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瑞士Dufry免稅商店集團為拓展中國業務,正嘗試與電商集團阿里巴巴合作。雙方將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阿里巴巴計畫將持股51%,而Dufry則將持股49%。藉此Dufry將拓展中國的旅遊零售業務,阿里巴巴將貢獻其電商平臺。目前Dufry在上海和成都機場以及澳門和香港新火車站都有店鋪,然而中國的免稅市場仍由本土企業主導。藉著與阿里巴巴合作,瑞士Dufry希望能成功拓展中國業務。 資料來源: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 日期:2020年10月6日
A:瑞航執行長Thomas Klühr表示,瑞航目前有9000多名員工,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每天虧損150萬到200萬法郎。Klühr執行長估計,瑞航業務在中、長期將萎縮20%,此前提下該公司2年內若透過凍結招聘、提早退休和兼職等方案減少1000個職位,將可以避免直接裁員。但是如果長途航線情勢沒有改善,就不能排除裁員的可能。 資料來源: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 日期:2020年10月5日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0月6日引述丹麥統計局之最新破產數據顯示,9月有183家丹麥公司宣布破產。與8月份的185家公司破產相比幾乎沒有變化。且自三月份危機爆發以來的丹麥破產數量, 較去年同期低12%。然而,9月份的破產導致1,155份失業,是8月份的兩倍。 Arbejdernes Landsbank的經濟分析師Anders Christian Overvad 對此提出解釋: “當危機襲來時,丹麥經濟狀況非常好,而且政府快速為企業界提供紓困方案,有助於大多數的公司。然而,如果我們就企業的信心度而言,仍然比危機前要低得多。”“毫無疑問,疫情在短時間內重挫丹麥經濟使更多公司破產。 長遠來看,這場漫長的危機將增加破產數量的機率”。 O氏認為“當破產數量不變時,這並不意味著企業沒有受到壓力,預期疫情將重創丹麥經濟。”
A:根據貝林時報於10月6日報導, 今年丹麥前1000大公司女性高階主管人數僅有69位相較於去年75 位。儘管在該國大公司中承諾實現兩性平等,但今年的1000大公司中女性高階主管比例,性別平等部長Mogens Jensen稱“令人失望”。 哥本哈根大學人類學系研究性別和平等待遇系主任Bjarke Oxlund教授說: “真的很糟糕,而且比例低。丹麥企業界試圖聲明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當女性高階主管的人數實際上減少時,顯然他們所做的工作還不夠。2009年,該國大公司中有33位女性高階主管, 過了11年,僅有36位女性登上高階主管職位。O氏說:“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發展,這意味著我們要花很多年才能在企業界中達到平等,除非做出大刀闊斧的事情。” 自2004年以來,女性接受長期高等教育的多於男性。不過,從高階管理層之性別分佈來看,接受長期高等教育並不會讓女性榮登高階主管。一項政府的中高階主管分配分析顯示, 公共部門中女性高階主管的比例幾乎為44%,但在私營部門中只有19%的女性高階主管。自2010年以來僅上漲了4%。 奧爾堡大學(Aalborg University)性別研究教授兼政治科學系系主任Anette Borchorst表示,女性在上層和下層管理階層中的距離是如此之遙,部分原因是90%的女性休產假。她說:“這意味著女性因為休產假遠離職場而被迫無法順利升遷。” 關於是否應為男性預留較大比例的產假,政府已經進行了多次辯論,經濟學教授Nina Smith曾指出,只有在將男性與女性於職場上之表現視為一樣的時候,我們才能獲得平等。 政府一直反對指定休產假,但直到一項歐盟指令規定丹麥從2022年開始執行為歐盟所有新手爸爸分配兩個月的指定產假。 