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汽車晶片的需求近期意外升溫。分析師表示,美國汽車/工業產業需求有望一路復甦至2021年。 據財經雜誌BARRON’S報導,瑞穗證券的分析師Vijay Rakesh在研究報告中指出,調查顯示,汽車/工業復甦強勁有望持續到今年第4季及2021年。汽車市況反彈幅度遠優於預期,美國汽車與卡車的產能利用率達到100%,以及經銷商庫存降低帶動,都在推動汽車持續走強。 週期性工業趨勢出現改善,美國及歐洲第3季(7-9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均顯示景氣開始擴張。二手車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約10%,表明需求強勁,美國車廠已經滿負荷運轉。2021年需求將強勁反彈,並於2022年進一步上升。

A: 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本(109)年9月美國消費者支出遠超預期,帶動零售額強勁成長,增幅達1.9%,此為連續第5個月成長。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人在服裝、汽車及體育用品的消費均有增加,顯示美國經濟的最大驅動力依然充滿活力。 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零售銷售上漲1.9%,優於市場預期的0.8%,高於8月的0.6%。不含汽車和汽油的零售銷售額,漲幅達1.5%,也優於0.4%的預期。 9月的成長主要來自服裝及配飾店,銷售漲幅達11%。汽車經銷商和汽車配件店的漲幅為3.6%,較2019年9月上漲10.9%。露營、運動器材、音樂和書籍也是熱門消費品,銷售漲幅為5.7%。 9月食品及飲料銷售持平,而家具相關銷售成長0.6%。電子和電器是唯一出現負成長的主要產業,比8月的水準下降1.6%。

A: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美國聯合航空公布第3季度財報,顯示在疫情繼續衝擊航空旅行需求的情況下,該公司虧損幅度超過市場預期。 聯合航空第3季虧損18億美元,遠不及去年同期獲利10億美元的景況。該公司當季營收比去年同期大跌78%至24.9億美元,略低於市場預期的25.7億美元。 聯合航空表示第3季公司削減多達59%的成本,其中日均現金消耗額由第2季度的4,000萬美元減少至2,500萬美元。當季該公司載客量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70%。 聯合航空執行長Scott Kirby表示,疫情負面影響將在短期內持續,但公司正朝著「強勁恢復」的方向努力。 航空產業是遭受疫情打擊最為嚴重的產業之一,特別如聯合航空、達美航空、美國航空等嚴重依賴商務旅行和國際航線的大型公司。

A: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疫情雖導致數以萬計的公司關閉,數百萬美國人仍勇於在疫情期間創業,全美開辦新公司的申請件數以2007年來最快的速度成長,此為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新冠疫情導致經濟停擺、同時重塑美國經濟形態後,美國創業者抓住人們被壓抑的需求與新的機會,正以十多年來最快的速度創設新的企業。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為止,本(109)年創業者開設新公司所需的僱主身份識別碼申請數量已超過320萬,而2019年同期為270萬。申請群體包括零工經濟(gig economy)從業者及獨立承包人,他們可能在因疫情失業後轉為創業者。即使排除此部分申請者,截至9月中旬,想要僱用員工的企業主提交110萬份新申請,比去(108)年同期成長12%,為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家John Haltiwanger表示,新冠疫情實際上導致創業激增,帶我們重返衰退前的日子。創業大軍中很大一部分公司可能會無疾而終,半數以上的創業公司很有可能在5年內倒閉。另根據Womply數據技術公司,截至9月中旬,小型企業的收入較1月下降21% 。大多數創業者都明白成功的機率並不高,關鍵問題為在當前環境下,創業者能否抓住迅速湧現的市場機會。 新公司的創立潮伴隨一波企業的倒閉潮而來,前者正好填補後者留下的巨大市場空白。喬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家Steven Hamilton表示,美國在疫情頭3個月倒閉的企業數量比平常一整年都要多。此外,H氏估計本年將有70萬家公司倒閉,此為新公司申請成長速度遠遠不及的。 隨著美國各個城市和州取消對餐飲、零售等行業的各種限制措施,消費在逐漸回升,新冠疫情爆發後頭幾個月暫時停擺的一系列活動也因此恢復。同時新冠病毒的持續傳播導致消費者的行為轉變,比以往的經濟衰退時期持續更久。此雖然使得許多續存的商業失去收入,卻也為創業者開闢新的市場。 另一項提振因素可能來自個人儲蓄率,該率約為上一次經濟衰退期間的三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居高不下的房價。美聯儲地區分行的調查顯示,將近90% 的公司依靠企業主的個人信用來獲取貸款,且過去5年中,一半以上的創業是依靠個人積蓄、朋友或家人的資金來支持開辦新的生意。 新開辦企業的申請從6月開始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繳稅時間的變化。美國政府將納稅申報截止日期從4月延遲到7月後,通常會在3月出現的新企業申辦潮也隨之延後。各州在5月和6月開始放寬限制後,原本在極端不確定時期擱置計劃的創業者也開始行動起來。此可能是疫情加速「創造性破壞」的跡象,此為是經濟學家Joseph Schumpeter在上世紀40年代推廣的觀念,用以描述新創企業如何取代過去效率低的企業,從而促進長期的經濟繁榮。 儘管新企業剛起步時通常規模較小,但仍為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動力。新創企業創造大約五分之一的就業機會,且一半以上的新工作來自成長最快的既存公司,其中大多數是相對年輕的公司。根據人口普查局的統計,2017年員工人數少於500人的公司所,涵蓋的就業人口數佔到民營企業總就業人數的近一半。2007至2009年的經濟衰退和隨後的成長趨緩已經證明此動力的重要性。經濟衰退正式結束後,新企業創辦的步伐放緩,導致經濟復甦緩慢及失業率異常地提高。

