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世界經濟及合作組織(OECD)將瑞典2018年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結果評比為"可接受",主要原因為測驗結果刪除移民和難民的學校學生可能產生之瑞典語能力不足的考試成績。   OECD在報告中補充,該組織無法獲得數據來評估有多少因瑞典文能力被遺漏的學生人數,但有概括的數據。瑞典國家審計局(The Swedish National Audit, Riksrevisionen)候已針對此事展開調查。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運輸公司Einride 日前透過主要股東瑞典知名投顧公司EQT及Norrsken、Ericsson Ventures和Nordic Ninja,增加公司資金1000萬美金,約為10億瑞典克朗。 Einride專注於自駕貨車,特點在於未設置駕駛座空間,由駕駛透過面板操縱貨車。該公司執行長Robert Falck表示,Einride已與燕麥飲料製造商 Oatly 合作,由駕駛員操控Oatly位於Landskrona的生產工廠和位於赫爾辛堡Helsingbor g的配貨倉庫之間的約20多公里貨運行程。另,目前唯一測試過Einride自動駕駛貨車的客戶是物流公司DB Schenker。 Falck執行長表示,在瑞典的最大問題是取得在公路上行駛的許可證。

A:2020年10月4日沙烏地健康部(Ministry of Health)公佈,境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確診數為33萬6,387人,當日新增390人;死亡人數累計4,875人,當日新增25人。   沙烏地自10月4日起分3階段逐步開放穆斯林至聖地進行副朝朝覲,健康部發言人Dr. Mohammed Al-Abd Al-Aly建議,所有朝覲者應施打季節性流感疫苗並應切實遵守相關防疫規定。   另健康部表示,數據顯示9月23日沙烏地國慶假期並未出現明顯大規模感染情形。   10月4日沙烏地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檢測量為3萬9,340人次,總檢測量累計達667萬8,019人次。

A:沙烏地媒體Arab News報導,2020年上半年沙烏地與巴林雙邊貿易額為14.5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成長2%。   其中6月份雙邊貿易額為2.629億美元,係3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海灣地區爆發以來最高記錄,較2019年同期成長52.45%。   沙烏地係巴林主要貿易夥伴之一,雙邊進出口多透過法赫德國王跨海大橋(King Fahd Causeway)往來。巴林海關(Bahrain Customs)頃在跨海大橋關口設置高科技人工智慧掃描器(high-tec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anner),可自動蒐集資訊並在抵達邊界前進行船舶查核(automating data collection and allowing shipment inspections)。   另2020年上半年巴林全球貿易額為104億美元,其中29億美元係與其他海灣國家進行。

A: 新加坡食品局(SFA)本(109)年10月2日表示,林厝港是星國主要的糧食產區,390公頃農地將重新發展成為高科技的農業食品區,發展項目預計從2024年開始分階段啟動。現有的農場能運作直至租約到期為止,政府才收回土地。該局將在未來兩三年與利益相關者展開諮詢,制定發展藍圖。 SFA表示,發展區內有約70家農場,包括生產糧食的農場和非食品農場,其中23家的租約在今年至2022年間到期,能獲短暫續約。3家的租用期在2026年和2027年結束,它們只能營業到約滿為止。其餘近期招標的農場租約則在2030年後才到期,該局在規劃時會把這些農場納入考量,並讓它們從發展中受益。 SFA計劃在林厝港建立公共設施,如供漁場使用的廢水處理系統,助農場降低運作成本,並改善水、電和交通等基礎設施以支援高科技農場進駐。規劃時會採納循環經濟的原則,融入更多綠色元素。 林厝港農地估計未來可以生產比現在多至少3倍的食物,助星國達到「30·30願景」,在2030年生產足夠農產品滿足星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以蔬菜農場為例,一般的農場平均占地約2公頃,每公頃土地每年可以收成約130公噸的蔬菜。高科技蔬菜農場每公頃土地則可生產超過1,000公噸的蔬菜。 除了專注糧食生產,林厝港未來也能成為公眾的休閒去處,主辦農夫市集和學習之旅。SFA局長林國泰表示,目標打造蓬勃且具吸引力的農業食品區,吸引國際頂級的農業食品公司、新一代農業科技員工和訪客到這工作和參觀。