丹麥工總(DI)和聯合產業(CO-industri)於今年冬天就230,000名員工達成了一項將為新手爸爸們提供額外的三週專用產假協議,從而使他們總共可以休假八週。 但是,B氏認為這還不夠。她說:“因為丹麥尚未立法指定休產假,然而只要當立法成立時,將會發出更強烈的公信效力。 ”在芬蘭,冰島,瑞典和挪威,已指定產假多年。在挪威,冰島和法國,有女性配額,在冰島,對無法證明為同一工作給予男女同等報酬的公司將處以罰款。 根據B氏的觀點,丹麥在性別平等方面採取了較為寬鬆的政策,雖已在2012年引入大型公司必須為管理層和董事會中的性別組成分配設定目標值和政策的規則,並在年度報告中對其進行說明。 B氏說:“但問題在於,沒有人強制執行它,而政府總是選擇軟措施的解決方案,僅具象徵性,但不是非常有效力的。” 除了休產假阻止許多女性擔任高階主管之職務外, B氏還指出,無數研究表示,許多招聘和升遷都是通過人脈關係進行的,這些關係主要由傾向於男性僱用其男性組成。 她說:“所有研究都表示,男性聘用和升遷與自己相近男性。” Berlingske之前進行一項研究,將一份內文相同的履歷發送給一大批人進行評估。簡歷一半被命名為“ John”,另一半被命名為“ Jennifer”,儘管簡歷相似,但“ John”的表現明顯好於“ Jennifer”。 性別平等部J部長認為,企業界對性別平等的要求沒有進一步提高,這表明在丹麥實現性別平等只是一個謎思。” 去年,當J部長被質詢面對性平緩慢發展時,他回覆正考慮強迫公司執行公開公司性別人數比率。但是這項工作被疫情耽擱了。 J部長說: “我和商業局一直在努力改善性別分配,但是由於疫情危機,推遲了這一工作。我們現在正在恢復這項工作,並開始考慮我們可以採取什麼主動行動。” “如果一家公司達到了目標,那就是要有一名女性出任董事會成員。因此,我們正在努力使公司一直在積極工作,以促進性別平等,以便我們實現所謂的40/60%的性別比例分配。” J部長除盼使公司的“性別分配”更加明顯之外,還努力使公司訂定性別分配目標值已加強其約束力。他還指出,政府已與許多招聘機構達成協議,致力確保向公司介紹的招聘候選人名單上的中有三分之一是女性。 此外,政府與工會正在一起研究如何執行新手爸爸休產假之歐盟指令。他說:“毫無疑問,我們的目標是讓新手爸爸在產假中佔更大的比例,但這要由就業部長來決定,現在談論任何事情為時過早。
A:資料來源 : 挪威今日報 (Norway Today) 根據挪威原油天然氣公會(The Norwegian Oil and Gas Association)的資訊,北海(North Sea)將有6個油田將可能因為工會(Lederne)星期日(10月4日)擴大罷工的決議,導致產量減少。 上星期三(9月30日) Johan Sverdrup 油田已有43名工會會員開始罷工,從10月4日有18名分別在Gudrun 油田、Gina Krog 油田和Kvitebjørn 油田公會會員加入罷工行列,後面3個油田都屬於原油天然氣公司Equinor ASA。另外在能源公司Neptune Energy所屬的 Gjøa油田,已有72名員工加入罷工活動。 挪威原油天然氣公會表示,截至目前為止的原油和天然氣產量仍屬正常,但因為罷工影響,預計將有6個油田會暫時停工,該6個油田每天生產量約為33萬桶原油。
A:資料來源 :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COVID-19疫情的最新情況,截至10月5日為止,由各國主責單位公布相關資料如下: 瑞典境內確診總人數為9萬4,283人(較上週增加3,360人),重症人數為2,599人(較上週增加12人),死亡人數5,880人(較上週增加15人),死亡率逾6.65%。其中以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為瑞典境內疫情最嚴重地區,目前確診人數為2萬5,668人(較上週增加1,074人),死亡人數為2,405人(較上週增加2人)。瑞典近期感染人數增加趨勢明顯提高,主因為開學期間,年輕學生聚眾易傳染,斯德哥爾摩仍為主要感染區;但重症及死亡增加人數仍相對持穩,未有明顯上升趨勢。 芬蘭境內確診人數為1萬702人(較上週增加1,020人),住院治療(含重症)人數25人(較上週增加2人),死亡人數345人(較上週增加2人),死亡率約係3.33%。芬蘭全國感染增加人數在秋季開學後持續攀升,但重症人數及死亡人數仍呈現低數。 挪威境內確診人數為1萬4,149人(較上週增加743人),重症人數為243人(較上週增加2人),死亡人數275人(較上週增加5人),死亡率約1.98%。挪威感染人數目前增加趨勢穩定,重症人數及死亡人數仍維持在穩定個位數。 自暑假過後,三國感染人數均明顯增加,惟死亡率持續下滑。
