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馬來西亞國際貿易暨工業部(MITI)頃發布之統計資料顯示,馬國本(2020)年1月份貿易總額為1,561.66億馬幣(約合371.38億美元),較上(2019)年同期下跌2%;出口額為840.82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1.5%,亦較上(12)月下跌2.7%;進口額720.84億馬幣,較上年同期下跌2.4%;貿易順差119.99億馬幣,則較上年同期成長4.2%。 2020年1月份出口,電子與電機產品仍為馬國主要出口項目,金額達324.14億馬幣,占該國總出口額之38.55%,較2019年同期下跌5.5%。其他主要出口產品有液化天然氣(40億馬幣,下跌22.8%)、精煉石油產品(22億馬幣,下跌10.9%)、木材與木材產品(20億馬幣,下跌5.9%)及天然膠(2.74億馬幣,下跌0.5%)。主要出口市場分別為新加坡123億馬幣,成長0.9%)及中國大陸 (104億馬幣,下跌5.7%);對新加坡出口成長的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19億馬幣)、原油(8,550萬馬幣,下跌82.9%);對中國大陸出口下跌的產品為液化天然氣(5.61億馬幣,下跌51.5%)。 與上(12)月比較,2020年1月出口單價指數(export unit value index)微漲0.5%至117.1點,主因動植物油脂指數成長5.6%、燃油指數成長2.4%、化學指數成長0.2%。同期,出口量指數(export volume index)下跌3.1%至135點,主要來自化學指數下跌11.7%、動植物油脂指數下跌10.6%、及雜項製成品指數下跌8.8%。經季節性調整後,出口量指數下跌1.6%至135點。 馬國2020年1月份進口額達721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2.4%;資本財(capital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10.6%,下跌15%至76億馬幣,主因資本財(交通設備除外)下跌16.1%(14億馬幣),惟工業交通設備成長7%(3,220萬馬幣)。中間財(intermediate goods)占總進口額53.9%,成長3.7%至389億馬幣,成長的主要項目為初級燃油和潤滑油(成長28.9%,9.99億馬幣)及初級工業用品(成長31.2%,6.39億馬幣),惟加工工業用品則下跌6.6%至11億馬幣。消費品(consumption goods)進口占總進口額之9%(65億馬幣),下跌1%;其中可細分為半耐久性商品(1.32億馬幣,下跌10%)、耐久性商品(2,910萬馬幣,下跌3.1%),惟供家庭用之加工食品與飲料則成長6,4%至6,460萬馬幣。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160億馬幣,下跌10.6%)及新加坡(75億馬幣,下跌0.9%);自中國大陸主要進口產品為精煉石油產品(11億馬幣,下跌30.7%)及機械處理儀器及零件(1.35億馬幣,下跌65.1%)。自新加坡主要進口產品為電子與電機產品(下跌8.8%至24億馬幣)。 2020年1月,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的貿易占馬國貿易總額66.1%(1,032.9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4%;其中對FTA夥伴的出口額為569.6億馬幣,下跌3.6%;進口額為463.3億馬幣,下跌4.6%。馬國對印尼、澳洲、印度、新加坡、菲律賓、韓國、土耳其、緬甸、巴基斯坦、柬埔寨及寮國之出口均取得成長。前述國家占馬國對FTA夥伴總出口額之47.5%;其中馬國對澳洲出口成長7.8%至24.3億馬幣),主因高棕油產品出口以及對印度出口成長5.8%(31.2馬幣,主要出口項目為精煉石油產品),對韓國出口成長2.9%(34.1億馬幣,主要出口項目為電子與電機產品)以及對土耳其出口成長15.3%(6.79億馬幣,主要出口項目為金屬製品)。 根據前述統計資料,馬國2020年1月份,與臺灣貿易總額為76.02億馬幣,較2019年同期下跌7.6%;對臺灣出口金額為29.55億馬幣,成長3.9%,臺灣居馬國第9位出口國;自臺灣進口金額為46.48億馬幣,下跌13.7%,臺灣居馬國第4位進口來源國。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馬來西亞中央銀行於本(2020)年第一季內,就已分別於1月22日及3月3日宣佈降息2次,顯示經濟前景黯淡。馬國經濟學者咸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全球及馬國經濟衝擊極大,本年全年經濟最低可能只成長3%。 馬國央行於3月3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後,近期全球經濟狀況有所減弱,持續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已導致本區域供應鏈及旅遊活動中斷,並調整貨幣政策寬鬆度,繼本年1月22日以來第2次調低隔夜拆款利率1碼至2.5%,該利率的上限與下限則分別為2.75%及2.25%。 馬國拉曼大學(UTAR)商業暨金融學院副教授黃錦榮(Dr. Wong Ching Yoong)指出,本次中國大陸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於全球及馬國經濟帶來極大衝擊,除製造業供應鏈中斷外,來自中國大陸的消費需求也減弱。近日公佈的中國大陸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劇跌至歷年最低紀錄。倘中國大陸經濟本年第一季陷入衰退,對全球和馬國經濟的打擊將更沉重。中國大陸疫情看似已受控制,惟歐美地區的疫情似乎才剛開始嚴重,因此估計全球疫情可能蔓延超過9個月。黃副教授預測馬國本年經濟成長值將介於3%至3.5%,主要靠國內需求及消費支撐,投資活動和公共支出依然不振,恐怕第一季經濟成長連3%也無法保住。黃副教授預測本年馬幣兌美元匯率應徘徊於1美元兌4.2馬幣水準,倘中央銀行本年內再宣佈第三次降息,馬幣還會承受進一步的貶值壓力。 另一方面,馬國中華總商會(ACCCIM)總社會經濟研究中心(Socio-Economic Research Centre)執行董事李興裕(Lee Heng Guie)指出,依照本次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會議中的措辭,該央行似乎有繼續降息的可能。本次降息也可被視為配合馬國推出振興經濟配套之措施。中國大陸疫情當前已有所改善,但如今卻開始在其他重要經濟體如美國與歐洲國家蔓延擴散,盼該疫情能於本年下半年受控制。 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先前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重創供給面,將使全球經濟增速下降至逾10年來新低水準,並將本年全球經濟增幅預期從先前的2.9%下修至2.4%。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A:新聞來源:韓國貿易新聞(2020年3月3日) 據韓國銀行於本(109)年3月3日公布之「2019年第4季及年均國民所得(暫定)」報告,韓國去(108)年人均國民所得(GNI)為3萬2,047美元,較前一年減少4.1%,為自2015年減少1.9%後,4年來首度再出現減幅,實質GDP成長率為2%,為10年以來之最低紀錄,名目GDP成長率則為1.1%,為自1998年(-0.9%)IMF外匯危機以後之最低值。 據韓國銀行表示,韓國去年人均國民所得減少之主要原因係受美陸貿易衝突之影響,外部貿易惡化,經濟景氣蕭條,以及半導體等主要出口項目之價格下跌,出口金額減少,連帶造成名目GDP減少。另雖然政府全力執行財政預算,促進成長,韓國去年實質GDP較前一年成長2%,但成長率仍為自2017年3.2%、2018年2.7%以後,連續第3年下降,亦為自2009年0.8%以後之最低值。 據指出,去年韓國政府之支出增加6.5%,為自2009年6.7%以後,10年來之最高紀錄,而民間消費增加率則由前一年2.8%,減少至1.9%,出口成長率亦自3.5%,減少至1.7%,出口成長率為自2015年0.2%以後之最低值。另營造投資及設備投資則分別減少3.1%及7.7%。 此外,因當年度之物價可反映同年之名目GDP,而去年代表韓國總體物價水準之GDP平減指數隨半導體之出口價格下跌,大幅下降為-0.9%,為自1999年-1.2%以後,20年來之最低紀錄,連帶造成名目GDP成長率減少至1.1%。