A: 新加坡外籍員工課題近期引起輿論關注,許多國際商會擔心這將影響星國對外來投資和外國員工的開放和包容態度。對此,新加坡貿工部(MTI)陳振聲部長強調,新加坡理解與世界接軌和保持開放的重要,這個立場不會改變。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於本(109)年10月1日邀請陳振聲部長和16個外國商會的代表進行對話。陳振聲部長表示,星國瞭解國際企業和員工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將確保為他們提供親商的營運環境。同時,因疫情影響,星國人對未來感到擔憂,各方要繼續扶持新加坡員工,確保為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由於近期反外國人情緒升溫,且輿論聚焦外籍員工在星國經濟扮演的角色,外國商會擔心這樣的情緒和關注帶給國際企業錯誤的印象,影響國際企業未來的投資抉擇。 SBF執行總裁何鳴傑表示,需要讓當地人瞭解外國商會的努力並促進與當地社團的交流,這將有助於凸顯外國企業為星國帶來更大價值。 另一方面,與會者也呼籲政府向更多國家開放國境,並擴大試行商務旅行通行證計畫,允許更多特定企業和員工定期出國出差以及縮短商務旅客履行居家通知的期限。 陳振聲部長指出,星國已放寬汶萊、紐西蘭、越南和澳洲大部分州屬等地區旅客的限制,並希望更多國家也採取同樣措施,讓在新加坡生活的人士入境。

