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印尼清真品質保證新制 國際貿易局 2020.06.12 背景說明 為保障國內眾多穆斯林國民飲食安全,不違反清真教義食品的需求,印尼政府預計自2019年10月17日起依據第33 號法案(2014年公布),全面落實清真品質保證新制。在新制度下,將由唯一官方清真機構-清真品保局(BPJPH)取代以往印尼民間宗教團體-伊斯蘭宗教理事會(MUI),主導清真產品認、驗證(Halal product assurance)及發證工作。以下就新制相關疑義進行說明: 新制法源依據及緩衝期認定為何? 印尼清真品質保證新制2019年10月17日上路後有5年緩衝期,既有依據舊制在印尼上市之食品飲料產品仍可繼續流通至2024年10月17日止,惟自2024年10月17日開始在印尼流通的食品飲料,若欲宣稱為清真產品,須依據第33號法案第4條規定接受BPJPH之清真驗證;若屬非清真產品,則應依據同法案第26 條標示為非清真產品,至於食品飲料以外的清真產品(例如藥品、藥材、化妝品等),自2021年10月17日開始納入緩衝期管理。 在新制下,已取得MUI驗證之企業如何因應? 目前已取得MUI驗證的廠商自2019年10月17日起須向BPJPH申請登錄,其清真驗證在證書有效期間內仍然有效,BPJPH將在MUI 證書到期前90天通知廠商依照BPJPH新制辦理清真驗證。若原未取得清真驗證業者,則可直接向BPJPH提出申請。 與外國清真機構合作規劃? 有關新制下之國際合作,BPJPH表示將透過政府發證單位或政府認可之伊斯蘭宗教團體或駐印尼大使館/代表處,以洽簽合作備忘錄 (MOU)及相互承認協定(MRA)方式進行。 本局將持續掌握動向 有關2014年第33號法案雖已公布(英文版如附件),但相關施行細則尚未完成,且BPJPH目前尚未架設英文公開網站及線上申請系統,本局將持續掌握印尼清真品質保證新制相關規範與動向,並適時周知相關業者,持續協助業者拓銷印尼清真市場。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6)月17日報導稱,日本央(銀)行頃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決定維持大規模貨幣量化寬鬆政策,日本政府通過本(2020)年度第2次追加預算案,企業的特別貸款融資額由75兆日圓提高至110兆日圓。另,日本央行亦向下修正國內經濟景氣判斷評語,認為因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的衝擊,目前「處於極為嚴峻的狀態」。 為因應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蔓延,日本央行已提出三種大型政策,包括(1)企業的特別貸款援助;(2)大量購買ETF;(3)購買國債及挹注美元資金。日本央行於2020年4月取消每年固定購買80兆日圓的限額,以便能無限量購買國債。 此外,日本央行結束為期兩天會議,並於6月16日宣布維持利率的貨幣政策不變,並強調加強企業融資,維持金融市場穩定。日本央行將短期政策利率及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目標,分別維持在-0.1%及零附近,認為未來新冠疫情第2波感染風險並未消失,日本經濟前景蒙塵嚴峻。
A:緬甸時報報導,緬甸國會已經批准了關於工業區管理最新法律,該法律賦予監管機構新的權力來懲罰污染者和土地投機者。緬甸律師和專家表示,有效的治理將取決於尚未宣布的執法施行細則,5月26日頒布的工業區法旨在解決普遍存在的土地投機問題,並改善全國60多個工業區的土地有效管理,設立聯邦級中央委員會來管理現有區域管理委員會,該法律規定了各級委員會的職責,並禁止投資者出於投機目的佔用工業區土地。並確保此外法律的第34(b)條規定,開發商必須在6個月內向當局提交項目計劃和完成日期。不遵守該規定將被處以土地價值的10%罰款,原獲開發之許可證被撤銷甚至被判刑入獄。 工業區法同時規定了實施污染控制管理和適當廢物處理的法律責任。尤其倘該工業區尚未建立集體環保處理系統時,則投資者現在應對未能自行安排廢物處理承擔法律責任。新法第28條規定,投資者必須遵守基於2012年環境保護法的區域環境影響評估。這些評估確定了投資者必須在該區域在用水,碳排放和其他相關環保問題上須有處理能力。 緬甸Colliers Myanmar公司經理Ko Hpone Myint Thu表示,盼該法律能夠透過打擊土地投機者,恢復投資者依法正常使工業用途土地。以往緬甸富人經常將資金投入至指定工業區購買土地,惟實際上並未開展業務,而是希望日後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土地。透過確保獲得更明確的土地使用權,我們可以在為投資者分配工業用地時創造更具競爭性的環境,未來或許可降低未來租金成本。緬甸目前有63個工業區正在運營,除欽邦外,緬甸所有省邦的工業區土地面積約達25,425英畝。在所有工業區中,目前有65%位於仰光地區。
