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駐厄瓜多代表處 厄總統Lenín MORENO赴國會進行「國情報告」(Informe a la Nación)時表示,在其任期最後一年之四項施政主軸,係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及政府財政狀況,包括加強醫療衛生與健康照顧體系、為全民生存提供糧食保障、振興經濟與保障就業、堅持維護美元化貨幣政策。 另厄行政部門為因應武漢肺炎嚴峻疫情,及其造成國家財政收入銳減與經濟活動停頓之情勢,所提出「人道保障法」(Ley de Apoyo Humanitario)與「公共財政清理法」(Ley de Ordenamiento de Finanzas Públicas)兩法案獲國會通過,惟其中關於振興經濟部分,僅提供優惠貸款而無其他配套措施,成效令人存疑,以及勞工法規改革部分,過分偏袒資方,有侵害勞權之嫌等節,引發諸多爭議。
A:資料來源: 駐厄瓜多代表處 厄政府為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所引致醫療、經濟與社會之緊急情況,向國際貨幣基金、美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組織及美、中等國舉債,其中將挹注振興經濟方案11.5億美元,協助中小微型企業生存與發展。
A:資料來源: 駐厄瓜多代表處 厄政府為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所引致醫療、經濟與社會之緊急情況,向國際貨幣基金、美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組織及美、中等國舉債,其中將挹注振興經濟方案11.5億美元,協助中小微型企業生存與發展。
A:中美洲國家自今年初陸續出現新冠費延確診即死亡案例後,民間之消費習慣即出現快速的轉變,以尼加拉瓜為例,自今年3/18出現首起確診案例後迄今,由於一般人民對衛生、社交距離甚至隔離等意識迅速形成,去超市採買的比例大幅下降了16%,網購比例則相反大幅成長。 依據一份針對網購平台所做的研究,與今年2月底比較,迄5/1止尼國住宅區之網購成長了12%,而疫情導致超市、藥局購物之消費者數量更大減16%,大部份轉移至電商平台購物。研究另指出,專業用化妝品、到府清潔服務也從1月下旬即出現了幅度不小的成長。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0年6月7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所屬國家技術標準院於本(109)年6月8日公布將與韓國標準協會、國際開發合作協會共同舉辦「第5屆技術性貿易障礙(TBT)論文作品展」,以期徵選具有創意之新一代人才對因應海外技術性貿易障礙方案之構想。「技術性貿易障礙(TBT)論文作品展」自2016年第1次舉辦以來,本年為第5屆。 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韓國政府預計各國將於新冠疫情結束後加強保護本國貿易,因此籌劃本次論文作品展,擬提高各界對技術性貿易障礙之關心,蒐集出口企業因應技術性貿易障礙之構想及對政府因應技術性貿易障礙政策之建議。參展者之報名期間至本年7月24日止,並於10月5日前提交參展論文,11月初發表評審結果,於年底之「海外技術管制因應日」活動時頒獎。首獎(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獎)將獲得500萬韓元(約新台幣12萬元)獎金、最優秀獎(國家技術標準院院長獎)獲得400萬韓元獎金(約新台幣9萬8,000元)及優秀獎(韓國準協會會長獎)可獲得100萬韓元(約新台幣2萬4000)獎金。 另據指出,得獎者將可出席2021年於瑞士日內瓦舉行之「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障礙(WTO TBT)委員會」。此外,國際標準院除共同舉辦「技術性貿易障礙論文作品展」之外,亦將大學開設TBT講課,積極培育TBT專業人才及持續宣導對TBT之認識。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0年6月7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所屬國家技術標準院於本(109)年6月8日公布將與韓國標準協會、國際開發合作協會共同舉辦「第5屆技術性貿易障礙(TBT)論文作品展」,以期徵選具有創意之新一代人才對因應海外技術性貿易障礙方案之構想。「技術性貿易障礙(TBT)論文作品展」自2016年第1次舉辦以來,本年為第5屆。 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韓國政府預計各國將於新冠疫情結束後加強保護本國貿易,因此籌劃本次論文作品展,擬提高各界對技術性貿易障礙之關心,蒐集出口企業因應技術性貿易障礙之構想及對政府因應技術性貿易障礙政策之建議。參展者之報名期間至本年7月24日止,並於10月5日前提交參展論文,11月初發表評審結果,於年底之「海外技術管制因應日」活動時頒獎。首獎(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獎)將獲得500萬韓元(約新台幣12萬元)獎金、最優秀獎(國家技術標準院院長獎)獲得400萬韓元獎金(約新台幣9萬8,000元)及優秀獎(韓國準協會會長獎)可獲得100萬韓元(約新台幣2萬4000)獎金。 另據指出,得獎者將可出席2021年於瑞士日內瓦舉行之「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障礙(WTO TBT)委員會」。此外,國際標準院除共同舉辦「技術性貿易障礙論文作品展」之外,亦將大學開設TBT講課,積極培育TBT專業人才及持續宣導對TBT之認識。
