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資料來源: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彙整 文號:1094110038號(7) 四、研究、教育與創新 (一)德國希望在綠色氫技術保持領先地位。為此,將結合產官學界制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德國「氫經濟路線圖」。(措施23) (二)短期內,將在研究國際供應鏈後,啟動有關綠色氫的示範專案,包括供應商、技術、模組化解決方案及生產據點的研究(措施24)。 (三)《歐洲飛行路線2050》文件中設定的目標得到了德國航空研究計劃的支持。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航空研究計劃已撥款2500萬歐元用於氫技術:德國應致力於混合動力航空器的新技術領域,擴展系統整合能力。(如燃料電池、氫能發動機、氫燃料電池的混合動力引擎),並在區域型飛機對氫動力和混合動力技術(結合氫燃料電池與電池的組合)進行飛行測試,為運用於商用寬體飛機作準備(措施27)。 (四)持續海事研究計畫中的「Maritime.Green」(綠色航運),目標是開發零排放船舶。計畫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投入約2500萬歐元,部分資金可用於氫能運用的研究(措施28)。 (五)持續培訓氫能技術領域人才,包括工廠製造以及在運輸領域為使用燃料電池驅動的車輛,提供服務的人員,另外為培養傑出的科學家,透過結合非大學研究機構及高等教育機構建立英才中心,同時與出口國合作建立職業培訓合作關係 (措施29)。 (六)在“氫能技術2030”(Wasserstofftechnologien 2030)的跨部門研究中,關鍵氫能技術的研究項目主要有(措施25): 「能源轉型的監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es for the energy transition),使接近市場化的PtX技術達到產業規模,並加速創新的轉移。 名為“鋼鐵和化學工業中的氫”的大型研究項目,使氫成為鋼鐵及化學產業實現氣候中和的未來選項。 持續研發創新,進一步降低運輸部門使用氫的技術的成本。 進行可行性研究及製作氫能產業地圖(atlases),以尋找全球合適發展綠色氫經濟的地點。 促進國際研發合作,為德國技術出口創造新市場。 建立新的氫能技術研究網絡,並在商業與科學之間進行公開對話,從而為公共資助政策提供依據。
A:資料來源: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彙整 文號:1094110038號(6) 三、法規鬆綁與標準制訂 (一)倡導氫及燃料電池在交通運輸領域國際標準的統一(例如加油標準、氫氣品質、校正及氫能車、船舶審查批准等)(措施13)。 (二)短期內將啟動先期專案,以進一步發展國家和歐洲法規架構,包括品質、安全標準、測量方法的制訂,使大規模生產、儲存、運輸、使用氫能並發展可行的商業模式。同時,還將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標準交流,為將來制訂國際共同標準鋪路(措施26、30)。
A:資料來源: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彙整 文號:1094110038號(5) 二、綠色氫的生產與配送: (一)有效利用再生能源、透過合理的能源及二氧化碳訂價策略及政策補貼或稅賦優惠以增加綠色氫的生產(措施1)。 (二)研究鬆綁現行法規使電解槽製造商、電力公司及天然氣業者能夠建立新的合作或營運模式可行性(措施2)。 (三)研擬一套綠色氫採購招標模式,以加速如鋼鐵業、化工業等產業脫碳轉用綠色氫。(措施3)並補助產業在此一轉變過程的投資費用(措施14)。 (四)將研究畫定海上生產氫氣/ PtX區域的可行性,及所需的基礎設施(從2020年開始實施)(措施4) (五)為了使綠色氫能夠盡快用於提供交通運輸動力,將盡快制訂電解槽投資生產的鼓勵措施,先期以安裝2 GW的電解槽為目標(措施5)。 (六)加速加氫站的建置,包括在道路交通、鐵路網路及水路交通。(措施8) (七)建立一個有競爭力的燃料電池系統供應鏈,包括大量生產用於汽車的燃料電池產業、建立氫能技術中心等。(措施10) (八)聯邦政府將針對鋼鐵、化學產業的排放,啟動新的「碳差異合約」(Carbon Contracts for Difference, CfD)試點計畫,聯邦政府保證補助金額為,以二氧化碳合約價格計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實際成本與開發運營脫碳技術的排放交易價格(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之間的差價,以實現溫室氣體中和。如果將來ETS價格上漲到合約價格以上,則公司應將支付差額給聯邦政府。該計畫將獎勵氫的生產,及氫技術市場的興起。在試驗階段成功後,將擴展到其他產業領域。(措施15) (九)研究討論使用現有架構包括建立氫氣專用設施及利用部分天然氣設施改建,供輸氫氣的可能性,同時必須考慮到未來與歐盟其他國家氫氣管路的相融性。(措施20、21)