A: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發布消息稱,馬來西亞政局再起波瀾,外資日趨憂慮政策干擾及改革停滯不前,可能導致馬國面對新增投資展延或取消風險。   馬國在野黨領袖安華(Anwar Ibrahim)日前宣佈,在野黨已獲國會足夠議席支持籌組新政府,但由於最高元首仍在治療期間,令馬國政局持續籠罩在不明朗因素之中。馬國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於本年3月出人意表與在野黨結盟組成政府,渠也面對「走後門」偷取政權的指控。   惠譽機構認為,當東南亞國家正忙著爭取從中國大陸外逃的投資之際,馬國政局自本(2020)年3月起紛擾不斷,可能有損國家長期增長風險。面對越南與印尼等低生產成本國家以及政治穩定的新加坡的競爭,導致馬國在吸引FDI有一定的難度。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美國商會(AMCHAM)認為,馬國2018年大選結束單一執政黨數十年統治,但隨之而來不停歇的權力鬥爭可能削弱飽受新冠病毒疫情困擾的跨國企業對馬國的信心。該商會表示,政治穩定性是企業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因這會對政策產生連鎖反應。   馬來西亞日本工商會(JACTIM)副主席兒島大司(Daiji Kojima)指出,長居馬國的日本企業刻正密切關注馬國局勢發展,而總部決策者也憂心這可能打亂未來企業布局。   馬國經濟學者憂心馬國可能提前舉行全國選舉,由於不確定因素增加,讓政府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可能使馬國難以吸引外國投資。倘政權平穩交接,則可能讓馬國於6個月內重新煥發吸引力。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日本駐馬來西亞大使岡宏(Hiroshi Oka)頃接受馬國媒體專訪時指出,數十年來專注於電子與電機產品研製的日本企業,將改以新型態在馬國多元化投資,尤其保健、醫療器材、數位科技及清真食品產業,並視馬國為首選目標投資國。   日本企業自1970年起進駐馬國,1980年隨著馬國前首相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提倡向東學習政策,日本在馬國的投資呈現上升趨勢,像東麗(Toray)、日立(Hitachi)、索尼(Sony)及松下(Panasonic)等知名日本企業均蜂擁至馬國投資設廠。目前約有1,500家日本企業在馬國投資。馬國約40%的出口商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前述產品為日本直接投資的重點項目,日本與馬國產業發展一起成長。   當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大幅度裁員浪潮,產業嚴重萎縮時,在馬國投資製造業的日本企業仍繼續讓34萬名馬國員工在行動管制令期間維持營運。   岡宏大使續稱,根據馬國投資發展局(MIDA)之統計資料顯示,上(2019)年日本為馬國製造業第五大外資來源,投資金額達37.92億馬幣(約合9.27億美元)。本(2020)年上半年日本在馬國製造業的投資額為11.07億馬幣(約合2.59億美元),位居第七名。在保健領域方面,上年日本的三井(Mitsui)增持馬國綜合保健控股公司(Integrated Healthcare Holdings Bhd,簡稱IHH) 16%股權。另有一家生產精密心血管醫療儀器的日本製造商,在大馬創設海外的第一家工廠,並將產品銷回日本。至於數位科技,剛在馬國投資的日本創投公司,從事數據移動服務,協助提高公路駕駛的安全意識,並改善交通的效率,以減少交通意外的發生。至清真食品方面,越來越多日本食品公司皆對馬國甚感興趣,因馬國頒發的清真認證在全球備受信賴。渠等將馬國視作一站式中心,在獲得馬國食品清真認證後再銷往至穆斯林市場及中東。航太產業為日本企業在馬國的另一個新投資領域。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統計局頃發布消息稱,隨著馬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振興經濟配套措施以支撐經濟成長,估計本(2020)年第三季經濟活動將獲改善,預計明(2021)年的經濟前景將更佳。   馬國本年7月勞動市場可就業人口為1,582萬人,較6月增加0.38%;同期,失業率也從6月的4.8%下降至4.7%。7月製造業銷售額為1,193億馬幣(約合287.6億美元),較6月成長2.1%。 7月的批發與零售貿易也復甦,銷售額達1,087億馬幣(約合262億美元),較6月增加5.6%,主因政府採取豁免銷售稅措施,帶動汽車銷售成長。   至商品貿易方面,馬國本年7月份貿易總額為1,599.15億馬幣(約合385.49億美元),較6月增加10.5%;出口額為925.31馬幣(約合223億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成長3.1%,亦較6月成長11.7% ;進口額為673.84億馬幣(約合162.4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跌8.7%。   旅遊業在馬國經濟扮演至關重要角色,因與旅遊相關的活動占23.6%就業機會,上年為馬國經濟貢獻15.9%或2,402億馬幣(約合579億美元)收益。