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許多人已將氫氣能源稱作「明日的石油」,德國政府對氫氣能源也極為重視,由其組織的委員會及工作小組名稱可知,例如並沒有氣候保護相關的委員會,但卻有氫氣能源策略委員會;不過已有不少批評論點,表示德國政府對氫氣能源的未來過於樂觀。以下探討氫氣能源發展的相關問題: 一、氫元素發展能源觀點起源早 (一)氫氣是宇宙中最簡單、含量最高的化學元素,氫原子存在於水分子及所有有機化合物和活生物中,跟氧化合成水。 (二)由於氣態氫氣極易燃燒,導熱能力特別強,因此利用氫元素產生能量的想法早已存在。 (三) 1874年,法國小說家Jules Verne在他的小說「神秘之島(The Mysterious Island)」中,便寫了關於「水將為未來的煤炭、未來確保地球能源供應的能源,將是水經電力分解出的氫氣與氧氣」等內容。 二、氫氣的優勢 (一)氫氣燃燒無殘留,為清潔的燃燒。 (二)為應用氫氣,過去已進行多年測試,從推動火箭到火車、公車和汽車的氫氣燃料電池。 (三)德國煉油廠和化學工業的許多製程中,都使用氫氣作原料,每年用量達約200億公升,主要由天然氣製成。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有德國最長的氫氣輸送管,長達240公里。 三、綠色氫氣的問題:供不應求 (一)目前單就工業領域便年需55 TWh,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所產生的綠色氫氣能源容量,仍無法完全取代目前工業中所需使用的灰色氫氣容量。 (二)註:不同的化學分解過程,會產生不同種類的氫氣,包括灰色、藍色、綠色或青綠色氫氣;以純化學觀點來看,氫氣就是氫氣,並無特別分別,但以氣候保護的角度來看,便有差異: 1.灰色氫氣:是由化石燃料(主要是天然氣)為原料,以蒸汽的熱能分解出甲烷與氫氣,此一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例如,為電解提供能量,其中水分子被分離為氫和氧;到目前為止,德國和全球各地使用的氫氣中,約有98%是灰色氫氣。 2.藍色氫氣:產生方式與灰色氫氣相同,也會產生二氧化碳,不過可直接於分解過程中收集並儲存於地下,或作為原材料加以處理,只是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搜集與封存,影響氫氣的能源平衡且增加生產成本;藍色氫氣被認為較無氣候破壞問題。 3.綠色氫氣:為電解的最終產物,完全透過可再生能源產生,無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物。 4.青綠色氫氣:基本原料也是天然氣,與蒸汽分解重整後以甲烷為原料熱解取得,不同的是,分解後產生氫氣與固體碳,過程中若僅取可再生能源,則青綠氫氣為CO2中性。 四、合成燃料PtX(Power to X)或SynFuels(synthetic fuels合成燃料的縮寫)可望帶來機會 (一)合成燃料為將分離出的氫氣透過添加二氧化碳,產生幾乎不受氣候影響的人造燃料。 (二)合成燃料的優點是可運用於傳統燃油引擎的車輛。 (三)部份汽車業者與政客已在預測傳統汽車的「綠色」未來,而非燃油引擎終結,也就是看好使用由綠色氫氣製成合成燃料之未來。 五、德國政府對氫氣能源的未來過於樂觀 (一)有此論點的單位包括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Bund für Umwelt und Naturschutz Deutschland;BUND) 此一德國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之非營利組織,以及德國經濟研究所(Deutschen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DIW)的科學家、歐洲氣候保護智庫E3G(非營利組織)等。 (二)評論者認為,德國聯邦政府提出的「國家氫氣能源策略」中,對氫氣應用面的期望過廣,包括預計鋼鐵產業和煉油廠轉換為使用綠色氫氣能源,到2030年的總需求量,便高達90 TWh至110TWh;長期而言,再加上供應暖氣市場、交通運輸包括航空、船運、公車、貨車和汽車等,甚至是軍事應用。 (三)評論者認為,綠色氫氣的產量並不足以製造足夠的合成燃料,根據德國商業週報(Wirtschaftswoche)的計算,單為使德國的車輛達到氣候中和,便需要1,100 TWh的合成燃料綠色能源,而這是德國目前總電量需求的兩倍。 六、結論:綠色氫氣能源對能源轉型相當重要,但應避免全面運用 (一)各界專家都認同綠色氫氣在能源轉換的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許多沒有替代化石原料或能源的領域,如鋼鐵產業、化學產業或航空領域。 (二)在其他已有替代天然氣或石油的產業,如供應暖氣市場、汽車產業等,建議避免使用氫氣以為替代性能源;德國經濟研究中心的Claudia Kemfert表示,因為氫氣不是「新的石油」,而是「能源中的香檳」。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10)月16日報導稱,世界鋼鐵協會頃公布預測數據,明(2021)年世界鋼材需求計17億9,150萬公噸,將較2020年增加4.1%。另外,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預估2020年全球鋼材需求將較上(2019)年減少2.4%,惟由於2021年世界各地經濟活動將復甦,鋼材需求市場亦可隨之回穩。 世界鋼鐵協會預估2021年日本鋼材需求,將較2020年成長8.1%。至於最大鋼材消費國之中國市場,預計2021年需求量計9億8,010萬公噸,與2020年相同持平。由於受惠於中國政府實施經濟振興措施,帶動相關基礎設施及住宅投資的活躍,爰有專家分析認為未來中國鋼材需求將維持一段時間暢旺。
A:依據捷克衛生部2020年10月15日清晨發布之數據,捷克14日新增9,544例確診,創下歷史新高。捷克政府前已於10月8日發布為期兩週之國家緊急命令,其中包括藝文活動及運動賽事停止,酒吧、俱樂部暫停營業,並限制餐廳僅得提供外賣且營業時間至晚間8時止。為彌補商家損失,捷克政府發布相關紓困措施如次: (一)自10月14日起,受限制被迫關閉或縮短營業時間之商家,至年底前得延遲繳納加值營業稅、所得稅、高速公路通行費等稅捐。 (二)提供員工薪資、健保、社保費補助,上限5萬克朗。 (三)提供受損商家第3季租金最高5成補助,上限一千萬克朗。 (四)為因賽事取消受損的職業球隊及俱樂部等,提供總額5億克朗補貼。 (五)依據座位數及受影響天數,提供長途巴士業者總額10億克朗之補貼。 捷克國家銀行總裁Mr. Jiri Rusnok表示暫毋須調整貨幣政策,他同時指出全年經濟成長將較原預估-8.2%更低。而KB銀行經濟學家Mr. Jan Vejmelek認為,捷克克朗對歐元將小幅度貶值。
A: 俄羅斯政府10月14日宣布,計劃自11月1日起恢復與日本空中交通,在復航後,每週將有3趟航班:莫斯科-東京2趟,海參威-東京1趟。 此外,決定恢復與塞爾維亞、古巴間空中交通。塞爾維亞部分,每週2趟莫斯科-貝爾格萊德航班;古巴部分,莫斯科-科科島和莫斯科-聖塔克拉拉均每週2班。 此外,早前恢復航線之航班數量有所增加:每週新增一次莫斯科飛往日內瓦及蘇黎世航班。此外,恢復每周一次之蘇黎世-聖彼得堡-蘇黎世;聖彼得堡-日內瓦-聖彼得堡航班。 從莫斯科飛往馬爾地夫航班頻率增加到4航班,而從阿布達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出發航班則以每週2班之頻率恢復。明斯克-莫斯科則自每周2班增加至每週3班。 參考資料:俄媒2020年10月14日報導 https://www.interfax.ru/russia/731456
