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丹麥金融媒體於5月11日報導 丹麥商總首席經濟學家Tore Stramer估計2020年,總體出口量可能會下滑10-15%。這將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下跌。丹麥統計局的數據此次疫情丹麥商品出口在3月份有所下降,惟下降相對較小。這是由於許多出口公司並未受到疫情衍生之限制所影響。 -主要原因可能是大部分是基於在疫情爆發之前簽訂出口合約。其中又以風機和藥品產業占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這兩個產業佔商品出口的60%。

A:根據丹麥金融媒體Finans於5月14日報導丹麥新聞媒體貝林時報已獲得華為與總理之間過去三年的溝通記錄機會。 據該報報導,這家中國公司試圖影響現任總理梅特·弗雷德里克森和前任總理拉斯·洛克·拉斯穆森。 最具體的例子是,2019年3月,華為CEO藍洋致信Lars Løkke Rasmussen,如果TDC選擇華為作為5G供應商,它將``無疑''鼓勵其他中國公司與丹麥進行貿易。 相反,如果華外沒有收到訂單,則可能引起問題,並可能造成財務威脅:“否則,華為在丹麥的困境將嚴重影響其他中國公司對丹麥的投資信心。” 看來,2018年華為的一名員工正在與勒克(Løkke)進行一場跑步,於2019年12月,華為試圖說服梅特·弗雷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說,華為沒有被用於中國從事間諜行動。

A:根據丹麥金融媒體於5月14日報導,Ebas發佈新聞稿聲明,丹麥Ørsted能源源諮詢公司已經與Ebas已達成協議,由Ebas收購了該部門20多名員工。 Ebas屬NRGi Group集團所有, 在收購沃旭能源諮詢部門前已經擁有100名員工 。   Ebas首席執行長Hans Jørgen Lorenzen說:“我們很高興能與最頂尖的20位專業同事共事,通過此次收購Ebas將能借力於他們聞名之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和長期客戶關係而 增強了其在能源密集,生產設備和工廠諮詢等能源優化方面之能力。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Finans於5月14日報導,因總理梅特·弗雷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於週四宣佈將新立法以確保新的高科技5G網絡供應商不會對丹麥的安全政策利益構成威脅,而且將來,整個國家共同體的未來供應商都必須滿足更多的安全政策標準。   丹麥專家們因此提出丹麥政府已不再害怕讓中國人踩腳,而更關心保護重要的丹麥利益之說詞。   總理指出,許多其他歐洲國家也已對5G供應商實行或宣布了類似的限制。在荷蘭,安全要求意味著5G提供商不得來自可能要求公司與國家共享信息的國家(與中國一樣)。英國政府將把“高風險提供商”排除在電信基礎設施的某些部分之外,法國首相可能會否決特定的5G提供商。   F總理已向丹麥貝林時報(Berlinggske)透露,過去的三年有爭議的中國電信巨頭華為一直試圖影響丹麥總理。   儘管F總理沒有直接提及華為或中國,但專家們一致認為,實際上存在向中國的戰略轉移的解決方案與中國攤牌。國防科學院副教授,中國外交與安全政策研究人員Camilla TennaNørup Sørensen說:  “按照我的解釋,丹麥政府已經明確指出,現在有些領域無法與中國合作,而且這些領域比以前公認的要廣泛, 不僅僅是5G和華為而已,且還只是初期。 ”   根據F總理的觀點,未來的電信必須被視為所謂的“關鍵基建設”,因此丹麥必須確保在丹麥,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的供應商都是可靠和可信的,特別是法羅群島在承受著中國巨大的壓力,要求法羅群島授予華為5G合同。   “因新5G網絡的脆弱性, 政府將戴帶上嚴刻的眼鏡來檢視,意味著,我們不能將5G網絡的供應商視為電信網絡的提供者而已,我們更必須將其安全政策視為重點,F總理告訴丹麥貝林時報。有關新規則的許多細節仍然保留。當前選擇電信提供商的規則將有新架構,將在暑假後提出。   