A:資料來源: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彙整 文號:1094110038號(4) 38項措施 為達到《國家氫能戰略》制訂的目標,聯邦政府所訂的行動計劃(action plan)規劃在2023年以前為加速階段,聯邦政府將採取許多措施,開始逐步擴大氫能需求,建立一個運行良好的國內市場,同時,持續研發新技術及進行國際合作。下一階段(定於2024年開始)將持續促進國內市場發展,並建立歐洲和國際上氫能的供給,以滿足德國產業需求。以下將聯邦政府採取38項措施歸納為六大類簡介如下: 一、擴大德國對氫能的需求: (一)將歐盟再生能源指令(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 RED II)快速轉變為德國法律(2020年實施)的一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措施5) 聯邦政府將提升再生能源在德國交通運輸中佔比的最低目標,鼓勵人們使用氫或氫產品作為運輸的替代燃料,並將所替代的溫室氣體使用計入溫室氣體減排率。 以再生能源(如綠色氫)生產的煤油在航空交通方面扮演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角色,目標2030年最低達到2%佔比。 (二)加強對氫能汽車(輕型和重型汽車、公車、火車、空運、海運)的投資,資金來源包括NIP資金及ECF (Energy and Climate Fund),此外,將持續執行已於2019年開始實施的HyLand –德國的氫區(hydrogen regions in Germany)專案(措施6)。 (三)加強清潔車輛指令(Clean Vehicles Directive)的實施,支持市區交通車輛零排放(措施11)。 (四)倡導在Eurovignette指令下,實施以二氧化碳減排為基礎的卡車通行差別費率(措施12)。 (五)與利益相關人特別是能源密集型產業,2020年起從化工、鋼鐵、物流及航空等產業開始,以對話形式與各別產業制定以氫為基礎的長期脫碳策略,未來將擴展至其他產業(措施16、17)。 (六)推廣氫能供熱系統,並在APEE和未來的BEG框架內,計畫從2020年到2024年投入7億歐元,持續補助住宅和非住宅建築購買高效燃料電池供熱設備(措施18、19)。
A:資料來源: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彙整 文號:1094110038號(3) 德國氫氣供給計畫 由於德國境內的再生能源發電能力有限,德國境內氫的產量不足以供應能源轉型所需的大量氫。因此,德國未來勢必繼續成為主要的能源進口國。歐盟有一些再生能源高產能國家,具有製造綠色氫的龐大潛力,聯邦政府將努力開發其潛力並開發更多的發電能力。因此將加強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合作,特別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以及南歐國家。此外,聯邦政府將與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共同在可靠的離岸風電監管框架下促進氫的生產。 聯邦政府還須加強與其他夥伴國家合作,一起進動氫能投資與創新。透過這種合作,聯邦政府將鼓勵擴大氫的生產能力及供應鏈的建立,並向夥伴國家提供技術和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如此可以增進德國和夥伴國家就業及長期經濟成長。 德國擁有發達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由緊密的天然氣網絡和與其相連的儲氣裝置組成。為了充分利用氫的潛力,將改善運輸和分配基礎設施,並繼續確保氫的使用安全。這包括建立專用的氫氣網絡。聯邦政府將重新審查並制訂天然氣基礎設施的監管架構和技術要求。例如,將研究是否可以將不再需要運輸天然氣的管道轉換為運送氫氣的設施,並研究是否可以確保現有或升級後的天然氣基礎設施與氫氣的相容性。
