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來西亞棕油協會(MPOA)執行長納基華合(Nageeb Wahab)頃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表示,上(2019)年氣候乾旱及減少施肥,原預計棕油產量將下跌10%,如今本(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導致馬國油棕園面臨員工短缺,這可能造成棕油產量減少25%,造成棕油產業蒙受約28億美元(約合120億馬幣)損失。   過往就業穩定時,馬國種植業園區多依賴印尼、孟加拉與印度外勞,該疫情期間外勞進出馬國皆受到嚴格管制。預料馬國全國行動管制令過後可能有更多外勞選擇離開。棕油業因開墾新種植地而飽受環保活躍分子攻擊,在新冠疫情下員工嚴缺更使公司面臨另一干擾。   根據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估計,馬國棕油產業的70%員工為外勞,其產量約占全球食用油之26%,僅次於印尼。馬國種植業向來面臨外勞短缺困境,疫情與行動管制期間更為嚴重;基於馬國種植業聘用外勞紀錄欠佳,全球最大棕油生產國的印尼又提供更高薪資競爭,可能加劇馬國種植業短缺困境。種植業自動化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因油棕果串重達百磅,離地60尺,還需靠勞工以採摘方式較妥當,因而也比其他食用油要多25倍勞工。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棕油協會(MPOA)執行長納基華合(Nageeb Wahab)頃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表示,上(2019)年氣候乾旱及減少施肥,原預計棕油產量將下跌10%,如今本(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導致馬國油棕園面臨員工短缺,這可能造成棕油產量減少25%,造成棕油產業蒙受約28億美元(約合120億馬幣)損失。   過往就業穩定時,馬國種植業園區多依賴印尼、孟加拉與印度外勞,該疫情期間外勞進出馬國皆受到嚴格管制。預料馬國全國行動管制令過後可能有更多外勞選擇離開。棕油業因開墾新種植地而飽受環保活躍分子攻擊,在新冠疫情下員工嚴缺更使公司面臨另一干擾。   根據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估計,馬國棕油產業的70%員工為外勞,其產量約占全球食用油之26%,僅次於印尼。馬國種植業向來面臨外勞短缺困境,疫情與行動管制期間更為嚴重;基於馬國種植業聘用外勞紀錄欠佳,全球最大棕油生產國的印尼又提供更高薪資競爭,可能加劇馬國種植業短缺困境。種植業自動化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因油棕果串重達百磅,離地60尺,還需靠勞工以採摘方式較妥當,因而也比其他食用油要多25倍勞工。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檳城州(Penang State)首席部長曹觀友(Chow Kon Yeow)頃指出,根據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統計數據顯示,該州上(2019)年製造業投資件數為166件,投資金額為168.55億馬幣(約合41.21億美元),創歷年來新高紀錄,較上(2018)年成長191.56%,估計能為該州創造1萬8,886個就業機會。檳城州占馬國製造業總投資金額之20.37%,僅次於雪蘭莪州(Selangor State),為該國第2大熱門投資地點。   電子與電機,醫療器材和製造設備合計占檳城州2019年核准製造業投資額約87%。同年外人直接投資(FDI)投資額達150億馬幣,使檳城州成為馬國最大的FDI目的地,佔馬國FDI總額的27.83%。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檳城州(Penang State)首席部長曹觀友(Chow Kon Yeow)頃指出,根據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統計數據顯示,該州上(2019)年製造業投資件數為166件,投資金額為168.55億馬幣(約合41.21億美元),創歷年來新高紀錄,較上(2018)年成長191.56%,估計能為該州創造1萬8,886個就業機會。檳城州占馬國製造業總投資金額之20.37%,僅次於雪蘭莪州(Selangor State),為該國第2大熱門投資地點。   電子與電機,醫療器材和製造設備合計占檳城州2019年核准製造業投資額約87%。同年外人直接投資(FDI)投資額達150億馬幣,使檳城州成為馬國最大的FDI目的地,佔馬國FDI總額的27.83%。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通訊暨多媒體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 & Multimedia)頃於本(2020)年6月2日發布消息稱,馬國電訊公司(TM)、亞通公司(AXIATA)、明訊公司(Maxis)、數位網路公司(DIGI)以及阿布卡里集團(AlBukhary Group)的Altel等五家通訊公司,皆已獲得政府直接頒發的5G執照。   