A: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由於全球乘客對航空旅行依然持謹慎態度,波音公司(Boeing)預計新冠疫情使全球客機需求在未來10年內銳減。 波音公司在年度市場預測會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航空業銷售額至2029年可能減少2,000億美元,此金額略低於疫情前波音和空中巴士(Airbus)兩年合計銷售額。此係新冠疫情導致航空旅行大幅下滑以來,大型飛機製造商首次做出此類預測。 全球航空旅行需求衰退導致客運量減半,引發數以萬計的裁員,並終止長達10年對客機需求上升的局面。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於10月6日亦表示,全球航空公司目前每月消耗的現金達130億美元。     一、 波音公司將未來10年飛機和航空服務的總值下調至8.5兆美元,且下調未來20年展望的交機量預期,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首次下調。波音亦將全球每年航運量成長預期下調至4%。鑑於疫情使航空公司和飛機租賃公司無法或不願接受交付近年來訂購的新飛機,波音和空中巴士皆大幅降低生產速率。 波音預測至2029年底,飛機需求量為18,350架,比去(108)年的預測下降11%,且至2039年,飛機需求量將達44,000架,比先前的預測下降5%。新冠疫情引發的衝擊促使航空業比原計畫提前退役數百架舊飛機,波音表示此將導致未來幾年新交付的飛機中,相較於擴充機隊,替換退役飛機的比重將更大。波音預計對航空公司盈利至關重要的商務旅行終將復甦,目前由於疫情期間員工多數在家遠距辦公,且檢疫隔離讓短途旅行難以進行,商務旅行幾乎全面停擺。 波音亦預測,航空公司不會改變增加飛機座位以提高收入的趨勢,儘管新冠疫情迫使部分航空公司為保持乘客距離而空置部分座位。波音預計,全球經濟成長將在本世紀30年代使航空業恢復擴張,儘管與航空公司動輒下單購買超過1萬3,000架飛機的繁榮時代相比,成長速度已相對趨緩。

