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依據本(109)年6月3日澳洲金融評論報(AFR)所載指出,澳洲已連續數季受乾旱影響致小麥產量大幅滑落,然受惠本季雨量充沛,Rabobank機構預估,冬季穀物種植面積達2,250萬公頃,較上(108)年增加26%,亦比過去5年平均種植面積高出12%,其中新南威爾斯州增加最多達95%,昆士蘭州亦增加44%,預計本年底小麥收成將可達2,600萬公噸。 二、澳洲農村地區經歷長期乾旱後可迅速復甦,掌握雨量帶來之契機,澳洲區域投資公司The Regional Investment Corporation,又稱Barnaby Bank)於本年4月核可高達1億5,000萬澳元之貸款,協助乾旱受災農戶及小型企業渡過難關。乾旱紓困貸款迄今已發放超過6億1,500萬澳元,目前該公司每月仍收到200件以上之貸款申請案。澳州政府提供每案最高200萬澳元,10年期2.11%之低利貸款,前2年免息及免還本金,第3至5年則僅需付息。 三、據澳洲氣象局(Bureau of Meteorology)預測,今年係自2016年以來降雨量最多之冬季,2016年穀物產出高達5,700萬噸。Rabobank指出,儘管本年東南亞需求減弱、全球供應量增加及中國加徵大麥關稅等,澳洲穀物出口仍增加70%。Rabobank並預估,澳洲本年小麥出口將增至1,750萬噸,增幅達110%,大麥450萬噸,增幅13%,及油菜籽200萬噸,增幅17%。

A:新聞來源:韓國朝鮮日報(2020年6月4日)   韓國國務總理丁世均於本(109)年6月3日召開臨時國會,會議中通過第3次追加預算案,本次追加編列之預算金額為35兆3,000億韓元(約新台幣8,668億元),創有史以來最高之追加金額紀錄,亦為1972年以後,48年來年度內首次追加3次預算。   據韓國媒體分析,韓國政府於新冠疫情爆發前編列之超級預算案,加上本年上半年3次追加之60兆韓元(約新台幣1兆4,730億元)預算,導致韓國之財政嚴重惡化,本年度國家債務將近840兆2,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0兆6,300億元),較去年增加99兆4,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兆4,400億元),平均每位國民本年度所需負擔之國家債務恐再增加188萬韓元(約新台幣4萬6,000元),本年國家債務占GDP之比重自去年之37.1%,增加至43.5%,預計於2028年韓國國家債務占GDP之比重可能增加至80%,恐將影響韓國之國家信用評等。   另由韓國企劃財政部編列之第3次追加預算推估,本年韓國政府之管理財政赤字達112兆2,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兆7,500億元),占GDP之比重為5.8%,將近EU建議基準之2倍,增加幅度及逆差金額占GDP之比重均為建國以來最高紀錄。據悉,韓國政府第3次追加預算之經費來源係自既訂之預算計畫中減少10兆1,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480億元),再加上各種基金之餘額1兆4,000億韓元(約新台幣343億元)所組成,不足之23兆8,000億韓元(約新台幣5,844億元)將發行國債籌資。   韓國政府第3次追加預算之計畫內容包括: 金融套案支援5兆韓元(約新台幣1,227億元),其中1兆9,000億韓元(約新台幣466億元)將支援微型商家及中小企業、3兆1,000億韓元(約新台幣761億元)將投入緊急支援主要產業及企業紓困。 擴大就業及社會安全網編列9兆4,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300億元),其中8兆9,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180億元)將用來擴大支援維持僱用等,加強僱用安全網,另5,000億韓元(約新台幣122億元)將用以支援低收入及弱勢族群及強化社會安全網。 提振景氣套案編列11兆3,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770億元),擬投入3兆7,000億韓元(約新台幣900億元)提振內需、出口及地方經濟,5兆1,000億韓元(約新台幣1,250億元)用於推動韓國版新政及2兆5,000億韓元(約新台幣613億元)投入推動K-防疫及因應災難。 另編列11兆4,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774億元)補足稅收短缺之金額。