A:資料來源 : 瑞典廣播電台 (Sverige Radio) 瑞典電動車公司 Cevt汽車企業和Volvo Cars合作所打造的電動車品牌Polestar (兩家母公司都是中國吉利集團),於8月開始交付後,Polestar 2電動車因為軟體問題造成車輛無故煞車,瑞典已有三輛車主出現類似問題後,Cevt決定全數召回2,200輛電動車。 Cevt公關經理Brent Elli表示,目前並沒有因為推進力受損而發生事故或人員受傷,煞車器、方向盤和其他系統均運作正常,出現問題的是電池控制模組的軟體問題。該公司已在10月2日通知所有的車主將電動車進廠更新相關軟體,但強調問題並不是很嚴重。 Cevt是在今(2020)年夏季開始交付電動車Polestar 2給在瑞典、挪威、荷蘭、德國、英國及中國的客戶。除了電池軟體問題,在社群媒體上許多車主也交換其他不同的問題,Cevt也承認軟體問題的存在,但已儘速解決車主的相關問題。
A:新聞來源 : 韓國首爾經濟日報(日期 : 2020年10月6日) 一、韓國首爾經濟日報於本(109)年10月6日報導,韓國政府為因應後新冠疫情時代,擬推動經濟合作計畫,擴大與新南方及新北方國家之合作,於當地建立生產基地,以降低對中國之依賴,改變製造業供應鏈之型態。 二、據相關機構表示,產業通商資源部曾於本年7月,與三星電子及起亞汽車(KIA)等主要出口企業共同舉辦座談會,公布部分新通商策略草案內容,並將於本月中旬與企劃財政部等相關機構進行協議後,訂定因應通商環境變化之「新通商策略」。 三、新通商策略之主要內容包括因目前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國之貿易方式逐漸以本國優先,為加強保護貿易之情況及因應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主之多邊體制機能衰退等全球通商環境之變化,研擬以商務人士快速通關及推動新型自由貿易協定(FTA)之「K-FTA」等相關策略,包括正式簽訂數位合作協定(DPA)、數位健康管理等數位通商合作之拓展方案等內容。其中則以K-FTA與供應鏈變化策略之連結最備受矚目,韓國政府頃正推動「中國+2」策略,協助韓國企業前往中國以外之新南方及新北方國家設立生產工廠。K-FTA擬改變過去主要以商品開放為主之方式,將改變為透過協助發展中國家之開發,促使相關國家對韓國開放韓國關心之領域,並以此為契機於相關國家建立生產基礎架構。 四、此外,產業通商資源部於本年9月與東協(ASEAN)會員國之緬甸訂定於緬甸建立經濟合作產業園區之方案,擬於2024年之前在緬甸之仰光市設立規模為225萬平方公尺之產業園區。政府相關人士表示,除緬甸之外,亦將於本月及下個月分別與烏茲別克及印尼等協商經濟合作之計畫,並持續推動透過經濟合作建立生產基地之協議。
A: 據約旦時報報導,本(109)年10月4日約旦約旦工業貿易暨供應部部長Tareq Hammouri、埃及貿易工業部部長Nevin Gamea及伊拉克工礦部部長Manhal Aziz Khabbaz舉行視訊會議,追蹤本年8月25日於安曼舉辦之三方高峰會議決議執行情形。 前述8月25日召開之三方高峰會議,係由約旦國王Abdullah、埃及總統Abdel Fattah El Sisi及伊拉克總理Mustafa Al Kadhimi共同參與討論,會後發表共同聲明,強調加強三國間策略關係,需轉換為實質之重點產業部門之合作,如電力連結、能源、聯合經濟區、資源整合、食品與經濟安全及對抗新冠疫情與健康照護等。 報導指出,此次三方部長會議討論重點為加速發展與執行各領域之合作,並將三方高峰會之討論方向,進入執行計畫之討論,以達經濟、貿易及投資領域之策略整合目標。會中決議加強在藥品、化學、紡織及陶瓷工業等四個主要領域之合作,各國須於10天內提供有意願參與公司及投資者名單予其他國家聯繫推動。另同意舉行擴大部長及三方會議,即包括工業貿易、水與灌溉、教育、農業、住宅建設、電力等部部長及海關部門一同與會討論,俾獲致最佳成效。