A:根據馬來西亞國庫控股研究院發布「2020年家庭概況:馬來西亞30年來的福利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儘管馬國的絕對貧窮率比起30年前有顯著減少,國民家庭收入也有明顯增長,但近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或將延續數年,因此許多家庭仍然處於弱勢,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需要從更廣泛社會保障制度著手。 該報告指出,馬國家庭平均實際收入從1989年的2,580馬幣,增加至2019年的7,901馬幣(約合1,931.78美元),30年來增加了206%,而收入中位數(median)則從1,801馬幣增至5,873馬幣(約合1,435.94美元),成長226%。2019年的家庭收入占馬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之45.7%,高於1989年的35.9%。 此外,在調整貧窮線收入(PLI)後,馬國的絕對貧窮率為5.6%,涉及40萬5,000戶家庭,這說明生活水準提高了。大多數家庭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但相對貧窮率卻仍高達16.9%,涉及120萬戶家庭,這些家庭的情況仍處於相對弱勢。 根據2019年的最新演算法,馬國的絕對貧窮線為每月家庭收入2,200馬幣以下,相對貧困線為2,900馬幣以下。 許多家庭的收入僅略高於絕對貧窮線,很容易重新陷入嚴重貧窮,而中等收入家庭也同樣脆弱。 儘管馬國順利度過了1997年的亞洲區域金融風暴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危機,但這次新冠病毒所帶來的危機前所未有,預計還將持續數年,迄今仍無復甦跡象,因此馬國須擴大社會福利保障的範圍。 2019年,馬國最低20%家庭收入群(B20)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5.9%,而最高10%家庭收入群(T10)的收入比例為30.7%,顯示收入集中在最上層。馬國貧富差距大,2019年,大馬T10群體平均每月可支配所得為1萬2,653馬幣, B20群體的家庭平均每月可支配所得僅516馬幣,而最低10%家庭收入群(B10)的每月可支配所得甚至只有200馬幣。在扣除繳納公積金與社會保險的款項後,B20家庭的情況可能更糟,部分家庭的每月可支配所得為負數,難以抵擋新冠病毒帶來的經濟衝擊。 該報告另顯示,對馬國各州與種族間的平均收入進行比較時,都出現了正成長。然這一趨勢是由現金援助和自雇收入的增加所驅動,且所有州和種族的收入增長都在放緩。土著相較其他族群,其經濟活動範圍更有限,就業多樣化程度較低。 過去30年,馬國家庭收入在90年代成長最快,但近年來隨著馬國經濟增速放緩,家庭收入增長也跟隨放緩。自1989年至1997年期間,家庭收入增長最快,然隨後於1999年至2007年期間減少了一半。雖然收入增長率於2009年至2019年有所反彈,但與1997年亞洲區域金融危機前的經濟繁榮時期相比,增長率仍然顯得很低。綜合前述數據顯示,隨著經濟增速的下降,馬國家庭收入的增長速度已較為緩慢。收入的增加使得家庭消費模式起了重大變化,在通訊、服裝與鞋類、文化娛樂與休閒、飲食等方面的家庭支出都增加了,其中通訊方面的支出增加最顯著。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根據汶萊經濟策劃及發展處(JPKE)公布之「2020年7月份汶萊國際商品貿易統計」顯示,本(2020)年7月份汶萊出口額為5億850萬汶幣(約合3億7,447萬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下跌24.2%,亦較上(6)月下跌5.4%;其中液化天然氣出口2億1,260萬汶幣,下跌37.5%;原油出口8,650萬汶幣,下跌65.6%。前述2項產品,占汶萊總出口額58.82%。其他出口產品為化學品(8,860萬汶幣,較上年同期成長542%)。 綜觀汶萊2020年7月份出口表現,主要出口市場為日本 (占總出口額22.6%),其他依次為新加坡(19.1%)、馬來西亞(17.1%)、中國大陸(15.5%)及印度(6.9%)。 