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10.19 IAR, PAP 依據波蘭最大能源集團PGE公司於10月19日週一公布的策略,該公司計劃在2050年之前其生產銷售的電力100%是來自再生能源。達成此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將是對低度及零排放的能源及網絡進行投資。 在2030年之前,PGE公司打算在離岸風力發電廠興建2.5GW的新產能,在太陽光電領域(photovoltaics)興建3GW的新產能,並將陸上風電場的投資組合產能擴大至少1GW。這些計畫將伴隨一個容量至少為0.8GW的儲能設施計畫。 此戰略設想是在2080年之前,再生能源在投資組合中的占比將增加至50%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85%,意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減少1.2億噸。在2050年之前,PGE打算達成氣候中和或二氧化碳淨排放為零,並對其客戶提供100%的綠色能源。波蘭副總理兼資產部部長Jacek Sasin在簡介該戰略時表示,此戰略符合社會的期望。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10.19 Polish News Bulletin 波蘭總統辦公室主任Krzysztof Szczerski宣布,戰略能源基礎設施政府全權代表Piotr Naimski將於10月19日在三海倡議第五次峰會上與美國能源部長Dan Brouillette進行線上對話。會談將集中在波蘭-美國關於發展波蘭核電廠計畫和波蘭民用核電工業的協議上,該協議將由美國B部長簽署。該協議規定,波蘭和美國將在18個月內起草一份報告,作為波蘭政府選擇核電計畫合作夥伴之依據。技術領先的美國民用核電公司將為波蘭核電廠建設進行準備和設計工作。同時,波蘭和美國政府代表將與美國金融機構合作,為該核電廠計畫準備融資方案。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10.19 Polish News Bulletin 波蘭化學業者Synthos公司及瑞典能源企業Vattenfall公司正在研議在波蘭及波羅的海國家進行離岸風電生產合作的可能性。這並非Synthos公司的第一個能源事業,因為該公司已投資一個太陽光電場(photovoltaics farm)及一個天然氣電廠,並且已有興建一個小型核子反應爐的計畫。 Synthos公司及Vattenfall公司在波羅的海國家簽署一份關於離岸風力發電合作的聲明後幾天,就簽署一項協議。Vattenfall公司人員Catrin Jung評論稱,此能源及工業部門公司的合作是將化石燃料拋棄邁出的重要一步。Synthos公司Zbigniew Warmuz執行長補充表示,平衡發展及在工業生產中無排放能源的成長是該公司的兩個最重要目標。Synthos公司在2019年左右就開始在能源領域進行投,當時就及開始啟動太陽光電場計畫並開始研議興建核子反應爐。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10.19 Polish Press Agency 中東歐之基礎建設落後歐盟(東擴前)15國很多。依據IMF估計,在2030年前中東歐國家之基礎建設投資平均每年需占3~8%之GDP,才能讓兩邊差距減半。目前COVID-19大流行所導致之經濟衰退期間,基礎建設投資是刺激中東歐地區經濟的重要工具。增加此類公共投資,也可加強各該國家數位及綠色基礎設施之發展。IMF經濟學家Laura Papi解釋,由於該等地區之國家具有天然資源(free resources),所以投資的效益更大。 P氏指出,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之際,一般民間業者對於投資裹足不前,此時公共投資更應扮演重要角色。IMF也看到目前不利情勢,主要之一便是疫情後續發展無法確定、經濟受創程度、以及未來復甦時間。但也有若干情勢較明確者,例如數位相關領域。 P氏相信,改善中東歐地區之區域連結比個別國家之基礎建設投資更具效益。因此專注跨國基礎建設投資之三海倡議(Three-Seas Initiative)能發揮的功效更大。P氏接著指出波蘭之重要性。在俄羅斯及土耳其之外,波蘭占中東歐地區GDP之三分之一。波蘭在連結中東歐地區與西歐主要貿易夥伴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IMF另指出,中東歐地區之基礎建設投資可創造很大乘數效果。據其計算推估,每一歐元之投資,短期內可創造0.5~0.8歐元之利潤,長期更可創造1.7~2.5歐元。