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Symsite Research 日期: 2020年6月1日   斯洛伐克財政責任委員會預期斯國2020年公共財政赤字將占GDP的8.8%,約達75億歐元。   經濟產出將減少10%,稅收及薪資稅收入將較批准的國家預算短收36億歐元。   預期政府流行疫情援助支出將達15億歐元,其中9億歐元由歐盟基金資助。

A:資料來源: SITA 日期: 2020年6月1日   2020年第1季斯洛伐克服務價格較2019年同期提高1.3%。   斯洛伐克統計局表示,2020年第1季斯國選定市場服務價格較2019年第4季增加0.3%。  

A:巴西對外貿易執行署(Secex)6月1日公佈貿易統計,2020年5月貿易差額為45億4,800萬美元,較2019年同期下降11.1%,為2015年以來5月最差表現。1-5月,貿易順差累計163億4,900萬美元,較2019年同期下降17.9%。 2020年5月,出口總額為179億4,000萬美元,較2019年同月下降4.2%。進口總額為133億9,200萬美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6%。2020年1-5月累計出口總額為853億100萬美元,較2019年同期減少4.5%。進口額為689億5,200萬美元,較2019年同期減少0.6%。 巴西經濟部對外商業次長(Lucas Ferraz)表示,受全球需求疲軟影響,價格下跌,巴西5月出口額下降是國際價格急劇下跌的結果。以重量統計,5月出口量依序為黃豆(1,550萬噸)、原油(840萬噸)、糖和糖蜜(270萬噸)、黃豆麩皮(200萬噸)、燃料油(160萬噸)、氧化鋁(78萬9,000噸)、禽肉(37萬3,000噸)、牛肉(15萬5,000噸)和咖啡(21萬6,000噸)。5月出口中農產品大幅增加,成長36.1%,與國際特別是亞洲需求增加有關,說明巴西農產品具競爭力。另外,農產品出口增加抵消工業產品出口下降,巴西出口呈現韌性。  

A: 依據日本農業新聞本年5月30日報導辦理。 為擴大引進外勞,日本政府於去(2019)年4月修正出入國管理法,並設計允許外勞居留之「特定技能」制度(5年簽證,同一領域內可換工作)。據日本法務省入出國在留管理廳5月29日發布資料顯示,該制度實施1年後,利用該制度獲得居留之外國人共有3,987人,其中農業領域僅686人,不及當初規劃的10%。究其原因有:與相關國家聯繫無成果、申請手續繁雜、官廳審核作業遲緩及新冠病毒各國採取人員出入境管制等,因此如何簡化事務性手續等問題成為未來之急務。 依該廳資料,2020年3月底為止,「特定技能」居留之外國人數3,987人中,以越南2,613人為最多,其他依序為印尼456人,中國331人、菲律賓235人及緬甸216人。其中由技能實習生轉換者為3,663人,占9成以上,經考試合格者為281人。以適用該制度之14種產業別來看,食品飲料製造業最多,為1402人(占35%),其次為農業686人(占17%)。政府當初規劃制度時,原先預期農業第一年之「特定技能」外勞人數最多為7,300人,是適用該制度之14種業別中最多者,惟實際結果卻不及當初規劃之1成。另農業領域中,屬農耕者有541人,畜產為145人。 在農業領域中,共有37個道府縣採用「特定技能」外勞,其中茨城縣有70人、北海道67人、熊本縣66人、千葉及長崎各45人、沖繩39人、櫪木33人、愛知28人、福岡27人、群馬及長野各26人。另全國各地共有4,125個農協等申請為「登錄支援機關」,辦理「特定技能」外勞之出入國手續及提供生活上之照料工作。 日本政府設計之「特定技能」制度,原先規劃5年累計最多將引進34萬5,150名外勞,其中農業最多為3萬6,500人,雇用方式可採用直接或派遣方式。