在馬國市場原預期5G執照競標將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擱置之際,馬國通訊暨多媒體部卻突如其來宣佈,已直接頒發5G執照予前述5大電訊公司。然本(6)月3日馬國通訊暨多媒體部聲稱,基於技術、法律和遵循明確程序的需要,將“即時重新評估”該執照之頒發。該措施使得馬國重量級電信公司無所適從,加上該疫情嚴重衝擊馬國經濟,企業倒閉、人民失業率劇增以及家庭支配所得日益減少下,馬國電信市場恐醞釀削價戰。   根據馬國通訊暨多媒體部下屬之馬國通訊暨多媒體委員會(MCMC)原先公佈的計畫,馬國政府原本計劃透過公開招標方式,將5G執照發放予多家公司組成的集團,以共用資源和基礎建設,從而在降低成本和避免資源重複下,加速推出5G服務。然而馬國業界對5G市場的需求仍存疑,因首先需要發展出涵蓋人工智慧、無人車、物聯網等先進產業的系統。目前仍不確定馬國重量級電信公司的執照是否被終止,倘屬實,這勢必提高渠等的資本支出,而4G免費服務等劇烈市場競爭的情況也將重現,這對電訊公司不利。   馬國證券商認為,雖然5G推出的計畫可能再回到起點,但現在評估這項計畫對電信公司的影響還為時過早。由於5G設施的投資龐大,因此預期馬國政府不會在全國大規模推出該服務,而只專注於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至於「國家光纖與網路計畫」(NFCP)方面,由於馬國電信公司僅能夠進行設備維修,難以展開網路設備安裝和擴展工作,因此政府設定的前銜接計畫網路擴展目標也很可能暫時擱置。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通訊暨多媒體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 & Multimedia)頃於本(2020)年6月2日發布消息稱,馬國電訊公司(TM)、亞通公司(AXIATA)、明訊公司(Maxis)、數位網路公司(DIGI)以及阿布卡里集團(AlBukhary Group)的Altel等五家通訊公司,皆已獲得政府直接頒發的5G執照。   在馬國市場原預期5G執照競標將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擱置之際,馬國通訊暨多媒體部卻突如其來宣佈,已直接頒發5G執照予前述5大電訊公司。然本(6)月3日馬國通訊暨多媒體部聲稱,基於技術、法律和遵循明確程序的需要,將“即時重新評估”該執照之頒發。該措施使得馬國重量級電信公司無所適從,加上該疫情嚴重衝擊馬國經濟,企業倒閉、人民失業率劇增以及家庭支配所得日益減少下,馬國電信市場恐醞釀削價戰。   根據馬國通訊暨多媒體部下屬之馬國通訊暨多媒體委員會(MCMC)原先公佈的計畫,馬國政府原本計劃透過公開招標方式,將5G執照發放予多家公司組成的集團,以共用資源和基礎建設,從而在降低成本和避免資源重複下,加速推出5G服務。然而馬國業界對5G市場的需求仍存疑,因首先需要發展出涵蓋人工智慧、無人車、物聯網等先進產業的系統。目前仍不確定馬國重量級電信公司的執照是否被終止,倘屬實,這勢必提高渠等的資本支出,而4G免費服務等劇烈市場競爭的情況也將重現,這對電訊公司不利。   馬國證券商認為,雖然5G推出的計畫可能再回到起點,但現在評估這項計畫對電信公司的影響還為時過早。由於5G設施的投資龐大,因此預期馬國政府不會在全國大規模推出該服務,而只專注於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至於「國家光纖與網路計畫」(NFCP)方面,由於馬國電信公司僅能夠進行設備維修,難以展開網路設備安裝和擴展工作,因此政府設定的前銜接計畫網路擴展目標也很可能暫時擱置。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新聞來源 :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  (日期 : 2020年6月4日)   一、產業通商資源部於本(109)年6月2日發布新聞表示,該部為克服當前經濟危機及吸引後新冠疫情時代所需投資,業已編列協助共26個企業、共計11,651億韓元(約287億411萬新台幣)之第3次追加預算案,提交本(109)年6月3日國務會議審議後,送陳國會審議。 二、本次產資部編列追加預算草案之目的主要為化解新冠疫情所引發之全球經濟不景氣,期藉由促進出口及投資、增加國內需求及扶助危機產業、育成K-防疫產業等計畫,俾於後新冠疫情時代,建立「韓國版新政」等新成長架構。相關具體作法如後說明: (一)促進出口及投資 1.產資部 計畫編列3,617億韓元(約89億667萬新台幣)之經費刺激出口及投資。 (1)為協助面臨經營困難之出口企業,政府將提供貿易保險資金3,271億韓元(約80億5,466萬新台幣),依「加強海外景氣提振計畫爭取訂單」、「出口債券快速兌現」及「提供緊急出口穩定基金」等6項貿易金融優惠。 (2)為促進出口之活力,編列出口企業之非接觸線上海外行銷支援預算,及辦理網路核發間接出口實績證明書等貿易相關業務線上化之預算54億韓元(約1億3,297萬新台幣)、12億韓元(約2,956萬新台幣)。 (3)以新冠疫情為契機預期全球企業將對透明且安全之生產基地之需求增加,GVC之結構勢必重組,因此拟藉追加預算吸引韓商返國投資及爭取尖端企業來韓投資。為輔導韓國之海外尖端企業及R&D中心,預計提高海外投資現金支援額度及國庫補助比率,並編列30億韓元(約7,394萬新台幣)之相關預算。 ①支援額度:(現行)一般、尖端企業30%,R&D中心40%→(修訂)一般30%,尖端40%,R&D中心 50% ②國庫補助率:(現行)首都圈 3:7,非首都圈 6:4→(修訂)尖端產業,R&D中心提升10%p (4)新增列反國投資企業專用補助金200億韓元(約4億9,285萬新台幣),並大幅增加支援對象及範圍。 ①支援對象  由現行非首都地區返國投資企業修訂為首都周邊地方之尖端產業返國投資企業及非首都圈之全體反國投資企業 ②支援措施  (現行)用地、設備投資金額→(修訂) 用地、設備投資金額+移轉費用 ③公費額度  (現行)各企業100億韓元(約2億4,636萬新台幣)→(修訂)首都圈企業150億韓元(約3億6,973萬新台幣)/非首都圈企業200億韓元(約4億9,298萬新台幣) (二)提振內需及扶持危機產業 1.產資部投資3,175億韓元(約78億2,597萬新台幣),提振內需及補償汽車、航空及展示產業等因新冠疫情所遭受損害之行業。 (1)為刺激消費補助消費者購買高效能家電產品之產品種類,大幅增列預算至3,000億韓元(約73億9,462萬新台幣)。 ①預算: (現行)1,500億韓元(約36億9,731萬新台幣)→(修訂)4,500億韓元(約110億9,193萬新台幣) ②產品項目: (現行)10項→(修訂)11項,增加衣物烘乾機 ③支援作法: 退還10%之貨款,1人限30萬韓元(約7,394元新台幣)(與現行作法相同) 2.為支援受汽車及航空產業影響之中堅、中小零組件企業等,各編列預算95億韓元(約2億3,413萬新台幣)(汽車配件)及40億韓元(約9,859萬新台幣)(航空配件)協助企業改善工程及開發國產化技術。 3.因新冠疫情各項展覽相繼延期,造成相關產業損失,爰產資部編列40億韓元(約9,859萬新台幣)之預算以減輕企業於下半年重新舉行時之參展費用負擔。 (三)育成K-防疫產業 1.為開拓國際防疫市場,編列79億韓元(約1億9,472萬新台幣)以建構研發疫苗之基礎設施及支援K-防疫主導國際標準。 (1)為促進開發、生產疫苗, 先期挹注49億韓元資金(約1億2,077萬新台幣)購買相關裝備,以儘早建構臨床試驗產品之製造基礎設施。 (2)核配30億韓元(約7,394萬新台幣),協助企業將13項K防疫模式之流程(檢查確診→疫學追蹤→隔離治療)開發成為國際標準。 (四)韓國版新政 1.產資部編列4,639億韓元(約114億3,455萬新台幣)推動綠色新政,使其成為後新冠疫情時代之新成長動力(佔綠色新政追加總預算之1/3)。 (1)建立低碳綠色產區、擴增再生能源、氫能之基礎架構及能源數位化等。 2.改善能源消耗 77%、溫室氣體排放量83%之工業園區之能源基礎設施,達成建立低碳綠色產業園區之政策目標。 (1)建立數位能源平台(231億韓元/約5億6,938萬新台幣)及編列設置屋頂型太陽能之預算(2,000億韓元/約49億2,985萬新台幣)以檢測及管理工業園區內能源。 (2)為新設可檢測溫室氣體等汙染物質之潔淨工廠(Clean Factory)產業,支援產園內企業之法定診斷及設備補給(2020年100家企業(31億韓元/7,639萬新台幣),預計3年間支援700家企業。)。 3.擴增各種支援促進技術開發及建設基礎架構以擴充再生能源及儘早實現氫經濟。 (1)編列住宅、建築及公共機關之分散型太陽能設置(增列500億韓元/約12億3,213萬新台幣)、農漁民之太陽能設置(增額500億韓元/約12億3,213萬新台幣)、設立再生能源國民股東方案(365億韓元/約8億9,857萬新台幣)等預算。 (2)開發與新增支援建築整合太陽能(BIPV)及海洋風力基礎設施之技術開發(160億韓元/3億9,496萬新台幣)、開發大型海洋風力園區(35億韓元/約8,639萬新台幣) 、建立太陽能企業共同活動研究中心(3億韓元/約739萬)等。 (3)開發綠色氫氣之生產及儲存關鍵技術 (40億韓元/約9,859萬新台幣)、建立氫氣全程安全管理體系及強化儲存所安全管理(29億韓元/約7,162萬新台幣)以儘早實行氫經濟。 (4)促進研究服務產業(10億韓元/約2,463萬新台幣)以型塑地區別發展典範,依據地區特色促使新再生能源產業據點之重生。 4.結與綠色新政及數位新政,促進能源數位化,將韓國版新政成果極大化。 (1)因應數位需求管理,建立家庭用數位電力平台事業(353億韓元/約8億7,182萬新台幣)及老舊建築之能源診斷資訊庫建構事業(70億韓元/約1億7,288萬新台幣)。 (2)為提升經營效率活用ICT,並建構太陽能綜合營運平台、海洋風力平台、智慧型發電所平台(LNG等)(185億韓幣/4億5,690萬新台幣)。 5.促進產園數位化及智慧化 (1)在智慧型產園內建構鏈結IoT、智慧型CCTV等相關機關數據之綜合管理中心(60億韓元/約1億4,818萬新台幣)以管理危險物、環境汙染及安全防護系統。 (2)在智慧型工業園區內建構共同物流中心之智慧型物流平台(30億韓元/約7,394萬新台幣),優化企業物流及降低相關費用。 (3)為因應第4次產業革命時期之關鍵產業數位化,增設資訊化策略計畫之設立費用(ISP)。 6.俟國會審議通過第3次追加預算案後,產資部將即刻執行,並於7月公布「韓國版新政綜合計劃」。    