2020年7月份,汶萊進口額為8億2,220萬汶幣,較2019年同期成長96.2%,亦較上月成長38.1%;其中燃油進口額3億2,980萬汶幣,為汶萊最大進口項目;其他進口產品分別為機械與交通設備(2億90萬汶幣)、製成品(1億420萬汶幣)、化學品(7,490萬汶幣)及食品(7,040萬汶幣)。汶萊主要進口來源國為馬來西亞(占總進口額20.8%)、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1%)、奈及利亞(10.2%)、新加坡(10%)及中國大陸(8.9%)。 2020年7月份,汶萊貿易逆差為3億1,370萬汶幣(約合2億3,102萬美元),較2019年同期下跌224.5%,惟較上月增加442.7%。 汶萊2020年前7個月總貿易額為96.43億汶幣(約合71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成長12.8%;出口額為60.2億汶幣(約合44.33億美元),成長13.4%;進口額36.23億汶幣(約合26.68億美元),成長11.8%;貿易順差23.97億汶幣(約合17.65億美元),成長15.9%。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繼本(2020)年7月馬來西亞全球最大手套生產商─「頂級手套公司」(Top Glove)兩家子公司的橡膠手套產品遭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實施暫扣令後,美國勞工部已將馬國橡膠手套列入虐待和剝削勞工權益名單。 在2018年發布的「童工或強迫勞動產品名單」報告中,馬國的電子、服裝與棕油產業被列為童工及強迫勞動類別。本年,前述三項產業再次列入名單。 美國勞工部於9月30日發布2020年名單時指出,馬國橡膠手套產業的強迫勞動主要發生在來自孟加拉、印度、緬甸及尼泊爾約4萬2,500名外籍勞工身上,他們在全國100餘家橡膠手套廠工作。 據了解,外籍勞工通常須繳納高昂的招聘費才能確保就業,致使他們陷入債務困境;被迫超時工作抵觸馬國法律允許的工作時間;並在溫度可能達到危險水準的工廠中工作。此外,外籍勞工還面臨罰款的威脅,其中包括扣留薪資、限制流動及扣留身份證件等。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奧迪汽車計畫將與中國汽車廠第一汽車共同合作在中國生產更多的電動汽車。兩家公司於10月13日在中國第一汽車總部所在地長春宣布將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並計畫從2024年起在中國生產各種奧迪電動車款。 奧迪汽車執行長Markus Duesmann表示,預估到2025年在中國銷售的奧迪汽車中每三輛就有一輛是電動汽車,而與第一汽車的合作計畫正凸顯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去年奧迪汽車在中國共售出690,000輛汽車,另外2020年1至9月份相較去年同期銷售量成長約4%,計達51.2萬輛。中國正加速推動電動汽車相關建設以降低其巨型城市之空氣污染。目前中國電池製造商如蔚來亦正擴大其在中國的產能。 目前奧迪汽車每年在中國生產達70萬輛汽車,其中奧迪汽車已在中國生產該品牌Q2L e-tron及A6L TFSIe等電動車車款,奧迪汽車表示在未來數年中計畫將在中國生產更多e-tron系列電動車款。
A: 據日本外務省本(10)月16日發布新聞稿稱,日本首相菅義偉本(10)月18日至21日將出訪越南及印尼,進行上任以來首度出訪行程,並預定與越南及印尼兩國領袖舉行會談,期盼強化雙邊合作夥伴關係。 10月18日至19日訪問越南,預定與越南總理阮春福(Nguyen Xuan Phuc)舉行領袖會談;由於越南擔任2020年東協(ASEAN)輪值主席國,菅首相除將表達加強雙方「廣泛的戰略合作夥伴」發展外,並確認預定下(11)月舉行ASEAN領袖高峰會議的合作議題。另外,菅首相在訪問越南期間,預定發表與ASEAN相關政策演說。 10月20日至21日訪問印尼,預定與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舉行領袖會談;希望雙方基於「共同戰略夥伴」的基本價值,日印兩國能在新冠防疫等廣泛領域強化合作關係。 對此,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表示,此行菅首相預定與越南及印尼兩國就實現「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合作,以及將在南海問題、因應北韓情勢等區域及國際社會迫切課題,彼此交換意見。