A:俄羅斯總統普丁談及新型冠狀病毒對該國經濟負面影響時表示,俄羅斯國內疫情已得到控制,惟仍需採取有關措施以減少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普丁指出,上週俄羅斯、美國、歐洲和亞洲股市指數跌近年最低點;盧布兌美元、歐元下跌;布倫特原油價格2年半內首次跌破每桶49美元。對俄羅斯來說,目前油價水平為可接受的,但仍需要為各種情況做好準備。目前尚難預測現時經濟趨勢將持續多久,在基本情況下,俄羅斯總體經濟政策將布倫特原油的價格訂為每桶42.4美元。此外,包括「國家福利基金」在內的儲備有助於維持經濟穩定,現時央行國際儲備為5,630億美元,另有「國家福利基金」1,240億美元。 普丁稱現時油價仍可被接受之事實並不能排除與他國進行積極互動的需要,下週「OPEC+」會議將於維也納舉行,並強調「OPEC+」對石油市場監管已證明相關協議有效性。 參考資料:俄媒《Vedomosti》2020年3月1日報導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本(3)月5日報導稱,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擴大及去年提高消費稅造成消費低迷的影響,智庫太平洋研究所預估2019年度(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止)日本關西地區實質經濟成長率,由原預估的0.7%大幅調降0.6個百分點,將僅微幅增長0.1%,此係自2012年度東日本大地震衝擊導致經濟負成長0.1%以來之新低水準。 另,該研究所預估2020年度關西地區經濟成長率為0.2%,亦較原預估值下調0.2個百分點,主要係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的衝擊,以及消費持續疲軟不振等負面因素影響所致。 由於本次的預估數據,尚未將日前日本政府宣布高中以下學校暫停上課之後續影響列入,爰該研究所表示經濟數據可能持續向下修正。此外,預測2021年度關西地區經濟成長率,將由原預估之0.7%向上調升至1.0%,主要係考量民間消費及企業設備投資將從2020年度谷底緩步攀升回穩。

