生產成本外,亦可繁榮當地經濟及有益該區域之醫療衛生。 另亦可考慮將生產線遷移至東歐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等國生產,其中波蘭及捷克最為合適。 若考慮價格競爭問題,歐盟可對亞洲進口之原料藥提高關稅,並以此補貼在歐洲生產之製藥廠商,如此方有可能將施產線拉回歐洲。
A:根據奧媒「信使報」(Kurier)本(109)年5月14日報導,聯合國日前公布「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本年全球經濟可能萎縮(shrink)3.2%,最壞狀況衰退幅度恐達4.9%。展望未來,聯合國估計全球景氣將於2021年緩慢復甦。 本年1月聯合國預測全球經濟成長尚有2.5%,惟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後,4月初聯合國之預測已調降成長率至僅剩0.9%。 前揭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引發全球一場廣度和規模前所未有之健康和經濟危機。雖然最近幾周新冠疫情造成之新感染患者及死亡速率均有所減緩,惟疫情未來發展及其對經濟及社會所造成之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 該報告認為若新冠疫苗及配套療法未能儘速取得突破,則疫情對全球之衝擊將大幅改變現有世界秩序,屆時很可能出現景氣緩慢復甦,甚至陷入長期經濟蕭條,結果將加劇貧者更貧之不公平現象。
A:根據奧媒「信使報」(Kurier)本(109)年5月14日報導,聯合國日前公布「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本年全球經濟可能萎縮(shrink)3.2%,最壞狀況衰退幅度恐達4.9%。展望未來,聯合國估計全球景氣將於2021年緩慢復甦。 本年1月聯合國預測全球經濟成長尚有2.5%,惟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後,4月初聯合國之預測已調降成長率至僅剩0.9%。 前揭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引發全球一場廣度和規模前所未有之健康和經濟危機。雖然最近幾周新冠疫情造成之新感染患者及死亡速率均有所減緩,惟疫情未來發展及其對經濟及社會所造成之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 該報告認為若新冠疫苗及配套療法未能儘速取得突破,則疫情對全球之衝擊將大幅改變現有世界秩序,屆時很可能出現景氣緩慢復甦,甚至陷入長期經濟蕭條,結果將加劇貧者更貧之不公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