A:新聞來源 : 韓國企劃財政部(日期 : 2020年5月29日)   一、企劃財政部於本(109)年 5月29日,由安日煥第2次官(相當於我國財政部常務次長)主持「2020年第2次民間投資事業審議委員會」,研商「發安-南陽高速公路民間投資事業草案及核定第3方提案公告草案」等3項議案,討論情形如次。 (一)決議「發安-南陽高速公路」交由民間投資,並核定第3方提案公告草案。 本高速公路將連接華城市八灘面(發安國道Baran IC)及南陽邑(國道77號),補強華城市南北副幹線道路網。 (二)為改善華城市交通擁擠路段及提升都市機能以及促進地方觀光產業。決議以第3方提案公告指定協商對象(2020年下半年)。 二、另依據「社會基礎設施民間投資法」第7條及第8條所訂之民間投資政策之推動方向、一般方針及程序等,表決通過「2020年民間投資事業基本計畫修訂(草案)」,修訂之主要內容如下。 (一)依據新修訂(2020年3月)之「民間投資法」,修訂後續處理之相關基本計畫如下: 1.採用民間投資事業標的設施之綜合概念,將標的設施之妥適性等相關事項納入民間投資事業審議委員會之審議項目。 (1)現行:僅限民間投資法上所列舉之道路及鐵路等53項設施 (2)修訂:經濟活動基礎設施、社會服務所需之設施、公用及公共設施 2.另因,出租型(BTL)及綜合型民間投資事業之管理營運期間落日期限已修改至50年,爰本基本計畫亦由原訂之30年延長至50年。   (二)為配合調升最低薪資措施,出租型民間投資事業之營運費將依消費者物價及最低薪資調升比率調整費率。 (例如最低薪資對象人工費 x [原年度對比最低薪資上升率 – 消費者物價上升率],但僅適用於消費者物價上升率未達最低薪資上升率之情況。) 三、本會議提報為化解新冠肺炎(COVID-19)引起之經濟不景氣,將預付相關租借型營運費方案。 (一)政府為提供小型企業等所需之資金流動性,將推動「出租型民間投資事業下半年經費於上半年預付營運費之70%」之方案及「透過預付·預購等之國內需求補充方案」(緊急經濟對策會議,4.8)。 (二)企劃財政部表示提供88個企業約223億韓元之營運費預計將於6月中旬撥付,為使預支付優惠能順利嘉惠受委託所需之小型企業或勞工,將研擬預支付款計畫並妥善管理。  

A:

A:印度商工部對外貿易局(DGFT)前於本(2020)年3月24日公告禁止所有消毒劑(Sanitizer)出口;嗣後於5月6日公告修正為禁止酒精性乾洗手液(Alcohol Based Hand Sanitizer)出口。 DGFT本(6)月1日依據1992年對外貿易法(Foreign Trade Act, 1992)及2015-20對外貿易政策(Foreign Trade Policy, 2015-20)發布最新公告(Notification No. 08/2015-2020)修正前述規定,恢復酒精性乾洗手液之出口。惟該酒精性乾洗手液裝於按壓給液容器內(In Container with  Dispenser Pump )仍列為禁止出口之貨品,上述公告即日起生效。

A:印度紡織部(Ministry of Textiles)本(109)年5月26日公告,為維護醫療專業人員安全,廠商生產之個人防護設備(PPE)之連身式防護衣(Coveralls)須經過產品檢測及認證。該部已指定9間之認證實驗室依據健康暨家庭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 Family Welfare )訂定之技術規格進行檢測,其產品檢驗標準係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導準則,並符合ISO 16603 Class 3「人造血液滲透測試(Synthetic Blood Penetration Resistance Test)」,通過完全阻絕任何液體或氣溶膠粒子(Aerosol Particle)之測試。 上述公告要求所有政府採購部門及私立醫院必須向合格廠商採購符合標準之防護衣,該等合格產品內側須印有生產商個別合格代碼(Unique Certified Code)。此外,該部並建議採購單位定期將產品送實驗室抽驗,前述實驗室及合格供應廠商名單請參考印度紡織部網站(www.texmin.nic.in)。 此外,此間媒體於5月31日報導,印度政府表示國內製造商生產之個人防護設備暨N95口罩在國內市場供過於求情況下,可望6月第三週起恢復出口,部分廠商已接獲義、日、美、德等國之訂單。