A: 依據電氣新聞本(109)年6月8日報導,日本內閣會議於本年6月5日核定之「能源白皮書2020」全文由能源現況、國內外能源趨勢及2019年度能源供需相關政策等三大主軸構成,要點如次: 彈性確保能源:受到中東情勢緊張及新冠肺炎疫情擴大之影響,有必要策略性分散採購來源國以確保能源資源,如與亞洲及產油國共同儲備原油、擴大國際液化天然氣(LNG)市場的交易量,以彈性因應確保能源。另分析新冠肺炎對原油市場之影響,伴隨全球經濟活動趨緩使各國對原油需求減少,導致原油價格崩跌,強調原油生產國及消費國須共同努力促使油價回穩。 運用分散型電源以作為抗衡自然災害之電力供給,並期待創造虛擬電廠(VPP)、電業需量反應(DR)等新商業模式。 簡要說明東京福島第一核電廠除役及汙染水因應對策,包括撤除第1、2號機組共同排氣筒,以及為取出第2號機組爐心熔渣目前內部調查最新進展。 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公布「能源白皮書2020」如下列網址:https://www.enecho.meti.go.jp/about/whitepaper/2020pdf/,併請卓參。
A: 依據電氣新聞本(109)年6月8日報導,日本內閣會議於本年6月5日核定之「能源白皮書2020」全文由能源現況、國內外能源趨勢及2019年度能源供需相關政策等三大主軸構成,要點如次: 彈性確保能源:受到中東情勢緊張及新冠肺炎疫情擴大之影響,有必要策略性分散採購來源國以確保能源資源,如與亞洲及產油國共同儲備原油、擴大國際液化天然氣(LNG)市場的交易量,以彈性因應確保能源。另分析新冠肺炎對原油市場之影響,伴隨全球經濟活動趨緩使各國對原油需求減少,導致原油價格崩跌,強調原油生產國及消費國須共同努力促使油價回穩。 運用分散型電源以作為抗衡自然災害之電力供給,並期待創造虛擬電廠(VPP)、電業需量反應(DR)等新商業模式。 簡要說明東京福島第一核電廠除役及汙染水因應對策,包括撤除第1、2號機組共同排氣筒,以及為取出第2號機組爐心熔渣目前內部調查最新進展。 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公布「能源白皮書2020」如下列網址:https://www.enecho.meti.go.jp/about/whitepaper/2020pdf/,併請卓參。
A: 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109)年6月8日報導,據國際再生能源組織」(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日本再生能源之發電容量雖在過去10年成長約3倍,但地熱發電量卻減少2%,主要係開發地熱時程長,故鮮有大型新案件投入開發。為達成日本政府揭櫫導入再生能源目標,官民應共同加速開發地熱資源。 日本再生能源總發電量自2009年的3,413萬kW增至2019年的9,746萬kW(約為成長2.9倍),但2019年地熱發電量卻比2009年減少約2%,為52.5萬kW,顯示地熱開發出現停滯。造成地熱發電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係地熱發電廠相繼調降最大發電量。 例如,位於福島縣柳津町的柳津西山地熱發電廠以蒸氣量減少為由,2017年將其發電量自6萬5,000kW下調至3萬kW。據業界人士指出,因以抽取地下蒸氣發電地熱的輸出功率難以維護,電量大幅下跌的發電廠並不罕見。即便如此,2019年仍是地熱開發盛行的一年。位於秋田縣湯澤市的山葵沢地熱發電廠於2019年5月起動,輸出功率為4萬6,199 kW(日本第4大),可供9萬戶家庭所需電力,發電量全數穩定供應東北電力公司。 日本於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相繼建設地熱,嗣後隨日本將國家預算編列至核電廠,導致地熱開發自1990年代後呈現停滯,因無法補足既有地熱發電廠發電量減少,導致過去10年地熱發電量成為負值。 地熱與太陽能和風力等再生能源電力相比,具有不受天氣影響可穩定發電之優勢。但新案開發平均時間約14年,導致業者難以做出投資決策。即使業者決定開發地熱發電廠,通常也很難與地熱資源相鄰的溫泉業者取得共識,加上地熱開發技術傳承日益困難,日本地熱開發恐進一步停滯。 日本政府揭櫫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為22%至24%之目標,其中地熱發電占發電量1%,若要達成該數值則須將地熱發電量提高至140萬至155萬kW,依目前情形恐難以達標。