A:資料來源: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彙整 文號:1094110038號(2) 德國氫氣目前及潛在需求 目前生產和使用氫能仍十分昂貴,特別是化石燃料因其價格不包括碳排放成本仍然便宜得多,為了繼續降低氫能價格,必須推動氫技術進步及氫的生產達到規模經濟,因此加速在特定產業推動新技術,使全球氫的生產和使用增加成為當務之急,例如鋼鐵或化工產業、運輸部門的某些部分,及部分供熱市場。 目前全德國的氫消耗量約為55TWh,主要用於化工廠生產氮肥,及用於煉油廠中汽油和柴油生產中的脫硫製程。使用的氫主要由化石燃料生產的「灰色氫」,而由電解生產的綠色氫僅約佔7%(3.85 TWh)。在2020年至2023年之間,聯邦政府將提供超過10億歐元的資金,用於對技術和大型工業設施的投資,未來上述工業的許多製程都將逐漸使用綠色氫或或其衍生產品,且綠色氫也將越來越廣泛地用於鋼鐵生產和金屬加工產業。根據估計,至2050年,將德國境內鋼鐵生產所需的氫氣為80 TWh,德國煉油廠和氨生產將需要約22 TWh的氫。由於已經存在且潛在需求不斷增加,德國具有成為推動氫能市場成長及成為氫技術國際先驅的先決條件。 在運輸產業中,氫氣也是一種替代選擇,燃料電池汽車的導入尤其可以作為大眾運輸交通(如公車、火車)、載重或物流運輸(如卡車)中電動汽車的補充,並大量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空氣污染物。在小客車領域,燃料電池可以提供長距離使用能源。但加氫站和管道網絡的大規模建置非常重要。從長遠來看,在航空和海運中對零排碳燃料的需求也很大。 此外,聯邦經濟暨能源部還推動了供暖市場的創新,例如利用燃料電池供暖系統。該計劃於2017年擴大,從在私人住宅到非住宅建築中推動安裝此類供暖系統。 一旦氫的需求擴大後,透過綠色氫的大量生產達到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建立一個強大而永續的德國國內氫能市場成為重要的一步。在《巴黎協定》和聯邦政府對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中和目標的承諾的背景下,預計到2030年氫的需求將出現最初的增長,尤其是在化工、石化及鋼鐵等產業,運輸領域的成長較小。
A:資料來源: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彙整 文號:1094110038號(1) 聯邦內閣於2020年6月10日通過了德國《國家氫能戰略》,旨在建立德國綠色氫的市場及相應的價值鏈,包括技術、生產、存儲、物流、基礎設施及終端使用等方面,創建一個連貫的框架,從而進行相應的創新和投資。隨著氫能市場的發展以及建立氫作為脫碳選擇的目標,德國期望可以為全球氣候保護做出重大貢獻,另一方面為德國經濟創建新的價值鏈,並促進國際能源政策的合作,進而使德國在氫技術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由於氫幾乎永遠不會以純氫分子的形式出現,因此必須以人為方式製造,如果利用風力或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電解產生的氫則稱為「綠色氫」,但目前這種方式生產成本仍然昂貴。在過渡期內,利用碳氫化合物(主要是天然氣)製造氫,這種製程所產生CO 2可利用碳捕捉技術存儲在地下,因此這種方式所得到的氫亦屬於零排碳,稱為「藍色氫」。 為了實現溫室氣體中和的目標並履行其國際責任以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氫能提供了脫碳重大機會。從聯邦政府的角度來看,只有以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綠色氫才能長期永續發展。因此,聯邦政府的目標是快速建立綠色氫的市場及相應的價值鏈。但與此同時,聯邦政府相信全球和歐洲氫氣市場在未來十年內將建立起來,藍色氫也將在市場上交易。由於德國與歐洲能源供應基礎設施的緊密結合,藍色氫也將發揮作用,在過渡的時期使用。 聯邦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了氫技術的未來性,國家氫暨燃料電池技術創新計畫(National Innovation Programme for Hydrogen and Fuel Cell Technology ,NIP)已經通過了2006年至2016年約7億歐元的資金,而在2016年至2026年之間,將再提供總計14億歐元的資金。