A: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疫情加速改變零售業版圖,實體店的客流量大幅減少、以信用卡進行的線上交易激增,且美國商務部的資料顯示,第二季的電子商務銷售額與去(108)年同期相比成長44.5%,佔目前美國零售總額16%。 美國許多州和城市從5月開始,逐漸取消經濟限制措施並允許店家重啟,導致消費者消費回溫,惟只有部分領域的零售業收復失土。許多超市和家居裝飾零售商的銷售額、利潤和招聘規模上升,惟許多服飾店則進行大規模裁員並永久關閉部分門市。根據客流量分析公司Placer.ai,從7月至9月第二週,零售業單週客流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平均下降14%。 許多拒絕網購的店家都在新冠疫情後轉而接受電子商務。根據金融數據公司Facteus的單週交易數據顯示,自4月初以來通過信用卡及現金卡進行的線上交易月平均成長88%。家居裝飾零售商Home Depot表示,第二季線上銷售額成長一倍,運動用品零售商Dick's Sporting Goods則表示,第二季線上銷售額成長近兩倍。 J.C. Penney、Neiman Marcus、GNC和Brooks Brothers等大型零售商在新冠疫情期間申請破產保護,各自關閉數以百計的門市。自4月份以來,美國約有5,000家零售業門市永遠關閉。根據Coresight Research調查,去年同期僅有約680家新店開業,本年在8月單月份就有近2,200家零售店關門,新開業的店家只有14家。 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自5月下旬以來,美國零售業銷售額一直呈現穩定上升,惟仍有幾項類別在掙扎。包括線上商家在內的非店面零售商類別,銷售額成長率保持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領先地位,自3月至8月期間零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平均成長22.6%,雜貨店3月份銷售額則成長31%。體育用品店比大多數商店恢復得更快,並超過去年的銷售量,惟7月和8月的成長有所趨緩。服飾店目前尚未恢復,自3月以來銷售額平均每月下滑44%。 美國上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持續維持在87萬,顯示就業市場復甦失去動能。零售業是就業機會可能永久性減少的領域。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儘管自6月份以來月零售額平均成長近17%,但體育用品零售商的就業人數仍比去年8月低20%。服飾店的就業情況最差,截至7月就業人數比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近29%。Macy's百貨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表示,已永久性地裁員3,900人,且幾乎所有無薪休假的員工都已重返工作崗位。 消費者習慣的突然轉變,改變標普500指數中零售商的利潤狀況。根據FactSet數據的分析,EBay第二季利潤率增幅遙遙領先。其他贏家是汽車和折扣連鎖店,儘管在新冠疫情之下營運成本提高,但他們設法提高獲利能力。而仍然嚴重依賴店內購物的公司,第二季的利潤則呈現萎縮,例如Tapestry和Ralph Lauren表現最差,兩者利潤分別下滑 51%和34%。

A: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國際能源署表示新冠疫情將使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降至十年低點,惟發展中國家對石化燃料的長期需求上升,全球可能無法實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善氣候變遷目標。 國際能源署年度能源產業長期展望報告指出,各國為遏制新冠疫情蔓延而採取的旅行禁令和封鎖措施,導致全球能源需求下降約5%,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降幅。美國和歐盟等已開發經濟體的石油需求已達到高峰,而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經濟體在往後幾年的石油需求將不斷成長。截至2030年,新興市場的石油需求將增加每日900萬桶,抵銷已開發國家石油需求減少的影響。 國際能源署的報告呼應石油輸出國組織公布的長期展望報告。OPEC指出全球石油需求在未來20年內不太可能達到高峰。國際能源署預期新冠疫情給未來的能源使用狀況帶來「巨大的短期不確定性」,惟按照目前預測,全球石油需求將在2023年恢復至新冠疫情前的水準。國際能源署表示,在其他石化燃料方面,全球煤炭需求將不會超過2014年高峰水準,且到2040年此種污染嚴重的燃料在全球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將自工業革命以來首次低於五分之一。 近年來,西方煤炭需求的下降,導致開採煤炭的公司出現破產潮,惟即便沒有增加新的產能,保持世界現有能源基礎設施不變,氣溫也將上升攝氏1.65度,高於巴黎氣候協定規定的1.5度的上限,也高於大多數氣候科學家指出的溫度上升應限制在工業化前的水準,以最大限度降低氣候變遷所造成重大經濟損害的可 能性。 國際能源署執行董事Fatih Birol指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正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此為極其重要的進展,且正投入巨額資金以刺激經濟復甦,亦是歷史性的機會,全球將明顯加快向更清潔、更有彈性的過渡能源使用。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儘管本年度能源投資下降18%,但再生能源是唯一的需求預期將高於2019年水準的領域。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將可能導致未來十年,其將佔全球電力需求增加量的80%。 惟全球石油需求成長下隱藏著參差不齊的能源轉型,即使在各經濟領域內部,渠等轉型的進展也不盡相同。運輸行業中,航運業的轉型預期將較為緩慢,2030年石化石燃料仍可能占能源需求的97%以上。另,儘管新冠疫情導致短期全球石化能源投資下降,國際能源署預計2020年與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排放將減少7%,但其影響將是短期的,中國是第一個從新冠疫情經濟復甦的國家,但目前溫氣體排放,已恢復到疫情前水準的程度。 國際能源署指出,傳統汽車的銷量未來十年中將觸頂,且過去十年公路運輸已佔石油需求增加量的60%。惟未來十年石化產品將佔此需求量的60%,主要是由於對塑膠、特別是包裝材料的需求不斷上升。