A:印度智庫「美-印戰略夥伴關係論壇(US-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um, USISPF)」本月28日以視訊方式舉辦年度「西岸高峰論壇(West Coast Summit)」,該論壇主要目的在探討如何促進兩國經貿、外交、新創企業等策略合作,邀請兩國政府、企業領袖及新創企業代表約300人與會。印度駐美國大使Taranjit Singh Sandhu於論壇發表演說表示,印度基於人道立場提供美國數百萬劑奎寧(HCQ)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為兩國合作建立信心。受疫情影響使雙方合作進展不如以往,惟雙方經貿官員仍持續就經貿協商,可望於數週內達成共識並簽署小型貿易之協議。在此協議基礎上,展開更廣泛全面性之貿易協議談判。 Sandhu大使強調,在當前這關鍵時刻,美印度間已發展為互信之合作夥伴,例如印度在藥品等重要產品的供應鏈提供美國可信賴之協助。美國總統川普本年2月訪問印度之前,媒體便報導兩國將簽署貿易協議,2月25日莫迪總理與川普總統會面後,又宣布雙方將簽署大型貿易協議,促進雙邊經貿合作,做為上述推動經貿合作之藍圖。 印度在與美國雙邊貿易磋商中,盼美方能豁免其鋼、鋁產品之進口關稅、恢復部分產品享有普遍性優惠關稅制度(GSP)待遇,並爭取農產品、機械、汽車及零組件等產品爭取較佳之市場進入機會。美方則盼印方開放農產品、乳製品、醫療器材等市場,並要求印度降低ICT產品關稅及放寬資料在地化(Data Localization)限制,以及關切雙方貿易存在逆差之問題。 此外,在人才交流方面,與會之美國主管經濟成長、能源及環保的助理國務院Keith Krach表示,渠為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前校長參加過許多畢業典禮,有35%的工程博士來自於印度,美國需要這些人才,盼擴大給予印度專業人員持有綠卡。該論壇並舉辦「新創對接活動(Startup Connect Program)」以促進新創企業之合作,論壇主席暨執行長Mukesh Aghi指出,根據對12家印度在美國創立的新創企業調查顯示,這些新創企業為美國創造634個高薪工作,更在全球創造6,200個就業工作之機會。依資料顯示,核發印度新創企業每位專業人士之工作簽證(H1/L1),平均為美國創造約40個工作機會,平均所得約175,000美元。在美國創造1個高薪工作,則能相對為印度創造8個工作機會;顯示,美、印之間企業及專業人士移動,可創造雙贏局面。FedEx總裁Raj Subramaniam則表示,美印度雙邊貿易未來有成長5至10倍的潛力,例如Uniphore等已在USISPF論談推動新創合作之企業,在未來5年能成長至1,000億美元之資產規模。

A:印度商工部對外貿易局(DGFT)前於本(109)年3月3日以防疫及醫療Covid-19病患為由,禁止26項藥品及原料出口,其中包括對乙醯氨基酚(Paracetamol);嗣後於4月6日公告開放24項活性藥物成分(API)及藥品成分出口,惟排除Paracetamol;復於4月17日再度公告開放Paracetamol製成之相關藥品出口,至於其活性藥物成分(API)仍維持禁止出口。 DGFT5月28日再度依據1992年對外貿易法(Foreign Trade Act, 1992)及2015-20對外貿易政策(Foreign Trade Policy, 2015-20),公告(Notification No. 07/2015-2020,如附件)恢復含Paracetamol活性藥物成分(Paracetamol API)出口,自即日起生效。 Covid-19疫情在全球漫延,Paracetamol及奎寧(Hydroxychloroquine)藥品廣泛使用於治療病患減輕疼痛及發熱,使市場需求量大增,印度是全球主要生產國,除確保國內充足外,目前以G2G方式出口至全球超過120個國家,目前恢復Paracetamol API之全面出口。

A:印度經濟時報於本(5)月27日報導,印度財政部長Nirmala Sitharaman於2019年7月5日宣布Matsya Sampada Yojana計畫,旨於協助水產業者提高產量、改善行銷體系並擴大出口,惟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業者頃建議印度政府推出短期紓困措施以協助業者渡過困境。農漁產品出口業者亦盼政府能檢討現有的各項出口推廣計畫及優惠措施,消除市場進入障礙以協助業者出口拓展。 印度海產出口商協會(Seafood Exporters Association)會長Jagdish Fofandi表示,印度實施封城(Lockdown)期間造成海產業者產量損失15%,尤其蝦類出口占印度海產總出口量65%,原本依據印度商品出口計畫(Merchandise Export India Scheme, MEIS)業者可獲得5%出口補助,但該項補助自本(2020)年1月1日起即未發放,積欠金額達70億盧比。此外,蝦類產品出口之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工廠及產品衛生檢驗規定於2019年11月有所修改,印度政府相關單位仍採舊規定尚未修正,法規落差亦影響該出口優惠措施補助發放之審查進度。 此外,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洋蔥出口國,去年因產量大幅減少,為確保國內需求,印度政府自9月10日至本年3月15日禁止洋蔥出口。隨著洋蔥價格上漲,吸引競爭國家大量種植及出口,如巴基斯坦出口增加55~60%,與印度業者競爭。印度政府去年2月推出農產品運輸及行銷計畫未將洋蔥納入,理由是依據MEIS洋蔥出口可獲得10%補助,惟MEIS將於本年6月10日屆期,洋蔥業者盼政府重新檢討該兩項政策以協助業者拓展出口市場。

