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依據巴西國家地理暨統計局(IBGE)統計,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4月巴西工業生產與前1個月相比下降18.8%。是2002年開始以來最差紀錄,而3月已經比2月下降9%。
A:中國TCL科技集團宣布已掌控巴西Semp TCL(Semp Amazonas於2016年成立的子公司),TCL持股從40%增加到80%,並購買Semp TCL在瑪瑙斯的工廠,及取得品牌使用權。巴西Semp Amazonas集團大股東Hennel家族仍持有Semp TCL其餘20%股份。此併購案需於2020年7月獲得巴西經濟防衛管理委員會(Cade)批准。
A:中國TCL科技集團宣布已掌控巴西Semp TCL(Semp Amazonas於2016年成立的子公司),TCL持股從40%增加到80%,並購買Semp TCL在瑪瑙斯的工廠,及取得品牌使用權。巴西Semp Amazonas集團大股東Hennel家族仍持有Semp TCL其餘20%股份。此併購案需於2020年7月獲得巴西經濟防衛管理委員會(Cade)批准。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6)月3日報導稱,日本樂天公司頃發表將在下一代行動網路聯盟「5G」領域與NEC合作擴展業務範圍,除開發使用雲端技術控制低成本之基地台用無線天線外,亦將著手開發可控制網路通信速度之交換設備技術,目標設定將構建系統銷售給至海外的通訊公司。 日本樂天公司本(2020)年4月正式跨足移動通訊事業,領先全球在通訊網路系統上全面採用「虛擬化」技術。樂天利用雲端技術壓低初期投資成本,接下來也計畫在5G事業上如法炮製。樂天及NEC兩家公司將運用數據中心交換設備進行技術開發,據悉此技術可經由控制來達成用戶所要求之通訊速度、減少速度緩慢發生等使用形態,規劃於明(2021)年導入市場。 迄今樂天與NEC在基地台用無線天線的共同開發及運用領域攜手合作,本次合作相當受到國外的通訊公司與國外政府矚目,樂天公司會長兼社長三木谷浩史先生於線上記者會表示,「2家日本企業挑戰國際通訊業界,且有能力提供消費者優質的交流平台」。
A:紐西蘭於2008年建立溫室氣體交易機制(Emissions Trading Scheme),為全球既有28個 交易機制之一,此項機制係依據京都公約建立,可與京都公約排放單位通用,但目前僅 作為國內之間交換。 紐國現有制度提供排放者免費之排放額度,且未建立排放單位拍賣機制,碳排放未被納 入生產成本,被批評無法有效降低碳排放。改革方案於6月2日提交國會二讀,朝向建立 拍賣規則,引進價格機制。 紐西蘭參加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為2030年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30%;另紐國於2019年通 過零碳法案(Zero Carbon Act),目標2050年達到淨碳排放為零(net zero emission), 動物排放之甲烷則減少24%至47%。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6)月3日報導稱,日本企業正摸索以新冠肺炎疫情風險為前提之經營新型態,該新聞社於日本政府宣布解除「緊急事態宣言」後進行「百名社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國內設有工廠的企業中,計有七成回答「要重新調整供應鏈」;並有九成企業將繼續實施遠距離辦公。另外,對於公司産品及服務的市場復甦期間,多數企業預測回答「將需要花費1年以上時間」。 上述問卷調查係以日本國內主要企業的社長(含會長等)為對象,在本(2020)年5月25~28日實施,回收132家企業的回答,雖「緊急事態宣言」已解除,但新冠疫情擴散並未結束,企業活動依舊受到限制,爰企業經營方式的調整將不可避免。 新冠疫情亦為日本企業推動數位科技提供契機,對於今後的數位化投資,63.6%的企業回答「會增加」;關於投資對象,87.0%的企業回答「遠程辦公設備和器材」,63.6%的企業回答「加強網路安全」(多選)。