A: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及疫情持續爆發為西班牙經濟帶來眾多不確定性。西班牙本年9月失業人口較8月減少2萬6,329人(-0.7%),總失業人口為378萬人;而就業人口增加8萬4,013人(+0.45%),總就業人口為1,887.6萬人,創下自90年代以來9月份增加勞工最多之紀錄,惟前述復甦仍無法彌補本年新冠肺炎對勞動力市場之嚴重衝擊;倘與2019年同期相比,西班牙就業人口仍減少44萬7,062人(-2.31%),失業人口則增加69萬6,774人(+22.6%),此外,至本年9月底享有西班牙無薪假補助措施(ERTE)之勞工仍有72萬8,909人。 西班牙Funcas儲蓄基金(Fundación de las Cajas de Ahorros, Funcas)分析,9月就業市場回溫之趨勢係由於適逢開學各級學校加聘教師,加上農業市場需求等因素。具體而言,教育就業人口增加5萬5,428人,其次為行政與企業相關服務活動就業人口增加4萬5人,農業與工業亦分別增加3萬5,525人及1萬3,359人。 因應疫情之需求,西班牙本年大幅加聘醫療相關人員,較2019年同期增加5萬5,960人,總計169萬2,033人。另觀光暨餐飲業及一般店面之就業於9月仍未復甦,相較於2019年同期,兩者之就業人口分別減少24萬1,000人(-16.76%)及7萬6,700人(-3.12%)。 荷蘭之跨國人力資源公司任仕達研究中心(Randstad Research)負責人Valentín Bote表示,儘管西班牙9月就業市場業已改善,有助於緩解疫情之影響,惟與新冠肺炎爆發前仍相去甚遠。另西國因目前疫情仍持續爆發,各國政府仍持續相關限制措施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西班牙經濟至2022年年底才可能達到全面復甦。
A:西班牙「ABC日報」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恐將導致世界各國企業資金不足而面臨破產問題,因西班牙企業規模大多為中小企業,且其經濟結構重度依賴觀光業、旅館餐飲業及休閒娛樂業等,西班牙恐有眾多企業將面臨嚴重之破產問題。依據西班牙經濟學家協會(Consejo General de Economistas)之法庭經濟學家登記處(Registro de Economistas Forenses, REFOR)公布之《2020年破產地圖》(Atlas Concursal 2020)報告顯示,2021年西班牙企業破產比率恐較2020年增加41%,高於全球平均之35%,在全球前十名破產率增加指數中位居第8名,次於美國(+57%)、立陶宛(+49%)、巴西(+45%)、愛爾蘭(+44%)、葡萄牙(+44%)、英國(+43%)及荷蘭(+42%),位於中國(+40%)及新加坡(+39%)之前。臺灣企業之破產率+10%於43個國家中,排名第41位。該報告另指出,2019年西班牙破產企業家數為4,464家,占全國企業總數355萬8,603家之0.13%,較2018年之4,332家破產企業增加3%。 該報告指出,本年4月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西班牙處於國家警戒狀態(Estado de alarma),當時西班牙政府為防止債權人對財務困難之企業施壓及防止法院無法負荷超量業務,爰准許面臨破產之企業可申請展延破產至本年12月31日止,爰過去數個月以來,西班牙企業宣告破產之申請案件數並未大幅增加。西班牙經濟學家協會會長Valentín Pich表示,該展延措施使西班牙目前宣告破產比率無法實際反映企業情況,截至本年6月西班牙企業之宣告破產率為28.7%,法人(Personas físicas)則為36.6%。 REFOR主席長Alfred Albiol認為,2021年第1季起西班牙許多企業將申請破產,尤其是服務業、觀光業相關之企業,此波破產潮將於第2季達到高峰;而面臨前述之狀況,西班牙政府或將再次展延企業申請破產之期限,惟許多經濟學家均認為企業應儘速採取再融資與企業重組等作法,以解決財務問題及為企業本身帶來再次發展之契機。