A:緬甸全球星光報報導,根據曼德勒豆類市場貿易商表示,由於最近幾天來自印度的需求不斷增長,木豆(Pigeon peas)的價格已上升,另外而由於新鮮芝麻充斥曼德勒市場,芝麻價格正在下降。曼德勒商品倉庫貿易商副主席Myo Swe稱,印度對木豆的進口配額已於4月1日期生效。然而,他們自5月底開始向緬甸採購。購買每3袋木豆的價格自6.8萬緬幣上漲至7.3萬緬幣,每單位包裝價格上漲了5,000緬幣。目前,那些儲存木豆的交易商正獲得可觀的利潤。與此同時,據曼德勒市場貿易商稱,芝麻價格在收穫季節價格下降。他續稱,當收穫季節臨近時,貿易商停止了購買芝麻,芝麻(Samone品種)價格為每袋14-16萬緬幣。早些時候,每袋價格逾20萬緬幣。中國是緬甸芝麻的主要買家,此外緬甸芝麻亦外銷日本、韓國、英國、德國、荷蘭、希臘及波蘭等歐盟國家市場。 根據印度商務及工業部商務局通知,印度允許在2020-2021年度的進口40萬噸木豆。緬甸木豆銷往印度、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巴基斯坦、英國及馬來西亞等國的市場。但是,與黑豆及綠豆相比,出口量極小。在2016-2017年度,逾16萬噸木豆出口到國外,而在2017-2018年度,出口逾22萬噸。在最近的2018-2019年度,緬甸向其他國家運送了逾160萬不同品種的豆類,特別是黑豆,估計出口價值達10億美元。
A:緬甸時報報導,食糖及甘蔗產品企業家協會副主席Win Htay表示,由於國際需求低迷,緬甸甘蔗產量預計將在2020-2021年度下降到7年來的最低水平。因目前對糖的需求過低,貿易商爭相以低價出售倉庫的庫存糖,以免陷入供應過剩的局面。緬甸向中國出口由甘蔗生產的未加工粗糖,然而自2017年以來,中國已將緬甸食糖的進口關稅提高85%,並通過封鎖他們通常的貿易路線來打擊非法貿易商,導致目前的供應過剩。緬甸向中國出口一定數量的食糖,還必須按照中國大陸海關總署規定的程序申請許可,如獲得國家品質監督檢驗局(AQSIQ)證書,證明經營者遵守了規定的要求。因此,食糖出口在過去兩年中有所減少,最近停止了。展望未來,業內人士預計農民將逐漸減少甘蔗種植,導致2020-2021年度甘蔗種植面積縮減至35萬英畝。據該協會稱,與7年前相比,這一降幅逾20%,創下了該行業生產面積的歷史新低紀錄。 產量下降的另一個原因是全球對緬甸生產的粗糖需求量不足,另在該國29家製糖工廠中,僅有緬甸僅有2家糖廠可生產精製糖。除中國外,很少有國家從緬甸進口未精製糖。因此,目前生產的大部分粗糖都用於國內消費。食糖及甘蔗產品企業家協會副主席Win Htay表示,隨著種植園面積減少,製糖工廠將會逐漸關閉,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我們可能不得不進口食糖來代替生產,因為甘蔗農民如果沒有利潤就不會種植。為了重振當地食糖市場,緬甸應該投資升級當地工廠,並獲得更高質量的甘蔗種子。目前,允許本地食品及飲料企業進口其需要的精糖,而該國從泰國進口了約10,000噸精糖。但這些政策未來可以也可改變。Win Htay續稱,如果國內精製糖需求高,政府應該制定新政策,升級至少兩家當地工廠,使它們能夠加工製糖。如果當地企業需要精製糖,他們可以與這些工廠簽訂供應合同,這將有助於當地製糖業增加價值,並可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A:緬甸伊洛瓦底報報導,由於緬甸新冠肺炎經濟紓困計畫中,該計劃的第3個主要目標被稱為減輕對勞工和工人的影響,而緬甸政府規劃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是將失業勞工和返回移民的工作機會納入實施勞動密集型社區基礎設施項目。一般預料可能將有利於一帶一路計畫之推動。惟自一位熟悉內情緬甸高級官員表示,截至目前為止,根據緬甸經濟紓困方案所推動的基礎設施項目,並不包括任何中國大型投資項目,中國支持的投資項目不會被匆忙通過或被避免進行適當的審查程序。 緬甸西部皎漂經濟特區(SEZ)可望促進中國內陸雲南省的發展,並為中國提供直接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從而使其石油進口能夠繞過馬六甲海峽。緬甸中國戰略與政策研究所負責人表示,皎漂經濟特區(SEZ)將取決於地緣政治因素前提上,倘要在商業上可行,至少仍需要10到15年。