A: 據日本經濟新聞於本(3)月5日報導稱,日本關西神姬巴士公司與東京大學支援創業之Xenoma公司合作進行防止巴士司機打瞌睡駕駛之智慧衣服實驗。該實驗使用Xenoma生產之裝載許多感應器的內衣,只要穿著就可藉此取得身體生理數據,預定讓夜行巴士司機穿著進行駕駛,以蒐集相關資訊數據。 上述智慧衣服採用多重感應裝置,可察覺一般攝影機類型機器無法感測到的內在睡意,期待今後實驗結果可協助開發警告駕駛司機打瞌睡的相關產品,並透過結果分析瞭解除睡意外,找出並消除在日常工作中其他容易引發受傷的工安隱患原因。

A:印度健康暨家庭福利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本(2020)年2月11日於政府公報公告對醫療器材重新定義並提出2020年醫療器材修訂規則(Medical Devices (Amendment) Rules, 2020),將自本年4月1日起對醫療器材實施登錄及品質安全管理,預期需登錄註冊醫療器材產品約1,700項。 上述登錄註冊及品質管理制度及時程: 1.所有進口及製造之醫療器材需於印度中央藥品管制局(Central Drug Standard Control Organization)設立之「Online System for Medical Devices」進行自願性登錄註冊,並將註冊號碼於產品標示註明。 2.上述登錄註冊進口或製造醫療器材符合ISO-13485者,須將認證證明於網上系統上傳。 3.上述自願登錄註冊期為自本公告生效期即本年4月1日起18個月,即醫療器材進口商/製造商必須在2021年10月1日前將其產品向印度藥品總管理局(Drugs Controller General of India, DCGI)完成註冊 4.例外部分:A 類(Class A,低風險)及B類(Class B,中低風險)自本公告日(2020年2月11日)起豁免30個月,即自2022年8月11日前所有進口商/製造商/配銷商/批發商/零售商銷售的A 類及B類醫療器材都必須完成登錄註冊及符合新公告之規定;C 類(Class C,中高風險)及D類(Class D,高風險) 自本公告日(2020年2月11日)起豁免42個月,即自2023年8月11日前所有進口商/製造商/配銷商/批發商/零售商銷售的C 類及D類醫療器材都必須完成登錄註冊及符合新公告之規定取得許可證。 印度醫療器材品質安全管制係依據1940年藥品暨化妝品法(The Drugs and Cosmetics Act, 1940, “DCA”),2017年醫療器材規則(Medical Devices Rules, 2017, “MDR”)進一步詳細訂定經銷商/進口商/製造商必須遵守的品質要求,DCA及MDR構成印度醫療器材供應鏈的品質安全及強制認證體系,取得許可證的進口商/製造商必須維持詳細的銷售-採購紀錄並定期接受查核。 此次印度政府公布醫療器材修訂規則(MDR Amendment),進口商/製造商可自本年4月1日起透過印度藥品總管理局(DCGI)專屬線上登錄系統申請產品註冊(Registration),提供相關資料包括公司名稱、地址、製造地、產品詳細規格、ISO-13485證書、具結書等,進口產品則須提供原產地國自由銷售證明(Free Sale Certification)。2021年10月1日前未完成註冊之產品將不得在印度銷售,違反MDR銷售未註冊或未經許可產品可能面臨刑責遭到監禁或罰款並沒收貨品。 進口商/製造商除須將產品註冊外,還必須取得許可證( License):進口A、B、C、D類醫療器材須向印度藥品總管理局申請,申請期間約9個月;製造A類醫療器材須向州政府申請,申請期間約45天;製造B類醫療器材須向州政府申請,申請期間約140天;製造C、D類醫療器材須向印度藥品總管理局申請,申請期間約120-180天。至於銷售端的批發/零售業者亦須向州政府申請許可證,申請期間約3個月。 為讓產業界調適新的法規架構並申請ISO-13485認證,印度政府給予產品註冊及申請許可證過渡期。新增管制類醫療器材(註:說明八所列37項醫療器材以外之醫療器材稱為Newly Notified Medical Devices),依據印度Arogya 律師事務所之解釋: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10月1期間,製造/進口/銷售不須註冊及許可證;惟有此間律師則認為若醫療器材未於本(2020)年4月1日進行登錄註冊,如何享有「豁免期」,在解釋上則認為所有進口及製造產品皆須進行登錄註冊。2023年8月11日後進口/製造/銷售C、D類醫療器材亦須許可證。2022年8月11日至2023年8月10日間,進口/製造/銷售A、B類醫療器材須許可證,C、D類醫療器材則不須要;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8月10日間,進口/製造不須註冊,但須許可證; 目前印度政府已對37類醫療器材實施品質安全管理,包括:Disposable Hypodermic Syringes、Disposable Hypodermic Needles、Disposable Perfusion Sets、Substances used for in vitro diagnosis、Cardiac Stents、Drug Eluting Stents、Catheters、Intra Ocular Lenses、I.V. Cannulae、Bone Cements、Heart Valves、Scalp Vein Set、Orthopedic Implants、Internal Prosthetic Replacements、Ablation Devices、Ligatures/Sutures/Staplers、Intra Uterine Devices、Condoms、Tubal Rings、Surgical Dressings、Umbilical tapes、Blood/Blood Component Bags、Organ Preservative Solution、Nebulizer、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Device、Glucometer、Digital Thermometer、All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 Equipment、CT Scan Equipment、MRI Equipment、Defibrillators、PET Equipment、X-Ray Machine、Dialysis Machine、Bone Marrow Cell Separator、Disinfectants and Insecticid、Ultrasound Equipment等,這37類醫療器材並不受此次修訂醫療器材規則影響,因此不須再申請註冊,但這並不意謂其不受規範,這些產品仍需取得許可證,進口商/製造商整個供應鏈體系仍須遵守MDR法規。