當TDC在2019年選擇華為以在丹麥建立5G網絡時,政客們忙於疏遠其報導100%的覆蓋率,當時由貿易局獨自作出商業決定。當時的國防部長克勞斯·約旦·弗雷德里克森( Claus Hjort Frederiksen)表示,丹麥不能排斥華為。現任外交部長傑普·科弗德(Jeppe Kofod),當法羅群島於2019年底被困在中美超級大國的遊戲中,爭奪誰將在這些島上建設新的5G網絡 ,也曾用同樣的解釋做出商業決定。   國防科學院副教授S 氏指出,在2019年12月於倫敦舉行的上屆北約峰會期間,F總理與美國在北極積極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因為近年來中國在這方面也興趣大增。 但是,我們仍然會盡量避免對中國造成的損失和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她說,但是現在似乎要面臨選邊站,安全政策顯然重於經濟。   不僅在丹麥,對中國和華為的關注與日俱增。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DIIS)專門研究中國的高級研究員Luke Patey表示,5G是一項新技術,其功能要遠遠超過當前的4G網絡。“澳洲人是最早阻止華為的國家,之後為紐西蘭,日本和韓國及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越南都曾提出同樣看法。 許多國家都擔心要向哪個可信賴的政府開放供應商。中國近年來發生了威權主義的轉變,除此之外,他們對許多中國獨立組織提出更多的要求,並且使其能更快速的跨上世界舞台。”   但盧克·帕特(Luke Patey)認為謹慎地說,丹麥目前承受著中美超級大國的巨大壓力,新法規的提出是因為美國。   沒有任何一個公開的案例可以確定過華為以支持中國或向中國提供情報。這樣就沒有“煙霧槍”。“沒有以具體形式出現的煙霧槍,但是在中國 2017年《國家情報法》就是一個煙霧。它的措辭很抽象,但它說,如果董事會有此要求,中國公司有義務披露任何國家要求的信息。   但 P氏提到,有跡象表明華為曾有協助間諜活動隻黑歷史,最著名的是華為通信系統被披露《世界報Le Monde》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辦事處,被發現每天晚上都有數據從辦事處大樓傳輸到上海。   左翼首席長Michael Aastrup Jensen稱讚總理現在是積極的將“在電信網絡所處的關鍵基礎設施上建立盾牌”。 丹麥仍然希望與中國進行緊密的貿易政策合作,但是在關鍵基礎設施方面,Aastrup表示,供應商必須來自與丹麥有軍事和情報合作的國家。

A: 據日本入出境管理局本(5)月14日發布之出入境管理統計(速報值),2020年4月入境外國人數僅1,256人,較去年同期(268萬人)大幅減少超過99.9%,主要係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擴散,日本政府擴大禁止入境的對象地區及國際航班數量減少等所致。 以國家及地區別來看,來自中國的入境人數僅29名(上年同期59.9萬人),韓國24名(同54.6萬人),美國296名(同16.4萬人),歐盟地區則減少至58名(同23.7萬人)。此外,亦出現新加坡等新入境日本人數為零的國家。 日本政府於2020年2月僅禁止中國湖北省及浙江省、韓國大邱市等地區的外國旅客入境,3月以後擴大至伊朗及歐洲的部分地區,自4月3日起,進一步擴大到包括美國、英國等在內的73個國家及地區。

A:印度商工部對外貿易局(DGFT)前於本(2020)年1月31日(Notification No. 44)及3月19日公告(Notification No. 52)禁止各類口罩出口。 DGFT本(5)月16日依據1992年對外貿易法(Foreign Trade Act, 1992)及2015-20對外貿易政策(Foreign Trade Policy, 2015-20)發布最新公告(Notification No. 6/2015-2020)修正前述規定,改為開放各類非外科/非醫療口罩(Non-Surgical/Non-Medical Masks of all Types)出口,自即日起生效,其他類型口罩仍維持禁止出口。 上述公告係DGFT接獲印度成衣出口促進協會之陳情,爰同意恢復棉、絲、羊毛或編織之口罩出口,仍禁止醫療用及N95口罩出口,該協會預期恢復出口,於未來三個月將為印度創造10億美元出口機會。