P氏另提及,能否達到前述效益的關鍵在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意即一套健全程序以規範投資計畫之篩選、執行、監督,特別是該等投資需要投入龐大之政府資金。 P氏認為,最近幾年中東歐已成功縮小與西方先進國家基礎建設之差距,尤其是歐盟會員國。 另一名IMF報告的共同作者Andreas Jobst認為,波蘭負責管理若干中東歐地區之跨國投資計畫,那些計畫大多由歐盟結構基金(structural funds)補助,而歐盟補助款之監督機制已相當良善。 J氏認為,倘論及民間參與基礎建設之投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波蘭比其他中東歐地區之歐盟國家更能吸引民間資金。IMF研究團隊也相信,波蘭之政府採購程序及投資效率仍有改善空間。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10.19 Polish News Bulletin 波蘭9月物價漲幅居歐盟之首,領先匈牙利和捷克。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波蘭物價指數在歐洲僅落後土耳其,主要係因今年貨幣供應量增長12%。波蘭的調和物價指數(HICP)同比增長3.8%,高於波蘭統計局(GUS)最近宣布的3.2%。在歐洲僅低於土耳其的11.7%。同時,歐盟的價格停滯,年度通膨率下降至0.3%,而歐元區的通貨緊縮則同比增長0.3%。2020年1-8月,波蘭M2貨幣供應量增加1,840億波幣,而第二季度經濟下降8.2%,因此,發行新貨幣無法創造價值。波蘭之流通貨幣增加630億波幣,而銀行存款增加1,200億波幣。根據波蘭央行(NBP)數據,9月基礎通膨率同比增長4.3%,而前一個月為4%。
A:根據瑞士Swissinfo電子報報導,瑞士真空閥門製造商-VAT在2020年第三季業績與2019年同期相比較,成長約36%,金額為1.86億瑞郎;在本年第一季業績為1.46億瑞郎,在第二季業績為1.74億瑞郎。產品訂單方面,在2020年第三季訂單量增加6.4%,金額為1.56億瑞郎,與上一季相比較則減少約12%。VAT集團表示,2020年的第四季的業績預估約在1.65至1.8億瑞郎,整年的業績將為6.7億至6.85億瑞郎,企業稅前及息前獲利(EBIT)將超過30%。 資料來源: 瑞士Swissinfo電子報 日期: 2020年10月19日
A:出處:dutchnews.nl, 2020/10/16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荷蘭假期兌換券持有者要求兌換現金 荷蘭電訊報(Telegraaf)10月16日報導,荷蘭消費者保護組織Consumentenbond和旅行保護傘組織ANVR表示,由於爆發新冠疫情,許多預定的旅遊套餐及飛機票因而被迫取消,轉而發給兌換券,但現在假期兌換卷持有者因憂心新冠疫情會導致破產潮,對兌換券失去信心,想要將兌換卷折成現金。 目前不包括私人預訂的航班在內,尚未兌現的假期兌換券約有30億歐元。索賠公司EUclaim的主管Hendrik Noorderhaven對旅行社是否有能力償還如此高額的索賠金表示質疑,而兌換券持有人則表示,若有必要,將不惜對簿公堂,目前該公司已受理了為數上千的索賠案。Consumentenbond表示,有錢人可以等,但缺錢者勢必要採取行動。 SGR雖負責擔保ANVR旅遊套餐渡假券理賠金,但此項擔保金將於年底用罄。SGR負責人Erik-Jan Reuver表示,目前正在與荷蘭經濟部進行協商,以期提供旅遊業者有關兌換券長期貸款,預計將於10月底確定其可行性。
A:資料來源: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2020年10月16日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本(10)月16日以「史瓦帝尼債務已達警戒」(Eswatini debt levels now alarming)為題,報導史瓦帝尼中央銀行(CBE)公告截至本(2020)年9月之債務總額為262億史鍰,約相當佔史國GDP之41.5%,較8月之236億史鍰增加約11%,已超越IFM建議永續發展之債務水平暨GDP之35%。 依據CBE公告統計,史國本年9月外債總額自本年8月之93億史鍰遽增至111億史鍰,佔GDP約17.6 %,較8月增加19.3%。本年9月外債大幅增加之原因係IMF支持預算貸款19.6億史鍰已全部撥付。在國內債務部分,史國2020年9月底,未償還之國內債務約151億史鍰,佔GDP約23.9%,亦較8月之143億史鍰增加約5.6%。