A:印度健康暨家庭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計劃進口1,000萬公噸醫療用液態氧氣,以備冬季即將來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恐擴大之需,該部所屬國營企業HLL Lifecare Limited已於昨(14)日提出公開招標案,本次採購係供應印度中央及各州立醫院,預估進口及後續分配總經費支出約60~70億盧比。上述計畫係10日印度內閣會議同意通過。 截至本月13日,印度新冠肺炎病患約3.97%需要氧氣治療;至於在加護病房(ICU)中病患有2.46%持續氧氣治療,0.4%需要使用呼吸器。本(2020)年3月,印度尚未爆發大規模疫情及宣布封城前,印度每日氧氣產能約為6,400公噸,其中1,000公噸為醫療用,其餘則為工業用。疫情爆發後業界擴大氧氣產能,至9月30日每日產能達7,000公噸,其中3,094公噸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及其他病患,勉強滿足醫療需求。 印度目前疫情有略為趨緩,在傳統節慶及冬季空氣品質惡化即將到來,疫情可能再度攀升,此次計劃向國外採購之1,000萬公噸液態氧氣將可提供1個月固存需要,衛生部長Harsh Vardhan呼籲印度民眾遵守防疫規範,戴口罩、注意手部衛生、維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等,並強調病毒在寒冷及低溼度環境下存活更久,可能導致疫情擴散。截至本月14日,印度新冠肺炎染疫人數高達723.9萬例,為全球最嚴重國家,僅次於美國,死亡人數達11萬多人。衛生部於9月取消州內及跨州氧氣運輸限制,更一再呼籲各州政府確保各醫療機構氧氣庫存充足並做好庫存管理,預先採購以免缺貨。
A:印度航運部(Ministry of Shipping)計劃建立「全國海運物流入口網(National Logistics Portal (Marine), NLP-Marine)」,藉以整合並強化現有「港口社群系統(Port Community System, PCS)」之規模及功能,提升出口商、進口商、通關服務業者間文件交換及交易之透明度及效率。印度港口協會(Indian Ports Association, IPA)已進行公開招標,請廠商提出設計、開發、整合及執行計畫書1.0版(NLP-Marine Version 1.0)。 航運部官員表示,此次新冠肺炎(Covid-19)危機加速全球運輸業數位化文件交換,該計畫目標在建立全國海運單一窗口(Single Window),實現終端至終端(End-to-End)全面性物流解決方案,執行進口商、出口商、報關行間核心業務,包括國內貨物追蹤及通知、通關程序、線上交易、遠端電子資料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等,並將所有資料安全的存放在雲端,相關人員可即時掌握船班、碼頭、貨櫃集散站(CFS)等相關資訊,所有交易無紙化,所有費用支付包括企業對政府(B-to-G)及企業對企業(B-to-B)皆透過數位方式。 印度政府建置該系統目的在於提高經商便利度(Ease of Doing Business),增進印度在全球海運貿易的競爭力,並創造數位生態系統促進數位化企業發展。印度港口協會(IPA)將雇用服務人員抽樣分析並改善現有之港口社群系統(PCS)開放平臺,使其與全國單一窗口結合以符合業界需求,至於新設立的廠商亦能方便加入系統運作。