另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計劃成為跨越禪邦與中國邊境的工業中心。它們將成為中緬經濟走廊(CMEC)的一部分。緬甸政府已在CMEC合作計劃中增加了一項關鍵條件,即中國必須允許緬甸為該投資項目從多個國際金融機構尋求融資,特別是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以避免對中國承擔無法償付的債務風險。禪邦北部的中緬貿易路線上活躍的6個主要民族武裝團體中,有5個尚未簽署全國停火協議,故將不利投資項目推動。 緬甸計劃、財政暨工業部與新加坡基礎設施亞洲(IA)簽署了一項協議,該協議將協助緬甸基礎設施項目尋找合適的投資者並評估商業可行性。緬甸政府對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投資項目持謹慎態度,中緬經濟走廊CMEC的初步協議已於2017年達成,目前已超過兩年,但仍在就實施主體投資項目上進行談判。
A: 據日本財務省本(6)月17日公布的貿易統計速報資料,本(2020)年5月出口總額計4兆1,848億日圓,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28.3%,創2009年9月雷曼兄弟金融風暴以來的最大跌幅;主要係因新冠疫情導致各國採取封城措施,輸銷美國市場的汽車及零組件等呈現大幅下滑,拖累仰賴出口的日本經濟衰退。 中國大陸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占整體日本出口總額一半以上。5月日本對中國大陸出口1兆1,262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減少1.9%,惟減幅已較3月(負8.7%)、4月(負4.0%)縮小。另,5月對美國出口計5,884億日圓,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50.6%,其中尤以汽車、飛機引擎零組件及汽車零組件等衰退明顯。 另一方面,日本5月進口總額計5兆182億日圓,亦較上年同期銳減26.2%,同創10年以來最大的減幅,主要係因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相關進口能源商品低迷不振所致。其中,自中國大陸進口計1兆5,113億日圓,較上年同期減少2.0%;自美國進口5,782億日圓,亦同大幅減少27.5%。 日本5月貿易逆差額計8,334億日圓,連續2個月呈現逆差情況。目前日本國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雖已較4月高峰期明顯減少,惟全球疫情持續擴散,以及近日中國大陸北京確診病例遽增,第2波疫情襲來疑慮有增無減。對此,日本財務省幹部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恐將持續呈現在6月份進出口貿易數據」。
A:1. 本次6月份調查相對於本年3月份調查結果,受調者對紐國經濟前景表示更大之不確 定性,專家下調2021年之紐國GDP衰退9%,但2022年將強勁反彈至6.9%成長,2023年 4.3%成長。 2. 雖然5月間國內消費明顯增加,但疫情造成未來收入之不確定性,影響消費者信心與 支出,此外估計實質投資將減少20%,而各類貨品出口增減不一,但觀光服務出口已大 幅受損,未來一年整體經濟表現將受明顯影響。 3. 紐國儲備銀行大幅貨幣寬鬆與資產購入將造成紐幣續貶,不排除明年實施負利率之 可能;明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將明顯下降至0.2%,預計至2023年3月才能回升至1.6%。 4. 受疫情影響,未來一年間經濟活動量減弱,導致大型企業裁員,小型企業關閉,預 測失業率在8%至9.6%之間,2022年之後就業逐漸上升,至2023年失業率為6.1%。相對於 3月份調查結果,受調者對未來就業情形明顯更為悲觀。