A:資料來源:路透社 國際能源署預期太陽能發電將在未來十年成為主要的再生能源電力供應。目前再生能源佔全球發電量成長的80%。 該署指出,再生能源有望在2025年之前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發電來源。到2030年太陽能及風能在全球發電量中所佔的比率將從2019年的8%上升至近30%,太陽電池模組產能平均每年將成長12%。 IEA執行董事Fatih Birol表示,太陽能將成為世界電力市場的新王者。如果依照現今的各國政策規範,太陽能發電模組的架設,有望在2022年以後每年都將有創新的記錄。 成熟的技術及機械裝置,削減大型太陽能發電計畫的融資成本,從而幫助降低整體發電成本。目前大多數國家架設太陽能電池模組,比新建燃煤或燃氣發電廠更為便宜。 再生能源發電將是2020年持續成長的唯一主要能源。未來的願景包括:例如預計到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目標,此將使太陽能發電的表現更加強勁。儘管太陽能及風能發電量有所增加,惟預計碳排放量將在2020年減少2.4 gigatonne,然後於2021年增加,並在2027年超過2019年水準,在2030年成長到36 gigatonne。在許多情況下,長期的目標與遏制排放的近期計畫之間仍存在差距。 整合新的風能和太陽能將取決於對電力系統的所有部分(包括配電網)的充分投資。惟收入及經費不足,可能會使電網架設成為發展再生能源薄弱的環節。 從2000年到2019年,太陽能發電量從接近零的基數增加至664 gigawatt-hours。從2019年到2040年,太陽能發電預計增加4,813 gigawatt-hours,太陽能成長已達7倍。IEA表示,2019年底全球已經安裝太陽能發電達586 GW。IEA「永續發展方案(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下,到2040年天然氣發電甚至會萎縮,再生能源成長將更為積極。 由於疫情,全球主要能源總需求在2020年下降5%。IEA預計,到2030年,再生能源將占能源需求成長的一半以上,而煤炭將是天然氣、石油及核能等發電來源中,唯一會減少的電力供應來源。

A:根據智利當地媒體報導,智利國家統計局(INE)全國就業調查報告指出,今(2020)年7月至9月全國失業率為12.3%,較前次(6月至8月)失業率12.9%略有改善,另較去(2019)年同期上升5個百分點。   依前述調查結果,該失業率受到勞動力減少13.5%和就業人員減少18.2%的影響。男性失業率12.8%,女性失業率11.6%。此外,由於實施《就業保護法》,占總就業人員15%的缺勤人員增長69.7%,相當於455,078人。   此外,就業人數減少受到商業(-21.4%)、建築(-34.0%)以及住宿和餐飲服務(-46.2%)的影響。按職業類別劃分的主要下降是正規資薪階層(-10.9%)和自僱工人(-28.7%)。相反地,主要成長業別為金融和保險活動(17.3%)、公共管理(1.1%)和電力供應(5.9%)。  