A:RCEP 15個談判成員本(10)月14日透過視訊方式舉行本年度第3次部長會議,與會部長重申致力於本(2020)年底前簽署協議並再次呼籲印度重返談判。日本於會中全力支持印度重返RCEP,日方由經產省大臣Hiroshi Kajiyama出席本次會議,會中各國就待解決議題進行盤點及協商,惟會後並未發表任何聯合聲明。 RCEP目標建立成員國共同的電子商務、貿易、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規範,印度由於顧慮開放市場將導致中國大陸廉價產品大量輸入,影響本國產業並擴大貿易逆差,自去(2019)年11月宣布退出談判後便未參加相關會議,而RCEP成員設定的完成談判時程目標一再展延。RCEP成員預定於本年11月召開領袖會議,先前日本、澳洲等國一再敦促印度重回談判桌,惟印度皆未予以回應,有關RCEP於在本年底前達成協議並簽署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A:越商赴海外投資資金最多之廠商包括越南石油集團(PVN)、越南軍隊通訊工業集團(Viettel)以及越南橡膠工業集團(VRG)等。去(2019)年越商赴海外投資之到位資金約計2.73億美元,主要是PVI、Viettel及VRG。累計至去年12月31日止,越商赴海外投資之到位資金約計61億美元,占登記資金總額之50.47%。其中,PVN排首位,投資資金約計31.2億美元(占51%),其次為Viettel及VRG。 根據越南政府報告顯示,去年越商赴海外之投資案利潤約計5.83億美元,較2018年(約計5.48億美元)成長7%,越商赴海外之投資案虧損資金約計1.54億美元。越南政府評估通訊、汽油經營、石油服務等產業均為投資經營獲利之項目,另石油開採及礦物開採領域利潤甚低。越南政府認為2019年越商赴海外之投資活動尚未達到期望之目標。
A:據2020年The Economist雜誌對66個新興經濟體金融能力之排名表表示,越南排名第12,屬Covid-19疫情後擁有穩定金融指數之群組,為越南全國各省市招商引資商機。實際上,許多全球著名科技集團規劃將生產鏈移轉至越南,如韓商LG集團已將所有生產鏈自韓國移轉至越南海防Panasonic Vietnam正準備接收自泰國移轉至越南之洗衣機生產鏈。前述該等集團投資移轉將有助於推動未來越南工業生產出口活動。據駐胡志明市美國貿易協會(Amcham)執行經理Mary Tarnowka表示,越南為美商在生產鏈移轉趨勢之首選,美商對越南之投資意願自2018年之17%增加至2019年之36%,惟對印度及泰國市場之投資意願均下降。越南簽訂各項FTA 協定,成功控制Covid-19疫情等因素已有助於越南提高形象,吸引外人投資者。
A: 依據日本港新聞本(2020)年10月16日報導辦理。 受疫情影響持續處於低水準的冷凍大目鮪市場行情,進入10月後有上昇的趨勢。作為冷凍大目鮪市場行情指標之印度洋產台灣船之整船購買價格,大型大目鮪(40公斤以上)10月上旬的價格維持600日圓/公斤,與上個月相同但較去年同期價格(約800日圓)下跌約20%。 批發商指出,加工業者為減輕受疫情影響風險而減少庫存量,但為了12月年末需求,配合11月的製作商品,10月起開始增加採購儲備。因疫情減少旅行及返鄉,使得在宅率增加,很多加工業者的生產量仍維持與去年相同。 飲食店的需求也逐漸回復,並解除縮短營業時間的限制,加上「GO TO CAMPAIGN」活動,讓消費人潮回流,適用「GO TO EAT」優惠去高級店用餐的消費者也增加,雖未來受感染人數或有變化,但鮪行情市場應該是止跌了。 黃鰭鮪的市場行情也呈上升趨勢,去年年末在首都圈促銷在庫量過多的黃鰭鮪,讓交易量增加。今年大目鮪在庫量多,推測主要大目鮪消費地的首都圈應該會轉換到大目鮪上。而靜岡縣清水與燒津港的超低溫冷凍庫的滿庫狀態尚未解除,漁獲出庫後馬上就入庫,空間不足問題仍然存在。
A:日期:10月14日 紐約州政府負責金融監理的金融服務廳(Department of Financial Services) 敦促設立專責機構,負責監管大型社交媒體平台,此舉乃係回應今年7月15日推等網絡駭客入侵事件,該起事件中包括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饒舌歌手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等知名人士推特帳戶,均被駭客入侵用從事比特幣騙局。 紐約州金融服務廳表示,未受監管的社交媒體平台Twitter沒有對駭客攻擊事件做任何準備,反對受政府監管的比特幣公司如Coinbase能夠迅速採取行動回應駭客攻擊,強調現今駭客能以簡單手法透過社交媒體平台進行攻擊,加上社交媒體平台影響力大,因此有必要設立監管機構監督大型社交媒體平台。 紐約州金融服務廳建議該監管機構可直接隸屬現有機構或另設立獨立機構,且將大型社交媒體平台指定為「重要系統」,「重要系統」通常用於受嚴格監控的銀行和金融機構。