A: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Arvind Panagariya5月27日在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撰文提出對印度振興經濟及改革措施之看法,要點如下: 印度財政部長Nirmala Sitharaman針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公布全面性振興經濟方案及改革措施,部分州政府如Uttar Pradesh州、Gujarat州及Karnataka州亦分別就勞動法及土地法進行法規鬆綁及改革。惟重要物資法(Essential Commodities Act)、農業行銷體系及農民法律架構的改革,仍無法改善貧窮農民生計,印度農民中有7,000萬人(約占48%)擁有土地面積小於半公頃,平均僅0.23公頃,小農經營在考量農產品行銷成本後,土地平均附加價值及農民所得仍屬有限。若使農民所得提高3倍,仍無法擺脫貧窮,可讓農民獲得財富,就是使農民擁有土地可轉成工業或服務業等用地。建議可自土地租賃法鬆綁開始,讓農民能夠將持有土地租賃出去,不限用途及期限,以獲得最大利潤,例如Karnataka州的土地改革允許農民將農業用地變更為非農業用途並以市價出售,讓農民得到其應有的公平市場價值,可提供其他州參考。 此外,農地釋出做為工業及服務業用途,可創造高收入之工作機會,印度大量創造該等工作機會就是逐漸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全球製造工廠之機會。部分消極人士認為受疫情影響,創造成為世界工廠之大量出口有其困難;惟以歷史觀之,歷經自14世紀的黑死病、20世紀的西班牙流感及經濟大蕭條、21世紀的911恐攻事件及金融海嘯,對全球貿易造成的負面影響時間不會太久,事件過後全球貿易迅速自谷底以超預期的恢復快速成長。 事實上,新冠肺炎提供印度一個絕佳的改革契機,創造疫情後重啟出口貿易成長機會。惟印度資本、勞動及土地等市場要素仍對經濟活動造成阻礙,尤其是對中、大型企業。印度的金融市場仍然脆弱,尤其是銀行業將會在疫情過後受不良債權增加影響,有鑑於此,印度政府並未在這波振興經濟方案中將所有金融子彈用盡,以便在疫情過後能提供銀行大量資源。 Uttar Pradesh州及Gujarat州針對勞動法提出的改革措施,例如在疫情嚴峻期間暫停執行3項中央勞動法規3年及1,200天,包括暫停勞動法有關勞工健康/安全、企業訴訟、籌組工會/罷工等規定,讓外界對州政府在主導勞工議題印象深刻,或許有違現代民主精神及地方自治;另禁止雇主調動員工工作或解雇員工亦增加企業成本,州政府部分改革措施過分偏執不夠全面性,中央政府需介入協調以維護雇主與勞工權益之公平及平衡。印度中央及地方政府提出的改革措施欠缺的是時間,當前印度亟需中、大型具有全球競爭力之製造業,國際企業並未以州政府暫時中止勞動法規而選擇前來印度投資,州政府的新法規屆期後,又恢復前法規及制度,印度Uttar Pradesh州及Gujarat州的暫行性法規改革措施,恐難以達成製造中心之目標。 P教授認為,印度土地市場的僵固性需予以打破,高昂的土地價格甚至使得政府基礎建設成本過高,難以推動,必須將更多的農業用地轉換為非農業用途,釋放經營不善或資產過多的國營企業持有的土地,拍賣部分政府機構擁有未使用的土地,並提高都市樓層建築空間比例。