回答「文件和印章等公司內部手續的電子化」的企業也高達61.0%,日本固有的慣行辦公方式可能會有改變。 關於未來前景,大多數企業經營者擔憂經濟恐將長期低迷不振。在日本緊急事態宣言下,民眾生活方式及經濟活動在長期內逐漸產生變化,很多企業經營者擔心緊急宣言解除後「顧客流失」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A: 依據日刊水產經濟新聞本(2020)年6月4日報導。 依日本財務省通關統計,2020年4月鮪類進口情形,生鮮.冷藏類583噸(較2019年同月減45%)計7億5,600萬日圓(減51%);冷凍類2萬1,262噸(減3%)計224億4,600日圓(減22%);加工品類4,223噸(增4%)計24億7,000萬日圓(減3%)。 4月冷凍大目鮪6,166噸(增22%),其中台灣3,500噸(增29%)、CIF單價每公斤592日圓(減26%)。數量稍有增加,但因武漢肺炎影響,需求量減少之外,超低溫冷凍庫空間不足且仍有船隻等待卸魚入庫,造成市場行情持續下跌,因此單價較上個月下跌8%至每公斤約600日圓的水準。受惠於去年夏季後漁期之印度洋豐漁,塞昔爾3月尚有1,171噸的實績,但4月減少為360噸;反之,萬那杜急速增加為1,156噸(增44%),其單月超過1千噸實績為前年6月1,053噸以來的記錄,應是停業漁船重啟所致,但其單價下跌為612日圓(減25%)。 冷凍黃鰭鮪由於去年後半漁期印度洋豐漁之持續入貨,數量為4,147噸(減14%),但赤身市場行情持續疲弱,平均單價每公斤為400日圓(減22%),最近可能單價會跌落至400日圓以下。 冷凍黑鮪魚片(F)6,286噸,較3月1,898噸大幅成長,是近5年來大量搬入的特例情形,也是繼前年同月7,357噸的次高記錄。馬爾他、土爾其等地中海周邊國家的養殖品之加工及船班有重疉情形,其單價為2,165日圓(減11%)。 紐西蘭產生鮮南方黑鮪83噸(增1%),進口情形及商材品質良好,由3月的54噸增加5成左右,單價每公斤1,480日圓(減19%),是量販店接受的價格帶,頗受好評。 生鮮黑鮪之養殖國墨西哥受到日本國內緊急事態宣言影響,減少為92噸(減70%),韓國圍網產黑鮪4月為79噸,較3月減少7成,單價提高54%為677日圓。 生鮮大目鮪為119噸(減47%),除印尼外,來自其他國入貨幾乎停止,但因停業影響單價維持在1,160日圓(增1%)。
A: 依據日本港新聞本(2020)年6月2日報導辦理。 日本水產廳於5月29日公布監測速報,認為2019年出生之太平洋黑鮪加入量高於2011-18年的平均水準。2016年以後加入量維持在高水準。 該速報利用去年11月至今年2月西九洲曳繩釣漁獲效率資料(CPUE)分析2019年出生群的加入動向,該年出生的CPUE為2011-18年平均的122%,CPUE自2016年以後,連續4年超過100%。 該監測速報為該廳依北太平洋鮪類及似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建議,與水產研究.教育機構合作,加強對太平洋黑鮪加入量進行監測。
A:依據電子情報技術産業協會(JEITA)公布資料,4月日本國內超薄電視機等數位家電的銷售額為820億日圓,較去年同期減少14.9%,自去年10月消費稅提高至10%以來連續7個月衰退。其中,超薄電視機等影像機器之銷售額為377億日圓,減少10.3%。衛星導航等汽車相關機器之銷售額為390億美元,減少16.2%。喇叭等音響設備之銷售額為52億日圓,減少32.3%。另,日本電機工業會公布4月冰箱等白色家電的銷售額為1,713億日圓,較去年同期衰退4.6%,其中冷氣機大幅減少14.3%,減幅最大。
A:4月日本TOYOTA等8家汽車大廠因武漢肺炎影響,導致需求減少、零組件短缺及停工,全球產量僅有91.62萬輛,較2019年同期衰退60%。其中日本國內產量為41.25萬輛,衰退46%,中國大陸產量為44.66萬輛,成長11%。TOTOTA產量為37萬9,093輛,減少50.8%,國外產量為16萬1,039輛,減少66.2%,北美及中南美工廠產量均掛零。另,HONDA、日產及SUBARU的美國工廠產量亦為零。