A:G-20於5月14日透過視訊召開貿易暨投資部長會議,共同討論短期緊急貿易措施以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因應全球公共衛生及人體健康之危機,並避免對重要的醫療物資、設備及其他必需品及服務設立貿易(關稅及非關稅)障礙,影響全球供應鏈運作,各國並將在符合其國內法規及公共健康前提下主動建立規範,逐漸恢復必要的跨境及商務旅行。 在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與會各國同意在符合國內糧食安全及需求前提下,不再就農產品出口實施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尤其基於人道援助等農產品採購,並避免不必要的糧食囤積。此外,各國將加速及簡化通關程序,落實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便捷化協定( Trade Facilitation Agreement),推動電子化文件及通關程序,減少障礙,加速必要貨品及勞務生產及貿易,包括透過數位貿易及電子商務方式。 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在會中呼籲G-20成員將討論議題重心放在立即有效之具體措施上,以解決當前全球遭遇的困境,並強烈要求各國透過WTO「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之彈性原則,確保各國能以合理的價格取得必要的藥品、治療方式、疫苗,並跨境提供檢測/防護設備、醫療專業人員給需要的國家;另,受疫情影響許多滯留海外的專業人員、工人、學生面臨簽證問題,呼籲各國政府採取必要措施協助解決。 Goyal部長並強調,取消出口管制措施,並不能確保所有國家都能獲得所需的醫療物資及糧食,反而有可能導致各國為爭奪物資而高價競爭,那些資源匱乏的國家卻得不到,確保貧窮國家糧食安全的方法是徹底消除WTO農業協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造成之不對等待遇,亦即執行WTO部長會議的長期指示,在第12屆WTO部長會議前建立以糧食安全為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此外,在數位發展議題,G部長認為已開發及與開發中國家有相當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又WTO部長會議決議應協助開發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建立數位技術及能量,不應急於建立具有拘束力的數位貿易及電子商務之規範,否則將損及該等國家利益,並剝奪其發展數位貿易及電子商務之機會。

A:根據丹麥政府於5月15日發佈新聞報導總理梅特·弗雷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進行電話交談。   兩國政府首腦除其他事項外交流了應對COVID19的經驗,並同意加強交流應對危機的技術經驗,並加強丹麥和印度之間的整體衛生合作。此外,他們同意大幅加強多個部門之間的國家關係,以期在印度和丹麥之間建立綠色戰略夥伴關係。   總理指出: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是全球成長引擎,也是丹麥的重要合作夥伴。我很高興我們對加強印度和丹麥之間的市場有共同的願景。在疫情危機後,確保綠色成長和綠色工作是一項優先事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還同意發展擴大綠色戰略夥伴關係的原因。   