A: 緬甸外交部於2020 年 6月 1 日宣佈,針對來自各國旅客的臨時入境管制措施延長至2020 年 6 月 15日。 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的傳播,緬甸外交部曾於5月15日宣佈將以下限制所有外國公民之入境措施公告延期至5月31日。 於 2020 年 3 月 15 日發佈對所有旅客之隔離措施公告; 於 2020 年 3 月 20 日宣佈,對各國旅客採取之其他預防措施及暫時停止簽發落地簽證與電子簽證; 於 2020 年 3 月 24 日宣佈,針對來自所有國家的旅客採取之其他隔離措施; 於 2020年 3 月 28 日公佈暫時停止所有類型之簽證及免簽證服務。 緬甸政府將上述入境管制措施延長至 2020 年 6 月 15 日以繼續採取有效措施。 若有緊急出差任務,並希望通過現有的救濟或特別航班前往緬甸的外國人,包括外交人員與聯合國官員,可聯繫就近的緬甸使館以免除簽證限制。但是所有旅客都必須遵守緬甸衛生暨體育部發佈有關預防與控制COVID-19疫情的指示。 緬甸民航局於5月29日宣佈暫時限制國際航空降落至仰光國際機場之規定延長至6月15日23:59 ,除救援機、貨機、醫療飛機及獲緬甸民航局允許之特殊飛機外,其餘不得降落至仰光國際機場。   緬甸社會福利、救濟暨安置部社會福利局指示所有幼稚園停課時間延期至6月15日。   內比都政務會(Naypyitaw Council)於5月29日公佈將該行政區內禁止辦理人群聚集的儀式典禮及傳統節日慶祝、關閉電影院、寄宿學校、幼稚園等管制措施規定延長至6月15日。

A:土耳其自由日報(Hurriyet Daily News)報導,根據土耳其統計局(TUIK)於本(2020)年5月29日發布數據,土耳其本年第一季經濟成長4.5%,按當期價格計算之國內生產毛額(GDP at current prices)達1.07兆里拉(1,761億美元),另經季節及日曆調整之GDP較上一季增加0.6%。   土耳其統計局公布之數據較分析師預測值低,按土耳其國家通訊社Anadolu Agency於本年5月27日對16位經濟學家進行問卷調查,渠等預測土耳其本年第一季經濟成長5.2%,區間落在4.4%至5.8%,另預測本年度GDP將平均縮小1.5%。   Gedik投資公司經濟學家Erol Gurcan表示,成長的動力來自於國內消費(家庭及公共支出),投資及淨出口則表現不佳。   根據土耳其統計局,本年第一季政府消費支出較去(2019)年同期增加6.2%、家庭及非營利組織之消費支出增加5.1%、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減少1.4%、貨品及服務進口增加22.1%、出口減少1%。   土耳其去年經濟成長率為0.9%、2018年為7.4%。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前,根據土耳其去年9月公布之新經濟計畫,本年經濟成長預期為5%。

A:依印度國家統計處(National Statistics Office, NSO)最新公布數據顯示,印度2019-20財政年度第4季(2020年1月至3月)GDP成長率僅3.1%,遠低於前(2018-19)年度同期的5.7%,2019-20全年度GDP成長率則僅為4.2%,更低於印度政府年度財政預算案所預估的8.5%及前年同期的6.1%,且低於NSO及印度央行RBI先前已下修預估的5%,係繼2008-09年度的3.1%後,創11年以來新低。 另依印度企業顧問公司Centre for Monitoring Indian Economy(CMIE)最新數據顯示,印度5月失業率為23.48%,略低於4月的23.52%,未見任何改善。針對印度GDP成長率衰退及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印度專家分析,主因在於全球各國受Covid-19疫情影響,使國際需求不振,加上印度自本年3月25日起實施全國性封城停工之防疫措施,造成國內消費及投資大幅下滑。此外,印度商工部數據顯示,受封城停工措施所影響,國內8,000萬家企業在4月的產出大幅減少38.1%。 印度專家續指出,若以供應面的淨產值(Gross Value Added, GVA)來看,印度2019-20財政年度的整體GVA成長率為3.9%,低於前一年的6%,各產業在該年度第4季之GVA表現如下: 1.製造業自前一年同期的2%下跌至1.4%; 2.農業自1.6%則成長至5.9%; 3.營造業自6%下跌至2.2%; 5.水、電、瓦斯等公共事業自5.5%下跌至4.5%; 6.旅宿、運輸、傳播等服務業自6.9%大幅下跌至2.6%; 7.金融、不動產等服務業等自8.7%大幅下跌至2.4%; 8.公共行政、國防及其他服務業自11.6%下跌至10.1% 印度專家認為,印度2020-21財政年度GDP成長率仍將持續受Covid-19疫情影響疲弱不振,建議政府應加強財政收支管理及追蹤以釐清經濟問題所在,據以研擬因應政策,並建議政府適度控制商品價格及進口需求(通貨膨脹),並以財政支出作為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