A:根據馬來西亞招聘機構「蘭斯塔德」(Randstad Malaysia)頃發布的調查顯示,估計馬國百分之四十九的員工將被迫離職並開創個人的事業。年齡在25歲至34歲之間的受訪者中有56%的人如是表達,而55歲至67歲的受訪者中有28%的人亦有同感。年輕的員工對成為企業家帶給渠等的機會更感到興奮。 該調查報告另稱,Z世代五分之四以上(82%)和千禧一代的76%的受訪者表示,成為企業家將為他們帶來更多機會。相反的,即使有財務能力,55歲至67歲的老年人中僅68%熱衷於企業家精神。 該招聘機構認為,馬國員工傾向於在更早的年齡開展自己的事業,主因他們的財務壓力較少,且未來的展望時間更長。由於與數位世界的緊密連接,千禧一代顯示出高度技術技能,因此雇主在吸引和留住這些雇員的壓力越來越大。 該調查另顯示,儘管有8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並得到認可,但四分之一(2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薪水不如其他公司的同類雇員。在一個快速發展且不確定性高氛圍中,年輕的員工需要加強自身技能以與其他求職者做區隔,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擁有實習經驗或兼職工作的研究生為工作環境作了更充分的準備,因為他們知道職場如何運作。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of Statistics)數據顯示,受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及馬國政府於本(2020)年4月15日至5月12日延長實施「全國行動管制令」(movement-control order),導致大部分經濟領域被勒令關閉影響,馬國本年4月失業率為5%,創近30年新高紀錄;失業人數達77萬8,800人,較上(2019)年同期增加48.8%。馬國本年4月就業人數為1,493萬人,較上年同期減少1%。製造業和服務業受到最嚴重的衝擊,主要包括食品及飲料、藝術、娛樂、休閒及其他服務,如美容中心和髮廊。此外,共有259萬名自雇人士也因行動管制令而失業,大多數為小型商人、小型農場和旅遊業者。同期,國內勞動市場可就業人口為1,571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0.6%,惟較上月減少0.8%。 馬國本年4月勞動參與率為68.1%,較上年同期微跌0.5%。同期,家庭主婦、學生、殘障人士及退休人士,達735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2.2%。 馬國工商業界咸認為,未來5月及6月馬國失業率恐因該疫情而直線上升,加上6月份適逢大學生畢業季節,馬國國內就業環境更為嚴峻。 大馬銀行(AmBank)研究部預測,馬國本年失業率可能高達6%或更高,較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失業率3.2%及2008年金融危機3.7%更為嚴重。馬國失業人數依舊面對上升壓力,這端視企業應對當前疫情挑戰的能力。除了重組及併購外,馬國企業倒閉風險仍處於極高水準。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ACCCIM)所屬智庫「社會經濟研究中心」(Socio-Economic Reserch Centre)認為,美國於6月8日正式宣布自本(2020)年2月起陷入經濟衰退,該頹勢必會影響已遭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的馬國經濟。美國長期陷入經濟衰退的情況,將對馬國出口復甦帶來打擊,美國市場占馬國總出口額8%至9%間。 馬國經濟研究院(MIER)指出,隨著美國經歷了本年最糟糕的季度,估計馬國的貿易也將受到影響。馬國政府雖自6月10日起實施「復甦式行動管制令」( Recovery 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RMCO),即第六階段(6月10日至8月31日)之行動管制,該期間將全面准許跨州,除被封鎖的地區外,且准許國內旅遊,惟現階段仍禁止公民出國及外國籍旅客入境。電子與電機產品為馬國出口至美國的最大宗,占整體出口量比重極大,預料亦將下滑。至於馬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目前也正努力振興其國內經濟,可能無法提振馬國的出口。來自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負面因素將嚴重影響馬國本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 根據馬國外貿發展局(MATRADE)的資料顯示,馬國本年4月對外貿易出口較上(2019)年同期下跌23.8%至649.25馬幣(約合152.19億美元),創下近10年來最大跌幅,亦較上(3)月下跌19%。馬國於本年4月更創下34.96億馬幣之貿易赤字,為自1997年10月亞洲金融危機後首見貿易赤字。 本年前4個月馬國對中國大陸出口額為428.72億馬幣(約合100.