A:根據丹麥貝林時報於5月14日報導,丹麥統計局發布了4月份新登記車輛的新數據。3月和4月新車的進口受到新冠狀病毒危機的“極大影響”。因此,3月和4月的增長率為27.8%。經季節性波動調整後,該數字低於一月和二月。   金融媒體Finans報導,汽車銷量的急劇下降導致某些汽車品牌囤貨。現在可能意味著售罄。 Interdan是丹麥的第二大汽車集團,僅次於雪鐵龍,標緻,DS,三菱和歐寶的進口商。 Interdan的新聞經理HanneSørensen在寫給Finans的電子郵件中提出許多歐洲市場都經歷了汽車銷售下滑-有些甚至急劇下降了98%。這意味著歐洲各地都有庫存剩餘現象,因此能夠以誘人的價格分配大量汽車,譬如雪鐵龍與標緻。    丹麥新聞媒體貝林時報提出汽車行業的一項新研究的結果,五分之一汽車行業每擔心在一年之內破產。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Børsen 於5月14日報導,自3月以來,丹麥央行(Danmarks Nationalbank)已從投資者籌集了至少1,280億丹麥克朗之紓困資金。 如果您擔心丹麥央行(Danmarks Nationalbank)是否難以找到為救助丹麥經濟復甦所需的救助資金所需要的天文數字,那麼在此我們可以一探究竟。   在過去的兩個月中,丹麥政府透過發行公債,國庫券和商業本票(外幣短期債務)向財政部提供了至少1280億丹麥克朗。  週三出現了自2012年歐元在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的債務大跌之下崩潰以來,丹麥國庫券最大投標額-332億丹麥克朗。丹麥央行同意支付116億丹麥克朗-大約三分之一。 國庫券是期限最長為12個月的短期債券。    Nordea首席分析師JanStørupNielsen表示,正是高價出價才能帶來更多的安穩感。“正如我們從最近的拍賣中看到的突顯局面,購買丹麥國庫券的興趣確實得到了回流。市場需求增多。這樣很好,因為在三月和四月底,大家有點擔心,”   財政部長尼古拉·瓦門(Nicolai Wammen)說“國庫券的銷售進展良好,這是非常正面的。幸運的是,由於我們的公共債務非常低,並且丹麥是所有主要信用評級機構獲得AAA評級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我們為紓困計劃的籌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出發點。這是因為有著多年負責任的經濟政策的結果,這使我們有機會優先考慮一系列的紓困計劃,而毫無疑問的維持永續公共財政。因此,對丹麥政府發行的國庫券良好需求不足為奇。   今年4月,丹麥的外債上升超過800億丹麥克朗,當時的外匯存底也增加了788億丹麥克朗,今年是十多年來丹麥央行首次以外幣借款。   這意味著中央政府已在所謂的“商業本票”中吸收了大部分新產生的債務,這些票據與所謂的“國庫券”一樣,是期限最長為12個月的債務,但直接以外幣從大公司,國家和養老基金等投資者那裡收取並發行。   Danske Bank 的高級分析師表示: 如果更仔細地觀察降息利率,周三的國庫券拍賣是發行的最高利率,兩週前為-0.44%至週三-0.41%降息幅度略有下降。這與官方目前為-0.60%存款利率相差甚遠。一般來講,國庫券的利率與存款利率是相同的,為吸引投資者政府會以折扣增進投資,這是金融市場情況的自然結果。   “我們將從近幾年異常良好的公共財政局面,轉換為我們必須在短期內借入大量資金的局面,理所當然,貸款時必須以稍高的利率借款。   “對於普通的丹麥人和國家預算來說,這並不是導致賬目崩潰的原因。”   丹麥央行紓困方案的籌資方式 以發行公債,國庫券和商業本票,以資助減輕丹麥經濟的危機。 1月份以來政府已經發行了312.9億丹麥克朗的公債,僅在4月和5月,就發行了280億丹麥克朗的國庫券。  根據丹麥央行4月份的每月資產負債表,僅4月份丹麥已發行了803億丹麥克朗的商業本票。截至2020年則總共發行889億丹麥克朗的商業本票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5)月20日報導稱,日本政府預定於明(5/21)日召開新冠疫情專家諮詢委員會,評估東京都及大阪府等8都道府縣是否提前解除「緊急事態宣言」之可能性。 對此,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表示,「在目前的時間點上,由於最近大阪府、京都府及兵庫縣之新冠肺炎新確診病例減少,已達到政府解除的標準,爰可能宣布該3府縣提前解除緊急宣言」。 另,多名日本政府高級官員亦同表示大阪府、京都府及兵庫縣提前解封的可能性甚高。 日本政府設定解除「緊急事態宣言」的三項要件如下:(1)感染狀況,(2)醫療提供體制,(3)PCR檢查等監視體系。其中,感染狀況需達到「在過去一週內,每10萬人新增確診人數比率為0.5人以下」,而目前關西地區之大阪府、京都府及兵庫縣均在0.5人以下,且病床數相對充裕。 