A: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Heng Swee Keat)頃於國會發布部長聲明時指出,位於馬來西亞南部柔佛州(Johor State)的依斯干達經濟特區(Iskandar Malaysia)能為企業提供良好機會,可將互補性活動的整個價值鏈聚集,從研發到區域總部及製造業。除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外,印尼的巴淡島(Batam)、民丹島(Bintan)及卡里蒙(Karimun)地區也提供類似機會。東南亞可通過區域合作從供應鏈中創造更大利益。 自2006年成立以來,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Iskandar Malaysia)一直在迅速發展,並已成為成為首選的投資目的地、工作及生活的國際都市,至2025年的目標人群為300萬及3,830億馬幣(約合920.78億美元)的累計投資額。該經濟特區專注推動九個產業,分別為電子與電機、石化與油脂化工、食品和農業加工、物流、旅遊、創意內容、醫療保健及金融業。 截至本(2020)年6月底止,該經濟特區共吸引投資3,321.1億馬幣(約合798.44億美元);其中國內投資額1,992.7億馬幣,占總投資額60%;外人直接投資額1,328.4億馬幣,占總投資額40%;已落實的投資計畫總值1,942.8億馬幣,占總投資額58.5%;主要外人投資來源國為中國大陸、新加坡、美國、日本及荷蘭等。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財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頃表示,隨著馬國政府先後落實「關懷人民與企業振興經濟配套」(Prihatin)措施,以協助人民與企業應對新冠病毒對經濟的衝擊,馬國債務水準恐將攀升。 目前馬國債務對國內生產毛額比例達53%,預估關懷與振興經濟配套逐步落實後,最終將擴大至56%。此外,馬國財政 赤字亦將進一步增加至5.8%~6%。 本(2020)年初至今,馬國已先後推出總值約3,050億馬幣(約合733.26億美元)的振興經濟配套措施,以支撐經濟發展。 馬國法定債務最高上限水準從先前之55%提高至60%,作為緩解新冠疫情對企業衝擊的臨時措施。截至目前,馬國政府為因應疫情影響已挹注資金占國內生產毛額約20%。馬國樂觀預測明(2021)年經濟可達5.5%至8%,惟本(2020)年經濟將萎縮3.5%至5.5%。 馬國國債攀升的問題一直是該國經濟的隱憂,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就曾於本年1月對馬國的債務水準發出警告,指馬國的債務水準明顯高於其他主權信用評級同為「A」級的國家(A等級代表信用風險低), 但馬國豐厚的國內資本市場與高儲蓄水準為國債提供了穩定的資金儲備,並部分抵銷財政薄弱的情況。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國家能源公司(Tenaga Nasional Bhd,簡稱國能)頃發布消息稱,馬國政府在「關懷人民振興經濟配套」(Prihatin)下延長提供西馬半島的家庭用戶額外電費補助,以紓解因新冠疫情帶來之家庭支出負擔。估計約700萬名家庭用戶將獲得豁免繳付10月至12月底的電費,或享有每月2%至50%的電費折扣。 每月用電量少於200kWh或電費低於43.60馬幣(約合10.48美元)的家庭用戶,可享有50%折扣;每月用電量介於201至300kWh或電費介於43.70馬幣至77馬幣的用戶,可享有25%折扣;每月用電量介於301至600kWh或電費介於77.10馬幣至231.80馬幣的用戶,可享有15%折扣以及每月用電量逾600kWh或電費達231.90馬幣以上的用戶,則可享有2%折扣。 國能公司也為住宅用戶繼續推行另3項計畫至本年底,包括簡易付款計畫(用戶可選擇分期付款且無需支付額外費用)、豁免逾期附加費及延遲斷電活動。