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0.2%;同期馬國對美國出口額為293.06億馬幣(約合68.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跌1.1%。 馬國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部長阿茲敏(Azmin Ali)認為,馬國對外貿易下跌是預料中事,因大多數國家在這期間都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對外實施封鎖令。這對製造業和全球商品流動帶來極大影響,然部分出口產品如鐵、橡膠手套及精煉棕油,則出現上升的情況。隨著更多產業復工及全面運作,預料出口將在未來數月出現改善。其他國家企業亦強漸恢復營運,這將增進馬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活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精英顧問團(Council of Eminent Person)主席兼前財政部長達因(Dr. Daim Zainuddin)頃表示,東海岸鐵路計畫(ECRL)有助帶動馬國經濟復甦,因此應該優先於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速鐵路 (HSR,簡稱隆新高鐵)計畫。 東海岸鐵路計畫建築成本為440億馬幣(約合103億美元),85%由中國進出口銀行(Exim Bank of China)提供低息貸款,並在2027年鐵路投入運作後才開始償還,並由國內承包商參與其中40%工程。相較之下,耗資1,100億馬幣的隆新高鐵更為昂貴,且讓新加坡在馬國高鐵路線中有太多發言權。倘按照最初條件繼續該計畫,新加坡在馬國境內使用鐵路線將擁有同等發言權。 過去達因曾經領導精英顧問團審查許多大型投資計畫。渠表示,若馬國將隆新高鐵路線與東海岸鐵路計畫銜接起來,新加坡可能也會反對,因相關鐵路將影響新加坡的港口業務。 馬國前「希盟」(Pakatan Harapan)政府於2018年全國大選贏得中央執政權後,重新審查前朝「國陣」(Barisan Nasional)政府已核准的所有大型計畫,包括東海岸鐵路與隆新高鐵計畫。達因透過與中國政府談判,成功協助「希盟」政府將東海岸鐵路計畫的成本,從先前的660億馬幣降低至440億馬幣。 另一方面,隆新高鐵協議原定於本(2020)年5月31日屆滿,惟馬、新兩國政府已同意再延長該高鐵計畫的暫緩期至本年底,並將繼續就該計畫進行討論以及在商業和技術方面作出修改。 根據馬國興業金融公司(MIDF)研究顯示,在施工期間,東海岸鐵路計畫每投入1馬幣,就會帶來2.05馬幣的經濟效益,鐵路竣工後其經濟活動效益將更大。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發展局(MATRADE)執行長旺拉迪夫(Wan Latiff Wan Musa)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國際商業的拓展方式,數位貿易已成為一種新常態。由於多數國家均落實入境限制,加速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以虛擬貿易展覽、商務推廣、B2B會議及網路研討會作為替代方案,藉以促進出口。MATRADE也透過數位平臺舉辦各種貿易活動,確保馬國企業能在疫情期間與國際買主接洽。 旺拉迪夫執行長續稱,馬國中小企業自下(7)月1日起可向該局申請2項虛擬貿易活動的補助金,即參加虛擬國際貿易展覽會以及B2B的虛擬貿易促銷團,以期在該疫情期間促進網上出口拓銷。前述市場發展補助金旨在協助馬國中小企業出口商推廣馬國產品與服務,並加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形象。 MATRADE盼,馬國中小企業能積極運用該補助以參與虛擬商業活動,並確保馬國繼續在國際市場上保有競爭優勢,該補助措施符合「國家經濟復甦計畫」(PENJANA)之推動國家經濟復甦成長的理念。 迄今已有2萬3,457家企業從中受惠。根據2019年調查,超過92%的中小型企業認為這項計畫在出口措施中發揮重要作用,而89%的中小企業認為補助金確能增進出口成長。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瑞士聯邦經濟事務局經濟專家證實,本年國內生產毛額大幅衰減為數十年來所未見。