A: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Blog網站10月22日發布「大流行持續籠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復甦」(Pandemic Persistence Clouds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Recovery)之分析文章中指出,各國政府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對於緩解大流行的經濟和社會影響至關重要,但這些政策將留下高額公共及私人債務。政府政策應繼續集中於遏制大流行和鞏固復甦,避免過早取消財政支持。但應在進一步支持的同時,中期而言,政府必須明確、法制性以及清楚傳達穩健及重建財政防禦措施的承諾。   一旦大流行得到控制,經濟開始恢復,政府就必須執行前述財政承諾,以強化中期目標。財政結構改革並應著眼於加強財政自動穩定機制、社會安全網以及獲得保健和教育的機會,同時維持公共投資。   金融監管法規將需要解決由於危機衍生的潛在金融穩定風險。具風險的公司債券份額(即收益低於利息費用)已從去年12月的14%增至今年6月的29%,在此不利的情況下,2021年前可能持續增加。對於仍可存續的公司而言,債務重組對於恢復財務狀況非常重要。對於破產公司,需要一個在投資者、債權人、所有者、勞工和政府之間,高效且公平分配損失的破產架構。   銀行體系部分,儘管公司資產負債表惡化,但拉丁美洲的銀行仍然保持韌性。在大流行期間,銀行相對有較佳的基礎,擁有充足的資本和流動性緩衝,不良貸款率低。即使在疫情嚴峻時,多數銀行也將能夠維持所需的資本比率。但是,隨著經濟活動的恢復,銀行將需要重建資本結構以確保中期財務穩定。如果大流行較預期時間更長,導致嚴重衰退,國家應妥善監督實力較弱的金融機構。   經濟復甦低於預期及大流行持續加劇將為政府帶來更多困難的選擇。經濟復甦及潛在的GDP成長速度降低,為政府短期政策挑戰帶來了挑戰。儘管某些可持續性及為包容性成長奠定基礎之結構性改革將會提高信心和復甦,但大流行的陰影仍將續影響拉美地區原已不明之前景。  

A: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Blog網站10月22日發布「大流行持續籠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復甦」(Pandemic Persistence Clouds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Recovery)之分析文章中指出,在今(2020)年第2季,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秘魯總共損失3,000萬個工作機會,其中女性、年輕和低學歷的勞工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儘管隨著經濟逐漸復甦,許多工作將得到恢復,但據目前的估計顯示,勞工收入將持續減少。預計貧困將大大增加,加劇收入不平等。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經濟需要長時間的復甦,預測2021年將成長3.6%。大多數國家要到2023年才能恢復到大流行前的GDP,到2025年才能回復至疫情前人均實際收入。   大流行將對外部和國內需求之影響,以及危機將如何影響該地區的生產力,將決定經濟前景。總體上,全球經濟長期不確定性導致出口前景黯淡。在國內消費部分,在疫情獲控制前,接觸密集型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可能會受到抑制,疫情獲控制後,收入水準仍可能維持低迷。中期部分,需求疲軟和不確定性將使投資減少。在政府財政支持不足的情況下,部分工作機會可能永久消失,使潛在的成長速度降低。  