A:依據Risona總合研究所公布資料,2020年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預估訪日觀光客減少將造成2兆3.642億日圓經濟損失。其中關東地區(1都6縣)損失8,783億日圓、關西地區(2府4縣)損失7,097億日圓。主要影響產業為百貨公司與藥妝店(8,532億日圓)、旅宿業(6,799億日圓)及飲食業(4,988億日圓)。
A: 依據讀賣新聞本(109)年6月3日新聞,日商IT業者「Internet Initiative Japan(IIJ)」關聯企業「DeCurret」、三菱UFJ銀行、三井住友銀行及瑞穗銀行等日本3大銀行及JR東日本、通訊及物流領域等約10家大型企業將自本(6)月起至9月止每月舉辦兩次研討會,並擬邀日本央行、財務省及金融廳等相關部會參加,討論有關日本央行導入數位貨幣待決課題及解決方案,預定本年秋季將討論內容彙整報告,籲請日本銀行及政府完備相關法律及制度。日本民間企業盼政府盡早引進CBDC,同時主導未來數位貨幣服務及系統應用的方向。 美國臉書(Facebook)於2019年公布發行密碼貨幣Libra之消息促使日本央行開始評估發行CBDC之可行性,鑒於臉書在全球擁有許多會員,其所發行的數位貨幣若廣為使用,將降低美元及日圓等各國貨幣的存在感,恐影響各國央行實施金融政策之效果。因擔憂臉書發行密碼貨幣Libra威脅自國法定貨幣地位及金融主權,中國大陸加速推行央行數位貨幣(CBDC)並於本年5月限定區域進行測試,瑞典及新加坡也為引進CBDC進行準備,日本官民亦呼籲日本及早因應並發行數位貨幣。 日本央行於本年1月與歐洲央行(ECB)及英國央行等設立研究團隊,研調數位貨幣。另日本多家業者已推行獨自電子貨幣,包括JR東日本「Suica」、日本軟銀Softbank系列的「PayPal」及瑞穗銀行「J-Coin Pay」等,導致店家無法因應不同業者間的結帳方式,消費者亦無法用不同電子貨幣進行匯款。日本央行若發行CBDC將有利結帳及匯款手續費調降,但恐招致金融系統不穩及侵害個人隱私。此外,CBDC發行後,銀行將存款減少而無能力貸款,投資因此停滯,進而妨礙經濟成長。
A:根據馬來西亞就業坊JobStreet機構於本(2020)年5月13日至16日針對5,152名求職者展開的抽樣調查顯示,約20%受訪者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失去工作,約35%受訪者面對減薪逾30%的困境;大部分被裁退的員工主要來自旅遊業、酒店/餐飲、大眾運輸、教育和零售業,任期較短,且以低工資階層及中小企業的兼職員工居多。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生產力機構(MPC)頃發布之調查也顯示,逾70%馬國中小企業稱受該疫情衝擊,導致難以持續營運,倘「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control order,實施期自5月4日至6月9日止)再延長,恐陷入零收入窘境,並將掀起企業倒閉,進一步提高失業率及債務累積等問題,最終將導致馬國生產率下降。 先前自本年3月18日至5月3日實施的「全國行動管制令」(Movement-control order),由於貨物與人員流動受到管制,逾50%受訪馬國企業的生產力水準降低25%至100%。約50%的受訪企業接受居家作業模式,估計在疫情結束後,企業需時6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運作。 該機構已落實多項措施以加速經濟復甦,並協助企業重建業務,包括透過網路研討會與網上培訓、業務虛擬諮詢服務以及法規審查等,以減輕企業重建時的負擔。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就業坊JobStreet.com 機構頃發布本(2020)年5月份工作調查報告(The Job Report)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衝擊上班族,造成網上求職人數飆升。 