A: 依據日本經濟新聞本(109)年6月8日報導,據國際再生能源組織」(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日本再生能源之發電容量雖在過去10年成長約3倍,但地熱發電量卻減少2%,主要係開發地熱時程長,故鮮有大型新案件投入開發。為達成日本政府揭櫫導入再生能源目標,官民應共同加速開發地熱資源。 日本再生能源總發電量自2009年的3,413萬kW增至2019年的9,746萬kW(約為成長2.9倍),但2019年地熱發電量卻比2009年減少約2%,為52.5萬kW,顯示地熱開發出現停滯。造成地熱發電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係地熱發電廠相繼調降最大發電量。 例如,位於福島縣柳津町的柳津西山地熱發電廠以蒸氣量減少為由,2017年將其發電量自6萬5,000kW下調至3萬kW。據業界人士指出,因以抽取地下蒸氣發電地熱的輸出功率難以維護,電量大幅下跌的發電廠並不罕見。即便如此,2019年仍是地熱開發盛行的一年。位於秋田縣湯澤市的山葵沢地熱發電廠於2019年5月起動,輸出功率為4萬6,199 kW(日本第4大),可供9萬戶家庭所需電力,發電量全數穩定供應東北電力公司。 日本於1970年代石油危機後相繼建設地熱,嗣後隨日本將國家預算編列至核電廠,導致地熱開發自1990年代後呈現停滯,因無法補足既有地熱發電廠發電量減少,導致過去10年地熱發電量成為負值。 地熱與太陽能和風力等再生能源電力相比,具有不受天氣影響可穩定發電之優勢。但新案開發平均時間約14年,導致業者難以做出投資決策。即使業者決定開發地熱發電廠,通常也很難與地熱資源相鄰的溫泉業者取得共識,加上地熱開發技術傳承日益困難,日本地熱開發恐進一步停滯。 日本政府揭櫫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為22%至24%之目標,其中地熱發電占發電量1%,若要達成該數值則須將地熱發電量提高至140萬至155萬kW,依目前情形恐難以達標。
A:根據The Economist對66個新興經濟體財務能力進行評估之排名表,由於各項財政指數穩固,越南排名第12,屬Covid19疫情後安全國家。世界銀行評估,在放鬆社交距離措施後,越南經濟可望恢復。另,各國際組織機構在近期舉辦之政府與企業對話座談會上高度肯定。越南政府已堅決落實即時措施,有助於越南成功防疫,協助廠商渡過Covid19疫情所造成之困境,從而提升外人投資者對越南投資環境之信賴度。 歐盟商會(Eurocham)表示,該會對越南實施之保護業者措施高度肯定,越南有諸多優勢迎接新的商機。越南保護民眾健康,有助於維持歐洲業界之信賴。另,越南韓國商會(Korcham)副會長Hong Sun表示,越南投資經營環境穩固,越南政府已有效落實諸多防疫措施,未來Korcham將繼續介紹有信譽韓商前來越南投資,符合越南政治部第50號決議所提出「有選擇吸引外人投資」之原則。 Covid19疫情可成為越南經濟之新的刺激因素。各國際組織機構亦認定外資移轉潮流已開始,越南在Covid19疫情後將為最有吸引力之安全投資地點。此係因越南防疫結果受國際與論高度肯定,創造外人投資者對越南投資環境之信心。日本貿易促進會(JETRO)頃對3,500家日商進行調查在海外投資之意願,其結果顯示選擇越南投資之日商家數自5.5%增加至41%。另,在越南投資之德國廠商肯定,其在越南投資之資金不會減少。倘錯過越南市場,德商所面臨之損失較Covid19疫情更嚴重。爰此,Covid19病情可成為越南經濟之新的刺激因素,推動加速外資移轉活動。
A: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於本(2020)年3月9日發布第04/2020/TT-BNNPTNT號公告,有關飼料及水生動物飼料生產原料之國家技術規準,並將於本年7月1號生效,根據上述公告第3 條: 倘本國家技術規準所規定之進口飼料符合性評估活動在本公告生效前進行而未結束,將適用當時接受文件之相關規定。 倘本國家技術規準所規定之進口水生動物飼料生產原料及飼料批貨在本公告生效前獲通關,將無須辦理合格公布手續。 上述公告將取代該部於2011年9月12日發布有關飼料國家規準第61/2011/TT-BNNPTNT號公告。
A:依據越南計畫投資部統計資料,本年1至4月越南核准外商在越南投資之金額合計123億3,250萬美元(其中包括新投資案共984件,金額共計67億8,020萬美元,增(減)資次數335次,金額約計30億7,368萬美元,合資、股份購買之次數3,210次,金額約計24億7,861萬美元) ,較2019年同期衰退15.48%。 本年1至4月我商在越南投資金額共計金額9億9,903萬美元(包含新投資案、增資案、合資、股份購買),較2019年同期成長96.62%,居外資第5位。同期,其他主要投資國包括:新加坡居首,投資金額高達50億6,728萬美元(占41.09%);泰國排名第2,金額為14億5,517萬美元(占11.80%);日本排名第3,金額為11億5,593萬美元(占9.37%);中國大陸排名第4位,投資金額達10億5,659萬美元(占8.57%);台灣排名第5,金額為9億9,903萬美元(占8.10%)。 累計自1988年至2020年4月份,我商在越南投資案共2,739件(含新增及撤資),投資金額達331億2,466萬美元,排名第4位(占8.88%);韓國居首位,投資金額達688億990萬美元(占18.44%);日本投資金額達596億2,527萬美元,排名第2位 (占15.98%);新加坡投資金額達545億2,130萬美元,居第3位 (占14.61%);香港投資金額達240億9,067萬美元,居第5位 (占6.46%)。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6)月8日報導稱,印尼政府在近期已開始檢討邀請日本參加連接首都雅加達及萬隆之高速鐵路建設項目,期盼日方能與提供協助連接雅加達與泗水之準高速化鐵道計劃合併,藉以提高興建效能及節省經費預算支出。 