惟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由於首都圏1都3縣(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及北海道,因在過去一週每10萬人新增確診人數比率分別為0.66人、0.93人,超過解除標準的0.5人以上,咸認仍將續持「緊急事態宣言」狀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本(5)月14日晚間宣布解除39個縣「緊急事態宣言」,但東京都、大阪府、北海道、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京都府及兵庫縣等8都道府縣疫情雖有減緩趨勢,但考量醫療體系瀕臨不足等因素,仍續維持該8都道府縣「緊急事態宣言」。

A: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本(2020)年5月20日發表新聞稿表示,隨著防疫「阻斷措施」於本年6月1日結束,新加坡金融銀行業將獲准自本年6月2日起重新開放更多客戶服務處,更多員工亦將回返工作場所上班,惟相關活動須嚴格遵守安全管理措施,包括錯開上班時間、提供更靈活的工時安排、確保在工作場所和公共交通系統能保持安全距離等,以將感染新冠病毒風險降至最低。MAS強調,多數金融從業員仍將繼續通過遠端辦公模式居家執行。 另保險公司、基金經理和經紀的客戶服務處亦將重啟,以便處理客戶的基本交易。至於提供銀行、保險與投資產品財務諮詢的金融機構,以及提供財富管理諮詢的私人銀行,僅可在獲批准下才可與客戶在營業場所會面,且須遵守額外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先預約才能進行會面,客戶與員工在營業場所皆須使用「追蹤應用系統(TraceTogether)」,員工則須配戴口罩與面罩,相關金融機構高層亦須書面確認已完全部署安全管理措施。 MAS勸導客戶盡可能使用數位金融服務和電子付款,若須至營業場所處理相關金融銀行事務者,須遵守安全管理措施,包括登錄新加坡衛生部規定的SafeEntry系統。MAS亦將親臨檢查,確保金融機構在營業場所實施安全管理要求,保障客戶和員工安全。

A: 新加坡貿工部(MTI)部長陳振聲本年5月19日表示,星國防疫「阻斷措施」於本年6月1日結束後,將分3階段逐步解封,因此從本年6月2日起,預計第1階段將有三分之一員工能出門上班,超過四分之三經濟活動亦將恢復,惟業者應盡可能繼續安排員工在家辦公,僅須藉由特殊器械和終端機或依法得當面完成法律文書者,才回辦公場所上班。獲准復工的企業應確保工作環境、通勤方式、員工分組、雇員住宿及社交互動等5方面皆符合安全需求。 陳振聲部長指出,MTI將集體批准可於本年6月2日復工產業名單,業者無需單獨提出申請,惟業者須在復工2周內陳報上班人數等人力細節。至於包括零售和餐飲等需等到第2階段才能復工的行業,MTI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將與新加坡零售業者協會、新加坡餐館協會共同研究如何採取額外的安全措施。

A:馬來西亞經濟學者表示,儘管馬國本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意外成長0.7%,但第二季經濟恐下跌9%,可能需等到下半年才逐步走出谷底,未來經濟前景依然嚴峻,估計馬國政府將於5月底或6月初公布經濟復甦計畫,涵蓋短期措施(未來6至12個月)和中期規劃兩大重點,以確保經濟持續復甦。預期馬國中央銀行也會參與探討經濟復甦計畫方向,並將專注於鼓勵企業使用數位化以及提升投資人對馬國的信心。同時第十二大馬計畫(12MP)的重點也出現變化,並會納入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復甦執行措施等中期規劃。   馬國第一季GDP成長0.7%,創下2009年第三季以來新低紀錄,但表現卻優於市場預期(-1.5%)。馬國經濟在本年前二個月穩健成長後,隨著「全國行動管制措施」(Movement-Control Order,簡稱MCO)於3月18日起落實,經濟活動急劇下降,尤其國內外旅遊禁令、限時或暫停工作以及強制性社交距離等皆顯著鉗制經濟活動。