A: 據日本總務省本(5/6)日上午公布的家計調查數據,本(2020)年4月全國家庭實際支出較上年同期下滑11.1%,創史上最大跌幅紀錄;主要係因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實施的「緊急事態宣言」措施,在全國民眾居家隔離及商業活動暫停的雙重影響下,導致4月全國家庭實際支出呈現大幅滑落。 日本家庭支出已連續7個月出現下滑的趨勢,2020年3月家庭支出減少6%,4月進一步出現大幅滑落11.1%,減幅雖低於市場專家預期的15.4%,惟係自2001年有該數據紀錄以來之最大跌幅。 對此,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對個人消費等經濟層面造成嚴峻衝擊,未來政府在阻絕疫情擴散感染的同時,亦有必要階段性地讓日常的經濟活動回歸正軌。為保障民眾生活穩定、維持就業機會及企業永續經營,政府已編列總額超過230兆日圓(約2.2兆美元)的緊急經濟振興方案,以舒緩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停滯」。

A:在新冠疫情爆發後,紐國以政府預算協助企業之措施包含: 1. 薪資補助計畫(迄今已發放110億紐元,涵蓋166萬人受雇員工); 2. 公司退稅計畫(共31億紐元); 3. 小型企業無息貸款計畫(已貸出10億紐元); 4. 企業融資保證; 5. 商用場所租金協助方案; 6. 企業援助基金(由地方商會提報)。   為了解此等措施成效,紐國政府對9萬家受助企業進行調查,其中89%受調業者表示,薪 資補助計畫使其公司得以繼續營運,但仍有6%表示將在未來幾個月間進行裁員;另有 62%受調業者表示,政府協助措施有助降低薪資以外之成本壓力。

A:來源: 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   日期: 2020/5/5   據澳洲聯邦汽車產業協會(Vehile Federal Chamber of Automative Industry,VFACT)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4月份全澳汽車銷售跌幅近48.5%,係自1991年VFACT記錄開始以來最嚴重的月度下滑。惟德國BMW(寶馬)4月份銷售總量僅下跌5.7%,躲過新車銷售最慘淡的4月份。另因各州邊界受疫情影響關閉,道路收費業者Transurban的交通業務量下滑50%,對全澳新車銷售影響甚巨。   澳洲聯邦政府汰換公務車,以新型BMW汽車6系GT取代原霍頓(Holden)Caprices車款,另維州與新州警署亦選用BMW汽車汰換舊車。BMW於4月在澳洲售出1703輛汽車,超過了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福斯(Volkswagen)汽車在澳的銷售總量1328輛,福斯汽車較去年同期銷售量則下跌62.1%。另根據澳洲統計局資料顯示,BMW銷售量已超過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計約550輛,現代汽車的銷售於今年4月則下降65.3%。BMW汽車銷量約為另一競爭品牌賓士汽車(Mercedes-Benz)的兩倍,4月份全澳賓士汽車銷售量為981輛,下滑幅度為54.4%,主要係因澳洲民眾收入下降,限制了可自由支配的費用支出。澳洲BMW集團執行長Vikram Pawah表示,在疫情期間,該公司已經成功轉換線上服務功能,如在家線上試駕,視訊諮詢服務以及其他線上服務措施來維持銷售。   VFACT仰賴澳洲儲備銀行(RBA)及澳洲統計局(ABS)依據VFACT之銷售統計資料作為衡量經與汽車產業興旺之指標之一。而澳洲汽車經銷商協會(The Australian Automotive Dealer Association)則 建議VFACT將展示車的銷售排除在總新車銷售量,以確保銷售數據之可靠性。法拉利(Ferrari)在4月份的新車銷售量亦下跌18.2%,該公司執行長Louis Camilleri表示,目前澳洲與美國為訂單取消最多的國家,惟法垃利車款生產線平均可延長到12個月以上,皆為高單價客製化商品,目前尚未有不正常訂單的取消狀況,經營尚可控管。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6)月5日報導稱,日本政府正討論的出入境限制放寬舉措,將針對商務往來目的人士,要求提交判斷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PCR檢測陰性證明及訪問計畫書;若能通過相關單位審查,則入境時可免除14天檢疫隔離的觀察。此外,日本政府亦擬藉由産業醫生等的診斷,允許無新冠肺炎症狀的申請出境者可接受PCR檢測。 日本政府預定將與新冠感染疫情和日本相同程度之國家進行協商,檢討確認相互放寬出入境條件,目前規劃在本(6)月與泰國、越南、澳洲及紐西蘭等四國啟動協商,若各方能達成協議,最早在本年夏季即可放寬邊境管制措施。 日本預定向泰國及越南等四國提出放寬管制的對象,主要係以商務目的往來之人士簽證為主,將包括參與經營管理的人員、技術人士及高端專業職務人員、企業內部輪調工作者、技能實習及特定技能之勞動者。 上述相關人員申請入境日本時,要在對象國先接受PCR檢測,並向日本的大使館等提交陰性證明及訪問行程計劃;若通過審查後,即發放前往日本所需的簽證。日本接待企業亦需要提交説明入境必要性及管理體制的文件,各行業由相應主管省廳審查,例如製造業由經濟産業省等審查。 為防堵新冠疫情擴大蔓延,日本政府已針對111個國家及地區向國民發出「不要前往」的警示建議。另外,與日本的經濟關係密切、人員往來較多的中國、美國及韓國等地區國家,日本政府將再觀察疫情感染情況,目前暫不列入放寬邊境措施管制的對象。