如果瑞士未發生第2波新冠病毒疫情,預估GDP下跌在第2季應已觸底,且在本年下半年將會逐漸復甦。聯邦經濟事務局本年6月份調升今年全年GDP預測,從今年4月預測的-6.7%上修為-6.2%。另全年平均失業率預測為3.8%。 因受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及各國採取封鎖邊界措施,導致第1季GDP下降,而第2季初由於感染案例持續增加,不確定性提升,造成第2季GDP急劇下降。然而從4月底開始,由於Covid-19確診病例迅速減少,政府管制措施鬆綁速度加快,因此6月份的GDP預估較4月份為樂觀。 由於全球均受疫情影響景氣衰退,瑞士進出口貿易均大幅下滑,預估今年出口將減少8.6%,進口亦將下跌10.1%(4月預測為10.7%及12.7%)。 另聯邦經濟事務局表示,瑞士2021年GDP應可回升至4.9%,惟2021年失業率短期內恐仍無法改善,預估仍將緩慢上升至4.1%。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經濟事務局(SECO) 日期: 2020年6月17
A:惠譽國際信評公司(Fitch Ratings)頃下修菲律賓本(2020)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4%,要點如下: 惠譽機構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擴大,本年菲律賓經濟將萎縮4%,此係反映封島措施對國內經濟活動之影響,以及外在經濟環境持續疲軟對菲國造成之外溢效應。該機構前於5月預測菲國經濟成長率將為-1%,疫情爆發前之基準預測(baseline forecast)值更高達6%,凸顯疫情對菲國經濟產生10 個百分點之重大影響。菲政府最近則預測本年經濟將萎縮2%至3.2%,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及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亦分別預測菲國經濟萎縮將達0.2%及2.5%,全部均為負值。 惠譽亞太區域主管Stephen Schwartz對菲媒表示,菲國逐步放寬管制雖有利恢復經濟活動,惟仍取決於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續發展,此使菲國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本年第1季菲國經濟萎縮0.2%,係1998年以來首見;4月與5月因實施嚴格社區隔離措施,第2季經濟萎縮情形勢必更為嚴重。惟第3、4季預測將出現正成長,緩步走向復甦軌跡。2021年菲國經濟成長可望達到7.4%,高於去(2019)年之6%。 S氏另表示,菲政府近年來追求財政健全,因此在疫情大流行前擁有足夠之財政空間,應可承受此波危機。菲政府預計維持基礎建設支出,並在危機消散後,降低政府債務占GDP比率。去年菲國債務對GDP占比為41.5%,略低於2018年之41.8%,優於政府原訂目標值41.7%。近期菲政府積極推動稅務改革與提高稅收來源,對於落實前述財政健全目標非常重要。 菲參議院未能在本次會期結束前通過「企業復甦及稅務優惠法案」(CREATE)。政府財政官員先前至盼在7月前將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0%驟降至25%,以協助菲國度過疫情難關並振興經濟,目前恐需俟參議院於7月下旬復會後,再行審議。
A: 依據經濟產業省本(109)年6月16日新聞稿,為擴大引進離岸風電,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與國土交通省港灣局依據《關於海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建置之促進海域利用相關法案》,於本年6月16日起對外公告(1)秋田縣能代市、三種町及男鹿市沿岸、(2)秋田縣由利本莊市沿岸(北側)(3)秋田縣由利本莊市沿岸(南側)、(4)千葉縣銚子市沿岸等4處海域之指定案,以及開始為期2週的文件之公開閱覽,日後取得公開招標之業者將可申請最長可達30年之海域使用許可。。 依據《關於海洋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建置之促進海域利用相關法案》規定,政府預定正式指定促進海域之前,須先公告並提供文件之公開閱覽。 經濟產業省新聞稿及相關資訊如下列網址:https://www.meti.go.jp/press/2020/06/20200616006/20200616006.html,併請卓參。