從第一季經濟疲弱顯示,馬國特定領域早在上(2019)年底已曝露出經濟脆弱的一面,油價崩跌進一步加劇這類領域的壓力,並打擊服務業等領域。   馬國經濟學者咸認為,本年第二季經濟將是馬國面臨的真正的挑戰,預見突如其來和前所未見的封鎖行動將令經濟進一步下跌。從主要和區域經濟體本年第一季數據分析,全球經濟已陷入衰退,而衰退程度將在第二季深化,馬國經濟也將在第二季全面反映5個階段管制措施的衝擊。在首個階段管制措施下,馬國全國經濟有60%陷入停擺,而第五階段(5月13日至6月9日) 「有條件放寬全國行動管制措施」(conditional movement-control order)則將停擺的經濟提升至只減少5%。儘管如此,為履行社交距離和公共及個人衛生防疫措施,許多領域的產能都未能全面使用。   馬國經濟學者認同,該疫情將嚴重打擊馬國本年第二季經濟表現,衝擊更可能延續至下半年,其中服務業,特別是旅遊相關領域和交通受創最重,同時管制措施延長和外需疲弱也將對製造業帶來巨大壓力。   此外,美中貿易戰可能重新發動,加上韓國、中國和德國在重啟經濟後都出現第二波疫情,延長和提高封鎖要求可能使得經濟陷入更長的衰退期或「U」型復甦趨勢。   儘管第二季GDP不容樂觀,但馬國經濟學者看好經濟將在第三季起反彈,並在第四季加速成長,歸因於財政與貨幣振興政策、有條件放寬全國行動管制措施、下半年大型公共交通基礎建設專案落實以及原產品產量增加將為經濟成長帶來乘數效應。馬國經濟學者預測2020年馬國經濟將介於0.4%至-2%間。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臺灣期貨交易所與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Bursa Malaysia)旗下馬國衍生產品交易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就產品開發、市場運作和雙方共同利益進行資訊共享。   馬國證券交易所執行長莫哈末烏瑪(Muhamad Umar Swift)發布消息稱,上述合作備忘錄簽署,是馬國邁向亞洲衍生產品市場開發的正面步伐,且符合馬國國際化策略,以加強產品和市場發展合作,並為兩大交易所創造更多商機,盼本次合作能為雙方長期和成果豐碩的關係奠定基礎。   臺灣期貨交易所總裁黃炳鈞表示,該期貨交易所以股票指數衍生產品聞名,而馬國衍生產品交易所擁有全球最流通的 棕油產品交易。透過雙方共享成功的經驗和信心及資源,深信前述合作計畫可創造協同效益,並為未來雙方市場進一步發展鋪平道路。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雇主聯合會(MEF)執行董事三蘇丁(Shamsuddin Bardan)頃發布消息稱,新型冠狀病毒持續肆虐全球,將對馬國就業市場造成巨大衝擊,估計在齋戒月以及全國行動管制措施後,許多馬國企業已無力經營下去,恐造成多達200萬名馬國員工失業,這包括於本(2020)年3月剛畢業即失業的61萬名大學畢業生在內。   馬國中小型企業總會(SME Association of Malaysia)會長江華強(Michael Kang)表示,隨著馬國政府宣佈自本年5月4日起實施「有條件放寬全國行動管制措施」,准許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有條件地恢復運作,惟須遵守標準作業程序,許多企業在開始恢復營運後才發現實際情況較預期嚴重,在面對諸多無法解決的困境下,只能選擇裁員及縮小營運規模。目前已有中小企業啟動裁員,平均裁員率達30%,估計下星期(5月25日至29日)馬來同胞慶祝開齋節後會有更多人被裁退。馬國中小企業因國內需求疲弱,加上全球對商品的需求低迷,對經營出口的企業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復工率低於50%。此外受到疫情重創的經濟領域諸如旅遊與航空業,尤其馬國機場控股公司(MAHB)已表示其乘客率已下降98%,同時也有不少酒店已休業。許多雇主目前都在融資或從儲備金中調度,以支付薪金給員工。江會長建議馬國政府將雇主所繳納的雇員公積金,從目前的11%降低至5%;另落實一個最高限度的減薪以及彈性的上班時間,作為對反對降低薪金及工時之職工會的妥協。這也符合該疫情後政府要推動的「新常態」。儘管許多領域的雇主不得已啟動裁員機制,然其餘領域如個人防護設備及口罩、食品包裝等廠商則需要大量員工,其需求量維持穩定。   