A:印度貿易智庫外貿學院(IIFT)及國際貿易關係研究協會 (ICRIER)於本(5)月28日在印度財經媒體Financial Express建議政府在「後Covid-19時期」,應同步整合貿易及吸引外人投資政策以振興經濟成長,其內容如次: 各國針對Covid-19實施的防疫措施造成全球經濟成長嚴重遲緩,經濟受衝擊的程度更甚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調降印度本(2020)年經濟成長預測至1.9%,創1991年印度經濟自由化以來之新低。印度政府目前逐漸放寬防疫封城停工措施並聚焦如何使經濟復甦,以投資優惠例如免稅、持股比例等吸引外人投資,又以關稅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利益,以推動「在印度製造政策(Make in India)」,使許多跨國企業將印度視為替代中國大陸的投資轉移之優先布局進駐地。 印度在近年為吸引外資,已進行許多經濟改革,除陸續開放許多產業供外人投資並放寬部分產業的外資比例上限外,亦包括放寬外匯管制規定、調降企業所得稅率、增加對基礎建設的投資等。為刺激國內製造業發展並使印度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政府於2014年推出「在印度製造政策」,盼能藉此促進投資及創新、保障智慧財產、打造領先全球的製造業基礎設施。惟在疫情改變全球化發展下,印度政府需有正確的吸引投資政策才有助吸引跨國企業自中國大陸移轉至印度,並提出下列建議政府放棄保護性措施,並使貿易及投資政策同步整合: 1.印度盼國內產業自由化及吸引國內外投資,又盼藉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產業。實際上,跨國企業在印度投資製造的初期階段並無法完全在地製造,需進口中間財及零組件,政府的貿易保護措施使跨國企業布局受阻。 2.印度政府應認為FDI係以投資帶動貿易方式之一,依統計顯示,全球貿易約有30%來自跨國企業的內部貿易,其餘約有60%則是跨國際企業對其他企業出口或非跨國企業之間的貿易,隨著全球價值鏈的出現及跨國企業的擴張,企業內部貿易將持續增加。綜上,印度政府應同步整合貿易及投資政策,以符合跨國企業布局所需。 3.印度貿易及投資相關政策及法規過於繁複有待整合,該等政策及法規係符合利益或壓力團體訴求補助弱勢產業。政府若想成功吸引外資,首要之務便是建立及強化貿易及投資政策整合之機制,進行法規調整及鬆綁。 此外,智庫貿易專家認為,印度政府在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不應侷限於提出促進出口的工具,應併同進出口雙向之貿易及吸引FDI的相關議題。貿易及投資係一體兩面,其政策整合度愈高,則吸引FDI成效更大。在此Covid-19疫情可能使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以及跨國企業為降低風險,尋求中國大陸以外生產據點,印度政府應釐清問題所在,並做好招商引資的準備。

A: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受各國針對Covid-19實施的防疫封鎖措施影響,包括印度在內的G20國家在本(2020)年第1季的整體貨品出口金額僅3兆4,510億美元,較去(2019)年第4季衰退4.3%,整體進口則為3兆4,862億美元,跌幅為3.9%,皆係2017年第2季以來最差表現,預估本年第2季跌幅更甚。 上述數據亦顯示,本年第1季中國大陸的進、出口分別有7%及9.3%的跌幅,美國則有2.8%及1.95%,另俄羅斯及沙烏地阿拉伯等石油出口國受國際油價崩跌影響,兩國出口分別有9.9%及10.2%的跌幅。至於印度,本年第1季出口僅737億美元,較去年第4季減少9.2%,進口1,127億美元,跌幅為2.3%。 另依印度統計數據,印度本年4月出口持續衰退,金額僅103.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高達60.28%,進口額為171.2億美元,跌幅58.65%,貿易赤字則自去年同期的153.3億美元降為67.6億美元,居全球主要貿易國家最大之跌幅。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認為印度5月出口表現應漸恢復,預期跌幅在30%至35%之間,並盼6月出口跌幅縮減至約10%。Goyal部長指出,印度需由振興製造業、多元化出口品項及開發新市場,進行出口拓銷以振興經濟,建議印度產業、企業家及新創企業更進一步了解新市場之商機,進行市場拓銷。 Goyal部長續指出,商工部評估印度企業在汽車零組件、家具、空調、機上盒、活性藥物成分(API)等製藥、有機產品、農牧產品、農業化學品、紡織、玩具及鋰離子電池等為具發展潛力,並有助印度多元化出口品項之在地製造之產業;此外,在服務業方面,商工部委由印度全國軟體暨服務業協會(NASSCOM)研擬創造5,000億美元出口金額之資訊科技服務業發展的5年計畫,將有助於擴大ICT服務業之出口貿易。