A:印度商工部對外貿易局(DGFT)本(2020)年3月3日依據對外貿易法(Foreign Trade Act, 1992)發布公告,限制26項活性藥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及其製成之配方(Formulation)出口,包含稅則29章(有機化學品,Organic Chemicals)之活性藥物成分13項,及稅則30章(醫藥品,Pharmaceutical)之配方13項,並自即日起立即生效。 印度製藥業十分仰賴自中國進口藥品原料、半成品及活性藥物成分(API),尤其是API有3分之2來自中國,2018-19年度API進口額約24億美元,印度製藥業者表示,90天內供貨應不至於受影響,但如中國疫情持續印度勢必受影響。此次限制出口之API包括抗頭痛的普拿疼(Paracetamol,又稱撲熱息痛)及梯尼達諾(Tinidazole)等抗生素,還有維他命B1、B6和B12等。

A:資料來源 : 瑞典廣播電台 (Sverige Radio) 瑞典財政部長Magdalena Andersson宣佈,為因應COVID-19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瑞典政府將擴大實施「短期工作」方案,協助受疫情影響的公司,以6個月為期,降低員工的工作時數和工資,取代解雇,瑞典政府將分擔相關成本。 經濟合作組織(OECD)在一份報告中警告,COVID-19疫情的爆發將對經濟產生劇烈影響,包括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從2.9%調降至2.4%。Andersson部長表示,基於OECD的報告和對以前病毒疫情的研究,以及瑞典與中國的經濟聯繫,預測瑞典經濟成長受疫情影響將下滑0.3%。 Andersson部長指出,迄今看到的影響仍屬有限,到目前為止,歐盟和瑞典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並沒有下降太多,但是中國的PMI則出現大幅下滑。