在2020年至2023年期間,能源和氣候基金將提供3.1億歐元,用於以實用為導向的綠色氫基礎研究,並計劃在此期間再提供2億歐元,以加強氫技術能源研究。聯邦政府將在2020年至2023年之間提供6億歐元,以促進「能源轉型的監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es for the Energy Transition),這有助於加快技術和創新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移,尤其是氫解決方案的轉移。此外,2020年6月3日,聯盟委員會通過了「未來計劃(package for the future)」,其中提撥70億歐元用於加速德國氫技術的市場推廣,另外20億歐元用於促進國際夥伴關係。
A:資料來源: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彙整 文號:1094110032號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今(2020)年11月15日完成簽署,由於該協定涵蓋國家之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達三分之一,且市場規模高達22億人口,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爰在德國業引起關注與討論,以下是本組彙整之德國各界迄今對於RCEP的看法與初步評估: 聯邦經能部部長Peter Altmaier於2020年11月16日表示,歡迎RCEP為自由貿易和基於規則(rule-based)運作的全球貿易作出貢獻。現階段歐盟已與日本、韓國、新加坡及越南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正努力與中國就投資協定進行談判。另一方面,美國大選後,新總統Joe Biden有望重新形塑、重建跨大西洋經貿關係,因此聯邦經能部對於全球整體經貿前景表示樂觀。 德國執政聯盟基民盟(CDU/CSU)聯邦議會(Bundestag)發言人Jürgen Hardt態度相對保守,渠表示RCEP對歐洲是一記警鐘,倘歐盟無法即時且有效率完成自由貿易談判的重擔,國際貿易標準將由其他國家制訂,歐洲將落後於世界。基民盟負責國際事務的政治人物Norbert Röttgen 則對RCEP提出批評,認為RCEP雖將減少簽署國間貿易壁壘,但並沒有為成員國提供強化自由經濟之工具,在環境保育、勞工保護、智慧財產權領域等議題上,亦未提高標準或顯示出有意達成更多成就的企圖。 自民黨(FDP)國會黨團副主席Alexander Graf Lambsdorff表示,德國外交政策必須更聚焦於於亞洲,且為維持自由貿易體系,德國的外交政策需更加深與價值相近夥伴之關係,例如: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 德國零售及外貿協會(BGA)主席Anton Börner認為,RCEP象徵中國更有機會定義該區域的貿易秩序,這也表示德國企業的商業與貿易機會將縮減,渠亦批評歐盟對於談判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及爭取市場開放上,表現不夠積極。 由於德國出口貿易額佔全球比重為7.2%,有眾多產業高度依賴出口,並有四分之一的工作直接或間接與出口相關。2019年出口佔國民生產毛額比重為46.9%,且德國紡織業、電子業、化學及製藥業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國外附加產值(foreign added value)比例分別高達63%、45%及39%,爰任何大規模區域經濟協定勢將對德國產業造成影響,面對不確定性,產業界所提出之憂慮可以理解及預期。惟德國出口產業向為較高附加價值之機械、產品或零件,另RCEP降稅期程尚需20年完成,爰RCEP對於德國出口產業是否確產生貿易替代效果,似仍待長期觀察與評估。
A:依據瑞士聯邦統計局11月23日公布的統計報告,經抽樣調查瑞士2018年共3364戶平均年收入為每月7,069瑞士法郎,其中每戶開銷比例最大者為14.4%用於住房及能源,其次為11.7%用於繳稅,排名第3者為社會保險用途10.2%。每戶平均收入中約有15.7%留作儲蓄。 資料來源:瑞士聯邦統計局(BFS)新聞稿 日期:2020年11月23日
A:依據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報導,瑞銀集團(UBS)11月19日舉行特別股東大會,99.5%的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批准了2019會計年度第2批股息分配。該銀行2019年下半年股息分配將於11月27日,以每股0.355美元的股息分發。 該分批配息措施係將該財報年度每股共計0.73美元的股息分為2次發配。 資料來源: 瑞士每日廣訊報(Tages-Anzeiger) 日期:2020年11月20日