另一方面,馬國製造廠商聯合會(FMM)主席蘇添來(Soh Thian Lai)透露,根據該聯合會的調查顯示,約60%至70%的會員廠商將裁員,減少約30%的員工。估計馬國本年的失業率肯定會增加,該聯合會的預測為5%至6%,約75萬至90萬人將失業。除了企業裁員外,部分自雇人士可能也沒工作,還有每年約29至30萬名大專畢業生,他們可能無法馬上找到工作(以6個月計算),如果加上大專畢業生,可能就有120萬人失業。渠補充指出,倘該聯合會會員廠商實施裁員,將先裁撤外勞,由於部分外勞屬技術員工,倘該領域有空缺,可以讓國人,如大專畢業生填補該空缺,成為技術員工,但是很多大學畢業生要擔任執行員職位,而不是監工。該聯合會籲請馬國政府將薪資補貼措施再延長至6個月,以協助中小企業,避免更多員工面對被裁撤的風險,並呼籲員工應接受減薪措施,這做法除了可避免被裁撤外,也可以協助企業渡過難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雪蘭莪州(Selangor State)州務大臣阿米魯丁(Amirudin Shari)表示,2017年航太維修與保養業(Maintenance, Repair and Overhaul,簡稱MRO)為馬國貢獻62億馬幣(約合15.16億美元)產值;其中62%為設立於雪蘭莪州的230家維修企業所貢獻,加上航太製造業貢獻66億馬幣(約合16.14億美元)產值,成為馬國航太產業兩大最主要領域。渠盼在「2030年航太產業計畫」(Malaysia Aerospace Blueprint 2030)指引下,至2030年馬國航太維修與保養業能與航太製造業能提升3倍至204億馬幣(約合49.88億美元)及212億馬幣(約合51.83億美元)年產值,期許雪蘭莪州亦能在航太產業持續作出重大貢獻。   雪蘭莪州投資促進機構(InvestSelangor)於本(2020)年設立達魯益山航太產業協調辦公室(S-DAICO),並推動為期10年(2020至2030年)的航太計畫。該計畫將分成短(1至3年)、中(4至7年)和長期(8至10年)的3個階段,S-DAICO扮演著促進業界和中小企業與州政府對接的協助角色。除飛機製造與維修領域外,雪蘭莪州政府擬開發的航太產業計畫,包括航太產業綜合系統、工程與設計、教育及培訓等5大領域,雪蘭莪州有20所大專學府已開辦了與航太產業相關的科系。雪蘭莪州另選定發展航太產業的地點,分別為梳邦(Subang)、雪邦(Sepang)及雙文丹(Serendah);雪蘭莪州政府已選定在雪邦的一家企業推行飛機維修與製造廠擴充計畫(占地2,000英畝)以及UMW發展公司在雙文丹的高增值製造園投資計畫。   阿米魯丁州務大臣證實,雪蘭莪州並未有飛機製造廠和維修廠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倒閉,並指這些領域在疫情期間還是必要的,畢竟飛機始終需要定期保養和維修。馬國政府在「全國行動管制措施」(movement-control order )第三階段期間(4月15日至28日),准許航太維修和製造業可向貿工部(MITI)申請有條件復工,雖然涉及的工廠數量不多,但產值數額龐大。航太領域的中小企業為空中巴士(Airbus)和波音飛機(Boeing)零件的主要供應商。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投資吉隆坡」機構(InvestKL)執行長莫哈末阿茲米(Muhammad Azmi Zulkifli)頃發布消息稱,該機構上(2019)年吸引了13家高科技和高增值跨國企業,投資金額達22億馬幣(約合5.38億美元),並創造1,308個就業機會。   在前述13家跨國企業中,70%來自美國、英國和歐洲。這類「財富500強」(Fortune 500)和「富比士2000」(Forbes 2000)企業包括愛德華茲生命科學公司(Edwards Lifesciences  Corp.,美國)、斯普蘭克(Splunk,美國)、通用電氣(美國)、阿斯特拉贊尼卡(Astra Zeneca,英國)、ABB(瑞士─瑞典)、迅達(Schindler,瑞士)、CMA CGM(法國)、TUI(德國)和SCM(義大利);其餘30%由亞洲企業組成,例如Daifuku(日本)、Vanke(中國)、CRRC Corporation(中國)及SRKay Consulting(印度)。   