2015年印尼政府針對雅加達-萬隆間之高速鐵路建設計畫,接受不讓印尼政府發生財政負擔之中國大陸提案,擬以時速350公里連接140公里的距離,將所需時間從現有鐵路之3個半小時縮短為45分鐘。2016年1月舉行鐵道工程動工儀式,目標原預定在去(2019)年通車營運,惟因建設經費貸款條件及土地徵用等陸續出現問題,導致工程進度陷入停滯僵局。 印尼政府已將上述開通時程延至明(2021)年,但目前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的衝擊,工程進度已呈現暫時中斷情況。由於高鐵整體興建進度落後,新的總建設預算經費將由原55億美增加至60億美元。在此背景下,因此印尼政府提出上述將高速鐵路延伸至泗水的規劃,並希望納入日本共同事業體的方案,或有刺激中國大陸承包建設業者儘速達成通車目標。
A:紐國內閣6月8日決定,自6月9日起調降為第一級疫情警戒。第一級警戒表示紐國疫情已 受到控制,境內無社區感染,人民將可正常返回工作,聚會無限制人數,觀光餐飲旅遊 完全開放,但仍要求人們紀錄曾經到訪的店家;預估一級警戒之經濟活動量,將比疫情 前些微減少3.8%。 總理Jacinda Ardern表示防疫成功主要來自政府快速決策,以及人民的高度配合。自2 月28日出現第一個確診案例,政府在19天後即推出薪資補助計畫,穩住受薪者基本生活 保障,26天後宣布全國性隔離(四級警戒),到今日已連續17日無新案例,最後一個具感 染力患者亦已痊癒,基本上排除新冠病毒的境內威脅,歷時約70天,總計1504案例,22 人不幸過世。 一級警戒主要防患境外移入,將繼續邊境管控,執行入境隔離與篩檢,俟鄰近國家疫情 穩定後,再逐漸討論擴大生活圈。
A: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於本(2020)年6月7日宣佈,自6月10日起實「復甦式行動管制令」( Recovery 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RMCO),將取代預定於6月9日屆滿的「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CMCO),即第六階段(6月10日至8月31日)之行動管制,該期間將全面准許跨州,除實施加強行動管制令(PKPD)而被封鎖的地區外,且准許國內旅遊,惟現階段仍禁止公民出國及外國籍旅客入境。 在前管制令下,馬國幾乎所有領域都會分階段恢復運作,包括社交、教育、宗教、商業、經濟等,其中理髮院及美容院已獲准復工,露天早市、夜市及市集(bazaria)、美食廣場、小販中心、餐車及食攤都獲准營運。非銷售和市場交易的商業活動也獲准進行,包括參觀博物館、室內遊覽、自助式洗衣店、休閒釣魚活動、載送遊客出海釣魚及電影攝影一概獲准恢復運作,惟須遵守標準作業程序。 慕尤丁首相續稱,馬國政府雖宣佈放寬行動管制,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再有任何限制,以遏制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因此娛樂場所和休閒場所依然禁止開放,包括酒吧、KTV、腳底按摩中心、夜總會、主題公園、遊樂園、大規模的宗教遊行、節日、宴會和開放門戶等涉及群聚的領域和人潮擁擠的活動。渠鼓勵民眾下載My Sejahtera手機應用程式,以幫助衛生部更有效鑒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群,或一旦發現新感染群時,可儘速通知密切接觸者。 馬國國防部長阿末沙比里(Ahmad Sabri)指出,自本(6)月10日起,從外國返馬國的公民須接受咽喉抹檢驗(swab test) ,呈陽性反應者將直接送往馬國政府指定的醫院或隔離中心治療,呈陰性反應者則將居家隔離14天,且需下載My Sejahtera手機應用程式和配「隔離手環」,讓相關衛生單位追蹤及監督。 另一方面,馬國本年6月8日新增7件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確診病例。截至本年6月8日止馬國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已飆升至8,329件並出現117件死亡病例,已治癒出院者6,694人。馬國目前已進入復甦期階段。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鑒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馬來西亞經濟的衝擊日益擴大,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頃推出總值350億馬幣(約合82.08億美元)「短期國家經濟復甦計畫」(short-term economy recovery plan,簡稱Penjana),以協助舒緩病毒對國家經濟的衝擊。上述計畫建立在三個主要核心之上,包括強化人民(Empower People)、促進商業(Propel Businesses)及振興經濟(Stimulate the economy)。這項涵蓋40項措施的計畫,其中100億馬幣(約合23.45億美元)係由政府直接注入。 馬國目前的經濟情況頗為嚴峻,截至本年3月份馬國的失業率高達3.9%,共有61萬人失業,而馬國統計局預測至本年底的失業率可能會增加至5.5%,造成 86萬人失業。 