A:瑞士國會本年3月3日以96票贊成對82票反對,及15票棄權通過一項要求政府應加強控管外國企業併購瑞士企業之動議,並要求聯邦委員會應制定針對外國投資審查機關的相關法律。 本案起源係2016年2月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化工公司先正達(Syngenta)。去年瑞士上議院通過了基督教人民黨上議院Beat Rieder議員提出的加強控管外國企業併購瑞士企業之議案,此舉明顯係針對中國的併購投資。瑞士國會議員Leo Müller亦表示,瑞士政府應對外資,特別是國家主導的國營企業併購瑞士企業案嚴加控管。 資料來源: 瑞士每日新聞、新蘇黎世報 日期: 2020年3月5日

A:根據丹麥金融媒體Finans 於2月28日報導, 一位78歲的偏頭痛專家,也是該領域最受歡迎的研究人員Jes Olesen,是神經病學教授和顧問,也是位於哥本哈根Glostrup 的 Rigshospitalet 丹麥醫院頭痛中心的創始人, 上週轉型成為一名生技新創家 。他與生技術公司Saniona共同創立了一家名為Cephagenix之公司 。 Jes Olesen說: 全世界大約6%的人受到偏頭痛的影響,僅在歐洲,治療偏頭痛的估計每年成本就超過3000億克朗 , 在丹麥約有64萬人患有偏頭痛,僅因這種疾病請病假就有14%。 我一生的工作是幫助頭痛的人, 因此,從事偏頭痛的研究和治療, 以及治療該疾病的動機和需求顯而易見。 多年來Jes Olesen一直致力於研究偏頭痛,他的研究是近年來通過引入所謂的CGRP抑製劑, 而在偏頭痛治療方面取得突破的基礎,CGRP抑製劑是該疾病的首批量身定制的補救措施並不僅治療偏頭痛。 O 氏與生物技術公司Saniona共同創立了Cephagenix公司,該S 公司已有研發偏頭痛和頭痛的新藥的框架。 O 氏告訴MedWatch : “我在大型製藥公司擁有多年經驗,當我和我的研究團隊提出一些革命性想法時,因大型製藥公司速度太慢且缺乏彈性,因此, 出來自己成立一家新公司是一個好主意。” 然而, Cephagenix正在研究的東西是全新的,尚未有其他人嘗試過。C公司要開發的是,引發偏頭痛中這非常重要的「離子通道」(ion channel) 有關,O氏指出大量的臨床前和臨床證據證明Cephagenix將要研究的靶標, 比現有的偏頭痛藥物(包括Eli Lilly,Teva&Co.的新藥物)具有更強的作用。因 他和研究團隊所研究的關鍵離子通道無法取得專利 , 因此必須設立一家公司才能獲得藥品專利。“ Jes Olesen說:“Cephagenix主要致力於更好地治療個體性癲癇 治療, CGRP單株抗體已被開發用於預防性治療 , 只有那些頻繁發作的患者才需要預防性治療 , 到目前為止,我們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 能讓每個偏頭痛患者都接受良好的癲癇治療。” 在丹麥,Saniona是一家有廣泛研究離子通道公司,對此非常了解,並擁有最好的平台。 C 與 S 的合作的方式 , 初期由Saniona提供原材料,研究人員,實驗室等。 Jes Olesen 出資 120萬丹麥克朗, 擁有67.3%所有權, S 公司 有33.3%所有權 , 使S 公司與Cephagenix成為一種合約研究組織 。預估初期的投資將涵蓋接下來幾年Saniona在Cephagenix的所有活動。 Saniona的研究負責人Pelle Christophersen擔任Cephagenix的董事。 關於融資及上市規劃的看法, O氏很清楚地指出 : “ 如果幸運的話,也許兩年後,將需要更多的資金。也很可能透過斯德哥爾摩的證券交易所來實現,因為只有瑞典才能讓小公司上市。” 發展基金的公共支持也是一種選擇,或者與大型製藥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也可行。“ O氏強調,成立此公司的 目的是發現一些可以被開發成實際藥物的線索。目前尚未成熟, 是否能成功開發產品還不確定,如果成功的話,那麼實際治療的前景仍然很長。 “也許公司最終一無所獲。也有可能我們最終找到了很多東西 ,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將進行大量的開發工作。這就像是一個新生嬰兒,但是隨著嬰兒的成長,這將有經濟上的潛力。 然而,這位現年78歲的神經病學家如今正以生物技術企業家的身份成為生技新創,並不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 O氏說 : 我認為我會賠光所有錢的風險很大。萬一失去了所有的錢, 這一切無論如何還是令人振奮及值得的。 “我一直致力於研究和開發偏頭痛。如果我能幫助播種牽引更新及更好的治療的種子,那我將不勝滿足。