A:新聞來源 :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  (日期 : 2020年6月4日)   一、產業通商資源部於本(109)年6月2日發布新聞表示,該部為克服當前經濟危機及吸引後新冠疫情時代所需投資,業已編列協助共26個企業、共計11,651億韓元(約287億411萬新台幣)之第3次追加預算案,提交本(109)年6月3日國務會議審議後,送陳國會審議。 二、本次產資部編列追加預算草案之目的主要為化解新冠疫情所引發之全球經濟不景氣,期藉由促進出口及投資、增加國內需求及扶助危機產業、育成K-防疫產業等計畫,俾於後新冠疫情時代,建立「韓國版新政」等新成長架構。相關具體作法如後說明: (一)促進出口及投資 1.產資部 計畫編列3,617億韓元(約89億667萬新台幣)之經費刺激出口及投資。 (1)為協助面臨經營困難之出口企業,政府將提供貿易保險資金3,271億韓元(約80億5,466萬新台幣),依「加強海外景氣提振計畫爭取訂單」、「出口債券快速兌現」及「提供緊急出口穩定基金」等6項貿易金融優惠。 (2)為促進出口之活力,編列出口企業之非接觸線上海外行銷支援預算,及辦理網路核發間接出口實績證明書等貿易相關業務線上化之預算54億韓元(約1億3,297萬新台幣)、12億韓元(約2,956萬新台幣)。 (3)以新冠疫情為契機預期全球企業將對透明且安全之生產基地之需求增加,GVC之結構勢必重組,因此拟藉追加預算吸引韓商返國投資及爭取尖端企業來韓投資。為輔導韓國之海外尖端企業及R&D中心,預計提高海外投資現金支援額度及國庫補助比率,並編列30億韓元(約7,394萬新台幣)之相關預算。 ①支援額度:(現行)一般、尖端企業30%,R&D中心40%→(修訂)一般30%,尖端40%,R&D中心 50% ②國庫補助率:(現行)首都圈 3:7,非首都圈 6:4→(修訂)尖端產業,R&D中心提升10%p (4)新增列反國投資企業專用補助金200億韓元(約4億9,285萬新台幣),並大幅增加支援對象及範圍。 ①支援對象  由現行非首都地區返國投資企業修訂為首都周邊地方之尖端產業返國投資企業及非首都圈之全體反國投資企業 ②支援措施  (現行)用地、設備投資金額→(修訂) 用地、設備投資金額+移轉費用 ③公費額度  (現行)各企業100億韓元(約2億4,636萬新台幣)→(修訂)首都圈企業150億韓元(約3億6,973萬新台幣)/非首都圈企業200億韓元(約4億9,298萬新台幣) (二)提振內需及扶持危機產業 1.產資部投資3,175億韓元(約78億2,597萬新台幣),提振內需及補償汽車、航空及展示產業等因新冠疫情所遭受損害之行業。 (1)為刺激消費補助消費者購買高效能家電產品之產品種類,大幅增列預算至3,000億韓元(約73億9,462萬新台幣)。 ①預算: (現行)1,500億韓元(約36億9,731萬新台幣)→(修訂)4,500億韓元(約110億9,193萬新台幣) ②產品項目: (現行)10項→(修訂)11項,增加衣物烘乾機 ③支援作法: 退還10%之貨款,1人限30萬韓元(約7,394元新台幣)(與現行作法相同) 2.為支援受汽車及航空產業影響之中堅、中小零組件企業等,各編列預算95億韓元(約2億3,413萬新台幣)(汽車配件)及40億韓元(約9,859萬新台幣)(航空配件)協助企業改善工程及開發國產化技術。 3.因新冠疫情各項展覽相繼延期,造成相關產業損失,爰產資部編列40億韓元(約9,859萬新台幣)之預算以減輕企業於下半年重新舉行時之參展費用負擔。 (三)育成K-防疫產業 1.為開拓國際防疫市場,編列79億韓元(約1億9,472萬新台幣)以建構研發疫苗之基礎設施及支援K-防疫主導國際標準。 (1)為促進開發、生產疫苗, 先期挹注49億韓元資金(約1億2,077萬新台幣)購買相關裝備,以儘早建構臨床試驗產品之製造基礎設施。 (2)核配30億韓元(約7,394萬新台幣),協助企業將13項K防疫模式之流程(檢查確診→疫學追蹤→隔離治療)開發成為國際標準。 (四)韓國版新政 1.產資部編列4,639億韓元(約114億3,455萬新台幣)推動綠色新政,使其成為後新冠疫情時代之新成長動力(佔綠色新政追加總預算之1/3)。 (1)建立低碳綠色產區、擴增再生能源、氫能之基礎架構及能源數位化等。 2.改善能源消耗 77%、溫室氣體排放量83%之工業園區之能源基礎設施,達成建立低碳綠色產業園區之政策目標。 (1)建立數位能源平台(231億韓元/約5億6,938萬新台幣)及編列設置屋頂型太陽能之預算(2,000億韓元/約49億2,985萬新台幣)以檢測及管理工業園區內能源。 (2)為新設可檢測溫室氣體等汙染物質之潔淨工廠(Clean Factory)產業,支援產園內企業之法定診斷及設備補給(2020年100家企業(31億韓元/7,639萬新台幣),預計3年間支援700家企業。)。 3.擴增各種支援促進技術開發及建設基礎架構以擴充再生能源及儘早實現氫經濟。 (1)編列住宅、建築及公共機關之分散型太陽能設置(增列500億韓元/約12億3,213萬新台幣)、農漁民之太陽能設置(增額500億韓元/約12億3,213萬新台幣)、設立再生能源國民股東方案(365億韓元/約8億9,857萬新台幣)等預算。 (2)開發與新增支援建築整合太陽能(BIPV)及海洋風力基礎設施之技術開發(160億韓元/3億9,496萬新台幣)、開發大型海洋風力園區(35億韓元/約8,639萬新台幣) 、建立太陽能企業共同活動研究中心(3億韓元/約739萬)等。 (3)開發綠色氫氣之生產及儲存關鍵技術 (40億韓元/約9,859萬新台幣)、建立氫氣全程安全管理體系及強化儲存所安全管理(29億韓元/約7,162萬新台幣)以儘早實行氫經濟。 (4)促進研究服務產業(10億韓元/約2,463萬新台幣)以型塑地區別發展典範,依據地區特色促使新再生能源產業據點之重生。 4.結與綠色新政及數位新政,促進能源數位化,將韓國版新政成果極大化。 (1)因應數位需求管理,建立家庭用數位電力平台事業(353億韓元/約8億7,182萬新台幣)及老舊建築之能源診斷資訊庫建構事業(70億韓元/約1億7,288萬新台幣)。 (2)為提升經營效率活用ICT,並建構太陽能綜合營運平台、海洋風力平台、智慧型發電所平台(LNG等)(185億韓幣/4億5,690萬新台幣)。 5.促進產園數位化及智慧化 (1)在智慧型產園內建構鏈結IoT、智慧型CCTV等相關機關數據之綜合管理中心(60億韓元/約1億4,818萬新台幣)以管理危險物、環境汙染及安全防護系統。 (2)在智慧型工業園區內建構共同物流中心之智慧型物流平台(30億韓元/約7,394萬新台幣),優化企業物流及降低相關費用。 (3)為因應第4次產業革命時期之關鍵產業數位化,增設資訊化策略計畫之設立費用(ISP)。 6.俟國會審議通過第3次追加預算案後,產資部將即刻執行,並於7月公布「韓國版新政綜合計劃」。    

A:  根據丹麥貝林時報於6月4日報導, 丹麥航空與丹麥當局最近幾週討論是否遵循歐洲航空全局 (Easa)旨在降低新冠狀肺炎感染風險的一系列新指南。 丹麥當局宣佈丹麥將於6月15日起實施機場內必須戴口罩的要求,丹麥仍遵守1米之社交距離建議。 丹麥航空局局長邁克爾·斯凡(Michael Svane)說:“這項指南是讓我們可以再次旅行最重要的一部分。” 配戴口罩的要求, 意味著飛機上的乘客之間不需要隔一個空位。除非航空公司本身願意。 交通部長本尼·恩格布雷希特(Benny Engelbrecht )說: “執行國際準則是很重要的 ,這樣可以確保航空能夠逐步開始運作。特別是必須出差的商務旅客,當他們要前往丹麥以外的機場,也得遵循相同的準則。” 臨時配戴口罩準則還意味著,只有乘客和工作人員才能進入機場航站大樓。 S 氏說: “新冠狀肺炎病毒的爆發, 許多國家施加的旅行限制嚴重影響了航空業。造成航空業和旅行社重大損失。然而,新的指導方針並不意味著丹麥航空將在一兩天再次蓬勃發展。”  “這裡含蓋許多層面的難題,其中之一是旅行限制的問題,這是航空業自身無法確認的,其次歐洲正尋找一個緩慢且安全的開放方式,以及丹麥本國的某些限制性做法。” “我們可以確定會逐漸獲得更多的航線。” S 氏估計,到2020年底,將運行40%的航班。預計到2022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A:2020年6月6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包括俄羅斯在內部分非OPEC產油國(簡稱OPEC+)決議,第1階段減產展延至7月底,未來再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及原油市場需求情形調整,至2020年底前OPEC+將透過部長級監督會議(ministerial monitoring meeting)每月評估減產執行率。   6月8日沙烏地能源部(Ministry of Energy)部長Abdul Aziz bin Salman王子敦促所有OPEC+成員落實減產,各國於第1階段減產未落實之數量,須於7-9月補齊。伊拉克與奈及利亞係2個主要未落實減產成員;哈薩克與安哥拉銷售原油數量則超過承諾配額。   沙烏地前宣佈6月1日起額外減產100萬桶/日,即將於近期停止執行。   註: 1.2020年4月12日OPEC+達成減產共識,將分3階段減產: (1)第1階段:2020年5-6月共同減產970萬桶/日(約佔全球10%日產量)。 (2)第2階段:2020年7-12月共同減產770萬桶/日。 (3)第3階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共同減產580萬桶/日。   2.參與減產者為OPEC會員國(委內瑞拉、伊朗以及利比亞因遭制裁或動盪豁免減產)以及其他10個OPEC+國家,包括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巴林、阿曼、汶萊、馬來西亞、墨西哥、蘇丹以及南蘇丹等共20國,惟墨西哥僅參與第1階段減產。