為因應馬國目前的經濟情況及減輕人民負擔,馬國政府先前已推出了兩項涉及2,600億馬幣(約合609.76億美元)的振興經濟配套措施,並於5月4日宣佈有條件開放更多經濟領域。截至本(6)月2日止,馬國已有83.5%的員工,約1,270萬人已開始回到職場,相對的在5月17日的統計,只有1,020萬人(67.2%)的人上班。在馬國政府已落實的經濟配套措施下,成功保住了240萬人的工作,減輕了1,100萬人的經濟負擔,同時給與30萬家企業支援。 馬國政府刻正制定一個稱為「6R」的6個階段計畫,即解決(resolve)、保持彈性(resilience)、重啟(restart)、復甦(recovery)、振興(revitalize)及重組(reform)以落實中長期經濟目標。在解決方面,採取全國行動管制令以遏制該疫情;在保持彈性方面,馬國政府推出總額2,600億馬幣的紓困振興經濟配套,以確保國家經濟維持彈性;在重啟及復甦方面,現正逐漸重啟或重新開放經濟領域,該積極措施將給予國家經濟正面的影響,使人民的就業得以保障,惟各領域須遵守標準作業程序;在振興與重組方面,則涉及明(2021)年財政預算案及「第12大馬計畫」(the 12th Malaysia Plan,2021至2025年)之相關計畫。 上述短期國家經濟復甦計畫的重點包括:(一)擴大50億馬幣的薪資補貼計畫,再延長補貼3個月,每位員工每月可獲得600馬幣薪資補貼,每家企業最多200名員工受惠;(二)政府推出15億馬幣的聘用員工獎勵計畫(聘用失業者及青年),聘用40歲以下的人士,每位員工將獲每月800馬幣補貼;聘用40歲以上的失業者和殘疾人士,每位員工將獲每月1,000馬幣補貼,前述獎勵措施為期6個月;獎勵聘用畢業生為學徒的雇主將獲600馬幣補貼;(三) 政府額外撥出20億馬幣重振中小企業經濟,每家中小企業最多可獲50萬馬幣;(四) 為吸引外資企業將營運地點遷金至馬國,外資企業在製造業的新資本投資介於3億馬幣至5億馬幣,可享有長達10年期的0%稅率,新資本投資額介於5億馬幣以上的外資企業,可享有長達15年0%稅率。至於現有馬國的企業將其海外製造設施轉移至馬國,則可享有高達100%投資稅務優惠,為期5年。前述獎勵措施有效期限自本年7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止;(五)本年7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成立的中小企業,前3個報稅年,每年享有高達2萬馬幣所得稅回扣;(六)政府將從本年7月起在每名年收入10萬馬幣以下的電子錢包帳戶中存入50馬幣,提供50馬幣的折扣券和現金回扣;(七)汽車業:國內裝配汽車享有100%銷售稅減免;整裝進口汽車則獲50%銷售稅減免,有效期自本年6月15日起至12月31日止;(八) 撥款2.25億馬幣實施多項金融計畫和便利,以複甦國家的創意工業;(九)提供 10億馬幣的旅遊融資計畫協助旅遊業;(十) 全面豁免旅遊稅,有效期自本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止;(十一) 國內旅遊的1,000馬幣個人所得稅減免優惠,有效期將延長至明年12月31日;(十二) 民眾購買個人防護裝備(PPE)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費用將可抵稅;(十三)自本年7月1日起至12月31日豁免棕油的出口稅;(十四)在農業食品基金下提供3億5,000萬馬幣貸款;(十五)城市農業從事者每人將獲得500馬幣援助,一個社區可獲得5萬馬幣;(十六)通過提供獎勵給尖端公司,以訓練人力加入農業及種植業;(十七)加碼5,000萬馬幣的低以收入群體(B40)健康檢查計畫;(十八)加碼5,000萬馬幣予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協助推廣市場與促銷活動;(十九) 政府將與電信公司合作,提供免費1GB的上網資料,有效時間介於早上8時至傍晚6時,以便人們可居家進行線上教育與視訊會議,直至本年12月31日止;(十九)繼續推廣購買國貨運動,包括鼓勵大型的市場標籤國產貨以及在電商平臺設立大馬品牌的頻道;(二十)政府將推出「MY30」無限搭乘公共交通優惠,民眾只需購買30馬幣的月票,就可在雪蘭莪及吉隆坡地區搭乘「公共交通國家基礎建設公司」(Prasarana)的公交系統,有效期自本年6月15日起至12月31日止;以及(二十一)馬國政府將再次推出擁有房屋運動,房價介於30萬至250萬馬幣的住宅,轉讓和買賣合約將免除印花稅,然轉讓合約免印花稅只限於屋價首期100萬馬幣,而買賣合約的印花稅則全免,有效期為本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簽署的合約,須視發展商提供至少10%折扣條件而定。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鑒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馬來西亞經濟的衝擊日益擴大,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頃推出總值350億馬幣(約合82.08億美元)「短期國家經濟復甦計畫」(short-term economy recovery plan,簡稱Penjana),以協助舒緩病毒對國家經濟的衝擊。上述計畫建立在三個主要核心之上,包括強化人民(Empower People)、促進商業(Propel Businesses)及振興經濟(Stimulate the economy)。