A:資料來源 : 瑞典公共健康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Sweden) 挪威公共健康局(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FHI) 芬蘭衛生福利研究所(Finnish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THL) 有關瑞典、芬蘭及挪威等三國之COVID-19疫情的最新情況,截至11月23日為止,由各國主責單位公布相關資料如下: 瑞典境內確診總人數為20萬8,295人(較上週增加3萬940人),重症累積人數為3,042人(較上週增加142人),死亡人數6,406人(較上週增加242人),死亡率約3.17%。其中以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為瑞典境內疫情最嚴重地區,目前確診人數為5萬9,714人(較上週增加8,671人),死亡人數為2,605人(較上週增加97人)。瑞典疫情持續激增,感染人數近2週均破3萬,重症及死亡人數亦呈現增加趨勢。 芬蘭境內確診人數為2萬1,639人(較上週增加2,324人),住院治療(含重症) 累積人數114人(較上週增加26人),死亡人數375人(較上週增加6人) ,死亡率約1.76%。芬蘭上週感染增加人數出現上揚趨勢,惟重症人數及死亡人數仍維持低點。 挪威境內確診人數為3萬1,438人(較上週增加4,212人),重症累積人數為301人(較上週增加20人),死亡人數306人(較上週增加12人),死亡率約0.98%。挪威近2週感染增加人數均超過4千,未有下滑趨勢,重症人數及死亡人數則維持相對小幅增加。
A:2020年11月21日沙烏地電信集團(STC Group)聲明指出,全球最大匯款公司西聯(Western Union)購買公司數位支付部門(digital payment unit,STC Pay)15%股權,金額達2億美元。 STC Pay市值約沙幣50億里雅(折合13億美元),西聯匯款交易案有助STC進行資本融資及長期擴展計畫。 西聯匯款將先支付1.33億美元購買10%股權,俟STC Pay取得數位銀行執照(digital banking license)後,再支付剩餘6,667萬美元,持有股權數達15%。 STC集團董事氞Mohammed bin Khalid Abdullah Al-Faisal表示,該投資案顯示STC數位啟動者(digital enabler)的角色,創造沙烏地第1個獨角獸公司(unicorn company)及中東地區第1個金融新創獨角獸公司。 註: STC Pay係第1個獲沙烏地中央銀行(Saudi Arabian Monetary Authority, SAMA)核發執照的金融新創公司,目前有超過450萬個使用者。 獨角獸公司係指成立不到10年,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或以上的私部門公司。 STC Pay在2018年末透過行動錢包(mobile wallet)提供數位金融服務,包括點對點轉帳(peer-to-peer money transfer service)、轉帳至銀行帳戶(transfers to bank accounts)、用QR Code在簽約商店支付(payment at partner stores with QR code)、支付水電費以及在西聯系統下的國際轉帳(international money transfers that are powered by Western Union)等。
A: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沙烏地阿拉伯舉辦G20領導人線上高峰會,主題為「讓所有人實踐21世紀的機會(Realizing Opportun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for All)」,會中達成4點共識,包括共同面對挑戰(Rising to the challenge together)、建構彈性且持久的恢復力(building a resilient and long-lasting recovery)、確保避免不平等的包容性恢復(ensuring an inclusive recovery that tackles inequalities)以及保證永續的未來(ensu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沙烏地王儲Mohamed bin Salman建議,未來G20領袖高峰會可舉行2次年會,1次係年中以線上方式進行、1次係年底實體會議。 