A: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Blog網站10月22日發布「大流行持續籠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復甦」(Pandemic Persistence Clouds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Recovery)之分析文章中指出,從人民及經濟角度來看,COVID-19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打擊比世界其他地區更為嚴重。截至9月底,該地區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2%,病例數占全球病例數的28%,死亡人數占全球死亡人數的34%。   IMF最新《區域經濟展望:西半球》報告預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2020年實質GDP將收縮8.1%。與之前的經濟衰退不同,2020年第2季就業衰退幅度比GDP衰退幅度更大,5個最大國家(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秘魯)就業平均衰退幅度為20%,其中秘魯衰退幅度最高,達40%。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體的兩個結構特徵導致相對較大的經濟影響:相對較多的人從事需要實體接觸的工作,而較少的人從事可以進行遠距辦公的工作。除了高度非典型就業及貧窮問題外,上述兩個特徵以及全球經濟不景氣引起的貿易減少和金融動盪,造成該地區經濟活動的崩潰。   由於逐步解封、消費者和企業適應社會距離、部分國家提出多項支持政策以及外部環境改善等因素,拉美地區經濟活動在5月開始反彈。然而,由於政府能力不足和衛生體系問題,疫情仍高度傳染及死亡率偏高,導致重新開放進程相對緩慢。該地區中,巴西、哥斯大黎加、烏拉圭等國家衰退幅度較不明顯,7月時又再度回到1月之經濟趨勢。中美洲國家由於匯兌、出口強勁反彈以及低油價等因素,衰退較小。但其他國家如厄瓜多和秘魯則經歷相對較大的崩潰,7月時經濟活動仍然疲弱。加勒比海國家的旅遊業的受影響嚴重,由於旅遊業占GDP和就業的20%至90%,儘管在遏制病毒傳播方面相對成功,但遊客量驟減和封城措施等重創其經濟。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據加拿大智庫組織Fraser Institute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包括加拿大在內的所有14個高所得國家,碳稅(carbon tax)政策設計不佳。   Fraser Institute發表題為《高所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之碳排定價(Carbon Pricing in High-Income OECD Countries)》報告,針對OECD中31個高所得成員國(包括加拿大)進行研究,這些國家均已實施碳稅、碳排放交易制度或兩者結合方式。   該研究分析14個實施碳稅國家發現,這些國家皆未能制定讓碳稅制度運作良好之相關機制,包括沒有利用課徵碳稅收入以減少個人所得稅或一併修正其他與碳排放有關之法規,以及終止政府對替代能源之補貼等。   此外,高所得OECD成員國中,平均74%碳稅收入直接撥入國庫成為一般收入,而並未設定專門用途,僅12%碳稅收入用於與環境有關支出,而14%則是退回給納稅人。   研究結果亦顯示,在課徵碳稅時倘仍有其他附加之限制碳排放法規,且政府又繼續補貼替代能源,則將導致碳稅有效性降低。此份研究報告撰寫人Elmira Aliakbari表示,總體而言,設計不佳的碳稅制度反而會造成嚴重且有害之經濟影響,不僅增加額外成本並會使投資者卻步,對企業發展形成阻礙。

A:資料來源:Canadian Press    據國際顧問公司Deloitte《 2020年假日零售展望》最新調查顯示,由於新冠病毒疫情所導致之經濟衰退、物價上漲及失業問題等,人們正改變消費習慣及採購計畫並因而減少花費支出。   該報告數據顯示,有1/3的加拿大人將削減支出,致使今(2020)年聖誕節慶祝消費預估平均每人1,405加元,,相較去(2019)年之1,706加元下降18%。   此外,報告指出,疫情促使加國人轉向網購次數增加,其中以亞馬遜網站受益最大。57%的加拿大人表示,自疫情爆發後經常在網上購物。事實上,有66%的消費者表示,將透過亞馬遜網站購買禮物和其他物品;只有53%的購物者表示,會在實體店購物,較去年的69%有所下降。此外,網上購物年齡層以18-34歲年齡的消費者佔最多數。   這項調查顯示,有64%的人表示,避開赴實體商店採買聖誕節禮品的主因為避免受到新冠病毒感染之風險。

A: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10月29日 華爾街日報10月29日報導,美國各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稅收銳減,面臨自1920年代以來最大財政危機。在假設聯邦政府未再推出新版刺激方案,以及旅遊仍受疫情限制等條件下,2020至2022年全美50州年平均稅收預計將低於2019年水準,各州財政短缺總和將達4,340億美元。仰賴某些受到疫情重創行業之州政府稅收相較損失嚴重,例如仰賴能源業的德州、奧克拉荷馬州和阿拉斯加州,以旅遊業為主的佛羅里達州、內華達州和夏威夷州,羅德島州、紐約州和伊利諾州因疫情關閉賭場稅收也受到影響。夏威夷州預測其一般基金(州政府主要營運基金)稅收要到2025財政年度才能恢復疫情前水平。紐約州至2022年預算預計將短缺590億美元,紐澤西州2021年稅收則預計減少50億美元以上,擬提高富人稅及減少預算因應,康乃迪克州預估至2024年稅收將減少840億元。 1920年代以來美國州政府稅收總和下降僅發生於2001年911事件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州政府有備急的雨天基金(rainy day fund),並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增加儲備。據估算各州雨天基金總和在2009年至2019年間已積累約500億美元,2/3的州處於比2008年金融海嘯更佳的狀態。 然即便各州動用雨天基金,仍有46個州面臨資金短缺,其中以內華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佛羅里達州缺口最大。另懷俄明州、明尼蘇達州和北卡羅來納州財政紀律較佳,可能度過本次危機。