這項涵蓋40項措施的計畫,其中100億馬幣(約合23.45億美元)係由政府直接注入。 馬國目前的經濟情況頗為嚴峻,截至本年3月份馬國的失業率高達3.9%,共有61萬人失業,而馬國統計局預測至本年底的失業率可能會增加至5.5%,造成 86萬人失業。 為因應馬國目前的經濟情況及減輕人民負擔,馬國政府先前已推出了兩項涉及2,600億馬幣(約合609.76億美元)的振興經濟配套措施,並於5月4日宣佈有條件開放更多經濟領域。截至本(6)月2日止,馬國已有83.5%的員工,約1,270萬人已開始回到職場,相對的在5月17日的統計,只有1,020萬人(67.2%)的人上班。在馬國政府已落實的經濟配套措施下,成功保住了240萬人的工作,減輕了1,100萬人的經濟負擔,同時給與30萬家企業支援。 馬國政府刻正制定一個稱為「6R」的6個階段計畫,即解決(resolve)、保持彈性(resilience)、重啟(restart)、復甦(recovery)、振興(revitalize)及重組(reform)以落實中長期經濟目標。在解決方面,採取全國行動管制令以遏制該疫情;在保持彈性方面,馬國政府推出總額2,600億馬幣的紓困振興經濟配套,以確保國家經濟維持彈性;在重啟及復甦方面,現正逐漸重啟或重新開放經濟領域,該積極措施將給予國家經濟正面的影響,使人民的就業得以保障,惟各領域須遵守標準作業程序;在振興與重組方面,則涉及明(2021)年財政預算案及「第12大馬計畫」(the 12th Malaysia Plan,2021至2025年)之相關計畫。 上述短期國家經濟復甦計畫的重點包括:(一)擴大50億馬幣的薪資補貼計畫,再延長補貼3個月,每位員工每月可獲得600馬幣薪資補貼,每家企業最多200名員工受惠;(二)政府推出15億馬幣的聘用員工獎勵計畫(聘用失業者及青年),聘用40歲以下的人士,每位員工將獲每月800馬幣補貼;聘用40歲以上的失業者和殘疾人士,每位員工將獲每月1,000馬幣補貼,前述獎勵措施為期6個月;獎勵聘用畢業生為學徒的雇主將獲600馬幣補貼;(三) 政府額外撥出20億馬幣重振中小企業經濟,每家中小企業最多可獲50萬馬幣;(四) 為吸引外資企業將營運地點遷金至馬國,外資企業在製造業的新資本投資介於3億馬幣至5億馬幣,可享有長達10年期的0%稅率,新資本投資額介於5億馬幣以上的外資企業,可享有長達15年0%稅率。至於現有馬國的企業將其海外製造設施轉移至馬國,則可享有高達100%投資稅務優惠,為期5年。前述獎勵措施有效期限自本年7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止;(五)本年7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成立的中小企業,前3個報稅年,每年享有高達2萬馬幣所得稅回扣;(六)政府將從本年7月起在每名年收入10萬馬幣以下的電子錢包帳戶中存入50馬幣,提供50馬幣的折扣券和現金回扣;(七)汽車業:國內裝配汽車享有100%銷售稅減免;整裝進口汽車則獲50%銷售稅減免,有效期自本年6月15日起至12月31日止;(八) 撥款2.25億馬幣實施多項金融計畫和便利,以複甦國家的創意工業;(九)提供 10億馬幣的旅遊融資計畫協助旅遊業;(十) 全面豁免旅遊稅,有效期自本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止;(十一) 國內旅遊的1,000馬幣個人所得稅減免優惠,有效期將延長至明年12月31日;(十二) 民眾購買個人防護裝備(PPE)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費用將可抵稅;(十三)自本年7月1日起至12月31日豁免棕油的出口稅;(十四)在農業食品基金下提供3億5,000萬馬幣貸款;(十五)城市農業從事者每人將獲得500馬幣援助,一個社區可獲得5萬馬幣;(十六)通過提供獎勵給尖端公司,以訓練人力加入農業及種植業;(十七)加碼5,000萬馬幣的低以收入群體(B40)健康檢查計畫;(十八)加碼5,000萬馬幣予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協助推廣市場與促銷活動;(十九) 政府將與電信公司合作,提供免費1GB的上網資料,有效時間介於早上8時至傍晚6時,以便人們可居家進行線上教育與視訊會議,直至本年12月31日止;(十九)繼續推廣購買國貨運動,包括鼓勵大型的市場標籤國產貨以及在電商平臺設立大馬品牌的頻道;(二十)政府將推出「MY30」無限搭乘公共交通優惠,民眾只需購買30馬幣的月票,就可在雪蘭莪及吉隆坡地區搭乘「公共交通國家基礎建設公司」(Prasarana)的公交系統,有效期自本年6月15日起至12月31日止;以及(二十一)馬國政府將再次推出擁有房屋運動,房價介於30萬至250萬馬幣的住宅,轉讓和買賣合約將免除印花稅,然轉讓合約免印花稅只限於屋價首期100萬馬幣,而買賣合約的印花稅則全免,有效期為本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簽署的合約,須視發展商提供至少10%折扣條件而定。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頃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0)年4月份貿易總額為1,333億馬幣(約合313.65億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下跌16.4%;出口額為649.25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23.8%,創下近10年來最大跌幅,亦較上(3)月下降19%;進口額684.2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8%;貿易赤字34.96億馬幣,則較上年同期下跌132.3%,並創1997年10月亞洲金融危機後首見貿易赤字。 