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 金融資訊分析公司IHS Markit本(109)年10月5日發表調查報告顯示,新加坡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八個月萎縮,當地私部門業務持續惡化,但速度有所減緩,9月的PMI上升至45.1優於8月的43.6(註:指數高於50顯示製造業處於擴張,低於50則代表萎縮)。 住宿和餐飲服務業以及行政與支援服務的產出下滑,但建築業因更多建築工地復工而恢復成長;製造業產值保持平穩。整體市場需求仍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多數領域的銷售額仍顯疲弱。此外,因外部需求持續下降,出口銷售額連續2個月下跌,且跌幅頗大。 採購活動持續呈現萎縮,但萎縮幅度為7個月以來最小。雖然需求低迷,但企業的送貨時間卻更長,原因是人手減少以及與疫情相關因素。 華僑銀行經濟師表示,9月採購經理指數上升,是私部門在萎縮狀態中較穩定的跡象。製造業產值穩定,符合上周公布的整體製造業和電子業採購經理指數資料。大多數領域銷售額低迷,顯示全球需求仍受新冠病毒疫苗、美國總統選舉和中美緊張關係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影響。
A: 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杰本(109)年10月5日發表部長聲明表示,星國未來經濟進入關鍵時期,除了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挑戰,更須善用疫情帶來的轉型契機,不斷更新經濟策略,求新求變,打造後新冠病毒時代的經濟戰略,為未來5年至10年的經濟成長奠定發展基礎,具體作法如下: 新加坡須進一步鞏固全球及亞洲科技、創新及商業樞紐地位。新加坡作為重要全球樞紐,將確保與外界的經濟聯繫,加強實體貿易與數位連結,並打造金融和智慧財產權等相關輔助行業,以加深和擴大區域聯繫,樹立新加坡在亞洲的核心地位。 星國將加倍努力促進包容性成長。新冠病毒凸顯星國勞動市場脆弱性,政府必須深入了解勞動市場結構,並提升本國員工技能,但仍需引進全球人才,與當地人才互補,最終讓所有當地員工受益。 星國須加強經濟韌性,發展綠色經濟,為可持續的低碳未來做準備並保持競爭優勢,如在當地生產必需品以及推廣使用再生能源。金融也是綠色成長的重要動力,企業可透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綠色金融行動計畫」(Green Finance Action Plan)融資,採納永續發展的做法。提升經濟韌性和永續發展有其雙重目的,一方面協助星國從衝擊中更快恢復,也可提升星國作為亞洲的重要全球節點的優勢。 由於疫情導致全球停工和實施旅行禁令,工業生產的關鍵供給和員工流動被迫切斷,造成許多行業停滯,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星國應立即採取行動,加強經濟韌性並強化必需品製造與食品科技。副總理王瑞杰以滅火器製造商Lingjack為例,該公司九成以上的生產線自動化,不僅使效率提高達40%,也讓公司在疫情期間,不易受員工短缺影響。此外,星國在食品方面也定下「30·30願景」,在2030年之前,讓當地出產的農產品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 要達成更新經濟戰略的目標,勞、資、政三方通力合作將是重要關鍵之一。王瑞杰強調,通過企業、員工和政府的緊密合作,星國將能更準確地掌握亞洲市場、數位化和創新的機遇,建立更具韌性的永續發展經濟。 此外,世界各國如何妥善因應新冠病毒疫情是星國經濟復甦的關鍵,雖然新加坡目前處於穩定的狀態,但仍須保持警惕,適應與病毒共存。政府已制定步驟,讓星國能以安全的方式開放更多經濟和社交活動,未來幾周將公布更多有關邁向第三階段解封的計畫,如調整團體聚會和大型活動的人數限制。政府將從新冠病毒疫苗、病毒檢測、追蹤工作和安全措施四管齊下,確保新加坡處於抗疫的最有利位置。