「投資吉隆坡」機構自2011至2019年共計吸引91家跨國企業進駐大吉隆坡地區,承諾投資金額139.5億馬幣(約合34.1億美元);其中58.06%或投資額81億馬幣的計畫已落實。自2011年以來,總共創造1萬2,584個高技能工作;其中70.39%或8,858個工作已實現,平均年收入為14萬1,622馬幣(約合3萬4,626美元)。   除創造區域性工作和提高馬國員工的技能外,前述91家跨國企業還為馬國國內企業帶來了顯著的增值效益。房地產、酒店、教育、醫療、旅遊及娛樂業均受惠。2019年房地產業的辦公室空間年租金收入估計為1億5,680萬馬幣(約合3,834萬美元)或相等於在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的雙峰塔(Twin Towers)各占50層樓面。   儘管受新型冠狀病毒衝擊,該機構仍維持本(2020)年的投資目標,以吸引12家在科技、消費及工業產品、醫療器材、醫療科技、智能科技及再生能源等高增值、高科技和高影響力的跨國企業進駐。該機構刻正與技術、物流和製造業的中國企業和全球跨國企業進行談判,這些公司皆有意擴大產能或在吉隆坡設立區域總部。   InvestKL為馬國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屬下的投資促進機構,其任務是吸引跨國企業在大吉隆坡設立區域總部或商業服務中心。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越南計畫投資部阮志勇(Nguyen Chi Dung)代表政府於5月15日向國會常務委員會呈報有關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計畫與國家預算執行績效以及2020年前幾個月經濟社會發展計畫與國家預算執行情形,其中提出越南本年兩項經濟成長方案:(1)根據第一方案,越南自4月中旬基本上控制疫情,以及重要經貿投資夥伴如疫情於本年第三季得到控制,越南經濟成長率可達4.4%~5.2%(低於原訂目標率1.6%~2.4%),其中農林水產業成長約2.5%~2.8%,工業暨營造業成長6.7%~7.9%,服務業成長2.8%~3.6%;(2)依第二方案,越南自4月中旬基本上控制疫情,以及重要經貿投資夥伴疫情如於本年第四季得到控制,越南經濟成長率可達3.6%~4.4%(低於原訂目標率2.4%~3.2%),其中農林水產業成長約2.1%~2.5%,工業暨營造業成長5.8%~6.7%,服務業成長1.8%~2.8%。 另據該報告亦指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越南已遭受許多全球風暴之影響。為因應各種危機,越南已彈性調整各項成長目標,提出適當措施。新冠疫情對於全球與區域金融體系影響甚為嚴重。因此,越南本年各項成長目標調整係十分必要與切實;需調整之各項目標包括:經濟成長率約4.5%(原訂目標6.8%),並將努力達成更高成長率(5.4%),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約4%(原訂目標4%以下),出口總額成長約4%(原訂目標約7%),國家預算收入總額較原訂計畫減少163兆越盾,國家預算赤字約為GDP之4.75%(較原訂目標增加1.31%),國債比例約為GDP之55.5%(較原訂目標增加3.2%)。

A:據越南統計總局稱,越南本(2020)年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2019)年12月份衰退1.21%,亦較上(3)月份減少1.54%,惟較去年同期上漲2.93%。其中除了教育費用維持穩定之外,下列貨品與服務項目之CPI呈衰退趨勢,包括:成衣帽子暨鞋類減少0.17%,房屋及建材減少2.33%,交通費用減少13.86%,郵電費用減少0.02%,文化、娛樂及旅遊等服務費減少0.4%,其他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0.13%。另其餘貨品及服務項目上漲;其中,餐飲服務上漲0.66%,飲料與香菸上漲0.13%,家具設備上漲0.06%,藥品及衛生服務上漲0.03%。 此外,本年4月份黃金價格較上個月上漲0.69%,與去年同期相較上漲26.81%。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