2020年4月份出口,電子與電機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259億馬幣,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9.9%,較2019年同期下跌21.7%。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50億馬幣,下跌22.2%)、木材與木材產品(9.07億馬幣,下跌49.6%)及液化天然氣(29億馬幣,下跌20.5%)。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121億馬幣,成長4.2%)及新加坡 (101億馬幣,下跌16.3%);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的產品為鋼鐵筋、棒等產品(6.72億馬幣),電子與電機產品出口則成長4.4%至45億馬幣;對新加坡出口下跌的產品為原油(5,490萬馬幣,下跌90.2%),惟電子與電機產品出口下跌6.9%至50億馬幣。 與上(3)月比較,2020年4月出口單價指數(export unit value index)微跌1.7%至114.1點,主因燃油指數下跌10.8%及動植物油脂指數下跌5.2%。同期,出口量指數(export volume index)下跌17.6%至107點,主要來自機械與交通設備指數下跌26.5%、雜項製品指數下跌25.5%及燃油指數下跌20.3%。經季節性調整後,出口量指數下跌14.4%至106.4點。 馬國2020年4月份進口額達684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8%;資本財(capital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21.9%,成長68.9%至150億馬幣,主因資本財(交通設備除外)成長93.5%(76億馬幣)。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占總進口額41.3%,下跌30.6%至283億馬幣,下跌的主要項目為資本財零組件(交通設備除外,下跌44%,49億馬幣)、加工工業用品(下跌25.3%,44億馬幣)、初級燃油和潤滑油(下跌58%,23億馬幣)及交通配備零組件(下跌37.7%,9.89億馬幣)。消費品(consumption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8.5%(58億馬幣),下跌12%;其中可細分為耐久性商品(下跌61%,5.82億馬幣)、非耐久性商品(下跌10%,1.62億馬幣) 及初級食品與飲料(2.47億馬幣,成長29.2%);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142億馬幣,下跌6%)及韓國(130億馬幣,成長323.9%);自中國大陸主要進口產品為汽車(3,450萬馬幣,下跌90.7%)、鋁製品(1.69億馬幣,下跌55.6%)及電信產品 (8.5億馬幣,下跌14%)。自韓國主要進口產品為浮動結構(floating structure,101億馬幣)。 2020年4月,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71.6%(954.7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9.5%;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472.9億馬幣,下跌18.9%;進口額為481.8億馬幣,成長2.1%。本年前4個月與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67.1%(3,852.1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2.4%;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2,095.3億馬幣,下跌4.6%以及進口額為1,756.8億馬幣,則成長0.4%。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馬國2020年4月份,與臺灣貿易總額為70.52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15.2%;對臺灣出口金額為24.88億馬幣,下跌22.1%,臺灣居馬國第8位出口國;自臺灣進口金額為45.64億馬幣,下跌10.9%,臺灣居馬國第5位進口來源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頃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0)年4月份貿易總額為1,333億馬幣(約合313.65億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下跌16.4%;出口額為649.25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23.8%,創下近10年來最大跌幅,亦較上(3)月下降19%;進口額684.2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8%;貿易赤字34.96億馬幣,則較上年同期下跌132.3%,並創1997年10月亞洲金融危機後首見貿易赤字。 