A:資料來源 : 芬蘭廣播電視網 (YLE) 受到COVID -19疫情影響而取消大量往返亞洲航班的芬蘭航空,因為人力過剩問題,將暫時解雇在芬蘭的所有雇員,約近6,000名員工。芬蘭航空將在3月12日與工會展開對談,暫時解雇期大約為14到30天(類無薪假但員工會得到解雇津貼)。除了在芬蘭的員工,未來也可能暫時解雇芬航在其他國家的員工。 除了中國禁止團體旅遊以及預防疫情的擴散,國際會議和活動的取消以及旅遊景點的關閉,也是造成多數航空公司航班減少的原因。 現在芬蘭航空取消的航班包括 : 所有到中國大陸的航班到4月30日,減少往返香港航班到一天一班(到4月30日,原一天兩班)。取消赫爾辛基往返日本大阪一航班(3月31日- 10月17日),但維持其他航班。取消往返韓國首爾航班(3月9日- 4月16日)並延遲釜山航線的開航到7月1日。取消往返義大利米蘭航班(3月9日- 4月7日)。

A:國家衛生委員會的新建議:如果您來自特殊危險區域之一,則在2020年3月2日之後應該在家裡待兩週。 在許多國家中,COVID-19的爆發正在迅速發展,其中意大利是許多丹麥人的度假勝地。自從於2月27日在丹麥發現第一例病例以來, COVID-19病例的風險增加。由於疫情在意大利北部的快速發展,外交部也於3月2日更新了他們的旅行指南。 因此,國家衛生委員會現在建議自2020年3月2日起民眾從其中一個特殊危險地區返回後應該在家裡待14天。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不應前往醫院,護理中心等,因為那裡的人特別容易受到感染,如果感染了COVID-19,他們也很容易受到傳染。如前所述,情況可能會進一步發展,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天和幾週內,對與哪些措施相關的評估也可能會發生變化。 這與我們目前的情況有關,意大利的4個地區有數名感染者,但正如先前宣布的那樣,它可能會進一步發展。 隨著意大利和其他國家/地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國家衛生局(National Board of Health)現在引入了針對衛生和老年人出差從COVID-19的危險地區回家的要求。 國家衛生委員會建議在衛生和老年部門工作的醫護人員,去過疫情危險地區之一後, 無論如何,他們不應該去醫院, 而應該在家裡待14天。 “我們鼓勵雇主和教育機構支持我們的建議,以便我們能夠防止感染在社區中傳播,”國家衛生委員會主任索倫·布羅斯特羅姆(Søren Brostrøm)說,他還強調,公民應注意發燒,咳嗽或呼吸急促等症狀,並且如果生病了,請自我隔離,並打電話給醫生,而不要在門診時段於等候室看診。 國家血清研究所和國家衛生委員會每天都會更新風險區域列表,並且可以在國家衛生委員會COVID-19的頁面上查看特殊信息。 還可以在COVID-19信息頁面上找到有關如何應對的更多信息,包括要注意的症狀和在哪裡進行治療。 曾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出現一般或局部感染傳播的任何人,或者在過去14天內與COVID-19的患者接觸過的任何人,應繼續致電醫生,而不要進入候診室等。有關症狀,請參見www.sst.dk/corona 。 國家衛生委員會已建立諮詢熱線72 22 74 59,以提供有關新冠狀病毒的一般指導。 丹麥商務局已建立諮詢熱線72 20 00 34,公司可在此獲得有關新冠狀病毒的建議。熱線服務時間為8.30-16.00(星期五9.00-15.00)。