馬國盼透過振興經濟配套措施,包括「薪資補貼2.0」計畫援助提振國內旅遊活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轉型與發展受全球矚目,從早期的錫礦市鎮到擁有多種產業的主要區域樞紐,包括全球半導體、銀行及資本市場、優質房地產開發、世界一流的大學以及國際航空、鐵路及航運等多層次綜合交通樞紐。   吉隆坡的下一坡轉型通路正朝向下一代數位產業發展,諸如數位電子平台、物聯網(IoT)、機器人技術、先進的醫療技術到高附加價值的全球商業服務(GBS)邁進。   除了為高科技產業投資提供一系列誘人的稅務優惠政策外,吉隆坡作為亞洲真正的3D動態、數位化和多樣化的3D城市,引起全球投資人的密切關注。與東南亞地區其他高密度城市相較,吉隆坡擁有均衡的增長屬性,包括綠色系統、快速增長動力、完整的運輸設施,世界級的網路連接,面向未來的多語言人才及高科技能力。   吉隆坡已成為未來的亞洲下一個策略投資中心,它擁有人才與動態間的適當平衡,可以優化區域營運模式並提升企業向東協及亞太地區擴張。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面對充滿挑戰的全球商業環境,領先的跨國企業正積極拓展商業模式,以期追求「高價值,高效應」的營運模式。新冠疫情促使跨國企業加速將其亞太地區業務集中在最具策略性及成本競爭力的地區,以期更完善管理其供應鏈及管理活動。   在強化營運模式時,尋求靈活的稅務制度變得勢在必行。馬國具彈性的稅收制度,包括「運籌中心」(Principal Hub)獎勵及高科技產業獎勵,吸引了跨國企業將其區域總部設在吉隆坡,成功吸引包括工業4.0高技術製造商及服務支援供應商進駐。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新聞來源: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2020年10月1日)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頃公布「本(2020)年9月份進出口動向」,韓國本年9月份之出口金額約為480億5,000萬美元,較去(2018)年同月份增加7.7%。進口金額約391億7,0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月份增加1.1%,貿易順差金額約為88億8,000萬美元。   本年9月份韓國20大主要出口項目(9月1日至30日通關統計)中,與去年同月份相比,生技保健(79.3%)、電腦(66.8%)、化妝品(48.8%)、家電(30.2%)、汽車(23.2%)、蓄電池(21.1%)、精密化學原料(18.4%)、農水產食品(18.3%)、塑膠製品(14.7%)、半導體(11.8%)、紡纖類(11.4%)、汽車零件(9.4%)、機器人(8.7%)、鋼鐵(1.8%)及一般機械(0.8%)等項目之出口成長,顯示器(-1.9%)、船舶(-3.0%)、石油化學(-5.3%)、無線通訊機器(-12.5%)及石油製品(-44.2%)等項目則呈現減少。另主要出口地區方面(9月1日至30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對主要出口地區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較,對印度之出口增加28.2%、對美國之出口增加23.2%、對歐盟(EU)增加15.4%、對越南增加13.6%、對中國增加8.2%及對東協(ASEAN)增加4.3%,另對日本之出口則較去年同期減少6.0%、對中東減少9.7%、對CIS減少16.6%及對中南美減少27.6%。   進口項目方面,2020年9月份資本財及消費財之進口較去年同月份分別增加22.6%及11.5%,原物料及中間財之進口則分別減少13.2%及1.6%(9月1日至30日之通關統計暫定值)。其中,主要能源資源項目之進口情形,均較去年同月份減少,煤炭減少17.0%、石油製品減少23.7%、原油減少27.8%及瓦斯減少33.9%。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成允模部長表示,韓國之出口自本年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之直接影響而嚴重衰退後,已逐漸改善,9月份之出口為7個月以來首度再呈現成長,出口金額並恢復至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前之水準,出口項目中更有10個項目成長,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出口項目中,成長項目最多之月份,出口連續衰退之汽車亦出現成長。另於出口地區方面,對中國、美國、歐盟(EU)及東協(ASEAN)等4大主要出口市場之出口均呈現成長。   成部長另指出,韓國之出口因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擴散,美國對中國華為公司採取制裁措施,美中貿易衝突嚴重,仍面臨各種不明確因素,不得掉以輕心,政府將持續檢視「促進出口活力對策」之執行情況及環境之變化,積極採取因應措施,並將規劃「出口數位轉型對策」,促使出口流程及出口支援方式轉型為非接觸式及線上方式,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之危機及擴大出口基礎架構,協助出口企業開發新市場及新產品,輔導內銷企業順利啟動出口業務。  