A:越南政府於本(2020)年3月30日發布第37/2020/ND-CP號議定,有關補充第118/2015/ND-CP號議定所檢附之優惠投資產業名錄,並將於本年5月15日實施。依據新發布議定,補充若干優惠投資產業包括: ‧投資經營中小型企業產品分銷鏈 ‧投資經營中小型企業培育基地 ‧投資經營中小型企業協助技術基地 ‧投資經營中小型企業「新創創新」之共同工作區

A:西班牙國家報報導,經西班牙社會安全、融合暨移民部(Ministerio de Seguridad Social, Inclusión y Migraciones)、西班牙企業家聯盟(CEOE)、西班牙中小企業聯盟(Cepyme)與工會代表協商後,西班牙社會安全、融合暨移民部部長Yolanda Díaz昨(3)日在接受西班牙國家廣播電臺(Radio Nacional)訪問時表示,西班牙中央政府已計劃將「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自6月30日再延長3個月至9月30日,並訂於6月17日內閣委員會議進行討論。由於部分產業如旅宿業、零售業、觀光業、餐飲業及電信業等均因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遭受嚴重之衝擊,本案將俟跨部會研議評估中央政府目前可資動用經費是否充足,以及各產業實際受損情形,並可能延議將ERTE措施展延至2020年底之必要性。 對於延長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至9月30日一節,企業界建議能展延至2020年底,惟工會代表則認為延長時間不宜過短或過長,展延至本(2020)年9月底較合宜,且展延時間長短應以各別產業視個案而定,畢竟業者仍須支付社保費及融資之成本。Díaz部長強調,無薪假補助措施係在避免造成大量失業,以維護社會安全之發展;西國受惠於無薪假補助措施之勞動者超過300萬人,義大利超過800萬人,德國則為1,000萬人。由於西國中央政府逐步解除封鎖,部分勞動者已開始復工,原請領無薪假補助措施之勞工,已有約40萬人復工;儘管進展緩慢,惟對確保勞動市場及社會之安全保護具正面效益。

A:新增哥斯大黎加國家檔2020年6月3日版

A:新增尼加拉瓜國家檔2020年6月3日版

A:巴拿馬國家檔2020年6月版

A:

A:新聞來源:韓國企劃財政部(2020年6月4日)   韓國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部長洪楠基於本(109)年6月4日邀集韓國中小企業監察員(Ombudsman)、學界專家、律師及現代汽車公司副社長等各界代表舉行「第2次創新成長策略會議及2020年度第21次經濟相關部長會議」,討論建立社會性協議機制「逐步模式」方案、推動創新外匯服務計畫及建立城市空中交通系統計畫等。   洪副總理表示,預計經濟社會結構將於新冠疫情結束後快速變化,非面對面活動及數位化普及促使韓國提前推動第4次產業革命,韓國政府及經濟體制之因應能力將決定韓國是否能在新冠疫情結束後發展為已開發國家之關鍵,為加速推動新產業之創新成長,有必要先行改革管制及解決利害關係衝突之問題,俾利創造新產業及新事業。   洪副總理強調,韓國已邁入無境界、無侷限之融合及複合時代,必須快速降低法規制度之門檻及障礙,以期創造複融合時代之新產業及新成長動力。另為提高管制改革時實際產生之效益,有必要解決利害關係之衝突,因此政府將積極與利害關係者對話,尋求雙贏之協議。   此外,本次創新成長策略會議討論之主要內容如次: 一、建立社會性協議機制「逐步模式」方案。「逐步模式」亦即英文所謂之「One Step Back to Move Forward」,新事業及新產業領域礙於利害關係之衝突,耽擱推動時間,必要時政府將安排立場中立之專家協助調解當事者,研擬雙贏選項,建立公正、雙贏之社會協議機制。該部初步選定「市中心之國人共有住宿」、「開發利用農漁村空屋」及「山林觀光」等3個候選課題,擬於本年度內打造成功案例。 二、推動創新外匯服務計畫。目前韓國研擬之外匯服務創新計畫未放寬交易程序,而是與擴大科技金融企業等外匯服務供應者計畫同時進行,但重點大多集中於融合與複合、換匯及匯款服務等項目,拓展及營業之限制、禁止委託等限制仍影響品質之創新,因此有必要快速解決新服務規定之不明確問題,政府亦將協助企業確實執行創新計畫,內容包括: 全面准許委託換匯及匯款、小額匯款業者間共用匯款網絡,以期推廣融合與複合、非面對面之外匯服務。 政府於30日內確認適用新外匯服務之規定,必要時,採行可免適用規定之「新事業規定快速確認及豁免制度」之新辦法。 擴大證券及信用卡公司之換匯及匯款業務、放寬金融科技公司拓展外匯服務市場之規定,俾利刺激外匯服務供應者間之競爭。 三、推動建立城市空中交通系統(K-UAM:Urban Air Mobility)計畫。運送貨物及乘客之無人機等城市空中交通係創新之交通服務系統,全球市場規模於2040年預計可成長至730兆韓元(約新台幣17兆9,100億元),已被視為未來之新成長產業。目前Uber等全球企業之競爭激烈,韓國若能超前推動商業化,將可於初期主導市場,因此政府擬支援民間推動之技術開發及商業化計畫、快速建立制度性之試驗基礎架構等。另鑑於城市空中交通服務之安全性,將先適用貨物運送,再依序提供載運乘客服務,並將設計符合新城市空中交通系統之駕照、保險及利潤分配系統等配套,建立公平之產業生態系。

A:緬甸時報報導,澳洲公司PanAust已獲准在緬甸進行新的勘探許可。5月27日緬甸自然資源暨環保部為PanAust公司審批核准了位於緬甸西北部實皆省Wuntho 3勘探區的新勘探許可證。Wintho 3地塊代表了非常有前景的Wuntho地塊約750平方公里的區域。 另據伊洛瓦底報揭露,PanAust公司實際上是中國國營企業在澳洲成立之子公司,澳洲PanAust公司是寮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智利及緬甸的一家銅及黃金生產商。PanAust執行主席Qun Yang博士在聲明中表示,鑑於公司運營資產機具位於寮國,將有條件根據緬甸新冠肺炎旅行限制在有效的情況下,派遣一支探勘團隊對已核准的探勘地進行調查。 在緬甸PanAust公司與合資夥伴緬甸能源集團國際公司共同持有Wuntho Resources有限公司90%的股權。Wuntho Resources在該地區擁有7個勘探許可證,覆蓋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2016年該公司首次獲得緬甸3張探勘許可證。在此之前,緬甸自然資源暨環保部上月表示,將批准至多158個新的大中型探勘及開採許可申請,發出牌照的部分規定,是獲核准的公司必須具備適當的環境管理計畫。PanAust公司在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在緬甸開展探勘項目的同時,堅持環境保護以及社區參與的國際慣例。 自在2016年7月暫停核發新採礦許可證以來,緬甸自然資源暨環保部已收到逾3,000份申請案,規劃在曼德勒,實皆、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欽邦,德林達依省,孟邦,內比都,勃固,若開邦及伊洛瓦底省的採礦區進行開採。依據2018年緬甸礦業法新的規範下,外國公司僅可投資申請大區塊礦區,而本地公司則無限制。大型地塊佔地50萬英畝,投資者可以申請開採黃金、銅、鑽、錫和鎢等礦產,許可證包括探勘及生產。