A:印度新冠病毒疫情嚴峻,擴大隔離衣、頭罩、手套及面罩等PPE之需求,以紡織產業為主的北部Punjab州的許多紡織業者增設PPE之生產線。產量大幅增加,案經州政府協助取得國內其他州之訂單,仍面臨庫存之壓力。Punjab紡織業者盼中央政府准予恢復PPE之出口。 在Punjab州政府商工部門協助下,目前該州計有61家生產PPE的紡織業者獲得South India Textile Research Association (SITRA)及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 (DRDO)等產品認證實驗室檢驗合格,符合印度標準規範,此等廠商主要位於該州Ludhiana市,共可日產20萬件PPE及10萬公尺PPE所需布及原物料,其中13家業者之前曾獲州政府協助,自位於印度南部Kerala州Thiruvananthapuram市的醫療產品製造商HLL Lifecare Limited取得21.6億盧比(約3,000萬美元)的訂單,並自Andhra Pradesh、Arunachal Pradesh、Sikkim及Odisha等州取得訂單。 自疫情爆發以來,Punjab州的中小及微型企業已承受總計約416.9億盧比的損失,因此州政府向中央政府建議,准予該州生產的PPE外銷至其他國家,係振興該州經濟及產業的有效做法之一。該州工業總會(CII Punjab)會長Rahul Ahuja表示,值此疫情影響產業發展之際,外銷PPE具有可觀的商機,中央政府應准予開放出口。惟PPE攸關防疫前線人員的安全,如何確保出口品質對業者仍具挑戰性。 此外,Punjab州係印度紡織產業重鎮之一,棉紡紗產量占印度整體生產的14%且產量穩定成長,該州的混紡紗產量為印度前4大,Ludhiana市則為北印度最大的紡織產業聚落所在地。紡織產業占該州整體工業產出的19%,並占該州整體出口的40%,主要出口市場包括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孟加拉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

A: 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及教育部第二部長英蘭妮本(2020)年6月1日透過視訊見證「基礎建設發展課程(Growing Infrastructure Programme)」簽約儀式時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因素,但隨著新加坡經濟逐步重啟,基礎建設項目可重振商業活動和製造就業機會。亞洲區域國家亦應利用此時推動永續發展,發展創新的基礎建設項目,以因應眼前需求和未來趨勢。 上述課程是由亞洲基礎建設辦公室、新加坡管理大學和世界銀行合作推出,主要為區域中高層政府官員培養基礎建設發展的能力。預計於本年第4季開始授課,第一輪課程將著重於潔淨能源,將協助學員瞭解永續和穩健基礎建設發展的各項方案。透過課程,官員可學習如何利用基礎建設項目進一步吸引國際投資及融資方案,另亦能提供平臺,供區域各國分享專長和經驗。 新加坡管理大學將負責所有課程,首門課程將先透過網路授課,等到區域旅遊限制放寬後,才在新加坡上課,課程包括實地考察以及與新加坡政府、民間和業界領袖交流。預計課程推出前3年可培訓180至240名區域官員。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0)年6月2日報導,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以來,新加坡私人醫院雖亦負起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重任,但由於流失不少國內外慢性病患者,收入減少超過2成,較小型私人專科診所,更是大跌7成。 隨著部分非緊急醫療服務將於本年6月2日起恢復,大型私人醫院業者認為,新加坡國內患者將陸續回流,有望彌補外國病患客源流失的缺口,但小型診所業者預計,即使疫情持續好轉,須一兩年才可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因此短期業務前景並不樂觀。 受疫情影響,近來新加坡私人醫院和專科診所都暫停非緊急醫療服務,專程赴新加坡求醫的外國病患,是私人醫療業者的一大客戶來源,占總收入的2至3成。相關業者指出,新加坡禁止外國旅客入境後,外國病患收入幾乎歸零。 雖新加坡政府在疫情期間鼓勵業者提供遠端醫療服務,但受訪者認為,遠端醫療仍有局限,因此寧可犧牲部分非緊急醫療的客源,也不願在無把握的情況下提供相關服務。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