A:出處:dutchnews.nl, 2020/10/13 單位:歐洲地區/荷蘭/駐荷蘭代表處經濟組 電動單車在荷蘭越來越受歡迎 根據荷蘭政府機動車輛機構KiM的數據資料顯示,荷蘭騎電動單車者日益增多,尤其越來越受年輕人和65歲以上年齡層者的青睞。 2019年所有以單車代步者,電動單車佔18%,2013年僅佔8%。現在35歲以下年齡層以電動單車代步者佔10%。 KiM表示,越來越多的人騎電動單車上下班,起初,電動單車在老年人中很流行,但現在65歲以下騎電動單車者正迅速增加。 自2017年以來,電動單車銷售已取代了傳統單車,特別是爆發新冠危機以來,大家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持警惕的態度,電動單車的需求因而激增,今年5月份,電動單車的銷量比去年同期成長38%。 與此同時,電動單車的盜竊案也隨之增加,去年增加近40%。單車保險公司Enra的發言人表示,普通單車多為臨時起意者的目標,但電動單車卻是有組織的盜竊團體的目標。
A:資料來源: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及史國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2020年10月16日 史瓦帝尼時報(Times of Eswatini)及史國觀察家報(Eswatini Observer)本(10)月16日分別以「貿易順差增加至8.373億史鍰」(Trade surplus up to E837.3m)及「史國貿易順差創8.373億史鍰紀錄」(Country records E837.3 million trade surplus)為題,報導史國本年9月貿易順差增加至8.373億史鍰較8月3.448億史鍰大幅增加,且9月出口總額29.67億亦較8月成長17.9%。隨南非封鎖措施寬鬆後,史國出口逐漸復甦,南非佔史國出口總額65.8%,佔進口總額77.1%。 依據史瓦帝尼中央銀行(CBE)最新統計,本年9出口激增,致本年前9個月出口累計達200.72億史鍰,僅較上(2019)年減少2%,進口累計達172.36億史鍰,較上年減少5.5%;貿易順差達28.36億,較上年增加25.6%。CBE統計報告亦指出,史國出口成長之原因包括史鍰兌換美元之匯率較上年約貶值11.9%及主要出口商出口增加,例如濃縮飲料增加32.9%,達12.81億史鍰;紡織品出口亦增加9%,達3.56億史鍰。至於進口,燃料及電力之主要進口產品則減少2.8%,達3.27億史鍰;因疫情邊境封鎖措施影響跨境旅遊,導致油料燃料減少約8.8%;其他產品類別如紡織品、汽車、機械設備等9月進口雖較8月減少,惟該等產品9月進口額仍較去年同期略有成長。
A:瑞士聯邦委員會10月18日召開特別會議,為因應新冠病毒的急遽上升,發布新聞稿宣布以下管制措施,並自本年10月19日起開始生效。 禁止在公共場所聚集超過15人以上,包含廣場、徒步區及停車場。若經申請通過之政治或公益活動可特殊例外按照防疫規定舉辦。私人聚會活動若人數超過15人者,必須依照衛生規定舉行:戴口罩、僅允許在座位上用餐及登記賓客聯絡名單。私人聚會活動若人數超過100人者,衛生規定須比照公開活動辦理,並應在公共場所舉行。 全瑞士無論室內或室外必須戴口罩者有:火車站、機場及公車、電車站。室內必須戴口罩的公共場所如:商店、賣場、銀行、郵局、博物館、圖書館、電影院、劇院、音樂廳、動物園、植物園、飯店(除客房內)、游泳池(入口及更衣室)、運動場(入口及更衣室)及健身房(入口及更衣室)、診所、醫院、教堂、區域活動中心及公家機關所有民眾都可以進出的區域。餐廳、酒吧、遊戲廳及舞廳須戴口罩且僅允許在座位上飲食。運動健身空間如無法保持距離,也必須戴口罩。 聯邦委員會亦宣布「雇主有義務注意瑞士聯邦衛生署(BAG)的居家辦公建議」,以儘量避免交通尖峰時間民眾群聚以及減少工作場合的人員接觸而被感染,藉此降低全組員工必須隔離的風險。 資料來源: 瑞士聯邦委員會(Bundesrat)新聞稿 日期:2020年10月19日
A:服飾零售電商Zalando 10月16日宣布,收購瑞士3D人體掃描軟體公司Fision,該軟體公司擁有20多名員工,開發人體掃描app和虛擬更衣室。 Zalando表示至今為客戶推薦的衣服尺寸是基於客戶購買和退貨記錄、客戶意見回饋和相似產品的測量結果。為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退貨,其尋找虛擬更衣室等解決方案已經有3-4年。Zalando將以此公司為基礎,在未來1年半至2年間於蘇黎世建立一個擁有約150名員工的技術中心,以解決線上購物中尺寸和合身問題,並控制退貨成本。 Zalando不願透漏該交易的財務細節,但相信蘇黎世能吸引年輕勞動力,且瑞士是Zalando其本土市場德國以外的第1大市場。 資料來源:瑞士觀點報(Blick) 日期:2020年10月16日