該報告指出,目前馬國出現高求職率,本年3月透過谷歌的職業搜尋高達7,400萬個,較該疫情爆發前増加13%,亦較上(2019)年同期成長16%;其中包括軟體工程師等軟體技術相關工作的求職搜尋増幅高達250%;資訊科技領域的求職搜尋増加40%,這些職位包括硬體技術人員、網路工程、IT經理等;而製造業相關的職位也受青睞,成長40%,熱搜的職位包括生產經理、品質管制經理、機械工程師等。 該就業坊稱,大幅増加的職業需求,讓在JobStreet.com尋找人才的企業從中受惠。JobStreet.com 五大職業需求最高的領域分別為資通訊科技、餐飲業、科技、政府以及健康安全領域;其中資通訊科技領域本年3月份每個徵聘廣告的應徵者較上年同期増加129%、餐飲業(増加112%)、科技(増加65%)、政府領域(増加51%)以及健康安全領域(増加43%)。 該報告另稱,本年前3個月,共有8,600萬人瀏覽JobStreet網頁,逾460萬馬國上班族透過相關平臺尋找工作。 該報告同時分析指出,在該疫情期間,馬國就業市場出現四個新趨勢:(一)企業社會責任(CSR)、(二)資訊科技、(三)餐飲業及(四)消費產品領域。現在馬國上班族在求職時,更關注公司有否承擔企業社會責任;76%的求職者認為,這比公司規定和市場地位更重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就業坊JobStreet.com 機構頃發布本(2020)年5月份工作調查報告(The Job Report)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衝擊上班族,造成網上求職人數飆升。 該報告指出,目前馬國出現高求職率,本年3月透過谷歌的職業搜尋高達7,400萬個,較該疫情爆發前増加13%,亦較上(2019)年同期成長16%;其中包括軟體工程師等軟體技術相關工作的求職搜尋増幅高達250%;資訊科技領域的求職搜尋増加40%,這些職位包括硬體技術人員、網路工程、IT經理等;而製造業相關的職位也受青睞,成長40%,熱搜的職位包括生產經理、品質管制經理、機械工程師等。 該就業坊稱,大幅増加的職業需求,讓在JobStreet.com尋找人才的企業從中受惠。JobStreet.com 五大職業需求最高的領域分別為資通訊科技、餐飲業、科技、政府以及健康安全領域;其中資通訊科技領域本年3月份每個徵聘廣告的應徵者較上年同期増加129%、餐飲業(増加112%)、科技(増加65%)、政府領域(増加51%)以及健康安全領域(増加43%)。 該報告另稱,本年前3個月,共有8,600萬人瀏覽JobStreet網頁,逾460萬馬國上班族透過相關平臺尋找工作。 該報告同時分析指出,在該疫情期間,馬國就業市場出現四個新趨勢:(一)企業社會責任(CSR)、(二)資訊科技、(三)餐飲業及(四)消費產品領域。現在馬國上班族在求職時,更關注公司有否承擔企業社會責任;76%的求職者認為,這比公司規定和市場地位更重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部長三蘇安華(Shamsul Anuar)指出,根據馬國礦物與地球科學部(JMG)的一項研究顯示,馬國礦產資源估計總值可達4.1兆馬幣(約合9,479億美元)。 馬國礦產資源來自三種主要的礦物類別,包括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及煤炭。根據JMG的統計數據顯示,上(2019)年馬國礦產產值達63.2億馬幣,較前(2018)年成長6.4%。 目前馬國擁有155座礦山及397個活躍採石場。採礦與採石業(未含蓋石油與天然氣)產值為90.4億馬幣,占馬國國內生產毛額之0.7%。該產業創造約1萬5,275個就業機會,其中83.57%(1萬2,766個就業機會)為當地居民。 根據已進行的研究顯示,馬國仍有許多礦產資源尚未被商業開發,其中包括西海岸從玻璃市至柔佛州麻坡(Muar)的錫礦區。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部長三蘇安華(Shamsul Anuar)指出,根據馬國礦物與地球科學部(JMG)的一項研究顯示,馬國礦產資源估計總值可達4.1兆馬幣(約合9,479億美元)。 馬國礦產資源來自三種主要的礦物類別,包括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及煤炭。