2020年4月份出口,電子與電機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259億馬幣,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9.9%,較2019年同期下跌21.7%。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精煉石油產品(50億馬幣,下跌22.2%)、木材與木材產品(9.07億馬幣,下跌49.6%)及液化天然氣(29億馬幣,下跌20.5%)。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121億馬幣,成長4.2%)及新加坡 (101億馬幣,下跌16.3%);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的產品為鋼鐵筋、棒等產品(6.72億馬幣),電子與電機產品出口則成長4.4%至45億馬幣;對新加坡出口下跌的產品為原油(5,490萬馬幣,下跌90.2%),惟電子與電機產品出口下跌6.9%至50億馬幣。 與上(3)月比較,2020年4月出口單價指數(export unit value index)微跌1.7%至114.1點,主因燃油指數下跌10.8%及動植物油脂指數下跌5.2%。同期,出口量指數(export volume index)下跌17.6%至107點,主要來自機械與交通設備指數下跌26.5%、雜項製品指數下跌25.5%及燃油指數下跌20.3%。經季節性調整後,出口量指數下跌14.4%至106.4點。 馬國2020年4月份進口額達684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8%;資本財(capital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21.9%,成長68.9%至150億馬幣,主因資本財(交通設備除外)成長93.5%(76億馬幣)。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占總進口額41.3%,下跌30.6%至283億馬幣,下跌的主要項目為資本財零組件(交通設備除外,下跌44%,49億馬幣)、加工工業用品(下跌25.3%,44億馬幣)、初級燃油和潤滑油(下跌58%,23億馬幣)及交通配備零組件(下跌37.7%,9.89億馬幣)。消費品(consumption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8.5%(58億馬幣),下跌12%;其中可細分為耐久性商品(下跌61%,5.82億馬幣)、非耐久性商品(下跌10%,1.62億馬幣) 及初級食品與飲料(2.47億馬幣,成長29.2%);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142億馬幣,下跌6%)及韓國(130億馬幣,成長323.9%);自中國大陸主要進口產品為汽車(3,450萬馬幣,下跌90.7%)、鋁製品(1.69億馬幣,下跌55.6%)及電信產品 (8.5億馬幣,下跌14%)。自韓國主要進口產品為浮動結構(floating structure,101億馬幣)。 2020年4月,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71.6%(954.7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9.5%;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472.9億馬幣,下跌18.9%;進口額為481.8億馬幣,成長2.1%。本年前4個月與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67.1%(3,852.1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2.4%;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2,095.3億馬幣,下跌4.6%以及進口額為1,756.8億馬幣,則成長0.4%。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馬國2020年4月份,與臺灣貿易總額為70.52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15.2%;對臺灣出口金額為24.88億馬幣,下跌22.1%,臺灣居馬國第8位出口國;自臺灣進口金額為45.64億馬幣,下跌10.9%,臺灣居馬國第5位進口來源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