A:本週(18)日布拉格舊城廣場示威抗議反口罩活動最後變成了與警察的暴力衝突。捷克總理Babiš對示威者未能遵守防疫新規,並使自己和他人暴露於危險之中感到震驚,並贊成採取嚴厲的行動來懲治暴力示威者目無法紀的行為;捷克內政部長Hamáček認為應對該示威發起者提起刑事訴訟。示威者主要抗議對象為捷克新任衛生部長,並對醫護人員的工作表現懷抱輕蔑及敵意。ODS黨黨主席Petr Fiala表示民眾對捷克政府的疫情面對下混亂決策感到沮喪,但這絕非是暴力的推託之辭。海盜黨黨主席Ivan Bartoš表示這次的示威抗議顯示民眾極度不理性且不負責任的態度。
A:捷克目前約有6000多名醫療專業人員無法站在醫療前線,因他們感染了新冠病毒,還有許多醫護人員需要照料停課在家的孩童,但捷克P衛生部長指出目前將不會請求歐盟或北約提供醫療人員來解決當前醫護人員短缺的情況。另捷克政府上週訂購了總價2億克朗的1萬劑的瑞德西韋,雖然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瑞德西韋對新冠病人的療效很小或沒有影響。
A:根據丹麥財經媒體於10月19日報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權力大,可就說會認為威脅到美國經濟和技術安全之外資併購案予以否決。 然而,歐盟國家是否將依樣畫葫蘆尚未清楚。當歐盟於上周對來自第三國的外資收購案制定新篩選程序生效之際,顯示許多疑論者已經認清中國利用擁有大量資源之國有企業作為協助追求企業戰略目標之手段, 意味此種自由市場機制對歐洲企業來說不一定是最佳方案。 丹麥工總DI副主任Peter Thagesen表示:“一開始我們在意識形態上反對新篩選程序,但是鑑於政治上的關注,我們現在對此表示支持。”因為必須了解“中國投資者是出於商業目的還是政治目的”至關重要。到目前為止在丹麥還沒有任何不受歡迎的中國企業併購例子,相反,有人批評中國的投資是繞過丹麥, 但這並非全然。於9月下旬荷蘭Datenna公司公布經歷四年的深入分析指出,北京政府將國有公司通過雜複系統在歐洲進行機密收購。D公司發現在2010年至2017年間,有160項收購由具明顯國有企業色彩者進行,而100項收購由具中度國有企業色彩者收購, 同期歐盟委員會“僅” 登記 57項收購是由中國國有企業所進行的。分析強調,中國化工集團2015年以79億美元收購意大利輪胎製造商倍耐力,其真正的買家是中國國有企業。因此,當倍耐力後來收購丹麥綠色科技能源公司(現為雅典娜投資公司)時,帳面上之買主並非中國國有企業。
A:2020年10月18日沙烏地與國際廠商簽署金額達沙幣20億里雅(折合5.3億美元)契約,進行為期6年的沙烏地地質調查計畫(Saudi Geological Survey),將係全球最大地質調查計畫之一。 出席簽約儀式的沙烏地官員包括:沙烏地工業暨礦產資源部(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Mineral Resources)部長Bandar Al-khorayef、投資部(Ministry of Investment)部長Khalid Al-Faleh以及運輸部(Ministry of Transport)部長Saleh Al-Jasser。 該計畫將透過先進大氣地質調查(advanced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surveys)、多地球化學調查(multicomponent geochemical surveys)及詳細地理地圖(production of detailed geological map)等3個方式,針對沙烏地西部的阿拉伯地盾區(Arabian Shield region)約60萬平方公里土地進行調查,簽署契約的國際廠商包括: 與芬蘭的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Services Co.及Geological Survey of Finland公司簽署技術夥伴契約(technical partnership deal)。 與中國大陸China Geological Survey公司簽署多地球化學調查契約,目標係在未來6年蒐集並分析超過11萬筆地谷沉積物樣本(samples of valley sediment)與阿拉伯地盾的重金屬。 與加拿大Sander Geophysics Ltd.公司簽署契約,對阿拉伯地盾1號區域(Sector No. 1 of the Arabian Shield)進行先進空中地質調查(advance aerial geophysical survey),該公司將蒐集分析地質資料,並製作不同版本的數位地質地圖(digital geophysical maps),以及辨別岩石形成與礦化證據(identify rock formations and evidence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region)。 