A: 依據日本農業新聞本(2020)年10月3日報導辦理。 日本鹿兒島縣南大隅町發現果樹重要害蟲-柑橘果實蠅之幼蟲,此為九州本土地區之首次發現,若確定該害蟲已在該地繁衍,農水省將採取「緊急防治」措施,防治區域內之所有寄主果實將全部予以廢棄。目前則因該害蟲在該地區繁存之成蟲數量尚少,相關單位將適時採取行動。 今年在日本各地發現有乘風而來中國大陸之雄性成蟲,如今發現幼蟲,表示雌性成蟲也已入侵日本。農水省植物防疫所門司支所9月25日調查時,在民宅種植之柿子及番石榴果實中發現幼蟲,惟幼蟲之數量及發育程度等詳細資料並未公布。9月28日在南大隅町誘捕到成蟲25隻,若依2015年奄美大島之案例,當時誘捕到成蟲達數百隻,因此判斷目前尚未達啟動「緊急防治」之階段。 農水省及鹿兒島縣廳已於9月29日起採取初期防治作業,如設立捕捉雄性成蟲之誘殺板、利用直升機在一週內於1萬200公頃範圍內施灑對雌雄蟲均有效之殺蟲劑,並通知居民當地已發現柑橘果實蠅,籲請若有發現怪異蟲體時務必向相關單位聯絡。
A: 依據朝日新聞本(109)年9月26日及福島民友本年9月27日報導,菅義偉首相於本年9月26日就任後首度造訪遭到311大地震重創的福島縣,針對記者詢問有關何時決定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持續增加的「處理水」最終處置方法,菅首相只表示,政府將負起責任盡快決定「處理水」的處置方針,卻未明示具體時程。 依據東京電力規劃,核電廠內貯存「處理水」的儲存槽預估最快將於2022年夏季用罄。目前「處理水」處置方案聚焦於「海洋排放」及「大氣排放」等兩種方式,福島第一核電廠所在地的雙葉町及大熊町等兩町議會已決議須盡早決定「處理水」處置方案,但福島縣其他市町議會則是反對「海洋排放」,顯示福島當地居民意見不一。菅首相對此表示,政府將肩負責任,在詳細說明之下,作出決定及「處理水」的處理方針。另菅首相在就任前於自民黨黨魁選舉時曾表示,已到了作出最終判斷的時候。
A: 依據電氣新聞本(109)年9月23日報導,經濟產業省及國土交通省設置「強化離岸風電產業競爭力官民協議會」並於本年9月17日舉行首次小組會議,除就具體訂定中長期導入離岸風電發展方向及發電成本削減目標進行討論之外,並討論建設港灣及電力系統等發展離岸風電所需之基建設備等課題。該小組會議討論的結果將提報預定本年底舉辦「強化離岸風電產業競爭力官民協議會」,小組會議討論要點如次: 離岸風電導入目標:日本業界於小組會議上建議,迄2030年止建置總計達1,000萬kW離岸風電之目標,發電成本則應訂為8-9日圓/1Kw。協議會將評估業界上述建議之可行性,以利協助訂定具體的目標。 供應鏈建構及技術開發方針:日本國內並無離岸風電組裝工廠及零件製造商,如何吸引外資投資建設工廠、鼓勵新業者進入日本離岸風電市場,以及建構整體供應鏈係為主要討論焦點。有鑒日本多颱風及地震,技術開發應須符合日本特殊的自然條件。 港灣及電力系統等基建設備之建置:建置基建設備同時,評估建立開發新離岸風電案件的體制。 「強化離岸風電產業競爭力的官民協議會小組會議」將以非公開形式舉辦,民間及政府參加者分別為24人及4人,總計28名。前述小組會議資料如下列網址,併請卓參:https://www.meti.go.jp/shingikai/energy_environment/yojo_furyoku/sagyo_bukai/001.html。
A: 依據日本經濟新聞電子報本(2020)年9月16日報導,日立製作所曾於2019年宣布凍結在英國興建核電廠計畫,如今基於核電廠興建計畫總費用膨脹以致無法成本回收,於本年9月16日正式宣布撤退在英國興建核電廠案。隨再生能源日益盛行,核能發電競爭力逐漸降低,日本政府推動海外輸出核能策略受挫。 日立製作所原計畫透過其於2012年收購的英商「Horizon Nuclear Power」在英國Anglesey島新設2座核電廠,嗣後因該興建案總費用膨脹至3兆日圓,日立製作所與英國政府及原擬委託營運的日本電力大廠協商出資均出現困難,日立被迫於2019年宣布凍結此核電廠興建計畫。 2011年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因加強核電廠安全性的興建費用暴增、核電興建計畫均無法成本回收,以致全球對核電需求轉趨低迷。反之,太陽能及風力等再生能源則因成本降低而逐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