A:俄羅斯總統普丁稱指出國內新冠病毒疫情已得到控制,惟仍需要取其它措施以減少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並強調與主要產油國進行積極互動的需要。 為此,普丁與俄羅斯大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領導人舉行會議,討論應對全球經濟問題之道,與會者包括財政部長Anton Siluanov、Gazprom Neft總經理Alexander Dyukov、總統助理Maxim Oreshkin、央行行長Elvira Nabiullina、第一副總理Andrey Belousov、能源部長Alexander Novak、Rosneft首席執行長Igor Sechin、盧克石油公司第一執行副總裁Ravil Maganov、副總理Yuri Borisov和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總經理Kirill Dmitriev。 「OPEC+」國家或將於3月5日至6日會議上決定延長關於產量限制之協議。據《金融時報》、《彭博社》及《路透社》報導,討論方案包括將當前協議延期至本年底或進一步減產。早前「OPEC+」技術小組建議每日減產60萬桶。《彭博社》則報導,莫斯科不支持此項提議。 俄羅斯能源部長Alexander Novak表示,尚需要時間觀察未來發展。據《Kommersant》報導,N部長2月12日曾與俄羅斯大型石油公司討論未來協議,當時該等公司未能形成統一立場。Rosneft反對延長協議,而其他主要石油公司則同意維持目前的條件,將協議延長至第2季末。 參考資料:俄媒《Vedomosti》2020年3月1日報導

A:根據丹麥金融媒體Finans 報導 , 丹麥衛生委員會預估,假如控制新冠狀病毒擴散之措施失敗, 將會有多達500,000丹麥人感染病毒,倘如此將造成僱員和雇主面臨許多問題。 Finans匯集丹麥工總 (Dansk Industri),丹麥建總(Dansk Byggeri) 和工會的主要組織( Fagbevægelsens Hovedorganisation)提供疫情相關問答集: 1. 如果員工正在度假並且由於有感染風險(例如某些丹麥人)而被在國外隔離,是否會因無法工作而被解僱,例如在特內里費島? 如果員工休假後 ,因隔離檢疫而無法工作,公司將無法解僱員工,此項隔離將被評估為“不可抗力”,因此雇員不應該為自己所處的狀況負責。 如果員工在國外生病,因感染風險而住院或被隔離,通常是由於疾病而無法上班,因生病的情況下可以根據休假規定進行休假。 2.如果員工在受新冠狀病毒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度假,會發生什麼? 如果員工在當局公布有傳染危險的地區度假,因病毒而無法在假期後上班,則冒著被視為自作自受和對僱傭關係誤解的風險。 但是,員工可以嘗試與您的雇主達成協議以延長您的假期。 3.雇主是否有權知道去哪裡度假?例如滑雪? 雇主不可以建議員工的空閒時間,但雇主有權詢問假期的去向,員工可能有義務回答。 4.雇主可以因害怕員工感染新冠狀而拒絕渠等上班嗎? 雇主擁有管理權,並可決定員工一段時間內不得待在工作場所。 在這種情況下,員工仍可獲得薪資,因為這是雇主不需到公司上班。 雇主只有在員工生病時才有權報銷疾病津貼。 5.如果擔心員工從病毒影響的地方回家,例如:意大利北部雇員可以待在家裡嗎? 如果員工從當局建議注意的地區回家,可能對生命或健康造成危險,因此需待在家裡。出於對生命或健康的恐懼而有權停止工作是有彈性的,又需取決於員工去過的地方,彼此的工作距離,是否共用廁所或用餐等。 6.對病毒的恐懼,您可以待在家裡嗎? 您無法自行隔離自己,這將被視作沒有根據的曠工。只有醫生或衛生當局可以判定何人需隔離。 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可以擔心生命或健康的原因停止工作,且需依具體的評估後才可以取決於如何安置工作。 7.如果您被隔離,是否可以領薪? 如果您被醫生或衛生當局隔離,將被視為生病。 雇主可以依一般常見病的情況下要求提供醫療證明。 8.公司或員工可以因新冠狀病毒損失獲得賠償嗎? 根據《流行病法》第27條公司或員工可以依據該法實施的任何措施提出賠償申請。但前提須 依據《流行病法》第3章採取適當治療,隔離或封鎖某個區域措施, 且損失必須記錄在案才能獲得賠償。 9.你可以因恐懼新冠狀病毒而拒絕商務旅行嗎? 這取決於目的地。原則上,雇主不得要求員工前往當局建議禁止旅行的國家。如果您由於恐懼新冠狀病毒而害怕出國,住在機場等,工會的主要組織負責人彼得·尼斯貝斯(​​Peter Nisbeth)鼓勵您與您的雇主洽談,並且雇主該試圖找到一個願意出國的員工。 10.如果學校或機構關閉而您的孩子無法得到照顧,您該怎麼辦? 這基本上不是雇主的問題。但是工總建議公司和員工可以共同商討解決方案。