A:全球星光報報道,歐盟 Myan Ku基金已向緬甸大約1.3萬名成衣工人發放了10億緬幣補助金。受到新冠肺炎病毒衝擊成衣工人正在接受歐盟500萬歐元(79億緬幣)的緊急現金基金的財政援助。歐盟已於2020年4月建立了Myan Ku基金,作為一項快速反應措施,旨在減輕新冠肺炎對緬甸各地因經濟危機而導致失業的女性成衣員工的經濟影響。該倡議由歐盟對緬甸的NEXUS響應提供資金,並由聯合國項目服務辦公室(UNOPS)及智能紡織與成衣項目工作人員,自5月1人以來,Myan Ku計劃已向越來越多的受助人發放了補助,達到了12,913名員工及10.41億緬幣。 歐盟大使Kristian Schmidt表示,一個社會的真正實力應該由它如何對待最脆弱的人來衡量。Myan Ku基金已經為那些有可能陷入極度貧困的人提供了一個安全網,為懷孕的工人及有小孩的婦女提供了額外快速的支持。這一基金運作成功歸助於雇主組織、工會以及緬甸勞動、移民暨人口部對Myan Ku基金的大力支持。 截至目前共有122家成衣廠約2萬多名員工申請補助,許多申請是由工廠的人力資源部門提交資料,他們正試圖獲取最近被解僱或停職的員工個資,其中可透過可現金轉匯功能,使用Wave Money以數位貨幣方式電匯給有需要的工人,並將其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Wave Money向Myan Ku基金項目無償提供服務,無需支付交易手續費。

A:緬甸全球星光報報導,緬甸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局長Thant Sin Lwin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外人投資持續流入緬甸,一些成衣生產企業轉向生產口罩及個人防護衣的生產,這是因應疫情期間的基本健康及安全要求。這些成衣企業已了解新冠肺炎帶來的市場環境變化,戴口罩的習慣將會持續較長時間。 據DICA續稱,緬甸目前優先發展農業增值生產企業及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廠。5月29日由澳大利亞商會緬甸分會領導的網絡研討會上,投資暨對外經濟關係部副部長Bharat Singh表示,緬甸在當前年度吸引了41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很可能達到58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目標。根據DICA最近發佈的一份新聞聲明,在本年度已有175家外國企業獲得了MIC的許可,並獲各省邦投資委員會的支持,資本總額逾31.5億美元。根據 DICA的統計,在2019-2020財政年度的10月1日至5月22日期間,外人直接投資流入緬甸的外資逾41.8億美元,其中包括在經濟特區的現有企業的資本擴張及投資金額約達9,185萬美元。