沙烏地並將G20主辦權轉移下屆主辦國義大利,義國總理Giuseppe Conte表示,為達到安全且永續的世界,在恢復人類與自然平衡的前提下,支持經濟復甦、強化女性賦權以及面臨貧窮與不平等問題,並宣告2021年G20領袖高峰會將於10月30-31日舉行。 註:沙烏地係2020年G20會議主辦國,共主辦170場部長級會議,包括財政、貿易與投資、健康、教育、能源、氣候、反貪腐、農業、環境、就業、旅遊、數位經濟、水以及外交等部會;另G20下設8個公民及商業團體,包括企業20(Business 20)、青年20(Youth 20)、勞工20(Labor 20)、智庫20(Think 20)、公民20(Civil 20)、女性20(Women 20)、科學20(Science 20)以及城市20(Urban 20),舉辦8場高峰會並做出8份聲明,作為G20領導者政策制訂參考。
A:資料來源 : 芬蘭廣播電視網 (YLE) 芬蘭經濟就業部(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and Employment)和VTT技術研究中心(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 VTT)共同宣布由芬蘭政府資助VTT和IQM約2070萬歐元,建置芬蘭第一座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總體目標是於2024年在座落於鄰近赫爾辛基的埃斯普市(Espoo) ,由VTT和奧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共同合作成立之微星國家研究基礎設施中心(Micronova, Nation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entre),建置一座具50 qubit的量子電腦。 芬蘭經濟就業部指出,芬蘭有潛力成為歐洲量子技術的領導者,透過量子電腦可望不僅為芬蘭企業帶來更多機會及整體競爭力,更可研發阻止網路攻擊的資安機制。相較於超級電腦,量子電腦可解決複雜的化學和物理問題,例如如何以原子級別產製單原子材料或小分子藥物等,進而運用於疫苗的開發。
A:資料來源 :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為因應今年的疫情衝擊,瑞典自動化集團ABB決定先穩住該企業的營運,暫停企業成長和擴張計畫。於審視後,決定出售渦輪增壓(Turbocharging)、機械動力(Mechanical Power)和動力轉換(Power Conversion)等三個部門,影響ABB總營業額6%,約17.5億美元。 ABB甫上任的CEO Björn Rosengren 表示,現階段他的最主要任務是提高ABB的盈利,前述三個部門都是高品質的營業部門,具良好的稅前利潤表現,將慎重的找到最有利於ABB與該三個部門的解決方案。另,ABB從明年1月1日開始將再進行部門重整,以期更有效率反映客戶的需求。
A:資料來源: 瑞典新聞總匯(Mundus News) 瑞典工業總會(Swedish Confederation of Enterprise)呼籲瑞典政府應針對受到COVID-19第二波疫情影響的公司,提供額外的紓困措施。 由於資金欠缺導致許多公司在面對第二波疫情的條件遠比面對今年春季第一波疫情時更為嚴峻,且難以確定此波經濟危機何時結束,因此,受影響的公司更需要額外的紓困措施以面對未來更多風險。 由於瑞典政府在第一波疫情所提供的紓困方案拯救許多工作機會和公司的營運,且紓困資金的使用率低於50%,所以應有從第一波剩餘的資源可運用在第二波的疫情衝擊。瑞典工業總會希望政府能持續補助公司的固定成本支出,並降低補助門檻從營業損失50%至30%。