A:柬埔寨部分鞋廠實行兩天一班制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網站,2020年3月3日 編輯單位: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磅湛省表示,因受新冠肺炎影響,該省眾多手工業工廠,因缺乏原材料而受到影響。故此,廠方採取了「兩天一班制」,工人在「特休日」期間可以領取50%的薪資。 經與省勞工局商討後,部分鞋廠推出有效應對措施,決定將40%的工人暫時進行「兩天一班制」,即兩天只上一天班,而兩天其中一天的休息日,工人還可以領到50%的薪資。目前工人都坦然接受上述措施,此班制只是暫時性,新冠肺炎風暴過後,工廠會恢復原來的上班制度。

A:柬埔寨干拉省400兆瓦發電廠即將啟用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網站,2020年3月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礦產與能源部告稱,干拉省正在興建的400兆瓦發電廠將於4月啟用,該電廠總造價3.8億美元。第一期完工將於4月啟用,可發電100兆瓦。另300兆瓦發電預計於今年第2季或第3季完工啟用。這意味柬埔寨今年旱季將不會像2019年那樣出現電荒。 據悉,此座電廠係從芬蘭採購 Wartsila發電機,產電量200兆瓦,由中國葛洲壩集團有限公司承建,另從德國採購MAN發電機,產電量為200兆瓦,由中國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承建。 新增的400兆瓦電力供應,將確保首都金邊及周邊地區在旱季不再出現電荒。

A:柬埔寨政府執行節約政策以抗疫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網站,2020年3月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洪森總理近日宣布,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成為柬政府的優先事務,各個政府部門要減少50%的經費,以支應解決受新冠肺炎造成柬埔寨的經濟影響,惟外交部、商務部及內閣事務部可減少25%即可,且公務員和軍警的薪資及獎金不受影響。此外,各個政府部門要減少國外出差行程,國外活動可以邀請柬埔寨駐當地大使出席,若必須公務員出差,就要減少出差人員。柬政府投資項目尚未開工者,需暫緩,外國援助的投資則如期進行。 柬政府呼籲民眾,值此特殊時期,除注意有關疫情不應散布假新聞外,應停止握手,要按照高棉傳統習俗,以雙手合十為問候方式。目前柬埔寨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但倘若柬埔寨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希望世界銀行也向柬埔寨提供支持和幫助。按世界銀行已於2020年3月3日宣布,對受新冠病毒影響的60多個國家提供高達120億美元的支持。

A:土耳其支持柬埔寨成為伊斯蘭合作組織觀察員 資料來源: 柬華日報網站,2020年3月4日 編輯單位: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經濟組 柬埔寨國務部長哈桑於2020年3月初率團訪問土耳其安卡拉市,並與土耳其外交部次長科里蘭舉行雙邊會談。 柬方首先說明,在洪森總理執政下對伊斯蘭社區給予高度關注,除將高棉穆斯林教師納入國家社保並獲得體面薪資外,也為高棉穆斯林人民開放從事公職之機會。自參議院、國會、國務部長、國務秘書、國務副秘書,以及國家各級部門職位,全部統一公開聘用,不分種族與宗教。此外,希望土耳其支持柬埔寨成為伊斯蘭合作組織(OIC)觀察員。據了解,伊斯蘭合作組織係僅次於聯合國(UN)之第二大國際組織。 土方除對柬國訪問團表示歡迎外,並讚揚洪森總理的領導,希望柬土兩國繼續加強雙方合作關係,土耳其將一如既往支持柬埔寨。

A:歐盟執委會前依歐洲車輪業者協會(Association of European Wheels Manufacturers, EUWA)要求,於2019年2月 15日針對自中國進口鋼輪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並於當年10月10日初步裁定對上述產品課徵50.3%至66.4%不等、為期6個月之臨時反傾銷稅。 歐盟嗣於2020年3月4日第L65號官方公報(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公告Commission Implementing Regulation (EU) 2020/353,決定對來自中國鋼輪產品課徵最終反傾銷稅,產品稅則號列包括CN codes ex 8708 70 10, ex 8708 70 99 and ex 8716 90 90 (TARIC codes 8708 70 10 80, 8708 70 10 85, 8708 70 99 20, 8708 70 99 80, 8716 90 90 95 and 8716 90 90 97),稅率仍維持50.3%至66.4%不等。 本案詳細資料可自歐盟公報網站下載,網址為Https://eur-lex.europa.eu/oj/direct-access.html。

Inli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