與南非Xcalibur Airborne Geophysics簽署契約,對阿拉伯地盾第2、3號區域進行先進空中地質調查。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指出,沙烏地將透過地質調查計畫基礎發展礦業,盼創造22萬個新就業機會,以提高礦業對GDP貢獻。 Al-khorayef部長表示,沙烏地礦產資源豐富,可協助國家經濟永續發展,讓礦業成為實踐願景2030(Saudi Vision 2030)的重要支柱。
A:2020年9月11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佈,巴林與以色列將簽署和平協議(peace deal),係繼8月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簡稱阿聯)後30日內,第2個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的阿拉伯國家。 2020年10月18日美國財政部部長(US Treasury Secretary)Steven Mnuchin與以色列國家安全顧問(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Meir Ben-Shabbat共同率團前往巴林,盼強化以色列與巴林關係正常化後,在旅遊業、金融業與外交關係進一步合作。 巴林外交部部長Abdullatif Al-Zayani表示,美以組團訪巴林將為中東地區的和平、安全與永續繁榮帶來新氣象。 美國Mnuchin部長指出,此團搭乘以色列國營航空El Al 973班機除向巴林國碼致敬外,班機飛越沙烏地領空抵達巴林亦象徵區域關係重大突破。 沙烏地媒體Arab News分析,以色列與若干海灣國家皆視伊朗為重大威脅,係促成關係正常化的重要因素,推估下一個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阿拉伯國家可能係蘇丹、阿曼或摩洛哥。 註: 阿聯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後,已簽署數個商業、金融及政府間協議。 埃及與約旦分別在1979年及1994年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 巴勒斯坦當局則強列譴責阿聯及巴林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之決定。
A: 類別:A21(其他) 資料來源:VNA, 2020年10月14日 編輯日期:2020年10月16日 越南政府辦公室(Government Office)梅進勇部長( Mai Tien Dung)於2020年10月13日主持會議,討論越南財政部所提之進口貨品之品質改革及食品安全管控計畫草案時表示,進口貨品檢驗之改革有助減少時間及成本以改善商業環境,並創造巨大成長。 世界銀行於2019年10月份公布之2020年經商環境報告中,越南在跨境貿易鬆綁項目排名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04位,退步4名;經商容易度則由第69名,退至70名。 對於企業而言,進口特別檢查仍是一項負擔,將增加清關之時間且損及破壞跨境貿易之國家競爭力。越南財政部預估改革後每年將協助減少54.4%品質申報數量及食品安全管控,將節省240萬個工作天,相當於8,810億越盾(3,800萬美元)。過去4年6,191項經營條件已移除或簡化3,893項。9,926清關特別檢驗項目已移除6,776項,協助節省1,800萬個工作天,相等於逾6.3兆越盾(274億美元)經營成本。
A:類別:A21(其他) 資料來源:Vietnam Insider, 2020年10月14日 編輯日期:2020年10月14日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2020年10月13日發布之「國際貨幣基金2020年10月全球經濟展望」資料,2020年GDP越南預估將達3,406億美元,可望首度超越新加坡,名列印尼、泰國及菲律賓之後,成為東南亞第4大經濟體。 未來5年,相較於新加坡設定每年GDP成長2-5%,越南設定每年GDP成長7-8%,意謂著在2025年前越南GDP將達5,300億美元,比新加坡之GDP超出22.7%。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部分經濟體2020年呈現經濟衰退之際,越南是少數GDP可能正成長國家。 