A:資料來源:CBC News   日前加拿大政府宣布投資2千萬加元予安大略省Oakville市能源公司Terrestrial Energy,促使該公司將其小型核電站Small modular reactors-SMRs技術商業化,促使加拿大實現2050年零溫室氣體淨排放之目標。   小型核電站遠比傳統核電站規模小,可於產製後再運送至特定地點安裝及使用。Terrestrial Energy認為,小型核電站在加拿大有3個主要用途:一是替代且彌補因關閉燃煤電廠而損失的能源缺口;二是對不易設置輸電網絡的工業場所提供電力,例如採礦場和油砂礦場;三是取代偏遠地區使用柴油作為新型能源和暖氣之來源。   Terrestrial Energy公司表示,其小型核電站能夠提供最高達195兆瓦的電能,可以滿足加拿大沙士卡其灣省(Saskatchewan) 首府Regina所需要的電能。   然而,環境保護組織擔心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會帶來嚴重的核污染問題。加拿大聯邦政府自然資源事務部長Seamus O’Regan表示,聯邦政府將會嚴格審查Terrestrial Energy小型核電站的核廢料處理程序,以確保其符合國際最高水準之安全標準。

A: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日期:10月29日 全球精品業龍頭法國 LVMH 集團與美國珠寶品牌 Tiffany日前談妥併購,Tiffany接受LVMH調降併購價格4.3億美元, LVMH 將以每股 131.5 美元買進Tiffany股票,每股交易價格較原先減少3.5美元,本案預計最快在2021年1月完成。 LVMH前曾在2019年底宣布以162億美元併購Tiffany,創下LVMH併購史上新高,然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奢侈品市場,LVMH本年9月撤回該案,並以美國對法國實施報復性關稅為由推遲併購案,但一般認為主因為併購價格過高。Tiffany隨後對LVMH提起訴訟,LVMH則反批Tiffany經營管理鬆散,然雙方在併購案談攏後將進行和解。 日前多起併購案在疫情爆發後生變,包括私募基金公司Sycamore Partners在4月控訴美國知名内衣品牌Victoria Secret母公司L Brands,Sycamore Partners控訴Victoria Secret在疫情爆發後關閉店面,解僱員工且未繳交租金違反協議,該交易案最終告吹。另外美國商業地產巨頭Simon Property Group今年2月宣布收購高端購物中心開發商Taubman Centers,然在疫情爆發後,Simon以Taubman Centers旗下購物中心關閉導致營收銳減為由,決定中止併購,雙方刻正進行訴訟。

A:不少工薪族在新冠疫情下改為居家辦公後,居住地點和辦公地點之間的距離,不再是民眾物色住處的關鍵考慮,由於這項原因,最新調查顯示,2300萬人願意搬家。 綜合CNBC與路透社報道,招聘平台Upwork的調查發現,全美有1400萬至2300萬人計劃搬家,當中不少人希望從大城市轉到人口密度較低、樓價較便宜的市郊。推動這個現象的其中一個因素是,疫情令企業和員工都發現,遙距工作的概念其實可行,以致於臉書早前也宣布,未來將推行同類的安排。 Upwork的經濟師奧齊梅克(Adam Ozimek )表示,國民的上班概念轉變不足為奇,畢竟現在疫情持續,無論是上下班通勤還是同事之間聚集在辦公室,都會增加傳染的風險,只是有意搬離大城市的人數達到這個水平,令專家也感到驚訝。除了Upwark本身的調查外,奧齊梅克還委託外界機構進行了另外2項較小型調查,3項調查共訪問逾2萬人,結果顯示6.9%至11.5%的家庭計劃搬家,然後遙距上班。為中小企提供雲端服務的供應商Intermedia也有調查顯示,57%中小企有意長遠安排遙程工作的選擇,另有僱主表示,改行遙程工作制度後,員工可以上崗的比例增加了19%。 對此奧齊梅克表示,疫情期間企業試行遙程上班,結果發現過程順利,這將改變未來的職場工作模式,可望提高經濟效率,同時擴大就業機會。而對於員工而言,新趨勢可是民眾改變生活模式的契機,可以把握時機搬離城市。但奧齊梅克同時預料,這波遷徙潮將對地方和州府經濟帶來重大影響,大城市人口下降後可能出現財政危機,然後被迫加稅,樓價也會受到影響。 地產網站Apartments.com的數據反映,大城市的住宅租金已經下挫。樓價最昂貴的10座城市如紐約市、波士頓、加州的三藩市和屋崙等,租金跌幅比樓價廉宜的城市多出13%。 https://www.singtaousa.com/