A:2020年6月6日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包括俄羅斯在內部分非OPEC產油國(簡稱OPEC+)決議,第1階段減產展延至7月底,未來再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及原油市場需求情形調整,至2020年底前OPEC+將透過部長級監督會議(ministerial monitoring meeting)每月評估減產執行率。   6月8日沙烏地能源部(Ministry of Energy)部長Abdul Aziz bin Salman王子敦促所有OPEC+成員落實減產,各國於第1階段減產未落實之數量,須於7-9月補齊。伊拉克與奈及利亞係2個主要未落實減產成員;哈薩克與安哥拉銷售原油數量則超過承諾配額。   沙烏地前宣佈6月1日起額外減產100萬桶/日,即將於近期停止執行。   註: 1.2020年4月12日OPEC+達成減產共識,將分3階段減產: (1)第1階段:2020年5-6月共同減產970萬桶/日(約佔全球10%日產量)。 (2)第2階段:2020年7-12月共同減產770萬桶/日。 (3)第3階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共同減產580萬桶/日。   2.參與減產者為OPEC會員國(委內瑞拉、伊朗以及利比亞因遭制裁或動盪豁免減產)以及其他10個OPEC+國家,包括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巴林、阿曼、汶萊、馬來西亞、墨西哥、蘇丹以及南蘇丹等共20國,惟墨西哥僅參與第1階段減產。

A:2020年6月8日英國石油公司(BP)執行長Bernard Looney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重創能源產業,英國石油公司將精簡全球1萬個工作(BP在全球約有7萬個員工),對資深層級(senior level)影響尤甚,預計該階層約3分之1工作將被裁減。   Looney執行長指出,2020年第1季BP淨債務(net debt)增加60億美元,公司計畫刪減2020年25%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約30億美元;另BP每年營運成本約220億美元(其中80億美元係人事成本),預計2021年將削減25億美元營運成本。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指出,美國原油期貨價格自2020年初超過60美元/桶,4月中一度跌至負值,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其盟國(簡稱OPEC+)達成減產共識後,目前油價回升至約39美元/桶。   英國華威商學院(Warwick Business School)全球能源研究中心主任David Elmes表示,BP裁員動作反映能源產業面臨的挑戰,在環境意識高漲情況下,能源公司未來走向值得關注。

A:2020年6月8日英國石油公司(BP)執行長Bernard Looney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重創能源產業,英國石油公司將精簡全球1萬個工作(BP在全球約有7萬個員工),對資深層級(senior level)影響尤甚,預計該階層約3分之1工作將被裁減。   Looney執行長指出,2020年第1季BP淨債務(net debt)增加60億美元,公司計畫刪減2020年25%資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約30億美元;另BP每年營運成本約220億美元(其中80億美元係人事成本),預計2021年將削減25億美元營運成本。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指出,美國原油期貨價格自2020年初超過60美元/桶,4月中一度跌至負值,在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及其盟國(簡稱OPEC+)達成減產共識後,目前油價回升至約39美元/桶。   英國華威商學院(Warwick Business School)全球能源研究中心主任David Elmes表示,BP裁員動作反映能源產業面臨的挑戰,在環境意識高漲情況下,能源公司未來走向值得關注。

A:2020年6月8日沙烏地健康部(Ministry of Health)公佈,沙國境內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人數累計達10萬5,283例,當日新增3,369例,創沙國自疫情爆發來單日新高。   新增病例前5大城市分別為利雅德(746例)、吉達(577例)、麥加(376例)、達曼(376例)以及Al-Hofuf(241例);以年齡來看,84%係一般成年人、11%係小於15歲兒童、5%係超過65歲老年人。   沙烏地前宣佈5月31日起境內約9萬間清真寺(麥加除外)開放禮拜(須保持2公尺距離、配戴口罩以及自備禮拜毯),惟6月8日新增病例有19位係清真寺工作人員或禮拜者,沙國政府緊急關閉境內71間清真寺。   另為防止COVID-19疫情擴散,沙烏地自中國大陸廣州進口1,400萬個口罩,已抵達吉達阿布都拉國王國際機場(King Abdul Aziz International Airport),沙烏地食藥署(Saudi Food and Drug Authority, SAFD)刻進行檢驗,以確保產品品質符合安全要求。   6月8日沙烏地進行COVID-19檢測人數為1萬8,578例,總檢測人數達97萬6,815例。