根據JMG的統計數據顯示,上(2019)年馬國礦產產值達63.2億馬幣,較前(2018)年成長6.4%。 目前馬國擁有155座礦山及397個活躍採石場。採礦與採石業(未含蓋石油與天然氣)產值為90.4億馬幣,占馬國國內生產毛額之0.7%。該產業創造約1萬5,275個就業機會,其中83.57%(1萬2,766個就業機會)為當地居民。 根據已進行的研究顯示,馬國仍有許多礦產資源尚未被商業開發,其中包括西海岸從玻璃市至柔佛州麻坡(Muar)的錫礦區。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發布之2020年第1季資料顯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最初於2019年12月起源自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3月11日於宣佈該病毒在全球大流行。該病毒截至本年5月28日止,已擴散至187個國家與地區,逾570萬人受到感染,全球記錄有近35萬5,000人死亡。該病毒在全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人類,馬來西亞也無法倖免。 馬來西亞政府已採取嚴厲措施,以遏制該病毒之蔓延,同時推出振興經濟配套與其他措施以抑制該病毒對經濟之衝擊與破壞。馬來西亞於本年3月18日起,分四個階段實施,歷時47天的「全國行動管制令」(Movement-control order,簡稱MCO),該期間禁止一切社交活動、關閉所有學校與宗教場所、限制公民出國及外國籍旅客入境,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蔓延。馬國政府另於5月4日至6月9日實施「有條件放寬全國行動管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control order,簡稱CMCO),該期間准許大多數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有條件地恢復運作,惟須遵守標準作業程序,繼續限制公民出國及外國籍旅客入境,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蔓延。 馬來西亞本年第一季GDP成長率為0.7%,創2009年第三季以來新低紀錄,主因封鎖部份經濟活動以遏制該病毒之蔓延。倘未有該病毒,馬來西亞的全年經濟預計將可成長3.9%至4.2%。總體而言,估計馬國本年第一季GDP損失228億馬幣(約合52.8億美元)。 馬來西亞擁有1,580萬勞動力,勞動參與率為68.8%,失業率為3.5%(54萬6,600)。由於該病毒肆虐,加上馬國實施行動管制措施,導致失業率急劇上升至3.9%。270萬自僱人士也面臨失業風險。 在經歷四個季度負成長後,馬來西亞本年第一季貿易總額為4,403.78億馬幣(約合1.020.57億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成長1.2%;其中出口總額(2,386.85億馬幣)成長1.1%,進口總額(2,016.93億馬幣)亦成長1.3%。 馬來西亞本年第一季與前10大貿易夥伴進出口增減情況分析如下:中國大陸(進口下跌2.8%,出口下跌1.3%)、新加坡(進口下跌8.3%,出口成長9.7%)、美國(進口成長12.8%,出口成長9.5%)、歐盟(進口下跌12.8%,出口下跌9.7%)、日本(進口成長4%,出口成長0.4%)、臺灣(進口下跌1.6%,出口成長5.4%)、韓國(進口成長18.2%,出口成長19%)、泰國(進口下跌24.4%,出口下跌24.2%)、印尼(進口成長10.4%,出口成長47%)及香港(進口下跌13.1%,出口下跌9.8%)。 