A:印度資通訊部於商工部所屬IBEF研究院於本(6)月3日新聞稿指出,印度政府積極推動「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及「新創印度(Startup India)」等政策可成功帶領印度轉型,鼓勵創新及企業家精神,讓印度成為全球數位大國。推動印度製造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電子產業,為提升印度電子產業製造能量,印度資通訊部(MeitY)推動執行「全國電子產業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Electronics, 2019)」、「特別獎勵計畫(Modified Special Incentive Package Scheme,MSIP)」、「電子製造業聚落(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lusters)」、「電子業發展基金(Electronics Development Fund)」等相關計畫。 印度資通訊部推動上述計畫,使印度的電子製造業產值從2014年的290億美元成長至2019年的700億美元,尤其是手機產量大幅提升,原本2014年印度手機工廠僅有2家,但目前手機工廠家數已躍居全球第2位,手機產量(值)從2014年的6,000萬隻(27億美元)成長至2018-19年度的2.9億隻(241.2億美元),而電子產品出口總值自2014-15年度的54.3億美元成長至2018-19年度的87.8億美元,印度在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占有率從2012年的1.3%成長至2018年的3%。 莫迪總理上(5)月12日公布20兆盧比特別經濟計畫,並提出「印度自力更生計畫(Aatma Nirbhar Bharat)」。印度資通訊部(MeitY)部長Ravi Shankar Prasad表示,「自力更生」並不是要印度自行鎖國或孤立,係使印度具備充足之科技、資本及人力資源為全球經濟做出貢獻。為使印度電子製造業體系健全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印度政府頃推出相關計畫,包括: 大型電子製造業生產連結獎勵計畫(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 Scheme (PLI) for Large Scale Electromics Manufacturing):針對營業額成長的特定電子產品及製造商提供4~6%獎勵,為期5年。 促進電子零組件及半導體生產計畫(Scheme for Promotion of Manufactur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Semiconductors, SPECS):針對電子零組件、半導體、顯示器等產業提供資本支出補助25%。 電子製造業聚落2.0計畫(Modified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lusters 2.0 Scheme, EMC 2.0):針對提供現成廠房(Ready Built Factory, RBF)或即刻進駐(Plug and Play)設施,吸引國際大型電子製造業及供應鏈進駐者給予獎勵補助。   印度政府投入70.9億美元於上述3項計畫,用以健全印度電子製造產業體系,擴大產出規模,建立現代化設施,與全球供應鏈接軌並吸引國際投資,目標2025年印度手機及零組件年產值10兆盧比(約1,418.6億美元),整體電子業產值達1兆美元,並實現印度成為GDP 達5兆美元經濟體之目標。