A:2020年6月8日沙烏地健康部(Ministry of Health)公佈,沙國境內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人數累計達10萬5,283例,當日新增3,369例,創沙國自疫情爆發來單日新高。   新增病例前5大城市分別為利雅德(746例)、吉達(577例)、麥加(376例)、達曼(376例)以及Al-Hofuf(241例);以年齡來看,84%係一般成年人、11%係小於15歲兒童、5%係超過65歲老年人。   沙烏地前宣佈5月31日起境內約9萬間清真寺(麥加除外)開放禮拜(須保持2公尺距離、配戴口罩以及自備禮拜毯),惟6月8日新增病例有19位係清真寺工作人員或禮拜者,沙國政府緊急關閉境內71間清真寺。   另為防止COVID-19疫情擴散,沙烏地自中國大陸廣州進口1,400萬個口罩,已抵達吉達阿布都拉國王國際機場(King Abdul Aziz International Airport),沙烏地食藥署(Saudi Food and Drug Authority, SAFD)刻進行檢驗,以確保產品品質符合安全要求。   6月8日沙烏地進行COVID-19檢測人數為1萬8,578例,總檢測人數達97萬6,815例。

A:法國國防部自1998年起每年公布武器出口報告,揭露武器出口金額及出口至重要國家及區域市場之統計數據。法國國防部於本(2020)年6月1日將「2019年法國武器出口報告」提交國會,國民議會國防暨武器委員會就該報告於6月4日舉辦聽證會。前述報告公布,2019年法國武器出口金額為83.3億歐元,相較創下20年新高之2018年武器出口91億歐元,減少幅度為8.46%。倘不計入疾風戰鬥機(Rafale)的供貨合約,2019年的武器出口仍優於近10年(2010年至2019年)平均表現。   根據統計,2019年法國前10大武器出口市場中,印度名列第1,主要因2016年法國出口36架達梭航太(Dassault Aviation)的疾風戰鬥機(Rafale),其餘重要出口市場包括卡達(法國於2019年供應疾風戰鬥機共36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該國近年與法國於國防領域之合作日益緊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該國於2017年核准向法國Naval Group採購兩艘追風級護衛艦及新型軍艦等)、比利時、美國、新加坡、科威特及馬來西亞等國。   2019年法國最重要的武器出口區域為歐盟地區,佔整體武器出口的42%,主要出口目的國包括比利時(出口產品為獵雷艦)、匈牙利(出口產品為直升機)、西班牙(出口產品為通訊衛星)等;倘加計非歐盟會員之歐洲國家,2019年法國對歐洲市場之出口佔總武器出口比重為45%。   根據前述報告顯示,2億元以下規模之武器出口對於法國國防產業整體穩定出口扮演重要角色。另外,2019年軍艦出口表現亦相當亮眼,佔整年度訂單總量的50%,相較於過去軍艦出口僅佔10%有顯著進展。2019年比利時-荷蘭獵雷艦聯合採購案促成12艘獵雷艦的出口(前揭聯合採購案由法國Naval Group及ECA集團合資的「比利時海軍與機器人公司」得標),金額將近20億歐元,佔當年度軍艦出口的40%,另外法國Naval Group亦與澳洲在官方軍事合作協定的架構下簽署軍用潛艦建造合約。根據統計,2019年法國簽署的軍用潛艇訂單金額提高至30億歐元。另在軍用航空領域方面,法國自2015年以來已銷售疾風戰鬥機(Rafale)予多國包括埃及(24架)、卡達(36架)及印度(36架)等,其中49架已於2019年年底前完成交貨。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年底,法國已完成出貨200架疾風戰鬥機,其中24%係來自出口訂單。   法國國防部長Florence Parly表示,2019年延續近3年的武器出口策略,強化與歐洲國家之軍事夥伴關係,創造新的合作可能,並推動歐洲國防設備市場發展。法國國防產業吸引從中小企業到大型集團的投資活動,對於國家經濟整體發展及當地就業等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A:法國國防部自1998年起每年公布武器出口報告,揭露武器出口金額及出口至重要國家及區域市場之統計數據。法國國防部於本(2020)年6月1日將「2019年法國武器出口報告」提交國會,國民議會國防暨武器委員會就該報告於6月4日舉辦聽證會。前述報告公布,2019年法國武器出口金額為83.3億歐元,相較創下20年新高之2018年武器出口91億歐元,減少幅度為8.46%。倘不計入疾風戰鬥機(Rafale)的供貨合約,2019年的武器出口仍優於近10年(2010年至2019年)平均表現。   根據統計,2019年法國前10大武器出口市場中,印度名列第1,主要因2016年法國出口36架達梭航太(Dassault Aviation)的疾風戰鬥機(Rafale),其餘重要出口市場包括卡達(法國於2019年供應疾風戰鬥機共36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該國近年與法國於國防領域之合作日益緊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該國於2017年核准向法國Naval Group採購兩艘追風級護衛艦及新型軍艦等)、比利時、美國、新加坡、科威特及馬來西亞等國。   2019年法國最重要的武器出口區域為歐盟地區,佔整體武器出口的42%,主要出口目的國包括比利時(出口產品為獵雷艦)、匈牙利(出口產品為直升機)、西班牙(出口產品為通訊衛星)等;倘加計非歐盟會員之歐洲國家,2019年法國對歐洲市場之出口佔總武器出口比重為45%。   