A:印度財政部長Nirmala Sitharaman頃表示,COVID-19疫情衝擊印度國內經濟,政府前已針對弱勢族群及產業陸續實施紓困計畫,現為振興國內需求及消費,政府將實施下列計畫,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刺激消費支出計畫(Consumer spending proposals):S財長表示,政府機關及組織事業之職員具有工作之保障,惟封城防疫措施使其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不利經濟發展,為促進及刺激消費,政府研議提供休假補助現金券(LTC Cash Vouchers)。以2017-18至2020-21財政年度在職員工為例,過去每年可獲一次任一目的地及一次返鄉或兩次返鄉途程之來回機票或火車票補助,補助額度係參照其薪資水準,另可獲得10日休假補助金。LTC Cash Vouchers計畫與前述補助內容相似,但新增下列規定並具下列預期效益: 1. 職員若不選擇旅遊或返鄉,可獲得與旅費補助額度相同之現金券,進行消費; 2. 現金券使用限於商品暨服務稅(GST)率12%以上消費品項,例如GST為5%之食品或農產品則無法使用; 3. 消費限於無現金之數位交易,銷售商需具備GST登記,且須開立GST收據;使用截止日為明(2021)年3月31日; 4. 預期政府機關及事業職員工選擇使用現金券消費,將分別產生567.5億及190億盧比之政府支出,對印度經濟創造1,900億盧比之消費貢獻; 5. 地方政府及民間企業亦可對員工實施相同之現金券消費計畫,若有50%地方政府加入,共可對印度經濟創造900至2,800億盧比消費貢獻。 特殊節慶預先補助計畫(Special Festival Advance Scheme):根據現行對於印度政府事務官員規定及其薪資級距,第6薪級內每人最高可獲4,500盧比補助,惟第7薪級以上不適用此計畫。政府對此計畫新修及預期如下: 1. 不論職等與薪級,所有中央政府職員一律發放1萬盧比之一次性特殊節慶預先補助款,政府將於明年3月31日前分10期支付; 2. 適用者將可獲得一張Rupay預付儲值卡,不可提領現金,可於任何節慶消費使用並免收利息,且消費地點不限GST登記商;使用截止日為明年3月31日; 3. 預計可創造800億盧比消費,其中400 刺激中央及地方政府之資本支出:S財長指出,包括基礎建設在內之所有資本支出都有助提升印度當年及未來的GDP,因此中央除先前配發地方之2,500億盧比資金外,將再提供地方政府總計1,200億盧比之50年零利率貸款,其中包括: 1. 印度8個東北地方州將各獲得20億盧比,Uttarakhand及Himachal Pradesh二州則將分別獲得45億盧比,本項總計250億盧比; 2. 印度所有各州總計將獲得750億盧比貸款,其中50%款項為預付,其餘則將在設施啟用後支付,惟資本支出使用截止日為為明年3月31日; 3. 針對執行自給自足經濟計畫具成效之地方各州,中央將提供總計200億盧比資金,供地方政府用於新興或現行專案或用於支付到期款項,本項同樣也是50年零利率。 S財長表示,倘上述計畫順利實施,至明年3月31日止將可創造總計7,300億盧比之消費支出,其中3,600億盧比將來自一般消費,其餘3,700億盧比來自資本支出,倘民間企業響應,則可再增加2,800億盧比。