A:印度總理莫迪於本(6)月2日出席印度工業總會(CII)年會致詞時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重創印度經濟,印度政府以Pradhan Mantri Garib Kalyan Scheme計畫照顧低收入民眾及移工,並發放5,300億盧比給予援助。在Post Covid-19時期,隨著各項改革措施及第1階段解封(Unlock Phase 1),深信印度在恢復經濟策略面的企圖心(Intent)、包容心(Inclusion)、投資(Investment)、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創新(Innovation)等5個「I」,將使印度經濟恢復正軌及創造高度之成長。 此外,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及企業領袖包括Mahindra and Mahindra Ltd.集團執行長Pawan Goenka等出席CII年會之會談,旨於討論如何建立印度產業聚落(Cluster),創造大規模的製造業。印度商工部並提出政府計劃投入1.25兆盧比(約160~170億美元)提升製造業產能,落實「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之計畫,以協助產業轉型與聚落化帶動在地大規模製造及創造就業機會。該計畫將針對3大重點產業包括冷氣及零組件、傢具、皮鞋研擬相關政策,亦考慮提高關稅保護以降低對進口之依賴,自給自足以擴大出口。 有關上述印度政府優先輔導投入之3個產業別計畫: 傢俱產業:目前印度政府規劃投入7,500億盧比(約100~110億美元)建立3~4個傢俱產業聚落。長期而言,則需進行林業政策之改革,可能仿效越南方式,生態保育及產業發展取得平衡,以促進傢具產業的蓬勃發展。 皮革產業:印度皮鞋之出口僅約占全球3.5%,印度政府計畫投入10億美元擴大皮鞋製造業規模、吸引國際投資、提升印度產品品質及品牌知名度,俾與中國大陸、越南及印尼製鞋業競爭。 冷氣及零組件:印度規劃投入4,500億盧比(約60億美元)提升產業自製率,以降低對進口之依賴度,例如印度的壓縮機有90%自國外進口,其零組件亦80%以上亦仰賴進口,業界強烈建議印度政府提高關稅以抑制中國大陸、泰國產品進口。   印度投入170億美元進行產業升級及轉型之計畫,惟在高度依賴進口情形下,尤其冷氣及零組件等,在此次Covid-19疫情及封城則出現缺料之危機,使印度提出「自給自足」產業政策,其成效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A:印度總理莫迪於本(6)月2日出席印度工業總會(CII)年會致詞時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重創印度經濟,印度政府以Pradhan Mantri Garib Kalyan Scheme計畫照顧低收入民眾及移工,並發放5,300億盧比給予援助。在Post Covid-19時期,隨著各項改革措施及第1階段解封(Unlock Phase 1),深信印度在恢復經濟策略面的企圖心(Intent)、包容心(Inclusion)、投資(Investment)、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創新(Innovation)等5個「I」,將使印度經濟恢復正軌及創造高度之成長。 此外,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及企業領袖包括Mahindra and Mahindra Ltd.集團執行長Pawan Goenka等出席CII年會之會談,旨於討論如何建立印度產業聚落(Cluster),創造大規模的製造業。印度商工部並提出政府計劃投入1.25兆盧比(約160~170億美元)提升製造業產能,落實「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之計畫,以協助產業轉型與聚落化帶動在地大規模製造及創造就業機會。該計畫將針對3大重點產業包括冷氣及零組件、傢具、皮鞋研擬相關政策,亦考慮提高關稅保護以降低對進口之依賴,自給自足以擴大出口。 有關上述印度政府優先輔導投入之3個產業別計畫: 傢俱產業:目前印度政府規劃投入7,500億盧比(約100~110億美元)建立3~4個傢俱產業聚落。長期而言,則需進行林業政策之改革,可能仿效越南方式,生態保育及產業發展取得平衡,以促進傢具產業的蓬勃發展。 皮革產業:印度皮鞋之出口僅約占全球3.5%,印度政府計畫投入10億美元擴大皮鞋製造業規模、吸引國際投資、提升印度產品品質及品牌知名度,俾與中國大陸、越南及印尼製鞋業競爭。 冷氣及零組件:印度規劃投入4,500億盧比(約60億美元)提升產業自製率,以降低對進口之依賴度,例如印度的壓縮機有90%自國外進口,其零組件亦80%以上亦仰賴進口,業界強烈建議印度政府提高關稅以抑制中國大陸、泰國產品進口。   印度投入170億美元進行產業升級及轉型之計畫,惟在高度依賴進口情形下,尤其冷氣及零組件等,在此次Covid-19疫情及封城則出現缺料之危機,使印度提出「自給自足」產業政策,其成效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A:印度商工部對外貿易局(DGFT)於本(6)月1日公告(No.08/2015-2020)修訂「2015-20對外貿易政策(Foreign Trade Policy, 2015-20)」,延長旨揭MEIS及SEIS之出口補助期限,包括: 修正貿易政策執行細則手冊(Handbook Procedures, HBP)第3.13條規定,2018年3月1日至6月30日間核發之關稅抵減證明(Duty Credit Scrips/Certificate),其有效期限展延至2020年9月30日止; HBP第9.02條規定,增列條文內容,彈性處理「Late Cut」申請案件之計算出口實績金額(補助基準)及期限問題。謹查出口商申請補助案,未能於規定期限內備齊相關單據申請MEIS/SEIS出口補助則可要求展延。惟計算出口實績金額計算則被扣減(即減少補助金額),此種情況稱為「 Late Cut」。 上述MEIS及SEIS期限獲得展延後,2020年3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內屆期之關稅抵減證明(Duty Credit Scrips)可順延至2021年3月31日為止。 有關旨揭貨品及服務出口貿易補助計畫,美國曾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小組控訴印度違反WTO/ASCM,印度商工部長Piyush Goyal則一再對外表示,印度將符合WTO相關規範取消旨揭出口補助計畫。惟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升溫情形下,印度商工部宣布暫緩擬定「2020-25年度貿易政策」,持續展延「2015-20對外貿易政策」,持續每年提供數千家企業約70億美元之MEIS暨SEIS出口補貼計畫。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