根據前述報告顯示,2億元以下規模之武器出口對於法國國防產業整體穩定出口扮演重要角色。另外,2019年軍艦出口表現亦相當亮眼,佔整年度訂單總量的50%,相較於過去軍艦出口僅佔10%有顯著進展。2019年比利時-荷蘭獵雷艦聯合採購案促成12艘獵雷艦的出口(前揭聯合採購案由法國Naval Group及ECA集團合資的「比利時海軍與機器人公司」得標),金額將近20億歐元,佔當年度軍艦出口的40%,另外法國Naval Group亦與澳洲在官方軍事合作協定的架構下簽署軍用潛艦建造合約。根據統計,2019年法國簽署的軍用潛艇訂單金額提高至30億歐元。另在軍用航空領域方面,法國自2015年以來已銷售疾風戰鬥機(Rafale)予多國包括埃及(24架)、卡達(36架)及印度(36架)等,其中49架已於2019年年底前完成交貨。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年底,法國已完成出貨200架疾風戰鬥機,其中24%係來自出口訂單。   法國國防部長Florence Parly表示,2019年延續近3年的武器出口策略,強化與歐洲國家之軍事夥伴關係,創造新的合作可能,並推動歐洲國防設備市場發展。法國國防產業吸引從中小企業到大型集團的投資活動,對於國家經濟整體發展及當地就業等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A:依據瑞士聯邦經濟事務局(SECO)發佈之最新統計資料指出,2020年5月份瑞士登記的失業人口為15萬5,998人,比上月份增加2,585人,失業率為3.4%;與2019年同期相比則增加5萬4,628人,增加53.9%。 另5月份年輕人(15-24歲)的失業人口為1萬7,758人,比上月份增加567人 (+3.3%),比2019年同期增加7,709人 (+76.7%)。 中年(50歲已上)的失業人口為4萬890人,比上月份增加654人 (+1.6%),比2019年同期增加1萬1,811人 (+40.6%)。 在5月份登記的求職者為23萬2,982人,比上月份增加1,786人,比2019年同期增加5萬6,854人 (+32.3%)。 5月份有登記的職缺為1萬6,701個,減少1,741個職缺。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經濟事務局(SECO) 日期: 2020年6月9日

A: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本(2020)年6月8日受訪表示,星國經濟會出現哪種復甦曲線目前仍言之過早,但全球供應鏈料趨向某種程度的自給自足,尤其是必要物品供給,區域國家也預計將有更多合作。 新加坡經濟面對前所未見的不確定性因素,所造成的影響甚至比全球金融危機或亞洲金融危機時更深遠;目前需求和供應都面對嚴重的週期性衝擊,尤其橫跨多領域的全球需求同時大幅下跌,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的供應鏈亦在改變,因此,將來會出現U型、W型或L型復甦曲線,仍難預測。 新加坡經濟何時復甦,主要取決於短期的供需復甦及各國如何因應顯著且快速的結構性改變,包括科技創新、全球化概念及未來工作形式等。新冠疫情迫使全球企業與經濟更重視電子商務、遠距辦公和數位經濟,此將加速改變人民生活、工作,甚至購物方式。 全球整合的模式,除了過去講究效率和生產率,亦將注重公平和堅韌度。進行方式及產生的效應取決於多個國家的政治,全球化過程若使多數人口覺得被忽略、生活未獲得改善的話,是行不通的。 機器人革命、全球化和數位化若同時進行,將從根本改變勞動市場。不論零售或餐飲業,服務經濟數位化轉型,將出現一個經得起新冠病毒的新模式,只要有對的技能,就能在數位空間完成許多事,因此,提升學習新技能將變得非常重要。

A: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受訪時表示,政府不排除調高國家儲備淨投資回報貢獻(NIRC, 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比率,以增加未來收入,不過現階段沒有調整必要。 新加坡政府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及淡馬錫控股這三家機構最高可達50%的淨投資回報納入NIRC框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資助政府開支。在2019財政年度,NIRC貢獻了170億星元,是政府最大筆收入來源。 為因應新冠疫情,新加坡政府本次動用520億星元國家儲備金。談及政府要如何增加收入,以增強財務狀況,王副總理認為關鍵是強化整體經濟。 審慎財政紀律是新加坡財政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王副總理表示,即使面對低利率環境,政府仍不會靠借貸來應付經常性支出。 至於新加坡政府會否加大借貸力度,把更多開支注入基礎設施項目,王副總理坦言,全球利率超低,能夠重新動工時,確實應該加快部分長期基建,然渠亦強調相關借貸須確保基建專案可帶來經濟或社會回報。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