A:印度ABHA 基金會頃向政府提出對推動自給自足經濟計畫之看法及建言,該會認為該計畫旨在使國內製造業升級、加速基礎設施發展、吸引投資並促進消費以推升經濟成長,而製造業當中以醫材產業最為重要,因其為對抗COVID-19疫情所必需,同時也是最需擺脫對進口依賴之產業。 ABHA 基金會Deepak Singhal會長指出,印度化學品暨肥料部主管藥品及醫材部門之新任次長S Aparna甫於本(10)月上任,業界盼新次長能推動制定有利醫材產業發展之獎勵政策,以滿足國內需求及提升出口。渠並指出,COVID-19疫情爆發之際,對於擁有龐大人口且高度仰賴醫材產品進口之印度來說是極為嚴峻的挑戰,但印度藉「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成功提高藥品、口罩、個人防護設備(PPE)、呼吸器等基本防疫醫療產品之在地產能,甚至可提供出口,顯示印度有能力落實在地製造及自給自足經濟計畫。 S會長續表示,目前印度醫材產業整體尚未能自給自足,每年高達85%的需求仍仰賴進口且進口金額逾4,200億盧比,此外,印度醫材產業面臨現金流短缺及融資困難等挑戰,因此難以與廉價進口品競爭。由於國內缺乏完善之基礎建設、供應鏈及物流,加上融資成本過高、供電不穩及用電成本高昂、缺乏產品設計能力、研發及技術人力不足等,使印度產品較進口品之製造成本多出12%至15%,因此缺乏產品競爭力,對於中小及微型企業(MSME)來說更是極為嚴峻的挑戰。S會長認為政府應課徵10%至15%之保護性關稅才能保障國內醫材產業發展。 S會長建議,政府應先協助醫材產業發展出領頭企業,該等企業將具備群聚力量並帶動中小業者發展。由於產品需求來自國內消費及出口訂單,政府應限制國外之醫材新產品及二手產品之進口,同時推動在地製造並提高品質及產能,方能使國內自給自足,同時創造就業並提升出口。此外,由於許多國內醫材業者及醫療院所習以產品標示之最高零售價(MRP)做為實際售價,業者獲得最高利潤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完全沒有任何讓利空間,政府應設法解決業者濫用MRP訂價的規定,並以產品進口到岸價為基礎審查合理之售價及利潤空間,方能保障國內消費者並有助提高國內消費意願。
A:印度媒體於本(10)月14日報導,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原規劃於本(2020)年12月前針對跨境電商提出統一課稅制度之建議,目前可能延至明(2021)年中旬方可提出,在國際間尚未對電商數位稅取得共識之情況下,印度將持續實施對境內電商課稅政策,因此Google、Twitter、Facebook、Amazon、LinkedIn、Netflix等從事跨境營運、服務、交易之美國電商及數位企業將面臨稅負加重,甚至雙重課稅之問題。 以印度為例,上述跨國之電商業者於印度境內營收高達2,500億盧比,但其中多數於印度成立公司據點並僅針對交易費用(fees or commissions)而非實際營收之收入繳交30%之稅金。為使稅負公平及防止逃漏稅,印度政府於去(2019)年起針對上述部分跨境業者之數位交易課徵平衡稅(equalization levy),其中分為6%廣告營收稅及2%線上銷售稅。此外,印度公布「實質經濟存在(significant economic presence, SEP)」制度,即便數位企業在印度境內並無永久據點(permanent establishment, PE)仍需繳稅,該新制仍需透過立法加以落實,目前已延至明(2021)年4月實施。 美國強烈關切印度上述課徵數位稅之法規,並表示將針對任何片面決定對其數位企業徵稅之國家採取報復性之措施,並已於本年6月起對印度等國展開調查,以了解各國對美商課稅情形。對此,印度稅法事務所Dhruva Advisors指出,在OCED尚未達成共識前,印度可能採取更多片面措施對跨境企業在印度之營收進行課稅。Deloitte在印度會計師事務所則指出,在OECD對跨境企業課稅缺乏共識之情形下,各國各自實施對境內電商課稅之政策,此將增加各國間之貿易摩擦,同時造成跨境企業被雙重課稅,惟即使OECD達成共識,亦將造成該等業者在印度等消費經濟體境內被加徵稅負。印度產業界人士則指出,前述對跨境企業課稅涉及之金額可高達1,000億美元,目前許多數位服務企業在全球成立投資據點,以利用各國當地的稅制達到避稅或減稅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