A:加州州長紐森29日到訪西沙加緬度市一家汽車旅館,宣布「家居鑰匙」(Homekey)計畫最後一輪(第七輪)撥款,向9縣市17個項目注資1億2960萬元,取得982個單位來安置受疫情威脅的遊民。其中,舊金山灣區的阿拉米達縣、馬連縣、聖馬刁縣共獲得超過5800萬元。 阿拉米達縣獲2300萬元,從兩項目獲165單位。將用作臨時住房,正改造中,在2022年秋季前成為永久性住房。 馬連縣獲1810萬元,購置一處空置商業房地產改建為44單位臨時住房,以及將另一處70單位的汽車旅館改建為臨時住房。 聖馬刁縣獲1700萬元,以兩個項目為遊民提供臨時住房。 沙加緬度市獲250多萬元;西沙加緬度市獲620多萬元;太浩湖(Lake Tahoe)地區規畫署獲得240萬元;佛萊斯諾(Fresno)住房管理局獲1650萬元;洛杉磯縣獲1175萬元;洛杉磯市獲1580萬元。 舉行新聞發布會的這家汽車旅館,是全國首個「門匙計畫」實施項目,目前已經轉化成永久性住房。 Roomkey是州府與加州汽車旅館簽約,提供2萬多名受疫情威脅的遊民居住。 Homekey則是繼Roomkey之後的下一階段工作,由州府和各縣市合作,收購和修復酒店、汽車旅館、空置公寓、住宅式護理設施安置遊民。  Homekey計畫已撥款8億3560萬元,通過48個縣市93個項目獲得6055單位,平均每個單位獲得成本為13萬8512元。 紐森7月宣布為Homekey提供6億元。此前,州議會已批准將這筆6億撥款作為2020-2021年度州預算的一部分。其中,5億5000萬元由州府通過聯邦冠狀病毒救濟基金撥付各市縣,另5000萬元由州府提供。 紐森還宣布與開發可負擔房屋的非牟利機構Enterprise Community Partners合作,分配4500萬美元資金。其中,2000萬元來自加州藍盾(Blue Shield),2500萬元來自凱瑟醫療機構,以補貼Homekey計畫的運營。 https://www.worldjournal.com/

A:  資料蒐集:波蘭/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2020.10.30    The First News   波蘭總理Mateusz Morawiecki在與該國衛生部長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波蘭公墓將從周六至週一關閉,涵蓋諸聖節(All Saint's Day)節日期間,該節日為11月1日星期日。M總理表示,政府在做出決定之前一直在等待,認為感染人數會下降。政府不希望公墓訪問造成更多的死亡。   M總理還表示,從11月2日週一開始,至少兩週,如果公務人員的工作條件允許,公務人員將必須在家工作。他呼籲私人雇主也這樣做。他還呼籲老年人在未來兩週內待在家裡是非常急迫的,因為情況緊急及老年人的健康與生命受到最大威脅。   M總理還表示,在週四舉行的歐洲理事會視訊會議上,歐盟執委會負責人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針對歐盟的疫苗計畫。M總理表示,COVID-19疫苗很可能在1月份優先提供最需要的人-即老年人及醫療保健服務人員。他希望某些經濟部門在12月甚至11月下旬能夠“解凍”,尤其是針對餐飲和健身部門。M總理還排除全面封鎖的可能性。   衛生部部長Adam Niedzielski表示,對於接受陽性COVID-19檢測結果的家庭成員,隔離檢疫將自動進行。抗體檢測與PCR檢測同等重要,並且將是識別某人確診感染的基礎,這將有助於增加檢測的數量和速度。N部長還表示,測試結果呈陽性但症狀輕或無症狀的人將給予脈搏血氧儀(pulse oximeters) -一種間接監測患者血液中氧飽和度的醫療設備。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