馬來西亞本年第一季與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前10大產品進出口增減情況分析如下:電子與電機產品(進口成長1,261.2%,出口下跌1,714.7%)、精煉石油產品(進口成長382%,出口成長479%)、液化天然氣(進口持平,出口下跌627%)、棕油產品(進口成長97.1%,出口成長142.7%)、鋼鐵筋、棒等產品(進口下跌108.2%,出口成長517.3%)、加熱與冷卻設備及配件(進口成長151.2%,出口下跌3.4%)、服裝與服飾配件(進口下跌93.9%,出口成長13.5%)、航太設備與配件(進口下跌37.1%,出口下跌29.5%)、天然膠(進口成長0.1%,出口成長36.7%)及木材與木材產品(進口成長145.5%,出口成長414.6%)。 封鎖活動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並且存在全球經濟成長預測的不確定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本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值為3%,先進經濟體為-6.1%。美國與歐元區經濟將急劇下滑,預期中國大陸本年經濟成長將放緩至1.2%。馬來西亞方面,預計其經濟將下跌1.7%。 2020年第1季部份國家經濟成長表現 台灣 1.6%(無封鎖) 中國大陸 -6.8%(自本年1月23日至4月8日封鎖) 韓國 1.3%(高規格標準作業程序) 印尼 3.0%(封鎖部份省份) 美國 0.2%(封鎖部份州) 新加坡 -0.7%(自本年4月7日至6月1日封鎖) 歐盟 -2.6%(部份封鎖) 馬來西亞 0.7%(自本年3月18日至6月9日封鎖) 菲律賓 -0.2%(自本年6月1日封鎖) 英國 -1.6%(自本年3月23日至6月15日封鎖) 馬國2020年第1季經濟成長0.7%,主要由內需成長3.7%(2019年第4季為4.8%)支撐;其中私人消費成長6.7%,較上年第4季成長8.1%遜色;民間投資負成長2.3%,較上年第4季成長4.3%為劣。公共支出成長5%,較上年第4季成長1.3%為優;公共投資下跌11.3%(上年第4季下跌8%)。受外部需求放緩影響,馬國貨品與服務出口下跌37%(上年第4季下跌12.4%),進口萎縮2.5%(上年第4季萎縮2.4%)。 以部門別而言,2020年第1季服務業成長3.1%,成為馬國經濟成長火車頭,較上年第4季成長6.2%遜色,主要由資通訊(成長6.7%)、金融與保險(成長4.9%)及批發與零售(成長2.1%)等領域帶動;製造業僅成長1.5%(上年第4季成長3%),創2013年第3季(成長0.6%)以來新低,主要由石油、化學、橡塑膠產品(成長3.9%)、電子與電機業(成長2.2%)及木材產品、傢俱、造紙及印刷(成長1.3%)帶動;棕油產量減少22%,林木業活動則繼續下跌,故農業下跌8.7%(上年第4季為負成長5.7%);營建業本年第1季負成長7.9%,較上年第4季成長1%遜色,主因住宅房產(下跌8.1%)及土木工程(下跌5.1%)均下跌;礦業因天然氣與原油產量減少,致本年第1季持續下跌2%(上年第4季下跌3.4%)。 2019年馬國匯出匯款的成長速度達到創紀錄的312億馬幣較前(2018)年的292億馬幣,成長6.85%,主因外勞人數高達290萬人以上。本年第一季馬來西亞的匯出匯款為74億馬幣,較上年第四季減少3.9%。 在全國行動管制措施期間,馬國企業更頻繁使用數位平台(電子商務)服務,估計未來經濟將會出現更多新的數位化與電子商務服務。馬國迫切需要新的商業模式和實現經濟多元化的方式,以推動工業4.0及數位化等技術。隨著新技術的採用,將創造優越的就業環境及更有利與可持續的勞動力市場。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發布之2020年第1季資料顯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最初於2019年12月起源自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漢市,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3月11日於宣佈該病毒在全球大流行。該病毒截至本年5月28日止,已擴散至187個國家與地區,逾570萬人受到感染,全球記錄有近35萬5,000人死亡。