A:IHS Markit公布緬甸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報告,緬甸製造部門受到嚴格防疫措施影響,9月PMI下跌至35.9,為2015年以來第2 低點(2020年4月29.0為歷史低點),其較8月重挫17.3點,亦創新紀錄(4月較3月減少16.3)。 9月份之產出與新訂單因仰光地區封城工廠暫時關閉萎縮最多,其中產出衰退幅度之大僅次4月,受調查54%業者均報告產出減少,訂單需求因封鎖銳減,就業與採購庫存亦分別創近3個月及近6個月以來之新低,僅有供應商配送時間變化不大。 緬甸製造業本年4月時曾受疫情恐慌及潑水節長假影響衰退,緬甸因當時疫情相當較輕,得能迅速復甦,PMI於7、8月反彈至51.7及53.2,惟自8月下旬本土疫情爆發後,9月大範圍封鎖影響逐擴大,致製造業再次陷入低谷。

A:  類別:A21(其他) 資料來源:Vietnam Insider, 2020年10月2日 編輯日期:2020年10月2日   依據全球最大旅外人士交流網站InterNations對來自173個國家、現居住在181個國家之1萬5,000名外籍人士進行環境及永續調查報告,越南在60個評比國中排名第56位。排名第1位為芬蘭,其次為瑞典、挪威及奧地利;印度排名最後,其次倒數為科威特、埃及及印尼。   此項調查報告依8項指標積分,8項中越南有7項排名是倒數10名內,包括空氣品質、自然環境、水及公共衛生、綠能產品及服務取得、電力供應、當地廢棄物管理及再利用之基礎設施等。受訪者依個人對上述因素滿意度從1至7評分,以確定在國外永續性生活之最好及最差國家。評分也包括受訪者對政府保護環境支持政策,以及當地居民對環境議題興趣強度等方面之感知。   約有七成之受訪者對越南空氣品質表達負面觀點,遠高於整體平均值之24%;只有38%受訪者滿意水及公共衛生之基礎設施,而全球這一比例為72%。自然環境是越南得分較佳之項目,但排名仍落在第50名,此項得到18%負評也是全球平均9%之2倍。只有26%受訪者認為越南政府已採取措施保護環境,而全球這項平均比例是55%。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西貢經濟時報,2020年9月30日   據越南蔬果協會秘書長Dang Phuc Nguyen表示,近期越南平福省種植火龍果企業出口至泰國,因相關機構檢疫發現,該批貨物件所含之農藥殘留超標,全部遭退。   據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表示,泰國食品藥物管理機構(FDA)發布有關進口新鮮農產品之農藥殘留含量新規定,新鮮農產品進口至泰國將分成3大類,包括:「極高風險」、「高風險」及「低風險」農產品,上述規定已自2020年8月份生效。   泰國相關機構所列之「極高風險」類進口農產品,越南工商部進出口局解釋,該類別主要針對中國大陸182家出口商違反泰國所要求之農藥殘留含量,包括橙子、火龍果、雪梨、荔枝、蘋果、葡萄、橘子等30類蔬果,加強查驗。   越南隆安省(Chau Thanh 縣)Tam Vu合作社Truong Quang An總經理表示,近期泰國對蔬果進口要求逐漸提高,相當於歐美國家等地之要求,但出口至泰國價格仍未調高,越南優質白肉火龍果出口至泰國每公斤僅約2.2萬越盾。   至今泰國僅核發給越南出口至該國4類蔬果,包括:紅肉及白肉火龍果、芒果、龍眼、及荔枝。據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統計,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越南蔬果出口至其他國家均減少,惟2020年1至7月越南蔬果出口至泰國達7,900萬美元,與2019年同期比較,增加5,600萬美元,成長234%。