越南2020年人均GDP設定成長2.4%,約3,497美元,次於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居東南亞第6位。越南設定每年經濟成長率7-8%,2025年前人均GDP將達5,212美元,屆時將升至東南亞國家第5位。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近日發表一份題為「大封鎖—對經濟影響的深入分析(The Great Lockdown. Dissecting the economic effects)」研究報告,以下摘錄其重點: 一、此份研究報告針對「嚴格又迅速的禁令是否為COVID-19疫情爆發的正確政治措施」一題,進行探討研究,其結論是:禁令措施越快越嚴,長期而言,對國家經濟越有利。 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份研究報告的專家認同的論點包括: (一)政府祭出接觸限制和其他禁令措施,將導致經濟發展急劇下降; (二)突然停止社交互動可能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三)國家預算承受極大壓力。 三、執行不當或提前結束禁令為最糟情況: (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Francesco Grigoli和Damiano Sandri表示,不應為求刺激經濟而過早解除禁令,若政治家相信經濟會因此恢復起色,那可能會失望。 (二)原因:若感染風險仍高,許多人將繼續自願限制自己的行動,因為他們擔心受感染,為自己帶來生命危險;從中長期來看,這將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成長,繼而反過來影響稅收和社會福利。 (三)也就是:即使是出於害怕受感染而自願進行隔離離,也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四、解除禁令應在感染率大為減少,且人民對於日常活動再度感到安全的情況下,才有意義: (一)這項論點可能會引發歐洲及美國的熱烈討論,因這些國家地區曾因禁令期限引起極大爭議;不過此論點的出發點是經濟發展,不是基於法律或道德。 (二)報告中指出,嚴格的禁令措施可大大減少COVID-19病毒感染,特別是疫情初期;而低感染率是經濟復甦的先決條件。 五、研究報告指出,或嚴或鬆,中間路線將導致死亡: (一)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強硬封鎖禁令,為其短期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其2020年上半年(即第一波大流行期間)國內生產總值下滑相當明顯。 (二)瑞典則採相對溫和政策,並強調個人人權,其國內生產總值的下滑降幅度並不大;此法也可行。 (三)儘管禁令祭出之初會有短期經濟損失,但封鎖措施可遏制病毒傳播,若封鎖禁令期夠長,民眾逐漸擺脫恐懼,將可減少自願隔離人數,而使經濟再度回升,總體而言,是對經濟復甦產生積極影響。 (四)研究人員因此引證古老智慧:在危險和需求中,採中間路線措施將帶來死亡。 六、例外:人民可自主管理的國家如台灣,不需嚴格禁令 (一) 報告中指出,封鎖禁令的嚴格與否,取決於該國家人民的自主管理能力,此即為社會資本;擁有較高社會資本的國家,無需實施嚴格禁令,因為人們可確保自己不會感染他人,例如台灣或日本政府並沒有嚴格的國內限制。 (二)當人們主動表現負責任的態度,將可避免嚴格的封鎖禁令,這些國家也較能承受危機為經濟帶的負面影響。 七、封鎖禁令並非影響確診人數和經濟發展唯一因素 (一)根據研究報告專家觀察,過度嚴格的禁令措施,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跡象。 (二)已屆退休員工並不需因應人為影響的經濟負面發展調整其工作狀況,但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卻可能因此被迫減少工作量,特別是18到24歲包括學生的年輕人,與24-44歲青壯年。 (三)工作性質無法透過線上工作解決而必須要外出才能工作的年輕人,長期的封鎖禁令將對他們的工作與未來職業規劃,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對職業母親而言,當幼兒園與學校關閉,將是一大挑戰。 (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家建議,政府應針對受影響人群採取補償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