該病毒在全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人類,馬來西亞也無法倖免。 馬來西亞政府已採取嚴厲措施,以遏制該病毒之蔓延,同時推出振興經濟配套與其他措施以抑制該病毒對經濟之衝擊與破壞。馬來西亞於本年3月18日起,分四個階段實施,歷時47天的「全國行動管制令」(Movement-control order,簡稱MCO),該期間禁止一切社交活動、關閉所有學校與宗教場所、限制公民出國及外國籍旅客入境,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蔓延。馬國政府另於5月4日至6月9日實施「有條件放寬全國行動管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control order,簡稱CMCO),該期間准許大多數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有條件地恢復運作,惟須遵守標準作業程序,繼續限制公民出國及外國籍旅客入境,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蔓延。 馬來西亞本年第一季GDP成長率為0.7%,創2009年第三季以來新低紀錄,主因封鎖部份經濟活動以遏制該病毒之蔓延。倘未有該病毒,馬來西亞的全年經濟預計將可成長3.9%至4.2%。總體而言,估計馬國本年第一季GDP損失228億馬幣(約合52.8億美元)。 馬來西亞擁有1,580萬勞動力,勞動參與率為68.8%,失業率為3.5%(54萬6,600)。由於該病毒肆虐,加上馬國實施行動管制措施,導致失業率急劇上升至3.9%。270萬自僱人士也面臨失業風險。 在經歷四個季度負成長後,馬來西亞本年第一季貿易總額為4,403.78億馬幣(約合1.020.57億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成長1.2%;其中出口總額(2,386.85億馬幣)成長1.1%,進口總額(2,016.93億馬幣)亦成長1.3%。 馬來西亞本年第一季與前10大貿易夥伴進出口增減情況分析如下:中國大陸(進口下跌2.8%,出口下跌1.3%)、新加坡(進口下跌8.3%,出口成長9.7%)、美國(進口成長12.8%,出口成長9.5%)、歐盟(進口下跌12.8%,出口下跌9.7%)、日本(進口成長4%,出口成長0.4%)、臺灣(進口下跌1.6%,出口成長5.4%)、韓國(進口成長18.2%,出口成長19%)、泰國(進口下跌24.4%,出口下跌24.2%)、印尼(進口成長10.4%,出口成長47%)及香港(進口下跌13.1%,出口下跌9.8%)。 馬來西亞本年第一季與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前10大產品進出口增減情況分析如下:電子與電機產品(進口成長1,261.2%,出口下跌1,714.7%)、精煉石油產品(進口成長382%,出口成長479%)、液化天然氣(進口持平,出口下跌627%)、棕油產品(進口成長97.1%,出口成長142.7%)、鋼鐵筋、棒等產品(進口下跌108.2%,出口成長517.3%)、加熱與冷卻設備及配件(進口成長151.2%,出口下跌3.4%)、服裝與服飾配件(進口下跌93.9%,出口成長13.5%)、航太設備與配件(進口下跌37.1%,出口下跌29.5%)、天然膠(進口成長0.1%,出口成長36.7%)及木材與木材產品(進口成長145.5%,出口成長414.6%)。 封鎖活動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並且存在全球經濟成長預測的不確定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本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值為3%,先進經濟體為-6.1%。美國與歐元區經濟將急劇下滑,預期中國大陸本年經濟成長將放緩至1.2%。馬來西亞方面,預計其經濟將下跌1.7%。 