A:印度政府於本(2020)年4月聯邦預算書(Union Budget 2020)中公布,自本年10月1日起實施商品及服務稅制度(GST)中有關源頭稅新規定。按源頭稅的徵收方式可分為「從源頭徵收稅款(Tax Collected at Source, TCS) 」及「從源頭扣除稅款(Tax Deducted at Source, TDS) 」兩種,在TCS方式下,賣方完成交易向買方收取貨款加上固定稅率之稅款後,需將該稅款存入政府規定之帳戶;在TDS方式下,買方則從應付貨款中扣除固定稅率之稅款後支付賣方,之後買方再將該稅款繳給政府。 財政部表示,出口貨物豁免TCS新規定,TSC繳稅門檻為年度內500萬盧比以上之交易方需繳稅,稅率為0.1%,並自本年10月1日起實施。若賣方某筆交易在10月1日前收到1,000萬盧比,之後又收到50萬盧比,僅需針對其中的50萬盧比繳交TCS。此外,由於賣方通常有買方的往來帳戶資料,但貨款並不會與特定之交易發票連結,為簡化流程及減輕稅務人員負擔,新的TCS規定適用於10月1日及之後的所有交易,但不須針對之前的交易部分做調整,稅務人員就不需要針對特定交易劃分哪部分需適用新規定,避免產生爭議訴訟。 此外,財政部表示TCS並非額外之稅賦,而是預先繳納之所得稅,若買方支付的TCS稅金高於應付稅額,則之後可收到加計利息之退稅。為簡化程序,唯有營業額超過1億盧比之廠商才需適用新的TCS規定,根據財政部統計,2018-19年度印度僅有約35萬人申報之營業額超過1億盧比,且目前已有180萬家企業已實施TDS/TCS系統,因此新的TCS規定對大多數廠商執行上並不困難。

A:出處:NIS News Bulletin, 2020/10/01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總理緊急建議在公共場所室內空間戴口罩   NIS News Bulletin報導,經荷蘭眾議院請求後,荷蘭總理Mark Rutte9月30日在國會緊急呼籲所有人在公共場所室內空間應戴上口罩。儘管荷蘭人沒有戴口罩的義務,但Rutte總理的緊急建議立即生效。公共場所室內空間包括所有商店、博物館、飯店、咖啡館、劇院和音樂廳,亦建議美髮師等與顧客有肢體接觸的行業工作時戴口罩。Rutte總理曾於9月28日晚間建議在某些地區進入商店要戴口罩,但許多商店因為擔心顧客會有過激的反應而未遵守此建議。   荷蘭眾議院各政黨均支持Rutte總理9月28日宣布的緊縮措施,但有些政黨認為措施不夠嚴格或施實行的太晚。Rutte總理承認,兩週前當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開始急劇攀升時,政府未及時進行干預,當時應該實施各種加強防疫的政策。   現在荷蘭衛生部長Hugo de Jong為荷蘭25個地區引進新的疫情三階段警示系統,第一級為警惕,第二級為令人擔憂,第三級為嚴重,此外,疫情爆發管理小組(OMT)亦希望能實行宵禁,目前政府採行戴口罩的建議,但保留宵禁選項。   由12名各方專家組成的荷蘭疫情咨商小組(RedTeam)認為,9月28日政府宣布的全國最新防疫措施,無法在3週內控制住疫情,因此呼籲政府必須迅速採取一系列大規模且密集的國家級措施,防疫措施越嚴格,疫情持續的時間就越短,並敦促戴口罩,使用空氣調節器和新冠肺炎應用程式(CoronaMelder)。

A: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投資網站2020年9月30日報導   據越南海關總局統計,2020年1至9月國內企業的貿易順差為169.9億美元,(2019年同期為72.7億美元)。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下,這是可觀的數字。   累計2020年1至9月,越南出口總額約2,028.6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成長4.2%,國內企業之出口額為718.3億美元,成長20.2%(占出口總額35.4%),而外資企業則為1,310.3億美元,減少2.9%(占出口總額64.6%)。 本期有30項商品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金額合占出口總額91.3%。   2020年1至9月,越南進口總額約1,858.7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減少0.8%,國內企業的進口額為823.5億美元,成長4.7%,而外資企業則為1,035.2億美元,減少4.8%。   本期有32項商品進口額超過10億美元,金額合占進口總額88.3%。