A:越南政府頃發布第68/NQ-CP號決議,有關簡化2020至2025年經營活動相關規定。為執行該決議,越南工商部已發布前述決議執行計畫第1371/QD-BCT號決定,其執行方向係以業者、民眾為主。根據該決定,對至2020年5月31日止仍生效之經營相關規定,自2020至2025年越南工商部將簡化至少規定項目之20%相關費用。越南工商部將重新檢查並簡化經營活動相關規定(包括行政手續、經營條件、進出口貨品檢查活動、貨品標準及規準等),該部指示下屬相關單位執行第68/NQ-CP號決議所提出之任務及相關措施。
A:越南工商部工業局工業發展協助中心與越南電子協會、Reed Tradex Vietnam以及PR Newswire國際媒體合作夥伴,訂於本(2020)年9月9至11日在河內市合辦2020 NEPCON Vietnam國際展覽。該展覽為越南電子加工製造業之後勤支援產業及設備之唯一展。本年展覽將展示電子業及後勤支援產業之最新科技及設備,並將有20個國家共200多個品牌參展,包括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泰國、中國大陸等。 據經濟專家表示,隨著COVID-19疫情後經濟變動,2020年為越南電子業界之重要商機及挑戰。電子廠商自國際市場移轉至越南之趨勢,加上越南與歐盟簽訂之自由貿易協定(EVFTA),將為電子廠商及後勤支援廠商創造參加全球供應鏈之機會。
A: 新加坡的經商簡易度在亞太地區14個經濟體中高居第二,僅次於香港;與全球77個國家地區相比,新加坡排名第18。若以會計與稅務、人力資源與薪酬管理,以及規章制度與處罰這三個環節評估,新加坡在全球的名次則分別為第10、第28和第36。 根據國際商業服務提供商TMF集團發布的2020年全球經商複雜程度指數(GBCI)報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雖殃及全球的經商環境,甚至影響商務規則,但新加坡仍被視為全球最容易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依循國際財務報表標準(IFRS)的稅務環境、極具競爭力的17%企業稅、和超過80個國家簽署的避免雙重課稅協定(DTA),以及簡化過的報稅流程,都提振了會計與稅務方面的表現。 此外,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商場與職場通用英語的環境、國人雙語能力,以及相對高技能的勞動市場,也讓新加坡占盡優勢。至於香港領先的原因,則與香港為推動精密工程領域進行的改革、對職場養老金的宣導、以及成立與清算公司的便捷度有關聯。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為抗疫推出的雇傭補貼計畫,能在無需另外申請的情況下,迅速為逾14萬個雇主紓困,間接守住許多工作。然而,新加坡不斷演變的規定和嚴格執法,也可能讓經商環境變得複雜。
A: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本(109)年6月16日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新加坡連續第二年在IMD獲選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其成功主因為新加坡成功在國際貿易與投資,以及就業和人力市場政策中取得強勁的經濟表現。同時,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及科技基礎設施穩健,電信、網速及高科技出口也都發揮重要作用。 對於新加坡的競爭力繼續名列世界前茅,貿工部長陳振聲表示感到鼓舞,但許多經濟體的競爭力過去一年來出現很大的變動,值得警惕。協助員工及企業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並利用經濟下滑期間深化員工和企業的能力,確保處於有力的位置,將是新加坡接下來的挑戰。 亞洲經濟體當中,除了新加坡保持第一、臺灣從第16升至第11,及韓國從第28升至第23外,其他經濟體的名次都滑落。香港從第2跌至第5,中國大陸從第14滑落到第20,日本則從第30跌至第34。另外,因中美貿易戰打擊了中國及美國的經濟,美國從第3滑落至第10。 依IMD調查顯示,新加坡被認為最具吸引力的前五大特質依序是:政策穩定性及可測性、親商環境、政府的能力、有效的法律環境及可靠的基礎設施。 今年競爭力排名第2到第5的經濟體依序是丹麥、瑞士、荷蘭和香港,凸顯了小型經濟體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