A:新聞來源 : 韓國朝鮮日報(日期 : 2020年11月23日) 一、韓國統一部於本(2020)年11月20日去函糾正及警告韓國海洋水產部所屬釜山港灣公社(BPA) 違反「南北交流合作法」。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釜山港灣公社未向政府報備,即與北韓秘密協商「羅津港開發計畫」,並洽簽MOU合作契約,且據瞭解,民主和平統一諮詢會議及韓國海洋水產部亦參與協商。 二、據釜山港灣公社內部文件顯示,北韓於2018年2月1日透過民主和平統一諮詢會議常務委員,邀請釜山港灣公社共同推動「羅津港開發計畫」,相關計畫中之開發對象不僅侷限於羅津港,亦包括南浦港及元山港等,且相關常務委員於諮商平昌冬季奧運之過程一併與北韓IOC委員張雄討論相關計畫。 三、釜山港灣公社與北韓人士接觸後,即開始共同研商「羅津港開發計畫」細部計畫,北韓亦於2018年5月南北高峰會之後,以確認物流為由,在中國與韓國海運企業人士會晤。釜山港灣公社另於本年8月27日,與負責「羅津港開發計畫」之中國物流公司研商「羅津港開發計畫MOU合作契約」。 四、釜山港灣公社曾於2018年2月將與相關常務委員討論之內容報告送交予韓國海洋水產部,並於2018年4月再度向海洋水產部報告,民主和平統一諮詢會議事務處長表示,北韓要求與釜山港灣公社合作,但因需謹慎處理,爰須與海洋水產部長進一步討論。相關文件中稱,釜山港灣公社已向統一部及國家情報院報告相關計畫,並頃正謹慎處理,但因歐盟制裁北韓,無法繼續對北韓投資。統一部表示雖瞭解相關情況,因2018年釜山港灣公社係經統一部同意後,與北韓人士接觸及協商,因此並無太大問題,但該公社於本年未向統一部申報為不可否認之事實,爰記釜山港灣公社警告。
A: 新加坡貿工部長陳振聲本(2020)年11月20日出席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Airbus)新加坡園區的開幕儀式時表示,目前全球多數投資者對航空業採取保守策略,不認為是繼續投資的時候,尤其航空業復甦之路預料將是漫長的,但航空業仍是新加坡重要產業之一,新加坡政府將繼續與業界夥伴合作發展航空業,不僅協助航空業保住核心能力和工作,也將朝向包括科技轉型、數位服務、永續航空以及自主的未來交通方式如無人機等航空業新興領域邁進,以把握其所帶來的新商機。 Airbus新加坡園區是在原有的亞洲培訓中心和亞太備件服務中心地段進行擴建,占地約5.1萬平方公尺,投資額為3,800萬星元。該園區新建設施包括3層樓高辦公大樓,作為商用飛機、直升機、國防和太空業務的區域樞紐,以及第2座倉庫,可將空中巴士在新加坡的儲容量提高至超過70%。 Airbus領導力大學亦將繼北京之後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第2所分支機構,以為員工提供培訓,另Airbus數位服務平臺-「智慧天空(Skywise)」的東南亞運營團隊亦將落戶於此。目前Airbus在新加坡聘有約800名員工。
A: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0)年11月21日引述吉隆坡綜合電報導,本年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主席-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表示,APEC會員國須攜手合作,引導亞太區邁向蓬勃、包容及永續的經濟復甦與成長道路,APEC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約60%,能對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發揮核心作用,各經濟體亦須持續進行貿易與投資,才有望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慕尤丁首相並呼籲APEC成員國團結共同防疫,且強調須確保各國能以負擔得起的價格及公平方式,獲得疫苗和衛生技術。 APEC領袖會後發表「吉隆坡宣言」指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和經濟困境雙重挑戰,誓言團結合作抵禦緩解疫情,並將進一步促進經貿與投資,透過數位經濟和科技加大經濟包容性,同時推動創新。 另APEC領袖亦推動新的「APEC布城願景2040 (APEC Putrajaya Vision 2040)」,作為未來區域發展的戰略方向,目標在2040年建立一個開放、和平、繁榮及充滿活力的亞太區。新願景將取代1994年印尼APEC峰會推動的「茂物目標(Bogor Goals)」,該目標將於本年底到期。
A:據紐西蘭電台(Radio New Zealand) 11月19日報導,紐西蘭新冠疫情應對部長Chris Hipkins表示,自11月26日午夜起,紐國政府為提高邊境工作人員的安全,將實施新的檢測措施以加強對新冠病毒的防範。 新規定包括: 對工作於受影響船舶上的領航員及其他港口工人增加檢測頻率,由每2周一次增加為每周一次 對工作於從境外飛抵紐西蘭班機上的員工增加檢測頻率,由每2周一次增至每周一次 擴大對港口工人每2周進行強制性檢測 擴大對為返國旅客或過境旅客服務的機場空中及地面工作人員進行檢測,每2周進行強制性檢測 這些新的規定將適用於紐國所有國際機場和港口。