A:資料來源:越南年輕人報網站2020年9月29日         越南工商部通告,歐亞經濟委員會(EEC)已發出第14-572號函,有關越南服飾紡織品輸往歐亞經濟聯盟(EAEU),恐有超出2020年越南與歐亞經濟聯盟自由貿易協定(VN-EAEUFTA)規定之額度,而遭採取防衛措施之警訊。       具體而言,從2020年1月至7月間,越南連衣裙、裙子、褲子、襯衫 (HS代碼分別為:6104.41、6104.42、6104.43、6104.44、6104.49、6204.42、6204.44、6204.49)等12項女裝服飾輸往歐亞經濟聯盟(EAEU),已達2020年設定門檻之79.4%,存有超出門檻之風險。倘貨品超越門檻數量將課徵6個月或9個月為期的最惠國待遇(MFN)稅率。       越南與歐亞經濟聯盟的自由貿易協定自2016年底生效至今,越南與該區域內的國家之年均貿易額已成長30%,而2011年至2015年間僅成長5%。另EAEU對越南企業具有實力出口的產品如紡品、鞋類、電子、水產,以及稻米、胡椒、疏果等農產品有很大的需求量。

A:編輯資料: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越南法律網報,2020年9月27日   據越南統計總局統計,2020年1至8月越南鋼鐵出口量及出口總額分別達596萬公噸及30億美元,出口量及出口金額與2019年同期比較,分別成長37%及10%。其中,2020年8月份出口量及出口額分別為120萬公噸及5.78億美元,出口量及出口金額與2020年7月份比較,分別成長31%及29%。   2020年1至8月越南鋼鐵出口至中國大陸為最多,出口量及出口金額分別達210萬公噸及8.45億美元,與2019年同期比較,分別大增18倍及14倍,對中國大陸一地之出口即占越南鋼鐵出口總量及出口總額之35%及27%。其次為出口至柬埔寨,出口量及出口金額分別達100萬公噸及5.51億美元,不過,與2019年同期比較,分別下降10.8%及21%,出口至泰國排第3位。   2020年8月份越南鋼鐵整體出口均成長,除出口至上述3個國家以外,其餘出口至土耳其、印尼及德國等地。

A:據印度媒體本(9)月29日報導,除美國哈雷機車(Harley-Davidson)決定退出印度市場外,在過去3年中,包括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克利夫蘭機車(Cleveland CycleWerks)等美國汽機車業者面對市場壓力下,被迫在印度當地成立合資企業,或退出市場,主因在於印度對於進口汽、機車一再調高進口關稅,加上印度市場需求疲乏不振。 此間智庫及貿易專家就印度汽機車關稅障礙列入美方優先關切議題之可能性,意見如次: 印度尼赫魯大學(JNU)經濟研究暨規畫中心教授Biswajit Dhar指出,日本鈴木汽車公司(Suzuki)及南韓現代汽車公司(Hyundai)皆在印度投資生產且市占率穩健成長,惟美國汽車製造業者將印度定位於出口市場,產品需面對進口關稅,因此難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及市占率,另外商過去看準印度市場規模具有龐大消費力,且經濟成長率高達約7%,但目前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印度已成長趨緩,不利外商拓展。此外,美國哈雷機車退出印度市場,有其全球布局策略考量,惟與美國川普總統多次向印度關切重型機車等車輛進口關稅之訴求及立場一致。Dhar教授認為,汽機車高額關稅將成為美方在貿易協議中優先關切及處理的議題之一。 印度國際經貿關係研究委員會(ICRIER)會長Rajat Kathuria則認為,美方或許將以哈雷機車退出印度市場為例,再次要求印方調降汽機車進口關稅,並將此議題列為優先處理事項。但對印方來說,汽車較其他產業重要性低,國內市場目前對於奢侈品的需求也不振,且降稅對印方並無任何好處,因此同意降稅的可能性不大。Kathuria會長指出,印度在貿易協議中較為關切農業、數據資訊流通及在地化規範、企業競爭政策等議題。 美印戰略夥伴論壇(USISPF)主席Dr. Mukesh Aghi則認為,對美國來說,服務業所具比較利益高於汽車等製造業,亦更能創造就業;美國農業出口利益亦高於製造業;A主席認為,美方在協議中應會優先關切服務業及農業相關議題,例如電子商務及數據資訊在地化規範等。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