2020年第1季部份國家經濟成長表現 台灣 1.6%(無封鎖) 中國大陸 -6.8%(自本年1月23日至4月8日封鎖) 韓國 1.3%(高規格標準作業程序) 印尼 3.0%(封鎖部份省份) 美國 0.2%(封鎖部份州) 新加坡 -0.7%(自本年4月7日至6月1日封鎖) 歐盟 -2.6%(部份封鎖) 馬來西亞 0.7%(自本年3月18日至6月9日封鎖) 菲律賓 -0.2%(自本年6月1日封鎖) 英國 -1.6%(自本年3月23日至6月15日封鎖) 馬國2020年第1季經濟成長0.7%,主要由內需成長3.7%(2019年第4季為4.8%)支撐;其中私人消費成長6.7%,較上年第4季成長8.1%遜色;民間投資負成長2.3%,較上年第4季成長4.3%為劣。公共支出成長5%,較上年第4季成長1.3%為優;公共投資下跌11.3%(上年第4季下跌8%)。受外部需求放緩影響,馬國貨品與服務出口下跌37%(上年第4季下跌12.4%),進口萎縮2.5%(上年第4季萎縮2.4%)。 以部門別而言,2020年第1季服務業成長3.1%,成為馬國經濟成長火車頭,較上年第4季成長6.2%遜色,主要由資通訊(成長6.7%)、金融與保險(成長4.9%)及批發與零售(成長2.1%)等領域帶動;製造業僅成長1.5%(上年第4季成長3%),創2013年第3季(成長0.6%)以來新低,主要由石油、化學、橡塑膠產品(成長3.9%)、電子與電機業(成長2.2%)及木材產品、傢俱、造紙及印刷(成長1.3%)帶動;棕油產量減少22%,林木業活動則繼續下跌,故農業下跌8.7%(上年第4季為負成長5.7%);營建業本年第1季負成長7.9%,較上年第4季成長1%遜色,主因住宅房產(下跌8.1%)及土木工程(下跌5.1%)均下跌;礦業因天然氣與原油產量減少,致本年第1季持續下跌2%(上年第4季下跌3.4%)。 2019年馬國匯出匯款的成長速度達到創紀錄的312億馬幣較前(2018)年的292億馬幣,成長6.85%,主因外勞人數高達290萬人以上。本年第一季馬來西亞的匯出匯款為74億馬幣,較上年第四季減少3.9%。 在全國行動管制措施期間,馬國企業更頻繁使用數位平台(電子商務)服務,估計未來經濟將會出現更多新的數位化與電子商務服務。馬國迫切需要新的商業模式和實現經濟多元化的方式,以推動工業4.0及數位化等技術。隨著新技術的採用,將創造優越的就業環境及更有利與可持續的勞動力市場。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0)年6月4日報導,麥肯錫(McKinsey)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過去10年,亞洲企業對全球經濟利潤占比下跌超過一半,從2005年至2007年取得1,500億美元利潤,轉為2015年至2017年蒙受2,060億美元虧損,其中新加坡企業蒙受60億美元虧損。相較之下,北美企業在2015年至2017年間取得2,450億美元利潤,歐洲企業則蒙受230億美元虧損。 上述報告指出,新加坡各類企業中,國內服務虧損70億美元,資本商品(capital goods)和消費者產品與服務也分別虧損10億美元,但提供金融服務和知識密集的企業,則分別取得10億美元和20億美元利潤。 在全球營收最高5,000家(G5000)企業中,新加坡僅有40家,與10年前相同。新加坡企業占全球表現最佳和最差五分之一者分別為12%和24%。新加坡消費品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國外市場,來自國外和國內分別為82%和18%。 在創新金融服務方面,新加坡近期推動數位銀行的執照申請程序和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規則。隨著金融科技業在支付、貸款和投資方面面臨挑戰,無疑將給現有銀行的利潤和市占額增加壓力。 報告建議,若更多企業改善表現及投資於創值領域,亞洲企業將有取得4,400億美元至6,200億美元經濟利潤的空間。亞洲企業平均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須從7.0%提高至9.1%,才能與北美企業的平均水準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